前言:在撰寫高中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當前農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閱讀教學課堂設計針對性不強及閱讀技巧與方法的指導創新不夠等方面。強化分層教學在農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化農村高中英語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利用以及改善農村高中英語教學課堂整體環境是提升農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水平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農村;教學
閱讀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自我認知過程,閱讀者需要從閱讀中提取材料,并且從相應的文本中獲得對應的知識和信息,然后將所獲得的信息和知識與自己的認知相結合,完善自己的知識系統,從而使認知結構更加完整[1]。閱讀題目是高中英語考試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占分數比例相對較多,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師關注的重點內容。隨著我國對基礎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基礎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無論從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均得到顯著提升。然而,農村地區受到多種客觀因素的制約相對發展緩慢,在辦學條件等學習環境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打破農村地區英語教學限制“瓶頸”,創新發展英語教學改革是農村地區英語教育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農村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閱讀教學課堂設計針對性不強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由于區域教學資源等因素限制,往往表現出課堂教學創新性不足。英語更多的是采取傳統的授課模式按照主觀意愿進行“灌輸式”教學,在課堂中缺少有效互動,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效率較低。同時,在教學中英語教師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掌握不透徹,在課程設計及閱讀材料的選擇方面針對性相對不強,導致學生對英語閱讀學習的興趣不足。此外,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材料解讀方面設計過于粗略,往往在教學中高中英語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進行通篇翻譯,過于注重單詞的記憶與語法的應用,忽視了從語篇角度分析閱讀材料,而且高中英語閱讀材料體裁較為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少對閱讀體裁的分析與解讀,嚴重影響了高中學生對英語閱讀學習的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日前在“教育改革和人力資源研討會暨2009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會”上做了題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若干問題研究》的報告。他說,隨著我國人口轉變進入新的階段,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日益減緩,農村剩余勞動力總規模已經從1.5億-2億減少到2000萬-3000萬,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總量優勢趨于下降乃至最終消失。因此,我國經濟競爭力越來越仰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歸根結底在于教育發展的支撐。通過深化教育改革可以彌補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減緩造成的人口紅利漸近消失的問題。而深化我國教育改革需要以教育深化擴大規模,以資源整合調整結構,以開放競爭提高質量,以需求導向增進效益。
提高教育程度延續勞動力比較優勢
蔡昉說,一直以來,我國制造業產業的競爭力都是依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而隨著中國制造業工資的快速增長,許多人預測制造業中心將向印度、越南等勞動力更加便宜的國家轉移。工資水平的上升是否真的會使得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比較優勢削弱從而影響我國的競爭力?
在中國制造業從業者中,初中生、高中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重依次下降。其中初中和高中以下學歷的職工構成了制造業勞動力隊伍的主力軍,兩者約占總體的89%;大專生的比重只有不到8%,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來也不到4%,企業職工受到教育的平均年限為10.65年,介于初高中之間。在東中西部不同區域,職工的教育構成也有差異。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的平均教育年限相對較少,為10.5年,中西部地區都達到11年以上。再具體看職工的教育構成還可以發現,東部地區的初中及以下學歷也就是最低學歷職工的比例非常高,接近59%,而中西部地區是44%左右。這是因為勞動力從中西部向東部地區的流動,使后者集中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并更多地雇用了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我們對制造業企業的計量模型分析表明,總體上看,職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勞動生產率就會上升17%。從教育的階段性效果上看,隨著學歷的提高,教育收益表現出先上升(由無學歷一直到本科學歷)后下降(由本科學歷到研究生學歷)的趨勢。如果企業職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學歷的職工構成改善為全部是高中學歷職工的話,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將提高24%,如果再進一步改善為全部是大專學歷的話,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75%。與此相仿,由大專到本科勞動生產率可以再提高66%,但是本科到研究生的轉變并不能明顯拉動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分析可知,從高中到大專和大專到本科生兩個階段的變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正向影響作用最大。
可見,在大幅度提高企業的資本構成之外,通過職工教育水平的改善,仍然存在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而我國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通過提高資本密集程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階段。
蔡昉說,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必須把資源投到回報高的部門。教育資源同樣也不例外。要實現教育資源效用最大化,必須把教育資源更多地配置到回報高的人群和教育階段。計量分析表明,對我國城鄉勞動力而言,初中、高中和大專及以上階段的邊際回報都為正向而且顯著,并且教育回報在逐步提高。因此,接受更高階段的教育,意味著得到更高的收入回報。但是,城鎮和農村人口不同教育階段的優先序不同,應區別對待。
為進一步優化普通高中布局結構,整合學校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促進全縣高中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全縣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和縣人民政府第二十次常務會議精神,決定開展縣四中及相關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并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我縣高中教育實際,科學定位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規模,合理利用普通高中過剩教育資源,搶抓機遇、立足實情、尊重民意、調優做強,推動普、職協調發展,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為建設教育強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
1、科學規劃,注重效益。依據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充分考慮現有學校地域特點、交通條件和生源狀況等因素,結合教育事業長遠發展的需要,堅持統籌兼顧、適當超前,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注重提高規模效益,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統籌考慮,盤活資源。充分利用普高過剩的教育資源,將部分普通高中改辦初級中學,部分初級中學改辦小學,部分小學改辦中心幼兒園。防止教育資源流失,努力盤活縣域內各類教育資源。
摘要:教育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育人才的重要任務,是一項永恒的事業。黨的十七大把優先發展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十六大以來我市教育資源配置情況進行初步探討,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育資源;配置
1我市教育資源配置的現狀
建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漳州經濟不斷躍上新臺階,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1.1扎實推進“雙高普九”工作,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初中升學率穩中有升
我市開展“雙高普九”整改工作的過程性監督,狠抓初中控輟,全市義務教育鞏固率有較大提高,各項指標穩中有升。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升學率、初中升學率分別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別上升了1.26、8.29和26.31個百分點。
【摘要】德育教學的目標是培育學生的良好的品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高中班主任負責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要承擔學生德育的重任。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 德育 低效 原因 對策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
(一)德育目標模棱兩可
高中班主任往往無法依照校園的德育工作規劃踐行德育工作,導致德育散亂,沒有落實德育目標。
(二)內容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