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公共經濟政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目前中醫藥院校經貿管理學院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幾乎采用了與經濟類專業一樣的標準教材,主要側重于介紹公共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體系,涵蓋內容全面、龐雜、冗余,與現實世界、學院行業背景以及學科背景聯系不夠緊密。一些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內容也被放在針對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教科書里,這就增加了該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這樣教學效果難免不佳。
授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機械,缺乏吸引力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二個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合理。在缺乏高質量的針對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教材的情況下,如果任課老師能根據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在課程教學中選擇適合的內容與教學手段,提供合適的教輔材料,提高學生學習公共經濟學課程的興趣,也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然而,任課教師在給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講課時,往往過于注重公共經濟學基本理論的講解,很少與現實公共經濟問題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以及中醫中藥領域的問題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往往缺乏互動與交流,機械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即使勉強去聽課,其目的也不再是提升自己對現實公共經濟現象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而是為了考試過關。這種情況下,這門課程教學的效果自然不會好。
授課教師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點而做到因材施教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三個原因是授課教師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點而做到因材施教。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通常包括醫療保險、衛生事業管理和藥事管理等幾個不同的專業方向,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有差異,授課教師在講述公共經濟學時,沒有研究各個專業方向的學科特點和培養計劃的要求,只是一視同仁地針對所有專業方向的學生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和統一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講述的知識點與專業要求有所偏差,而且也不能和其余課程結合起來,甚至出現公共經濟學課程與其他公共管理課程授課內容重復的現象,不僅教學效果不佳,而且增加了培養成本,浪費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資源。
課程考核方式不夠合理,期末考卷分值比重過大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四個原因是公共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夠科學合理,期末考卷分值比重通常設定為70%,而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表現,如平時的學習態度、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分值比重通常設定為30%。在這樣一種考核機制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難以被調動起來,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上不參與不積極、課后不復習,更不會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文獻,而是等待期末時任課教師畫重點,然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此外,考試內容過于注重純理論的東西,客觀題分值比重過大,而案例分析、論述等主觀題分值比重過小,特別是幾乎不設置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的題目。這種內容安排使學生過分注重背誦基本概念,而忽視了提高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的能力。
提高公共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1.選用或編寫合適的公共經濟學教材及教輔資料對于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來說,開設公共經濟學課程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公共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運用該理論和方法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特別是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所學內容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課程教學效果,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與培養要求選擇或編寫適當的教材和教輔資料是非常重要的。顯然,合適的公共經濟學教材包含的內容量不宜過多,表述上應盡量采用簡單的文字,解釋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再輔以適當的案例特別是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的、能引起共鳴的、富于啟發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和思維方式理性地認識公共經濟生活。在專業化、本土化的公共經濟學教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應該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符合所教學生培養要求的教材,而且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分別編寫相應的教學輔導資料,比如醫療保險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教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材料和藥事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材料。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爾(Bastable,C.F.)出版《公共財政學》以來,百余年間西方財政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其理論基礎問題上則始終存在分歧。本文認為,財政學從根本上看屬于經濟學,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學內容,是經濟學與政治學的交叉學科;財政活動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觀經濟活動,但也包含著派生的宏觀經濟內容。
關鍵詞:西方財政學;財政學理論;理論基礎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財政學僅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和經濟學交叉學科?
最初的專著性西方財政學是從經濟學角度展開論述的,巴斯塔布爾指出,“從最初意義上看,財政科學是經濟研究的產物?!保ㄗⅲ築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漢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財政學大綱》第一章第三節標題就是“公共財政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盡管作者接著于下一節“公共財政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也指出了財政學與政治學、歷史學的密切關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關于財政學是經濟學分支的觀點。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可供借鑒的主要標準;國內關于界定公共經濟范圍各種觀點的分析;對界定現階段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看法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現代西方國家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主要標準、東亞新興工業國發展實踐中形成的公共經濟活動范圍、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經濟范圍觀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無論對財政、經濟、政治體制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目前既不能按照所謂“小政府”論辦事,也不能不顧經濟承受能力按照某種事實上的“大政府”論辦事,而應當既考慮需要又兼顧可能,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工規律,將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界定于八個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要既明確質的規定性,把握好量的界限。
關鍵詞:公共經濟;民間經濟;范圍
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在直接意義上就是對政府職能作用的界定,決定著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在政府配置與市場配置之間的劃分,進而決定整個國家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而被西方經濟學界稱為整個公共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從公共經濟體制研究角度來看,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則是整個公共經濟體制研究的邏輯起點,在構建中國新型公共經濟體制的系統工程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對于這個問題,雖經多年的討論,人們既取得了許多共識,但仍存有不少歧見,尚需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統一認識。由于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是國民經濟這一矛盾統一體中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對其活動范圍,只要明確界定了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相應地被界定了。此文以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界定為主線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可供借鑒的主要標準
(一)現代西方國家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主要標準
摘要: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無論對財政、經濟、政治體制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目前既不能按照所謂“小政府”論辦事,也不能不顧經濟承受能力按照某種事實上的“大政府”論辦事,而應當既考慮需要又兼顧可能,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工規律,將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界定于八個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要既明確質的規定性,把握好量的界限。
關鍵詞:公共經濟;民間經濟;范圍
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在直接意義上就是對政府職能作用的界定,決定著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在政府配置與市場配置之間的劃分,進而決定整個國家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而被西方經濟學界稱為整個公共經濟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從公共經濟體制研究角度來看,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活動范圍的科學界定則是整個公共經濟體制研究的邏輯起點,在構建中國新型公共經濟體制的系統工程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對于這個問題,雖經多年的討論,人們既取得了許多共識,但仍存有不少歧見,尚需通過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統一認識。由于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是國民經濟這一矛盾統一體中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對其活動范圍,只要明確界定了其中任何一方,那么,另一方也就相應地被界定了。此文以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界定為主線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可供借鑒的主要標準
(一)現代西方國家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主要標準
西方國家對公共經濟活動(或者說政府職能)范圍的劃分標準,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和壟斷資本主義、特別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有著很大差異,即使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不同階段也有所變化。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斯密,把國家職能限制在私有經濟“守夜人”的狹小范圍內。但即使在那時,英法等國也在郵政、煙草、鐵路等部門相繼建立了國有經濟。其后,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德、英、法等國相繼制定了養老、工傷、醫療、失業一類最低標準的社會保障措施,以1890年美國《謝爾曼法》為代表的反壟斷措施先后出臺,一戰時期有的國家(如德國)對國民經濟實行了較嚴格的政府管制,同時國營經濟范圍有所擴大。再后,以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經濟大危機時期美國羅斯福新政為典型實踐和“凱恩斯革命”為理論轉折,國家壟斷取代一般壟斷,國家職能得到空前擴展,公共經濟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到提供公共物品(大到維護國家主權和法律秩序,小到路燈、航標和住戶門牌)、克服經濟壟斷與自然壟斷、解決經濟外部性(包括保護生態環境)、調節收入分配、通過需求管理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與充分就業、拓展國際市場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等十分廣泛的領域;與此同時,國有經濟規模多次大幅度擴展,其領域擴大到能源、航空、基礎原材料乃至船舶、汽車制造等民間經濟部門,其銷售額和投資額在國有化程度最高的法國曾占全國總數的29.4%和51.9%(1981)[1],此后西方主要國家通過私有化較大幅度地收縮了國有經濟范圍。通觀現代西方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他們界定公共經濟活動范圍的主要標準可以概括為五個: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召開。25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使中國迎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新時代,10年前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今天,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時期,十六屆三中全會會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列為會議的重要議題。下面我將就我對其中一些問題的看法向黨組織作一次思想匯報。
首先,我想談的就是一個就業問題,作為一名行政管理系的學生,又正在上公共經濟政策這門課,我對我國將來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就業問題還是相當關注的。
要解決好就業問題,我認為要在思想上變"增長優先"模式為"就業優先"模式。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經之路。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快,但同樣造成收入兩極分化越加明顯,貧困人口大量存在等一些負的效應?,F在整個社會的購買力處于很低的水平,內需長期低迷。因此,高增長低就業是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的。
還有一點,就是談到就業我們無法避免地會涉及到經濟學中的菲利普斯曲線。在菲利普斯曲線中,高就業率換來的將是高的通貨膨脹率。其實,對于現在的中國,通貨膨脹并不可怕,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可怕的反而是通貨緊縮。
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高的失業率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會日趨激烈,犯罪率也會相對地提高,在我國現在以穩定為前提的發展計劃下,這顯然不符合我國國策,而且廣大的人民群眾也都希望能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