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電站設計規范

      電站設計規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站設計規范

      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第1篇

      關鍵詞:智能變電站;配置描述文件;虛回自動布線;配置一體化;光纜清冊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M76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30-002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30.010

      1 設計配置一體化原理

      常規的變電類二次回路等的設計方案是由設計院來完成制作藍圖的,全部現場進行的施工都必須完全依據所擬定出來的藍圖來對二次電纜進行連接,通過萬用表也可以使其他的特定儀器來連接設備以及檢測。在這一系列的操作過程中,也會造成以下三個問題的出現:第一,怎么出這些虛端子的聯系圖或者是表?第二,怎么來保障這些虛端子能夠正確連接?第三,怎么來校對這些SCD類文件中的虛回路?以上的三個問題聯合體現出了一些重要的需求,比如配置以及設計一致性的相關需求,同時也還有效率方面的需求。設計圖紙經過各個擁有不同輸入以及輸出接口的相關配置圖等一同組成,然而配置就是要求在那些智能裝置的ICD模型的工程實例化的基礎之上,經過輸出和輸入的變量映射,以便使它們能夠在所有系統的內部裝置內可以順利地建立起相應的聯系。其實對于配置以及設計一體化來說,這一技術的重要基礎就是要做到圖模一體化。然而在對圖紙做出設計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要按照圖模的建立同時還要安排不一樣的圖模輸出和輸入變量來進行命名的,而且其定義也要求能夠和標準化的那類設計的一些有關規定是相符合的。另外,所有的裝置圖元的拓撲關系都必須要求是使用在建設所有裝置的虛端子的相應的映射表之上的。

      1.1 圖模一體化技術

      對于那些常規多見的變電站設計來說,這些裝置圖元雖然沒有被許多模型文件大力支持,但是各種各樣的裝置已經對許多定義進行了標準化,而且各個應用也必須提供相應的輸出、輸入端子的定義。比如:國家電網公司對于繼電保護發出了“六統一”的標準。導入裝置所用的界面控制文件以及建立圖模的過程是完全一樣的,要是出現不滿足標準的那類定義就必須做出提示以及警告。把壓板作為一個例子來說,其標準的具體條件就是:保護類裝置必須含有特定模型,TR(HTML語言標簽)是經過一些特殊的操作之后而出現的一種跳閘信號。舉一個例子來說,那些一樣型號的裝置要求不能在相同的電壓等級下進行使用,會有部分的輸出以及輸入虛端子等的中文描述出現部分的不同,在這種條件之下,大部分廠家的裝置提供了同一種接口控制文件。這種做法是非常不規范的,而且也帶來許多不便之處。

      1.2 拓撲鄰接表

      拓撲鄰接表是經過手工布線來產生的,通過拓撲的連接線的復制以及虛端子表的映射關系,就能夠自動地描繪出所有必要的連接線,從而達到人工檢查可視化這一重要目標。在交換機連接這些裝置的時候也是同樣的要求,首先進行畫線工作,其次依據這些連接線所產生的拓撲連接表這一特殊的辦法。各個裝置之間所有的連接線一般情況下都含有組播地址這類屬性,這些特殊的屬性完全都是可以進行配置的,所輸出的這類SCD文件一般情況下也要包含這些特定的屬性內容。

      1.3 一致性問題的解決

      維護工作最為重要的一項參考資料就是虛回路的圖紙,運用以及維護工作必須能夠導進圖紙以及虛回路,從而能夠達到虛回路的完全可視化,況且是不按照設計的圖紙來完成重新的配置以及繪制相應的虛回路。當系統的集成商進行集成以及調試的這一過程中,一般都是對局部進行維修以及改進的,并且在設計院把改動過的新的結果做出備案手續。當前,許多集成商一般情況下,都是運用自己具有的工具對配置進行改動,然后再把改動出來的新情況保存在特定的文件之中。然而通過虛端子這種自動布線的功能通常就可以顯現出虛回路圖,以方便設計人員的監察。

      2 智能輔助的設計

      2.1 虛回路的自動布線

      通常情況下,虛端子的映射表是涵蓋了全部裝置之間的所有虛端子的聯系,這種聯系現在已經被看作是虛回路的可視化的一項重要基礎。通常是在圖紙畫布上面來進行虛回路的可視化的裝置配置,還要對兩個相應的布線路徑做出具體的定義。更重要的是在做二次拓撲圖的過程中,只需要兩個裝置中的一個連接起來,就可以表示出這之間是具有相互的通訊聯系設備的,只不過這兩個裝置中都是通過一個通信線來進行所有相關的映射,在虛回路布線中所定義出來的那條路徑,其實也就是要求來描繪出所需的通信線。

      描繪虛回路的可視化的回路也就是重復描繪幾個通訊線,運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虛回路的自動布線這一功能。更加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通過篩選虛回路所顯示的各種各樣的類型種類,能夠有效地減少一些相應的線路,這樣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現繁雜以及零亂。

      2.2 自動生成光纜清冊

      對光纜清冊進行計算,就必須清楚兩個條件:第一,裝置之間以及交換機和配置之間所使用的通訊線;第二,屏柜內具有什么樣的裝置。在拓撲圖中,要求對相關的通信線做出相應的定義,只要存在了這兩個方面,生產所需的所有光纜清冊就可以在自動條件下來完成。一般情況下所需要的工作量是比較大的。

      2.3 對典型設計的支持

      使用一些經典的設計圖樣和一些經典的工程配置,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操作(如間隔復制等),就能夠達到這一功能所要的效果。當然它的主要要求就是完整性,因為在處理相同種類的間隔時,這種設計方式一般會運用一些特殊的辦法,然而虛端子的映射表卻無法表示出,必須要做到輸出是完整的,這樣才能夠方便檢測這些SCD文件。所以該工具也就為其提供了所需的另外一種功能,從而縮小手工的工作量。虛回路的布線功能可以自身檢測出映射的正確性。

      3 設計配置信息的共享

      在對系統做出維護的時候,必須要仔細地查看一下相應的通信類的參數,比如IP地址等。然而進行故障分析或者是在調試時,必須要查詢檢測虛回路。其實在對環境進行預測和設計的時候,有些工作量的一大部分已經是完成的。那么怎樣來共同分享這些重要信息呢?雖然在SCD的文件中也涵蓋部分這類信息,但是在利用維護的時候,更應該做出清晰明白的圖示,這也就是對可視化運行的維護。有些格式的虛端子的變量名(比如IEC格式),再結合一些其他文件的拓撲信息(比如DXF類文件的),就可以做到相關信息分享。

      4 結語

      本文中,智能變電站在設計方面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解決辦法,按照這種特有的一體化思路,最終達到配置以及設計的統一,這不單單是對一致性的問題做出了解決,而且還通過一系列措施減少了設計的工作量。如今許多設計院也正在使用設計配置的一體化工具,這給智能變電站的相關建設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道徐,沃建棟.基于IEC 61850的智能變電站虛回路體系[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17).

      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第2篇

      關鍵詞 :住宅電氣,供配電,人防配電,高壓供電

      1 引言

      本項目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共分為A、B、C、D四個地塊, A、B、C地塊為二類住宅用地,總用地面積為306112m2(其中A地塊建設用地98555平方米,B地塊建設用地80956m2,C地塊建設用地98861m2),D地塊為小學用地(建設用地27740m2),建筑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本項目為初步設計,共涉及高、低壓配電系統、電力配電系統、照明配電系統、防雷及接地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緊急廣播系統、 綜合布線系統(電話、網絡)、安全防范系統、小區周界防范系統、公共區域防范(包括電子巡查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家庭防范系統(包括可視對講、緊急求助、燃氣泄漏及非法侵入報警系統)。

      2 高低壓系統設計

      2.1高壓系統供電形式的確定

      鑒于本項目規模較大(用地面積約30萬平米,建筑面積約100萬平米),設置兩處開閉所。ABD區開閉站設在B10#樓地下室,總容量19400KVA;C區開閉站設在C10#、C11#樓地下室,總容量11600KVA(圖1)。

      本項目的使用功能為住宅及配套設施,且住宅項目多采用環網結構配電。因此在方案設計階段,提出了兩種構想:單環網供電、雙環網供電。雙環網供電具有接線完善、運行靈活、供電可靠性高,但投資比單環網增加一倍,一般適用在城市(鎮)市中心區繁華地段、雙電源供電的重要用戶或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的配電網絡(圖2)。經與海口當地供電部門溝通,因當地供電容量有限,且電源質量較差,確定采用單環方案,另分布設置柴油發電機作為備用電源(圖3),以保證負荷供電等級及電能質量。

      2.2負荷估算

      根據JGJ 242-2011《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中3.3.1條,每套住宅的用電負荷和電能表的選擇不宜低于表1的規定。

      另,參考04DX101-1《建筑電氣常用數據》中各類建筑物的用電指標,并與甲方確認后,住宅樓底商按120w/m2預留電量。

      以C地塊為例,用電負荷估算如下:

      商業:120w/m2;

      住宅樓:40m2戶型3kW;

      60m2戶型4kW;

      90m2戶型6kW;

      100m2以上戶型8kW;

      空調及動力容量由相關專業提供(表2、表3、表4)。

      3 變配電所的設置

      同樣以C地塊為例,根據負荷分布及負荷計算在C區中設三個變配電室。分別在C-3、C-4地下室;C-5、C-6地下室、C-10、C-11地下室(圖1)。

      C-3、C-4地下室內變配電室供電范圍:C-1#樓、C-2#樓、C-3#樓、C-4#樓、C-2#樓底商、C-3#樓底商、C-4#樓底商。

      C-5、C-6地下室內變配電室供電范圍:C-5#樓、C-6#樓、C-7#樓、C-8#樓、C-9#樓、C-12#樓、C-5#樓底商、C-6#樓底商。

      C-10、C-11地下室內變配電室供電范圍:C-10#樓、C-11#樓。

      各變配電室均為一路高壓供電。每個變配電所配套設置一個柴油發電機房。其高低壓開關柜均暫考慮采用上進上出的接線方式。供電方案及變配電所、柴油發電機房設計等均參照《中國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住宅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技術規范》及當地做法。由施工圖設計單位按照甲方及當地供電部門要求進一步深化設計。

      4 人防系統設計

      本工程人防位于C地塊C-9#、C-10#、C-11#各樓的地下一層,均為六級一般人員掩蔽室。

      4.1負荷分級及供電要求

      根據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中電力負荷本工程一級負荷:基本通信設備、音響報警接收設備、應急通信設備柴油電站配套的附屬設備、應急照明。二級負荷:重要的風機、水泵;三種通風方式裝置系統;正常照明;區域水源的用電設備。三級負荷:其它電力及照明負荷。

      電力負荷按平時和戰時兩種情況分別計算。防空地下室應引接電力系統電源,并宜滿足平時電力負荷等級的需要;當有兩路電力系統電源引入時,兩路電源宜同時工作,任一路電源均應滿足平時一級負荷、消防負荷和不小于50%的正常照明負荷用電需要。人防電源由各個變配電室引來,戰時由移動電站供電。

      4.2人防電站

      (1)選址

      防空地下室的柴油電站應盡量靠近負荷中心,還要考慮交通運輸、輸油、取水、管線進出的方便。因此本工程人防移動電站,設在防護單元內適當位置。

      (2)人防電站的類型,分為固定電站和移動電站

      根據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中的相關要求,當發電機組總容量大于120kW時,宜設置固定電站;當條件受到限制時,可設置2個或多個移動電站;當發電機組總容量不大于120kW時宜設置移動電站。本工程從供電要求及經濟成本等因素考慮,設置移動電站,除柴油發電機組平時可不安裝外,其他附屬設備及管線均應安裝到位。

      (3)機組容量的確定

      其容量主要包括:人防電站供電的應急照明、重要通信、報警設備,重要的風機、水泵。另外,機組容量還應考慮低壓供電允許范圍內其他人防工程戰時一、二級供電需要。本工程均選用120kW柴油發電機。

      相關負荷計算及系統(圖4、表5)。

      5 結語

      本文是筆者在設計此項目時的一點做法和心得,有些地方還不太成熟。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住宅小區的規模日趨巨大,系統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JGJ 242-2011《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

      [2]04DX101-1《建筑電氣常用數據》

      [3]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

      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第3篇

       

      一、人防通風設計規范的選用

       

      人防工程按照戰時使用功能可分為:指揮工程、醫療救護工程、專業隊工程、人員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五大類。其中,除指揮工程以外,其他人防工程戰時均不考慮消防設計。除了指揮工程需要遵循專門的設計規范和防火規范,醫療救護工程需要遵循《人民防空醫療救護工程設計標準》RFJ005-2001以外,其他人防工程通風設計的主要依據是《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 50225-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和《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設計規范》RFJ013-2010,如果涉及到平時功能的消防設計,還應遵循《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

       

      根據9規范總則,《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 50225-2005適用于新建、擴建的坑道、地道和單建掘開式人防工程以及地下空間兼顧人防需要的工程;《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則適用于新建或改建的抗力級別為常5級、核4級及以下的甲、乙類防空地下室和居住小區內的結合民用建筑易地修建的甲、乙類單建掘開式人防工程設計。由此可見,兩本設計規范具有以下幾點不同:(1)《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只適用于抗力級別為常5級、核4級及以下的人防工程,而《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 50225-2005對抗力級別未作要求,即適用于各種抗力等級。(2)根據施工方法、結構受力形式,人防工程可分為:單建掘開式、附建掘開式、成層式、坑道式、地(隧)道式等結構類型。其中,《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主要適用于附建掘開式人防工程,而《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 50225-2005則適用于除附建掘開式以外的其他各種結構類型。例如:地下商業街人防工程和水利工程設計應以《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GB 50225-2005為依據;附建式地下室兼顧人防設計宜以《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為依據,單建式地下室兼顧人防設計以《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范》 GB 50225-2005為依據比較合適。

       

      人防工程在和平時期為了充分發揮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除了戰時使用功能以外,還具有一定的平時使用功能,其主要用途為:(1)商場、醫院、旅館、餐廳、展覽廳、公共娛樂場所、健身體育場所和其他適用的民用場所等;(2)按火災危險性分類屬于丙、丁、戊類的生產車間和物品庫房等;(3)車庫。針對人防工程平時功能的消防設計,其主要依據是《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但是,根據《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 3.1.14條和條文說明1.0.4條,當人防工程的平時使用功能為車庫時,應以《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為設計依據。

       

      二、人防工程戰時通風方式之間的轉換原則

       

      人防通風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滿足戰時使用功能而進行的戰時通風方式間的相互轉換運行,其轉換原則為:(1)當工程未遭到核生化武器襲擊之前進行清潔式通風。(2)當工程處在下述任一情況時,應轉入隔絕式防護或隔絕防護時的內循環通風:1)敵人對該地實施核生化武器襲擊警報拉響時;2)工程周圍受到核生化武器襲擊初期;3)外界空氣受到污染而濾毒設備失效時;4)通風孔口被堵塞或通風設備遭到破壞時;5)工程外部發生大面積火災時。(3)當查明工程外部放射性沾染程度、化學毒劑和生物戰劑的性質和濃度,并驗證所設除塵濾毒設備能過濾吸收時,方可轉入濾毒式通風。(4)在濾毒式通風過程中,當發現通過除塵濾毒設備后空氣中的放射性灰塵、化學毒劑和生物戰劑的量超過允許標準或除塵濾毒設備的通風阻力出現過大或過小時,要立即轉回到隔絕防護時的內循環通風,并迅速查明原因進行處理。更換除塵濾毒設備后,要進行檢查,確認性能可靠后,才允許再次轉入濾毒式通風。(5)當查明工程外部的放射性灰塵、化學毒劑和生物戰劑已經消失,對染毒的通風管道、密閉閥門、擴散室、濾毒室及油網除塵器等進行徹底洗消,經檢查合格后,可以轉為清潔式通風。只有嚴格遵循戰時通風方式的轉換原則,才能夠滿足人防工程的戰時使用要求。

       

      三、醫療救護工程分類廳的換氣次數

       

      醫療救護工程作為戰時對傷員獨立進行早期救治工作的重要場所,其通風設計應遵循《人民防空醫療救護工程設計標準》RFJ005-2001。根據此標準第4.2.4條規定“濾毒通風時,第一密閉區分類廳的通風換氣次數不宜小于40次/h”。然而在實際設計中,此條規定非常難以滿足,因為按此要求進行設計,所需濾毒通風量會很大,這不但增加了過濾吸收器、超壓排氣活門的個數,而且增大了濾毒通風管道的截面積,從而增加了設備投資。例如,根據標準要求,不同等級的分類廳最小使用面積為40m2~60m2,層高最小為2.6m,則滿足此要求的最小濾毒通風量為(40~60)2.640=4160~6240 m3/h,此值比按照防毒通道換氣次數要求計算得到的濾毒通風量至少大1~2倍。所以筆者個人認為,按人員主要出入口最小防毒通道換氣次數不小于50次/h確定濾毒通風量較為合適。

       

      四、柴油電站設計中的冷卻概念

      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第4篇

      關鍵詞:設計使用年限;可靠性;耐久性;結構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為全面貫徹落實電力工程全壽命周期設計管理理念,統籌協調電力工程建設安全、效能、成本的關系,促進設計理念和方法創新,提高電力工程建設效率和效益,提高工程建設整體水平,2012年,國家電網公司下發了《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提高使用壽命設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要求“新設計建設的輸變電工程建構筑物使用壽命達到60年以上,變電主要一次設備和線路主要設備使用壽命達到40年以上,主要二次設備使用壽命達到20年以上。”在此之前變電站內建筑物按照國家相關規范規定正常使用年限為50年,針對此要求,本著輸變電工程提高使用壽命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經濟性協調統一的總體原則,對于新建變電站工程建、構筑物在結構計算中相關的系數及構造要求需要做相應調整。本文僅對本地區110kV變電站內建筑物結構設計的影響進行探討。

      1 提高建筑物的可靠性

      1.1 結構重要性系數γ0

      電力設施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指標反映在變電站建筑上即為建筑結構的安全等級,與之對應的參數為結構重要性系數γ0。《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中對于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結構破壞可能產生的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經濟損失、產生社會影響等)的嚴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級分別取相應的γ0值。 該規范第7.0.3 結構重要性系數γ0 應按下列規定采用:參考文獻

      1) 對安全等級為一級或設計使用年限為100 年及以上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1.1;

      2) 對安全等級為二級或設計使用年限為50 年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1.0;

      3) 對安全等級為三級或設計使用年限為5 年的結構構件,不應小于0.9。

      由此可以認定在制定規范時考慮結構的安全等級與設計使用年限存在一定的關聯。現行的《35—110kV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9—2011中有關結構重要性系數的規定與原1992版對應條款有所變化,原92版第4.1.3條“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等級,均應采用二級,相應結構重要性系數應為1.0”。現行《35—110kV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9—2011第4.1.4條“建筑物、構筑物的安全等級,均不應低于二級,相應的結構重要性系數不應小于1.0”。參考文獻由此可以理解為對于變電站設計的結構重要性系數較以前有提高。現在全球進入地震活動多發期,以日本福島核電站為例,在地震中除去造成人員傷亡的安全問題,僅核電站本身的破壞使日本電力供應緊缺,不但經濟災后重建受到限制就連人民的生活質量都受到很大影響。因此電力設施的安全問題,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穩定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國網公司下發《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提高使用壽命設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要求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為60年以上其宗旨是對建設“一流電網”工程質量提出更高要求,以加強智能電網的堅強性。據此,本人認為在變電站內建筑物結構設計中重要性系數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取1.1。

      1.2 地震影響

      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4對電力工程第5.2.4規定,“330kV及以上的變電所和220kV及以下樞紐變電所的主控通信樓、配電裝置樓、就地繼電器室”的抗震設防類別應為乙級,抗震等級根據《電力設施抗震設計規范》GB50260-96第六章“火力發電廠和變電所的建構筑物”之表6.1.1確定。主控制樓、配電裝置樓的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為二級。參考文獻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3.2.2條規定抗震設防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對應關系,應符合表3.2.2的規定。參考文獻

      表3.2.2地震設防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對應關系

      本表取值對設計使用年限50年的結構。對年限超過五十的結構,宜考慮實際需要和可能,對地震力作適當調整。在該規范的條文說明中,對于設計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的結構,其地震作用需要作適當調整。參考《建筑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適用)》CECS460:2004的附錄A,其調整系數的范圍大體是:設計使用年限70年,取1.15~1.2,100年取1.3~1.4。

      2 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反應建筑物耐久性的指標即為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

      設計使用年限:設計規定的結構或結構構件不需進行大修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時期。

      國網公司對于耐久性的解釋是指正常使用和維護條件下,主要設備、材料的壽命能夠滿足工程使用壽命要求,并適當留有裕度的原則,具體到建構筑物為設計使用壽命60年以上。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3.5條耐久性規定:參考文獻

      混凝土結構應根據設計使用年限和環境類別進行耐久性設計,耐久性設計包括下列內容:

      1、確定結構所處的環境類別;

      2、提出對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要求;

      3、確定構件中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4、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耐久性技術措施;

      5、提出結構使用階段的檢測與維護要求。

      因此影響建筑物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保護層和最低強度等級

      混凝土結構的環境類別按《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表3.5.2選用。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混凝土結構,其混凝土材料宜符合表3.5.3的規定。

      表3.5.3結構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規范3.3.5一類環境中,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混凝土結構尚應符合下列規定:

      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低強度等級為C30,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最低強度等級為C40;

      混凝土中的最大氯離子含量為0.06%;

      宜使用非堿活性骨料,當使用堿活性骨料時,混凝土中最大堿含量為3.0kg/m3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本規范第8.2.1的規定,當采取有效的表面防護措施時,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可適當減小。

      3.5.6二三類環境中,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的混凝土結構應采取專門的有效措施。

      8.2.1構件中普通鋼筋及預應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滿足下列要求。

      1.構件中受力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鋼筋的公稱直徑d;

      2、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的混凝土結構,最外層鋼筋的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表8.2.1的規定;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混凝土結構,最外層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表8.2.1中數值的1.4倍。

      表8.2.1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C(mm)

      縱觀以上規范規定,在設計使用年限變更為60年以上會導致對混凝土最低強度等級及保護層厚度要求的變化。按照插入值法,60年設計使用年限的保護層應為表中數值的1.08倍,70年設計使用年限的保護層應為表中數值的1.16倍。

      本人認為對設計使用年限60年以上的建構筑物,除了保護層增大外,混凝土的最低強度等級應按表3.5.2提高一個標號。對混凝土中最大氯離子含量按0.06%控制。處在二三類環境中的混凝土(如基礎工程)應增大保護層厚度,采用耐腐蝕性能鋼筋或采用環氧樹脂涂層鋼筋。

      基礎:按照《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規范內容確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地基基礎的設計使用年限不應小于建筑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參考文獻

      以一個110kV通用變電站設計為例;

      通過軟件計算分析結構重要性系數、地震力影響系數、保護層厚度的調整對建筑結構的材料用量的影響。

      工程特征:建筑規模:110kV變電站

      地理環境:寒冷地區

      地震設防烈度:7度

      地震分組:第三組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g

      結構形式:三層現澆混凝土框架結構

      計算軟件:PKPM

      建筑規模:建筑面積:1726.44平方米

      平面布置:一層:電纜夾層,層高3m;二層:10kV開關室、電容器室,層高5.4m;三層:110KVGIS 室,層高7.6m;主控制室、消弧線圈室,層高5.4m。

      樓面活荷載:10kV開關室 7KN/M2,電容器室9KN/M2,110KVGIS 室10KN/M2,主控制室、消弧線圈室4KN/M2

      設計使用年限50年與60年以上參數調整與計算結果對比表

      注:1、本工程計算結果僅用于結果比較,沒有實際工程參照意義。

      2、計算板、梁、柱配筋量為PKPM程序生成量,未做人工調整。

      根據以上實例計算結果顯示,在材料標號相同的情況下,板配筋增加了2%,梁的配筋增加了15%左右,柱筋由于歸并的原因應認為沒有變化,基礎配筋則沒有變化。

      以上僅為本人在工作中對《國家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提高使用壽命設計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結構設計的影響之思考,正確與否還望專家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GB50068-2001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

      GB50059—2011《35—110kV變電所設計規范》

      GB50223-2004《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電站設計規范范文第5篇

      關鍵詞:火災自動報警 消防聯動控制系統 電氣設計

      火災自動報警與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的設計及設備選型是電氣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早期發現和通報火災,防止和減少變電站火災且也直接關系到各種消防設施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因此,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的設計及設備選型顯得尤為重要。

      1 系統設計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觸發器件、火災警報裝置以及具有其他輔助功能的裝置組成的火災報警系統,是人們為了早期發現通報火災、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撲滅火災而設置在建筑中或其他場所的一種自動消防設施,是人們同火災作斗爭的有力工具。

      1.1系統確定

      危害,確保變電站安全運行,電氣工程設計、安裝和使用是否正確不僅直接影響到變電站的消防安全而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組成形式多種多樣。在66kV變電站工程設計中,根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3.1節規定,變電站按規模屬二級工業建筑丙類廠房保護對象。按照《建筑設計防火規范》3.1節規定變電站火災危險性為丙類,耐火等級為二級。系統形式選擇采用區域報警系統,簡單實用且能夠滿足運行功能要求。

      1.2系統供電及接地要求

      火災報警系統應采用單獨的供電回路。由主控室交流屏消防專用電源引至報警控制器,且將報警信號返回至變電站后臺綜自系統并上傳遠方監控中心。直流備用電源宜采用火災報警控制器的專用蓄電池或集中設置的蓄電池。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應符合規范要求。與變電站共用接地裝置,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歐姆。

      1.3系統功能要求

      報警主機可顯示報警狀態(火警或故障)、報警點具置,可以在主機上對每一個探測器根據不同位置進行靈敏度設定。主電源斷電時,資料不會丟失,并能發出電源異常信號。具備報警信息的遠程傳遞功能,通過接點或數字通信接口接入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監控系統,并遙信控制中心報警。

      2 火災自動報警裝置

      我國目前生產的火災自動報警裝置是包括報警顯示、故障顯示和發出控制指令的自動化成套裝置。多采用多線制,分為區域報警控制器、集中報警控制器和智能型火災報警控制器。本文僅介紹變電站常用的區域報警控制器。

      區域報警器是一種由電子電路組成的自動報警和監視裝置。它聯結一個區域內的所有火災探測器,準確、及時的進行火災自動報警。

      各類報警信號至區域報警器,經信號選擇電路處理后,進行火災、短路、開路判斷。報警器首先發出火災報警信號,指示具體著火部位,發出火警音響,記憶火警信號、開路、短路故障信號;通過通訊接口電路將三類信號送至集控中心。區域報警控制器將接收到的探測器火警信號進行“與”“或”邏輯組合,控制繼電器動用聯動外部設備,如通風設施、排煙閥、送風閥、防火門等。

      3 探測區域的劃分

      根據《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第4節報警區域和探測區域的劃分原則,將變電站按電氣設備布置房間劃分為若干防火區域,每個防火區域即為一個單獨探測區域。這樣,變電站依規模劃分為變壓器室、66kV配電裝置室、10kV配電裝置室、電容器室、消弧線圈室、電纜溝、隧道等探測區域。

      4 火災探測器的選擇

      火災探測器是整個報警系統的檢測元件。它的工作穩定性、可靠性和靈敏度等技術指標直接影響著整個消防系統的運行。

      設計中應結合各電氣設備房間層高及設備布置情況選擇適合的探測器。主控室、電容器室層高一般為4.2米或4.5米,通常選用光電感煙探測器;10kV配電裝置室因布置開關柜所以房間橫向較長,多在18米左右,有的甚至更長,縱向一般布置兩排開關柜,房間層高一般為4.5米或5米,所以采用感煙探測器頂棚布置,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墻壁布置的組合方式進行保護;變壓器室、66kV配電裝置室因層高為9米左右,空間大且電氣設備體量大,故常選用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便于施工安裝與維護,對于電纜溝及隧道、電纜豎井等敷設電纜的部位則選擇纜式定溫探測器。

      5 火災探測器的設置

      5.1火災探測器設置數量

      探測區域內的每個房間應至少設置一只火災探測器。一個探測區域內所需設置的探測器數量不應小于下式計算值:N=■,

      式中 N—探測器數量(只);S—該探測區域面積(m2 );A—該探測區域面積(m2 )

      K——修正系數,特級保護對象宜取0.7~0.8,一級保護對象宜取0.8~0.9,二級保護對象宜取0.9~1.0。

      5.2火災探測器布置

      當梁突出頂棚的高度小于200mm時,可不計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當梁突出頂棚的高度200~600mm,應按規范要求確定梁對探測器保護面積的影響和一只探測器能夠保護的梁間區域的個數;當梁突出頂棚的高度超過600mm時,被梁隔斷的每個梁間區域至少應設置一只探測器。

      探測器至墻壁、梁邊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0.5m。探測器周圍0.5m范圍內不應有遮擋物。

      紅外光束感煙探測器的光束軸線至頂棚的垂直距離適宜為0.3~1.0m,距地面不宜超過20m。探測器至側墻水平距離不應大于7m,且不應小于0.5m。探測器的發射器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不宜超過100m。

      纜式定溫探測器在電纜支架上設置時,宜采用接觸式布置,沿電纜表面正弦波式敷設,保證與電纜的嚴密貼合。

      6 消防聯動控制系統

      消防控制設備的聯動控制方式應根據建筑的形式、工程規模、管理體制及功能綜合確定。66千伏變電站建筑規模較小,需要消防聯動控制的設備很少,只考慮了火災報警系統與事故通風系統實現聯動。當防火區域內有報警信號時自動切斷防區內通風系統電源。

      火災報警系統設置與通風系統聯動的控制模塊,以實現設備的就地控制,而設備動作的回饋信號送到集控中心。

      7 結束語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設計,須遵循國家有關政策、規范和公安消防部門的有關法規,針對保護對象的特點,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使用方便。

      歸根結底,對于變電站選擇何種方式報警,選用何種消防報警設備應根據變電站的建筑規模、綜合自動化系統要求及需要滿足的使用功能等具體情況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50016-2006.

      相關期刊更多

      電站輔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

      水電站設計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

      水電站機電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大全亚洲|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娇小性xxxx| 亚洲 欧洲 日韩 综合在线| 亚洲免费视频网址|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亚洲天堂2017无码中文|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成av人无码亚洲成av人|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