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三國故事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所謂“跟蹤”廣告,是我組織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的一種方式,即以學生熟悉的廣告為出發點,指導學生對廣告進行分析,尋根求源,挖掘廣告潛在的文化因素,實現積累語文知識及引生活“活水”以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的活動目的。
“跟蹤”成語――
成語,因其被眾人熟悉,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而受到廣告的青睞。不少廣告語就是運用成語,特別是用同音(近音)替換法對成語進行改造使用,獲得良好的宣傳效果。例如隨心所浴(欲)、有口皆杯(碑)、咳(刻)不容緩、步步糕(高)升、以帽(貌)取人、領鮮(先)一步等等。
“跟蹤”成語,就是要求學生在發現廣告中的這些非本來面目的成語之后,查檢工具書弄清它們的本來面目――形與義,通過“跟蹤”準確掌握這些成語,豐富詞匯。同時引導學生為成語“尋根”,借成語為輻射點,了解相關的史實、寓言、傳說故事等,擴大學生的語文視野。
“跟蹤”讓學生掌握了成語,防止因成語被改造可能造成的混亂,更培養了學生自覺審視生活中的語文現象的良好習慣。
“跟蹤”詩歌――
詩歌運用于廣告宣傳,可借詩情畫意,引人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而征服消費者。廣告對詩歌的運用主要有直接引用(如“勸君更盡一杯酒,品嘗玉液味無窮”)和仿名篇名句而創作兩種形式進行。
1.就引用的詩句查尋、閱讀全詩陶冶情操。“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汽車遍地開”。前一句就直接引用于李白的《將進酒》。于是,我就組織學生從古代詩歌選本中找到這首詩,自學,熟讀,學生從中了解到李白詩意境的豁達,詩情的豪邁,熟記了其中的“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句。
2.仿作廣告詩與原作對比閱讀,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審美情趣?!皩殑厌勌煜侣?車似流水人如云。古今誰家酒最好,眾望所歸杏花村。”這是著名作家劉紹棠為山西杏花村酒廠寫的一首廣告詩,顯然仿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這兩首詩同寫“杏花村”,而風格意境截然不同?!肚迕鳌氛故镜氖且慌善嗬?、慘淡的情境,反映詩人清明時節欲借酒消愁的憂傷與哀痛。仿作則描繪一片繁華熱鬧、歌舞升平的情景,反映的是人處盛世的激昂與歡欣。
“跟蹤名人”――
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該怎樣引領小學生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呢?
策略之一:指導從生活中選擇探究專題
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材料作為探究學習的專題,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智慧和才能,促使他們自覺地開展探究性學習。如:學習了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我啟發學生審視身邊的環境,自主發現探究專題。學生很快就想到他們村子中央原本水清魚樂的小池由于遭到人為的破壞,現今已變成臭氣熏天、生命絕跡的死池。于是,在教師的進一步引領下,學生踏上了探究學習的行程:他們首先確立了“人與自然”的探究專題,繼而開展了自主探究學習實踐活動。
策略之二:指導從疑惑處找尋探究內容
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質疑、合作探究,最后自主解決問題,這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和感受,自主獲得了知識,使他們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切實的鍛煉。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課前,我引導學生收集有關“玻璃”的資料,并認真預習課文,提出自己認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課堂上,我采用“問答對對碰”的形式組織教學,即讓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和文本內容自主提問、自主答疑。之后,我又引導學生用擬人化的手法和第一人稱的口氣,結合文本,以“我是玻璃”為題,要求分別從種類、功能等方面介紹各種新型玻璃。學生在這樣的“自主問答”和“自由表達”過程中,經歷了認真研讀文本、深入思考問題、精心組織語言、圓滿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與提高。
策略之三:指導在“開放”中學習探究方法
“開放”學語文的實施:
1、開放時空。開放語文課堂時空要求教師放寬視野,把語文課堂向室外、校外延伸,向課前、課后拓展,使語文課堂變得博大、豐富而生動。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我首先指導學生利用圖書室、網絡、廣播、電視、書報等資源,最大限度地搜集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多方面研究秦兵馬俑;接著充分發掘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擴展性探究,指導學生開展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收集資料、利用資料的興趣,廣泛積累有關祖國名勝古跡方面的資料,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量;然后組織“模擬游覽”,由學生當小導游,為學生提供語言習得的機會,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2、開放表達。記得有位教育專家說過:語文課堂表達要盡可能開放,給學生最大的自由,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究、去表達。如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我讓學生在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煉出一條主線:依依惜別——苦苦追尋——兌現承諾——生死永別;然后以這一主線為依托,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研讀,并明確研讀的目標:想想這部分課文向我們描繪了一只怎樣的鳥兒?你是怎么看待這一問題的?依據是什么? 這樣,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主動朗讀、思考、交流,輕松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策略之四:指導在實踐中發展探究能力
生活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大課堂,其中有大量能觸發學生探究性思維的問題。基于這樣的思考,我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專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相應的社會實踐。如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吹揭恍┥痰昝V告標語牌,甚至電視屏幕上出現了許多不規范字(包括錯別字),根據這一學習資源,我引導學生開展了“小小啄木鳥”專題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我首先帶領學生走上社會,深入生活,作深入細致的觀察實踐,找尋問題。接著,師生一起討論:為什么要指正這些不規范字?該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來糾正?怎樣才能做到不讓或少讓不規范字在我們生活中重現?然后,我指導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進行相關調查和訪問,并針對不同情況,設計具體可行的糾錯辦法。 在這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探究的主角,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與提高。
策略之五:指導在“整合”中提升探究水平
語文探究性學習指導應以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為出發點,運用各科資源,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實踐,以此來凸現語文的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如組織學習《草船借箭》一文之后,我立足本文,設計了以“走進三國”為專題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三國成語大盤點】引導學生收集、整理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如三顧茅廬、桃園結義、神機妙算等。
【三國故事對對碰】指導學生以“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形式演繹三國經典故事,為他們各展其才創設平臺。
關鍵詞:《三國演義》;興趣 ;哲理;語言;詩歌對聯;評價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國歷史小說的巔峰之作,被選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讀物。如何引導學生愛上《三國演義》,真正走進《三國演義》是擺在中學語文老師面前的難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引導。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是最好的語文老師,是學生持續、深入閱讀的內因條件?!度龂萘x》這么優秀的文學名著吸引學生的眼球自然不難,但對于文言文基礎較差的初中生來說,也并非易事。筆者認為可按照以下的原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① “淺近”原則。即所選內容相對淺顯,且為學生熟知。為此,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收集并演講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這些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學生愛講,能講,講得相對會好些。②“直觀”原則。讓學生聽聽《三國演義》的相關音樂,看看《三國演義》的影視畫面,更加直觀地接觸名著。③“懸念”原則。教師給學生講三國故事時,要善于設置懸念,在學生面前賣點關子,這樣往往能吸引學生對小說的關注。例如筆者給學生講《火燒赤壁》的故事,講到“周瑜萬事俱備,可大冬天哪有東南風呀?”時,戛然而止,并說:“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讀《三國演義》四十九回?!钡诙欤蟛糠謱W生能通過閱讀原著揭開懸念。
二.引導學生學會從哲學的角度閱讀
哲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世界的向前發展如滔滔洪流,無可阻擋。《三國演義》的開篇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結尾句“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 前呼后應,形成一個整體。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把握三國故事情節發展的大趨勢。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寫司馬徽得知徐庶向劉備薦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言罷,飄然而去。對于這個細節,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站在哲學的的高度來理解就一點也不難了。司馬徽似乎已經預見漢朝大勢已去,諸葛亮雖然能得到劉備的賞識,可惜他輔佐劉備逆歷史潮流恢復漢朝,注定是徒勞。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寫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與魏國大將鐘會謀反失敗,仰天大叫曰:“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筆者針對這個細節,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姜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各異。有學生說是姜維太大意;有學生說是司馬昭太厲害,也有學生說是姜維逆天而行,注定要失敗。這時,筆者不失時機地引入哲學的概念即內因和外因的關系進行引導分析:姜維只是外因,而蜀國的君主劉禪才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姜維只能改變之,而不能決定之。這時就有學生附和:“劉禪是灘爛泥,扶不起墻的,姜維縱有天大的本事,有沒法阻止蜀國滅亡?!笨梢妼W生已經能站在哲學的高度去認識三國的現象了。
三.引導學生欣賞其精美、簡潔、形象的語言
《三國演義》的語言半文半白,明快簡潔,雅俗共賞,而且善用比喻、夸張、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讀起來瑯瑯上口,讓人回味無窮。話雖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應《三國演義》的語言很深奧難懂。分析起來原因有兩個,其一,這部分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較差。其二,學生沒有真正發現其中的語言美。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采取如下對策。① 開展“讀《三國》,品語言,學修辭”的學習活動。筆者曾讓學生找出能體現《三國》語言精美、簡潔、形象的選段,并從修辭的角度賞析。有學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兩處人物肖像描寫:“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痹搶W生的賞析:兩處的外貌描寫都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可表現的是兩個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張飛的粗魯、豪放以及關羽的穩重、儒雅。很明顯,這個學生對三國比較熟悉,回答得也不錯。還有學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處人物對話描寫。操曰:“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號臥龍先生。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非可小覷?!辈僭唬骸氨裙艉危俊笔唬骸笆哺冶攘??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導學生欣賞貫穿全書的詩歌
《三國演義》的詩歌數量多,藝術水準較高。它們或敘事,或抒情,往往是一事一詩,一人一詩,有很強的概括性。因此,引導學生鑒賞穿插于小說之中的詩歌,對理解故事情節和把握人物形象幫助很大。如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痹撛~語言凝練,意境開闊,對三國的故事作了概括與議論。其中的千古名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哲理深刻,給人啟迪。相信只要老師適當點撥,學生一定能讀懂,而且對讀《三國演義》會有一定的向往。再如寫諸葛亮南征的一首詩:“五月驅兵入不毛,月明瀘水瘴煙高。誓將雄略酬三顧,豈憚征蠻七縱勞?!贝嗽姼爬酥T葛亮南征一事,包含了兩個典故: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此破降膸拙洌瑑群瓍s豐富。又如一首:“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這首詩的趣味性和隱喻性很強。司馬懿父子三人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最后三國歸晉,果真應驗。
五.引導學生收集并解讀與其相關的對聯
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知識 。與三國相關的對聯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如一副寫關羽的對聯:上聯 赤面粟赤心,騎赤兔迫風,馳驅時無忘赤帝。下聯 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此對聯應用了顏色重字對的技巧,四赤對四青,對關羽的外貌,坐騎、兵器、愛好以及品德,都做了全面的概括與評價,顯得妙趣橫生,回味無窮。三國對聯如此有意思,語文教師怎能不充分利用呢?筆者認為有以下途徑:① 開展“講故事,賞名聯”的學習課。筆者使用了一幅三國名聯:上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設計了幾個問題:根據這幅對聯講兩個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同時說說這幅對聯的奇巧之處。對聯一顯示到屏幕上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都說這是一幅奇聯。講故事這一環節,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奇巧之處學生也能說到,只是說得不太完整,教師隨即做了補充。其實,學生對對聯的解讀是否完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喜歡三國對聯,走進《三國演義》。② 開展“讀名著,對對聯”的學習課。這個活動既訓練學生對對聯的技巧,更培養了學生讀《三國演義》的興趣,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筆者設計了這樣的題目:請根據上聯對出下聯(使用三國的內容)。上聯: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下聯: 。學生討論熱烈,氣氛活躍,學生的答案也豐富多彩。如:趙子龍萬人救阿斗 , 漢壽侯萬里尋大哥 等等。雖然對得不是很工整,但激發了他們閱讀原著的興趣,這正是筆者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六、指導學生排演三國課本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排演課本劇就是踐行該要求的途徑之一。《三國演義》是中學課本中最適合排演課本劇的小說之一。小說的歷史名人很多,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周瑜等數不勝數。小說的經典故事也多,例如《隆中對》、《走麥城》、《煮酒論英雄》、《義釋華容道》等等,課本劇資源極其豐富。小說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讓學生當一次演員,切身體會一下人物的思想性格,對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幫助很大。筆者曾指導本班學生排演了課本劇《隆中對》,學生寫劇本,挑演員,琢磨演出表情、動作,這一過程有助于他們準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演出完之后,教師進行了一項調查,所有的演員對自己的角色人物思想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學們閱讀《三國演義》的熱情驟升。
七.引導學生跳出《三國演義》評價小說及其主要人物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學生對《三國演義》有一定了解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跳出《三國演義》,對該書及其主要人物發表議論,表明自己的見解。如:你如何看待蜀國的滅亡?你喜歡劉備還是曹操? 你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何評價?你覺得作者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是否帶有感情取向?筆者曾經上過一堂“你我話《三國》”活動課,學生發言標新立異,十分熱烈。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太愚蠢,為什么不自立為王?有的學生認為曹操很偉大,不應被作者反面化。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墩Z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把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币虼耍處熞膭顚W生跳出原著,發表見解,這樣既可以激勵學生深入閱讀原著,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
筆者認為:“名著閱讀要從孩子抓起。”被稱為明朝“四大奇書”的《三國演義》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推廣名著閱讀的首選著作之一。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始,不同角度,全方位的引導學生走進它,深入它,最后跳出它,并評價它。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堅持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柏勛 《語文教學情趣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論文摘要:隨著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影視文化也應與國際文化相接軌,不斷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文化成果來展現本國的文化,這是每個國家傳播自己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而今只有順應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拍出征服世界觀眾的電影,才能實現跨文化傳播,把我國的民族特色發揚光大,在全世界樹立起中國人智慧與文明的形象。本文以電影《赤壁》的視聽語言來分析其中的電影文化,主要包括細節展示、人物塑造、節奏剪輯和臺詞設計四個方面。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沉淀中逐漸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民族情感和價值觀念,我們要本著中國電影全球化的原則,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電影《赤壁》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中國文化為核心融入了好萊塢的風格,超越了國界,推廣了中國文化。我們以《赤壁》為例研究其為什么在國內外都很賣座,具體在視聽語言方面有哪些優勢和特點,從而挖掘其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一、彰顯特色的細節展示
在電影的開篇出現的是一把銹蝕的銅劍,那些斑斑銹跡正在慢慢剝落。寶劍逐漸顯露出原初的鋒芒。這把古劍的紋樣雕刻精美,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兵器,象征權利的爭奪與智慧的交鋒。接著曹操的出場鏡頭是腰部的特寫,把觀眾的視線集中到他佩戴的一大串玉墜上。玉在中國古代使用時有明顯的等級地位,君臣佩戴玉的規格和形制都有明確的規定。這里用曹操佩戴的玉之多凸顯其至尊貴的地位,大權在握的他極為囂張,容不下半句反對的言論,為后文一系列情節的發展打下鋪墊。在第一次周瑜和諸葛亮上一陣法時,烏龜出現留下懸念。之后在八卦陣啟用之時揭示了謎底,原來這種陣法源于烏龜背上的紋理,隱喻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和用兵的神奇。林志玲扮演的小喬盡顯江南美女的婉約與柔媚,其服裝的設計以柔和的波浪線表現古典婉約,色彩上華麗典雅。同時也不乏樸素。這種獨有的凸顯人物性格的紋樣設計,也是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在《赤壁(上)》的結尾出現了很多自由飛翔的白鴿,它們從兩軍對峙的江水上輕輕飛過。就好像跨越了戰爭飛向人類共同追求的和平。
二、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
三國鼎立時期的英雄層出不窮,但卻性格迥異。電影《赤壁》抓住了各個人物身上的主要特點,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恰當的附加在他們身上,表現出對和平、自由、團結等精神的向往。在影片中首要表現的是人物的重情重義,在危難之時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共同對抗強大的敵人。周瑜在練兵時就強調“東吳軍隊需要的,就是齊心”,之后又用編草鞋的草告訴大家團結就是力量。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和諸葛亮本是不合的,周瑜不能忍受諸葛亮比自己更有才華。但在赤壁中的他們是彼此的知音,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在合奏的曲子中就能讀懂對方的心思。在《赤壁》中除了表現英雄人物在戰場上的神勇和在戰術方面的智慧,還表現了不少他們的個人生活,這樣就擺脫了好萊塢電影平面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有立體感。劉備多年保持編草鞋的習慣,拿起課本教書的關羽與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他判若兩人,而張飛放下丈八的長矛竟然拿起毛筆也揮灑自如,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親自給鴿子洗澡并用扇子為其晾干。這些情節不僅讓三國中的人物走下神壇,成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在無形中融入了我國的歷史文化,也是帶有現代精神的歷史傳奇。
三、張弛有序的節奏剪輯
電影《赤壁》的節奏發展非常有規律,與好萊塢電影的節奏有幾分相像。在松緊交替的節奏剪輯啊中,導演將中國的文化與故事情節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偟膩砜磶讏鰬鹨凼蔷o張而激烈的,其中穿插了很多緩和觀眾緊張情緒的段落,從而防止審美疲勞。比如在緊張的練兵場忽然傳來悠揚的笛聲,隨后搖入的幾個遠景鏡頭就像中國的水墨畫,表現出大山的巍峨壯美、云霧朦朧。待笛聲停止后。丟牛事件又讓觀眾不由得的緊張起來,而為小馬接生和小喬的出場又讓觀眾懸著的心放松下來。接下來一段瑜亮的合奏非常激烈,用琴聲展示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在《赤壁(下)》中主要是影片的情緒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或愁或憂,穿插變換,同時用兩條主線敘述兩軍戰前的準備過程。在孫權為染傷寒病去世的戰士而憂慮時,曹操卻大聲吟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無形中也傳播了我國的詩歌文化,表現出曹操豪邁的氣概。在赤壁之戰的到來之前,小喬盡力為風向的轉變拖延時間,勸曹操喝杯茶再去打仗,通過這一情節將中國的茶文化展示給世界。
四、超越時代的臺詞設計
一、通過情境創設故事誘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力
情境是想象展翅翱翔的空間。一段聲情并茂的范讀、一段飽含激情的作品介紹、一首蕩氣回腸的樂曲、一幅賞心悅目的圖畫,都可以使學生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中,頭腦中產生生動、形象的畫面。我在教學神話故事《普羅米修斯盜火》時,展示了幾幅普羅米修斯被宙斯派人把他鎖在高加索山上時,惡鷹啄食普羅米修斯肝臟時的慘烈畫面,同時配著低沉、悲壯的音樂和一段收集整理后拓展的內容——《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的故事旁白并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在視覺、聽覺的共同作用下,課堂進入凝重悲壯的氛圍,沖激著孩子們的感覺世界,也深深地震撼了前來聽課老師的心靈,普羅米修斯寧折不彎、勇敢博愛的崇高而偉大的形象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寫文章的人運用形象思維塑造形象是一種創造,閱讀者通過文字信息再造形象也是一種創造。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再造想象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一條途徑。最后,我告訴孩子們: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還有很多像普羅米修斯這樣了不起的英雄,課后我們繼續閱讀,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情量提示下的語言讕練。激發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不僅積累了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中,要善于抓住課題、插圖、文中的重點詞句質疑問難,進行語言訓練和創新教育。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執教《二泉映月》時,結合文本研讀過程設計了一段語言訓練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屏幕上出示三段文字,同時配以二胡曲《二泉映月》:
“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刺骨,阿炳();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一天,阿炳生病了,燒到39、40度,渾身發抖,他又是怎么賣藝的呢?”讓學生選擇一個畫面,通過想象來說一說:阿炳是怎么度日的?在這段語言訓練中,孫老師通過讓人一目了然的大屏幕提示語,避免了老師口述對學生帶來的干擾,降低了想象的難度。引導學生聯想,舉一反三,現身說法,讓學生積淀了情感,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三、依托文本資源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新課標的修訂,關于“課程性質”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進一步明確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強調課程目標“語言文字運用”,突出了“實踐性、綜合性”兩大特點。兒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動。教學活動中,實踐活動的設計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參與意識,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而且通過動手操作,使各種感官參與活動,進一步完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記得我在執教研究課《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時,一開始,請同學們看老師用小木棍在講臺一端劃一劃。問:聽到什么嗎?(沒有)再請一位同學用耳朵貼在講臺的另一端聽聽。問:聽到什么?同桌的兩個同學也做一做,看看結果是不是一樣?孩子們異口同聲:我們聽到了小木棍劃桌子的聲音,然后導入新課:法國著名的醫生雷奈克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引出課題)——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對于三年級的兒童來說,這個游戲有趣而且便于操作,孩子們對雷奈克怎樣發明聽診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文中雷奈克把小木棍改成空心木管,兩端做成喇叭狀,做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書上有一幅插圖,雷奈克用這個自己發明的簡易聽診器正在給病人治病。請孩子們仔細看圖上的這個病人的姿勢,想一想,他會和雷奈克醫生說些什么?同座同學分別扮演醫生和病人來演一演。最后總結出雷奈克醫生在實踐中不斷發現、不斷探索,才發明了聽診器,為世界醫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