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問卷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調查分析
一、本文的研究背景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畢業生數量多,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這樣的就業壓力下,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在畢業之前都開始主動尋找一些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實習工作,以便在就業之前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將來的應屆畢業做好準備,為就業之路奠定基礎。在這樣的目的之下,大學生實習的也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轉變為尋找就業的橋梁。而用人單位,特別是很多實力較強的企業,也將實習作為降低招聘風險和遴選優秀人才的重要人力資源管理策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企業和高校要大力組織以促進就業為目的的實習實踐,確保高校畢業生在離校前都能參加實習實踐活動,以便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1]然而在真正的實習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即使有國家和地方的各項政策保駕護航,仍舊有不少的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勞動權益受到了侵害。究竟這樣的現象有多少?侵害的方式幾何?這將是我們的問卷調查所要體現的問題,并且,我們會根據問卷結果,對數據進行SPSS統計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二、在校大學生實習情況調查分析
(一)研究設計與調查實施
1.調查目的
為了全面了解在校大學生參與實習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大連幾大高校均勻分發了一些調查問卷。旨在獲取以下信息:(1)在校大學生的實習狀況,包括以何種方式找到實習工作,實習過程中是否按照相關規定簽訂協議以及合同。(2)將實習部分的統計結果與兼職部分作對比,觀察兩者的差異,并找出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2.調查方式
在這部分調查中,我們共設置了八道題,分別調查了在校大學生找到實習工作的途徑,是否知道就業、實習與見習三者之間的區別,在實習前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是否繳納了實習費用,得到的報酬是否與預期相等,實習工資應該怎樣界定等問題。
(二)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覆蓋了大連6所大學,分別有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基本涵蓋理、工、商、農、文、師范等院校,按照男女等比,院校等比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實際回收524份,有效問卷489份,回收率為87.3%(見表1)。
表1 實習經歷調查統計
您是否有過實際經歷
頻率 百分比
有過 128 26.2
沒有過 361 73.8
合計 489 100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調查過程中,調查小組分別統計了有關法律意識、兼職、實習三大部分,而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大學生實習情況,因此將只對問卷中大學生實習部分做統計和分析,并且我們會將實習與兼職的數據進行橫向對比,運用比較分析來對大學生實習做出一個全面深入的分析。
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在用人單位招聘時列出必須具備相關經驗的資格,學校教學的規定安排,以及自我嚴格要求這三方的壓力下,絕大多數畢業生離開校園之時都具有實習經歷,而且實習發生時間呈現出年級更低,實習時間更長的趨勢,除去越來越多的大四學生從上學期開始聯系單位,步入實習,很多大學生在三年級暑假甚至于三年級下學期就急于獲取實習經歷。所以通過本次的調查數據,發現有過實習經歷的大致占據總樣本的四分之一,是比較符合實際的,然而又由于四年級樣本容量實為總樣本容量的六分之一,所以,分析成員估計在整個校園范圍內實際有過實習經歷的學生可達三成。即便這樣,由于實習對專業知識技能、實習生的素質表現、個人課余時間的分布、同公司節奏氛圍的適應度等多方面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有過實習經歷的比率要很大程度上低于兼職的比率(見表2)。
調查結果顯示,64.1%的大學生的實習工作是通過師長、親友、同學介紹所得,這一結果符合預期。因為大學生參與實習工作無非是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畢業之前(通常是四年級上學期開始),因為幾乎所有高校均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有實習經歷并且提交實習報告。第二種情況則是學生希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獲得社會經驗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進行實習。基于這兩種情況,大學生自然會通過家庭或者學校老師的一些人際關系去聯系實習工作,當然還有主動尋找這一條途徑,但是由于實習要求高,主動尋找效率較低,因此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方式,即通過實習中介尋找實習機會。而學校安排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個別院系和專業,參加項目所得的機會則是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各大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經常會與當地的各大企業合作舉辦選拔、展示風采的賽事活動如“職場精英挑戰賽”,在比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往往會獲得各大公司的青睞,繼而被提供實習崗位,甚至直接獲得就業機會。不得不說,這種新穎的方式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即使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比賽過程中與正式面試相類似的職場環節能夠讓大學生得到很好的鍛煉。
表2 實習工作獲取途徑統計
頻率 百分比
學校安排 13 10.20%
參加項目所得 13 10.20%
實習中介 17 13.30%
師長、親友、同學介紹 82 64.10%
其他 3 2.30%
合計 128 100.00%
1.您是否知道就業、實習、見習三者之間的區別?
表3 對實習基本概念認知統計
頻率 百分比
能準確區分 32 25
不是特別清楚 61 47.7
完全不清楚 35 27.3
合計 128 100
表3數據顯示,只有25%的同學能夠準確區分三者之間的不同,而剩下的四分之三的同學就是不太清楚或者根本就沒有概念的。這一結果顯然不夠理想,就業、實習、見習三者概念迥異,內涵差別巨大,而且都是遲早與大學生勞動力的輸出切實相關的勞務行為。說明在校大學生自身有所欠缺,法律概念(其實已經遠超法律范圍,更接近于常識)認知程度低,對概念常識的普及亟待加強。
2.實習之前簽訂實習協議
表4 實習就業協議簽訂情況統計
頻率 百分比
是 56 43.8
無,但是在人事部進行了登記 46 35.9
沒有簽訂協議也沒有登記 26 20.3
合計 128 100
表4數據顯示,有43.8%的大學生在實習前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實習協議,而35.9%的人雖然沒有簽訂協議但是卻在人事部進行了登記,這一數據反映的實習市場規范程度相比較于兼職市場是比較好的,然而需要提醒各位大學生的是,實習前最好還是簽訂實習協議,只是在人事部進行登記,一旦單位出現侵權行為,人事部的入職登記的法律效力(較弱的法力束縛力或者根本沒有)較之實習協議則脆弱很多。
3.實習期間費用交納情況
表5 實習費用交納情況調研
頻率 百分比
交納實習費用 24 18.8
交納其它名目費用 35 27.3
沒有交納任何費用 69 53.9
合計 128 100
表5數據顯示,53.9%的大學生沒有繳納任何實習費用,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繳納了實習費用或者是其它名目的一些費用,這些費用的收取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所以提醒大家在實習過程中,完全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如果被告知需要繳納費用則被認為是侵權行為。
4.實習期間待遇與期望
表6需要說明的是,不能因為實習單位向大學生提供了實習崗位就可以不給任何形式的報酬或補貼,勞動必須要有所收獲,薪金的多少可以經過協商進行探討,但卻不能夠不支付任何的報酬。
表6 實習待遇統計
實習期間的待遇
頻數 百分比
報酬 100 64.50%
補貼 26 16.80%
獎金 15 9.70%
什么也沒有 14 9.00%
總計 155 100.00%
表7 對實習期間報酬的期望調查統計
實習期間報酬是否與自己期望相符
頻率 百分比
是,跟我的勞動價值對應 92 72.4
比預想得多 13 10.2
拿少了 22 17.3
合計 127 100
表7數據顯示,72.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實習報酬與所付出的勞動等值,即符合期望。還有一部分受訪者則表示,自己的實習初衷是獲取經驗,因此實習報酬的多少本身就是無所謂的,自己得到的遠遠不能用報酬衡量。這一點說明了當代大學生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值得肯定。但是在付出的勞動后,根據法律規定,雇傭者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報酬,作為對勞動者所付出勞動的尊重。
表8 實習工資的認知統計調查
您認為實習工資應該怎么界定
頻率 百分比
雙方協定 36 28.1
單位說了算 14 10.9
按照法律法規要求 67 52.3
身不由己,無所謂 11 8.6
合計 128 100
5.實習期間的工作時間
表9 實習期間勞動基準條件的調查
實習期間作息時間是否與其他員工相一致
頻率 百分比
是,一致 94 73.4
比別人多加班 15 11.7
比別人工作時間短 19 14.8
合計 128 100
關于作息時間方面,調查所得出的實際情況與預期基本結果一致,同時也存在與同崗位工作人員相比工作時間較長或較短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工作中用工者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有關系,但基本保持平衡狀態。
(三)對比分析
我們將實習數據與兼職數據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相較于兼職市場,實習市場則規范很多,出現的侵權狀況較少,那么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通過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提供實習工作的單位大多合法。實習與兼職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實習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用人單位都有資格提供實習崗位,而能夠提供實習崗位的單位與企業大多數都是合法經營的,這也就是說,在實習過程中基本可以切斷侵權的源頭。
第二,參加實習的大學生綜合素質較高。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實習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參加實習的學生本身的法律意識也較強,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在實習之前大多數人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協議。
第三,國家與地方政府對實習的保護。雖然國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實習制定法律法規,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國家機關、軍隊、企業事業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應當為學校組織的學生實習、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幫助和便利。而且現在很多地方性政府和各大高校均十分重視學生的實習工作,有關于實習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也已經實施。由此可見,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勞動權益保障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
三、基于大學生勞動實習權益保障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1.促進大學生實習的立法理念
所謂的“實習難,就業難”,根本原因在于立法理念的推行不到位。過去大學生實習一致不受重視,甚至被認為可有可無,這種理念使得有關大學生實習的立法一直難以進行。[2]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實習過程中的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促進就業,就要樹立大學生實習權益保障的立法理念。只有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才能邁出大學生實習勞動權益保障的第一步。
2.多方合作,互相支持與監督
在大學生實習過程中,會涉及到大學生本人、用人單位、社會、政府這四個角色,這四個角色在大學生實習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因此在勞動權益保障過程中也是如此。只有四方互相支持,相互監督,形成四方聯動機制,才能更好地合作,從而更好地保護大學生的勞動實習權益。
參考文獻:
[1]黃河.大學生實習效果極其影響因素[J].高教探索,2009(6).
[2]張勇.基于促進就業理念的大學生實習立法問題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健康衛士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
“想得到愛,先付出愛,要得到快樂,先獻出快樂,你播種終會收獲”,裝載著老師的箴言,背負著同學的期待,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已圓滿結束。回首實踐點點滴滴,不禁讓人麾然淚下。因為努力過,所以感動;因為堅持過,所以無悔。
抬頭仰望天空,實踐中的一幕幕清晰地在出現在眼前。記得第一次開會時,每個人都是那么地激情飽滿,每個人都是那么地慷慨激昂,定主題,寫策劃,現良策,提要求,每個人周圍都充斥著都是積極與主動,最后我們一致通過了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主題——食品安全宣傳,那時我再一次看到了什么叫一個團隊,什么是團隊精神。
實踐過程很辛苦,至少比我們想象的辛苦很多很多。
發問卷調查時的我們早出晚歸,風吹日曬,穿梭在杭城各大高校之間,為的是讓我們的調查更有實效,讓我們的數據更有威信,當你看到7月的烈日照射在我們額頭時或許你會替我們憂慮,當你發現7月的暴雨澆灌在我們身上時或許你會替我們揪心,但我們堅持下來了,我們沒有放棄,我們做到了。
或許曾經所做的被理解成年少輕狂,或許曾經所想的被評論為不切實際,但我們用我們的行動,用我們的心證明了我們可以,真的可以。
如果說發問卷調查時的我們經歷的是風吹雨打的考驗,那么做食品安全調研時的我們經歷的是忍饑受餓的摧殘。在食品調研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檢查各超市中食品的質量安全,抽檢街頭小吃油炸食品的衛生情況,調查農貿市場蔬菜的農藥含量。雖然擺在我們面前的都是食品,我們卻不能吃,因為我們的時間不多;雖然一天的調研讓我們身心俱憊,我們卻不能歇,因為我們的工作量大。
食品安全宣傳晚會又是另一番風景。一大群男生跳著的《nobody》會讓你頓時哄堂大笑,一曲深情的《so sick》會帶你走進浪漫之都,一個柔美的民族舞會給你一種古典之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一切的背后又有誰知道呢?為了排練節目,在這個似火的7月,我們開始在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舞房進行默默地跳動著,悶熱的空氣在我們的身體里翻騰,豆大的汗水在我們的衣服中打轉;我還清晰的記得,5點45分,沒錯,就是凌晨5點45分,為了聯系晚會場地,我們就是在5點45分走上杭州——桐鄉的公交車。
我們吃過苦,嘗過痛,我們灑過汗,流過淚,我們曾經為了一個決定而爭執過,我們曾經為了一場活動而疲憊過。但是,當我們聽到一句路過的行人的問候時我們是那么地自豪,當我們看到臺下的觀眾的歡呼時我們明白了什么是成功。
【關鍵詞】 艾滋病 健康教育 大學生
中國分類號:R512.91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010-02
【Abstract】Objective college students to grasp the situation of AIDS knowledge, attitude, and their special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Methods A group approach to questionnaire anonymously. Results The results of a pre-college students in health education on AIDS was 48% correct answers, while 97% after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attitude of HIV infection also have been quite changed. Conclusions Prevention of AIDS health education for youth is essential.
【Key words】 AIDSHealth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
艾滋病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從其開始流行十幾年的時間,全世界就有超過4000萬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1000多萬人死于艾滋病,除非找到有效的治療手段,否則大部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會在10年之內死亡[1]。這無疑又是一場新的瘟疫。在中國,一些人已悄然進入艾滋病感染的危險圈。2003年12月1日,由中國衛生部和聯合國艾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的《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顯示,中國目前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84萬,艾滋病病人約8萬,分布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遍布社會各階層,且今后對預防艾滋病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艾滋病的感染者中,以青壯年為主。加強青少年對艾滋病的預防意識,是預防艾滋病的重要內容。作為大學生新生來說,有較多途徑獲得有關艾滋病的一些知識,但通過調查發現,健康教育是學生獲得艾滋病知識,預防艾滋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1對象與方法
采用群體無記名的方法在某校20個班級1200名新生(男684人,女516),采取二次問卷調查,被調查者立即答卷。內容包括學生的一般情況、AIDS知識、對AIDS的信念與態度及行為方式、已獲得AIDS知識的來源和希望獲得的途徑等方面。首次問卷答完全部收回,第二天由專業人員對被調查者進行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二個月,第二次發放同樣試卷,現場答卷并全部收回,兩次答卷均為1200份,全部有效。為了保證答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我們作了以下規定:A.不要干擾被調查者填寫問卷;保持一定的距離,若對方不提出問題,不要過多地詢問;B.每份問卷完成后,要檢查有無漏答;C.調查后,調查員要簽名、填寫日期;D.解釋問卷的問題時要嚴格按照字面內容解釋,不要引申、提示。E.對相同的問題,在前后兩次調查中解釋要保持一致。
2 結果分析
2.1艾滋病知識的知曉情況:艾滋病知識的主要內容包括流行概況、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基本知識共26題,均以單項或多次選擇進行評價。
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艾滋病的綜合知識答題正確率約為48%,大多數學生知道艾滋病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播,但能對艾滋病傳播途徑能回答正確的較少,35%的學生認為艾滋病可以通過握手、擁抱等傳播。62.24%的學生不知道艾滋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通過健康教育后第二次答卷,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答題正確率提高為97%,95%以上的學生知道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及吸毒傳播,并且知道一般擁抱、握手、公廁等不會感染,96.74%的學生知道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目前尚無疫苗預防和有效的藥物治療,通過卡方檢驗,健康教育前后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
2.2對艾滋病的態度:問卷中涉及到對艾滋病的態度共15項,主要了解學生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關愛、同情、鄙視等)、艾滋病現狀對自己心理的影響及學生主要通過哪些方法獲得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等,對首次問卷分析,88.5%的對艾滋病有恐懼及反感心理,只有4.8%的學生愿意與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通過健康教育后,仍有27.8%的學生有恐懼的心理,32.4%的學生有反感心理,16.6%的學生愿意與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88%的學生認為健康教育是他們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并進行有效預防的首選方法,其次有電視、報紙、雜志等。
3討論
自1981年報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現已蔓延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我國艾滋病的感染者基數大,增長速度快,防治任務重,由于目前對艾滋病的治療還沒有理想的方法,預防艾滋病就顯得尤為重要[2.3]。根據艾滋病的流行病學特點,主要感染者為青壯年,故對青少年進行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的重中之重,改變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從而達到減少艾滋病感染的機會[4]。艾滋病與人類歷史上曾經肆瘧一時的天花、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其它傳染病不同,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疫苗和治療方法。全世界對此已達成的共識是,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同艾滋病作斗爭的最大希望在于通過深入廣泛的健康教育,幫助人們選擇比較安全的行為,以使他們不那么容易感染和傳播艾滋病病毒[5.6.7]。在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A.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極高的嚴重傳染病,目前還沒有治愈的藥物和方法,但可以預防;
B.艾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
C. 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感染艾滋病;
D.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途徑傳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E. 正確使用不僅能避孕,還能減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險;
F.及早治療并治愈性病可減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險;
G.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傳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拒絕,珍愛生命;
H.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和注射,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I.關心、幫助和不歧視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預防與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J.艾滋病威脅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
本研究所選對象為大學生,對性是似清楚又朦朧,沒有成熟的認識,給他們講述有關艾滋病方面的知識,對他們自身及周圍的同學樹立防范意識頗有益處。通過教育我們發現,受教育者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提高,認識加深,問題的答對率與教育前相比差異均有顯著意義。而他們中大部分人在教育前就已意識到艾滋病并非年輕人可以免受感染,這可能與日常生活中的宣傳教育有關。本調查表明,在大學生當中開展較為系統的“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會收到比較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政策研究報告.正視艾滋病:戰勝這場全球流行病的公共政策重點。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95
[2]Rabkin JG, Wagner GJ, McElhiney MC, et al. Testosterone versus fluoxetine for depression and fatigue in HIV/AIDS: 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4 Aug;24(4):379-85.
[3]姜擁軍,尚紅,盧春明,等.沈陽市高危人群艾滋病、梅毒、肝炎的調查分析[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2,8(1):42-43.
[4]David Satcher. The importance of behavioral science in HIV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Rep 1ll, 1996 suppl 1: 1-2
[5]呂咨之主編,陳育德主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8: 52―54
關鍵詞:日語選修課;問卷調查;大學生;日本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098-01
遼寧何氏醫學院自2008年開始面向全院各專業學生開設日語選修課,幾年來教學效果良好,講授日語基礎知識,介紹日本文化,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日語,了解日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有針對性地設置授課內容,我們在2012年的兩個學期對選修日語課程的2011級和2012級學生做了開放式問卷調查,問卷題目為“1.你為什么選修日語課?2.談談你心目中的日本。”調查調查人數240人(4月份80人,11月份150人),回收有效問卷213份(3月份72份,11月份141份),回收率為92.6%(3月份為90%,11月份為94%)。調查對象包括床醫學、護理學、眼視光學、公共事業管理、醫學影像學、藝術設計、藥學、市場營銷學、應用心理學、動畫、廣告學、生物醫學工程等12個專業選修日語課的學生。
從這幾年調查的數據對比中,我們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一、大部門學生對日本有某些方面的肯定
在這次調查中,明確表示喜歡日本和對日本有相對較好印象的共計153份,占全部有效問卷的71.83%。其中去過日本短期旅行的有3人,占總人數的1.41%;想要去日本旅行、留學、生活的共計19人,占總人數的8.92%;對日本喜愛的63人,占29.58%;對日本有較好印象但心中厭惡的90人,占42.25%;對日本非常厭惡的有60人,占28.17%。在對日本的肯定方面,有一下幾個特點:
1.90后的中國大學生非常喜歡日本動漫
在調查問卷和結課論文中,171名學生明確提到喜歡日本的動漫或者以日本動漫作為論文主題,從現在比較風靡的《火影忍者》、《海賊王》、《死神》到宮崎駿的經典作品《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龍貓》屢屢出現在問卷和論文中。從這個數字可以發現,即使是在問卷中表示非常討厭日本的同學,也對日本動漫很有興趣。
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東京數碼大學發表了題為《文化外交新設想》的演講。他建議日本應當積極開展“動漫外交”,通過推廣日本的漫畫書和動畫片,贏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民眾的心。本身就是漫畫迷的麻生太郎在演講中說:“你們所做的事情已經抓住了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年輕人的心,這是我們外務省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從這份調查結果和筆者與中國青少年的接觸中可以明顯體會到,日本“動漫外交”是卓有成效的,它讓廣大青少年了解了日本。
2.大學生很關心跟自己切身相關的社會問題
在調查問卷中,127名同學提到的日本的優點都跟環境相關,比如“干凈”、“美麗”、“食品很安全”、“環境很好,很清潔干凈”.這明顯受到了國內日益凸顯的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大家在內心還是向往自己的國家可以更宜居更整潔,食品更安全。另外共同特點比較突出的是105名同學提到日本人“講禮貌”、“謙讓,講秩序”、“守秩序”、“公德心強”這些也可以跟國內很多熱點現象發生聯系,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和有人亂扔垃圾等。另外有73名同學提到日本人“勤勞”、“特別能吃苦”、“很敬業”、“創造了戰后經濟奇跡”。
二、多數學生仍不喜歡日本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仍不喜歡日本,雖然下半年的調查為了相對客觀,避開了9月份日本政府非法收購事件,把調查問卷安排到了十一月份,但是大部分同學仍對日本相當反感。學生反日情緒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原因:
1.日本曾經侵略中國,且不能正確反省侵略歷史
很多學生表示不喜歡日本,“從小在歷史課上就知道日本是一個殘暴、怕強凌弱的國家,惡劣形象不堪入目,日本人的壞形象早早在心中扎根。”、“看到日本就想到他們曾經侵略過我們,現在還不認賬。”、“日本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有讓人討厭的地方,無論如何,一想到過去,他們對中國人那么殘忍,我就怎么都不會喜歡日本。”……
2.日本右翼活動猖獗
因為日本政府非法購島事件,下半年的調查中,學生提到這點的明顯偏多,“日本很差勁,是自己的東西他要,不是他還要,就像”、“我對日本人沒什么好印象,畢竟他們總跟中國找茬,比如、參拜靖國神社、教科書什么的。”
在調查中,11月份問卷對日本有負面評價的占76.6%,高于3月份的70.8%。可見日本政府罔顧兩國利益,非法購買,讓大學生對日本的負面評價增加。
三、對日本的正面負面態度,跟學習成績關聯不大
在問卷調查“為什么選修日語課?”中,多數同學表示“想多學一門語言”、“想多了解日本。”,很多對日本有負面態度,甚至反感日本的同學仍然選擇學習日語,“我很不能理解,為什么日劇里他們那么有禮貌,但是對我們那么殘忍沒有人性。”、“正是因為事件,我更想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為什么明明做錯了,還那么理直氣壯。”從平時練習和考試的成績來看,很多對日本反感的同學,學習十分認真,成績也很好。
可見,某些負面態度,反倒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授課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好奇心,介紹相關日本文化的知識,推薦相關書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日本。
結語:
“九一八”之后,王蕓生在《大公報》專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中寫道,“然回顧古代,日本受中國文化之提攜陶熔者,兩千余年,中國施之者甚厚,而彼之所以報我者甚酷,此固日本之非,而炎黃子孫受凌至此,豈不愧對先民哉?”向學生介紹日本文化和相關歷史,并非是要培養“哈日族”和“仇日憤青”,而是要讓學生真正“知日”,對日本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了解在戰后數十年間,中日雙方的有識之士為了促進中日友好不懈努力,中日兩國關系發展也基本順利,矛盾并不是中日關系的全部,因為中日友好是有利于雙方國民利益的。更要讓學生在自我思辨中了解自己的使命,提升自己,強大國家。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校教育;家庭教育;數據分析;原因解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新生情況,了解新生家長對新生生活學習規的要求,劃及對大學本身的認知情況,以便更好地開展高校教育工作,培養學生成為國家棟梁,我校于2008年9月面向我校新生家長發出了涉及校園建設,孩子的長期規劃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問卷共發放1000份,有效回收861份,回收率86%。調查對象涉及各個層面的家長,工、農、商均含,并且是采取的分專業分城鄉調查,有力突顯了這其中的區別,為更好的分層次工作提供了保障。
針對此次調查的分析,學校比較全面的了解到家長對高校教育的認識以及家長對培養孩子的方式,針對報告中顯示出的問題,當代高校在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中應從一下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加強學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在有效回收的860份問卷中,問及對專業是否了解時,有211位明確回復“了解”,占24.53%,有所了解的有307位,占35.69%,不了解的占到298位,有44位表示不知道,共占39.77%。由此可以看出,在對專業的了解程度和就業形勢方面,家長雖大體了解但是仍然十分不夠。這涉及到畢業以后就業問題和人生方向,十分重要。家長和學生對專業的不了解,大多數都存在盲目性,這將影響到學生進入大學的學習和將來的就業,所以,在對新生進行教育以后我們還應該對新生加強專業方向的指導,加強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更明確地看到自己的未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去多了解一下相關方向的專業知識,這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強當代大學生的自我約控與責任意識教育
在被問及“作為家長,您認為我們學校應該著重培養孩子哪方面的能力?”這一問題
時,49.2%的家長明確表示鍛煉社交能力,專業知識學習及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其全面發展的家長占20.93%,要求具有創新思想的占4.65%。要求其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的家長占2%。另外無答案的家長約10.47%。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家長是更著重于孩子的動手能力,社交能力而不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吸收,這樣的現象是很好的,充分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正走向實際化、實用化和規格化,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紙老虎。但是仍有10.47%的家長沒有給出方向明確的答案,并且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上,家長的意識也比較淡薄。這是一個突出的新問題。對于孩子的教育,培養規劃和實施方法要相互結合,向繼定的目標走。而提出規劃則是第一步。方向不明確會影響到培養的實際操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第一,家長認為,孩子上了大學就有自我主張,不用操心了,然而卻不明白大學只是_個平臺而不是一個保險箱;第二,過分溺愛、相信自己的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思想、有方向,但卻不明白剛剛成為大學生,剛剛成為大學生,剛剛步入社會的我們仍需大人的正確引導。針對家長對孩子創新教育與自我控制教育的忽視,原因可能是在調查中的家長有一半以上是來自農村,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本身不理解創新教育與自我約控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其次,也說明了現代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寵愛過度,關心過頭,造成當代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的低下。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導致學生心理上的脆弱,不能自我調整與控制情緒、行為及欲望。學校針對這一現象,在四年的大學教育中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的自我約控的教育,包括加強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的教育。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的:“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意識,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學風整頓
在被問及“您希望孩子在大學期間多參加哪些方面的活動”時,全參加的有110位,占12.80%,社會實踐的占38.37%,學習方面的有80位,占9.3%,文娛體育方面的占17.44%。隨孩子自由發展的占到11.63%。沒有明確表態的占10.46%。對于孩子是否應該勤工儉學的問題上,81.4%的家長明確表示十分贊同。理由大多是因為想讓孩子明白掙錢的不易,養成勤儉誠樸的好習慣,同時也融入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礎。由此可以看出融入社會,融人大家的集體活動是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迫切要求。每個人都只有融入社會以后才可以施展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我們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而還有動手能力的教育,是對社會發展的教育。對于活動,家長也十分重視,文娛體育方面也占有較大比例。
由此可見,家長對孩子進入大學的要求比之中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原來的希望孩子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到了希望孩子要積極鍛煉除學習以外的各種能力,突出表現在希望孩子能夠盡早適應社會,這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出家長始終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忽略了大學教育仍然是以學習知識為主,學生能力培養中也包括了學生的基本專業教育的能力。正是由于家長的觀念在不同階段發生了巨大變化,影響到了孩子對大學認識的偏差,在歷屆的大一新生中,認為大學是自由的天堂,不用再點燈苦讀,學習已經不重要了。這導致了大一新生一部分過分的投入學校各種活動,參加眾多社團,擔任眾多學生干部職務等,導致逃課等現象出現,導致學業荒廢。另一部分則懶散與放縱,加之不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使許多學生從高中的佼佼者淪為大學的學習預警者。
對此,學校應加強新生的適應性教育,強調學習的重要地位,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優良校風、學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高等學校要將學風建設作為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要針對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實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質教育,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弘揚努力學習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就業觀。”
四、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