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古代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202-01
魯迅先生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提出中國文學創作的“三美”論。許淵沖先生把這個學說移植到翻譯理論中,形成了譯詩的“三美”論,即:第一,意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意義;第二,音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悅耳的韻律;第三,形美,譯詩要和原詩保持同樣的形式(長短、對仗)等。當然,要做到這樣,并不容易,所以許先生才得到了錢鐘書的贊揚:“你戴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令人驚奇。”那么,“三美”在譯詩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劃分的呢?許先生又說:“由此可見,譯文不必‘形似’,只要求在傳達原詩的‘意美’時,盡可能再現原詩的‘音美’,也就夠了”。(許淵沖,2006)我們從中可以明確,在許先生的眼里,“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次之,“形美”第三。“三美”的有機結合,正實現了對傳統的翻譯標準“信、達、雅”等理論的具體化,為譯詩者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以柳如是的《西湖》為例:
西湖
垂楊小院繡簾東,鶯閣殘枝蝶趁風。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
West Lake
The weeping willows stand east of the curtained bowers;
Orioles and butterflies pass through the faded flowers.
But peach blossoms on cold food day are beautified
By beauties living or buried by the lakeside.
首先,就意象而言,許淵沖把“垂楊”、“小院”、“簾”、“鶯閣”、“殘枝”、“桃花”分別譯成 “weeping willows”、“——”、“curtained bowers”、“——”、“faded flowers”、“peach blossoms”。其中把“垂柳”譯為“weeping willows”,實乃妙計。柳在詩句中就形成了特有的青樓意象,柳如是常以柳喻己,楊柳看似象征她青樓藝妓身份和如飛絮般隨風飄蕩處境,但本質上卻喻示著她是高潔的,有不渝的追求與信仰的,與當時其他青樓藝妓迥異的生活狀態《西湖》整首詩是抒發柳如是對所愛之人的眷戀和相思,而這般相思又使得詩人暗自傷神,以柳喻人,“weeping”除了低垂的意思外,還有哭泣流淚的含義,用在此恰到好處
其次,就韻律而言,許先生的翻譯采取了異化法,試圖在英語中找到與原詩相對等的韻律和節奏。許先生運用了英語語言的兩種韻律———尾韻和頭韻再現原詩的“音美”。原詩以“ng”韻為主,分別是“東”、“風”、“中”,分布在第一,二,四句,即“aaxa”。許先生采用單詞尾韻押韻的方式,即“bowers”和“flowers”押韻,“beautified”和“lakeside”押韻,使全詩保持“aabb”的韻律規則,從而創造性地再現原詩“aaxa”的韻律。另外,譯者巧妙地運用英語頭韻使譯詩具有更多的音樂特性,呈現出美感,如第一句的“weeping”和“willows”,第二句的“faded”和“flowers”,第三句的“but”“blossoms”和“beautified”,第四句的“by”、“buried”和“by”。
最后,從全詩的形式結構而言,許先生的譯詩雖然不能達到與原詩絕對對等,但是他卻借助譯入語的各種手段努力保持詩歌的整體美。首先是借助“移行”保持詩歌的整齊、對仗之美,詩歌的最后一句通過“移行”被一分為二,,使較長的句子擁有視覺上的間隔,整體看上去第一行和第三行是九個詞,第二行和第四行是八個詞,從而產生視覺上的整齊美。最后是借助“前后呼應”的修辭手段使全詩保持連貫的整體美。在標題翻譯中,譯者將“西湖”譯成“West Lake”,與最后一句的最后一個單詞“lakeside”遙相呼應。這種“前后呼應”的翻譯方法創造性地將全詩融為一體,呈現出連貫的整體美。
總之,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作為翻譯的美學理論,對古詩詞翻譯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影響力,譯作在“三美”上的統一,從結果上看也是最理想的翻譯狀況。中國古代青樓詩人的詩詞是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女性詩詞中的一朵奇芭,因此,我們在翻譯青樓詩人詩詞的過程中,選擇最佳的詞句、音韻和結構,使這一獨特的女性氣息隨文字一并植入。
參考文獻
[1]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
[2]鄭曉燕.從《送友人》看中國古代詩歌的形、音、意的翻譯(J),譯苑新談,2009,(1).
[3]陳清貴.“從構象”及“詞意與文化構建”探討中國古代女性詩詞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7).
[4]陳寅恪.柳如是別傳[M].北京:三聯書店,2004.
[5]曹兆蘭.歷代婦女詩詞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245-01
古代詩詞作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在現代教育條件下,如何利用現代化資源開展中國古代詩詞教學活動,以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水平,是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課題。這篇文章將從中國古代詩詞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現代教育條件下初中階段的中國古代詩詞教學兩大部分展開,希望能給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一、中國古代詩詞在初中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無論哪個時期的初中語文教材編排,古代詩詞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從唐詩宋詞到漢樂府到《詩經》,古代詩詞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正是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決定的。
1、中國古代詩詞對學生文學積淀的重要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談到古代詩詞教學,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其作為文學載體的工具性作用。大凡古代詩詞,其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極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豪放恣肆,或含蓄雋永,溫婉宜人。“言為心聲”,詩詞大都是其作者的情感流露與抒發。通過意境來表達感情,通過比喻、雙關、用典、象征、通感等修辭手法來刻畫其景其情。將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正是語文學習者所應該直接接收的教育內容。如何從古代詩詞學習中學會鑒賞和分析詩詞作品,積累寫作手法和文學知識,以更好地表達和運用漢語,也是學習者學習的直接目的。
2、幫助學生的人格塑造――中國古代詩詞潛在的巨大語文教育價值
每首詩詞皆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其中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作者的性格和思想。初中語文教材上所選作品皆有明顯地代表性。其中名家之作體現了作者獨有的人格魅力,即使是出現的《詩經》中民歌性質的不可考其作者的作品,其作品本身內容也是人文化的表達。
3、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
古代詩詞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學生培養其文學審美能力的重要憑借。以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例,其詞所包含的歷史典故,所表達的對古人的英雄豪氣的崇拜,就是傳統文化知識的展現。讓學生讀懂其詞,明白其深意,能鑒賞豪放詞的文學魅力,能積累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詩詞教育對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現代教育條件下,初中階段的中國古代詩詞教學
1、改變以教材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加強語文教學與網絡資源的融合
“網絡教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并無固定操作模式,尤其在新課程倡導的課程資源開發這一點上更是空白一片。”在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教育的發展也勢必與網絡有著密切的聯系,網絡資源的優點在于它能夠突破傳統課程的狹隘性,不受資源的時空限制,并且能夠有效激發師生的創新意識,使課堂教學形式發生徹底改變。
在古代詩詞教學中,利用網絡來搜集教材之外的資源,擴充知識量,拓展學習面,是實現詩詞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搜集教材外相關文本資源,圖片,影像資料等多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給學生,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比如說在《蒹葭》的教學過程中,搜集并展示名家對此詞的點評,稍作講解。播放此詞改編的歌曲(《在水一方》)或古曲,讓學生在放松的環境下來體味詞的韻味,都是可以加強教學效果的。
2、改變教師的機械傳輸模式,增強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
《走進新課程叢書》指出“無論是國家課程的創造性實施,還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建設都應該充分發揮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優勢,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服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單一地機械地知識灌輸,并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有義務自主地開發教學資源。大致做法歸納如下:
(1)根據校本實際,參照國家課本教程標準的要求,列出古代詩詞學習中的參考書目。
(2)組織學生開展古代詩詞閱讀交流活動。對同一作品,同一作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在詩詞教學之后,給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鑒賞能力。
3、改變過去的以講授為主的語文教學方式,把聽說讀寫的教學真正落實到語文教學活動中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據老師的講授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積累。但相對于理解的學習方式來說,這樣的理解是被動的,往往禁錮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思考,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作為以文字為載體流傳的古代詩詞,綜合利用聽說讀寫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則更加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創新。
(1)聽:通過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或者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搜集并展示名家朗誦,讓學生通過聽覺來體味詩詞含義。加深理解。
(2)說: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搜集查證詩詞含義,形成自己的觀點與主張。
(3)讀:讓學生自己朗讀,將自己帶入詩詞作者的角色態度,體味詩詞含義。
(4)寫:讓學生在詩詞學習之后將詩詞學習的感受并結合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理解形成書面文章。既是對詩詞學習的鞏固,也是對學生寫作的鍛煉。
運用協整理論對我國的A股、B股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重點研究次貸危機對兩市場相關性的影響情況。結果表明,次貸危機之前有一定的相關性,次貸危機之后兩市相關性稍有減弱。
【關鍵詞】
次貸危機;B股市場;協整檢驗
中圖分類號: F830.91 文獻標識碼: A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1.1 背景
B股是指以外幣為認購和交易幣種的股票,有效彌補了A股市場的外資不足缺陷。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嚴重沖擊著國際金融市場體系。這使得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也必然會影響中國股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基于次貸危機研究中國A股市場和B股市場之間的相關性,可以阻止中國內地股票市場受到更多的風險沖擊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選擇
本文選取上證A股指數和B股指數為研究對象,所有數據來源于雅虎財經。采取的樣本為經過對數處理的各種指數的日收盤數據,LA代表的是取過對數的A股指數,LB代表的是取過對數的B股指數。樣本時間跨度為2005年到2009年。2005年4月29,A股市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筆者選擇樣本期的第一階段從2005年4月29日~2007年4月19日。2007年8月次貸危機全面爆發,直到2009年底次貸危機有起穩的趨勢。所以樣本期的第二階段是2007年8月7日~2009年3月1日。
1.2.2 方法選擇
在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前進行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的單位根檢驗方法為Dickey提出的ADF檢驗。之后采用Johansen(1988,1990)提出的“極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協整檢驗。
2 實證結果和分析
2.1 單位根檢驗
ADF檢驗的滯后期數(lag)以SIC作為判斷依據, A股指數,B股指數的經驗對數,在水平值的兩個時間段的兩個序列接受零假設,這兩個序列中的兩個階段是不穩定的。這兩個系列的一個貧窮的拒絕零假設序列后,顯示差分序列是平穩序列點。你可以把符合條件的協整檢驗。
2.2 協整關系檢驗
這里我們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2個階段的指數序列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具體結果如表1.
表1的結果表明,第一階段二者存在協整關系。A股的啟動和B在股權分置改革兩個市場的股票開始整體關系有限二階段之間的兩個協整關系后并沒有改變。這是因為中國內地資本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受次貨危機影響,中國大陸股市。實際情況也表明,2008年的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但在2009年中國股票市場表現為從世界其它股票市場完全不同,走出獨立行情。
3 啟示
研究證實,次貨危機改變了A股市場和B股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不大,這表明,中國內地股市仍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在當今日益全球化的社會,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化的快速發展,金融自由化趨勢下,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開放證券市場。
【參考文獻】
[1]吳世農,潘越.香港紅籌股、H股與內地股市的協整關系和引導關系研究[J].管理學報,2005,2(2):190-199
[2]劉昕.“信息不對稱與H股折價關系的定量研究”,2004,財經研究
[3]康靜.H股投資機會顯現[R].北京:北京證券研究發展中心,2002
[4]百萬平.經濟時間序列模型—方法與應用[M].中國商務出版社,2005,8第一版
一、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發展的客觀原因
(一)音樂的產生、發展和完善
音樂的產生是文人音樂發展的兩大條件之一, 因為有了音樂的產生才能對文人所創作的詩詞進行文人音樂創作。我國的音樂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南舞陽骨笛就是最好的我國音樂發展開端的見證, 音樂的發展離不開音樂器具的發展, 音樂器具的產生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也促使音樂走向多樣化和復雜化。樂器的多樣化為人們提供更多樂器選擇的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內容,使音樂越來越具有欣賞性和娛樂性,讓更多的人向往音樂,從而學習音樂。為之后文人音樂的發展奠定了音樂文化基礎和音樂器具基礎。
(二)社會的發展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 朝代的更替和發展都遵循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即使在這種分、合的朝代變更歷史中,士的身份和地位都不曾改變過。追溯歷史,士的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這是的士是一種固定的享有崇高地位的職業,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士的作用顯現的越來越突出,戰爭時期,士作為軍事,出謀劃策;和平穩定時期,士作為文官大人,制定規范朝廷、管理天下事務的謀劃者。在中國古代士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的代名詞,他在朝廷和民間享有崇高的地位,士 就是文人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享有較高地位、受人尊重、自身修養極高、素養極高、情趣廣泛的優雅認識。士的產生和發展壯大,成為音樂的主要來源之一,為文人音樂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主體資源。
(三)統治者的對文人音樂的作用
由于音樂和文人的產生和發展, 文人音樂隨之產生并得到一定的發展壯大。再加上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文人音樂的重視和支持,文人音樂從產生不斷發展壯大直至走向鼎盛時期。西周時期,實施禮樂制度并實行嚴格的禮不下庶人的制度。制度的產生和執行促使音樂的快速發展,也使得上層文人對音樂產生更大的興趣, 未顯示其身份地位和素質修養,上層達官貴人積極走向學習探索音樂之路。為之后文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期的模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思想百家爭鳴,爭先綻放,各個學派對音樂的應用和發展都非常關注,各個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都非常重視音樂,將音樂納入自己學派的學習內容,將音樂更為廣泛的傳教于世人, 培養了大量的具有音樂情操的文人雅士,為文人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經過戰亂年代,秦統一天下,社會相對穩定,為滿足上層人士的精神生活,秦代樂舞發展起來,并成立樂府鞏固了音樂在社會中的地位,為文人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朝初期,社會安定,文景之治之后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大量的西域音樂文化, 豐富了漢朝音樂文化的同時也將中國古代的音樂發展之路帶向了新的發展道路,也促使上層級中高層人士紛紛學習不同的音樂,并發展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文人音樂家,文人音樂的發展逐步擴大。魏晉時期,音樂掙脫了以祭祀的形式而存在和為統治階級所以用的束縛,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時,音樂開始作為文人表達其意識和情感的新的形式,文人音樂表現出新的藝術特征。自此,文人音樂的到空前的發展。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進入民族融合時期,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引入為隋唐時期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音樂資源。隋朝末年,統治者機器重視音樂的教育,主要以琴樂為載體鞏固儒家的琴道思想。唐代,本民族音樂空前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音樂不斷引入。不同種類的音樂不僅受到士大夫及其上層人士的喜愛和追捧,社會各階層人士都開始學習和創造音樂,各個階層的文人雅士紛紛溢出,彈琴作詩,文人音樂發展生機勃勃。宋元時期,文人音樂走向作曲填詞的形式,詞曲成為上層人士、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的聚會必備環節,宋元時期,皇家閣譜的出現和實施,給予文人音樂神圣的形象,同時,使得音樂脫離民間群眾從導致了文人音樂的衰落。文人音樂的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與統治者所實施的音樂文化制度和統治者的支持、重視程度息息相關,文人音樂的發展一方面是音樂文化發展的表現形式, 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統治者宣傳弘揚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
(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只有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 人們才能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在音樂學習和文化學習之上,所以,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或者幾句人群大都出現在上層人士、士大夫和達官貴人之處。文人音樂的形成是文學知識和音樂知識融合的表現形式,在需要一定的先天性的詩詞歌賦的天分以外,更多的需要的是后天的學習和積累。所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文人音樂發展的條件之一。
(五)文人地位的居高性
文人即士,在中國古代,士的地位尤為重要,且是中國古代四大階層之首。士在古代是知識分子的代名詞,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代表人物。他被統治者所重視,并賦予崇高的地位。其與統治者的緊密性也決定了其地位的穩定性和重要性。由于,士在中國古代中占有重要的政治位置,所以,文人所享有的資源具有廣闊性,其接觸的事物具有先進性和時尚性,其所表達傳播的思想和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引導性和價值性。士最早的接觸音樂,并能夠及時的學習和吸收音樂知識,士在閑暇之余作詩寫賦填詞,將音樂和詩詞賦融為一體,其創造結果的文學性、音樂性和娛樂性將文人音樂推向,士 的推崇提高了文人音樂的地位,促使著文人音樂的傳播和發展。
(六)文人音樂是精神寄托的載體
士者有得志者亦有失志者,得志者通過文人音樂寫出其得志的高傲,唱出得志的豪氣;失志者通過文人音樂寫出自己壯志未酬的由于,表達出報國無門的哀愁,唱出希望得到國家的重用或對生活種種不滿或寄希望于未來的哀求。文人音樂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更是一種文人精神寄托的載體。
(七)社會風尚的潮流趨勢
統治者的支持和重視,士大夫、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的不斷創作和推崇,促使著文人音樂的不斷擴大和發展。文人音樂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身份的象征,一種學識的象征和一種情操的具體體現,使得文人音樂成為一種時代的象征,文人音樂的發展成為社會風尚的潮流趨勢。
二、中國古代文人音樂發展的主觀原因
(一)文人崇高的文化素質修養
十年寒窗,一舉成名為金榜題名時,古人苦讀詩書,所學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全,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種傳統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和教育方式使得文人具備了全面的知識素養,使得古代文人能夠創造出表達其情感的富有哲理性的有價值的詩詞賦。古代文藝皆以作詩寫賦填詞為樂;以詩會友,以其才智廣交詩友,談笑人生。其完備的學識和豐富的經歷為文人音樂創作提供了經典的內容,成為文人音樂創作的靈魂。
(二)文人基本的音樂素養
中國歷代王朝,統治者都相當重視音樂的教育和培養,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是衡量一個人學識的重要指標,而琴者位居四者之首,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音樂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樂作為娛樂性較強的知識,它可以陶冶世人的情操,緩解世人的壓力,更是在中國古代排憂解悶的最佳選擇方式。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寄情于山水,少不了彈琴奏樂以增加柔情氛圍,渲染當時的意境。中國古代文人縱情于樂,鐘情于樂,學習探索音樂成為必然。處境而作,撫琴而歌,人生之大快。在這樣的生活追求、生活向往和社會環境中,中國古代文人要具備豐富的音律知識,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是必要的。
(三)文人對極致音樂的追求
古有成語高山流水一詞,即比喻知己和知音的同時也比喻了音樂的美妙、柔美;古人也這樣描寫過音樂:大弦嘈嘈如急雨,弦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首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經典之作,寫出了音樂的復雜多變的同時也刻畫出了此音樂的似急雨的沉重舒暢,似私語的細促輕幽,是珠落盤中的圓潤悅耳詩歌的發展由最先的隨性而述到后來的有感而作, 從口頭表達走向書面創作在走向最后的唐詩宋詞元曲,都與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系。從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古代文人精湛的音樂靈感和中國古人對音樂的喜愛。他們對音樂無微不至、生動的刻畫表現了他們對音樂品質的要求和對音樂美感的追求。中國古代文人對音樂的這種極致的追求,促使中國古代文人創作出經典的文人音樂。
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系列省級精品課,由“唐詩宋詞名篇導讀”、“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樂府詩導讀”、“《紅樓夢》導讀”和“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等5門課程組成,每門課程均為36學時。該系列精品課除為中文專業學生講授外,主要作為文化素質教育類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其中“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紅樓夢》導讀”最早開設于1993年,已有20年的講授歷史;“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開設于2005年,“樂府詩導讀”開設于2006年,也有七、八年的歷史。5門課程聯系緊密,相互補充,從不同側面講授中國古代詩詞、樂府、小說、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問題,是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重要課程。在中文系專業選修課教學乃至全校文化素質教育類教學中,該系列課程都有重要的地位。系列課程依托于“中國古代文學”山東省省級教學團隊。教學團隊經過多年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于2010年入選中國古代文學山東省教學團隊。團隊(課程組)成員有23位教師,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講師7人;博士18人,占總人數的78.3%,大多數為學界著名學者的弟子。職稱、學緣結構合理,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年富力強,富于發展潛力。團隊負責人為教育部優秀人才,山東省首屆省級教學名師,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首批首席專家。其他成員有30余人次獲得過省級教學成果獎、省級優秀學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和市校級優秀教師獎、優秀教學成果獎、最受學生喜愛的教師、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教育先鋒等各類教學獎勵與表彰。
二、系列課程的整合優化
2010年,古代文學教學團隊承擔了青島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中國古代文學系列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從已經開設的十幾門課程中,選擇了上述5門課程,并把這些課程的優化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對5門課程進行了重新整合,其目的是使課程能夠形成一個相互照應、相互補充的體系,更好地發揮其整體優勢。第一輪的整合優化工作主要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展開:一是重點選取了詩詞、樂府詩(配樂演唱的歌辭)名篇,小說名著《紅樓夢》,并從魏晉文化和佛教的視角切入,對相關作品進行導讀。二是選擇這5個專題,既與主講教師個人的研究專長有關,也考慮到5個專題之間的密切聯系。如唐詩中有不少名篇本身就是樂府詩,宋詞原本可歌,與樂府詩有很多共性;樂府詩主要集中在漢魏至唐代;《紅樓夢》與佛教關系密切;《紅樓夢》中的詩詞與唐詩宋詞有繼承關系,唐詩宋詞名篇明顯受到魏晉文化的影響,其中也不乏佛教禪宗的內容等等。因此,5門課程在知識和理論上,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在課程平臺建設方面,有很多相互交叉的東西可以共享。三是建設5門課程整體設計、相互補充的課程平臺。經過努力,我們現在已初步建成5門課程共同組成的聯合課程網站。學生既可以登錄任意一門課程的網站,又可以從該課程網站進入到聯合網站,或進入5門課程中的其他任何一個課程網站,實現了課程網站之間的貫通。整合優化也對各門課程的一些具體內容作了必要的調整和修改。
我們不僅充分考慮了各門課程之間的互補和呼應,如原“唐詩宋詞名篇導讀”中涉及到的樂府詩全部放在“樂府詩導讀”中來講,“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紅樓夢》的內容,則轉入“《紅樓夢》導讀”;同時,也根據個人科研的重點和特長,對各門課程的組成成員做了相應調整。至于不同課程在平臺建設、課件制作、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相互借鑒和學習,也是整合優化中考慮的重要內容。這使得每一門課程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和提升。從而收到了如下幾方面的良好效果:一是5門課程的網絡平臺,各自匯集了某一方面較豐富的古代文學知識和資料,并且都可以向選修其中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生開放,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資料庫;二是課程的聯合建設,帶來了主講教師、教學內容、知識體系、教學思想及方法等方面的重組和變化,這對于課程的互相促進、教學效果的同步提高,均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三是聯合課程組的主講教師,在形成優勢課程群的同時,也凝煉了學術方向,對教學和科研團隊的優化整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又進行了第二輪的課程整合,把已經開設的11門課程也納入到精品課程群的建設范圍中。2013年,“《老子》導讀”、“《金瓶梅》導讀”、“《聊齋志異》導讀”、“中國古文名篇導讀”、“道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等5門課程被批準為青島大學校級精品課程。至此,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精品課程群達到10門。另有“中國神話與詩歌導讀”、“《詩經》《楚辭》導讀”、“《論語》導讀”、“中國詩學導讀”、“元明清戲曲導讀”、“《文心雕龍》導讀”等6門課程,也正在根據課程群建設的整體思路進行全面整合。課程群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涵蓋文、史、哲、文論、藝術、宗教等多領域的16-20門系列課程。
三、課程的內容、特色與地位
5門省級精品課程都是《中國文學史》基礎課的延伸,也是我們在長期講授的過程中,逐漸發掘、精心選出的5個專題。其中,唐詩宋詞被稱為“一代之文學”,以短小精粹、情韻并茂的優勢,長期流傳,膾炙人口;樂府詩本是配樂、配舞的歌辭,是表演藝術的一種,與一般徒詩相比,其特點極為明顯;《紅樓夢》則是中國古典白話章回小說的代表,自誕生數百年來,“紅學”早已成為顯學,學界向有“開口不談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的說法;魏晉時期是我國文化、學術思想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當時的文人和文學也以其獨特鮮明的個性,吸引了后代學者和讀者的注意,20世紀初葉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對這個時期的文化和文學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而這一時期的文化至今仍具有獨特的魅力;佛教自傳入中國之后,廣泛影響到中國的文人和文學創作,荷蘭學者許理和就曾寫過《佛教征服中國》的名著。因此,5門課程講授的文學與文化專題,在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上,均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從總體上說,系列課程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選取中國文化和文學史上的典型個案,立足社會、文化、宗教發展來分析名篇名著,通過名篇名著的重點導讀,帶出文化及典章制度的講解;二是每門課程均有長期的科研作支撐,課程內容都與作者已完成或者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密切的關系,在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方面有鮮明的特色。就現有5門課程的具體情況而言,也是各有其特點的。總體來看,這5門課大致又可以分為兩類。現對各門課程的特點分別舉例簡要說明如下:“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紅樓夢》導讀”和“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是第一類。這3門課都是以廣泛流行的名篇、名著,或學術界特別關注、一般讀者也很感興趣的魏晉文學和文化為講授對象。這些課程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很多高校也都開設了類似的課程。但我們的這幾門課程都是建立在長期科研工作的基礎上,因此我們的講授思路和內容,在眾多的同類課程中,仍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以“唐詩宋詞名篇導讀”為例。該課程立足中國詩詞發展過程,以題材和主題分類選講的方式,選取10類典型的詩詞,重點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歷史、政治以及人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入手,對唐詩宋詞名篇進行導讀。每類詩詞的導讀,都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對每一類詩詞從先秦到宋詞的發展簡史,作出提綱挈領的描述,把握該類詩詞類型化特點;二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對代表性的名篇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討論該類詩詞獨特的藝術美與題材、主題及文化之間的特定關系。導讀特別注意把詩學理論與具體作品緊密結合,深入淺出,力求講出我們長期研讀和講授唐詩、宋詞的真切體會,達到將知識、審美與思想融為一體的教學目的。
該課程的特點有三:
1.在按題材和主題對唐詩宋詞分類講解的大前提下,注意從文化發生、發展的角度,發掘詩詞類型與民族文化之間的特殊關系,對詩詞類型化的共性特點作出文化學的解釋。
2.注重在同類詩詞發展歷史中,把握詩詞名篇在藝術創造上的獨特魅力,從名篇講解入手,把文學史、詩人生平、詩學理論及其他相關知識融為一體,力求對學生學習、理解、分析詩詞起到示范作用,使學生能在深入淺出的詩詞藝術分析中提高文化素養。
3.多年來,課程組主持完成的一批科研項目和成果,如“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中國早期文化與詩歌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宋詞名篇導讀》、《唐宋元詩詞曲名篇解讀》、《二十世紀以來先秦至唐代詩歌研究》、《周漢詩學與文學思想研究》等專著,都與本課程有密切關系。因此,課程能立足學術前沿,在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形成了鮮明的特色。“《紅樓夢》導讀”側重于小說悲劇意蘊、哲學深度和文化內涵的挖掘;“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從哲學、宗教、政治制度、社會現象、民間習俗、文人生活方式與文學之間的關系等多角度入手,對魏晉文化與文學進行導讀,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樂府詩導讀”是第二類課程。這兩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有一定的難度,開設這類課程的學校也不是很多。而我們的這兩門課開設時間較早,系統性、前沿性也比較強。“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導讀”,在介紹佛教文學起源、種類的基礎上,對佛教基本教義、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演變、佛典翻譯文學、釋氏輔教傳說、僧人贊佛詩頌、文人護法文學等進行系統的講解;并以謝靈運、王維、柳宗元、白居易、蘇軾、李贄、袁宏道等涉佛較深的著名文人為例,對中國古代文人創作的與佛教有關的文學作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一個特殊的側面闡述了佛教與中國文人和文學的關系。這樣的課程內容,截至目前為止,在全國高校中還不多見。
這門課也具有如下三個突出的特點:
1.把對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基本知識的系統介紹作為課程的重點。因為只有深刻地了解佛教知識、體會佛教的精神,才能明白佛教對于中國文學的影響,讀懂與佛教有關的文學作品,而這在一般文學史中是不講的。
2.從佛教與中國文學的典型個案,包括佛典翻譯文學、釋氏佛教文學、僧人贊佛詩頌、文人的佛教文學作品等四大方面切入,并展開深入的分析討論,對佛教與中國文學進行深入細致的講解。既把佛教基本知識作為理解與佛教相關的文學作品的前提,同時也通過文學作品的深入解讀,反過來使學生對佛教知識、教義及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影響獲得更為感性的認識。
3.所講授的內容與主講教師的科研緊密結合。幾位主講教師從事佛教文學研究多年,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印佛教文學研究”、山東省社科項目“明代心學、禪學與文學研究”、山東省教育廳項目“林兆恩與《三教開迷歸正演義》研究”,出版《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宋明心學與禪學研究》等著作;在《文學遺產》等重要刊物上發表《詩法禪機,悟同而道別———謝榛與佛教》等論文,很好地保證了該課程內容的前沿性。“樂府詩導讀”則緊緊抓住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在強調表演性、歌唱性的前提下,講解樂府歌詩。其思路與以往把樂府詩等同于一般徒詩的做法有很大不同。我們已完成的“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已出版的《魏晉南北朝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等專著,均與課程密切相關。需要說明,本系列課程是《中國文學史》基礎課的重要分支,而后者在2005年就通過了山東省省級精品課程的評審,其建設的經驗對于本系列導讀課程的建設也是極為重要的。同時,在由筆者主持完成并獲2005年山東省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的“漢語言文學試點(本科)專業改革”省級教學改革項目(2002-2005)及我校漢語言文學省級品牌專業(2007)和國家級特色專業(2009)等教學項目中,本系列課程組的成員也都是主力,這為本課程的建設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也使本課程在長期建設及教學、科研的結合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本科教學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本課程涉及文學、文化、歷史、哲學、宗教、音樂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詩、文、樂府、小說等多種文體。在教學方法上,每門課程雖有各自的特點,但5門課程也有不少共性,這是課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我們在對課程群進行整合優化的過程中比較一致的體會。
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1.重視文學作品與具體的歷史文化語境,文學作品與宗教、藝術,文學作品與文學理論之間的有機聯系,把立足文學史和文化史闡發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作為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則。
2.強調主講教師必須以科研為基礎,不斷為教學增加新鮮內容,將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活動,提高授課質量。為此,我們已經根據教學需求,制定了相關的科研規劃與教材寫作計劃。隨著科研工作的深入,講授內容將會不斷更新,始終切近和追蹤學術前沿。
3.把培養學生理解、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重點,通過理論講授、范例解讀﹑個案分析、課堂討論﹑學生登臺主講、名篇背誦、課外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在教學手段方面,則尤其重視三點:
1.建設互動的課程教學平臺,使課下閱讀、討論、答疑和在教學平臺上提交作業、相互交流等學習方式,與課堂講授有機地結合起來。每門課的課程網站都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為學生課后的擴展閱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使得師生交流的時間在課堂之外獲得了有效的延伸。
2.高度重視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本課程除了文字表述之外,還使用了大量非文字的教學資料,如圖片、音樂、繪畫、影像等。主講教師將這些內容制成課件,通過課堂上的使用,顯現出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3.通過課程網平臺交流、答疑,課后閱讀,及在考查、考試中突出文學經典閱讀的比重,實現從課堂導讀到學生自己閱讀的擴展延伸,培養和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和能力。五、幾點理論思考本課程群建設的實踐工作,既是在特定的理論前提下完成的,同時也引導我們對課程群建設進行更深入的理論思考。其中,有些問題是我們在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中思考較多,或是有一定疑惑的。這里僅就其中最突出的三個問題稍作梳理,供同仁批評,也希望能得到方家知音的指教,使相關的理論思考進一步深化。
其一,高等學校傳統人文學科教學體系與教學創新的矛盾問題。隨著國家重視創新之指導思想的日漸深入人心,高校人文學科的創新也被頻繁地提出來,與之相關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等,則常常受到政策指揮棒的干預,尤其是在總體課程設置變化和學時數的雙重限制下,不得不經常作出調整。有時候這種調整對原有教學傳統的沖擊非常大,以至于一些實行多年的好的教學傳統不得不放棄。但實際上,人文學科,尤其是傳統人文學科的課程,其內容與理工科課程有著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像中國古代文學這樣的課程,所講授的作家、作品的具體內容及其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大都已基本定型,不同的只是根據材料和觀念的變化對之進行重新的解讀,而這種解讀一般來說不會對原有教學體系和課程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因此,與中國古代文學系列導讀課程相類似的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較而言,更需要的恐怕是在相對穩定的教學體系下,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對于整體教學體系的大調整,則需要特別謹慎。即使不得不調整,也必須充分吸納已有教學傳統中的合理成分,而不可一味追求創新。
其二,人文素質教學與學生經典閱讀的結合問題。在人文學科的學習和教學中,閱讀傳統經典,“尚友古人”,與歷代各領域、各學科一流的名人對話,是極為重要的。但是,就近年來各種有關讀書的調查報告以及我們對大學生經典閱讀的了解來看,目前大學生閱讀經典的現狀并不樂觀。很多學生一年里讀書的數量非常有限,即使憑自己的興趣選修人文學科經典相關課程的學生,也很難系統地閱讀最重要的經典著作。這一點我們在課程群建設過程中也有非常深切的體會,所以經典閱讀實際上成了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大瓶頸。在經典閱讀方面有了突破,則學生的欣賞、寫作和思維能力,都將得到有效的提升,“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就不再僅僅是一句空話。但問題是現行教學評價體系對此缺少應有的重視,這使得經典閱讀在教學中不易落實。因此,要解決人文素質教學與學生經典閱讀的結合問題,使學生人文素質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教學評價體系是一個無法繞開的環節。如果缺了這個環節,課程教學的質量肯定會受到直接的影響。
其三,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相互促進問題。在高校里,這是個常識問題,似乎不值得特別提出來。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常常有一定的距離,甚至成為兩條道上跑的馬車。在中國古代文學導讀系列課程的建設中,我們對此有了更深切的體會。由于導讀系列課程的選定,首先是以課程內容在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為標準,同時也充分考慮到了主講教師在科研方面的積累和優勢,所以,就這一系列課程而言,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關系是更為緊密的。如“魏晉文化與文學導讀”的主講教師,其學術研究的重點之一也是魏晉文化與文學,近年其出版的《魏晉五言詩研究》,主持的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漢魏六朝詩體研究”(2011-2013),都與課程有直接關系;又如“《紅樓夢》導讀”的主講教師,其主持完成的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紅樓夢》與中國詩性精神研究”(2007-2012)、出版的《花魂詩魄女兒心:林黛玉新論》及發表的一批學術論文,也都與課程密切相關。其他課程也大多具備這樣的特點。因此,這一系列課程的建設較好地做到了與學科建設的深度交融。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