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的文學價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唐汝諤;《古詩解》;古詩選本
唐汝諤,字士雅,明末松江府華亭人。華亭又名華亭谷,在今上海松江縣西。其弟唐汝詢著有《唐詩解》五十卷,暢行于世,唐汝諤繼作《古詩解》二十四卷。又有《詩經微言合參》八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著述《古詩解》:“其兄汝詢有《唐詩解》,故此以古詩配之。其注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近體,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所發明作意亦皆敷衍。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強為之說,尤多牽強。”機山錢龍錫在《古詩解敘》中說:“吾鄉士雅唐君,少為諸生即博雅嗜古,與其弟仲言裒采漢唐諸詩而分解之。仲言《唐詩解》先成梓以行世,士雅方婆娑帖括,未遑竣業。及以明經振鐸海虞,始出生平所著述詮次之,得若干卷,為歌謠樂府者十之五,為五言古詩者十之四,為四言、雜言、七言者十之一,總名《古詩解》。”
一、《古詩解》的選詩情況
《古詩解》二十四卷,共選詩近八百七十首,入選作家從帝王、公卿到方外異人、無名氏、閨秀、宮人計一百八十四人。具體分卷安排如下:卷一、二為古歌謠辭,共錄八十首;卷三為古逸雜篇,錄詩七十七首;卷四、五為漢歌謠辭,錄詩六十四首;卷六至卷十三為古樂府詩,共錄二百四十七首,其中,漢樂府三卷錄詩八十八首,魏樂府二卷錄三十五首,晉樂府一卷錄詩四十六首,宋樂府三十首,齊樂府十首,梁樂府二十六首,陳、北魏、北齊、隋三朝合錄樂府詩十二首;卷十四為四言詩,總錄七十八首;卷十五至卷二十三錄五言詩,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八代共錄三百零六首;錄六言古詩八首,七言古詩九首。
從所錄樂府詩來看,漢樂府詩最多,共八十八首;其次為晉樂府,共四十六首。顯然唐汝諤認為這兩個朝代樂府詩成就最高,均屬“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者。就所錄五言古詩而言,晉詩錄八十一首居第一,宋詩五十七首居其次。如果按錄詩數量多少統計詩人,樂府詩類魏武帝和陳思王植各十一首,并列首位;齊鮑照八首,位居第二。四言古詩類共錄詩歌七十八首,其中陶潛二十六首,占全部四言詩數量的33.3%。五言古詩類錄詩數量第一位是陶潛(三十首),占全部晉詩數量的37%。其次為謝靈運(二十三首)。僅就四言詩和五言詩而言,共計384首,陶潛兩類詩歌共錄56首,占整個漢魏六朝古詩的14.6%,可見陶潛(淵明)在唐汝諤心中的地位,同時符合漢魏六朝詩歌在明末詩壇實際接受情況。(詳見附表)
附表
《古詩解》錄詩數量統計
二、《古詩解》的選錄標準
唐汝諤的《古詩解》的選錄古詩標準是什么呢?“是編所選,大都主體裁古雅、辭意悠長,而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即亟為收錄。惟樂府自晉宋迄齊梁,半為男女唱和之作,亦其風使然,不得一切刪去,姑去其甚者,存其雅者,庶幾亦十三國風不刪鄭衛之意云。”(《古詩解?凡例》)依照唐汝諤劃定的標準,符合以下幾條標準方可入選:一要“體裁古雅”,二要“辭意悠長”,三是“原本性情有關風化,但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四是樂府中“男女唱和之作”中的“雅者”,根本標準是儒家“溫柔敦厚”之說。
這里唐汝諤所說“體裁古雅”,應該是指傳統的四言詩、漢魏以來形成的五言詩及與漢樂府之后形成的歷代樂府詩,自然而然那些齊梁之后的宮體詩等作品均在刪汰之列。“辭意悠長”當指詩歌感情抒發與表達方面,要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余味深長。同時,許多樂府民歌中表現男女真摯愛情的歌謠,在“不失古人溫柔敦厚之旨”的前提下,得以廣為選錄和傳播。相較于唐汝諤之前的眾多古詩選本,《古詩解》顯得難能可貴。
唐汝諤在《凡例》中自稱其詩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余述是編,不專步驟昭明,而以近代四家參入之。于楊(慎《五言律祖》)、左(克明《古樂府》)則加精,于李(攀龍《古今詩刪》)、鐘(惺《古詩歸》)則加博,庶幾選古之一變云。”即云不惟昭明《文選》是準,他要選出符合自己所定標準的古詩。他聲明《古詩解》所選古詩,在選目上要比楊慎《五言律祖》(9卷133詩人311首)和左克明《古樂府》(10卷)更加精當,意圖“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四庫總目提要》“總集類”),同時較之李攀龍《古今詩刪》(唐前古詩9卷545首)和鐘惺《古詩歸》(15卷836首)更為博洽。那么,唐汝諤拿來對照的四部的古詩選本究竟如何呢?
明代楊慎為嘉靖初期文壇鴻儒之一,為反對前七子派“詩必盛唐”之主張,力倡六朝詩歌,并有《五言律祖》六卷、《風雅逸篇》十卷、《古今風謠》一卷等盛行于當時,且以之作為宣傳自己文學主張與反撥前七子的重要武器。楊慎在其《升庵詩話》卷一評王融《上巳詩》:“王融《上巳》詩‘粵上斯巳,惟暮之春’二句古雅。《詩評》:‘四言詩,《三百篇》之后,曹植、王融。’”唐汝諤《古詩解》推崇的古詩第一標準正是“古雅”,不能說他沒有受楊慎詩論的影響。楊慎《五言律祖》純錄六朝五言詩,較之唐汝諤《古詩解》而言,沒有《古詩解》古歌謠到古樂府,從四言詩到五言詩,“體裁古雅,辭意悠長”那么的精純,也許缺乏“古人溫柔敦厚之旨”。
元代左克明《古樂府》十卷,是繼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之后一部重要的樂府詩選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是書錄古樂府詞,分為八類,曰古歌謠,曰鼓吹曲,曰橫吹曲,曰相和曲,曰淸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雜曲。自序謂‘冠以“古歌謠”詞者,貴其發乎自然;終以“雜曲”者,著其漸流于新聲,又謂風化日移,繁音日滋,懼乎此聲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陳隋,截然獨以為宗。雖獲罪世之君子,無所逃焉’云云。”“此集務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題古詞,而變體擬作,則去取頗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就《古詩解》的樂府詩部分選錄而言,唐汝諤受左克明影響很大,盡管郭茂倩《樂府詩集》影響更大,但唐汝諤《古詩解》選錄樂府詩標準與左克明《古樂府》更加接近。如卷一、二大量選錄“古歌謠”詞,合計八十首,也許出于與左克明相同的標準:“貴其發乎自然”;樂府與古詩均止于陳隋,是否也如左克明在其《古樂府序》中闡明不選唐代的原因一樣:“唐人祖述尚多,非敢棄置,蓋世傳者眾,弗賴于斯。”《子夜歌》晉宋齊辭郭茂倩《樂府詩集》只錄四十二首,《古樂府》僅錄二十首,《古詩解》僅八首,從數量上來說夠精的了。
與明代李攀龍《古今詩刪》和鐘惺、譚元春的《古詩歸》相比,唐汝諤《古詩解》在當時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選錄八百六十九首古詩的規模要遠遠超過前兩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評李攀龍《古今詩刪》:“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毎代各自分體,始于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后繼以明,多錄同時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后書之說,前后七子率以此論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熏蕕互異,此直門戸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后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公安、竟陵同受后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于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作為前七子派的領軍人物,李攀龍無理論綱領性宣言,此詩歌選本不錄唐大歷以后及宋元詩歌的做法,成為反復古派攻擊的口實。雖然古詩與樂府詩部分受人詬病較少,唐汝諤的《古詩解》選詩面要比《古今詩刪》廣得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三評鐘惺、譚元春《詩歸》:“是書凡古詩十五卷,唐詩三十六卷。大旨以纖詭幽渺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玄妙。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說,于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于是盡亡。至于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實際上,《詩歸》在當時非常流行,幾乎家置一編,洛陽為之紙貴。就選詩數量與特點而言,二書最為接近。就古詩而言,《古詩歸》錄詩八百三十六首,《古詩解》錄詩八百六十九首,相差僅三十三首;《古詩歸》錄詩最多的詩人是陶潛,共五十二首,其次是謝靈運,二十六首;第三是謝朓,錄二十二首。而《古詩解》錄詩最多的是陶潛,共五十六首;其次是謝靈運,錄二十三首;第三是謝朓,共十一首。二書非常接近,說明《古詩解》受《古詩歸》影響很大。
與前述四種古詩選本相比較,唐汝諤的《古詩解》有詳細的文字訓詁,配以串講式的評解,對每首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有精到的分析與鑒賞,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有的評解參照詩人生平遭際,詩的本事背景對詩篇融會貫通,評解真義;有的評解通俗地串釋詩意,補足空白,使其語意貫通,明白曉暢。當然,限于唐汝諤對詩歌藝術的理解,也有其不足一面,即局限于傳統的“言志”“緣情”說。對于深刻反映現實,有著豐富內涵的現實主義詩篇,僅從儒家“溫柔敦厚”的“發乎情,止于禮義”的角度去理解,就不能得其全貌。
參考文獻:
[1]明人傳記資料索引[m].臺灣中央圖書館編,中華書局,1987年版.
[2]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齊魯書社,1997年版.
[3]張廷玉等撰.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版.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9-0125-03
1 引 言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從1984年試點工程類型研究生開始,已經從9個培養單位、1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1千多人,發展到2010年的241個培養單位、40個工程領域、年招生8萬多人、在校生21萬余人。在這種趨勢下,如何保證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學位論文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工程碩士綜合素質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水平,這不僅有利于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長遠發展。
對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的探索研究,其中張士峰探討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學位論文選題及論文指導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建立一套完備的評價準則和責任體系來評價工程碩士論文合格與否。王慶金等構建了工程碩士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工程碩士教育質量進行了評價。黃秋萍對影響工程碩士論文質量的因數進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審標準,完善評價體系。李庚建立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態度,制定科學標準,精確評分,公正評比,以評促進,加強監督,確保長效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實踐的經驗,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必須注重的環節。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學者關于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與指標體系建立兩方面,而在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定量分析卻為罕見。鑒于學者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評估大多是定性評價的方式,專家評閱標準各不一致,導致論文評估時的主觀性很強,論文的質量優劣難辨,缺少一定的客觀性和可靠性。同時,評審專家在評閱論文時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選擇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種解決多目標復雜問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該方法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度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模糊綜合評價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作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能夠使評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觀實際,從而提高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評判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的基礎上,通過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然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各指標進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過實例分析解決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
2 基于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造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模型的構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再通過模糊綜合評價對該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最后根據最大隸屬度原理得出最終結果,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據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按照模糊綜合評價理論,在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集:
步驟2:確定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可以通過AHP來確定。首先,構造判斷矩陣。利用1~9比例標度,對在同一準則的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在xi與xj之間比較賦值,其中xij代表i指標對j指標的重要性。其次,計算各指標的權重。通過比較賦值,可以得到若干個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專家將其轉化成一個綜合判斷矩陣,通過特征向量法來計算判斷矩陣的排序向量,從而可以得到各指標的權重。如果構建的判斷矩陣為A如下,求得矩陣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對這個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
最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識水平的差異,難以確保評價者對多因素評判的思想邏輯的一致性,因此為了保證層次單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即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
其中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根據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將指標評語分為若干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通過采用德爾斐法對各評估指標所隸屬的評語等級進行考察,從第i個指標對第j個評語等級vj的隸屬度rij,由此得出第i個因素u1的單因素評判集ri=(ri1,rr2,…,rin),那么m個單因素的評判集就構造出一個總的評價矩陣R:
3 實例分析
本文通過AHP和模糊綜合評價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類論文)質量進行評估,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價指標集
在全國工程碩士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論文評審參考標準(研究類論文)的基礎上,本文從以下八個方面建立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如下圖所示。評價指標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為:
步驟2: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
本文中,作者邀請了多位工程碩士領域專家與教育專家給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然后,利用加權算數平均綜合向量法確定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步驟3:確立一個評價等級集
依實際情況及計算量大小,本模型將待評價的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等級分為5個級別,建立評語等級:
步驟4:明確隸屬關系并建立模糊矩陣
文中以某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為例,采用比值法確定單因素的隸屬度,即每一級所占的數目與該指標所有評價項目總數之比為該評價指標的隸屬度,詳細的評價情況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標的隸屬度為: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屬于(優,良,中,較差,差)的模糊隸屬度為(0.1349,0.5044,0.3607,0,0),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求解的最大隸屬原則,我們可以確定工程碩士論文質量評估的結論為良。
4 結 論
針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的問題,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綜合評價的論文質量評估模型,該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體系中各指標的量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評審專家在學位論文質量評估中的片面性。同時,本文充分考慮了評估系統的模糊性,運用模糊評價對論文質量進行評估,能夠真實的反映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水平,使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估更加科學客觀。該評估模型在實際運用中,可實現軟件化,即用計算機編程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從而達到簡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該評估模型在其余類型的論文質量評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士峰.工程碩士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1):81-82.
[2]王慶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統的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綜合模糊評價[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4):99-103.
[3]黃秋萍.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影響因素及解決途徑[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4]李庚.對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標準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09(8):344-345.
[5]肖立山.對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評估的幾點認識[J].石油教育(雙月刊),2009,22(3):73-75.
也許有些人會講,古詩文離我們年代已久,學起來猶如一門外語那么難,也懷疑他存在的價值想棄之不學。這種想法沒有深刻去領會古詩文的內涵及價值,從小學到大學,語文教材均編排有古詩文,他的實用價值也不可低估。古詩文引入教材,使我們學生更多的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學的韻味。單以《論語》中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乃至以后都有深遠的含義,他將作為指導我們思想的準繩,啟迪后人,我們不可不學。
優美的古詩文通過鑒賞,能激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熱愛祖國,憧憬未來,走向世界。古詩文有些篇目流露出作者高尚的品德,如《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愛蓮說》中作者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蓮,花中君子也”;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有的流露出作者的愛國精神,如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辛棄疾《破陣子》中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有的抒發遠大的理想,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寫陳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歐陽修的“與民同樂”。杜甫的……太多了,他們的精神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我們要學古詩文才知道。
學習古詩文的確難。由于年代已久,又因有些古詩文不用常用字,語言表達時概括性強,言簡意豐,省略了一些內容,感到無從下手。
學習古詩文最關建的一步是了解文意,他比學習現代文多了一個環節――譯文。如果不會譯文,猶如伸手不見五指。下面粗略談一談怎樣學習古詩文。
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創作的背景,正如人們所說的:“知其人則知其文”。
其次是要弄懂字詞的意思,疏通字詞,了解課文的內容,古詩的字詞有以下特殊情況:(1)古今異義;古今字詞意思有差異,如“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兒子(至少兩個人),今義是男人的配偶,單指一個人。(2)通假字;(3)一詞多義;(4)詞類活用。
再次是如何譯文,譯文時要注意:
(1)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等不譯,直接寫。
(2)根據意思的表達要調整詞語的位置。
(3)不譯沒有意義的詞,如“夫大國,難測也”中“夫”用在句首,沒有實在意義。
(4)古詩文語言比較精辟,省略了一些詞,譯文時要補上一些詞才能表達清楚,省略的字詞用括號注明。
(5)注意一些比較特殊的句子,如倒裝句。
在學習中要打破文言文“直譯的方法,能對照注釋,調用已掌握的古文詞句知識,疏通文意。通過想象體會古詩文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情感并設身處地地與之產生共鳴,跨越時空,把自己融入其中,這樣能理解古詩文,能學好古詩文。
一、常識鋪墊,提高學習層次
文學常識是古典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同的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內涵不同主要在于其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發展環境不同所導致。要真正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意義,不僅要認清、看懂其字面含義,還應從作者的背景、情感、地位等方面出發進行想象、思考,以期通過換位模式達到理解的最高效化。筆者認為,進行古詩文學常識的教學并非簡單向學生陳列相關知識與故事即可達到目的,而應以學生的視覺、聽覺等體驗為基礎進行渲染式教學。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望岳》時,若學生未能從全局視角上認識作者、理解背景,則在理解古詩蓬勃朝氣、壯志凌云的情感表達上存在缺陷。對此,教師應做好課前的常識鋪墊教學,將杜甫的背景分為個人背景、社會背景兩個層次展開教學;其中,為了解決文學常識學習的枯燥特征,教學的形式可參照探究式策略,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相關資料進行課前預習自學,并分別在課堂上以演講方式分享。做好文學常識鋪墊的教學工作,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層次。
二、情感啟發,引導心靈共鳴
古典詩歌是一個時代獨有的文化形式,是傳統也是精髓;作為一種文學方式,古詩有其獨特的表達形式與韻律,與當代文學表達習慣具有較大差異。心理學家指出,人的交往過程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過程,其中包括了交往對象和交往情境。如果我們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處于對方的情緒狀態中,悲喜同步,即建立了與他人共鳴的情境。這種現象就是“情境同一性”。古詩是古人在那時那景有感而發的文學結晶,一首古詩的字、詞間不僅包括詩人的個人特色和喜好,更與詩人的背景、經歷,以及詩人當時身處的社會特點等因素息息相關。運用好“情境同一性”原理,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起與古詩背景相一致的情境,使得學生能從詩人的角度出發,理解與詩人背景相匹配的行為模式,并由此而與詩人產生共鳴。例如,在《赤壁》一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將古詩情感內化進而引起共鳴,教師可采用符合學生現階段認識水平的策略,如“300字現代文重現歷史”活動,使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設計情境,將自己與唐朝時杜牧的處境相結合置于杜牧的所見――折戟,順著他的思緒又回顧更久遠的歷史,從而發出感嘆。讓每個學生都當一回“杜牧”,恰好將學生的感情與歷史情境相結合,達到了情境同一性的要求,從而有效地引發了情感共鳴,完成情感啟發。
三、創新鑒賞,延伸詩歌影響
創新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初中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同樣如此。古典詩歌雖然是傳統的文化產物,但其形式、情感、所發揮的價值卻是因人而具備與時俱進的特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完成知識的普及任務,還應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水平與創新思維能力。筆者認為,在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有效利用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平成創新教學目的。例如,在上文提到的“300字現代文重現歷史”活動中,教師可將學生的作品進行收集評價,以班級或年紀等小范圍可控群體為基礎,建立微博、微信等平臺或論壇討論小組,并經學生同意將其作品進行在線共享,由此激發其創作熱情;其次,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及時開展話題討論,邀請所有學生參與到學習與評價的過程中;當每一首古詩詞的學習任務完成后,教師可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總結,尤其對部分學生新奇、創新、有價值的想法進行點評與發展,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研究的信心與熱情。創新需要以時代化工具為依托,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特征,才能獲得與時俱進的教學成果。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的學習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既要完成一般意義上的教學任務,更要為學生深層次的發展做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效結合古詩與學生的各自特色與契合點,尤其注重情感啟發,從而達到在完成對學生的文化教育的同時,也完成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素質教育以及審美教育的教學本質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向玲.探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8):370-371.
[2]涂漢明.對初中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的嘗試[J].讀與寫,2015(24):191-192.
[3]李紅英.淺談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J].速讀,2015(05):102.
一、提高學生認識,使學生明白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文在傳承民族文化、健全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這些文化絕大多數是以古文或詩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要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就要能讀懂古文和詩詞。再者,古詩文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積淀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古詩文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深化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了解當代作家的治學情況。讓學生明白,現當代許多著名作家,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有很深厚的古詩文功底,他們的許多作品,正是在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如郭沫若,他是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也是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他的歷史劇《屈原》,就是取材于《史記》等古代文獻,再如他的代表作《鳳凰涅》中的鳳凰,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還有錢鐘書、余秋雨等人,對古代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充分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營養,因而,他們的作品往往貫通古今、廣征博引、思想深刻、文質兼美。學生有了這些認識,也就會增加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文對于理科學習的作用,激發理科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理科生往往不重視語文,更不重視古詩文學習。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文,受到古代文化的滋養,會對自然、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健全人格,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會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當代科學大家都有著深厚的古文功底,他們的成就不能說與其古詩文功底沒有關系。
二、課堂教學方面,要力求創新,活躍氣氛,緊緊吸引住學生
1.有趣味地導入
導入很重要,導入新課要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導語要精心設計,要獨特新穎,有創意,語言要富有詩意,先聲奪人,感情充沛,情緒飽滿,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教《石鐘山記》時,可設計如下導語:“旅游,是做人治學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不少有識之士把旅游同做人、治學緊密聯系起來。顧炎武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年幼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年長者,是經驗的一部分,正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同大文豪蘇軾一道去石鐘山一游,去體驗一下旅游對做人、治學的意義,以后真有機會,千萬不要忘記行萬里路。”這一導語,巧妙地點明了文體,且揭示了文章主旨,又聯系學生實際,有很強的趣味性、啟發性,學生學習時會從做人、治學這一角度領會這篇文章要旨,而不會只死摳字句。
2.教法要有新意
好的導入只是良好的開端,在整堂課中,教法要新穎,有創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高中有些古文故事性很強,情節曲折,對于這樣的文章,教師再一味的講解就顯得多余而枯燥,那么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幾名學生表演課文故事情節。比如,在上《荊軻刺秦王》時,就可以讓學生表演荊軻刺秦王一節,這樣,既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視拓展遷移
要告訴學生古文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選入教材的只是滄海一粟,許多更有趣味、更有價值的文章要課外去讀或以后研讀。老師可選擇古籍中一些精美的文章或語段,印發或讓學生找來讀,并布置思考題或讓學生寫出讀后感,使他們真切感受學習古文的樂趣,激發研讀古文的興趣。同時,也可介紹一些好的古籍選講作品,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這類書籍學術水平高,又能聯系現實,說古論今,妙趣橫生,一定能激發學生興趣。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會達成共識,古代文化的確博大精深,趣味無窮,需要深入研讀,那么,他們定會下決心學好古詩文的。
4.要重視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高中生的學習興趣,不是簡單地講講故事、說說笑話就能奏效的,興趣要建立在獨立思考、深入認識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把激起的興趣及時遷移到較深層次的情感思維和深入研討上,這樣才會形成持久而穩定的古詩文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高中生的古詩文學習興趣,應該多想辦法,并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