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藍牙傳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年的CES上,在愛立信CEO衛翰思主題演講的最后,公司移動接入平臺的工程師Anders Stenkvist拿著一部“特殊”的手機走上了舞臺,他將與衛翰思一起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一份驚喜。
“這項技術真的非常、非常新,剛剛從實驗室里出來,還很原始。不過,它的確已經能夠正常工作了。”Stenkvist強調著,言語中透著激動和緊張,接著他話鋒一轉,調侃道“當然,只是在有些時候。”臺下立刻爆發出一陣笑聲。
Stenkvist用這部特殊的手機拍攝了一張現場的照片,他想讓臺下的觀眾都能夠立刻看到,但僅靠小小的手機屏幕顯然不行,他需要把這張圖片傳到大一些的顯示設備上。于是,他請衛翰思先把一只手輕輕放在手機上,再用另一只手去摸一臺與電視連接的接收器。就在衛翰思的右手觸到接收器的瞬間,手機上的照片也出現在了電視的屏幕上――衛翰思“化身”成為一根人肉數據線,將照片傳到了電視上。現場的觀眾愣了愣神,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
人體傳輸
衛翰思所演示的是愛立信開發的一種名叫Connected Me的人體傳輸技術。
Stenkvist手中拿著的智能手機中裝有一個特殊的數字回路,可以進行數據傳輸。該回路連接一塊金屬板,金屬板能夠將信號發送至人體內,而在連接電視的接收器上同樣裝有相應的回路和金屬板,可以檢測到流經人體的微弱信號。
通過調整發射機電極的電壓并監測接收機電極上的電位差,信號得以發送,這時在人體中除了存在電位差,還流過一個小電流。這一物理現象被稱為“電容耦合”,人體傳輸的實現正是基于這一原理。
根據愛立信官方公布的數據,目前Connected Me技術已經能夠實現6-10Mbps的傳輸速率。與現有的傳輸技術相比,人體傳輸更加便捷,并且能夠大大提升用戶體驗。
人體傳輸技術并非愛立信所獨有。早在1996年的計算機經銷商博覽會上,IBM就已經展示過這項技術的雛形。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最近10年也一直在持續開發這一技術。2005年,NTT曾宣布成功開發出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的人體傳輸技術,并將之命名為RedTaction,當時所能達到的傳輸速度為2Mbps。此外,松下、索尼和微軟也都曾開發類似的技術,不過由于過于超前,一直沒有真正推向市場。
衛翰思此前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歷史上每一次偉大的技術變革都要經歷兩個階段,技術誕生至少需要20年的導入期,在那之后,才會快速發展并被市場認可。
掐指算來,人體傳輸技術至今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愛立信會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隆重推出Connected Me。
從年初拉斯維加斯的CES到巴塞羅那的MWC大會,再到最近新奧爾良的CTIA美國無線通信展,衛翰思每次出場都會不遺余力地向外界介紹Connected Me。如此賣力宣傳,愛立信顯然是認為人體傳輸技術的引爆點即將到來。
14年前,為了推廣自己發明的藍牙技術,愛立信聯合諾基亞、東芝、IBM和英特爾成立了藍牙共同利益集團(Bluetooth SIG),最終使得藍牙技術得以普及。如今,愛立信正在嘗試復制當年的成功,將Connected Me打造成下一個藍牙。
雖然不是最早開發出人體傳輸技術的公司,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愛立信希望依靠這個階段的突然發力,一舉奠定其在人體傳輸領域的領導地位,以便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
不過,對于這樣一項新奇又涉及人體的技術,安全性自然是人們頗為關心的問題,對此,愛立信方面稱:“愛立信所做的一系列測試表明,實驗用的設備完全符合對商用設備的要求,而且還留有寬裕量。”
不只是人肉數據線
Connected Me現在已經能實現傳送照片、音樂和高清視頻,但是愛立信所“兜售”的絕不是“人體數據線”的概念那么簡單。作為一種新奇的技術,人體傳輸可以帶來許多全新的應用場景。
NFC無疑是業內這兩年最為熱門的技術之一,NFC支付的產生將過去的“刷卡”變成了“刷手機”,很酷吧?但是與人體傳輸的直接“刷手”相比,NFC就要遜色多了。
正在舉行的倫敦奧運會上,NFC已經驚艷亮相。據悉,全倫敦有超過6萬家商戶支持NFC支付。不過,就在奧運會開幕之前,安全軟件廠商McAfee卻給它潑了一盆冷水。McAfee發出警告稱,搭載NFC的設備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相比之下,用人體傳輸技術完成支付則會更加安全和便捷。“NFC需要在安全設置上花很大一部分精力,而如果使用以人為中心的網絡的話,只要在手機里預存銀行卡信息和密碼,點擊一下觸摸屏,整個安全認證就能傳過去了,這就降低了安全認證的難度。”愛立信中國市場與戰略部市場經理田清鶴介紹說,“而且你不通過我本人,是無法進行安全驗證的,所以支付也會變得更加安全。”
在醫療領域,人體傳輸技術同樣大有可為。田清鶴向記者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目前的胃鏡檢查需要將裝有攝像頭的光導纖維通過食道插入患者的胃中,整個過程十分難受。但是未來隨著人體傳輸技術的進步,只需在一片藥片中植入微型的攝像頭,再讓患者吞咽下去就可以獲取體內的影像。
“我們提出來(Connected Me),是為了給業界提供一些思考。”田清鶴說,而更多創新的應用場景還需要愛立信在產業鏈上的伙伴共同推動。
對于愛立信而言,當務之急是讓市場進一步接受這種技術,雖然人體傳輸技術已經有近20年的歷史,但是它究竟會在未來什么時候爆發,誰也說不好,而在這之前,所有押寶這項技術的廠商們還需要繼續苦苦等待。
Connected Me這個名字背后其實也蘊含著愛立信的產品邏輯,那就是要打造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網絡。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和家用電器的智能化,設備間的連接需求正變得愈來愈多,比如在家中正在PC上閱讀資料,但是突然需要外出,此時PC與手機的同步就變得格外重要,云計算的應運而生解決了部分問題,但是將個人信息上傳至企業的云端,這意味著用戶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將個人的部分隱私權利讓渡給了企業,用戶不得不承擔隱私泄露的風險。
而以Connected Me為代表的人體傳輸技術則體現出了與云計算完全不同的技術邏輯:個人依舊是信息的主宰,設備間的互聯由用戶自己主導,自始至終,信息傳輸的主動權都牢牢掌握在用戶自己的手中。
雖然業內的IT廠商都在主推云計算的概念,但是隨著隱私問題的不斷凸顯,人體傳輸技術能夠后來居上也未可知。將來的某一天,人體傳輸或許能夠發展成為與云計算并行不悖的另一條道路,正如今天蘋果與谷歌在封閉和開放路線上的選擇一樣。
雖然目前的Connected Me還只是demo版本,但是愛立信已經為它的大規模普及做好了準備。
田清鶴告訴記者,Connected Me的部署成本很低,所有的電子元件都可以在市場上輕松獲得,而且,其傳輸速率已經與wifi相差無幾,能夠應對用戶的各種需求。所以,目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可以。但操作比較繁瑣。
手機短信用藍牙傳輸的操作方法:
首先把手機短信復制粘貼到記事本中;打開兩個具有藍牙功能的設備的藍牙功能;成功連接兩個設備,一般要用到PIN碼和配對碼。PIN碼一般是0000、1111、1234,配對碼是當下設置并使用的,兩個設備要求配對碼必須一致;傳送距離一般不得超過10米,否則傳送會中斷;選中要傳輸的記事本文件,在菜單中選分享,再選擇藍牙,然后按提示操作;傳送成功會有成功提示,只需在接收方找到文件即可打開。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電纜;高壓試驗;變頻串聯諧振技術
中圖分類號:TM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06-0042-02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電力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滿足供電需求,高壓交聯電纜在電力系統得到廣泛的應用,為確保高壓電纜能安全穩定的運行,電纜敷設完成后,必須對其進行現場竣工交接試驗,下面就電纜高壓試驗中變頻串聯諧振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1 電纜現場交接試驗
1.1 試驗項目和設備接線
在進行電纜芯線對外護套絕緣電阻測量時,測量人員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量程的兆歐表對電纜的絕緣電阻進行測量,從而判斷電纜的絕緣電阻值是否滿足相關要求。
在進行電纜芯線對護套及地交流耐壓試驗時,測量人員要根據GB 50160―2006《電氣安裝工程電氣設備交接試驗標準》的相關規定進行操作,其試驗電壓要控制在2U060 min,電纜交流耐壓試驗接線圖如圖1所示。
其中:VF表示變頻電源,T表示調壓器,B表示中間變壓器,L表示高壓電抗器,C1、C2表示分壓器電容,Cx表示試驗電纜,V表示電壓表。
1.2 試驗準備工作
在正式進行試驗前,試驗人員必須做好試驗準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試驗工作安全的開展。當電纜安裝完成后,首先要保證電纜外護套絕緣正常,并且保證電纜至少有一個安全接地點;如果電纜終端安裝有GIS間隔避雷器,在進行試驗前,試驗人員要將其拆離,然后補充SF6氣體,當電纜高壓試驗完成后,在恢復GIS間隔避雷器的接入;在試驗前,試驗人員要保證電纜戶外終端塔上架空線和電纜頭之間的連線處于斷開狀態,從而為試驗安全提供保障;同時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側必須短路接地;當GIS電纜終端側需要加壓時,試驗人員必須將GIS出線套管和主變的連線拆除,并且確保GIS電纜終端側的隔離開關、斷路器、接地刀閘都滿足電纜高壓試驗的需求。
1.3 電纜高壓試驗
在進行電纜高壓試驗時,試驗人員首先要將試驗設備安裝在相應的電纜終端位置,然后將試驗設備調試好,同時試驗人員還要在試驗場地周圍設置相應的圍欄,并設置相應的警示牌,提醒行人注意“高壓危險”。在電纜高壓試驗過程中,試驗人員首先要對電纜的絕緣電阻進行檢測,確保其符合相關規定;然后將試驗引線接在電纜終端接頭的一相,對試驗回路的所有接線、儀表進行檢查;將試驗電源閉合,根據實際情況,對變頻電源的頻率進行調整,并將試驗回路調至諧振,確保調壓器處于初始位置;將輸出電壓逐漸調節到試驗電壓,并維持60 min,隨后快速將試驗電壓降到零,并將試驗電源斷開,在接地線掛在高壓端。在試驗過程中,如果發生擊穿、閃絡等異常現象,要及時停止試驗,并對電纜進行認真的檢查,確認電纜是否能繼續進行耐壓試驗,只有保證電纜檢查處理后符合耐壓試驗,才能為電纜后期的安全運行提供保障。
2 串聯諧振高壓試驗設備技術
2.1 串聯諧振的產生
R.L.C串聯回路圖如圖2所示。
在R.L.C串聯電路中,在正弦電壓U作用下,復阻抗:
z=R+j(?棕L-■)=R+jX,
其中:X是角頻率ω的函數,X=XLXC,X會隨著ω的增大逐漸變大,其變化函數圖如圖3所示。
當ω>ω0時,X>0,電路為感性;當ω
2.2 串聯諧振電源的優點
串聯諧振電源是利用諧振電抗器和被測電纜電容之間的調頻,產生諧振從而產生大的電流和電壓,因此,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串聯諧振電源只需要提供系統有功消耗的能量,能極大的節省電能消耗。在串聯諧振電源中,不需要重量、體積大的大功率調壓裝置以及試驗變壓器,大大地減少了試驗設備占用的面積。串聯諧振電源是諧振式濾波電路,能防止輸出電壓發生波形畸變的現象,避免了諧波峰值擊穿試驗電纜的現象。
在串聯諧振狀態下,如果試驗電纜的絕緣線被擊穿,就會改變回路的電容值,從而導致電路脫諧,回路的電流就會迅速的下降,但在并聯諧振狀態下,發生以上現象時,電流會迅速上升幾十倍,極大地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因此,串聯諧振能有效地防止短路電流燒傷故障點的現象。
當試驗電纜發生擊穿現象時,由于失去了諧振條件,高電壓也會消失,而電弧也會瞬時熄滅,在恢復電壓過程中,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恢復電壓,而在再次達到閃絡電壓前,電源就會斷開,因此,串聯諧振電源恢復電壓的過程是能量積累的一個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恢復過電壓。
2.3 試驗頻率
由于電纜的電容量比較大,如果采用傳統的工頻試驗變壓器進行試驗,存在試驗變壓器體積大、工作電源大電流現場獲取難等問題,因此,一般情況下都會采用串聯諧振交流耐壓設備進行試驗,串聯諧振試驗設備具有輸入電源容量小、重量輕、體系小、運輸方便等特點。目前,在試驗過程中經常會選用30~300 Hz調頻式串聯諧振試驗設備,這種設備具有多重保護、自動調諧、噪音低、靈活多變等優點。
在串聯諧振試驗過程中,試驗頻率范圍是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問題,目前,試驗頻率可以分為寬頻率、工頻率、接近工頻率三種情況,其中寬頻率包括1~300 Hz、20~300 Hz、30~300 Hz等幾種情況;工頻率包括45~55 Hz、45~65 Hz等幾種情況;接近工頻率為35~75 Hz。
3 結 語
為滿足城市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架空輸電線路改變成電纜線路,目前交聯聚乙烯電纜在城市輸電工程中已經有了十分廣泛的應用。在進行電纜施工過程中,為確保電纜的施工質量符合相關規定,經常會用交流耐壓試驗對其施工質量進行檢測,將變頻串聯諧振技術應用電纜高壓試驗中,能有效地提高試驗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關鍵詞】Linux操作系統;藍牙運用;設計與實現
引言
我們現代的無線通信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程度,藍牙技術也已經因為其獨特的開放性,短距離性成為無線通信技術的新寵。藍牙可以實現多個設備的數據交換,已經取代了短距離的線纜連接的文件傳輸方式,此外,因為藍牙技術的應用,也克服了以往的穿透墻壁的阻隔,在短距離內利用統一的無線鏈路,就可以完成多種數字設備的文件傳輸功能,而且方便快捷,安全機動,不再需要過高的成本和消耗。
1藍牙關鍵技術簡介
藍牙技術是一大串軟件技術。硬件技術以及相關的理論和方法的組合技術,具體而言有以下幾種:無線通信和網絡技術是基本技術支持,軟件工程以及軟件可靠性理論是基本的理論支撐,藍牙協議的精確性驗證以及形式化的基本描述,還有互聯的測試技術和軟間跟硬件的接口技術,像 RS-232,UART,USB 等都是典型接口,這些都是藍牙技術的組成技術之一。此外,藍牙技術還有幾項關鍵技術,是藍顏得以發展和實踐的基本技術。首先是藍牙的跳頻技術,單時隙包是和此技術相互對應的,如果藍牙的跳頻速率達到了 1 600 跳 /s,就是多時隙包和它相互對應,如果跳頻速率達到了3 200 跳 /s。通過這種比較高的跳頻速率,藍牙系統可以得到比較高的抵抗干擾的能力。其次是鑒權與加密技術,這兩項技術的基本作用是保護藍牙數據和信息的安全,在防盜上有不錯的效果。
2文件傳輸模型
藍牙技術當中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應用模型,根據不同的用途可以分成4類:通用訪問方面的應用模型、串口方面的應用模型、服務發現方面的應用模型以及通用對象之間的交換應用模型。文件傳輸是屬于第四類,目的在于彼此交換數據和信息,是兩個不同的終端設備在距離允許的范圍內建立的數據通信,信息傳遞功能。下圖是藍牙技術里的文件傳輸過程:
上圖所標示的模型是通過藍牙當中的核心協議以及電纜替代協議還有對象交換協議三者共同組成。
3設計與實現
文件傳輸主要是滿足客戶的通信要求,通過服務器記錄服務信息,通過SDP請求的發送,可以通過服務記錄查詢到相關的信息。下圖所表示的是在RFCOMM層基礎上的文件傳輸的詳細實現過程以及文件傳輸時的不同狀態。
通過上面的流程圖可以看出,SDP客戶在發出文件命令以后會自動生成一個sdc_srv_srch_req的請求。接下來就是服務發現會話的建立,通過這個步驟有利于找出在RFCOMM層的文件傳輸中的服務信道是何種屬性。這個過程中調用功能函數rfc_start_req會把RFCOMM的復用器打開,可以完成OPENING_MASTER轉化成ESTABLISH_MASTER的目的。通過信道的建立來實現文件的發送。文件的發送形式是RFCOMM包的形式。通過rfc_data_pump函數可以使數據包的傳輸速度加快。發送時的數據控制狀態是關閉的, RFCOMM復用器關閉時,就會出現空閑狀態。從設備和主設備一樣,也可以利用一個狀態機來實現文件的接收。下圖3所標示的就是RFCOMM層的從設備在實現文件傳輸時的不同狀態
通過上面的圖可以看出,完成 rfc_start_ind的接收工作之后, RFC_OPENING_SLAVE以及RFC_OPEN_SLAVE這兩種狀態可以幫助接收新的文件頭,同時還可以完成RFC_RCV_SERVICE狀態的轉換,審核確定之后就可以順利的進入到RFC_RCV_READY狀態當中,在此基礎上會有一個接收文件事件的產生。這個接收文件就是用來存儲數據包的。
4系統測試結果與展望
完成了眼壓系統的相關設計和實現之后,還有一個測試的過程,測試的主要目的在于檢驗藍牙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服務功能以及所需要的時間。我們的測試工具是美國Tektronix公司生產的的BPA100型號的藍牙協議測試儀。測試發現,藍牙系統具有非常強的可靠性,測試儀的相關數據顯示在文件的傳輸過程基本都是在規范范圍內的,實踐證明藍牙系統的應用很有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金純,許光辰,孫睿.藍牙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
提到藍牙,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藍牙“V2.0/V2.1+EDR”這個參數了吧?其中“V2.x”代表藍牙的版本,而“EDR”則是增強速率的補充協議,當二者結合后可達到2.1Mbps的傳輸速率(實際速度30KB/s~200KB/s)。此外,藍牙V2.1+EDR還存在相對耗電、傳輸距離短(10米)的缺陷。別以為這個技術古老,現在市面上90%以上的藍牙設備依舊是這個標準,可謂過時卻不退伍的典范!
被Wi-Fi逼出來的“HS”
面對Wi-Fi聯盟的挑戰,藍牙在V3.0時代開始提速。
繼EDR之后,藍牙V3.0引入了另一種“HS”(HighSpeed,高速)補充協議。簡單來說,藍牙“V3.0+HS”利用802.11 PAL協議轉換層,可以讓藍牙在傳輸信號時借用Wi-Fi提速,從而實現最高24Mbps的傳輸速率。打個比方,藍牙信號是行車道,限速20公里,Wi-Fi信號是超車道,限速120公里。普通的藍牙V3.0只能在行車道運行,而藍牙V3.0在加入HS協議后(V3.0+HS)則打破了這個規矩,允許藍牙在需要時可以進入超車道,通過Wi-Fi射頻高速傳輸數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HS協議用到了Wi-Fi,這就意味著必須將藍牙模塊和Wi-Fi模塊 “捆綁”在一起。因此,你會發現智能手機都會將Wi-Fi、藍牙3.0/4.0+HS、GPS和FM等功能集成在同一芯片里,筆記本則會將藍牙和Wi-Fi集成在同一塊無線網卡上(圖1)。而臺式機所用的那種拇指大小的USB接口外置藍牙模塊因為無法融入兩種芯片(圖2),只能有V3.0或V3.0+EDR標準,基本是看不到“V3.0+HS”這個賣點的,速度上只能比V2.1+EDR略快一點。
很可惜,藍牙V3.0+HS僅屬于過渡技術,在還未被消費者熟知之前,就被下一代藍牙V4.0所取代了。
三位一體的藍牙V4.0技術
我們可以將藍牙V4.0視為V3.0+HS規范的補充,雖然它在速度上沒有半點提高,但卻具備了更低的延遲和功耗、支持AES-128加密,理論傳輸距離更是達到了100米。其中,低能耗(BLE)技術是藍牙V4.0有別于前輩們的最核心特性。借助于BLE技術,藍牙V4.0在待機時會自動轉入功耗幾乎為零的休眠模式,靠一粒紐扣電池就能夠連續工作數年之久。
先別高興,因為在V4.0時代,這個版本的藍牙實際是個“三位一體”的技術,它將“經典藍牙”、“低功耗藍牙”和“高速藍牙”模塊融合在一起。最關鍵的是,這三種技術既可單獨使用,也能相互疊加,不同組合的版本都叫藍牙V4.0。這就導致并非所有的藍牙V4.0都具備超低功耗的特性了。
并非所有藍牙V4.0都低功耗
為了區分不同藍牙V4.0的版本,除了我們熟悉的“Bluetooth”這個藍色天線Logo以外,藍牙V4.0陣營又新增了兩個版本的Logo,后綴分別為“Smart Ready”和“Smart”(見表),其中Smart就內置了低功耗藍牙模塊,而Smart Ready除了低功耗藍牙模塊以外還配備了經典藍牙模塊,以“雙模式射頻”換來了最佳的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