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第1篇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課。

      教材簡析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詩中詩人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畫面動靜結合,活潑有趣。作者在對鄉村自然的描摹過程中,抒發了自己對鄉村風光的喜愛之情,對童年生活的無限回味之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2.學會古詩中的三個生字,理解詩句的字詞,并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象,能夠說一段通順連貫的話。

      設計理念

      小學語文是什么?這是我們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所要面對、所要努力實現的。小學語文首先是一種兒童的語文,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兒童的生活、關注兒童的發展、關注兒童的生命。本設計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從畫面中理解詩意,尋找到童年的影蹤,產生詩意的共鳴,追尋童年的文化、文化的語文。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重視語言的實踐與運用,要讓學生在創設的具體情境中學會運用語言,習得言語的智慧。筆者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言語實踐與運用這個訓練點,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將圖中的內容連貫起來說一段話,真正落實工具性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 視聽結合,引入古詩

      課始播放《童年》的歌曲,并穿插一組古代兒童生活的圖片讓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觀賞了一組圖片,你們從這些圖片中發現了什么嗎?請大家談一談。

      剛才我們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童年。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兒童、有關童年的古詩。

      設計意圖:課始播放《童年》的音樂,再配上一組圖片,不僅是對學生視覺的沖擊,更是從學生內心激起他們對童年生活的回味與留戀。

      二、 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了解作者。

      《所見》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袁枚。袁枚: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號蒼山居士,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

      2.理解詩題。

      “見”就是看見的意思,那么“所見”又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作者在這首詩里寫了看到的什么呢?

      三、 觀察畫面,感知內容

      1.出示詩歌,指名讀,要求讀正確。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讀準“振”“樾”“蟬”的讀音。“振”和“蟬”是翹舌音,而且“振”是前鼻音,不要讀成后鼻音。

      2.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

      樾:樹陰。 意欲:想要。 閉口:閉上嘴巴。 振:震蕩。

      區別“振”和“震”。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動。如地震。“振”源于兩手相擊,振動做聲。“振”是指人為的振動。

      3.觀察畫面。

      我們經常說,詩中有畫,其實,這首詩就是一幅畫(板書:一幅畫)。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詩中到底畫了什么。(出示插圖,引導觀察,要求學生說具體,說生動。)

      根據學生回答,相繼在詩中圈出:牧童、黃牛、林樾、鳴蟬。我們不僅眼中看到了這些物象,耳中也享受著美妙的聲音,都有哪些聲音呢?圈畫出:歌聲、蟬鳴。

      設計意圖:安排學生讀古詩,將古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學生將古詩讀熟了,在理解古詩時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振”和“震”的區別本是教學中的難點,通過從字源上去理解,就大大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讓學生觀察畫面,說說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聽到了哪些聲音,讓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對古詩的內容形成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四、 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1.一幅畫,一首詩(板書:一首詩),古人說畫中有詩,畫能給我們美感,詩能給我們想象。通過昨天的預習,你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嗎?組織學生先小組交流。

      2.組織學生交流。根據學生回答相繼插入,小牧童在詩中會唱些什么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板書:動)

      這小牧童怎么停下不走啦?你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來說嗎?為了能捕到蟬,小牧童閉上嘴巴站到了樹下,一動也不動。

      3.再讀讀這首詩,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小牧童?

      4.袁枚在寫這首詩時,已經是62歲的高齡了,當他看到小牧童騎著黃牛悠閑地走在林間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知了時那種專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詩人在詩中又表達了自己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設計意圖:筆者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選擇恰當的時機作一些點撥:小牧童在歌中會唱些什么呢?為什么停下來不走啦?以此來加深對詩意的理解。用上“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體現了語文工具性的特點,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言語的實踐,進行語言的運用。再補充詩人寫作這首詩時的年齡,深入到這首詩的內核,把握詩人的情感基礎,觸摸詩人的內心,將童年這顆種子植入學生的心田。

      五、 拓展延伸,了解兒童

      是呀,在古代描寫兒童的詩句很多。出示:

      1.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3.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4.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5.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6.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從這些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認為我們的童年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補充一些描寫兒童的詩句,既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又增加了學生知識的儲備量,達到積累內化的效果。同時,讓我們也了解到古時兒童的生活狀態,激起當代兒童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呼喚詩意童年生活的回歸。

      六、 讀寫結合,詩化童年

      兒童代表著童年,童年有著一份純真、一份自由、一份快樂,童年是一幅畫,是一首詩,更代表著一種文化。在古代:

      童年是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的那份天真純潔;

      童年是 的那份快樂;

      童年是 時奔跑著的歡笑;

      童年是 時的那份忙碌。

      是呀,童年是一本書,書中記載著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首清新的歌,你聽, ;

      童年是一幅優美的畫,你看, ;

      童年是 。

      學生在作業紙上完成填空,組織交流、評價。

      教師小結:是呀,童年是看得見、摸得著、能感受到的一種快樂與愜意,有許多名人曾對童年做過精當的評價。出示:

      永遠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事物:這是童年的回憶。――〔法國〕 杜伽爾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第2篇

      1.語文教師自我情感調控能力欠佳,找不到正確的培養方向由于情感的提煉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主觀意識,教師對于小學生的心理成長缺乏一定的了解,其自身的情感調控能力也沒有受到專業的培訓,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實現對學生的情感發展進行科學、有針對性的培養,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找不到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的培養方法。2.教學模式不夠靈活,限制學生情感表達的途徑對于小學生情感的培養方式的定位,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小學生性格多種多樣,語文基礎參差不齊,即使語文教師有了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的意識,也很難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式,所以就出現教師盲目培養的現象,部分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過多的灌輸給學生學術性的情感描述,或者將自己的情感體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學生的思維模式受到限制,失去了探尋個人情感的機會。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情感培養的實施策略

      1.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領悟詩詞之美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都語言簡練,擁有優美的韻律,通過對景物、事物的描寫來表達情感或者當時的心情。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內容,除了掌握古字詞的含義、作用以及古詩的中心思想外,還要學會如何去領悟古詩詞中的情感,要形成一種思維模式,養成一種提煉詩詞情感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古詩詞的字里行間將它的情感、語言等元素領悟出來,或者通過相應的手段發揮古詩詞的感染力,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例如在小學六年級教材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選自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一單元《古詩兩首》):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在這首詩中利用“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詞將自己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時候喜極而泣的心情,又運用“即從”、“穿”、“便下”、“向”等動詞來描述自己幻想中歸家的情境,表達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感。2.通過表演古詩詞來領悟其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一些情節性比較強的古詩詞,對于這些古詩詞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詩詞中的內容進行演繹,來實現對學生的情感培養。例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詩中,描寫的是兒童生活的場景:“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表演時,主要注重對后兩句的演繹,在保證學生對古詩的意思全面了解的前提下,教師要制造一種鄉村春季的意境來協助學生進行表演,比如可以播放一些春意盎然的音樂或者通過多媒體來展示春景,在現場找幾位衣著比較艷麗的學生在表演春天的花花草草,通過一些小動作的提示,使學生的表演生動活潑,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情與景的真實再現,深切感受到童趣與春天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鄉村情趣的喜愛之情。3.通過“畫詩”來培養學生情感同上文中的表演詩詞相同,對于詩詞中情感的領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的形式來實現。圖畫中的色彩、線條、人物的表情也是可以展現詩人情感的途徑之一,所以如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將其描畫出來,也是一個不錯的情感培養方式。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的《望廬山瀑布》一詩,其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是表達詩人情感的主要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前兩句中“生”和“掛”的描述來對這首詩的場景進行描畫,畫出瀑布的珠簾垂空,通過教師的引導,在雄起壯麗的“情景再現”中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體驗詩人創作時開闊的胸襟和超俗的精神面貌。

      三、結束語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第3篇

      教師若能貼著兒童閱讀詩歌的現實,捕捉詩中自有的童趣、童真,然后從兒童認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發展出發,進行適度、適時、適宜的拓展,定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在詩海中尋得一個渾然天成的“兒童”,讓課堂真正成為兒童的課堂。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園詩,也是詩人留給后人的最后一個詩歌寶庫。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評價這些田園詩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這一組詩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入選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的是“夏日雜興”中的一首: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詩中有初夏時節農村中常見的生活場景,但也寫得頗有特色:先以“晝耘夜績”“男耕女織”直接描繪了農村男女各自的勞動場面,然后以孩子們不懂耕不懂織卻也不愿閑著為由,描繪了兒童在茂盛桑陰底下學種瓜的畫面,讀來意趣橫生。透過“學種瓜”這三個字,兒童的天真以及天真中散發出來的樸實與勤勉躍然紙上。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用詩歌記錄了自己長達十年的“歸田園,帶月荷鋤”的晚年生活。當你細細捧讀這六十首田園詩時,哪怕只是瀏覽,也能讀見“山童”“兒孫”“小童”“童子”這樣鮮活的詞,這樣鮮活的生命。這些小童都在做什么呢?八百多年前的這些小童和如今的這些孩子,他們之間有幾分相近,又有幾許相遠呢?

      冰心說“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們何不與孩子們一起走進那個遙而不遠的山野田園,尋得一個本該屬于他們的自由且自在的童年呢?帶著這樣的思考,重讀教材內的一首首詩:《村居》《所見》《宿新市徐公店》《夜書所見》《四時田園雜興》……再由這一首首詩讀開去,你會驚訝地快樂地合不上嘴,你讀見了一個個“兒童”,你讀見了一個個“自己”!春天的時候,你在“追黃蝶”,你在“斗草”;夏天的時候,你在“捕鳴蟬”,你在“學種瓜”;秋天的時候,你在“挑促織”,你在為“小蟲”“解圍”;冬天的時候,你在干什么呢?由此,一個群詩主題教學的藍圖在腦海中慢慢清晰起來……

      基于以上解讀,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聊讀回顧《所見》等三首詩歌,聚焦童年游戲。

      2.以“自由朗讀”“對比問讀”“小組素讀”等方式,閱讀《四時田園雜興》(六首),體會詩歌表達的童真、童趣。

      3.通過誦讀,感悟“兒童”的特殊意義。

      圍繞以上目標,我預設的教學板塊如下。

      第一板塊:聊讀圈詞,尋得童趣

      1.聊讀《所見》。詩題是《所見》,你見到了什么呢?圈一圈,讀一讀。

      板書:牧童 捕鳴蟬。

      2.聊讀《宿新市徐公店》。

      板書:兒童 追黃蝶。

      3.聊讀《夜書所見》。

      板書:兒童 挑促織。

      4.小結。讀板書,說說自己的體會。

      板書:山野田園尋童趣。

      [設計意圖:兒童的學習是一個需要不斷喚醒、不斷前行的過程。如果僅僅是為復習而復現,那么,這樣的“溫故”自然少了很多“知新”的樂趣。在這個板塊中,聊讀三首分別來自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語文教材的詩歌,慢慢地見到“兒童”,想起“自己”。在“異中見同”的分分秒秒之中,學生的內心世界多了一次全新的經歷。這樣的聊讀,既是課堂的引子,也是兒童情趣的起點。]

      第二板塊:品讀田園,再尋童趣

      1.讀題《四時田園雜興》。你能從題目上尋得一點點“童趣”嗎?

      2.讀詩,正音,圈詞。說說你會在黑板上留下哪幾個字?

      預設:童孫 學種瓜。

      3.問問讀讀,了解詩意。

      預設:

      兒童靠近桑陰干什么呢?朗讀――也傍桑陰學種瓜。

      兒童為何靠近桑陰學著種瓜?朗讀――童孫未解供耕織。

      誰在耕來誰在織?朗讀――村莊兒女各當家(男耕女織)。

      何時耕來何時織?朗讀――晝出耘田夜績麻(晝耕夜織)。

      4.小結。對比閱讀板書,你發現這幾個詞雖同樣散發著童年樂趣,但“學種瓜”里多了一點什么呢?

      [預設意圖:“順藤摸瓜”是針對兒童的一種基本的學科閱讀方法,也比較符合兒童學習時的心理邏輯。在這個板塊中,教師引導學生順著“兒童”這根“藤”,摸到了一只真正的“瓜”――學種瓜。再借助“問問讀讀”的古詩閱讀方法,讓他們既讀懂了詩的大意,也讀出了天真之中散發出的幾分樸實與勤勉的“童孫”形象,豐富“兒童”意象。]

      第三板塊:素讀田園,尋童而去

      1.夏日田園景色又是怎樣的呢?出示《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指名讀詩。

      2.讀讀田園的色彩,讀讀田園的蟲兒。

      預設:田園有怎樣的色彩呢?田園有怎樣的蟲兒呢?

      3.激問:詩中說“無人過”,兒童去哪兒了呢?預設:學種瓜。

      看圖背誦《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板書:山野田園尋童去。

      [預設意圖:此處引入同是“夏日田園雜興”十二首的其中一首,其目的一是帶著學生慢慢走近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大的“田園”。二是激發學生站在自己的視角體驗田園的夏日景語:或許是繽紛,因為金黃的、酸酸甜甜的梅子c杏子,可以讓孩子直流口水;或許是自在,因為飛舞的蜻蜓與蝴蝶在自由穿行;也有可能是孤單,因為如此純美的畫面里卻“無人過”,這是一份多么與眾不同的孤單啊!三是順勢而背、借圖成誦。]

      4.追問:兒童還會去哪兒呢?推薦另外四首《四時田園雜興》。

      5.小組學習素讀另四首《四時田園雜興》。

      ①自選一首,讀讀圈圈。

      ②小組分享:我知道兒童去哪兒了!

      6.朗讀板書,讀懂“兒童”。

      預設:

      假如沒有了這一個個“兒童”,范成大的田園將會少了什么?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為什么會有著如此相似的“兒童”呢?

      [預設意圖:在這個板塊中,選取的四首《四時田園雜興》,分別是“社下燒錢鼓似雷”“靜看檐蛛結網低”“雨后山家起較遲”和“烏鳥投林過客稀”,以小組素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兒童的樂趣,印證“兒童”這一詩意的存在。最后在復沓回環的朗讀中,思考與發現“兒童”的真正意義,體現群詩主題閱讀的課程價值。]

      第四板塊:畫讀田園,復歸兒童

      1.誦讀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回味自己印象最深的畫面。

      2.作業超市。

      ①自選一首喜歡的詩,書寫,誦讀。

      ②自選一首喜歡的詩,書寫,畫插畫,做成書頁。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221

      現在的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本身是一種創新經濟。而人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只有掌握了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具備了創新能力,才能在知識經濟時代站穩腳跟,有所作為。因此,培養創新意識和精神,開發創新潛能,成為各階段、各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正確對待師生關系,培養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正確處理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使用,都需要教師去實施。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作為被教育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是客體,但學生作為主體的人,具有能動性,只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充分表現的機會,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他們也可以創新。

      在創新教育中,要正確處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積極性,使二者達到和諧統一。學生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和指導,來掌握科學知識,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教師要通過學生本身的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提高他們自身的語文素養和創新能力,完成教學任務。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生是一個好奇心較強的年齡段,如果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感興趣,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地了解、獲得這方面的能力和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講究一些技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尋找答案。對于學生的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啟發引導他們,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上網、詢問、觀察、思考等方法尋找答案。

      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前,我先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頤和園的相關資料或觀看關于頤和園的一些紀錄片,使學生對頤和園有了初步認識和了解,在學本課時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興致頗高。再如學習五年級上冊關于思鄉的《古詩詞三首》后,提問學生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思鄉的詩句?”部分學生發言后,教師適時布置任務:今天因為時間有限,還有很多同學沒有發言,同學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后整理,咱們下周自習課進行匯報,比一比看誰知道得多?這樣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起來,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培養創新能力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加敏捷,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比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正在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需要創設各種情境,給知識的引入提供一個豐富而生動的空間。

      例如,學習《鄉下人家》這課時,抓住這篇文章的特點:是描寫景物的,向人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優美的畫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不同形式的再創造,讓他們把文字的東西換成繪畫的形式。在欣賞完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畫面地構思、景物地取舍、主次地安排,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學生的繪畫、欣賞等能力也有了提高,滿足了他們的創作欲望。再如學習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課文前,教師布置一項作業:感受黑暗三分鐘。讓學生在家里體會當眼睛看不到光明時生活的困難以及當時復雜的心情。再學課文就更能更深刻地感受小主人公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

      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問題的提出由教師一手操辦,學生的任務僅僅是回答那幾個老師控制的問題,那么學生的創新領域無形中已縮減了很多。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針對現象發現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一旦被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就意味著學生的創新活動已經開始了。

      學生要在課堂上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確實不容易,因為他們要承擔被老師批評、被同學譏笑的風險。因此,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對學生質疑給予充分肯定,特別是在平時課堂上敢于發表反駁意見的學生,更要予以表揚,即使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也要在肯定學生勇敢質疑的前提下,與學生一起討論來加以引導和點撥,只有這樣才能樹立學生質疑的信心。比如,學習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學生對母親慈祥的愛和父親嚴厲的愛持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覺得母親的這種愛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有的人認為父親的做法值得肯定。不同的觀點展開激烈地辯論,在爭論過程中,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對方觀點的闡述使學生認識到兩種愛都要適度,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長。

      五、采用電教手段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能呈現出各種形象生動、靈活多變的畫面,給學生多種感官刺激,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有效地誘發學生的創造興趣,激發他們更積極地開展創造活動。

      如學習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圓明園昔日的壯觀景物已毀滅,無法再現,單單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遠遠不夠,教學中借助各種媒體手段,以音樂、圖片直觀地感受圓明園的建筑的精美、規模的宏大,收藏的珍貴,想象圓明園當年的壯觀與恢宏,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資源,搭建了平臺。在圖、文、聲、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充分感知,再由這些感性認識深入到對文章中心的感悟。通過這些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再現形象。

      六、利用各類作文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對學習的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是一種創造性勞動,是學生把自己的知識、體驗、情感等方面進行重新組合、創造的過程。教師要打破老師怕教、學生怕學的心理障礙,科學地使用教材,合理地安排活動,創造各種條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拓展廣闊的空間。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不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改寫,如把課文中描寫景物和兒童生活的古詩改寫成小短文,把第三人稱的文章改寫成第一人稱。根據課文故事的情節,順其自然想象結果進行續寫,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窮人》《凡卡》等課文,學完后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續寫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習的文章讓學生仿寫,例如學完五年級下冊《兒童詩兩首》后,學生對現代詩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叫他們把生活中的一個個場景進行仿寫,然后大家分享。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教學承載著陶冶兒童情操、開發兒童思維、發展兒童語言的重任。兒童詩的教學,就要注重讓兒童在誦讀中品味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領悟豐富而優美的意境,感受純真而飽滿的情感。

      在兒童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詩教學更是承載著陶冶兒童情操、開發兒童思維、發展兒童語言的重任。兒童詩篇幅短小,詩中有優美的語言,貼切的比喻,豐富的想象,新穎的構思,奔放的激情,細膩的感受,純真的童心,是最適合低段兒童的文學樣式,也是訓練兒童語言最好的啟蒙教材。兒童能從兒童詩歌里獲得精神的力量,獲得內心對于美的體驗和享受。兒童作家樊發稼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契合關系,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肯定可以成為兒童內心的容器,可以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張地說,一首契合兒童心性的好的兒童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色彩,烙上一重烙印,帶來一種節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年(1~2年級)目標中明確提出,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要“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可見,兒童詩是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在小學低段中發展兒童語言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讓兒童多學習詩歌,已成為小學語文課改的共識。

      在兒童詩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誦讀的作用,讓兒童在誦讀中去感悟。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傳統方式,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兒童詩更是如此。反復誦讀能讓兒童理解語言,欣賞語言,品味詩歌語言的優美,促進語言積累和語感積淀,并能在誦讀中受到情感的體驗。兒童詩的教學,就要注重讓兒童在誦讀中品味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領悟豐富而優美的意境,感受純真而飽滿的情感。

      一、品味凝練而富有音樂性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語言不僅生動、凝練,而且具有極強的張力。兒童詩的語言優美、簡潔、流暢、口語化,讀起來瑯瑯上口,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兒童最易于模仿。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第166~167頁中《四季的腳步》,這是一首歌頌四季的兒童詩,整首詩語言優美,節奏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極適合兒童誦讀的詩作。詩分四節,分別寫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來臨時的變化,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四季氣候的特征,極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中“丁冬、知了、刷刷、呼呼”等幾個擬聲詞的運用,疊詞“悄悄”的反復使用,以及每節末尾的押韻,使整首詩處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節奏之中,詩的語言也具有了音樂美。一般而言,兒童詩比較符合古詩押韻的要求,用韻也比較嚴格,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詩中擬聲詞、疊詞的運用,也能直接將客觀世界的聲音和節奏傳達給兒童,拉近與兒童的距離,使兒童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和親切感。

      二、欣賞具體而生動的意象

      兒童的思維是具體的,他們把握對象、接受知識,往往是從具體的形象開始的,欣賞詩歌的時候,他們總是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以兒童為讀者對象的兒童詩,總是致力于創造鮮明生動的詩歌形象,讓孩子們在具體可感的畫面中感受詩歌的意境。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第46~47頁中《聽聽,秋的聲音》為例,對兒童而言,“秋”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是把它具體化為“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代表秋天典型特點的具體事物,就使抽象之物具體化了,從而吸引兒童往下讀。當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以觸摸的形象時,兒童詩歌就以其獨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讀者。在這首詩中,詩人用“黃葉”、“蟋蟀”、“大雁”、“秋風”等幾個具體而生動的意象,描繪了秋天來臨時世間萬物的變化,流露出孩子們對秋的季節的獨特感觸。詩中通過把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化無形為有形,通過淺白的文字,像圖書一樣描繪出來,使本來抽象的“意”變成了具體的“象”。由此可見,一首好的兒童詩,總是要借助于具體的意象來詮釋抽象的概念,使兒童通過具體可感的事物去領會詩中的意境。換言之,意象是兒童詩歌不可或缺的成分。

      三、領悟豐富而優美的意境

      意境就是通過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描寫,融主客觀于渾然一體,創造一種濃郁的情感藝術氛圍,把讀者引進一個想象空間的藝術境界。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認識并論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象而詩化的世界里,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因此,兒童詩正是符合兒童心理,抒發兒童的童真童趣,讓兒童在教師的引領下漫步詩境中,借助具體意象去領悟豐富的詩意勝境,欣賞詩歌的獨特魅力。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第139~140頁中《山城的霧》,這是一首意境優美奇幻的兒童詩,借助于多個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把一幅充滿奇幻色彩的美麗圖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體現了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對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向往。學習這首詩,關鍵是要體會它的意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受大自然的奇幻美。抓住了意境,就抓住了詩作的靈魂,兒童閱讀這樣的兒童詩,不僅能夠獲得一種知識,而且能透過這種知識性的描述,窺見詩人的內心世界,并能感悟到另外一種深意。

      四、感受純真而飽滿的情感

      詩歌是最為注重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情”是詩歌的靈魂,也是詩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現。因此,情感體驗在詩歌的教學中是第一位的,在兒童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各種感觀,引導他們積極體驗詩歌中表達的情感。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第23~25頁中《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首兒童詩,語言樸實無華,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孩子們對雷鋒叔叔的深切熱愛。在孩子眼里,雷鋒叔叔是愛心的源泉,是值得學習的好榜樣,我們不禁為詩中流露出的樸素而親切的情感所打動,愛心就像泉水一樣滋潤著每一個人的心田,愜意,愉悅,幸福……兒童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愛的情感氛圍之中。兒童詩因為有了情感,自然也就有了生命。由此可見,“情”是詩的根本,兒童詩必須緣情而發。

      總而言之,兒童詩是兒童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它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迎合了孩子們的口味,為初入學堂的兒童提供了學習語言的范例,它承載陶冶兒童情操、開發兒童思維、發展兒童語言的重任。通過兒童詩歌的教學,兒童的發音會更加準確,語匯更加豐富,表達更加生動形象,并且在兒童詩的閱讀過程中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觸發學生的思維靈感,撞擊出學生的睿智火花。

      參考文獻

      [1]夏登高.試論詩歌教學中的審美賞析.小學語文教學,2006,(4).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亚洲白嫩在线观看|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国产专区一va亚洲v天堂|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石榴|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1区1区3区4区产品亚洲|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