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壓歲錢的來歷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過年為什么要發壓歲錢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過年發壓歲錢的來歷關于壓歲錢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過年給壓歲錢的傳說守祟說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晚里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后也就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除夕夜晚,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于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壓驚說
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以后才發展為“壓歲錢”。
避邪說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至于“壓歲錢”的作用,就連《資治通鑒》這樣的正史也給“證明”。書的第二十六卷中說到楊貴妃生子時,就謂“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賜給兒子一道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錢,亦謂之壓歲錢。” 春節送壓歲錢的習俗由來已久,它包含著鎮歲、去病、避邪、祈福等意義,代表了長輩對晚輩孩童的關愛和祝福。
A 壓歲錢越“壓”越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人對孩子溺愛程度的升高,壓歲錢的“價碼”也水漲船高,過個年孩子收到幾千元的壓歲錢已非常普遍,有甚者收到上萬元也算不上什么新聞了。而孩子們也開始變得更加重視壓歲錢中的“錢”,而忽略了其中所代表的意義。
本刊選取遼寧省內一座中等城市一所學校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得出了以下數據:2006年春節期間,6.7%的學生沒有收到壓歲錢;8.7%的學生壓歲錢低于500元;收到1000~2000元的占48.3%;收到2000~4000元的占28.2%;還有8.1%的孩子壓歲錢高于4000元。同時有近半數的被調查者表示,壓歲收入照比上年有所增加;只有5.9%的孩子表示比上年有所減少。
B壓歲錢都花到哪去了
80%以上孩子的壓歲錢超過1000元,那么這么多錢都被花到哪去了?調查顯示:寒假期間旅游開支的金額占壓歲錢的10.04%;吃和玩的花消占37.61%;購買消費品占33.71%;購買學習用品僅占11.88%;存入銀行占1.12%;其他消費占5.64%。
過完年,孩子手里有了錢,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孩子可能會買些對自己學習有益的東西,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孩子就會大手大腳,亂買東西,平時無錢購買的物品,如手機、電腦、電子辭典、MP3等,不管什么東西,只要看中了,壓歲錢一夠,就先斬后奏去買了回來;或胡吃海喝,抽煙喝酒,今天你請客,明天我做東;或溜溜旱冰、玩玩卡丁、無節制地泡網吧、玩游戲機,甚至進洗頭房、桑拿房。一些孩子還因為父母“收繳”了自己的壓歲錢,和父母鬧別扭,離家出走以示反抗。因此,近些年來,關于壓歲錢該不該給的問題,在社會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C事例:壓歲錢填進“”
云南玉山縣一位姓張的家長帶著兩個年齡分別為15歲和12歲的兒子回鄉下老家拜年。長輩們按照風俗習慣,各給了100元錢“壓歲”。吃完中飯后,兩個孩子卻不見了蹤影。家長和親友分頭在縣城的游戲廳和網吧找了起來。晚上11時,張某終于在一家游戲廳里找到了孩子,兩個孩子正在“”前專心致志地玩著,而此時兩人身上的錢只剩下不到50元了。
壓歲錢正反大辯論
近些年來,對給壓歲錢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兩個:其一,壓歲錢數額不斷攀升,加重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其二,孩子們年齡尚小,常常不能把壓歲錢用到正道上,往往花了錢卻收到負面效果。
事例:為給壓歲錢竟去當手表
每到除夕之夜,千家萬戶的長輩們又要開始給晚輩壓歲錢了。此時,長沙市卻出現一件奇事―為給孩子們籌足壓歲錢,市民陳大爺竟然把一只自己珍愛多年的手表拿到當鋪當了。
陳大爺從一家企業退休快10年了,每月養老金也就三四百塊錢。他說,幾年前壓歲錢也就10元、20元,后來水漲船高到了50元、100元,現在出手起碼也得200元了,6個孫輩都要給,這樣一下子就要準備1200元。一下拿不出這么多錢來,索性就把手表拿出去當了……
與陳大爺有著類似感受的市民大有人在。杏林小區一姓楊的居民說,他姐妹好幾個,每年給壓歲錢就怕漏掉誰。瑤海區一裝飾公司老板說,她比陳大爺還多一怕,因為自己工作忙,幾年來壓歲錢都是提前一兩天早早發了,生怕事情耽擱送晚了。
針對上述情況,專家認為,老年人可以不給孩子壓歲錢,或者將壓歲錢改為物美價廉的“壓歲禮物”。“壓歲禮物”不可過于貴重,太貴重了,就失去了替代壓歲錢的意義。一本書或一件玩具,也能把真正的快樂帶給孩子們。
除了通常的禮物外,還可以通過其他的“壓歲禮物”形式讓大人小孩過得都有意義。比如在春節里,選上一個好日子,約上您的兒孫一起來個郊外旅游,把傳統的“室內合家歡”改為“戶外party”,費用由您負擔。孩子一定會對這樣一種別開生面的活動歡呼雀躍的。這種無形的禮物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新年饋贈嗎?
給壓歲錢是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已經成為中國年俗的一部分,要想改變也并非易事。如果在老人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些壓歲錢,也無可厚非。但給孩子們壓歲錢,也應當有所注意。少年兒童消費的特點就是容易盲目跟風和攀比,所以,如何引導他們算計著花錢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家長應該給予適時、正確、健康的引導,理性對待。
事例:壓歲錢變保險
上海市肖女士的孫女才讀小學三年級,2006年春節她收到1000多元壓歲錢,肖女士用這些錢為孫女買了一份投資保險:“我想讓孫女參與整個投資過程,從現在開始計算到她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進大學時的收益,正好練練她的腦筋。以后每年壓歲錢,我都將為她投資一個項目,教她理財,不但能使她的壓歲錢增值,更重要的是使她從小就有理財意識。”
專家認為,對于壓歲錢,家長應該掌握以下兩個原則:首先,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歲錢,以免孩子養成大手大腳亂花錢的習慣。其次,有些家長把孩子的壓歲錢完全“充公”也是不對的,一方面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而帶來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借這個機會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理財能力的大好契機。
壓歲錢可以這樣用
那么,如何讓孩子合理使用壓歲錢,使壓歲錢花得值得、花得更有意義呢?下面幾種途徑可供長輩們參考:
一、交學費、購買學習用品及益智玩具。用壓歲錢交學費既可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家庭責任感。購買學習用品及益智玩具不僅能幫助孩子學好功課,也有助于啟迪思維,增長智慧。
二、訂購報刊、學習資料。實踐證明,孩子們對這種投資很感興趣,一套好的圖書可以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三、為孩子購買保險。如少年兒童終身幸福保險、醫療保險等,可解除孩子成長和升學過程中的后顧之憂。這是時下不可缺少的投資,也是父母、長輩對孩子的另一種關愛。
四、參加儲蓄。參加儲蓄能夠培養孩子節儉和計劃開支的良好習慣。這樣既能讓孩子將壓歲錢不集中花在春節期間,又可以監督孩子日后的消費。
五、用于有意義的事情。長輩們給孩子壓歲錢,表達了一種祝福,家長應該向孩子解釋這一情感。反過來,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從壓歲錢中拿出一部分來,為爺爺奶奶買一份新年禮物,以培養孩子從小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觀念與習慣。同時,教育孩子將壓歲錢的一部分用于公益活動,如賑災、救災、救助危難者等,培養孩子助人為樂的精神,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分擔困難、共享快樂。
六、貼補家用。幫助家里解決一些經濟困難或購買急需物品,增強孩子的家庭觀念,增進親人間的關愛。這對于家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意義尤其重要。
總之,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從巧理壓歲錢開始,讓孩子盡早接觸經濟、學會理財,培養其多方面的觀念、意識、興趣、愛好及自立意識,相信比為他們積攢財富顯得更為重要與迫切。
話題延伸:兒女是不是也該給老人壓歲錢
沈陽市一位八旬老太太李奶奶家的壓歲錢給得就很有創意。今年他們打破了老人給孩子壓歲錢的常規,而是全家每位成員都給老人壓歲錢,為移風易俗樹新風做了一個好樣板。
李奶奶的小兒子認為,給孩子壓歲錢的同時也給老人壓歲錢,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只愛他,也愛著爺爺奶奶。再說,壓歲錢原本就有祝福健康平安的意思,年年都給父母壓歲錢,也就是祝愿父母年年身體健康平安,這正是做子女的心愿。
“我已經和妻子商量好了,在大年三十那天,每人包200~300元壓歲錢給父母。”李奶奶的小兒子說,“哥、嫂和姐姐、姐夫也都會給父母壓歲錢。”
李奶奶最小的孫女告訴記者,她也要包50元錢給爺爺奶奶當壓歲錢,希望他們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聽到兒孫們的話,李奶奶滿意地笑了。
記者調查:七成人沒給父母壓歲錢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送壓歲錢的習俗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底有多少人還給孩子壓歲錢,又有多少人給家中老人壓歲錢以聊表孝心,對此,記者在沈陽街頭隨機采訪了30位市民。
在采訪中,97%的中年人表示會給自己的孩子壓歲錢,50元~500元不等。但在這些既為人父母又為人子女的中年人中,有70%表示不會在春節給父母壓歲錢。因為在他們看來,晚輩給長輩壓歲錢不符合中國傳統習俗。
而在接受調查的老人中,只有不到50%的人表示在春節時會收到子女的壓歲錢,但這錢最終還是要落入孫子孫女們的兜里,成為他們的壓歲錢。一位倪老先生說,每到過年,女兒會給自己2000元聊表孝心,但他給外孫的壓歲錢就高達1000元。再加上給其他親戚孩子們的錢,來來去去,一番“輪回”后,留在自個兒腰包里的錢根本剩不了幾個子兒。
那么,晚輩給長輩壓歲錢是不是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習俗?老人向孩子要壓歲錢是否應該鼓勵?子女是該給老人壓歲錢還是該給別的什么?這都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相關鏈接:
壓歲錢的來歷
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為了阻止“祟”的作怪,家家都在大年三十這天夜里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對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出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是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
據說壓歲錢最早出現于唐朝宮廷。至宋、元,便形成一種民俗。它與正月初一春節結合,形成早期的“壓歲錢”。但當時還沒有流通的貨幣,而只是一種特制的“壓歲錢”。
除夕農歷時間除夕是農歷臘月三十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后一天。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并有守歲的習俗,在大中華地區、日本和越南家中的長輩會發給晚輩壓歲錢,韓國近代也受漢字文化圈其他地區影響而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而中國南方和越南等地會有年宵市場(或稱花市)。
除夕簡介除夕是指農歷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大年三十。除夕這一天對全球華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當晚往往通宵不眠,稱之為守歲。有關守歲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除夕美食推薦除夕吃芹菜:勤快
年夜飯不止是一家的團聚和對來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教育孩子的一次機會,長年菜中的芹菜,“芹”與“勤”諧音,教育小孩子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除夕吃豬手:發財就手
豬手,可以燜豬手,也可以發菜豬手,也可以花生豬手等等,吃法很多,因為豬手寓意著發財就手,做什么都會順順利利,就手發財,干什么也都會發財就手。所以這道菜式也是廣州街坊最喜歡的一道吉祥菜!
除夕吃腐竹:富足
腐竹寓意“富足”,也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我們都知道腐竹是黃豆的衍生物。專家指出,腐竹與黃豆相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營養價值也更豐富,因此經常吃一些腐竹,是很好的飲食習慣。
除夕吃年糕:年年高
跟動物們一起過春節
媽媽:王軼美 女兒3歲半
春節快到了,想到過年似乎總是走親戚、吃飯局、拿紅包,至于給孩子送禮物自然更是不能缺少的。于是,我覺得今年應該給女兒過個特別而有意義的春節。
女兒晴晴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禮物寶貝”,每天我下班回到家,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帶禮物了嗎?”哪能每天都要有禮物呀,我只好每次琢磨著帶給她一粒糖、一本書、一個玩具……有時候,實在沒什么東西了,我就對她說:“把媽媽當你的禮物,好嗎?”她會馬上撅起小嘴一本正經地說:“你是我媽媽,不是禮物!”過年了,晴晴的禮物欲一定會更加“變本加厲”了。我正思量著送給她一個怎樣特別的“新年禮物”時,一個念頭突然從我的腦子里冒出來――“帶她去動物園過春節吧!”
不知道是遺傳的緣故,還是受家人的影響,晴晴從小就喜歡小動物。每當看到有動物的書就興奮地嚷嚷,要求講故事給她聽。甚至在她的強烈提議下,家里還添置了3尾漂亮的小金魚,4只個頭相同的小烏龜。對于那些體形較大的貓狗類動物,因為覺得孩子太小了,沒讓她養。動物園可是晴晴最喜歡的地方,在那里她能看到很多在圖畫、照片上曾經認識的動物――老虎、獅子、熊貓、鹿、猴子、天鵝……一定特別開心。據說,每年春節,動物園的動物也有自己的新年大餐,再配合些節日的動物表演。想必這次的“新年禮物”,一定會讓晴晴大開眼界!春節帶寶貝去親近大自然,跟動物親密接觸,是否很有創意呢?我和晴晴已經開始期待這次美好的“動物園之行”了!
在春節體驗成長
媽媽:劉春梅兒子6歲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帶他到我的爺爺、奶奶那邊的農村過了一次新年,他過得很開心。這兩年沒時間陪他去,今年我想一定要抽時間讓他再去一次。我覺得男孩子特別需要這種歷練的機會。今年,我打算年前10天就將孩子送過去,讓他體驗一下農村濃濃的“備年”氣氛。
每年的年夜飯都是讓孩子唱主角,由他在飯桌前給我們穿插一道道節目。一來可以帶給我們大人帶來快樂,二來可以讓他好好鍛煉一下自己的表演能力,另外就是作為他這一年來所學新本領的一個總結。所以,飯沒什么大變化,但孩子表演的節目卻是新的。想想現在平時吃得就不錯,年夜飯也難搞出什么新花樣,用孩子每年的新節目就可以調動出很多新味道。
去年孩子在語言方面學了不少特長,他自告奮勇地表演了山東快板等;今年給他報了一個學前繪畫班,所以初步打算讓他提前準備一些自己得意的作品,待到吃年夜飯的時候拿給大家展示,再給大家表演些新學會的跆拳道。
另外,還想利用年假再抽1天的時間,帶他到兒童醫院或敬老院,看望一下不能像他那樣快樂過大年的孩子和老人。我更想借著這個機會對孩子的愛心做個測試:讓孩子帶上自己的壓歲錢,在不給他任何暗示的情況下,看看他會怎樣處理。我想也許會有一些我們想象不到的結果。我覺得這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孩子了解了社會,你了解了孩子。
豆豆的新年拍賣會
媽媽:葉如燕 兒子 5歲
兔年新春就快到了,我和豆豆爸爸又開心又發愁。往年的春節,大多都是在吃吃喝喝中度過,無甚新意。特別是壓歲錢的問題也讓我們很頭疼:這錢算是他的吧,不勞而獲不可取;算我們代為保管吧,也太名不符實了。
和屬兔的爸爸商量這個春節怎么過。經過一番“頭腦風暴”之后,一個特別的創意誕生了:為豆豆舉辦一場家庭拍賣會,拍品是他的繪畫作品,全家人都來競拍,最后用拍賣所得設立一個“教育基金”,用于支付他今后的學費。另外拿出一部分購買禮物,分送給老家鄰里的小朋友。
拍賣將在除夕夜的金山老家舉行。白天,我們會將拍品陳列在大堂里,算是“拍賣會預展”。豆豆從3歲開始畫畫,我們已經收藏了近300幅作品。在中班的時候,豆豆在學校里舉辦過一次畫展,我們把裝幀好的畫擺滿了整整一個教室,孩子們排著隊興奮地欣賞豆豆的畫,都不相信這是班里“皮大王”的作品。
我的設想是:提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打好招呼,屆時大家作為觀眾,先參觀豆豆的畫展,再拍下自己看中的繪畫作品,隨后將壓歲錢偷偷分解,變成購畫資金。瞧,豆豆爸爸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籌備拍賣用的小錘子和畫展用的畫框去了。今年春節,好令人期待!
回重慶老家過“火辣辣”的大年
媽媽:Elaine 女兒 3歲半
今年春節,我打算帶女兒回重慶老家過年,讓她感受下老家重慶的風土人情。在江南出生長大的女兒,自小就有著江南人的溫軟和細膩,卻少了些直爽和熱情,而這正是重慶人所獨有的個性,于是計劃春節帶她回一趟老家,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對她的性格成長或許有不少收獲吧!
有句古話叫“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形容的就是巴蜀之地,重慶雖沒有成都峨眉山的險峻,但大山不少,這次回去我就打算帶女兒去爬北碚的縉云山,讓她體驗體驗回歸自然的樂趣,在那兒,她可以盡情地大口地呼吸清新空氣,看看書中學到的動、植物。當她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山頂時,望著腳下的城市美景,我想,成功的喜悅也一定會讓她明白,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快樂是多么值得驕傲。到時候,我還會跟女兒一起在山頂上呼喊“新年快樂”,為來年加油鼓勁!
此外,今年我還有個“紅色旅游”計劃,就是帶女兒參觀烈士墓、白公館,給她講小蘿卜頭的故事,告訴她眼前的幸福生活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有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來給我們創造的,讓她懂得分享自己的幸福,讓她學會關心身邊的人,讓她從小有一顆感恩的心。 春節計劃,將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實現。過年嘍!
美國媽咪的新年創意
編譯/馬艷
看過了中國媽媽們的新年計劃,是否有些意猶未盡?“圣誕節”相當于美國的春節。在這個新春將近的時候,美國媽媽們又是著怎樣的心情,施展怎樣的才華為寶貝們編織出最美麗的節日計劃呢?
認識花草媽媽:凱西
新年帶寶貝去植物園、鮮花市場認識冬日里常青的植物和盛開的花種。和寶貝一起選購一些植物帶回家中(如水仙花、臘梅等),讓他們欣喜地看著“自己”的植物茁壯成長,散發芬芳,即使在足不出戶的日子里也能夠接近自然。還可以適時的給寶貝講一些有關小花的故事,寶貝必然會將這些冬日里最具生命力的事物與節日一并記住:想象,生命和喜悅,這些美麗的事物還不足以來形容節日的意義嗎?
節日卡片媽媽:瑞貝卡
做一張漂亮的賀卡作為禮物,送給寶貝。問寶貝是否也愿意自己動手做賀卡送給他喜歡的人呢?然后拿出亮色厚紙作為賀卡底,讓寶貝在上面畫些內容,或者挑選最愛的照片、圖案、不干膠貼紙貼在上面。媽媽可別小看了寶貝們的“藝術”天分。
非“電化”節目替代電視媽媽:金吉兒
平日,電腦和電視就像衣服一樣附著在我們的生活中。冬日可是個看書的好季節。新年了,作為媽媽我會到書店里挑選幾本可愛的童話書,依偎在暖和的地毯上,與寶貝邊看著書里彩色的圖案,邊聽著珍妮用七色花補花瓶的故事,寶貝還會一連幾小時對著頻閃不斷的電視目不轉睛嗎?
給予記憶媽媽:蘇森
當我們圍坐在我95歲曾祖父的身邊,聽著曾祖父講那本老相冊里70年來的故事,我感激這神奇的相冊讓我知道了家族的變遷。我同樣希望小菲也能夠知道她從哪里來,我們全家是怎樣緊密地生活在一起。所以今年,當全家人相聚的時候,我們不僅會分享美味,更會分享每個人帶來的幸福照片,這會讓我們的小不點兒也慢慢體味全家人的快樂。等到明年、后年,我們會回憶上一次、再上一次的相聚,這將是她最珍貴的記憶。
春節里的禮儀課
鞭炮聲聲的新年里,寶貝們可不能忘記給長輩拜個年,先做一個會感恩、懂禮儀的中國好孩子哦!
TIPS:拜年小禮儀
大年初一清晨,孩子起床裝扮一新后,首先要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外出相遇鄰居、朋友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如意”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相互登門拜年。
一般拜年的傳統禮儀是:1叩拜,即跪拜磕頭,在一些較講究傳統文化的家族中,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會施行叩拜禮儀。2鞠躬,不僅在晚輩對長輩,還可用于平輩間。
貼心提示:
3歲的孩子,可以學習簡單的祝福語,如“新年好!”、“恭喜恭喜”。讓孩子知道,過年了,自己又大一歲,應該更懂事。中班的孩子可以說稍微復雜的祝福語,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等。大班孩子(5~6歲)最好能自己制作一些繪有圖畫、粘貼卡通人物的小賀卡送給長輩,再送上祝福語。爸媽還可利用假期進行傳統節日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解釋春節和元宵節的來歷、風俗,培養孩子對“家庭”、“團聚”、“親情”等概念的理解。
熱情待客小主人
春節新年里,家里免不了會來很多親戚朋友。孩子的小主人待客方式,會給大家帶來不少樂趣,對于孩子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鍛煉機會。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小主人的待客程度各有要求。
貼心指導:
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客人來了,我們的態度要熱情,主動跟客人打招呼,說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如請進、歡迎、請坐、請吃水果等。同時,當好“小導游”,帶領客人參觀自己家,給客人作簡單的介紹。爸媽可以向客人推薦自家寶貝的本領,在眾人面前肯定寶貝的“成就”,增強他在親友面前的榮譽感與自信心。
學做禮貌小客人
新年里帶孩子作客是經常的事情。孩子能夠做個禮貌小客人,懂得尊重別人,學會講珍惜友誼,都可以為他今后的人際交往打下良好基礎。
貼心指導:
1問候他人。教孩子學會稱呼、問候很重要。特別是不常見到的客人,父母更應該教孩子要主動問候。比如家長稱姑姑的長輩,孩子須稱姑婆、姑公等。有些稱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時候比較口生。如果與客人見面現場教孩子,孩子會因覺得別扭而不肯開口。所以,家長最好和孩子提前練習稱呼,這樣孩子不僅自然,還顯得非常大方。
2告訴孩子,到別人家中,亂翻人家的東西是不受歡迎的行為。同樣,應尊重別人家的家庭環境,不亂丟垃圾。
3. 親友之間的家境富裕程度不盡相同,如果孩子嫌棄人家房間太小,沙發太臟,電視不大,都會讓主人難堪。所以,家長要提前給予提醒,講解一下這位親友與爸媽的友誼,對自家曾經的幫助等,讓孩子從情感上進行補償性認同。
4告訴孩子吃飯時要有修養。好吃的東西大家都喜歡,不能自己獨自吃,要學會謙讓。例如,飯桌上有6對大蝦,自己不能吃了一只又一只,要懂得留一些給別人吃。
博愛寶貝樂分享
如今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習慣了享受“獨一份”的快樂,他們很自我。因此,學會分享是十分重要的。春節是個走親訪友的好時節,無論走出去,還是迎進門,都會有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家長要充分抓住分享教育的時機。
貼心指導:
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家要做好“小主人”,主動把玩具、零食拿出來與小客人一起分享。出門也做個討人喜歡的“小客人”,更可以自己帶喜歡的玩具,到其他小朋友家中一起玩耍。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家長要好好表揚,強化他的好表現。
培養孩子FQ
春節是孩子們最愛的節日,除了穿新衣,吃食物,走親訪友,更重要的一點是可以收到許許多多的紅包,如何科學計劃就考驗到家長平時教育中的一些技巧了。
儲蓄意識
爸爸媽媽應在平時生活中建立孩子“儲蓄”的意識。春節前,幫孩子買一個或是親手做一個存錢罐,讓孩子親手把收到的紅包放進去,春節后,帶他去銀行,開賬戶,讓他知道,自己有筆“財產”在銀行里,當“財產”變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可以滿足自已一個愿望,買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會從延遲滿足的心理動機角度來培養孩子養成愿意通過等待來獲得更多或更好禮物的成就感,使其愛上持續性的儲蓄。
新年到了,圖圖也3歲了,長輩給了他不少壓歲錢,媽媽想趁機教育圖圖不要亂花錢,就有意識地問他:“圖圖,你知道這些錢都是從哪里來的嗎?”
圖圖看了媽媽一眼說。“有些是媽媽給的,有些是爺爺奶奶給的,媽媽知道的呀。”
媽媽耐心地說:“我知道。但爺爺奶奶的錢是怎么來的,媽媽的錢又是怎么來的呢?”
圖圖說:“媽媽的錢不是從銀行里取出來的嗎?”
這一階段的幼兒已經具備了認識具體事物的能力。如能辨認硬幣和紙幣。但對于金錢從何而來。幼兒還沒有清楚的認識。他們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時會找家長要,不會考慮家長的錢是從哪里來的。有些孩子會像圖圖那樣認為錢是從銀行里取來的。
因為孩子并不知道錢是父母辛苦工作掙來的,所以,他們花起錢來不知道珍惜,很容易養成揮霍浪費的壞習慣。因此,家長應盡早讓孩子知道錢是大人通過辛苦工作換來的,是付出勞動后的報酬,即便是從銀行里取出的錢,也是以前辛勤勞動得來的。
4歲階段:“媽媽有錢,為什么不能買?”
成成的生日就要到了,媽媽帶他去購買生日禮物。成成一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往購物筐里放,一會兒,購物筐就放得滿滿的。媽媽說:“成成,太多了,不能再拿了。”
成成說:“媽媽包包里有錢!”
媽媽說:“媽媽包包里的錢除了在超市買東西,還有別的用途呢,我們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錢都用光的。”
成成不樂意了,他理直氣壯地說:“媽媽有錢,為什么不能買?”
媽媽說服不了成成,最后只好將所有的東西都付了錢。
在這個階段,幼兒已經知道用金錢可以換來他們喜歡的玩具、想吃的東西,然而他們還不能認識到金錢是有限的,應該有安排、有計劃地用錢。所以,他們經常因為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和家長發生沖突,
雖然現在大多數家庭的收入高了,做家長的能夠滿足孩子提出的大部分要求。但是,學會如何分配需要對孩子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家長要引導孩子有計劃地用錢,讓孩子認識到一個人的財富是有限的,只有合理分配,才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還要逐漸讓孩子意識到,錢可以換取許多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錢并不是萬能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事物是不能用錢未衡量的,比如錢買不來好朋友,買不來時間,爸爸媽媽的愛和付出也是不能以錢來計算的。在平時,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做一些公益事情,如捐助災區小朋友、領養一棵小樹等,以此培養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
5—6歲階段:“我的錢不夠,差2元!”
田田5歲,他很喜歡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澆花、擺碗筷等,因為每次媽媽都會給田田1元作為獎勵,田田把這些錢都放進儲蓄罐里。一天,田田發現蠟筆用完了,便要媽媽買一盒新的。媽媽覺得這是培養田田責任心的好機會,就說蠟筆是田田要用,所以應該田田自己買。于是,田田拿出了儲蓄罐里的錢,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買蠟筆。田田看中了一盒24色的蠟筆,標價是14元,田田算了半天,發現自己的錢不夠,便去找媽媽:“媽媽,我的錢不夠,差2元。”媽媽看了一下蠟筆說:“媽媽借你2元,等你存了錢再還給媽媽好了。”最后田田向媽媽借了2元,買來了喜歡的蠟筆。
這一階段的幼兒已經能夠區分出大錢、小錢,準確地說出每枚硬幣的幣值,此時正是增加幼兒理財教育內容的好時機。理財教育的關鍵不在于讓他們去支配多少錢,而是讓他們懂得自己可以分配和使用錢了。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地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這樣做不僅使孩子明白金錢是從哪里來的,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學會儲蓄,珍惜金錢。
意義和作用
談到金錢,一些家長自然地認為錢財是大人的事,孩子不懂。其實不然,金錢教育與幼兒成長中的各種問題息息相關。正確的金錢觀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品格,金錢教育中包含著品德教育。通過了解金錢的來歷,知道了父母工作的辛苦,進而產生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情感:在金錢的獲取中,了解勞動的艱辛和光榮,學會珍惜金錢,養成節省的好習慣;在金錢的使用中,明白金錢不能換來一切,父母的愛、友誼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在幼兒階段形成的金錢觀,將對其今后的金錢觀以及相應的行為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爸爸媽媽的功課
首先,讓幼兒熟悉各種硬幣和紙幣的圖案和數字,知道金錢長什么模樣,對幼兒進行金錢理念教育:金錢是從哪里來的?金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其次,當孩子正確認識金錢,懂得金錢的由來之后,可以嘗試初步的理財教育。如在生活中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并給予一定的報酬;也可以讓孩子收集家里的廢紙、喝完的飲料瓶去換取錢,培養孩子通過勞動獲得金錢,并懂得儲蓄,珍惜金錢。另外,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超市購物,讓超市變成一個寓教于樂的課堂,買好東西后讓孩子付款,拿收據,把東西放進包裝袋里,然后把找回的零錢收起來,培養孩子合理支配金錢的能力。
最后,有意識地讓孩子學著將個人的需要與整個家庭聯系起來,孩子會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懂得對家庭經濟付出一份力,進而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行動起來
認識金錢——小故事
故事是孩子最貼心的朋友,也是最好的啟蒙老師。古今中外很多故事和金錢有關,如:搖錢樹、金銀島、所羅門王的寶藏、吝嗇鬼等。這些故事可以告訴孩子金錢的由來,金錢的作用等。
認識金錢——拓印硬幣
收集硬幣:1角、5角、1元。
請幼兒將紙覆蓋在硬幣上,用筆在硬幣的范圍內反復涂擦,硬幣上的圖案就會像變魔術一樣的跑出來;將三個硬幣的正反面都涂擦一下,并借機告訴幼兒錢幣的單位幫助幼兒認識不同面額的硬幣。
儲蓄金錢——大小存錢罐
為孩子準備儲蓄罐,讓孩子把多余的零用錢和父母獎勵的錢存起來。同時,為了加深孩子對“小錢”、“大錢”的形象認識,為孩子準備兩個儲蓄罐,讓他學會辨別錢幣的大小。如用一個綠色的儲蓄罐用來放一角、五角的硬幣,積累到一定數目,就可以把這些硬幣取出來,跟父母換一元的硬幣,然后放到紅色儲蓄罐里。告訴孩子積累到一定數量就可以買想要的玩具或其他東西,培養孩子儲蓄、合理使用金錢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