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第1篇

      事實上人類無時無刻不在討論征服自然,呵呵!那些無知的人們啊!他們應該記住人類援永遠不是自然的對手。

      眾所周知,水滴是不能用來代替大海的!正如人類的智慧是不能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的!

      人類的智慧飛上了太空,可在自然看來!人類上下翻飛的巨大空間不過是咫尺之間罷了!我們的航天飛機在自然看來不過是個非常簡單的玩具。

      人類的智慧發明了很多工具,開采了很多煤礦,石油,天然氣,可誰能斷言,這些礦坑不是人類自己挖的陷阱呢!

      人類的智慧看到了模糊的自然,而自然早看清了人類,孰不知,我們只是自然觀察自己的工具罷了,我們實際上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里有資格去征服它!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第2篇

      古人有文無定“法”之說,但并不等于說文無“法”。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該有一套獨特的寫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實,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種命題題型,都只不過是題型變化而已,最終的寫作能力考查和選拔目標都是不變的。所以,探討命題規律,總結寫作竅門,這些都是作為備考的我們必須要做的。我比較贊同徐飆老師的《我的非教育寫作觀》一文提出的觀點,即我們可以把寫作分為教育寫作和非教育寫作,那么學生的高考作文寫作就屬于教育寫作。起碼來說,學生的寫作大多都是為應考而作,這也是千百年來繼承傳統文化的一個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備考經驗,我將高考作文寫作的內容劃分為三個大類別。

      [作者簡介] 張宇,教育部“十二五”課題組高考作文研究專家,河南省高考語文評卷組專家組成員,中學名師,中國語文教育協會會員,市模范班主任,從事高考語文教學與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課題――“高考寫作熱點問題教學策略研究”獲教育部課題組表彰,參與教育部課題實驗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編寫高考語文書籍8部。

      1 和乃萬事萬物之本

      和,有相安、諧調以及平靜之意。我們這里所說的“和”,主要包括人與客觀世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國家與國家等諸方面的和諧關系?!昂汀边@一話題涉及許多方面,例如,和諧、和平、祥和、和藹、和美、和睦、溫和、和氣、和悅、和煦、和約、和議、和順、和暢 、和好、和緩、和會、和解、和局 、和樂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濟、溫和清朗、溫和美好、惠風和暢、和藹可親、和風細雨、和顏悅色等等。

      高考作文試題中體現“和”這一話題并非偶然,因為不管哪個國家和民族,如果沒有“和”就談不上自由,更談不上發展。所以,“和”這一話題是高考關注的,是社會發展應關注的,更是人類社會發展要關注的??梢?,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樂”之論讓考生探討“和”這一主題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應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際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國之“和”。無論作文題目的客體怎樣變,主體情感是不變的。你可以把客體換成“舊書”“鏡子”“國家巨大政治經濟成就”“假蘋果”這些具體的物象,還可以換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畫”“哲理學說”等抽象客體,主體的愛國愛家的“和”之情永遠不變。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廣東高考作文題 “與你為鄰”,是一道典型的寫人際關系方面的題目,當然這道題目中“你”涉及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題目背后也隱含著“與你為鄰”的另外一個對象是“寫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題的材料告訴考生,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實際上,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關于“君子三樂”之論述,是典型的把和諧具體化的作文。一樂為和諧中的和睦,二樂為和諧中的和洽,三樂為和諧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為本的提出,還是人文、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的體現,都足以證明人類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個地球環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與人發生關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體現。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維等內在因素,有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現實、未來、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發展,人與自然的斗爭,人的道德、幸福指數、喜怒哀樂等因素都可作為命題的范疇?!叭恕鄙婕暗脑掝}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權、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跡罕至、人情世故、人滿為患等等。

      聯系到高考作文層面,“人”這個話題并不大。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體、有抽象的理解。作文應以主體――人為中心去命題、去創作。從重視客觀載體到重視人的情感體驗,正是作文變革的一個重要理念。歸根結底,一切客體只不過是作文命題人拿來考量主體的載體罷了,最終還要歸結到主體――人對客體的理解與看法上,即怎樣達到人與客體的和諧上。在這里,作文命題與寫作中的人則具體指寫作者這一主體,如果這道作文試題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長問題等,那么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主體”的作文試題,如果這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在主體感知中的地位,我們就說這道作文題是傾向于“客體”的作文試題。當然,一切文章都是寫主體與客體相互關系的文章。只不過這個關系有些人能理得順暢些或者有條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順暢、不那么有條理了。

      再具體些說,比如,某一道作文試題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趨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長這些問題,也就是說考生本人傾向自我一類的作文,我們則把它定位為“主體”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誠信價值觀,我的人生畫卷,我的職責,我的奮斗等等,這類文章我們說是傾向于考生內心深處的靈魂觸動性的東西。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題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會中一類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對自己的童年有所憶,有所感。童年不單單是童年的具體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類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問題也是作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10年高考遼寧卷作文題 “幸福是 ”,給考生留下了自由創造標題的空間。幸福的可感性離不開考生,離不開現實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這道試題也是把命題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這也是高考作文近幾年“向內轉”的具體體現。

      2011年高考江蘇卷 “拒絕平庸”這一命題作文緊緊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這一內涵,深刻挖掘自身的價值,培養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題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慶卷的“情有獨鐘”話題是典型的“人之情”話題。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題 “總有一種期待”,題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個心理學話題,更是一種人文情感話題。

      ……

      不難看出,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話題,直接讓考生去體驗,讓考生用自己的眼觀察世界,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考生為本的理念,是大勢所趨。

      3 客乃人類生命依存

      客在這里指“客體”,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觀事物。籠統地說,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個客觀世界。物象、自然規律、環境保護、環境污染、世界氣候、就業環境、就業條件、生活條件、生存條件、公共設施等一系列話題都可作為客觀世界的客體進入考生的視野,走進考生的高考作文寫作之中。

      這里所說的客體,一方面,從命題人的角度講,命題人選擇某類素材中的具體物象就是命題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點,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從考生寫作的角度講,考生應抓取命題人設置的具體物象這一客體,去理解、感知命題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寫才是符合命題人的要求的。由此看來,這里有一點像馬克思發現剩余價值一樣,這一切似乎都應該豁然開朗了。

      比如,2011年新課標高考作文試題,命題人提供“祖國的發展變化”這一抽象又具體可感的客體,讓考生去寫對客體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變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歷程等,可見這一道作文試題是傾向于“客體”感悟的作文。像這樣的作文試題,在作文中主體情感就不能體現太多,甚至不能直接體現出。

      可見,對客體的關注與感知,是未來高考命題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命題方式。

      【高考真題歸類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對的客體。這兩種客體既可以是具體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與“現實”的兩種概念的交織??忌还軓木唧w下筆還是從抽象入手,必須對客體――“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寫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試題“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體――我”和“客體――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試題。它給考生指明了寫作的方向,這個客觀的世界不是離開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東卷的“這世界需要你”這一命題作文,把“客體――世界”與“主體――你”之間的關系作為寫作命題的重心,可謂綱舉目張,條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將魯迅先生的畫像作為“客體”讓考生去感知,將“人物”作為客體是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題 “我的時間”,與安徽卷的“流逝的時間”十分相似,而“我的時間”更具體突出了“主體――我”和“客體――時間”之間的關系。

      2011年高考廣東卷“回到原點”,“原點”是一個典型的“客體”,前面加上“回到”一詞,將“主體”與原點之間聯系起來。當然“主體”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體”。由此看來,弄清楚主客體之間關系命題是命題者的最終意圖。

      2011年高考新課標卷則是一道典型的“主體”(即考生)對 “中國的六條巨大變化”這一大大的“客體”的具體感知的試題。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第3篇

      千百年來,哈尼族將大山一級級、一臺臺雕塑成了梯田。數千級梯田從村寨下面一直延伸到幽深的山谷里,水、山、云、天和村寨相接相連,一條條田埂如同葉脈在山坡上張開,演繹著一種壯麗的生存方式,將千百戶山民的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他們依存于大山,大山撫育了他們;他們敬奉著大山,賦予大山種種傳說和故事,他們的精神就是大山的靈魂。他們祖祖輩輩用赤腳、用雙手觸摸大山,像傾注了畢生心血的藝術家,一代代構筑著綿延不絕的梯田,雕塑著大山的輪廓和形象,同時也雕塑著自身。

      那一片片梯田依山形流轉,線條明暢,肌理穩沉,銀光灼眼,自具一種罕見的完美。更為奇妙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能幻化出神奇的美麗。

      由于晝夜溫差大,氤氳的水氣浸透了大大小小的梯田和整個山林。濃霧迷漫中,陽光直射常常只在轉瞬之間。站在山上,不經意間,一幅絕妙的奇觀驀然呈現在山洼里:跌宕明麗的線條,優美地順著山勢流瀉,晶亮的水田里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山影,那種壯美已非言語所能形容。

      這是一曲大自然的贊歌,也是一首關于人的史詩,是人與自然和諧合一的交響曲。

      人與自然和諧共舞

      大約1300多年前,經歷長期的摸索和辛勤勞作,哈尼族的先民們在大山上開出了無數的梯田。只要有水源,他們就能將大山變為梯田,無論山有多大多陡。梯田使他們得以長久定居下來,完成了哈尼族社會歷史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從此,梯田稻作文化成為哈尼族整個社會文化的軸心,他們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包括血緣、地緣關系相互交織的村落社會、梯田與村落的均衡分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宗教觀念和世界觀的產生以及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等等,都源于梯田文化母體。中國明代農學家徐光啟曾將哈尼梯田列為中國農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

      哈尼族各家的梯田彼此連接著,梯田間的水渠像血脈一樣溝通著人們之間的生存。人們敬畏自然,塑造梯田,并始終保持對梯田的虔誠禮敬,因為哈尼人深深懂得,梯田不僅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也是他們的魂魄,是他們的精神源泉之所在。某種程度上,梯田種植不只是哈尼族經濟生產的一部分,梯田文化更是其傳統文化的支柱。

      哈尼人祖祖輩輩都將梯田當作藝術品來盤弄。他們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梯田。有哈尼歌謠這樣唱道:“秋天是知了叫的季節,知了把谷子叫黃了,知了把谷穗叫得低下了頭,田里的谷子要回家住了,山上的莊稼要回屋歇了?!贝笊绞翘萏锏募?,哈尼人的蘑菇房是稻谷的家。哈尼人從村寨進入梯田耕耘,稻谷從梯田回到哈尼人的家——這是世界上最自然也最動人的往來。

      哈尼人的梯田分布于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等縣,僅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這些梯田從山頂到山腳依勢而下,最陡處坡度達75度,最多達3000多級,仿佛通往天堂的旋梯,蔓延到天際。梯田階梯之間落差多在1~5米,也有深數十米甚至達百米的堤壩。其中的老虎嘴梯田、牛角寨梯田、壩達梯田、多依樹梯田等最具代表性。梯田大的有數畝,小的不用下田,伸手就可以把秧插完。元陽周邊紅河縣寶華鄉的梯田分布地,被哈尼人稱為撒瑪壩,表示最穩、最大、最亮之意,那里的梯田面積達1.4萬畝,甲寅鄉的他撒梯田也有5000畝左右。綠春的臘姑梯田、金平的馬鞍底梯田等等,都非常精彩壯觀,且在延續了千百年后的今天,依舊充滿活力。

      大田是哈尼人的兒女

      哈尼族是怎樣開創出梯田這樣一種農耕文明樣式呢?哈尼古歌《湘窩本》(開田種谷)中就有答案:“遠古的祖先,單靠打獵過不了日子,單靠樹果也過不了日子?!庇谑牵麄冊谇f稼娘和大神的指引下,從老鼠那里學會了打洞種植,從拱山的大豬那里學會了翻地,從在壩塘里打滾的水牛那里學會了開田,還發現草籽和水最親近,喝過水的草籽就是金閃閃的谷子。從此,哈尼人再也離不開水和梯田,他們翻地開田,挖溝引水,經過數十代人的努力,逐漸將一座座大山雕塑成了梯田。梯田就是他們的生命,是他們的血液、呼吸、他們的生活本身,更是哈尼人智慧的結晶和積淀。

      傳說畢竟是傳說,真實的故事往往比傳說殘酷千百倍。開墾梯田時,山上缺土,哈尼人的祖先就一筐一筐地從山下背土上山,為防止水土流失,他們用石塊在田地邊緣壘起堤壩。遇到繞不開的巨大巖石,沒有開山的火藥,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巖石上堆上干柴,放火把石頭燒紅,然后用竹筒背來冷水把石頭澆炸開。一代又一代人把全部心血都灌注在梯田上,一粒土、一塊石地壘積筑起今天驚世駭俗、無與倫比的壯闊梯田景觀。

      曾有哈尼族學者這樣形容梯田的歷史:“每道梯田的下面,都掩埋著我們祖先累累的白骨,每塊梯田都是用祖先們的生命和鮮血壘成,他們將偉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都鐫刻在大山之上,成為后代子孫,成為全人類永恒的驕傲和榮耀。”

      數千年來,哈尼人就是這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造就了世人不可想象的杰作。

      哈尼族的村寨就棲居于山之下、梯田之上,他們直接把梯田融入大山,并使開墾種植的梯田嚴格遵循自然規律運作,成為自然的一個環節,從而把這種生產模式變為善待自然環境的農耕典范,使其生活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樣本。

      哈尼人古歌唱道:“大田是哈尼的獨兒子,大田是哈尼的獨姑娘;田小伙打扮好,秧姑娘出嫁的日子,哈尼就在田里奔忙。秧苗長高結谷穗,像頂頂金帽發光;新谷回家的時節,腳碓像啄木鳥把樹敲響……”當然,維護和從事梯田勞作,是相當艱苦而繁忙的,絕不像歌里唱得這么輕松詩意;但說梯田是哈尼人的兒女,確實是恰如其分。

      哈尼人的人生不僅始于梯田,也終于梯田。

      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才3天,母親就要抱上這個嬰兒,并帶上家里其他半大的幼兒,到家門前的梯田里做嘗試性勞動——“蝦熬本”。母親會抓著嬰兒的小手,讓他捏握一下鋤頭把,其他孩子也相應做一些犁田耙田、栽秧割谷或撈魚摸蝦的動作,然后全家人一起坐在蓑衣上,分享蛋拌糯米飯,讓孩子自人生之始就打上梯田的烙印。

      老人去世后,辦完所有的喪葬儀式,家人還要做“蝦巴堵”——在自家的田頭田尾,找一小塊空地,以死者的名義將之挖為梯田,與自家祖傳的梯田連為一體。

      哈尼人從生到死,都與梯田相伴相依。只要面對梯田,他們就有自信和熱愛。梯田就是這些山民的天地和世界。

      不獻水源,谷子不飽

      哈尼梯田核心區的元陽梯田有十數萬畝之多,卻沒有一座水庫,梯田的用水完全得自于“天”。那十數萬畝梯田形成巨大的濕地,加之縱橫密布的河溪,為充分的降雨提供豐沛的水分;山上茂密的森林則接納并涵蓄了大量水分,通過無數的泉眼、溪流、瀑布為梯田提供源源不絕的水資源……大山和梯田形成了一個小氣候,形成了密集而完備的水系,滋潤著萬頃梯田。

      在哈尼人心目中,水是阿媽心中流出的奶水,水是阿爸身上的肉塊變成的血液。他們在祭祀水源時這樣唱道:“這是給谷子帶來飽滿的水,這是給耕牛帶來肥壯的水,這是給老人帶來健康的水,這是給孩子帶來福氣的水。”對哈尼人來說,人的命根子是梯田,梯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樹,他們早已把這種認知完整融入他們的生命和生活——每個哈尼村寨在建寨時,都要確定一片神圣的“寨神林”,林里的一草一木,任何人都動不得,也不能隨便進入。人們還會在林中選一株“神樹”,每年祭祀。崇拜祭祀樹木就是崇拜水源,這也是對生命之源的保護。每年農歷臘月第一個屬牛的日子,他們都要在這一天清潔村寨和各家的門戶,舉行隆重而盛大的儀式,邀請他們尊崇的神靈——“寨神”,從大山進入村寨,以及他們的家庭、他們的生活,享受他們的敬奉,以保佑山寨和人們的平安、富足與幸福。哈尼族將這一年一度的特殊日子稱為“昂瑪突”,也就是“祭寨神”的意思。

      其實,哈尼人的節慶基本上從屬于梯田耕作禮儀,它既是世俗的節日慶典,又是梯田稻作禮儀,更是對自然對神靈的崇奉與敬畏。每一個節日活動既標志著上一階段梯田耕作程序的終結,又意味著下一階段耕作程序的開始,是不同季節梯田耕作程序的轉折點,如春天的“開秧門”、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扎特特”無不如此。這些節日活動的目的就在于確保梯田稻作農耕的興盛豐收和傳承綿延。

      哈尼族傳統上將森林分為“水源林”“村寨林”和“神樹林”,并有嚴格的保護規定。除了有神靈威懾外,現在更有護林員精心管護,防止有人偷伐偷獵,也要防止牛畜等進入森林,即使是死去的林木,也不允許任何人拿走。大家明白,森林關系到梯田的水源,關系到大家的生存,關系到全村人的利益,他們只是生態鏈上的一環,必須愛護森林,敬畏自然。

      在這里,哈尼族古規和神靈起到了重要作用。古規對哈尼人來說具有神圣的價值和意義。這些古規幾乎包括了所有的傳統知識——梯田農業的知識、節慶、生活風俗、物候歷法、倫理道德等等。這些古規千百年來整合著哈尼人的觀念意識、規范著他們的行為、維護著社會的穩定和諧;而對神靈不斷的敬畏和祭獻,使他們從精神上獲得撫慰和護佑,從而也確保了心靈的安穩和社會的和諧,并維系了梯田這種自然原生態的農耕生活。

      梯田守望者——趕溝人

      趕溝人是村寨里負責維護水溝和主持分水的人,每年由村民選任。因為梯田里一年四季不能停水,趕溝人幾乎每天都要將負責的大小水溝來回巡走兩趟,農忙栽種季節更是如此。趕溝人必須熟悉每家每戶的田況,按傳統的木刻分水規矩,公平合理地給每家每戶分水放水,不能有任何偏心,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疏浚溝渠,保證水流通暢,控制水量,防止有人偷水。

      所謂木刻分水,就是初開梯田時,由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根據各家梯田的用水量而定下的尺度,木刻一定要公平、精準,從大溝到小渠,逐漸分下去,制定后,一般不需要調整改變,一直沿襲過去的規矩。分水木刻至少有兩個口,最多的有十幾個口。刻口的深淺一般是固定的,而寬窄完全以各家梯田的需水量來定。發明和使用分水木刻,無疑是哈尼人多年勞動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和諧平等觀念的典型體現。而趕溝人就是這一傳統的傳人和維護者。

      灌溉梯田的溝渠由主源頭引來,并且適當地接納了森林之水,蜿蜒進入它所滋養的梯田地域。一股溝渠的使用者,通常就是參與這條溝渠的開溝者、同村人、水源地山林的擁有者,或是相關人的親戚。當溝渠進入灌溉地后不斷分岔,各自流入梯田,而在梯田的相應部位,都留有出水口,當上丘田的水位達到一定高度,水就溢出淌進下一丘田里,如此逐級傳遞,層層連灌,使得田與田之間血脈相通,直到將水送至最底下的田里。剩余的水,再排進河溪。

      由于低海拔的河谷常年燠熱,產生巨量的水蒸氣,這些水蒸氣形成的熱氣團層層上升,到達高山后與冷氣流交匯,形成濃霧和降水,又將豐沛的水資源帶到森林和梯田。

      就這樣,哀牢山中,山上為森林,山肩、山胸為村寨,村寨下方是梯田,梯田下面是河谷,它們由不息流動的活水貫穿聯系,循環往復,形成了專家所說的“江河-森林-村寨-梯田”生態環境四素同構的和諧系統。

      為了保證梯田里的生物、植物存活和土壤不板結退化,哈尼人只施農家肥。這樣又形成一種生態循環:牛、豬等牲畜吃稻稈、米糠,它們的糞便又成為水稻等的肥料。

      在大家的精心呵護下,在這樣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中,山、森林、村寨、梯田和河溪互生互補,資源的循環,能量的流轉,尤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達至了一種高度的和諧狀態。難怪有哈尼古歌這樣唱道:“有好山,就有好林;有好林,就有好水;有好水,就可以開出好田;有好田,就可以養出好兒孫。”

      好田螺螄爬,大田黃魚跳

      對哈尼人來說,真正是民以食為天。碰到蓋房、結婚等喜慶日子,一頓飯可以吃喝上三天三夜。他們的“長街宴”天下聞名。

      在梯田的田間地頭,村寨的房前屋后,都種有棕櫚、櫻桃、李子、梨等果樹,當然還有松、杉、水冬瓜、竹子等,這些樹木與梯田相生相偎,相映成趣,并為哈尼人提供建筑、家具、器皿的制造材料。

      梯田出產的稻米是哈尼人每頓不可缺的主食,梯田周邊出產的竹筍、毛芋頭、香柳、雞腳菜、魚腥草、滑菜、玉合花、蕁麻葉等等,他們隨手就可以采回家食用;加上梯田里的魚、螺、蝦、鱔魚、泥鰍和放養的鴨子以及鴨蛋,不僅優化了水稻的生長環境,減少了病蟲害,而且構成了活生生的生物群和食物鏈。如此一來,哈尼人不僅不愁主食,連菜肴也基本解決了。

      千百年來,哈尼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積淀了豐厚而科學的農業文明智慧。在為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遺產所寫的推薦信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強調:“紅河哈尼梯田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融為一體”,“是可持續演進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是維護全球生態多樣性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杰出范例和基本單元,保護并深入挖掘紅河哈尼梯田傳統農業生態模式、技術和方法,對于緩和甚至規避現代化農業帶來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對于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結語

      不管風里雨里還是大太陽下,哈尼山民們都得勤勤懇懇悉心照看梯田及禾苗莊稼,因為那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的目光世世代代專注于眼前的梯田。

      只須過一段時間,那些秧苗就長得齊刷刷的,纖塵不染,充滿了生機。陽光和風卷裹著秧苗的香氣在田野間彌漫。幾個月后,當一片片金黃在谷穗間如浪潮般涌動擴散時,豐收便指日可待了。

      哈尼族先人把生命融入了梯田之間,梯田則延續著民族的生命和那段沒有文字的歷史文明,承載著生存與環境、耕耘與藝術的高度和諧。后代的哈尼族人世世代代執守著祖先留下的梯田,向我們展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魅力。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第4篇

      踐;情境再現;鼓勵;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7—0040—02

      寫作文常常是學生很頭疼的一件事,很多學生寫作文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如,“假”,說假話,寫假事;“大”,小孩說大人話,毫無童心童趣;“空”,內容空洞,不實在,不具體;“抄”,整段甚至整篇抄襲他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和特點。要知道,生活是一切寫作的源頭活水,寫作是對生活的高度概述。教師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就應該讓作文回歸其本體功能,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寫作,讓學生的作文內容表達親身經歷、親身所感,讓學生的作文生活化。

      一、體驗生活,讓學生有感而發

      “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關系。因此,教師應嘗試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大領域來充實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最終使學生在作文時能夠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1. 以觀察為方法,促使學生感受家庭生活。觀察就是仔細察看客觀事物及各種現象,更進一步說,就是運用各種感官去接觸、認識、思考客觀事物。觀察對于作文來說十分重要,觀察是獵取生活場景、自然景觀,獲得寫作材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徑。無論是寫記敘文、說明文還是議論文,都要敘述事件、說明對象和表達論點,而這些都需要對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事物和人的行為舉止進行觀察。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沃土,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驗親情的動人,享受勞動的樂趣,感受生活的情趣。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生活作文時,應該教會學生選取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確定具體的場景和觀察的內容,引領學生回到家庭的小天地里去觀察和思考,使學生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

      2. 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學校是學生除了家庭以外的另一個主要的生活場所。開展校園活動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使學生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良好個性。形式多種多樣的校園活動,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增強集體的凝聚力,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校園,積累較典型的寫作素材。校園活動可以是以下幾種形式:(1)常規性活動。如,開學典禮,學期總結表彰大會,每周的升旗儀式。(2)開展主題班隊活動。如,安全你我他,組織學生觀看“感動中國”, “感動校園之星”的評選活動及演講比賽等。(3)挖掘校園素材。讓學生通過觀察校園的花草樹木,寫校園的四季美景,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4)重大紀念日和時令活動。如,慶“國慶”,迎“六一”,迎元旦,背誦古詩文比賽,廣播操比賽,勵志故事演講大賽等。(5)結合課本內容自編自演課本劇,舉行辯論會等。

      3. 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生活,參加校園活動的同時,還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獲得關于人文和自然的多方面的知識,獲得種種情感體驗和思想認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學生有了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才能把親身經歷的有意義的事寫下來。筆者就曾利用雙休日,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使作文教學盡量貼近生活。例如,重陽節到了,筆者帶領學生去敬老院為老人打掃衛生,與老人拉家常,為老人表演節目,之后讓學生把整件事的經過、老人的反應以及自己的感受寫成作文。因為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情,所以學生在寫作文時能夠做到有話可說。

      二、依托生活,讓作文寫得更生動、具體

      1. 激起回憶,情境再現。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文題目時,應該想法設法地激起學生的回憶,讓學生回想起與作文內容相關的往事,把學生帶進當時的情境。關于作文題目的回憶,可以是過去的一件小事、讀過的一段話、參加過的活動等,這些回憶都可以是寫作的素材。激起學生的回憶,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情景再現,幫助學生想起過去的感受、體驗、聯想和想象,進而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回憶,引導學生再現情景,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更真實、質樸,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極富文化底蘊,帶給人強大的視覺沖擊力,令人耳目一新。如,寫中隊活動、義務勞動、主題班會等,都可以引導學生再現活動的情境,通過回憶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狀。

      2. 提煉生活,滲透方法。生活內容并不等于作文內容,學生要想把生活內容變為作文內容,就必須經過分析、比較和提煉,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中選取最能表達作文思想的材料加以運用。這是由“認識”到“表現”的寫作過程所必須完成的“雙重轉化”,其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物”“意”“文”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提高觀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總結和概括的能力。老子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處熞胱寣W生的作文真正達到生活化,除了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外,還要教給學生寫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好的寫作方法可以使學生寫作時事半功倍。筆者在安排學生寫《四季的校園》時,注重向學生滲透寫作的方法,教導學生在寫作時應該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教給學生寫景作文的方法要做到抓住特點,細致描寫;描述景物,層次分明;情景交融,表達感情等。

      三、描繪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1. 鼓勵學生大膽作文,自由表達。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后,教師就應該鼓舞學生敢于寫出心中所想、心中所思,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去描繪自己眼中的生活,大膽作文。對此,筆者常常讓學生自由發揮,題目自擬,體裁自定,內容自選,充分做到作文形式的多樣化,作文和取材的生活化。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了生活和作文的聯系,就會將作文當成傳情達意的工具,就會在一次次地觀察、實踐和練筆中,提高寫作水平。

      2. 教師與學生一同寫作文,起表率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文之前,應該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如何審題,表達一個什么中心,選擇什么樣的材料,如何布局某篇等。教師通過親身實踐,能夠體會到題目是否出得恰當,學生是否有內容可寫,文章重點是什么,難點在哪里,可以用哪些寫作手法等等。教師言傳身教地同學生一起寫作文,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起表率作用。教師的作文如果寫得好,也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關于人與自然的作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生態安全;地方性知識;發掘與利用

      【作 者】暨愛民,中國社科院博士后,吉首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副 教授。吉首,416000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 號】1004-454X(2009)04-0057-006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Excavation and the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KnowledgeJi Aim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comprehension of localknowledge is becoming a significant trend that the understanding framework of local knowledge baseds on 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This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o, on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knowledge, we must comprehend the following: every nation should understand the value about itself ecological knowledge, follow the Logic of the Specific ecosystem, respect the effective law of the national culture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logical knowledge often contains the “open” characteristicIn addition, i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ide-effects” that may occur, because only thus can we help improve the available efficiency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Local Knowledge; the Exca va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關于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理論建構,克利福德•格爾茲的貢獻舉足輕重 。二戰后日益加劇的全球化與地方性的沖突,以及對當時殖民主義意識形態的批 判語境,構成了格爾茲“地方性知識”概念的出場背景。但有意思的是,格爾茲氏卻并未對 這一 概念加以更為細致化的明確定義,而只是模糊地指出,一種知識的“發生經過自有地方特性 ,并與當事人對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聯系”。①格爾茲這種模糊的定義無疑給后來學 者 在概念的理論闡釋上留下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因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環 境問題,近年來在建立地方性知識的學術考量過程中,無論西方還是國內學界,一個主要趨 勢就是著重從生態的角度來建立地方性知識的理解框架。地方性知識產生于特定的 社會背景中,蘊涵著許多生態智慧與生態技能。這些生態智慧,更多地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 各種不同的親密關系。因而,這些地方性生態知識在作為一種民族專屬性認識的同時,又是 一種知識的應用體系。②

      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有人在討論地方性知識的當下意義時,指出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基礎經歷了從凸顯理性 為主要特征的“人類中心主義理論”到“生態整體主義”的轉向:“生態整體主義 用一種近乎顛覆的形式,向人們重新講述了一個事實:人類其實并不是這個星球的中心”。 ③筆者以為,討論這種轉向是否過度,以及在人類與為人類生存提供各種資源的生態系 統 之間,誰是這個星球的中心的問題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兩者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 如何實現兩者的“共生共長”,這才應該是學界有關理論關照的中心。換言之,關注不同 民族之地方性知識中的生態智慧與生態技能的發掘并利用的問題,在當下社會與生態環境之 “發展悖論”中顯得尤為現實些。④

      一、民族的地方性生態知識之“自覺”

      每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過程,從生態的視角來看,其實都是具有自身特點的生態知識與 技能不斷累加的歷史。⑤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無論是本民族成員還是“局外人”,大 都缺乏對這種地方性生態知識,或者說是一種生態意識的“自覺”。

      其原因固然復雜,但或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理性的泛化。進入近代后,隨 著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從前工業時期向近代工業社會躍進,通過自身的努力,人 類使社會生活中所需的物質在品種和數量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富足。更重要的是,人類在關 于世界的認識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科學技術理性在近代文明中所展現的力量,使人類自 身在豐富的物質資料面前欣喜若狂,更迷戀于科學的“萬能性”――工業社會所具有的普 適意義的技術手段,可以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從而逐漸轉移了人們在日常生活 中的關注力――從自然的生態運轉轉向人類自身智力干預的充分運用。從人類社會自身的發 展來看,確實需要科學的理性精神,需要人類智力的充分運用。但如所周知,人并不是作為 地球上唯一的類屬而存在的,人類的正?;姹仨毜糜匈囉诙嘣h境的支持。令人遺憾的 是,人類在運用其智識能力的時候,卻將人類的理性能力凌駕于一切之上,忽視了人類與其 生存環境要素之間的密切關聯性。于是,人類的活動,既造成了對原本有序的生存環境之內 在秩序的破壞,也給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二是民族“本位意識”和自我中心觀的影響。長期以來,不同民族由于不同地域而形 成的不同文化和生態空間的事實,導致一民族在自我確認的過程中,總是將中心定位于自我 的民族文化上,認為民族的一切政治、文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都應以服務于本民族利 益為目標,對于他民族,也常以能否有利于本民族利益為認同準則。這樣,在民族的地方性 知識的生態價值和作用上,不同民族之間,很難形成一個恰當、全面的理解和認同。近年來 ,雖然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互滲日益加強,各種交流的信息渠道在不斷拓寬和日益暢通, 但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其隔膜由于歷史的或者現實的種種原因而仍然存在,有時在某個 具體的民族社會甚至還有加強的趨勢,以致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價值和功能的地方性 知識仍然經常被忽視,甚至在不同民族或地域內成員出于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偏見” 而有意無意地歪曲或詆毀。

      因此,正確認識當下日益加劇的全球性生態危機,努力從不同渠道尋求危機的解決之道 已是人類自身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方性知識作為一種“知識型態”的出場來看,它首 先是一種具有批判精神的特定情境性知識――即對前述“普適”意義的“科學萬能觀”的批 判,一如有學者所指出:“所謂知識,是隨著我們的創造性參與而正在形成的東西,而不再 是什么既成的,在任何時間、場合都能擁有并有效的東西。”所以,人們必須訴諸自我的實 踐來理解知識。這也就是說,知識的有效性是有條件的,人們不能空泛地恪守所謂“普遍有 效”的原則。因為“知識的主體既不是單一的個體,更不是什么普遍的人性,而是特定時間 和場合中具有連帶關系的共同體”。這樣,當知識以“條件性”的“共同體”的形式被人們 建構成功后,所謂“科學知識”的“有效性”當然也就是值得懷疑的了;其次地方性知識是 一種具有實質性和重建意義的經驗知識――從具體民族文化的特定情境生成中獲得其合理性 和有效性的“辯護”或者“證實”與“證偽”。⑥

      然而,富有嘲諷意味的是,在許多的人類學家看來,今天日益凸顯的全球性生態問題, 在相當程度上,恰恰是工業社會具有“普適”意義的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廣泛應用后所帶來 的另一種結果,而那些被人們視而不見甚至“蔑視”的“生態常識”――不同民族之地方 性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在當下的具體情境中恰恰閃耀著“生態解困”的光輝。也就是說 ,在不同民族所累積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中,人們或許能夠有新的發現,對于日益加劇 的生態危機,這些民族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或許會有某些意想不到的貢獻,能補救科學進 步所帶來的某些負面影響。因此,今天應該有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知識自覺”,重視那些被 長期忽視的地方性生態知識,而不能因為科學發展而遺忘人類自身“原初”家園之生存的理 由和依據。

      為此,首先就要確立每個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生態知識與技能的觀念。一個民族或族 群之所以在某一地域內能夠生存并綿延不絕,在生物學與人類學意義上自有其倚重之處,那 就是該民族或族群的包含著生態智慧和技能的生存知識。也正是這些所倚重的東西,因其對 民族或族群的文化意義上的生存價值,而成為今天我們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對象。我們要 有意識地建立起相關學科的理論框架體系,利用理性的知識和可行的方法去發現并整理那些 有利于人類自身很好地生存于這個地球環境之中的地方性的生態技能與智慧,從而使人類自 身能根據這些生態知識的啟示,而主動地協調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其次,確立民族之文化開放觀。宏觀地看來,盡管當下的全球一體化大潮實際已將不同 的民族、國家和地區席卷進去,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共同地參與國際事務,但同時我們卻又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當下的全球化進程,充滿著矛盾意味。最明顯的是,在努力型構 全 球一體化組織想象的同時,具有自身歷史與文化傳統的民族國家,又各自致力于體現并維護 民族文化――包括語言、血緣、地域和的現狀,力求強化民族共同體之“我”的身 份感以及與“他者”的辨異。這提示,當下仍然是一個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或族群構 成的差異紛呈的“大社會”。可以想見,在這樣一個充滿差異文化的社會中,如果不同文化 集群之間各自封閉而缺乏相互融涵的態度,那么社會的進步和有序運行將會是一個空想。

      事實上,歷史與現實的呈現恰恰相反。社會進步和文化的流動性要求使不同族群的傳統 文化觀日益發生改變而走向開放。這既是一個長時段的歷時趨勢,又是一個共時意義上的現 實展現。在這一背景下,異民族應放棄不管在什么條件下、由什么原因而形成的偏狹之見, 不同民族之間加強交流,開放禁錮的文化邊界,相互承認、接受并利用民族“他者”的生態 智慧,以維護或優化人類每天都生存其中但卻又正遭破壞的生態系統。

      第三,也須具有民族文化的本位視角。雖然現代科學思維對于人類社會進步所具有的價 值毋庸置疑,但也有問題存在。無論是這種思維還是在這種思維指導下的行為,總體來看, 都建立在文化的普遍性基礎之上,因而缺乏具有特色的具體民族文化的“情境性”關照,看 起來具有普適意義的“人類生活的樣法”,卻形成了對各具特色的民族的地方性知識的“遺 忘”。這也正是對地方性知識的認知、發現至今尚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⑦因此,當我 們再次進入地方性知識發掘和應用等問題和論域時,應該具有這一問題的自覺 ,確立一個民族文化的本位視角,從民族的具體歷史和現實的生存境遇、生態遭際以及文化 應對之策出發,這樣或許能夠避免因普遍的科學思維所造成的視角干擾和模式禁錮,能夠在 具體的生境下發現民族地方性知識的來源、結構、對象適應性和作用機制、有效環境等 ,從而實現人類社會生存方式的自我調整,有效地預防或消除由于人類自身的生活與社會運 行所帶來的生態災變。

      二、符合民族生存之具體性邏輯

      地方性知識的發掘與利用,主要是指從具體的民族文化運作中,按照人類生態安全的需 要去發現其生物適應性的運行機制,改變其運作方向或調整其運作內容,實現人類社會與相 關自然生態系統兼容能力的提高。從人類的社會性存在出發,應該說從發掘到利用是一種人 類生態邏輯的遞進――獲得某個民族在文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地方性生態智慧或技能后的具體 應用,以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形成一種有序的良性互動,即人類社會與自然生 態之間的那種“親密關系”的建構。

      對應于人類自身的生活與社會運行,具有適應性的文化總是處于不斷的調適過程中?;?于文化的穩定性與流動性特質,民族的具體成員,在獲得本民族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可通過 不同的途徑掌握他民族的文化。這也就是說,相關民族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可以為不同民 族所認知和掌握。一個民族在認知他民族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后,就有可能基于生存或發 展的目的和本民族文化與生態實際而形成對本民族文化的某種改造,從而引起本民族文化的 內部變化。由于這種變化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因而這也可說是自身民族文化 的重構。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重構的基點應該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實際需要。若脫離了這 一實際需要,民族文化的重構也就無由發生。從自然生態的層面言之,這種文化重構的中心 在自身具體生態與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消化外來的生態智慧和生態技能,使之成為自身生 態與文化的重要知識構成。

      如上所言,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實際需要,是生態人類學關于民族地方性生態知識發掘的 一個邏輯依據,是民族在遇到新的文化、環境變化和挑戰下而運作文化的根本目標,也是今 天我們發掘和總結地方性生態知識與技能的田野實踐工作的一個重要的觀念先在。

      就學科知識的理論層面而言,今天人類學、生態學等等相關學科研究體系的建立以及自 然的、社會的各項相關研究工作的展開,使發現和總結一個民族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和生態技 能獲得了扎實而又豐富的學科理論支持。事實上,這也可從歷史上不同民族有關的各類知識 總結和利用的實踐中得到證實(如中醫藥、中西醫結合等等),不同民族的生態智慧和生態 技能,已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被廣泛傳播和應用,對人類生存家園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發 展產生了良好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民族生態知識和生態技能的總結和整理過程 中,我們獲得了一種關于民族生態的知識自覺,那就是某種民族文化下生態行為的具體選擇 。確切地說來,應當取決于相關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具體結構和及其這種結構所能支撐的人類 文化活動之“消耗力”程度。譬如,20世紀后期,在救治貴州麻山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石 漠化災變過程中,關于這種喀斯特山區生態系統的具體結構、生態系統的客觀承載力,以及 在此基礎上而形成的當地苗族生計方式中之高效利用與精心維護喀斯特生態系統的經驗和技 能,這種民族地方性的生態知識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了這樣的知識自覺,在實際 利用地方性生態知識時,更具科學性,能收到好的效果。

      另外,我們也應該注意,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決定一個民族的具體生態行為在什 么樣情況下或何種程度上能保持一種良性秩序進行,或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行為之間形成一 種良 性互動,又在什么樣的情況或何種程度上自然的生態系統卻將不堪重負而遭受破壞,反過來 又損害了人類自身行為的正常進行。這就要求在發掘地方性生態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 生物資源利用的不同取向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在具體生態環境和生存條件下深入分析產生這 種差異性的綜合原因。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達成一種資源利用的具體化、多樣化的理想格局, 從而降低或消除人類社會及其活動所帶來的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因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必須得依靠消耗生命物質和生物能。所以,“人類的一切科學技術發明從終極意義上講,都 僅體現為利用資源能力的提升,而決不能制造任何形式的資源。因此,發掘和利用異民族生 態智慧與技能的終極制約因素不是取決于文化運行的可能性,而是取決于該種文化所擁有的 自然生態環境是否具備相應的資源儲備?!雹?/p>

      一般而言,一個民族的生態智慧與生態技能是建立在其處的生態環境以及所能獲得的生 態資源基礎上的。前者與后者有著具體的時間與空間上的一致性。因此,生態知識的發掘工 作的就主要是,探尋這種對應于民族生存的既有的生態資源的種類、數量和結構,以及生態 智慧與技能所體現出來的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另外,一個民族的生態智慧與 技能是通過民族的生態行為表現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下,這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歷史過程。 因而,民族的生態智慧與生態技能都是“歷史的”,在作民族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相關觀照時 ,要求同樣有的歷史視野。

      三、符合民族文化運行規律

      一切形式的對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發掘和利用,應該說都是人類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理性認 知后的工具性行動。因此,這也是一種人類的自覺性行動。這一自覺性行動,由于關涉到人 類的自為活動與生態的自然運作,這一自覺性行動必須得遵循和符合文化自身的運行規律。

      首先,由文化整體性原則出發,我們可以確定具體的民族地方性生態智慧其實也不是一 個孤立的文化事象,因而在清理某一民族的生態智慧和技能時,一個整體的視野是必不可少 的。如有學者指出:“任何一種生態智慧與技能在該種文化中都必然與其他文化要素結成錯 綜復雜的結構關系,離開了其他文化要素的支持,相關的生態智慧與技能就不可能獨立存活 ”,如果生搬硬套到異民族文化中,很有可能就將缺乏應有的生命力,也不會產生良性的生 態效應。反之,缺乏文化整體觀的發掘,忽視并存文化要素制約,那有關的生態智慧和技能 ,在異民族實踐中產生的副作用也將會膨脹――這其實就是不切實際的利用的后果,這種不 益反損的文化運作的生態后果將是十分可怕的。職此,“發掘和利用任何一個民族的生態智 慧與技能,都不能生搬硬套具體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還需要連同借入必需的伴生文化要素” ,只有“將生態知識與技能連同它的伴生要素作為一個單元去發掘和利用,才能保證利用的 成功”。⑨

      其次,要更為重視民族之地方性生態知識在利用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如前所 言,人們發掘民族地方性生態智慧和技能的目的是為了生態知識的有效利用,以達到自然生 態系統與人類社會自身生存的良性互動。誠如文化作為一個人為的信息系統,它的構成單元 以制衡的方式與其他文化要素并存,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伴生有“負面效應”。各民 族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同樣如此。在發掘和利用各民族生態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如果忽視這 正負作用并存的事實,人類自身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⑩因而,在民族地方性生態智 慧 和技能發掘、整理過程中,與其說其積極作用值得關注,倒不如認為能認識到、預計到并重 視其負面作用對于地方性生態知識的利用更有意義。這也就意味著,對研究對象的深入細致 的綜合性考察和整體觀顯得特別重要,尤在發掘整理時要求有對民族之地方性知識中生態功 能有一個準確的評估,以便具有創新意義的工作的開展,從民族之文化制衡機制中去發現 能夠消解這些負面作用的有效辦法或途徑。

      再次,堅持“知識的情境性”原則,維護生態本底的穩態延續。由于任何形式的發掘與 利用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的,所以都應當對相關的具體自然生態系統有一個具體的 認識和綜合的分析。這在地方性生態知識的發掘和利用過程中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能 脫離所處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本底特征,更不能與之發生正面沖突。因為,各民族的生態智慧 與技能所依托的同時也是終極制約因素的,是所處自然生態系統的本底特征。任何形式的民 族文化其根本功能在于利用好并維護好它所控制的那個具體的自然生態系統,精心維護該系 統的穩態延續,而不是從根本上從新再造一個生態系統。畢竟,人類社會并不具備改變自然 生態系統本底特征的能力。

      最后,“地方性”中的“開放性”觀念。知識的地方性并不意味著空間意義上的封閉性 ,某一具體民族的地方性生態知識,在知識的構造和“辯護”的意義上,并沒有一套堅固的 “圍墻”。一種“知識”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流動性和廣闊的空間應用,所以它的界限其實 是可以延伸的。知識的地方性從另一面來看其實也就是知識的開放性,具體民族生態知識的 發掘與利用過程,其實也就是對這種知識的地方性局限意義的“突破”過程,即知識由“地 方”走出“地方”的開放過程。這也就要求我們應該具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觀,在民族地 方性知識的發掘與利用過程中,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以足夠的尊重。另則,對各民族生態 智慧與技能的發掘和利用,是一個跨文化的制衡和互動過程,因而要求結合相關民族的文化 生成的各項背景和諸種條件,根據具體的實際的需要,審慎地篩選發掘和利用的內容,以便 求得在發掘利用的過程中在相關民族間具有最大限度的文化兼容能力。

      四、結語

      如前所言,發掘民族地方性生態智慧與技能的目的,在于理性認知后的實際性應用 ,它屬于一種“工具理性”行動,以求在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形成一種良性的 互 動關系。就自然生態系統運行、修補與人類自身的類生存實踐而言,發掘以及利用的能動性 及其帶來的正面效應,有利于人與自然生態的雙贏局面的形成。同時,這也是對有生態背景 的民族文化再認識。在這個意義上,民族生態智慧或技能發掘和利用的成敗取決于兩個方面 的再認識:一方面是對相關文化生態行為的自覺的再認識;另一方面是對相關自然生態系統 與民族文化 關聯性的自覺的再認識。這樣,對各民族生態智慧和技能的發掘和利用行為就建立在文化人 類學和生態學已有研究成果的理性基礎之上。

      注釋:

      ①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王海龍等譯:《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第273頁,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②袁同凱:《地方性知識中的生態關懷:生態人類學的視角》[J].思想戰線,20 08(1);拉 弗勒斯.《親密知識》[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3(3);楊庭碩:《論地方性知識的生 態價值》[J],吉首大學學報,2004(7).

      ③吉國秀:《地方性知識的當下意義――讀江帆的〈生態民俗學〉》[J],民間文化論壇 ,2006(6).

      ④一如楊庭碩先生所言,“我們若能系統發掘和利用相關地區的地方性知識,便可 以找 到維護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辦法”;“發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識,維護 生態環境”,又是一種“成本低廉”的手段和“最節約”的生態維護方式;“利用地方性知 識去維護生態安全,既不會損害文化的多元并存,也不會損害任何一個民族的利益”。(楊 庭碩:《論地方性知識的生態價值》,《吉首大學學報》2004年第7期)。

      ⑤如就中國西南部地區生息的30多個民族的情況來看,他們世世代代以不同的生活 方式分別 利用著所生活地的自然資源,一代又一代地積累著對這些自然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建構 民族自身的有效利用和維護生態資源的技術和技能。這些構成了他們各自的地方性生態知識 系統。

      ⑥盛曉明:《地方性知識的構造》[J],《哲學研究》,2000(12).

      ⑦楊庭碩:《生態人類學導論》[M]第106、107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⑧楊庭碩:《生態人類學導論》[M]第107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亚洲日韩涩涩成人午夜私人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 亚洲免费日韩无码系列|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毛片亚洲精品|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一卡二卡三卡四卡无卡麻豆| 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 |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情侣久久精品|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偷偷自拍高清|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色播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电影av在线网址| 亚洲男同帅GAY片在线观看|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