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四川大地震的感人事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們與你同在
5.12日,四川大地震,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全世界,近日,我們育民小學時刻關注四川地震災區的情況,在第一時間組織開展了“我們與你同在”抗震救災,愛心捐贈大型系列活動。
5月19日,14時28分組織全校師生在操場上為災區遇難者默哀、默哀結束后師生們開展了捐款活動,全校師生共捐款33857.70元。
在六·一兒童節之際,我校全體師生在人民劇場隆重舉行 “我們與你同在抗震救災愛心捐贈六一特別奉獻”大型集會活動,同學們以詩朗誦,合唱等形式表達了對災區小朋友的問候,現場全校師生共同為災區小朋友捐增全新的學習用品12000余件,其中書包 40 個,本子7000余本,各種筆3000余支。橡皮2000余塊。嶄新的衣服110余件。在集會現場同學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災區小朋友的關愛,并衷心的祝福災區的小朋友早日重建家園。祝福他們節日快樂!
6月4日,育民小學組織開展了“我們與你同在”向抗震救災中的英雄學習,講述抗震救災中感人事跡的活動,活動中每位教師都講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們從感動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品味人性的真、善、美。
—觀后感
2008年,是中國特別艱難的一年,也是中國最輝煌的一年。不過,2009年已經悄然來到,2008年已成為歷史,然而,無數感人事跡永遠還定格在2008年的那一瞬間…….
33年前7.8級的大地震讓唐山面目全非,損失慘重。地震帶來了許多孤兒,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然而,在全國人民的同心協力幫助下,如今的唐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今天十三義士用他們的行動給“知恩圖報”作了最好的詮釋。這支由宋志永帶頭的志愿隊在南方雪災時奔赴湖南;在汶川大地震時他們的身影又出現在四川。他們沒有華麗的外表,有的是一顆責任心、感恩的心。感到中國組委會給了他們這樣的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里,是素不相識,出手相助。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都說教師是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在中國二坪村,一位教師用自身的熱量在懸崖上點燃了知識的火把。他一去去了19年,他是一名黎族教師,為了教育,他與妻子度過了18年。而他們的兒子年幼卻只能孤身一人上學,自己照顧自己。李桂林對妻子說:“我們虧欠了兒子,但倘若我們走了,卻要對不起幾百個孩子呀!”。他們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最美的畫,他們用自身的熱量點燃了中國最亮的火把。十八年的清貧,代課的陸建芬每月只有200多元的工資,她與丈夫用行動告訴我們想“希望”的含義……
現在已是春天,春天是充滿希望的,然而,一個26歲的年輕生命似一顆流星在天空劃過…….天崩地裂之時,綠色的迷彩撐起了生命的希望,他豎起了旗幟,自己卻悄然倒下。26歲的鐵軍師戰士武文斌的死給了我太多的震撼。他表現突出,只因那天晚上下雨要及時搬運材料,幾次換崗他都不下,15天里他幾乎未合過眼,他操勞過度而死。師里的戰士回憶說:“他總說自己是農村兵沒事”,身患重病的母親和身體不好的父親,讓他在幼年時就用自己稚??乃?緲鈣鵒蘇?黽搖K?鈉拮友釵闌?彌??乃姥叮?荒苡胨?囊耪蘸嫌啊J前。?湮謀筇?哿耍???菹⒘恕V皇撬?庖瘓跛?錳?ぃ??ぁ??
雷鋒精神早已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的肌理,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雷鋒精神不僅溫暖了人們的心靈,也照亮了世界許多善良人的眼睛。雷鋒精神像種子,一旦埋進土里,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大樹,開出一朵朵鮮艷的花,這花就是道德。
道德之花一旦綻放,它將是一縷陽光照耀著大地;它將是沙漠里的一滴水給人帶來生機;它將是一首歌謠讓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它將是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靈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是否愿意用短暫的人生做點有價值的事?學習雷鋒精神就是學習他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高尚品德。
我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媽媽經常教導我要做一個不驕不躁、善良、感恩的孩子。2008年5月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當我從新聞里看到許多讓人落淚的感人事跡的時候,我無比的感動。尤其當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的畫面,我的內心感到心痛和擔憂,著急的我和媽媽商量:“媽媽,我們能為災區的孩子做點什么嗎?”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捐款、捐物、能捐的都捐。”于是我和媽媽各自分工:媽媽立刻上網查找捐錢的賬號和捐物的地址,我則收拾棉被、衣服、褲子等災區需要的東西。一個大早上,我們把該準備的事情都準備妥當了,媽媽通過網上銀行給災區捐了一千元,然后我們把棉被、衣服、褲子等東西打包好,我還在包裹里塞進了一個我心愛的芭比娃娃和我的存錢豬罐,我想給災區的孩子帶去一份安慰。下午媽媽便開車到物流中心發了包裹。我家并不富裕,我們捐的錢也不多,但這是我們情系災區的一片心意。
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媽媽給我讀過的一個故事:有一年,俄國作家高爾基在意大利的一個島上休養。他十歲的兒子跟著媽媽去看望爸爸,兒子在爸爸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他就跟著媽媽回俄國去了。春天,兒子種的花開了。高爾基看著窗子下面怒放的鮮花,心里很高興,就給兒子寫了一封信,意思是這樣的: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下來了。我望著它們,心里想: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一樣美好的東西——鮮花。要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是多么愉快啊!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關鍵詞: 網絡 資源 激活 政治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政治課教學尤其需要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教育學生,充實、補充教材。因為社會形勢發展很快,而教材知識往往相對滯后;社會生活豐富多彩,而政治理論往往枯燥乏味。特別是中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少,對政治課許多內容缺乏親身體驗,他們對照本宣科、滿堂灌早已厭倦,而對形象、生動、具體、新奇的東西有著極大的興趣。所以,政治課教學要實現教育目標,必須適應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入新鮮的、生動的社會生活的素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政治課中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優質資源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有著特殊的作用。
現在互聯網的發展為我們政治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CCTV中的今日說法、焦點訪談、大家看法、道德觀察等欄目,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論壇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有思想、有深度、聯系生活實際的優秀文章、視頻,把它們引入政治課教學中,有利于激活政治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揮自己關心時政、善于研究學生心理、長于發揮計算機網絡應用的優勢,將許多優質的教學、教育資源應用于政治課,激發了政治課的活力,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現舉幾例與同行交流。
給高一學生上第一節政治課,我就將從網上下載的“讓世界充滿愛”的激情演講播放給學生。這個講演的主題是愛祖國、愛老師、愛父母和愛自己。它不是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的內容。但是它非常符合開設政治課的目的――做一個怎樣的人。它不是通過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一個感人的故事詮釋怎樣做人,符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那一個個感人淚下的故事,那鏗鏘激昂的演講,沖擊著每一個中學生的心靈。學生觀看時,非常激動;我感到這屆學生普遍更有禮貌了,更懂事了,懂感恩了。我認為高中政治課這個開頭開得好。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學內容,經常將網上下載的優秀資源引入課堂。比如,在學習“正確看待金錢”時,給學生播放大專辯論會“金錢是否是萬惡之源”的錄像;學習“自私不是人之本性”時,播放大專辯論會“人性本善/惡”的錄像。把這種精神大餐應用在課堂上,效果特別好。辯手那廣博的知識、幽默機智的語言、深刻嚴密的思想征服了學生,下課后學生還在討論著、興奮著。
在學習經營者的素質時,我把在國外當了幾十年總經理的余世偉博士用自己親身經歷激情所做的《成功經理人的講座》給學生選播了幾集,書上那干巴巴的條條變成了生動、具體、有趣的故事,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普遍產生了從未有過的體驗。可以肯定,對這個講座,學生會有長久的印象。
《一位臺灣校長的講話》在網上非常流行,我給學生每人印了一份,然后以富有激情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學生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我要求學生把這份講話再贈送給他的其他同學和親友,以影響更多的人。
高二哲學人生觀和集體主義部分,學生往往提不起興趣,而這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做人卻非常重要。于是,我在網上下載了許多有教育意義的視頻,有選擇地穿插在適當的教學內容中。比如《冷漠的親情》、《百姓英雄義感天下》、《一鳴論道》、《唐山十三條漢子》等,現實中的、活生生的事例打動著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我又引導學生評論其中的人物,談自己的感想,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非常大的觸動,而平常的上課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
每年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中的事跡都很感人,我把這些視頻進行壓縮、編輯后,給學生播放。課后學生經常問:什么時候,再讓我們感動感動?即使“雙差生”也都被這些優秀人物的故事所吸引,為他們的事跡所感動。我感到,播放這種精品視頻一課時的效果遠遠大于我們口干舌燥地講上幾節課。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場民族的災難。但是,患難中見真情。在這次大地震中,涌現了數不清的英雄,出現了無數的感人事跡。這些事跡與政治課的聯系極為密切,幾乎涵蓋了政治課的所有內容: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黨的領導、國家性質和職能、民族精神、三個代表、堅強、勇敢、感恩、友情、親情、愛情……網上有關的視頻、音頻資料極為豐富,我將它們都下載下來,以便將來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我想其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關鍵詞:“80后”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斷裂性與繼承性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的成功舉辦,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英雄壯舉,同歷史罕見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斗爭的重大勝利,正在引發新一輪的愛國熱潮,而主角自然是當代可愛的青年人。
審視今天,我們已進入了一個以“80后”為青年主體的新時代,我們該怎樣描述80后出生的這一代呢?他們曾是媒體嘴巴里“垮掉的一代”,是讓國人發愁的獨生子女,人們擔心在嬌寵環境中長大,沒有經歷過艱苦,不懂得責任的這代年輕人是否靠得住?可是就在今年接二連三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面前,我們的年輕一代以優良的素質和嶄新的風貌,消除了人們的疑慮:從簽名反對“”到反擊辱華言論,從愛中國紅心大聯合到爭當北京奧運志愿者,從護衛奧運圣火到積極抗震救災……特別是面對這次汶川大地震,以“80后”大學生為主體的志愿者們,憑其極大的精神熱情、堅強意志和專業技能,成為抗震救災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汶川地震,讓全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80后”大學生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愛國心和堅韌心。同樣是在奧運會賽場內外,以“80后”大學生為主體的志愿者以美麗的微笑和熱情的服務備受矚目。
一、“80后”大學生愛國思想呈現出的新特點
當前,“80后”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態度上彰顯出來的新變化,正是這些新的變化使他們的愛國情結顯得獨特而又深沉。
(一)個體性與社會性統一
“80”后把個體的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有效的結合起來,實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的協調統一。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現了“80后”最深層的精神構造,他們的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其實是可以如此高度一致的。在汶川發生地震時,他們滿懷對災區人民的愛,迅速開展了募捐、獻血和擔當志愿者等活動,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著堅強和成熟,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與希望。在奧運會舉辦期間,他們用微笑,用愛心詮釋著最美麗的中國。他們不等動員、不等號召、不等組織,完全由發自內心的自覺自愿而行動,從中我們恰可以發現“80后”的自我實現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契合點。
(二)斷裂性與繼承性的并存
“80后”出生并成長于中國社會巨大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科技、經濟發展之迅猛,社會變化之深刻,多元文化碰撞之激烈,再加上獨生子女的家庭環境,使得傳統文化元素、價值規范受到了巨大沖擊,弱化了它對“80后”青年的吸引力和整合力,加劇了代際差異,形成了某種傳統“斷裂”現象。但是透過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我們發現“80后”在深層思想價值觀念上、尤其是政治認同上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延續性和一致性。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們所堅持的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與政治思想觀念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政治體制和經濟關系等所構成的多維合力孕育并塑造起來的有關。更為根本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深化了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同。可以說“80后”大學生在對祖國優秀文化傳統保持了很好的繼承性和延續性。
(三)前瞻性與可塑性的融合
從到汶川再到奧運,我們可以看到“80后”青年在看待處理問題上逐漸擺脫了情緒化和主觀化的影響,更加趨于理性化和科學化。一方面得益于中國政治、經濟領域改革活動的進一步深入,民主法治意識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理性化的思維也必將在全社會逐漸確立;另一方面也是我們長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果。誠然,我們的愛國主義似乎緊貼著外在刺激,被外在刺激牽引著、因外在刺激而興起,但實質卻是內在愛國主義思想品質的展現,是我們長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顯現。平時,愛國主義似乎很淡,我們的教育似乎沒有效用,但是在外在刺激存在的時候,多難興邦,愛國主義是實在的,長期積淀的愛國主義情感得以爆發,成為我們面對困難,共度難關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人格成熟過程中的可塑性。此時我們更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旋律,引導他們直面時代挑戰、走出思想迷茫、堅定理想信念,與時俱進,結合當前政治經濟時事形勢,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二、對“80后”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
目前抗震救災已轉入災后重建,奧運會也已經圓滿閉幕,為了讓這份熱情永葆活力,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加強對新時期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他們在磨難中立志,在實踐中成才,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順應形勢,豐富教育內容,賦予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
偉大的事業孕育著偉大的精神。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害的抗震救災過程中,無數中華兒女用鮮血和勇敢鑄就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這種精神充分展露了中國人民神奇無比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凸顯了前進的中國人民昂揚奮發的精神呢風貌。我們要充分利用抗震救災在全國所營造的團結奮發向上的氣勢和氛圍,抓住有利時機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在大學生中集中宣傳抗震救災的英雄人物和可歌的故事,提升大學生對民族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增強對黨的信任和對國家的忠誠,進一步強化對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熱愛和擁護。我們還要及時利用好抗震救災這一題材,對大學生開展民族精神和集體主義教育,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牢固樹立起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以賦予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新的時代內涵。
(二)審時度勢,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和載體,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1]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永恒的主題和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成才起著積極的重要作用。教育緊緊抓住當前的形勢,審時度勢,利用在抗震救災和奧運會中涌現的先進人物及熱點事件,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性。我們不會忘記那一幅幅雄壯的賑災感人畫面,不會忘記那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先進集體和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跡,不會忘記一次次的在奧運會上升起鮮艷的五星紅旗……這些都是一部部教育和激勵廣大人民的生動教材,它深深的鐫刻在人們的心中,不斷地錘煉著人們的靈魂。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充分把握和利用好這一鮮活的教材,創新教育形式和載體。我們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手段,為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開辟新的渠道和載體,擺脫方法簡單、形式單一的被動教育局面。比如可以通過讓學生參加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報告會、圖片展,全面深刻地認識到黨的“人本”情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友愛,從而培養出他們濃郁的愛國之情,堅定他們報效祖國的意志。調動他們志愿參加抗震救災的支援活動,親歷災區做實地調查和研究,以便了解災區人民的生活疾苦,從而激發起他們熱愛人民之情和增強他們勇挑重任的責任之心等等。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切合時代的主題,來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形勢,使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得到增強。
(三)乘勢而上,把愛國主義教育引向深入,讓當代大學生領會抗震救災和奧運精神的要旨并轉化為實際行動
為了將這種精神和熱情永遠的保持和傳遞下去,在大學生中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和奧運精神,我們必須真抓實干,切實把愛國主義教育引向深入,使他們的激情提升為深刻的理性認知,進而孕育出一種持久的動力,并轉化為學習生活中、工作上的一種實際行動。愛國主義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2]因此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和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作用,將愛國主義精神在新時代條件下發揚廣大。結合學生的實際和當前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強化主題實踐,培育社會責任及服務意識,把愛國熱情凝聚成社會穩定、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共同意志,匯聚在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的事業里。在新時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這一光榮傳統,就是“要把愛國熱情準化為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發奮工作、支持奧運的實際行動,倍加珍惜我國安定團結的良好局面,自覺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利益。”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期,這一時期的向往追求和拚搏付出,往往影響甚至決定著青年人的一生。對于我們青年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刻苦學習,“要在提高綜合素質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又積極陶冶文明素養,既努力增加知識積累,又積極加強品德修養,既努力鍛煉強健體魄,又積極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真正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增強立身報國的本領。[3]
三、結語
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作為當代青年學子,我們要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執著追求高尚人生,自覺塑造金色年華,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生生不息,使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代代相傳,從而努力成為真正的“國民表率、社會棟梁。“云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正在走向世界強國的華夏中國,其前途和命運已經史無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
從世界文明史來看,一個民族的復興,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只有愛國主義能壯其聲威、成其偉業。中國五千年歷史,多少曲折,多少磨難,正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讓中華民族由孤弱變強大,自強不息,絕地奮起。我們深信,當億萬中國人將愛國熱情化為強國行動,中華民族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參考文獻
[1]孫承斌.“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總書記在四川特大地震災區什邡市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和救援人員[N].人民日報,2008-05-19.
[2].在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news.省略/photo/2005-
11/27/content_3841037.htm,2005-11-27.
[3].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報,200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