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開在記憶深處的花朵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等著等著……忽的,那花兒把我帶到回了五年前,我的面前變成了小學的大門,瞧,那個小孩不是我嗎?那時,我是那么渺小,不易被發現,我想著。“媽媽,爸爸……”傳入耳朵里是我小時候最愛說的話語。我朝遠處望去,爸爸媽媽來了。只見爸爸抱起我,媽媽接過我的小書包,越走越遠,那是他們還那么年輕。看著一家三口的背影,我笑了,心里甜甜的……
又忽的,我回到了現實,我仍站在中學的門前,爸爸媽媽來了,他們明顯比記憶中的老了許多:爸爸的頭上可看出一根根白發,而媽媽的眼角也出現了魚尾紋。他們微笑著走來。這是爸爸已不能抱我了,我已長大了,爸爸是承受不起的。不過他總是攬著我,我也很樂意被他攬。
坐火車,我同爸爸媽媽一起。望著車窗上映照著的車內的一切,隨著火車“哐當哐當……”的聲音,我又看到了小時候的我,我還記得那時我才2歲,第一次坐火車。年幼的我十分興奮,在車廂之間來回竄動,高興的跑跳,還站在車座大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我一愣,轉過頭,原來是一個小孩也在唱這首歌,引得車廂內的人們一陣歡笑。
我的孩童時期是和奶奶一起在鄉下度過的。奶奶的善良、勤勞就像一朵鮮艷的康乃馨開在我幼小心靈的記憶深處。
那時的奶奶已過花甲,但身板健朗。眉宇間總是帶著微笑,笑對生活,笑對人生。她總是讓我坐在她的衣兜里,給我講她那講不完的人生經歷。
奶奶是善良的老人。記得那年冬天,奶奶患了感冒,咳嗽得很厲害,但又不上醫院打針,怕花錢。總是說做事的人過幾天就好了,不礙事。還經常為我洗衣做飯。一天,我剛放學回家走到門口,一個衣衫襤 的人靠在我家大門邊。我頓時明白的他的來意,心中不免生起厭惡,便生氣的說:“哎呀,快走快走,臭死了!”奶奶聞聲從屋內出來,連忙拉住我,并用眼神示意叫我不要再說了。讓后微笑地對那個衣衫襤 的人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孫兒不懂事,你稍等一下。”一會兒,奶奶從家中端出一碗熱騰騰的飯菜放在他手里,還端來一把椅子給他坐著吃。那人三下五除二吃完了一碗,奶奶又近屋給他再添了一碗。飯吃完后,奶奶又拿出了十塊錢給他。我站在一旁看著,心里生氣極了。我真是不明白,奶奶病了,舍不得花錢打針,為什么要把錢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呢?奶奶跟他說話時,臉上的笑容似乎沒斷過。哼,一個流浪漢,全身臟兮兮的,奶奶對他那么好,有必要嗎?奶奶送走了那個人之后,看著我還在生氣,便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孫兒,我們不能瞧不起人。你想想,如果是你自己在最困難時,需要別人幫助時,別人卻丟給你一個冷冷的白眼,你心里會好受嗎?我們要盡量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多么樸實的語言,奶奶呀!你的善良,你的愛心,恰似一粒種子播撒在我心間。
[關鍵詞]環境描寫;反復渲染;巧妙扣題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14-0036-03[作者簡介]錢萍(1974―),女,江蘇如皋人,本科,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教師,中學一級。
茅盾在《關于藝術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就必須寫到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在文章中運用自然環境渲染,向來被古往今來名家所重視。從古代的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當代散文,名家能巧用環境點染,使之更好地為主旨服務。環境描寫是人物活動變化的背景,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作者巧妙機智地寄托情感、揭示主旨的一種手段。它能很好地增強藝術效果,凸現文章的藝術魅力。
翻閱中考滿分作文,大部分優秀考生能擷取生活中的景物,巧妙穿插在行文中,使文章文采斐然。在記敘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如能巧妙利用環境描寫,能豐富文章內涵,渲染文章意蘊,烘托人物形象,使文章具體可感,耐人品味。那么如何在記敘文中巧設環境描寫,使文章妙筆生花?筆者最近在市級作文公開課上做了一次有益的嘗試,收獲頗豐。
一、回顧課內經典,歸納其妙用
語文課本都是經過編委精心選擇的,有很多優秀作品是供學生寫作的范文,教師要善于總結寫作技巧,開掘學生創作靈感的源頭。在作文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名家名篇中汲取養分,讀中取法,讀中學寫。因此,筆者引導學生重溫經典小說和敘事文章中的環境渲染的典范,探求環境描寫的作用。如《故鄉》的開頭運用陰冷的風、蒼黃的天、遠近橫著的荒村,勾勒出故鄉冬天荒涼、蕭條、破敗、了無生氣的景象,渲染了凄苦、悲慘的氣氛,烘托了“我”凄涼的心境,暗示了中國農村蕭條、破敗的現實,為下文故鄉人的變化作了鋪墊。結尾描寫理想中美麗的故鄉,是為了表達“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深化了文章的主題。《臺階》中有一地方寫家門前的柳枝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專注的目光,烘托了父親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樸實農民。《我的叔叔于勒》寫一家人在旅行的路上,為了渲染于勒會給全家帶來好運而產生愉快的心情,巧設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得好似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而在于勒成為窮水手后,一家心情失望沮喪,就巧設了“天邊仿佛有一塊紫色的陰影從海邊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通過兩處環境描寫的對比,烘托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性格。繼而可以總結成環境描寫作用的“三字經”:渲氣氛,襯心情。明時令,點背景。作鋪墊, 推情節。塑形象,凸主題。學生在朗朗上口的“三字經”中感受環境描寫的妙處。
善于運用經典課文的示范作用,扎扎實實地用好、用足語文課本,符合陶行知先生大膽主張改教授法為教學法,符合“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如何學。”的思想精髓。從課內經典文章的回顧總結,到課外美文妙法的探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起到尋幽探勝的效果。
二、集聚各種資源, 探尋其妙法
了解了環境描寫的作用,如何運用才是關鍵。筆者引導學生從優秀習作、教師范文、課外名家美文中選取巧設的環境示例,歸類整理;集聚各種資源,歸類探尋運用景物描寫的妙法。
(一)巧用修辭,使景物搖曳生姿
如:南通市中考滿分優秀習作《有一種聲音,在記憶深處》開頭“月牙兒才罷晚妝,盈盈地躍上枝頭。皎潔的月光靜靜地鉆進屋子,傾瀉了一地。晚風猶如母親的手,輕柔地吹開一屋月色,也撩開我記憶深處那永遠的回憶。”巧用擬人、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營造了一個寧靜溫馨的氣氛,引出對母親的回憶。再如:筆者的散文《昨夜,慈母又入夢》開頭是這樣寫的:“窗外,細雨霏霏,如煙似織;一只小鳥躍于楊柳樹上,細枝便用溫柔接納它的雀躍。記憶蒼莽,彌漫開來,飄落了幾許揪心的懷念。昨夜,慈母又入夢。” 此文章中筆者巧設霏霏的細雨,營造了雨天懷人的氣氛,而選取柳枝接納鳥兒雀躍,象征了鳥兒是樹的花朵,兒女永遠是母親心田上的百合花。巧用這些景物觸發懷念,巧妙扣題。
(二)運用多種感官,使景物生動傳神
歐陽修有言:“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覺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描繪景物的色彩、形狀、聲音,就讓景物具有立體感,栩栩如生,使讀者身臨其境。
例如學生優秀習作《斷章里的聲音》開頭這樣寫道:“陽春三月,桃紅柳綠,燕子呢喃。她手捧一本詩集,亭亭站在我們的中間。書香攜著花香迎面撲來,她柔和而輕快的聲音久久不絕。”開頭設置了一系列背景式的 “廣寫”畫面,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營造了明麗輕快的景物,烘托了語文老師朗誦的詩意盎然。丁立梅《小扇輕搖的時光》中間有一段內容是這樣設置景物的:“我仰面躺下,對著天空,手上拿一把母親遞來的蒲扇,慢慢搖。蟲鳴在四周此起彼伏地響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靜靜開放。月亮升起來了,皎潔的月光灑滿小院。恍惚間,月下有小女孩,手執小扇,追著流螢。依稀的,都是兒時的光景啊。” 試想一想,此起彼伏的蟬鳴、靜靜綻放的南瓜花、灑滿小院的月色、忽明忽暗的流螢、忽閃忽閃的星星,這是一幅幅多么優美的畫面。作者巧妙動靜結合的寫法,運用多感官、虛實結合的手法,把勝境中溫馨和諧寧靜的氣氛渲染得神韻透徹,烘托了“我”愉悅的心情,引發了下文“我”對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與母親相守的時光。
(三)反復渲染,使景物蘊含象征
渲染式景物描寫,就是通過寄寓深刻含義的景物的描寫,引起某些聯想,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以突出人物形象,使讀者深受感染。凡渲染的地方,應是文脈進展的關鍵之處,如情節的逆轉,人物的突變,氣氛的變化等地方。如秦文君《一個走運的人》中巧用香樟樹作為線索,反復渲染,刻畫形象。文中的景物串聯如下:
“(開頭)家附近的一個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樹,粗大蒼勁的樹干,四面伸長的枝葉,昭示這是一株歷經滄桑的百年古樹,香樟樹的清幽常引人駐足。
……
(中間)可到了那,香樟樹依舊挺立,卻不見了小商鋪,也不見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我驚詫極了,連忙上前打聽,老太太說:“搬遷了。”
……
(結尾)夕陽中,歷盡滄桑的香樟樹依舊高峻挺拔,依舊香遠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頭間,那燦爛的笑容似在眼前……”
作者巧妙運用香樟樹的歷經滄桑、香遠益清、蒼勁挺立的特征與下肢癱瘓的女子頑強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運用象征手法升華了文章主旨。需要強調的是,在行文中還要注意運用景物首尾呼應、巧妙扣題,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習作例文中是這樣設置景物的:“(開頭)細碎的陽光,滑過我的指尖,伴隨著那紛飛的、淡粉的花瓣,盈滿我的心房,那一刻,筆者的世界春暖花開……(結尾) 那一刻,看到紛飛的、美麗的桃花,看到它們幸福地在枝頭綻放生命,我的世界春暖花開。”作者用花兒紛飛這個特寫鏡頭巧妙地進行首尾呼應,結構嚴密。同時又很好地扣住了題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開》。
筆者為了方便同學們記憶,編了一首寫景技巧的七字歌訣:“景物描寫方法多,如何運用有技巧。多種感官繪環境,巧用修辭語生動。對比象征和虛實,同一景物反復現。景物變化烘心情,凸顯主旨意蘊深。”對于如何在文中呈現景物描寫,筆者也做了一個總結:方式一,創造情境,開頭用環境點染;方式二,塑造形象,細節用環境亮色;方式三,巧妙串聯,情節用環境推動;方式四,卒章顯志,結尾用環境升華。當然,記敘文中寫景的方法很多,筆者總結的方法只是最常用的幾種。需要友情提醒一下:景物精當,要用得恰到好處;不宜過多,兩到三處;不宜過長,兩三行為宜;要為突顯主旨服務。
鄉村風景、鄉村生活題材豐富,筆者在一次作文訓練時,要求學生于文題中巧設鄉村景物,通過景物刻畫人物,點明中心,效果甚佳。學生有很多擬題十分出彩:《悠悠菜花香》《陽光下的布鞋》《蠶豆花畔》《油菜花韻》《暗香盈袖》《云水之謠》《霧里看花》《桂花下的等待》《夏日的歌謠》(鳴蟬)《梔子花開》《火樹紅花》《白藤蘿,春日夢》《掌心的陽光》《櫻花飛舞》《鋤頭生花》《紅薯飄香》《行走在春天里的列車》《葡萄架下》《糕香里的愛》《開在心田上的花》《豆墨花香》等,在美妙的意境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學生走進鄉村生活,感受風土人情,體現人間真愛,感悟人生哲理。寓作文于鄉村生活中,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一個思想。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描寫景物時,巧用修辭、調動多種感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運用象征等手法,會使作文亮麗起來;結構上注意首尾呼應、巧妙扣題、用景物作為線索,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會在文字中涂抹出一幅幅色彩斑斕、別具匠心、情景交融的風景圖畫。生命如花,人生似景,讓我們在寫作中韻寫景共記敘一色,美文與高分齊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