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呼蘭河傳全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說實話,蕭紅的這本并不長的傳世經典《生死場》我看了好久也沒讀完,一直停留在第八章就沒再讀下去了。不是寫的不好,而是寫的太好。每一章,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都有不經意間絞痛心臟的點。它比之于《呼蘭河傳》,更見作者深厚的功底;較之《小城三月》,更震撼人心。生,死,多么讓人敬畏的字眼,可是在生死場里,生死變得如此卑微,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讀之不禁叫人脊背發涼。
蕭紅為《生死場》創作的封面:半黑半紅的圖案。在經典的男性批評家看來,觸目驚心的紅色是人民的鮮血;而在女性批評家看來,那是女人分娩生產時流的血。在第八章鬼子進村之前,民族主義還沒上升到主旋律的高度,全文的主題主要放在對女性身體的解讀。
在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中——成業和金枝在草叢的私會開始,女性的身體出現變化,同時連帶著羞恥、辱罵、焦慮以及恐懼。當金枝知道自己懷孕后,“她抽扭著說:‘娘······把女兒嫁給福發的侄子吧!我肚子里不是······病,是······”,金枝媽到這時節更要打罵女兒了吧,可是并不是那樣,“母親好象本身有了罪惡感,聽了這話,立刻麻木著了,很長的時間她象不存在一樣”,“她又想說,但是淚水塞滿了她的嗓子,象是女兒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好象女兒把她羞辱死!”在極度痛苦和屈辱中,金枝生下了女嬰,但不到1個月,她的父親成業認為她們母女倆拖累了自己的生活,竟把自己未滿月的女兒活活摔死。原本屬于人的本能歡愉的男女關系因這女性身體的變化及詛咒而籠罩了一層苦難的陰霾。
月英,曾是全村最美麗,最溫和的女人,可是一過門就患了癱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請神、燒香,也跑到土地廟前索藥,后來就連城里的廟也去燒香,”可是病情非沒有好轉,反而每況愈下,后來做丈夫的覺得自己責任盡了,就開始咒罵她,不給她水喝,不給她飯吃。就像《呼蘭河傳》里的小團圓媳婦,活生生的被請神燒香的巫婆折磨死了。活著對月英來說已成為一種折磨,這是怎樣的苦痛才能讓一個青春年華的女人只戀死,不戀生。《生死場》對舊農村女性悲慘奴隸生活深刻描繪讓人讀著觸目驚心。
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著別離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關鍵詞: 小學語文 略讀教學 教學方法
長久以來,略讀在語文教學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課文的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為是“略讀”,所以往往被大多數教師忽略,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輕描淡寫,一讀而過,對課文也不能留下深刻印象。長此以往,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對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略讀課文教學,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使略讀課文教學實現預期目標。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略讀課文教學過程中的方法,以便共同探討。
一、緊扣提示,把握重點
略讀課文一般只有一課時,在這短短的一課時中,教師要快速有效地抓準略讀課文的教學重點,使略讀課文和精讀課文形成教學合力,更好地達到訓練閱讀的效果。如何抓?從哪里抓?其實每篇略讀課文前的導語已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如五年級下冊《打電話》的提示語是這樣寫的:
相聲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語言表演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瀏覽下面這個相聲,想想說的是件什么事,故事里的那個人說話有什么特點;再說說這個相聲對自己有什么啟發。如果有興趣,可以和同學試著說一說,或者再找幾個相聲聽一聽。
這段提示語簡潔明了,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了本組課文的主題,又明確提出了對這篇課文的閱讀要求。我們可以把這段提示語概括為三個方面:
其一,讀相聲想想說的是什么事,故事里的那個人說話有什么特點。這是要求我們在教學初始就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相聲中介紹的主要內容和語言特點,讓學生感受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能豐富我們的生活的。
其二,說說這段相聲對自己有什么啟發。這點則要求我們在學完課文的同時,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說話辦事都得言簡意賅,提高辦事效率。
其三,如果有興趣,可以和學生試著說一說,或者再找幾段相聲聽一聽。學生終歸是學生,盡管對課文有所理解,但如何表達還是受到學生本身知識和閱歷的限制,往往難以實現預期的目標,于是我讓孩子們直接觀看《班班通》課件里的相聲表演,幫助他們區別相聲與課文朗讀,之后再讓他們演一演,雖然不可能有演員的水平,但至少對學生有所啟發。
這樣對提示語進行三次解讀,既有助于教師找準重點,又能及時有效地開展略讀教學。
二、注重預習,培養自主
在略讀課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放到學生的預習中。“預習”顧名思義就是“預先學習”。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略讀課文就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采用抓重點句段的方法,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分析,再通過課堂的討論,以取長補短。比如在教學《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時,我就讓學生充分預習文章的第二部分內容(面對生病的孩子,母親的行為、神情、心理等),通過自主閱讀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相關的練習。這樣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升華,明白“愛”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在這些互動交流之后再讀重點句:“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生活。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想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么準確,但聊勝于無。”讓學生再一次地自讀自悟母親的肺腑之言。
這樣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創新學習就會水到渠成,自學能力也會增強,久而久之將大大縮減課堂讀文時間,對于略讀課的教學來說是一種良策。
三、教師引導,簡化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略讀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巧妙組織課堂教學,簡化教學過程,真正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大多略讀課文內容淺顯,適宜學生合作學習,筆者認為在略讀課中,有效而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自學為主,這樣既能簡化教學,又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級上冊《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以訪談形式出現,語言淺顯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感悟。可采取“反復自讀,了解大意――分角色讀,把握基調――展開討論,交流感受”的順序自學,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他人交流,不僅了解人物特點,逐步加強與他人的溝通,還獲得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又如六年級下冊《手指》一文,可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再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重點可放在“感悟寫法”上,也可組織學生自學。在組織學生自學時,可分以下幾個步驟:個體自學;小組合作交流;組織全班質疑問答,各抒己見;提出疑難,全班解決。這樣自主學習不但能加深學生對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結構及寫法,而且能使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可謂一舉多得。
四、略中顯精,學習寫法
新課標指出: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可見略讀只是一種與精讀和瀏覽并列的閱讀方法。略讀課文作為課文的一種形式呈現在師生面前時,只是一個例子,一個提供教師教與學生學習略讀的載體。略讀課文并不排斥精讀,筆者認為略讀課文中可以略中顯精,使學生掌握一些學習課文的方法。
(一)比較法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運用比較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學習略讀課文。四年級上冊《母雞》一課,筆者通過文中第一次對比提問:“母雞前后有什么不一樣嗎?”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欺軟怕硬,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接著筆者通過引導學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到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經過這兩次對比學習,學生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也實現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質疑法
學貴有疑。質疑法既是教法,又是學法,師生通過質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略讀課中值得一用。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果園機器人》一文,筆者首先出示課題,然后讓學生對這個課題提出疑問。學生對機器人本身就充滿了好奇心理,看到課題馬上就產生質疑:果園機器人長什么樣?有什么特點?果園機器人能干什么?這是本文的重點,而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自主地展開閱讀,相信這節課很快就能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輕松。
(三)交流法
閱讀的過程,就是鑒賞評價的過程,教師在略讀教學中通過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讓學生暢談感受,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喚起他們的心理體驗,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例如四年級上冊《烏塔》一課,筆者讓學生先概括文章內容,然后針對“烏塔這樣做好不好”這個話題,再次展開閱讀,交流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培養學生有自己的閱讀見解,而且要有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四)遷移法
1.學科知識的遷移。在教學《小橋流水人家》一文后,筆者要求有興趣的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內容、插圖和對課文的理解畫一幅山水畫。學生紛紛提起畫,低頭構思起來,不一會兒一幅幅美麗的江南山水畫躍然紙上。雖然大同小異,但都能看出是江南水鄉圖,而且很有創意。
2.寫作方法的鞏固遷移。讀為寫服務,讀能促進寫,所以略讀教學應挖掘其自身的語言特色,為習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比如人教版四(下)《麥哨》一課的第3小節關于夏季農作物顏色、形態的描寫頗具特色:選用典型的夏季農作物,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排比方法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這種寫法和這些語言是值得學生鞏固和遷移的。又如四(下)第七單元中略讀課文《全神貫注》和《父親的菜園》在刻畫人物性格時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非常細致,學生以讀學寫,在進行單元習作《我最敬佩的一個人》時就能達到鞏固和掌握寫作方法的目的。
五、內外結合,拓展延伸
葉圣陶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先讀相關文章。”這種書籍,這種文章,主要是指課外讀物,換句話說,課外書該作為一種教材,一種略讀教材,因此,我們在教學略讀課文時,可趁熱打鐵,內外結合,進行閱讀的拓展延伸。
(一)閱讀拓展
在每篇略讀課文學完之后,教師可結合單元重點,向學生推薦閱讀課外讀物,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年級的“神話故事”單元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讓其了解到更多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年級“快樂的童年生活”一組課文后,筆者推薦學生閱讀《城南舊事》《呼蘭河傳》等名家名篇;在教學第五組課文“名著之旅”后,筆者建議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像這樣結合略讀課文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既能幫助學生構筑厚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二)積累拓展
大部分略讀課文語言優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學生積累起來,用于寫作是很好的。如寫的《金色的魚鉤》這課的開頭:“1935年秋天,紅四方面軍進入草地……”于是筆者順勢點撥:這個開頭有什么特點?學生說:“開門見山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筆者及時點評:“對,這是寫事的文章常用的一種寫法。”學生經筆者這么一說,紛紛在寫作時爭相模仿。另外,從三年級起,筆者就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好詞佳句”,組織學生每周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好詞佳句,并經常檢查、督促學生,以促使學生養成好習慣,讓略讀課上練就的本領能夠持久地幫助學生汲取多方面的營養。
(三)實踐延伸
學完了課文,積累了語言后,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自行設計一些小活動,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教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后,筆者就讓學生學著就某個問題采訪周圍的同學,比如《改變班級的衛生狀況,你有什么好點子?》,以采訪稿的形式記錄下來;教學《難忘的一課》后,讓學生寫寫自己平時學習生活中難忘的一課,把人物的活動和內心都細細描述下來,促進讀與寫的有效遷移。另外,如《半截蠟燭》《打電話》等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筆者就組織學生演一演;教學《彩色的非洲》則讓學生搜集當地的旅游資料進行介紹(江山鎮是一個風景名勝區),當一回小導游;教學《用心靈去傾聽》后,則組織學生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真情故事。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享受略讀課帶來的樂趣,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略讀教學亦如此,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略讀教學方式應更開放,更多地體現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選擇方式,遷移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和方法,落實新課標中“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要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逐步提高,更好地享受語文學習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2]宋燕暉,萬新,張增甫.小學中高年級略讀課文教學模式研究[J].小學語文教學,2004(03).
[3]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