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春天的詩歌

      描寫春天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春天的詩歌

      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燕;新雁;詩歌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優秀的詩詞像種子一樣,有頑強的生命力。他們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氣融合。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咀嚼、體會、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們散發出來的芳香。”因此,對于古詩文的學習也顯得尤為重要。進入九年級復習階段,大量的古詩詞需要背誦默寫,而在默寫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特別容易把“燕”和“雁”這兩個字混淆,由于讀音相同,書寫時常常弄錯。

      比如,在默寫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把“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寫成“新雁”。又如,默寫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時把“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雁”寫成“燕”。看到這樣的錯誤頻頻出現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區分,我對這兩個字從出現的季節和內涵上做了如下區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經常出現,它輕柔、活潑,象征了春天的生機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寫春天詩歌中出現。如,學生容易寫錯的句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讓人想到春天到來,一派生機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鶯抒發了心中春天到來的無限喜悅之情,又表現了作者對春天萬物更新的贊美。此外,還有杜甫的《水檻遣心》“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楊花處處飛”,劉禹錫的“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等詩句表現了燕子輕柔、活潑,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無限生機。

      在描寫春天的詩歌當中,也有例外,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是詩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時,由楚入吳,在沿江東行途中泊舟于江蘇鎮江北固山下時有感而作。詩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雁”則指的是“北歸的大雁”意指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飛去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托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里人。這首詩寫在早春時節但全篇借“大雁”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隊出現,襯以秋天的蕭瑟氣氛,愈顯一種蒼涼的壯美。當我們吟詠起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時,看到大雁南飛避寒,沒有半點戀意從而感受到了邊塞的悲涼、壯闊,同時也引發了將士們的思鄉卻不得歸的惆悵。孟浩然的《早寒有懷》:“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中描寫的時令已經是深秋,大雁已經南渡,詩人睹物傷情,不免想到故鄉,引起了思鄉之淚,表達的同樣也是游子漂泊思鄉之情。王維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貶的惆悵?李白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高適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又頗顯秋天的蒼涼。

      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寫蕭疏秋意的時節詞人看到大雁飛過,而自己卻無緣讀到“錦書”,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雖是在早春時節,但更是借歸雁傳遞書信的典范。

      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白居易曾經在自己的作品中說道:“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由此可見,古時詩人創作的素材都是來自于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事件,詩中所描寫的內容集中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現實,具有很重要的思想意義。在日常的古典詩詞教學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認識,就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詩歌的深刻內涵。

      一、相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一批相似的詩人

      唐朝是詩歌產生的繁盛時期。由于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國家推行開放的政策,因此當時唐朝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主要表現為中外文化交流和南北文化交流。在這種穩定的社會背景下,文化交流達到鼎盛,唐朝文化也從國外很多國家中吸取藝術營養,不斷豐富自身文化,這樣,唐朝稱為出產詩歌數量最多的一個朝代,很多唐朝詩人也正是因為在當時創造出大量的詩詞作品而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

      國家實現了統一,社會環境由此出現了安定、團結的局面,人們的生活也相對比較富足,這樣的條件下,一些具有遠大抱負的文人特別希望自己能夠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因此他們遠離親友,走上了追求仕途的道路。這些離別的場景激發了使人的創作靈感,于是大量的表達離別之情的詩歌被創作出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謂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朝生活的景象,而且簡單的幾句詩詞,卻充分體現出作者的價值觀。再比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通過描寫書生投筆從戎客觀反映出詩人豪邁的英雄氣概。再比如孟浩然在詩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寥寥數句生動地描寫出淳樸的農家生活和充滿情趣的生活場景,這樣的景象只有生活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才能夠描寫出來。如學生認識到詩人如果處于相似的社會背景之下或者擁有相似的人生經歷,那么會很容易發現這些詩人所創作的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驚人的相似。

      二、社會境遇的不同造就詩人不同的文風

      如果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那么詩人創作的文風也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景象。詩人杜甫最能夠說明這一點,唐朝處于最繁盛時期的時候,杜甫正處于讀書漫游的期間,由此他才寫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詩句,也寫下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充分體現出詩人的壯志情懷,這時候所創作的詩歌特點與李白詩句有一定的相似,充滿了浪漫、豪放的情懷;后來,唐朝出現了“安史之亂”,國家也迅速由興盛轉為衰敗,杜甫也開始過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時候的杜甫所創作的詩歌一改往日的文風,轉向反映人們的生活疾苦,如他創作的著名的“三吏”和“三別”。很明顯,從詩歌的內容來看,杜甫由從前的最自己的表達轉為了對社會的反映,創作方向因為社會條件的變化而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我們再以《春夜喜雨》和《春望》兩首詩為例來說明這一點,這兩首詩盡管都是對春天的描寫,可是卻為讀者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它們的文風也存在強烈的反差。《春夜喜雨》這首詩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一種由衷的喜愛,試圖通過詩句將自己的喜悅之情傳達給讀者,文風自然、清新;可是《春望》這首詩卻通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睹物傷神、暗自垂淚的場景,充分體現出他的后期作品具有“沉郁頓挫”的文風。這兩種文風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我們只要稍加分析就會找到原因。《春夜喜雨》創作于作者生活在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時期,這是作者在經歷了長時間的顛沛流離之后,生活初步穩定下來,因此詩中能夠反映出作者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對擁有穩定生活的喜悅。可是《春望》這首詩創作背景是作者被困在長安時期,詩人曾經被叛軍單獨監控起來,時間長達幾個月,當時他與自己的親友在戰亂中已經失散,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親人是生是死。詩人生活在這樣一種環境中,當他看見春天到來時,忍不住要產生悲苦的情懷了。

      所以很明顯,詩人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人生經歷不同,都會對詩歌的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文學作品之所以被創作出來,大都是由于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詩詞創作當然也符合這一點,恰如“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現”所言,作者獨特的生活經歷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會激發創作的欲望。所以,學習詩詞,正確理解詩詞。一定要對作者的經歷、生活的社會環境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正確把握詩詞中的思想內涵和詩歌的文風,假如對這些內容絲毫不了解就胡亂評判,肯定得不到正確的認識。

      三、結語

      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感受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借助于對社會、對環境的了解來提高對古典詩歌的認識,進而獨立解決詩詞欣賞中的問題。因此,在詩歌閱讀的教學之中,應該引導學生從社會的背景、個人的遭遇等方面總結古詩詞的學習技巧,并引導他們對這些現象進行反思,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習古詩詞的枯燥性。

      參考文獻

      [1]楊章凌.淺談古詩詞的教學[J].文學教育(上),2009(07).

      [2]唐曉鳳.淺談如何引導高中生學好古詩詞[J].才智,2010(23).

      [3]王良田.古詩詞賞析之我見[J].知識經濟,2010(01).

      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第3篇

      1.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學習一首新詩時,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創設良好的教詩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教師可根據詩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聽讀方法,引導學生感知新詩,如播放影片、歌曲,聽錄音范讀等都是很好的“導入”方法,這讓學生在新課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例如,學習胡宏偉的《長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片段,并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長江的詩、詞、歌、文、圖、音像等資料,課上交流,使學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劃分的節奏。因為節奏是詩人根據內容的需要對語言所作的精心組合,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變化在詩中的體現。因此,把握好詩的節奏,便是把握住了詩人的情感。只要明確了本詩的節奏,就容易讀出詩情。指名讀后,大家一起討論:為何重讀在這個詞里而不在生對長江有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范讀,學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感情基調,初步感知新詩的內容。

      2.自由讀,個性感悟,體驗情感。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劃分的節奏朗讀,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結合對詩那個詞中?為何停頓應劃分到此?這樣讀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了詩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因此,不必強求一致。

      3.大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已對詩歌有了完整粗淺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地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了解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二、品悟新詩,走近詩人,讓學生樂說

      1.“悟”是感悟詩歌。感悟詩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的特點——凝練性、跳躍性、模糊性,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產生障礙。詩歌“往往是跳躍式的,要由讀者憑想象去聯系起來。”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領悟新詩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詩歌的關鍵。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反復感悟琢磨,激發學生自己去想象,去發揮,通過想象領悟新詩形象,猜測新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走進新詩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2.“品”是領悟詩歌的神韻,品味語言。詩歌教學應引導學生去“品”,在“品”中去發現、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發揮,從而領悟到詩歌的神韻,領悟到詩歌的美。“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教師可示范性地講一些精妙的語句,讓學生學會“品”的方法;更要讓學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3.“述”是強化形象描述,感受詩的形象。“述”要貫穿于新詩學習的整個階段。教師在“述”的指導上,可以是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形象描述,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更應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用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要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地展示詩的情境。對學生的“述”,教師應教給方法,如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敘述入手,抓住具體的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再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頭腦中那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

      三、仿寫新詩,彰顯個性,教學生會寫

      1.從仿寫入手,讓詩心在個性中躍動。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在新詩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升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新詩《四季的腳步》第一段“春天的腳步”時,先指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指導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再次指導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片段,抒發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朗誦自己仿寫的詩歌,他們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仿寫出了不同的詩句,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導學生把仿寫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

      2.教學生創作詩,讓詩心在筆尖流動。學生學會了仿寫并不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新詩的真正目的,學習新詩真正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環境里熏陶詩情、發展詩思、積淀詩語,從而親近母語,樂于創作。再如,我在教完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這一段后,便讓學生仿寫“夏”“秋”“冬”的詩句,此時的指導由扶到放,學生寫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詩。例如:冬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北風唱起了歌兒/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春江花月夜》;哀而不傷;詩風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代表作,這首詩描寫精致、意蘊優美,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傳唱,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生只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歌以“月”為線索,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發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寫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許多以月寄情的詩一樣,它也是抒寫離愁別緒的,有惆悵,也有無奈,但與其他同題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錐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淚水,被認為具備了初唐詩歌“哀而不傷”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傷”詩風特色形成的時代背景

      一個時代的文學必然煥發它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時代氣息和精神風貌。唐朝初年,統治者吸取了隋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所以,初唐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經濟處于上升階段,人民生活比較安定,社會思想相對開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渴望建功立業,蓬勃向上、奮發有為就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統治者把文學文風與治理國家直接聯系起來,努力構建具有恢宏氣度的文學風貌。所以,在初唐詩壇上,面對別離,少了幾分凄凄慘慘戚戚,就有了王勃筆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就有了高適筆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契合了時代的心聲,體現了初唐的時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傷”詩風特色的具體表現

      1.宏大的背景、壯闊的意境

      詩歌起筆就勾勒了一個非常遼闊浩大的背景去寫景、思索、抒情。開篇就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春天來了,一切洋溢著勃勃的生機,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經解凍,江潮開始涌漲,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著潮水的涌動剎那間活潑地從海的盡頭噴跳而出,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兩句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春江月夜壯麗的畫面。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月由東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隨著江水的流動照耀著千萬里之遙,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這四句用壯闊的筆力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開闊、壯美的世界。一個“連”字,寫出潮水的浩浩蕩蕩、綿綿不絕之勢;一個“共”字,寫出月升之時活潑有力、矯健不凡之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兩句將空間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無垠的遠方,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創造出一種更為雄渾博大的意境。在這樣一種廣闊無邊的意境中,那種小兒女的離別相思之苦就顯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辭”開中國文壇悲秋的情懷以來,文人墨客在抒寫離愁別緒、人生失意等情感時,往往選取秋天枯敗的落葉、凋零的殘花、清冷的秋雨、蕭索的霜風等景物來加以烘托、渲染,如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如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而張若虛在抒寫離愁別緒時卻選取了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人世間最美妙、最動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盡致的描繪。詩人在開篇為我們描繪了春江月夜壯麗的畫面后,緊接著寫道:“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曲曲折折繞過長滿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鮮花樹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層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們已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天地間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無邊的春江之夜只剩下夢幻般的銀色,自然界潔凈得連一絲塵埃都沒有。在他的筆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蕩蕩、洶涌澎湃;春天的原野遼闊無邊、鮮花盛開;春天的夜晚微風和煦、月色撩人……這些景物,除了美麗,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寫的那樣:“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叢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樹,銀色的沙灘,一切都是清麗出塵,蓬勃有力的。從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的盡情描繪中,讀者感受到的不是憂傷與痛苦,而是一種對春天的禮贊、一曲生命的頌歌、一份躍然于紙上的喜悅。

      3.積極的人生宇宙探索

      這首詩除了描寫良辰美景、離愁別緒外,還有對生命宇宙的思索。這種思索,自古以來就有,面對博大永恒的宇宙,人們常感個體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蘇軾《前赤壁賦》中所吟的“羨長江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面對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非常豁達地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為個體,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暫無常的;而人類靠代代相傳,則是綿延久長的,足以與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跳出了個體生命,把視線放到了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去關照,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贊自然美麗永恒的同時也禮贊了人類生命的無限,是一種樂觀自信、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4.輕快的嘆息、甜蜜的憂傷

      詩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寫游子、思婦離別的哀傷、相思的痛苦,正如詩中所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在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圓人不圓,總有一些悲歡離合,給美好的人生留下遺憾和無奈。思婦在月下樓頭望眼欲穿、思緒綿綿,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鄉,凄苦寂寞,月下夢中思親思家,無限惆悵。但他們的這種傷感是哀而不傷的,是少年式的感傷迷惘,并非是曾經滄海的苦痛,更沒有真正亂離時期詩歌描述的那樣哀婉

      入骨,少了幾分為生計奔波的現實的無奈,多了幾分浪漫哀傷的詩意。這種意境特別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寫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同時,將濃濃的離別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這樣的美景中,就使得這種相思之情飽含著脈脈溫情,有著對博大自然的驚嘆和對年輕生命的贊賞與喜悅,蘊含著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聲輕盈的嘆息、一縷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學大師李澤厚說:“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

      總之,《春江花月夜》開闊壯大的意境,如詩如畫的美景,積極樂觀的人生探索,輕快而甜蜜的憂傷構成了“哀而不傷”的詩風特色。這種詩風一掃六朝以來的靡靡之音,而引領后來的詩人們走進了一個真正屬于詩人的、詩歌的盛世。

      作者簡介:

      描寫春天的詩歌范文第5篇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較之小說、散文、戲劇等文體,詩歌的語言更顯其含蓄、凝練、跳躍,加之手法靈活多變,形象意蘊豐富,甚至“在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正是造成考生讀不懂詩歌的根本原因。考生讀不懂詩歌,自然鑒賞解題難得高分。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給學生一個簡便易行的“北斗導航”,讓學生多角度探清道路,從而順利到達目的地呢?這就要引導學生關注詩歌文體,清除行車路障,立足語言、手法、形象這三維視角,展開一次3D式閱讀之旅,進而準確獲取詩歌深處的寶藏――情感與主旨。

      一、 路徑一:掃瞄語言,讀懂詩歌內容

      由于詩歌的語言具有形象、凝練、含蓄的特點,因而考生要想走進詩歌,讀懂詩歌,必須巧妙掀起語言這層面紗。除審讀詩題、關照作者、解讀注釋外,考生在品味詩句語言時,還需特別關注詩歌語言的特殊現象:一要關注詩歌所涉及的文化知識,如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中的“關山月”涉及音樂文化常識,指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二要關注詩中詞語特定的語境義,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無賴”是可愛、頑皮的意思,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中“青春”是春季的意思;三要關注詩歌中多出現活用詞現象,尤其是動詞、形容詞等,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綠”和“鬧”;四要關注詩歌語言中的隱喻現象,如“昨夜西風凋碧樹”“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西風”隱喻嚴寒甚至是反對勢力,“東風夜放花千樹”的“東風”則隱喻希望、美好或是正面的力量。總之,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詞語,深入體味,去理解、感受“此時”“此景”中“此人”的“此情”。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領悟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例如: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論文:此處指論詩。

      這首詩中“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兩句,實為此詩語言絕妙處。單看這兩句詩中的景象或事物,并沒有什么特別。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系,仿佛電影鏡頭中的蒙太奇組合。這兩句實際是虛寫,“渭北”“江東”意思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作者遙望南天,唯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唯見遠處的樹色。“春天樹”寓示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日暮云”寓示著又一天的將盡。這兩句詩中,既有空間距離的遙遠,又有時間飛逝的感嘆,自然見出兩人濃郁的離別之情。語言平實自然,蘊含卻極豐富,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二、 路徑二:透視形象,讀懂詩歌意境

      一般來說,詩歌形象多為人物和意象。意象也就是詩中出現的花鳥蟲魚等自然風物,一首詩中的意象不僅多樣,而且內蘊豐富。在傳統的詩歌中,一些詩的意象往往有其固定的象征內涵,如明月象征團圓或寄托相思,楊柳象征離情別緒,蟬喻指品行高潔,冰雪比喻心志忠貞品格高尚等,詩人對形象或意象描寫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調,往往就構成了詩歌的意境,詩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體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相互關系來體現。品讀感悟詩歌意境,可以幫我們較快地把握詩歌的情感傾向,便于我們準確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從透視形象(或意境)的角度來審視《春日憶李白》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渭北”“江東”“春天樹”“日暮云”等看似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作者實則通過這幾個自然風物(意象),另有寄意,寫出兩人超越山水阻隔,遙相思念對方。此時的“春樹”“暮云”,不再是普通的自然風物,它們已經被賦予情感的因素,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離情,成為詩中典型的意象。“云”是飄游之態,喻遠方飄泊之意;“樹”是扎根之狀,喻近舍留居之人。由此,我們不難想象,詩人與友人身處兩地,相互懸念揣猜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個意境中該有多么豐富的內容。

      三、 路徑三:破解手法,讀懂詩歌寓意

      詩歌的表達技巧即藝術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詩歌表達方式考查的重點是描寫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現手法一般有比喻、對比、比擬、對偶、借代、夸張、反問、雙關、引用(典故)、襯托(正襯、反襯),反襯又有以動襯靜、樂景襯哀情等;還有聯想和想象、虛實結合、欲揚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如陳與義《早行》“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主要用了反襯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情。

      從破解手法的角度來看《春日憶李白》的兩句詩,“渭北”“江東”“春天樹”“日暮云”,并不是簡單地羅列,更不是純為了寫自然風物。詩人運用了虛實結合、寓情于景的手法,借自然風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開闊的畫面,寄寓了自己深厚無比的思念之情,可謂出神入化,情韻綿綿。整個畫面顯得既清新自然,又含蓄而耐人尋味,而這正是詩歌語言的特點,因此清代沈德潛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唐詩別裁》)。

      這樣,考生循著語言、形象、手法三條路徑,如同擁有三束陽光驅散霧霾,撥云見日般揭開詩歌的層層面紗,自可讀懂詩歌的思想情感,對于《春日憶李白》作者之于李白的贊美思念之情已經不再難以理解。具體來說,詩的前兩聯四句,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待思念的緣由;而后順理成章地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思念之情;為此而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愿望。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詩中既有贊美之情,又有深重離情,既有傾慕懷念,又有重聚愿望,可謂層層鋪墊,環環相扣,情感真摯。

      此外,學生要真正讀懂詩歌,從淺層次上來說,還須注重關注詩歌的題目、關注詩人和時代背景以及詩后的注解文字;從深層次上說,還要關注詩歌的類型、詩歌的意象和意境、詩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以及典型動作和有關典故等。同時,詩詞的閱讀與鑒賞還涉及學生生活閱歷的問題、知識儲備的問題和對詩詞特點把握等問題,因此學生還需增加對詩歌全方位立體式的閱讀積累。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亚洲人AV在线无码影院观看|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黄色激情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77777|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亚洲an天堂an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色偷偷尼玛图亚洲综合|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亚洲综合激情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久久综合图区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初尝黑人巨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