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諾貝爾物理獎

      諾貝爾物理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諾貝爾物理獎

      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第1篇

      父親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在我出生前,我父親對母親說:“要是個男孩,那他就要成為科學家。”當我還坐在嬰兒椅上的時候,父親有一天帶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種裝修浴室用的各種顏色的玩藝兒。我父親把它們疊壘起來,弄成像多米諾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動一邊,它們就全倒了。

      過了一會兒,我又幫著把小瓷片重新堆起來。這次父親讓我變出些復雜點兒的花樣:兩白一藍,兩白一藍……我母親忍不住說:“唉,你讓小家伙隨便玩不就是了?他愛在哪兒加個藍,就讓他加好了。”

      可我父親回答道:“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訴他這是多么有趣呢!這是數學的第一步。”我父親就是這樣,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我認識世界和它的奇妙。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讀里邊的章節。有一次讀到恐龍,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隨后父親對我說:“呀,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夠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就是這樣,他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成可觸可摸有實際意義的東西。

      我想象居然有這么這么大的動物,而且居然由于無人知曉的原因而滅絕了,覺得興奮極了,新奇極了,一點也不害怕會有恐龍從窗外扎進頭來。我從父親那兒學會了“翻譯”——學到的任何東西,我都要琢磨出它們究竟在講什么,實際意義是什么。

      父親使我很早就懂得“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那時我父親常在周末帶我去卡次基山,那是紐約市的人們伏天避暑消夏的去處,在漫步叢林的時候他給我講好多關于樹林里動植物的新鮮事兒。其他孩子的父親也紛紛學著做,帶著他們的小孩去山里玩了。

      周末過去了,父親們都回城里去做事。孩子們又聚在一起時,一個小朋友問我:“你瞧見那只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么鳥嗎?”

      我說:“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說:“那是只黑頸鶇呀!你爸爸怎么什么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我爸是這樣教我的——“看見那鳥兒了么?”他說,“那是只斯氏鳴禽。”(我那時就猜想其實他并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在意大利,人們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現在你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么稱呼這只鳥,可是終了還是一點也不懂得它。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又接著說:“瞧,那鳥兒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見了嗎?它一邊走一邊在啄自己的羽毛。”

      “是的。”我說。

      他問:“它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我說:“大概是它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所以要啄著把羽毛再梳理整齊吧。”

      “呀,”他說,“如果是那樣,那么在剛飛完時,它們應該很勤快地啄,而過了一會兒后,應該緩下來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明白。”

      他說:“那讓我們來觀察一下,它們是不是在剛飛完時啄的次數多得多。”

      不難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過了一會兒之后啄的次數差不多。我說:“得啦,我想不出來,你說道理在哪兒?”

      “因為有虱子在作怪。”他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虱子的腿上分泌蠟,蠟又有螨來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于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最后他說:“你看,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現在,我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又有一次,我長大了一點,他摘了一片樹葉。我們注意到樹葉上有一個C形的壞死的地方,從中線開始,向邊緣蔓延。“瞧這枯黃的C形,”他說,“在中線開始比較細,在邊緣時比較粗。這是一只蠅,一只黃眼睛、綠翅膀的蠅在這兒下了卵,卵變成了像毛毛蟲似的蛆,蛆以吃樹葉為生。于是,它每吃一點就在后邊留下了壞死的組織。它邊吃邊長大,吃的也就越多,這條壞死的線也就越寬。直到蛆變成了蛹,又變成了黃眼睛、綠翅膀的蠅,從樹葉上飛走了,它又會到另一片樹葉上去產卵。”

      同上一例一樣,我現在知道他說的細節未必對——沒準兒那不是蠅而是甲殼蟲,但是他指出的那個概念卻是生命現象中極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終的目的。不管過程多么復雜,主題卻是重復一遍又一遍。

      我沒有接觸過其他人的父親,所以在當時我并不知道我父親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學會了科學最根本的法則:對科學的熱愛,科學深層的意義,以及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從未問過他,因為我當時以為所有的父親都理所應當地知道這些。

      父親培養了我留意觀察的習慣

      我父親培養了我留意觀察的習慣。一天,我在玩馬車玩具。在馬車的車斗里有一個小球。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運動方式。我找到父親,說:“嘿,爸,我觀察到了一個現象。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小球往后走;當馬車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時候,小球往前滾。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運動的物質總是趨于保持運動,靜止的東西總是趨于保持靜止,除非你去推它。這種趨勢就是慣性。但是,還沒有人知道為什么是這樣。”你瞧,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給我一個名詞。

      他接著說:“如果從邊上看,小車的后板擦著小球,摩擦開始的時候,小球相對于地面來說其實還是往前挪了一點,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車上,從邊上觀察。果然,父親沒錯——車往前拉的時候,球相對于地面確實是向前挪了一點。

      我父親就是這樣教育我的。他用許多這樣的實例來進行興趣盎然的討論,沒有任何壓力。他在一生中一直激勵我,使我對所有的科學領域著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學中建樹多一些罷了。

      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第2篇

      自1982年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之后,人們對它頗為關注,眾多研究機構更是試圖借此開辟計算機時代的新紀元。但是,任憑人們千呼萬喚、前赴后繼,都沒能夠徹底揭開量子計算機的面紗。那么,量子計算機到底發展到了什么樣的階段?遇到了什么障礙?此次諾貝爾獎會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起到什么推動作用?量子計算機一旦面世,隨之而來的會是什么?

      量子計算機是大勢所趨

      所謂量子計算機,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量子攜帶信息、存儲數據,遵循量子算法進行高速的數學和邏輯運算的物理設備。我們熟知的傳統計算機的“心臟”依賴的是硅芯片,但是一個芯片的面積總是有限的。

      硅晶體管作為在芯片上傳輸信息、處理信息的微型開關,每年都在縮小,但是,由于硅的特性和物理原理,尺寸縮小(現已達到納米級)將限制性能的提升。所以,對晶體管進行傳統的尺寸的擴展和收縮操作,不能再產生行業已經習慣的更低功耗、更低成本、更高速度的處理器的效果。雖然英特爾的22納米處理器已經面世,還計劃于2013年推出14納米處理器,對于10nm、7nm以及5nm的制程研發路線圖也已敲定,但是,只要粒子的尺度到了10的負10次方米以下,就會明顯出現量子特性,所以大部分物理學家堅持認為,摩爾定律不可能無限維持。

      為了突破這道瓶頸,

      IBM一直致力于研發碳納米管芯片,其研究人員在一個硅芯片上放置了1萬多個碳納米晶體管,從而能夠獲得比硅質器件更快的運行速度。IBM聲稱這一成果有望讓摩爾定律在下一個十年中繼續生效。但是,如何獲得高純度的碳、如何實現完美的制造工藝又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因為量子計算機是利用量子攜帶信息的,所以,傳統計算機面臨的挑戰恰恰是量子計算機的優勢所在。量子計算機中的每個數據由不同粒子的量子狀態決定,根據量子力學原理,粒子的量子狀態是不同量子狀態的疊加。所以,量子計算機計算時采用的量子比特在同一時間內能夠呈現出多種狀態——既可以是1也可以是0,傳統計算機在運算中采用的傳統比特在特定時間內只能代表一個狀態——1或者0。這就是量子計算機與傳統計算機最大的不同之處。由于量子疊加狀態的不確定性,量子計算可以同時進行大量運算,它的潛在應用包括搜索由非結構化信息構成的數據庫,進行任務最優化和解決此前無法解答的數學問題。所以,量子計算機是大勢所趨。

      實現方案眾多

      量子計算機以其獨特的運算邏輯和強大的運算性能吸引了無數研究機構和科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也相繼取得了一些成果。量子計算機以處于量子狀態的原子作為中央處理器和內存,所以研制量子計算機,關鍵在于成功操控單個量子。相信大家一定對“薛定諤的貓”這一理論并不陌生,關在密閉籠子里的貓,由于量子狀態的不確定性,人們永遠不知道它是活著還是死亡。所以,處于宏觀世界的我們如何才能夠有效操控微觀世界的粒子,是極大的難題。從理論上講,量子計算機有幾十種體系,從實驗上也有十幾種實現方法。

      阿羅什帶領他的團隊利用微米量級的高反射光學微腔實現了單個原子輻射光子的操作;瓦恩蘭的團隊則利用可結合激光冷卻技術,在離子阱中實現了單個離子的囚禁;IBM的托馬斯·沃森研究中心組建了一支龐大的研究團隊,依賴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過去幾年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的進展,意欲基于微電子制造技術實現量子計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副教授杰森·培塔表示,他和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科學家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尋找到了操控電子的方法;利用聲波和超導材料,也可以實現量子計算機的拓展;總部位于加拿大的D-Wave公司的量子芯片使用了特殊的鈮金屬(元素符號Nb,一種類似于銀,柔軟的、可延展的金屬)材料,在低溫下呈超導態,其中的電流有順時針、逆時針以及順逆同時存在的混合狀態,而這正可以用來實現量子計算。

      眾多方法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阿羅什和瓦恩蘭的做法。阿羅什構造了一個腔,把單個光子囚禁在光腔里,實現量子的操控,再往腔里放入單個原子,使原子和光子相互作用,通過腔的損耗來調控它們的狀態。瓦恩蘭捕獲離子的方法,是用一系列電極營造出一個電場囚籠,離子如被裝進碗里的玻璃球,而后,用激光將離子冷卻,最終,最冷的一個離子安靜地待在碗底。他們獨立發明并優化了測量與操作單個粒子的實驗方法,而且單個粒子在實驗過程中還能保持量子的物理性質。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這樣評價阿羅什和瓦恩蘭的成就:量子計算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在的技術已經超過當初的技術,但是起點是他們。我們現在關注的不是單個離子,而是多個離子的糾纏,比如兩個腔怎么連在一起,這是將來要做的,此外,還會有各種各樣的腔,比如光學腔、物體腔和超導腔等。現在做量子計算機,實際上就是做芯片,把很多離子糾纏在一起,分到各個區里面,如果這一步能實現,量子計算機有希望在這方面實現實質性突破。

      過程艱難 但前景樂觀

      自“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提出到現在的30年間,科學家們紛紛涉足,不管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成就。

      近幾年來,量子計算機的領域更是全面開花,量子計算機不再是人們“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概念型產品。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等機構以奧布賴恩為領導的研究人員更是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宣布,成功研發出一種可用于量子計算的硅芯片。奧布賴恩表示,利用這種芯片技術,10年內可能就會研制出超越傳統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

      想要研制出實用的量子計算機,需要面臨科學技術方面的多重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兩大障礙就是:如何讓粒子長時間保持量子狀態,即保持相干性;如何讓盡量多的粒子實現共同計算,即實現量子糾纏。阿羅什和瓦恩蘭給出的實驗方法均成功地打破了這些障礙,實現了基礎性的突破。近幾年來,研究人員以他們的研究成果為出發點,不斷探索,取得了快速進展,可謂前景樂觀。

      需要注意的是,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會將網絡安全置于非常危險的境地,給現有的社會和經濟體系以及國防帶來潛在威脅。目前大部分的網絡保密是使用“RSA公開碼”的密碼技術。想要破譯這種密碼,就要對大數分解質因子,這是極其困難的。按照現有的理論計算,分解一個400位數的質因子,用目前最先進的巨型計算機也需要用10億年的時間,而人類的歷史才不過幾百萬年。然而,量子計算機能夠借助其強大的運算功能瞬間完成密碼破譯,這嚴重動搖了RSA公共碼的安全性。

      目前,量子計算機給人們的印象不過類似于一個玩具,娛樂價值似乎更高一些,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能夠引領計算機世界的潮流。

      相關鏈接

      量子計算機發展簡史

      198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提出“量子計算機”的概念。

      1985年,英國牛津大學的D. Deutsch進一步闡述了量子計算機的概念,并且證明了量子計算機比經典圖靈計算機具有更強大的功能。

      1994年,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彼得·秀爾(Peter Shor)證明量子計算機能夠完成對數運算,而且速度遠勝傳統計算機。

      2005年,世界第一臺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在美國誕生,它基本符合了量子力學的全部本質特性。

      2007年2月,加拿大D-Wave系統公司宣布研制成功16位量子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機。

      2009年,世界第一臺通用編程量子計算機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誕生。

      2010年1月,美國哈佛大學和澳洲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利用量子計算機準確算出了氫分子所含的能量。

      2010年3月,德國于利希研究中心發表公報:該中心的超級計算機JUGENE成功模擬了42位的量子計算機。

      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 生物化學 發展史 化學生物學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的化學本質的科學。20世紀以來發展尤為迅速,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越來越多地吸引著來自生物、化學及物理領域的科學研究者們的注意力,成為一門十分活躍的、人們感興趣的、有發展前途的交叉學科。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頒發至今,有許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都是在生物化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生物領域的所有獲獎成果中,有一半以上與生物化學有關。在諾貝爾化學獎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獲獎成果屬于生物化學領域。事實足以說明生物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總體上來看,生物化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見表1)。

      1 生物化學的萌芽

      早在史前,人們就已經在生產、生活和醫療等方面積累了許多與生物化學有關的實踐經驗。我們的祖先在公元前22世紀就用谷物釀酒;公元前12世紀就會制醬、制飴;公元前4至3世紀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生理學、化學等都非常重視;人們用酸堿中和一類的化學反應解釋人體的機能;晉朝的葛洪已經用海藻治療癭病(甲狀腺腫脹)。公元6世紀,北魏賈思勰記載了在制曲中利用曲的濾液進行釀造,表明對酶的作用已有初步認識;公元7世紀,孫思邈就用車前子、杏仁等中草藥治療腳氣病、用豬肝治療夜盲癥;公元11世紀,北宋沈括有“秋石陰練法”的記載,是一種人尿中提取性激素的古老的生物化學方法;公元16-17世紀的海爾蒙特深信酵素參與維持生命的反應過程,認為酵素是一種潛在的形成能力,它能夠使種子和生命得以產生。人們對生物化學的認識,僅僅局限于生產和醫學實踐中的觀察和應用,尚未對該領域進行深入的、本質的研究分析,僅是化學家或醫療化學家以化學的觀點解釋生命現象,這一時期成為生物化學早期的知識積累階段。

      直到18世紀中葉,法國拉瓦錫首次證實了動物身體的發熱是由于體內物質氧化所致,闡明了機體呼吸的化學本質,這是生命科學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也是生物化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2 生物化學的初期:生理化學階段

      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生物學已發展為獨立的學科,化學也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在這期間,一些有創意的科學工作者把生理問題與化學結合起來,用化學的基本原理解釋生理現象,尤其注重從化學觀點研究植物生理、動物和人體的生理現象,為生物化學的形成做了準備,也使生物化學得以形成成為可能和必然。

      19世紀,科學研究者對生命現象開展了比較廣泛的研究,對生命的化學本質的認識有了許多重大進展,為生物化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如1810年蓋·呂薩克推導出了酒精發酵的反應式:淀粉一麥芽糖一葡萄糖一酒精。李比希于1842年出版了《生物化學》,他用化學理論闡述了動物生理和人體生理的問題。科學家們先后發現了一些生物體中的重要化學物質。19世紀50年代巴斯德證明了酒精發酵是微生物引起的,排除了發酵自生論。19世紀60年代,德國生理化學家候普·賽勒得到了蛋白質的結晶——血紅蛋白,1877年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化學”一詞,將其定義為所有與生物分子有關的一切內容。1894年,費歇爾首先提出酶的專一性及酶作用的“鎖一鑰”學說。由于費歇爾是使生物化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最有功勞的人物,因此,費歇爾被人們譽之為“生物化學之父”。這個階段的生物化學,實際是用化學的觀點研究生物的生理問題,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對酶的了解、蛋白質和糖元的發現、胃酸的發現、人體與氧氣的關系、維生素的發現、對腺體的初步認識、從激素到胰島素的發現以及抗生素的發現,等等。

      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物學家還是化學家都還沒有從化學的本質上給予生物化學系統的解釋,僅僅是對生物體中的一些重要化學物質及其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研究,僅僅屬于生理化學階段,為19世紀末期形成生物化學這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 生物化學的誕生

      生物化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運用化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學組成和生命活動中的化學變化。對于生物化學的誕生,主要有2種不同的觀點:

      大多數學者認為生物化學是19世紀末期誕生的新學科之一。1897年德國科學家布赫納(1860—1917)證明發酵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催化過程,不需要酵母菌的存在,因此誕生了一個新領域——生物化學。他也因生物化學研究和發現無細胞發酵于190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另一種觀點認為,1828年維勒用人工方法以無機化合物氰氨酸合成有機化合物尿素,揭示了生物體的反應同樣是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標志著生物化學這門交叉學科的誕生。

      雖然生物化學的誕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某個時刻計然之術,但若非要給生物化學的誕生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的話,對于這2種不同的觀點,傾向于第一種觀點的較多,即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期,雖然第二種觀點也提出形成的具體時間和標志,大部分研究都表明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期。4 生物化學的發展4.1 生物化學的初級發展時期

      化學的發展以及化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綜合化對于確定生物體的化學成分、性質和結構的認識與合成具有推動作用。在生物化學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對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成果成為生物化學不斷取得進展的重要標志。此外,在營養學、內分泌學、酶學方面的研究成績也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對生物化學的全面發展和研究揭開了新的思路,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見表2。

      4.2 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蓬勃發展時期

      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第4篇

      然而,即使以“硬”和“實”著稱的諾貝爾科學獎,也同樣伴隨著瑕疵和缺憾。既有偉人巨匠的慧眼卓識,又有凡夫俗子的明來暗往,也許這才是諾貝爾獎“神壇”的真實故事。

      愛因斯坦僥幸過關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赴日本演講途經上海,收到了瑞典領事館送到船上的官方文件,通知他被“追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世界科學界都松了一口氣。

      早在1910年,奧斯特瓦爾德就曾經提名愛因斯坦為物理學獎候選人,以表彰他劃時代的相對論。但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卻不屑一顧,重實驗、輕理論已經成為長期的思維定式。但愛因斯坦的提名逐年增多,1919年5月,愛丁頓在非洲普林西比島進行日全食觀測,同年11月在英國皇家學院了太陽引力使星光彎曲的報告,成為世界各大媒體頭條新聞,愛因斯坦的名字也一夜之間傳遍五洲。1920年,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玻爾、瓦爾堡、洛倫茲、昂內斯、塞曼都異口同聲推薦愛因斯坦,但5人評選委員會卻全票反對,他們的平均年齡72歲。已經氣息奄奄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老教授哈塞貝爾利從病榻上發出最后呼喊,決不許愛因斯坦獲獎,并堅持讓好友紀堯姆勝出。到了1921年,32位提名人中14人推薦愛因斯坦,但眼科醫生出身的古爾斯特蘭德卻帶頭對愛因斯坦全力阻擊。他的專長是研究光線在眼球中的折射,壓根不懂得光線在重力場的彎曲,卻自告奮勇寫了長達50頁的報告,把相對論批得一無是處。

      僵局持續到1922年,愛因斯坦的推薦者超過50人。多虧玻爾的學生奧森取代了去世的哈塞貝爾利進入評選委員會。這位烏普薩拉大學教授通曉理論物理而且長袖善舞,改用爭議較小的光電效應作為愛因斯坦獲獎理由,終于挫敗了古爾斯特蘭德等人的封殺。

      愛因斯坦僥幸過關了,獲得保留缺額的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又規定在證書和儀式中均不得提及相對論。1922年12月頒獎慶典舉行時,愛因斯坦遠赴日本無法參加,直到1923年7月11日,才在瑞典哥德堡向2000名聽眾發表獲獎演說。他不理睬諾貝爾獎委員會的約法三章,徑自將題目定為“相對論的基本概念和問題”。坐在前排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聽得入迷,會后還不忘對愛因斯坦再三討教。

      毫無疑問,光電效應值一個諾貝爾獎。但影響人類現代科學進程的相對論卻始終沒有獲諾貝爾獎,應該是斯德哥爾摩永遠的遺憾。對于愛因斯坦來說其實未嘗不是好事,如果評委們“醒得早”,在1910年便給相對論頒獎,恐怕愛因斯坦就只能和洛倫茲、彭加勒分享了。

      阿倫尼烏斯“一夫當關”

      說到彭加勒,不由讓人發出另一聲沉重的嘆息。1901~1912年,彭加勒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名達51次。這毫不奇怪,作為最優秀的數學物理學家,彭加勒在法語世界是無人比肩的。然而評委會從不在意推薦的呼聲。這是阿倫尼烏斯主持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代,他聲稱彭加勒只是純粹的數學家,不能跑到諾貝爾獎的地盤來“客串”。盡管彭加勒比愛因斯坦更早提出相對論原理,完成洛倫茲變換的證明,并出色研究三體問題,導致了混沌理論的發現。

      其實阿倫尼烏斯抵制彭加勒的真實原因,在于他和另一位瑞典皇家科學院委員列夫勒的“窩里斗”。列夫勒越是力挺彭加勒,阿倫尼烏斯就越是與他對著干。列夫勒1910年曾向全世界著名科學家寫信求援,盡管得到了34人推薦的最高票,但效果適得其反,更激起阿倫尼烏斯的較勁。結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彭加勒最終被無情否決。法國科學家朗德爾說:“彭加勒被看作一個沒有開槍的士兵,然而他是一位將軍,他影響了現代物理學的整個方向。”

      為了平息法國人的巨大憤怒,阿倫尼烏斯安排了居里夫人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來彌補。1912年7月17日,58歲的彭加勒與世長辭,永遠退出了斯德哥爾摩的是非地。缺少一頂諾貝爾桂冠,絲毫無損于彭加勒的高大,諾貝爾獎卻永遠留下了物議難平的話柄。

      還是這位阿倫尼烏斯,阻斷了門捷列夫的諾貝爾獎之路。起初否定的理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已經有30年歷史,完全成了“古董”。1905年,70歲的拜耳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原因是30多年前發現吲哚結構,比門捷列夫的貢獻更陳舊。相形之下元素周期表還不斷帶來對化學本質的新認識,指導對預測元素的新發現。

      因此諾貝爾化學獎評委會達成共識,1906年推選門捷列夫獲獎。但最后關頭又遇到阿倫尼烏斯的頑強阻撓,致使提議最終被皇家科學院。化學界同行都心知肚明,門捷列夫過去曾經批評過阿倫尼烏斯的電離理論,這本屬學術之爭,想不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心存芥蒂的阿倫尼烏斯如今立身要路,終于可以挾私報復了。

      1907年2月2日,門捷列夫溘然長逝,元素周期表和諾貝爾獎永遠失去了彼此的機會。所幸今天每個中學生的課本上都有門捷列夫和他的元素周期表,怎是一個諾貝爾獎能夠貶損和抹殺的!

      愛迪生“傲慢”引公憤

      回顧諾貝爾獎的歷史,重發現、輕發明是基本取向,二者比重約為77∶23。但發明家獲諾貝爾獎者仍不乏其人。愛迪生是全世界婦孺皆知的“發明大王”,然而卻沒有在諾貝爾殿堂“金榜題名”,難免被視為咄咄怪事。

      其實諾貝爾獎評委會的目光從來沒有漏掉愛迪生。1911年11月26日,《紐約時報》刊載了一條消息,愛迪生的合伙人約翰遜在紀念瑞典工程師愛立信的年會上宣稱:愛迪生“將會拒絕接受4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如果諾貝爾的本意是為了幫助那些無力完成自己發明的人”。這是愛迪生對風傳他將獲得本年度諾貝爾獎的回應。1911年12月,瑞典發明家協會主席在會議上披露了這一消息,愛迪生的“傲慢”激起了瑞典工程師的公憤。于是決定推出自己本土的發明家。這便是“仁慈的錯誤”――燈塔自動調節器發明者達倫雙目失明后獲得19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背景。到了1915年,愛迪生再度被提名同時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瑞典工程師協會聞訊后采取了一系列“造反行動”,引起了評委會的恐慌。從此愛迪生與諾貝爾獎再也無緣了。

      平心而論,不管什么語境下愛迪生說過類似的話,其實都算不上大錯。作為世界發明家的典范和符號,愛迪生的缺席讓諾貝爾獎留下了無可彌補的空白。四海歸心的事業,顯然需要更加恢宏的氣量和博大的胸懷。

      放棄了DNA,選了腦白切除術

      從孟德爾到摩爾根,人類的遺傳學已經長驅大進。但基因的載體究竟是什么?科學界一直認為是蛋白質――只有它的復雜結構才能裝下海量的遺傳信息。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的微生物學家埃弗里通過對肺炎雙球菌的10年研究,發現致病的“光滑型”菌株加熱滅活后,仍然能在不致病的“粗糙型”菌株中“借殼上市”和“起死回生”。由此認定細胞核里的DNA

      才是遺傳載體。1944年埃弗里在《實驗醫學期刊》了這一成果,隨之贏得了更多的諾貝爾獎提名。

      但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當時的水準低下,25個教授很少從事研究,3人評委會更才疏學淺。化學教授哈默斯頓認為單調重復的4種堿基不可能承載生命信息,并懷疑埃弗里提取的DNA混入了蛋白質。整整10年間,諾貝爾獎評委會一再錯過了最有價值的DNA,卻在1949年選擇了“將人變成行尸走肉”的腦葉白質切除術,創下醫學獎失誤的新紀錄。

      1955年2月20日,埃弗里以78歲高齡去世。他沒有等到諾貝爾獎的幸臨,但卻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此后至少幾十人因研究DNA而獲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邊緣領域”

      隨著現代天文學日益成為捷報頻傳的科學前沿,諾貝爾獎收到天文學家的提名也與日俱增。1909年海爾首次問鼎,此后涌進了越來越多的候選人。照說天文學是近代物理的源頭之一,牛頓的萬有引力定理就有賴于開普勒對天體運動規律的發現。但在1923年,諾貝爾獎評委會做了一個畫地為牢的規定,將天文學一刀切掉。也許是出于資源缺乏和“有壓有保”吧,此后幾十年取消了所有天文學家的評獎資格。一代大師愛丁頓、坎貝爾、沙普利、貝特、鮑恩、薩哈、拉塞爾等統統被關在諾貝爾獎的大門之外。

      1923年,哈勃觀察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發現仙女座星云在銀河系之外,從此確立了“宇宙島”的概念;1929年通過星系的紅移現象計算出哈勃常數,奠定了膨脹宇宙的理論基礎。哈勃的貢獻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的根本認識,但卻沒有改變斯德哥爾摩的作繭自縛。直到1967年,評委會終于開始松動,讓貝特獲得了物理學獎,表彰他成功分析恒星產生能量的核聚變反應。天文學從此堂堂正正進入諾貝爾獎的序列。今天,以海爾命名的天文臺屹立在帕洛馬山之巔,以哈勃命名的太空望遠鏡逡巡在大氣層之上。他們無疑是比諾貝爾獎更顯赫的榮耀和獎賞。

      諾貝爾物理獎范文第5篇

      人類可能獲知“薛定諤的貓”究竟是死是活

      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科學怪才“謝耳朵”用高深玄奧的科學界著名“公案”――“薛定諤的貓”,為鄰居美女佩妮解釋她和萊納德的戀愛關系,這讓普通人聽起來完全不知所云。但如果了解奧地利科學家薛定諤那個導致世界科學思想革命的“貓論”,人們會發現,“謝耳朵”其實反倒是一個比較擅長將抽象的科學理論生活化的人。

      那只被關在黑箱子里的貓,它的生死取決于箱子里一個獨立原子的狀態:如果原子衰變,會引發箱內毒氣泄漏,貓死;反之,貓活。薛定諤稱,不論是死貓、活貓,還是同時既死又活的貓,都是我薛定諤的貓!

      這個在上世紀構想的思想實驗,被后人引為解釋量子世界的經典。量子理論認為,單個原子的狀態其實并非“非此即彼”,或者說,箱子里的原子既衰變又沒有衰變,表現為一種概率;對應到貓,則是“既死又活”。這顯然違背了人們從日常世界所知的常識――我們知道,一只貓的死活不依賴于我們人類是否看(測量)了它。薛定諤思想實驗的本意是質疑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解釋:不確定論與測量導致波函數塌縮(就確定論而言,他站在愛因斯坦一邊)。這之中隱含了一個問題,宏觀世界中貓的死活是由微觀粒子的態轉化過來的,那么,從微觀世界(量子狀態)往宏觀世界(經典確定狀態)演化的過程,是怎樣放大出來的呢?

      法國人塞爾日?阿羅什和美國人戴維?維因蘭德因為粒子控制研究而獲得2012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2012年10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兩人“開啟量子物理學實驗新時代的大門,顯示不必損毀量子粒子個體,就可以直接觀測它們”。這將能給世界帶來超快的量子計算機和超準的光鐘(其精度將比現有的銫原子鐘高百倍);同時,也許終于可以告訴人們:薛定諤的那只貓究竟是死是活。

      “獲獎”其實也是一個薛定諤貓態

      講座中,張衛平特別提醒公眾注意大半個世紀里西方科學界探尋“薛定諤貓”之旅的不懈努力和對實驗材料、方法的執著改進,如超導材料的進展導致了實驗中“腔”的鏡子的改進。他打比方說,對于一個科學家,“獲獎”其實也是一個薛定諤貓態,這受到機遇(領域選擇、方向、導師)、環境(社會、單位、團隊、合作)和心態(興趣、堅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許多中國人信奉的“唯物”主義,或許會認為研究瀕死經歷的史都華?哈默洛夫等著名科學家的工作是為不務正業。他特別贊同白巖松談諾貝爾獎的話:“當中國的文學家、科學家開始做很多‘無用’的事時,就離諾貝爾獎不遠了。”

      對此,褚君浩院士也表示,科學研究必須如竺可楨所說“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以義則引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后,答一位貴婦人“這有什么用”時的反問:“新生的嬰兒有什么用?”來說明科學研究的超功利性和超越時代的開拓性。同時,他也強調了科學研究的局限性。據說,經過后來流行的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薛定諤原先作出的具有確定性的波函數方程變成了不確定的,薛定諤對此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說:“如果早知道量子力學會發展到今天這種狀況,我就不該提出‘薛定諤的貓’。”吳以義教授認為,這種對于科學局限性的痛苦也正是人們持續不斷探索的動力之一。張衛平認為,雖然迄今為止,在我們的世界里還未發現量子力學是不對的,但在更大的宇宙空間里,量子力學也難保不發生問題。

      如此系統地面向社會公眾“解密”諾貝爾獎,在上海尚屬首次,通過解讀和互動活動,讓公眾清晰獲悉2012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來龍去脈,并使之從科學的層面向社會擴散,讓公眾從中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科學前沿知識,而且能領略獲獎科學家的研究思路和勇于探索的敬業精神。

      (上海市科協供稿)

      了解科學發明 體驗科學樂趣――重慶科技館“走近諾貝爾”主題展受青睞

      你只需要按動發報機按鈕,熟記密碼本內容,就能當一回《風聲》里的顧小夢,同時還能實現你的科學家夢想……

      這是重慶科技館“走近諾貝爾”主題展中的一個互動場景,該主題展于2012年12月29日正式開展。開展當日,便迎來上千名觀眾前來體驗。其中“維生素家族”“石墨烯”“核反應堆”等展區深受重慶市民的喜愛,展覽持續至今,仍然吸引著重慶市民前來參觀的熱情。

      “走近諾貝爾”主題展覽主要展示諾貝爾獎的歷史、傳承,以及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研究領域及貢獻,通過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科學家,讓諾貝爾獎這項看似遠離普通人的概念更為人熟知,最重要的是,通過優秀的獲獎者的科學思維、方法、貢獻,激發公眾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訴求。

      “走近諾貝爾”主題展分為3個部分進行展示。首先是序廳里的“諾貝爾獎歷史”,采用場景、模型等展示方式,展示諾貝爾獎的由來及其背景,重現諾貝爾本人一生對科學的追求與對人類的貢獻。其次是“諾貝爾獎殿堂”(含物理獎、化學獎、醫學或生理學獎3個部分),這一部分采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虛擬仿真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對諾貝爾獎歷史上物理獎、化學獎和生理或醫學獎中具有典型性和開創性的獲獎者及其研究成果進行重點展示,以故事化、情景化和互動化的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其中的科學原理、獲獎成就及意義,傳播所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第三部分是“我與諾獎”

      (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遠)。這部分展示諾貝爾獎中的成就與人類自身的切實關系,體現科技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引發觀眾追尋諾貝爾獎獲獎者的足跡去探索科學的興趣。

      相關期刊更多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內蒙古新聞出版局報刊處

      第歐根尼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社會科學院

      散文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南省文聯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欧洲在线com91tv|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精品少妇30p|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99精品激情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片内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日韩va亚洲va欧洲va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色大成WWW亚洲女子|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女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