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生只為一事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顏紅兵:與舊版《指南》相比,新版的重要變化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1.提出應首先根據一系列無創檢查(例如負荷試驗、心電圖或心臟核素檢查)來確定治療策略;2.UA/NSTEMI患者住院期間停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3.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后應用氯呲格雷抗血小板治療至少1年以上;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應用;5.強調強化降血壓和調脂治療的重要性。
舊版建議將早期有創策略(診斷性血管造影和血管重建治療)為治療UNNSTEMI患者的一種方法。新版將UNNSTEMI患者分為高危組和低危組,建議在不穩定的高危患者采用早期有創策略,而對于穩定的低危患者首先采用保守(無創)策略,包括負荷試驗、心電圖或心臟核素檢查。所有患者采用風險評分來確定患者的風險狀態。對于臨床醫務人員,新版強調二級預防,建議所有UA/NSTEMI患者出院后應當繼續降低再次發生心臟事件的風險。強調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保護心肌,并且應用醛固酮拮抗劑。臨床試驗已經證實大劑量抗氧化的維生素制劑(β一胡羅卜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以及葉酸)對于二級預防無益甚至有害,因此2007年修訂版不再建議應用于二級預防。此外,新版再次強調戒煙的重要性。
新版《指南》呼吁強化降脂治療和控制血壓,強調UA/NSTEMI患者的血脂和血壓一定要達標。LDL(“壞”膽固醇)應當
由于血小板在心臟病復發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新版《指南》建議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后的應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至少1年以上,如果使用金屬裸支架,則時間可以短一些。新版《指南》特別強調了強化長期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性。
此外,新版《指南》建議絕經后女性停用激素替代治療;應用肌鈣蛋白生化標志物來反映心臟損傷;應用腦鈉肽作為心臟風險分層的工具:UA/NSTEMI患者住院期間停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
記者:在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對您有哪些深的感受或感觸?
顏紅兵:我翻譯《指南》有12年之久,認為翻譯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美國的《指南》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翻譯的同時也能對新的研究進展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在翻譯過程中是這些新的研究進展在吸引我,鼓勵我。但最深的感觸是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現在培養年輕的醫生需要這些《指南》來做指導,我作為中年心血管專家,在這方面應該多做一些工作,要考慮如何普及最新的知識,如何把國際先進知識引入國內,并能夠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得到很好的應用,惠及我國更多的基層醫生和患者,這實際上是一項很艱苦但意義重大的工作。
這本《指南》2006年8月7日在美國發表,我8月8日拿到。全文的翻譯幾乎由我一個人完成,犧牲了所有休息時間,用了3個月時間翻譯、校對、修改和出版。翻譯是對外語水平、專業知識和中文表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還需要高度的熱情,這4個方面缺一不可。
由于時間緊迫,這本書不是盡善盡美,還有很多問題,我想只要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就可以了,為中國的心血管醫生提供一個了解美國指南的窗口。
“各個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同,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要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首先要深入實際調研,把問題搞準搞細。”中華慈善總會常務副會長王樹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這次活動不僅有利于解決留守兒童在某一方面的實際需要,更重要的是,“萬里之行”也是“萬里宣傳”,通過活動讓社會更多的愛心人士了解留守兒童,了解他們的需要,對于推動全社會來共同關心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意義重大。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目前中國共有6100多萬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問題不僅關乎社會福利,更是中國社會發展和轉型中城鄉二元割裂,地區發展差距等諸多矛盾的縮影。”網絡影視中心主任,未來網總裁何成鋒在現場致辭中表示,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是未來網義不容辭的責任。
全國少工委副主任、少年部副部長劉劍波表示,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各位青少年群體服務是我們的責任。組織寒暑假返鄉大學生,圍繞留守兒童假期里的學業輔導、日間照料開展好七彩假期活動,希望利用更多的青年人的力量,為留守兒童的生活提供關心和幫助。還將廣泛推行在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成立留守小隊,成立紅領巾小社團,讓這些小朋友自立自強,讓城里的小朋友和農村的小朋友手拉手。
而在活動的落實推進中,愛心企業的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活動發起方之一,羚銳制藥總經理熊偉表示“羚銳制藥是一個扶貧企業,因為一直以來得到了黨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們企業才能得到發展。作為企業的代表,我們要取之于故土,飲水思源,回報家鄉和社會,這是我們企業回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現場捐出了1000本《姜昆老師告訴你――意外傷害如何防》,“我覺得我實實在在做些事情比較好,哪怕減少幾個孩子甚至減少一個孩子發生意外傷害也是值得的!”在他看來,閱讀改變人生,具有深遠影響,希望孩子們能從小喜歡讀書,并從知識中獲益并傳給他人。除了現場捐贈愛心圖書之外,姜昆還呼吁更多的知名人士、企業關注關愛留守兒童。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帶來了20本少兒詩詞讀物,“我想這些書能陪著這些孩子,讓他們愛上中國詩詞,愛上中國詩詞里面的意向,也愛上自己心的詩意,讓他們有表達的方式,用這些話給爸爸媽媽寫信,讓這些書一直陪著他們長大。”于丹在現場發出期待,“我在大學等著你們,我希望今天來的這些留守兒童里,將來有我的學生!”
論文關鍵詞:德育課 水晶球 激發興趣 聯系未來
傳說中有一種水晶球,它可以讓人們看到未來。每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是充滿好奇的,而現實中卻沒有這樣的水晶球。如果教師能利用課堂知識與現實的聯系,給學生提供一個可看到未來的水晶球,讓學生明白德育課所學內容不是遠離現實的,而是與自己實際生活以及未來工作密切相關的,那教學的效果自然會水到渠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
1.學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
從學生層面來看,不少中職生對德育課存在偏見和誤解,對課程產生先人為主的厭煩情緒,極大影響了德育課的教育教學效果。通過長期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第一,中職學生對德育課重視程度不夠。認為上職校關鍵是要把專業課學好,因此,對德育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都是一些空洞理論,今后沒有多大用;有的學生還認為課本上講的和社會上的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學不學都無所謂。由于認知內驅力不足,實用主義傾向嚴重,所以學生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第二,一些學生心態浮躁,目光短淺,德育課學習打擦邊球。中職學校實行開放式教學,學生群體情況復雜多樣,有部分學生純粹是為了拿個文憑,平時學習無動力、激情,考查、考試準備、復習不積極,根本不愿把時間花費在德育課學習上。
2.德育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師的教學工作決定并影響著德育課實效性。德育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育人意識不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德育課教師更多的是從教學內容和體系上把握課堂教學,較少考慮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強德育實效性。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影響學生學習動機。學生能不能認真聽課并參與其中是影響德育課學習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跟教師講課有著密切關系。激發中職生學習德育課興趣的方法和途徑—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要想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教師要針對癥結所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認識,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的有用性,即在教學中注意把知識與現實尤其學生的未來聯系起來,送學生一個可透視未來的水晶球。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郊區的玻璃廠里,幾個實習工人面對每天流水線式的切割雕刻玻璃的工作非常厭煩,他們覺得這份工作太一般,太單調,看不出有什么用處。他們的師傅知道了他們的心事,沒說什么,而是在周末帶幾個徒弟到城里玩。
汽車在公路上疾駛,很快進人了市區。街道兩旁不時閃出一幢幢高大的樓房,有幾幢樓房在陽光下反射出一種很亮麗的藍色、黃色或紅色。車上的幾個徒弟看著兩邊的風景,指指點點,非常開心,他們也注意到了那幾幢會發光的樓房。這時他們的師傅指著那些樓房說:“你們看,這些樓房為什么會折射出藍光嗎?是因為樓房的外部是用玻璃幕墻裝飾的,而制造這些幕墻的玻璃就是你們每天雕刻的玻璃!’川真的?”徒弟們興奮地望著那幾幢樓房,眼睛里有一種少見的光芒。
這時,汽車在一家醫院門前停了下來,兒個徒弟不明白師博來這兒做什么?看病嗎?師傅把他們領到醫院的嬰兒室外,隔著玻璃看里面:一張又一張小床,躺著一個個可愛的或調皮的或正在哭泣的小寶貝。這時,他們注意到屋里有一個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箱,里邊也躺著一個嬰兒。“那個玻璃箱叫保溫箱,是專門為早產的嬰兒準備的。早產的嬰兒為什么要呆在玻璃箱里邊呢?因為那里邊是恒溫保濕的,可以最大限度保護嬰兒,讓他平安度過危險期。你們知道嗎,做這種恒溫箱的玻璃也是我們廠生產的!”“哦!原來我們生產的玻璃有那么多用處啊!”
從此以后,幾個徒弟的工作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不在把工作視為苦差,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同樣的道理,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運用美好的前景引導學生,創造機會,從不同角度,把學生所學德育課知識與他們的未來結合起來,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對未來是多么重要,從而引起對當下所學內容的重視,相信課堂教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在課堂上結合所教內容恰當地聯系實際,引導學生看到美好的藍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熟悉情況,因勢利導
課堂上需要研習的知識內容很多,教師不可能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與現實、與未來緊密聯系起來。這就需要教師上課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弄清楚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知道了學生關心的問題,教師的引導才具有針對性,也才能吸引住學生。當然,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生看到希望,但至少能讓大多數學生看到希望。例如,對中專一年級剛人學的新生,我認為他們的情況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對上職業學校存在偏見,認為自己不如上普高的學生,但是這部分學生非常想學有所成,知識能力相對較好;二是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很迷惘,走一步算一步;三是在初中時就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學習態度及行為習慣都相對較差。根據這些情況,我在他們進人新學校的第一節德育課上,首先讓學生明白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異同,使學生理解了無論是接受那一種教育都能殊途同歸,最終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職業人,并展示報紙、電視報道等媒體材料,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一技之長的中專生比有著專科文憑甚至本科學歷的無特長學生更容易就業,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同時導人,我們現在要學的這門課就是如何讓你成功地成為一名職業人的課程,由此改變學生對德育課的印象,并激起學習這門課的興趣。
z.聯系實際,解除疑惑
教師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不僅要掌握書本知識體系,還要注意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當學生質疑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沒用時,教師就可以旁征博引,用現實中的實例與他們共同進行探討。為此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搭建一個和諧平等的對話平臺,使學生樂于參與。比如,我在講授“學習知識重要性”內容時,曾使用“貧窮的農家子弟因為發奮讀書,最終考取大學,并成功創業改變自己和家庭貧窮面貌”的例子。這時有一個學生當場反駁說:“我覺得讀書沒有多大用處,我家旁邊就有一個人今年還不到30歲,小學沒有畢業就出去打工了,現在在外面辦了工廠,今年春節回家還開了小汽車了!而許多比他文化程度高的人卻貧困的很!”我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轉而把這個問題交給了同學:“請大家結合上述兩個例子來進行討論!各組組長把本組意見記錄下來,并形成本組結論。”這一下班上可熱鬧了,大家紛紛發言,有支持那位同學觀點的,有支持教師的觀點的,而且每一組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論證。討論差不多了,我抓住時機再問:請剛才那位同學來說說你講的那位成功人士,是從事什么工作的?
“模具制造。”
“他天生就會嗎?”
“哪有天生會的,跟師傅學的嘛”
“哦!我知道了,如果他不學習也就不會,是吧”
“是,,
“所以學習很重要是不是?”
接著我繼續總結:“我們所講的學習知識,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那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有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機遇,還有一個就是他肯鉆研愛學習,如果他不愛學習不肯鉆研顯然不能取得成功,如果他書讀的再多點,知識更扎實點,他的成就可能更大,那么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
“好好學習”,同學們齊聲回答!
聯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展開討論交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反思,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3.榜樣示范,點燃希望
《論語》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孔門言行,其中多處涉及知行關系。思想較為博雜,要進行系統性的論述,人們需要大量的研究、考證。本文從《論語》入手,探討《傳習錄》中對于知行關系的論證,從而對王陽明的知行關系作一個淺顯的分析與梳理。
王陽明出生于書香世家,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小接受經典的熏陶,性格卻活潑不羈,《年譜》稱其豪邁不羈,早年思想出入老釋,游離于儒釋道之間。湛若水在《陽明先生墓志銘》中這樣評價:“(王陽明)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于圣賢之學。”正是如此,游走于佛老之后的王陽明才能深入挖掘經典中蘊含的無限精髓。四書是個人人格確立和從事儒學研究都不能跨過的經典典籍,王陽明也不例外。歸于圣學的王陽明,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對過去的思想境界進行了徹底的超越。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其在“心即理”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闡述道德實踐的本體論意義,較明顯地繼承并發展了《大學》和《中庸》。人們也可以從《論語》中窺見其思想的發端處,《論語》中有部分講到了知和行,所以王陽明能夠將知行關系發揮到極致,是離不開《論語》的啟發的。
一、《論語》與“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為王陽明心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命題,其地位與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從孔子到宋儒,儒家對于知行關系的探討就未曾間斷過。從《尚書?說命中》提到的“非知之艱,行之艱難”,到《中庸》當中“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都提到知與行的關系,但是在理學形成之前,這一關系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宋代,理學家繼承前并極大地挖掘知行關系,使之成為一個重要的論題。從二程到朱熹,到陸九淵,再到王陽明,都對知行關系有一定的闡述。程頤認為“須是識在所行之先”,朱熹認為“知行常相須”,陸九淵認為“博學在先,力行在后”。直到王陽明,才正式提出“知行合一”說,而王陽明無疑把知與行之間的關系體悟透徹,提出“一念發動處,便是行了”,“知行合一”由此成為他哲學理論的基點。
《論語》中有很多關于知行的論述隱而未顯,體會起來略有難度。例如,《論語?學而篇》首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隱晦道出了知與行的關系。“學”與現在所講的學習不同,它包含更多的社會參與和實踐,講求的是修為、修行、踐行。古人的學習涉獵面很廣,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孔子曾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習”有練習、演習之意。“時習”說明學習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不加以反思、實踐,那便“學而不思則罔”。“時”強調了實踐的不間斷性,“吾日三省吾身”,實踐和反思不是某時某刻的作為,而是不間斷的過程。“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都強調了學與習互推互進的作用。
孔子不是只強調“學”而忽視“習”,他將二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互為推動,使得其思想核心在于踐仁。這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十分相似。王陽明主張“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這里所講的圣學就是由孔子開創的原儒實踐仁義之道,實踐作為儒家所講的工夫,將知和行統籌貫通,熔鑄為一物,力求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內外相通。溫故才能知新,而知新當然是由于溫故。學與習也要當作一事來Υ。在“學”之時,人們必然是有渴求之心,一念發動處,已是行了。王陽明對孔子思想的發掘,可以說是淋漓盡致。所謂一念發動,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在此心上講求。心在王陽明的語境中就是天理,具有終極意義。《中庸》有言:“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這段關于知、行的闡述,簡短精辟,道出了其中的奧妙。朱熹認為:“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則生知安行者知也,學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可以看出,儒家從來不只是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更加重視道德實踐,主張生知安行,在知和行之間有尋求一種平衡。智、仁、勇作為三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和行有著很大的關系,儒家主張的知是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知,是一種終極層面的知,是與天理相貫通的下達之知。
二、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王陽明在論述知行合一時也提到了本體:“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失卻知行本體。”這個本體可以說是“本立而道生”的所立之本,是心之本體。心之本體是知行合一的根源所在,在《論語》中,君子之本,歸于仁。王陽明對孔子所說的“仁”進行發揮,仁是善性,君子不斷通過立善性來通達天理,通達道。知與行的合一皆因本心,此本心乃本體之心。王陽明哲學作為身心之學,主要針對生命的主體性與道德準則進行詮釋。王陽明秉承了儒學的主體性原則,將其理論的發端歸至仁德之心,即本心,以此心觀萬物,此心通達天理,更加強調道德踐履的主體性與主動性。
實踐之本,在于為仁。心之本體不僅僅是認知的本體,更是道德本體。心之本體要不斷用功,將障蔽去除,就如王陽明所說的“磨鏡”。明代哲學家徐愛總結王陽明的磨鏡說時說:“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心就如同一面鏡子,鏡子上落了灰塵,就不能夠照萬事萬物,心上有了私欲,也不能使事物在其中顯現。將鏡上灰塵擦去,使其復照萬物,將心上障蔽去除,使其復其本性。本性如明鏡一般,原是內外通徹。所以,王陽明特別看重對本心的持守,“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照”。
作為本體的知行合一需要在道德行為上把握本體的意義,使得本體與工夫彼此成就。在事上磨練,就是知行合一,工夫與本體具有共時性和共生性,知、行本是一事,不能分為兩者。心體即是仁,對仁無遮蔽,對心體無遮蔽,唯有知行合一。就如《論語?衛靈公篇》所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由此可見仁德持守的重要性。仁不能守是因為仁被私欲所阻滯,去除私欲即是“行”,因此王陽明特別強調“立志”,“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天理常存,只在于對此念的不斷存養、擴充。生命成為一個追求本我、回歸本心的過程。一念發動處便是行,知在王陽明的語境中已經不僅僅是普通的經驗性的知識獲取,而是與行合一,在行中實現。本心一旦活動,就是行的發端處。王陽明將知行合一看作是知行的本體,堅持這一本體,是他理論的基點。以知行合一作為實踐的基礎,以知行合一統籌實踐與本體,體現了王陽明思想的純正以及境界的超越。
知行不能合一,就在于行的發端處有了私欲隔斷,此私欲將本心遮蔽,本心還是此本心,像一面明鏡,只是私欲如凡塵一般落在明鏡上,明鏡不復照物,內心活動不再是出于本心的純粹善性,這也是后人達不到圣賢境界的一大原因。“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本心原是明澈的,圣人可以保持而常人卻失去其真,圣人貫通天理與心性,本心純然至真。在此,王陽明依舊繼承了孟子的性善理論,并將心學發揮到極致,將心、性、天理拔高到同一高度,充分肯定并發揚了本體之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三、作楣し虻鬧行合一
“知行合一”不僅體現在本體上,更體現在工夫上。王陽明心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將本體和功夫同時進行討論,同時推進深度。知行合一,不假外求。工夫是本體的手段與方法,《論語》中也有關于具體的實踐工夫的論述。只是那時的儒家還沒有將心性理論構造成一個龐大的系統,所以其在《論語》中自然散落在各個章節之中。例如,在《學而篇》中,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從子夏的這段話,人們可以明顯看出,儒家對于家庭、社會乃至于國家,都有著一套行為準則。對妻子要重品德,侍奉父母要竭力;服事君上,能夠賭上性命;同朋友交往,要誠實有信。如果人在為人處事方面能夠做到如此,沒有學習也是學了。
徐愛和黃綰、顧應祥討論知行合一,無果,于是向王陽明先生請教,問:“如今人盡有知的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學生徐愛認為人們知道孝、悌,卻不去行孝悌,這就是將知與行分作兩事。一邊是知道孝、悌,另一邊又不去落到實在之處,這就是知行為二了。王陽明認為其只是本心已經被私欲所阻滯,而不知知行本體。“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這一段關于知孝悌的話可以說是《論語?學而篇》中對行孝悌的深層闡述。王陽明用孝悌對徐愛的問題進行解答。徐愛只是知道世人將知與行分作兩物,卻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王陽明解釋說,世人雖知孝悌,但不行孝悌,便不是真正知行合一。只有真正付諸行動,才算是真知。王陽明認為,知在行中,行在知中,本體和工夫互通表里。“知是行的主意”,雖有知而不行,則是未知,是不曾知。知行不能分作兩事,王陽明將孝悌之行加以闡發,突出了《論語》中隱而不顯但又極為重要的思想,概括來就是“知行合一”。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仁的具體實踐就是對父母要孝,對兄長要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務”既很好地說明了君子行孝悌的不間斷性,又具有務實之說。就如陽明講“持志”“勿助勿忘”,仁的本心發動使行具有道德意義。如果不行仁事,只是在口頭上空泛地說孝悌,那就不是真正懂得孝悌。沒有行動的認知不是真知,說知必然已經行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對于由孝悌引發的知行討論,在《傳習錄》中不止一處。
由此看來,只有知行本體之心而不用知行合一之功,也是不行的,這樣只會導致知、行相分離。知行工夫彰顯了知行本體。如果沒有功夫上的落實,知行本體也會被遮蔽,不能顯發。儒家哲學是實踐的哲學,是出世之學問。雖說以現在的觀點來看,王陽明哲學在很大程度上會被理解為所謂的“主觀唯心主義”,但是并不代表他的思想中沒有對實踐的重視。尤其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可以說很好地闡釋了儒家心性哲學的主體性意識。人作為社會的動物,必然要和周圍的人、事發生各種各樣的關聯,儒家特別強調“推己及人”,這里的“推”,就是社會關系的產生,從家庭這個最基本的單位開始,推到鄰里,推到更遠的社會關系。儒家所重視的社會關系,主要就是要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在這些交際中,社會行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知與行要能夠合一,不僅僅依賴知行本體,更離不開知行工夫。
知行合一既是本體,也是工夫。可能在很多地方,他的解釋已經超越了當時對話中所涉及的方面,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將儒學的精髓深挖概括,體現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博大的學識涵養。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