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描寫夏天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夏天的夜晚,當我入睡時,總會聽到“吱吱”的叫聲,此起彼伏著,待我要閉眼時,它又“吱吱”地吵著。純屬噪音,令人心煩意躁,這惱人的昆蟲——知了,真是不知趣!
一次偶然的機會,寂靜的午后,天空廣袤,幾縷白云慵懶地漂浮在淡藍的天空,一副欲醒未睡的樣子。在一棵樹上,我看到了知了(也就是蟬),它是多么安靜的在樹上逗留著,那蟬翼真是很薄,薄的好像可以一戳便破,難怪有人會說“薄如蟬翼”。它很悠閑,有時慢慢地在樹上爬上爬下,很不老實;有時它似乎不存在,就這么一直不動著,像是死了,風吹,它依舊不動,一番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兒。識得蟬的廬山真面目,我便對它有了好感。
在初一上學期時有篇關于蟬的課文嗎?還記得那句“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嗎?那是蟬的生命意義!我突然就覺得“蟬”有點陌生,又有點不可思議了。
后來看了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獄中詠蟬》,才知道蟬是高潔的象征。從此蟬走進了我的夢——
我是一介書生,看著人世間云云霧霧,我沒有權勢,沒有地位,但我不屑這些,口中說念道:“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古詩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里的關于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后鼻音,“萍”為后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采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
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都躲到詩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并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采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劃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里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并匯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后“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后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12古詩二首
[教學反思]
1、雪仙女來了,她邁著輕輕地腳步,走過了田地;她撒下白白的雪花,飄過了森林;她跳著輕盈舞蹈,擁抱著冬天。
2、冬天是個時裝設計師,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冬天是個魔術師,送給每個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個音樂家,用各種各樣的風譜寫樂章;冬天是嚴厲的老師,用嚴寒與風雪做教鞭,教育我們擁有頑強的意志。
3、雪愈下愈大,愈下愈多,愈下愈美。大的,小的,飄飄灑灑,紛紛揚揚。有的像仙女在空中飛舞;有的像一閃即過的流星;有的像白色的小精靈再施展魔法。
4、冬天像一位公主,舞動神奇的面紗,送來陣陣寒風;冬天像一位巧匠,揮舞手中的刻刀,雕刻出最美麗的冰花;冬天像一位魔法師,旋轉著魔棒,幻化出飛揚的雪花;冬天像一位時裝設計師,用獨具的眼光,為大地披上雪白的衣裳;冬天像一位音樂家,用靈巧的雙手,譜寫著風的樂章。
5、有芝麻般的雪,飄飄揚揚,像是小仙女一樣從天而降。有黃豆般的雪,紛紛灑灑,像是圓的小奶糖一樣,好像一口吞下去哦。
6、一陣西北來的風,吹走了幾乎所有的顏色,只剩下滿世界的黃:暗黃的石塊,裸露全身,在馬路邊打滾;褐黃的葦葉,只剩半截,在水溝里掙扎;青黃的雜草,孤苦伶仃,在園子里寂寞;枯黃的樹干,葉子,在橋兩端打顫;橙黃的街燈,猶猶豫豫,在街道旁等待……
7、冬天的風是和煦中夾雜著點傲氣的。但它不像北方凜冽的寒風,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它是一個和善的小精靈,在你踏上勞累的歸途時,輕輕拂過你的臉龐送上半點寒意;或是,徐徐吹動你耳畔幾縷發絲,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響曲。那風吹的聲音,猶如一只無形的手,輕輕叩開你的心扉。對于這小精靈的問候,你能撅起嘴嗎?你只有“忍”著幾絲寒意,出口氣罷了。
8、冬天的大地被雪花點綴的銀裝素裹;冬天的山川被寒冷描繪的冰封千里;冬天的人們被狂風怒號的穿棉裹襖。
9、冬日的清晨,初陽半射的小巷里,有熱氣騰騰的豆漿油條;冬日的午后,暖陽呵護的小街頭,有兩軍廝殺的象棋石盤;冬日的夜晚,寒月偷窺的小床邊,有輕盈夢幻的搖籃小調。
10、冬天,雖然沒有春天迷人的鳥語花香,沒有夏天壯觀的閃電雷鳴,沒有秋天誘人的豐碩果實,但它也有獻給大自然的含蓄的美
11、冬天,它是一個雪白的精靈,降臨在人間;它是一位優雅的女士,漫步在大地;它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畫出了最美的華彩!
12、冬的代表-雪,簌簌落落撲向人間。落在了樹上,挺立的光禿禿的樹枝更加帥氣;落在了田里,將小麥種子捂得嚴嚴實實,使它們來年更加豐碩;落在了山野間,是山谷中,山峰上披了一層厚毯子,使山看起來更加巍峨。冬,雪的世界。
13、冬天,鵝毛般的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地上撲的是雪,厚厚的,軟軟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皚皚的,又松又軟;樹上蓋的是雪,積雪把樹枝壓彎了腰。太陽照在白雪山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14、春,是一首歌,抑揚頓挫,是一幅畫,生趣盎然,是永遠奔跑的旋律;夏,是一支舞,熱情奔放,是一層紗,飄逸灑脫,是永遠踴躍的精靈;秋,是一首詩,清高孤傲,是一縷泉,冷酷不羈,是永遠飛翔的白鶴;冬,是一江雪,寒幽肅颯,是一頃湖,銀裝素裹,是永遠垂釣的智者。
15、雪花就像扇動翅膀的白蝴蝶一樣在空中飛。雪花落在了屋頂上,仿佛給屋頂披上了一條紗巾;雪花落在大樹上,大樹仿佛開滿了銀色的小花;雪花落在大地上,仿佛給大地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我的頭上,就像給我夾上幾個小夾子。
16、?拓展閱讀:描寫冬天的比喻句 描寫冬天的擬人句 描寫冬天的優美語段 關于描寫冬天的詩句
17、因為雪花,冬天讓大地素裹銀裝;因為寒冷,冬天讓河川冰封千里;因為狂風,冬天讓人們刻骨銘心。
18、我喜歡冬天,因為它像一位法官,正直、公正,一視同仁;我期待冬天,因為它有像鵝毛般一樣潔白的雪花;我守望冬天,因為它像甜睡了的嬰兒,接下來便是活潑無比的春天。
登高詩: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登高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中國古代文人有一種登高情結,這種情結又影響著文人的文學創作和審美心境。登高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活動,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登高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看待世界的視角,文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遭到貶斥,不得志,他們所追求的自由的理想境界,只有在登高望遠的時刻才可以使自己飽受束縛的心靈得到暫時的釋放,使自身獲得片刻的自由空間。我心飛揚,不能與鳥同飛,也要站到離天更近的地方,去品味飛翔的感覺。
那么,怎樣鑒賞登高詩呢?
1. 抓取關鍵詞,探究登高的目的
古代文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和情調。簡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目的:
①應和節令。中國歷代的一些文人雅士,每當重陽之時,常常登上高處,欣賞深秋的美景,一面賞菊飲酒,一面吟詩抒懷,留下了許多生動的詩篇。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p>
②即席酬唱。如王勃的《滕王閣詩》、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浙江紹興之蘭亭,江西南昌之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洞庭湖邊的岳陽樓,均依山傍水,視野開闊,是歷代文人登高宴飲的理想勝地。
③借景抒懷。正因為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契合,所以不管是仕宦出游,還是羈旅漂泊,文人異地登高的渴望總是在所難免,已成一種情結。登高一則可以飽覽異地風光,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麗;一則可以放松身心,或抒發心志,或排遣郁悶,可謂一舉兩得。
④登高懷古。今昔比照中表達對時世的關心和對個人處境的反省。如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p>
⑤登高餞別。每逢家人故友外出遠游,登高設宴,舉杯暢敘離別之情和人生感慨,目送對方離去,已成古代文人最富有情調和暢訴衷情的告別形式。如李白的《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2. 知人論世,探究蘊含的思想感情
登高有時就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生活的再發現,感情的閘門在一剎那間被打開,宇宙、人生、國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樂競相涌來。古代文人在登高時闡發的情理常常有:
①盛贊風景之美,暢敘登高之樂。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只有登高,才能讓更廣闊的美景進入自己的視野,跳出狹小的生活圈子,給心靈自由的空間,盡情翱翔,尋覓登高之趣。
②悲羈旅流離之苦,抒思鄉懷國之殷。對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鄉思的最佳場所。如:“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宋?寇準《春日登樓懷歸》)詩人登樓遠望,只看見脈脈東去的江水,舟橫渡口,人跡稀少,荒野里飄蕩著幾家沒有生氣的炊煙,寺廟古樹上時而飛過一兩只鳥兒,一切都顯得寂寥。他想家了,想起了在八百里秦川渭水邊上的家,到這遠天遠地來做官,究竟是為了什么?孤獨漂泊的愁滋味一下占據了詩人的心。
③哀人生苦短多舛,發壯志難酬之憂。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頓覺宇宙之浩大,個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古代文人,也隨歲月的磨礪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許多感慨。功業未就的苦悶成了一生的心痛。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作者對淪陷的故鄉的思念。他目睹腰中寶刀,卻不能用來殺敵衛國,悲憤地拍打著亭上的欄桿??捎钟姓l能領會他此時的心情呢?詞中通過看吳鉤寶劍、拍遍欄桿的典型動作,生動表達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情。
④嘆時事動蕩之亂,表憂國憂民之志。身逢亂世,國恨家仇往往成了詩人登高時揮之不去的情思,少了閑暇登高的那份輕松和自得,襲上心頭的憂國憂民之志讓登高多了幾分肅然。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詩人仰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后四句抒發了作者晚年的羈旅之思、懷鄉之情、垂暮之嘆、衰鬢之怨以及家國之恨,由異鄉漂泊寫到多病殘生,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紙上。
【高考鏈接】(2009年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滿江紅
登黃鶴樓有感
岳 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注]萬歲山、蓬壺殿:指宋徽宗時構筑的土山苑囿、亭臺宮殿。
⑴這首詞中的對比是由哪兩個句子領起的?“萬歲山前珠翠繞”一句中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⑵詞中寫了哪些“風塵惡”的景象?
⑶詞的開頭寫作者登黃鶴樓遙望中原,結尾說“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解析】全詞采用散文化寫法,層次分明。從篇首到“蓬壺殿里笙歌作”為第一段。寫在黃鶴樓之上遙望北方失地,引起對故國往昔“繁華”的回憶?!跋氘斈辍比贮c目。“花遮柳護”四句極其簡練地道出北宋汴京宮苑之風月繁榮。“珠翠繞”“笙歌作”,極力寫出了歌舞升平的壯觀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起筆(回應“想當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寫北方遍布鐵蹄的占領區,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慘痛情景,與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拌F蹄滿郊畿,風塵惡”二句,花柳樓閣、珠歌翠舞一掃而空,驚心動魄。接著是兩組自成問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戰士浴血奮戰,卻傷于鋒刃,百姓饑寒交迫,無辜被戮,死無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統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三句,作者樂觀地想象勝利后的歡樂,今日“靖康恥,猶未雪”,未能盡游興,“待重新收拾舊山河”后,定再駕乘黃鶴歸來,重續今日之游以盡興。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
【參考答案】⑴想當年,到而今。借代。⑵鐵騎滿郊畿,士兵“膏鋒鍔”,百姓“填溝壑”,中原荒煙,千村寥落。⑶由開頭對昔盛今衰的悲慨,對外敵入侵踐踏大好河山的憤恨,對統治階層奢侈誤國的隱隱痛心,對抗擊敵人收復失地的決心,轉到想象中“提銳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黃鶴樓的舒暢心情。
唱和詩:故人惠思我,百里寄遙音
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詞唱和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它源遠流長,形式多樣,獨具特色。有聯句、酬和、和答、分韻、和韻、次韻等。古人唱和多為贈答,其內容有思友懷人、相互勸勉、暢言志向、傾訴際遇、懷古憶舊、游景玩趣等。古人一唱一和以詩會友,格調高雅,氣息清新,友情深厚。歷代著名詩人大都有唱和之作傳世,他們或者以唱酬相往來,或者寄和答于別后,或者憶前人而追和。以詩相唱和來增進詩人之間的交往,表達詩人們對生活,對時事,對自然的感受和認識,這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之一。
唱和詩鑒賞要點如下:
1. 要知人論世,熟悉寫作背景
特別注意原詩后面的注釋,它往往有助于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2. 要明了產生唱和詩的原因
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因:①因審美愛好與情趣方面的趨同而唱和;②因社會遭遇相同而唱和;③因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相似而唱和。
【高考鏈接】(2009年臺灣大學入學考試國文試題)閱讀下列甲、乙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贈劉評事》)
[乙]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A. 二詩均藉由描寫景物的變化,具體呈現季節的交替、轉換。
B. 二詩均藉由自己和他人態度的差異,深化面對春盡的感傷。
C. 甲詩以“猶是春”表示只要心中有春,即令春去亦無須傷感。
D. 乙詩以“何須恨”表示四季各有其美,當豁達迎接夏天到來。
【解析】古詩中保留了相當多的詩友間贈酬作詩作品,其中互表心志、互傳關愛的很多。見之文字的是“贈”“見寄”“酬”等字樣,這類詩作不同于一般的應制詩。古人習慣把每月的月初、月半、月末稱作為朔、望、晦。詩題中的“晦日”即為月末三十日,過了這天,意味著時令進入夏季。春去的傷感,對于情感敏銳的人,不言而喻。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暮春最后一天,猶為珍貴。聯系甲詩文題及末句,詩人惜春、惜時、惜友情之旨昭然若揭。但乙詩卻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了新意?!肮澪锵啻摺?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為。因為新陳代謝,是自然運行的規律!但那些“癡心兒女”卻想“挽留春”,不欲讓春歸去。這樣寫足了人們對春將逝去時的悵惘之感。詩的后兩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鋪墊。后兩句,反振一筆,如異峰突起,醒人耳目。繁花似錦(“芳菲”)的春天歸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那“陰陰”的“夏木”同樣“可人”呢!詩人的樂觀、豪放、豁達,躍然紙上!
【參考答案】綜觀四個選項:A項錯在“具體呈現季節的交替、轉換”;B項錯在“深化面對春盡的感傷”,乙詩沒有感傷;C項錯在“即令春去亦無須傷感”;D項正確。
哲理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詩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直接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在詩歌領域開創了哲理詩這朵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獨特的智慧之花。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議論為詩”,用詩歌來說理。宋代哲理詩的顯著特點就是既有詩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內涵,兩者有機融合,高度統一。
哲理詩一般以理趣見長,耐人尋味,給人以教益。鑒賞時要注意:
1. 明了詩人表達哲理的形式
一般有三種形式:借景說理、即事說理、托物說理。哲理詩往往是在寫景狀物、寫人敘事時,有意識地蘊含一些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這類作品往往是敘議結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敘事、寫景是手段,表現理趣才是目的。優秀的哲理詩都是以形象說理。因此,在解讀哲理詩中的哲理時,首先要品味詩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點,進而聯系社會現象、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想,悟出其中蘊含的哲理。
2. 明了哲理詩視角的豐富性
哲理詩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理想、愛情、藝術等方面。描寫自然景物如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描寫社會政治的如白居易的“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描寫人生理想的,如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描寫文藝創作的如王安石的“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描寫愛情的如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等等。
【高考鏈接】(2009年湖南卷)閱讀下面的詩詞,根據提示,完成賞析。
三月晦日偶題
秦 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
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
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1)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
秦詩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詞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點絳唇》一詞起句與結句頗有藝術特點。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奠定了全詞的基調。結句“夢里尋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抓住區別點“理”“情”入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一般地,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結尾點題。
【參考答案】(1)秦詩之理趣:作者闡述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癡心兒女對春逝無需遺憾,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
老師們在剛剛布置“前置性小研究”時,往往會走進這樣的誤區:內容上僅僅把它當成了預習作業,發揮了預習的功能;形式上從原來的口頭布置變成了印在紙上,而這不是“前置性小研究”的價值所在。生本語文課堂前置性研究應遵循“簡單、根本、開放”的原則。對此,我聯系自己設計的“前置性小研究”,作了如下思考。
一、依據學情,落實“簡單”
“前置性小研究”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先學作業,是老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作業。剛開始做小研究時,我覺得,既然是“研究”,那一定要讓學生動動腦。比如我設計的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西湖》前置性小研究:
說一說、找一找:
1.讀完了課文,你覺得西湖美嗎?
找一找,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西湖的美?說一說它美在哪里。
2.課外我收集了一些關于西湖的資料哦?。ㄌ崾荆嚎梢允敲鑼懳骱脑娋洹⒖梢允墙榻B西湖的資料、還可以是關于西湖的圖畫哦!)
結果,我把小研究收上來批改,發現許多學生都有困難,還有學生沒有做。我就找原因,生本教育以生為本,我反思自己有沒有以生為本。我到班上一調查,才知道全班30位學生都沒有去過西湖,也不知道西湖在哪里及西湖的相關知識。對于自己不知道的,學生就無法身臨其境感受其美。于是,針對這種現狀我又修改了小研究:
1.上網觀看西湖,可以是圖片、視頻、知識介紹。
2. 把課文讀五遍,在讀正確的基礎上,邊讀邊想想自己看到的畫面。
第二天上課時,我發現學生在有了對西湖的了解及感觀下,學生就能融入課文,體會到西湖風景的優美。生本創始人郭思樂教授說:簡單帶來極致。我想,只有我們依據自己班學生的學情,才能設計出“簡單”的前置性小研究。
二、依據教材,落實“根本”
我們老師為什么要設計前置性小研究?剛開始做生本時,我只是認為它是生本教育的一塊、一個組成,有了前置性小研究,叫生本,如果沒有的話,或許就不叫以生為本了。漸漸地我發現,前置性小研究的設計很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設計前置性小研究就是為了學生能學有成效。我們老師想的、做的、設計的,都應該是為了我們的學生。怎樣設計才能落實“根本”呢?于是,我潛心閱讀教材、學習新課程標準、對照大綱領悟其精髓,在反反復復的學習中、實踐中,讓小研究不偏不倚。如我設計的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前置性小研究:
一、認一認。
1.我會讀(會認了就畫上喜歡的符號喲)。
熱情( ) 一柄( ) 大傘( ) 游入( ) 穿梭( )
眨眼( ) 透明( ) 舉著( ) 嬉戲( )
2.奇思妙想記生字,我用________方法記住了 字。
3.我想寫
二、讀一讀。
1.我把課文讀了( )遍,已經達到( )的水平了。(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第二個括號里打哦。)
字音準,聲音響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我能帶著感情讀課文
2.說一說:小朋友,夏天來了,你想變成什么呢?(學著課文說一說,可以先說給爸爸、媽媽聽一聽喲。)
三、讀一讀,背一背。
小 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我從基礎知識、核心問題、課后閱讀這三塊來設計《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前置性小研究,始終依據教材,抓住根本,讓學生進行先學。事實也說明,一段時間后,學生不僅學會了新課文,課堂上游刃有余;而且會學新課文,既掌握了基礎知識、把握了中心內容,又拓寬了閱讀面。學習有法,貴在得法。
三、智慧整合,落實“開放”
剛剛在設計小研究時,我什么都想給學生,生怕漏掉什么知識點,以致學生到了課堂上不會交流、無法交流。同時我也擔心學生不會做題,總是將小研究細化,變成一道道的習題。
后來,我就發現,這樣設計是不對的。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更沒有體現小研究的作用。郭思樂教授說:“今天語文教育的致命的問題,就是從各個方面去破碎語文的整體?!庇谑?,我就想到了整合,真正落實 “開放”,發揮前置性小研究的價值。將繁瑣的題目刪除,整合提煉出知識點,同時將一個個零碎的小知識點合并成一、兩個核心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容易打開,就能讓學生充分思考。
我又重新設計了原先不合理的《石榴》前置性小研究。
一、我會讀
1.我會讀本課的生字、詞語。
2.我會讀課文。
二、我會說
1.我來說一說石榴的生長過程。
2.我來說一說其他水果的生長過程(如:橘子、西瓜等常見的水果)。
三、拓展閱讀
讀一讀有關石榴的文章或者描寫其他水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