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英雄的成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臨危不懼,白話釋義:遇到危難毫不畏懼。朝代:春秋時代,作者:鄧析,出處:《鄧析子·無厚》:“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2、寧死不屈,白話釋義:寧可死去,也不屈服。朝代:明,作者:·趙弼,出處:《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3、自強不息,白話釋義: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息:停止。朝代:周,作者:姬昌,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來源:文章屋網 )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可以說,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一、閱讀教學的影響因素
1.科學性。傳統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的傳輸、基本技能的培養、知識的積累、讀寫方法的結合仍是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堅持的。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摒棄唯考分是從的論斷,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個性化閱讀,以科學的理念推動著閱讀教學改革。
2.啟發性。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心思單純、活潑可愛,教師如果不顧兒童年齡特點,定位過高,就會失去閱讀的本真,喪失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語文閱讀的趣味性,從而能產生閱讀的興趣。
3.廣泛性。知識的獲取如果只依賴于課內教材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注重教學資源的廣泛性,從課內走向課外,豐富學生的閱讀范圍,將課內外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4.適切性。不同年齡時期閱讀能力、閱讀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對不同學段的兒童選擇不同的閱讀能力,這樣才能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才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5.有效性。傳統教學中,一張考卷決定著閱讀教學的成效,而對學生在閱讀中的體驗、興趣、方法等視而不見。教師要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多樣化的評價內容提高學生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有效閱讀的策略
1.營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學校要改變傳統的閱讀理念,打造“書香校園”,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營造愉悅閱讀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進步、成功帶來的樂趣。(1)開展讀書活動月活動。學校將每年的五月定為閱讀活動月,讓閱讀成為一種時尚。舉辦集體國學背誦、親子讀書活動等活動,讓人人參與到閱讀教學之中。通過講故事、成語接龍、書簽設計等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2)利用好宣傳陣地。學校要利用好櫥窗、廊道、板報等宣傳陣地,在版報中展示閱讀筆記、推薦書目,在廊道中寫入“三字經”等國學內容,營造閱讀的氛圍。
2.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1)導入激趣。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天真活潑的特點,選擇趣味性強的內容,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為知識與生活之間建立聯系的紐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在《草原》教學中,教者播放草原風光的視頻,導入如下:“肥沃的土壤,芳香的野花,新鮮的空氣,一望無際的草原,碧波蕩漾的湖泊,這就是風景如畫的草畫,令人神往。”教師以視頻、語言讓學生初步感受草原之美,產生閱讀的興趣。(2)形象激趣。文本中有學生感興趣的歷史人物、科學家、英雄的足跡,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激勵著學生不斷前行。如在學習《詹天佑》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從他“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中感受他面對壓力,有勇氣接受挑戰;從四個“哪里”感受到他勘測的周密;從“‘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中感受他嚴謹求真、一絲不茍;從環境描寫體會到詹天佑不畏艱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風。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卓越才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學生,讓學生從他身上的科學態度、刻苦精神受到啟發。(3)以文學的品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反復接觸語言之中,從字里行間受到感染,走進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學習中,教者讓學生從“忽傳”“初聞”“卻看”“漫卷”中感受作者聽到勝利后內心情感的變化,從樂極流淚到歡快欲狂,從這些詞中透出作者對人民生活的關心與同情,體現其博大的胸懷與高尚的精神境界。
3.讀寫結合,提升閱讀效果。小學語文教材選擇的文本文質兼美,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體會用詞的準確,感受表達的情感,學會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教師要設計好多種練筆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掌握規律,在練筆中加以運用。(1)仿寫。小學生選擇具有明顯特征的內容進行模仿,為閱讀與寫作之間建立聯系。如從《給家鄉孩子的信》中受到啟發,感受巴金對家鄉、對孩子的無限關懷,嘗試給巴金爺爺寫一封回信。(2)續寫。有些文章結尾給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對課文進行續寫,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提高其寫作能力。
一、語文教學工作方面
1.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針對本階段學生好動、書寫質量差等實際情況和好勝心強的特點,對癥下藥,采取多鼓勵,常激勵的教學手段,以此促進學生自覺的學習,主動改正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緊跟學校課改步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的主陣地。在本學期,我繼續緊跟學校課改步伐,扎實做好課改工作,提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學期備課、單元備課、課時備課有序開展,晨讀課有內容、有目標,上好每一節訓練課,提前安排好演講、注意力訓練,并語文課中引入“簡單語文教學模式”,重點放在每課的讀寫結合點上。教學中,運用輕松愉快的語言,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活力,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按小組合作的模式,盡可能地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相輔相成,提高他們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在學習教材的同時,充分利用兩翼教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知識面,注重積累和運用。
3.注重課內外知識的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靠掌握有限的書本知識就行了,還要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對課本知識進行延伸,把課內課外知識有機的結合。在教學中,我都根據教材內容,適當拓展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外知識。如學習了第1課《古詩詞三首》,以誦讀比賽的形式鼓勵學生積累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學習了《小英雄雨來》,推薦學生閱讀中外有關愛國小英雄的故事,如《雞毛信》、《小兵張嘎》、《卓婭和舒拉》等;學習了《觸摸春天》,指導學生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習了《普羅米修斯》,推薦學生閱讀《古希臘神話故事》……同時,我還推薦向學生推薦《中國名人故事》《外國名人故事》《柳林風聲》《尋找生命的北極星》《生命頌》《學生科普第1書》,要求學生復讀《愛的教育》《中國歷史故事》《中國成語故事》《一千零一夜》讓他們感受書中人物的機智、勇敢和語言的妙趣橫生,增加閱讀量,擴大知識面。
同時,我還十分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根據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走,我們去春游”,組織學生分組設計《春游活動方案》;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啟示”,在學生學文的基礎上,根據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要求,召開了一次學習成果匯報會,每個小組一個主題,有的介紹搜集到的有關大自然啟示的資料,有的展示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還有介紹自己從動植物身上得到的啟發等;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田園生活”,分小組進行了“美麗的田園 向往的生活”綜合性學習匯報展示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此外,注意各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4. 重視培優補差工作。為了促使每一位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我著重“抓兩頭,帶中間”。注重拔高優生,培養優生,鼓勵這部分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增加他們的課外知識積累。對待后進生,注意激勵他們樹立信心,多進行課外輔導,從基礎知識抓起,課堂上多給他們創設發言、表現的機會,以此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期初,做好班主任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學習、紀律、衛生、安全等方面教育。平時,配合學校德育處,重視學生養成教育培養;注重安全教育,增強學生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范能力,配合學校綜治辦做好每月一次的安全演練;注重培養班干部,定期召開班干部會議,交給學生工作方法,指出不足,注意樹立他們的威信,在班級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后進生管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幫他們結成“一幫一”對子,在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共同進步;加強家校聯系,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在校表現,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來。本學期,我班開展了“感念親恩 母愛似水”三八國際婦女節感恩活動;進行了班委會成員改選活動;召開了“弘揚雷鋒精神 爭做文明學生”學雷鋒主題班會;舉行了“珍惜寶貴水資源 共創文明內蒙古”節水主題班會;召開了“緬懷先烈 感恩現在”清明節主題班會……
三、語文教研組工作方面
小學生《史記故事》讀后感1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兩句詩是寫漢朝大將軍李廣的,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最近我閱讀了《史記故事》,終于對這位一代名將有了深入的了解。李廣從少年時代就隨著部隊抗擊匈奴。李廣不僅箭術高超,還體恤士兵、善于用兵,所以在戰場上讓匈奴聞風喪膽,成就了李廣的“飛將軍”之名。直至六十歲高齡他仍然領兵出戰,但就是那次隨衛青出征,因為迷路受罰,流淚自刎。
李廣一生為官清廉,做了四十年的官,家里卻沒留下什么財產。而他不僅視金錢如糞土,還體恤士兵,愛兵如子。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將士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奮勇殺敵。我想這也是李廣成為“飛將軍”,一生中勝仗無數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們班級中的小組建設,北極鷗小組在上學期獲得了校“美麗小組”的稱號。他們的組長小婷應該是功勞最大的。課堂上,小組共學的時候,他們小組的討論是最熱烈的,她總是把最難的題目留給自己來回答。有時我甚至發現她將自己的思考結果告訴小組同學,讓他們多多發言,于是他們小組的發言次數越來越多,得分也越來越高。值日時,分配任務時,她總是最多最累的。同學問她,她總是說:“我做作業速度快,所以做值日的時間就多,就應該比他們多做點。”在她的帶領下,她們小組在每周的評比中都能名列前茅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老師為了促進幾個小組的共同進步,想將他們小組的一個同學和其他小組交換時,他們都哭了好幾天,這樣的小組誰愿意離開呀!
建設國家原來和建設小組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需要這樣的能人志士,最重要的是懷著深深的愛,熱愛國家,熱愛將士,熱愛小組,熱愛同學。
小學生《史記故事》讀后感2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讀史喜歡讀戰爭史。戰亂紛飛的年代,也是造就英雄的年代。秦始皇嬴政,無論他在統一中國后有著怎樣的功過,都無法掩蓋其并吞六國的壯舉。秦國統一中國,是順應時勢,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為什么歷史將統一大任托付給秦,這就是困擾我一時的疑惑。于是我翻開了《史記》。
通讀《史記》后,我大概明白了許多,秦統一中國,無非是內因和外因。內因是嬴政與其祖先們的成功,外因則是六國的失誤。
其實,嬴政的祖先們,一直在為嬴政打下良好基礎。從襄公立國,到穆公東擴,再到孝公變法,昭王稱霸,嬴政的祖先們從軍事、政治、文化等等,都在與時俱進,不斷順應時代的變化。終于到了嬴政,秦國已成為一個集軍事力量強、人才濟濟、政治清明(相對于六國)于一體的超級大國。
而嬴政自己沒有躺在祖先們的成果上,停滯不前,而是積極籠絡人才。嬴政身邊有許多了不得的文臣武將。武將首推王翦、王賁父子,其次蒙氏祖孫三代(蒙驁、蒙武、蒙恬)也是嬴政統一天下的股肱之臣。而文臣,秦王手下集結了呂不韋、李斯等一批能臣。秦國重用人才有三個明顯的特點:1.唯才是用,2.用人不疑,3.禮賢下士。與秦國相比,魏國則是不斷使人才流失,如吳起、商鞅、孫臏、范雎,甚至魏王的弟弟,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敗秦軍后也不得重用。
在秦不斷壯大自己時,其他六國卻由于不斷地犯政治錯誤,削減了自己地實力。首先被滅的是韓,韓亡國主要是不占地利,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而不懂外交、改革不全面、不徹底,則是六國通病所在。曾經由蘇秦策劃地五國抗秦,是最有希望扳倒秦國的,但五國不同心,各打自己地如意算盤,所以使秦國輕而易舉地化解了這次戰國期間最強勁的抗秦行動。
總之,歷史不斷眷顧秦國,而嬴政也是地地道道的歷史的寵兒。秦統一天下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偶然,統一天下成就了嬴政一代英主的地位
小學生《史記故事》讀后感3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中國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史記》共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記敘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漢武帝之初年間大約3000余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歷史。
閱讀《史記》,我們可以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因為《史記》中的典故、成語、人物、史實能使我們妙筆生花,使文章生動,具有深度和廣度。記得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鑒“,這在我閱讀《史記》的過程中心領其會。
司馬遷在遭遇腐刑的不幸之后,并沒有氣餒,而是立志”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歷經20余年的專心著述,他終于完成了”窮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由此,我深深地被司馬遷這種發憤著書,且不畏人生險阻的精神所感動。自我反思:現在的我成長在日趨小康的幸福生活里,還有什么理由去埋怨,去氣惱?人生坎坷,我應用心去面對每一天的新鮮,健康,快樂!
閱讀了《史記》,再加上聽了古代文學老師的講解,我對其中項羽這一歷史人物,頗感興趣。項羽不再是自己心里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物,而是對其有了一個比較全新的認識。《史記》中主要描寫了項羽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巨鹿之戰、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在巨鹿之戰中,項羽充分顯示了其驍勇善戰的軍事才能,進而為其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鴻門宴里,又由于他的不善于考慮后果,沒有聽順其謀士范增的計策,而使得劉邦順利脫逃。這也就預示了他會因此次的疏忽(即沒有為后來的統一大業掃除障礙),而不能堅固其西楚霸王的地位。因而,在垓下之圍的兵敗情形下,他落得個自刎的悲慘結果。其中也充分表現了一代英雄在面對愛姬時,不忍分離而又不得不離別的兒女情長,和那種不服輸的倔強性格。我認為項羽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只是他的勇大于他的謀。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評價項羽,更不能僅僅從他的失敗中而否認他也是一個有謀略的人。
小學生《史記故事》讀后感4
讀了司馬遷的《史記故事》,我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發達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對我們炎黃子孫的堅毅和智慧崇拜的五體投地,對我國自古以來朝代的興替有了比較清晰、深刻的了解,特別是《五帝的故事》,使我受益匪淺。
炎帝和黃帝是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都生活在遠古時代,那時既沒有文字符號記載他們的故事,也沒有安定的生活,人們主要依靠狩獵和采集植物果實為生,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后來炎帝發現許多小鳥在地上啄食細小的植物種子。他就把這些植物種子收集起來,種在地里,收獲之后,煮熟食用,味道香甜可口,又飽肚子。于是,炎帝向人們介紹這種谷物,推廣種植這種谷物的方法。為了耕種方便,炎帝又根據自己的經驗,設計了一些農具。從此,這種谷物,也就是粟子開始了大面積種植,人們能夠獲取較充足的食物。為了感謝炎帝對農業的生產發展的貢獻,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神農氏嘗遍百草,多次誤食有毒的食物,幾乎喪命,幸虧他又找到了解毒的草藥,掙脫了死神的魔掌。為了不讓人們重蹈覆轍,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仍然去嘗試各種植物。最后,他嘗到了一種名叫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劇毒植物無藥可救,神農氏不幸去世了。
炎氏之后,有一段時期非常混亂,各地諸侯乘機而起。軒轅氏決心消除戰禍。他修行德政,安撫百姓,整頓軍旅,收復了各地的諸侯。他又在逐鹿擒殺了南方諸侯首領蚩尤,統一了天下。后來,人們稱他為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