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綠的現代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現代性法律;人文關懷;疏遠;排斥
中圖分類號:D90-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068-02
身份化、典型化和抽象化是現代性法律日益突出的特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立法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因此法律條文得到前所未有的細究和審視,這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人文的角度對法律進行細致和深層次的深究就會發現,法律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隨著時間的增長,這種縫隙勢必會加大,最終造成人與法律之間的排斥和疏遠。
一、 法律對人行為和心理的考量
當前已經有很多學者針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成果,但是這部分學者的著眼點都是早期的研究成果,而現代法律的立法技術與早期法律存在時代上的差異,因此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實際情況。[1]
人的行為都是由其心理來支配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條文的時候不能僅僅對人的行為進行管理與規范,一定要重視在人的行為中心理所處的重要位置。
實質上,法律在考量人的時候要通過其外在行為對其心理進行評估。激情與理性共同結合形成的生命個體才能成為一個人,理性是人的內在素質,是進行正確選擇和判斷的素質,是把握和揭示知識的一種能力,這說明人既有理性結構又具有理性能力。因此,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應該是用理性的標尺來衡量人,且人是有感情的,因此法律不能忽視人的感情元素。心理情感是人必不可少的,法律是為人設定的,因此法律必須考慮社會的要求和真實情感,這是立法技術必不可少的指標。當然,法律既不能放任情感的流露,但是也不能絕對反對情緒性和情感性,而對于特定情境下的特定行為是可以理解的。[2]
二、 法律應寬以待人
法律同人一樣,應該也具有寬容的胸襟,應該具備人文化,法律父愛主義以及法律家長主義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早期的時候就有學者對其進行研究,證明了其合理性,證明了法律需要在尊重人格平等的基礎上設立,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性尊嚴的尊重程度日益提高,甚至到了供奉的程度,此時我們就不得不對其產生質疑。同時,法律是有限的,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法律不能覆蓋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如果法律面面俱到,那么該法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專制法律。[3]如果從理性上來說,一種行為既可以是違法又可以是合法的時候,法律應該對其持有寬容之心,不處罰這類行為,比如基因研究或者墮胎等。
現代性危機從19世紀就給現代人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對于法律與現代人的關系以及如何正確對待法律的寬容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法律精細到每個“毛孔”的時候,那么人們將會失去自由呼吸的空氣,感覺自己成為了法律的奴隸,每個人對生存的空間都有要求,都要一定的空間來施展自己的行動,這部分精神空間和物質空間絕對不允許任何社會空間進入。我國學者胡玉鴻教授認為如果一個社會足夠寬容的話,那么這個社會應當容忍人的實驗性行動和創新性行動,人生沒有既定的法則,人都具有理性的一面,對于自身利益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夠擔任好這個“管家”,因此法律也不能越俎代庖。[4]因此,只有真正尊重人的人性真正,做到寬以待人,法律才能真正適合人的發展,才能是現代性的法律。
三、 尊重人的個性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人類最普遍的特性就是個體性。個體性關注的是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是人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是擁有自我和成為自我時內心非常強烈的一種經驗。對于當代社會的人們,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是不可復制的。
法律應該具有普遍性,應該適用于所有的事和人。法律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時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樣才能方便國家管理社會,才能彰顯國家的權威和統治能力。德國曾經有學者提出,我們應該把正義的要求具體化,要把事情的形式和人的狀態考慮進去,要從具體狀況中把法律抽象和確定出來。
在具有個性化的人和普遍性的法律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錯位,因此要想把人塑造成為類似的模型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可笑的。在當代社會,不乏快速達到規則或者目的的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忽視了法律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結合,同時也褻瀆了人性尊嚴,因此必須在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化的同時,協調法律的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的關系。
法律在調整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要給每個人的發展和生存保留一定的空間,從而保證每個人的獨特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私人的領域,不希望任何人干涉。因此,法律不干涉人們的私生活,但是現代法律不斷細化,無形中就會干擾到人們的私生活。立法技術一定要尊重普遍性,然后要考慮到個人之間的差異,要通過總體統籌以及局部調和的方式來立法,如此一來法律不僅僅滿足特殊性格的人群,同時也適合大部分民眾。我國胡玉鴻教授也認為,雖然對于部分和古怪的個人特性,法律不能遷就,但是在立法的時候應當考慮到某些特殊情況對人們行為造成的影響,只有這樣法律才具有人道和溫情,才不會顯得無情和機械。
關鍵詞:職業教育;應用科技大學;旅游管理;啟示
2014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 按照《規劃》中的說法是“要逐步形成以應用科技大學(學院)為龍頭,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為骨干,一般普通高等學校參與,與專業學位研究相銜接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體系。”因此,應用科技大學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應用科技大學聯盟首批成員單位,黑龍江東方學院領先一步,始終致力于“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此次《規劃》對學院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應用性專業的代表,從《規劃》當中也得到了很多啟示。
應用科技大學有七個方面的內涵和特征,即應具有為區域經濟或行業發展的服務面向;培養目標是面向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辦學模式是開放的;課程體系應該是以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注重實踐的培養過程;擁有多元化的教師隊伍;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造自主選擇、多樣選擇的學習環境。
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就是以此為著眼點和落腳點的。旅游管理專業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將學生培養成為理論夠用、外語過硬、專業技能扎實、綜合素質較高、極具競爭力的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了“專業+外語”的學科建設理念;創新性地構建起能力培養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強化實踐環節;探索國際化辦學思路,目前已經初步構建起“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 深入走訪、調查,了解企業用人需求
旅游管理專業以企業、畢業生、在校生和兄弟院校為調研對象,調研方法主要采取實地走訪、調查問卷、座談會、搜集資料等方式。
主任教授帶領本教研室教師實地走訪用人企業進行深度訪談,走訪的企業多達10余家。這些訪談,一方面深入了解了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也為建立各專業穩定的實習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實地走訪外,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問卷調查方式。我們使用了“問卷星專業在線問卷調查平臺”,根據本專業特點,分別對企業、在校生和畢業生設計了三份調查問卷,然后將問卷廣泛到企業郵箱和在校生及畢業生各班的QQ群中,對于收到的問卷,軟件自動統計,顯示統計結果。這就大大加強了工作的實效性和客觀性。
2 提出優化每一門課程內涵建設的設想
“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方案不僅僅是在搭建一個框架,更應該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其內涵。 我們要求旅游管理專業在搭建好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優化每一門課程的內涵建設。每門課程不僅僅是一個名稱、一個符號,更應該具有深刻的內涵,涉及到課程學時、課程大綱、授課方案、理論知識學時與實踐學時的分配、授課方法、考核方式、教材編寫、雙師型教師培養等一些列問題;并強調:一門課程的建設實際上是一門系統工程;我們要踏踏實實地將每一門課程規劃好,經過主任教授審核后,方可開課。
3 構建能力培養體系及能力培養的落實方案
旅游管理專業在全院開創式構建了能力培養體系,明確了旅游專業學生需要具備的三大能力,即飯店服務技能、旅行社管理及導游服務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與此同時,制定了能力培養的落實方案,將學生需要具備的三大能力逐一落到了實處,保證了旅游管理專業“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現。
飯店服務技能通過《飯店服務學》的實踐課程環節在旅游模擬實訓室中,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并將實際操作作為考核的方式和標準。
旅行社管理技能通過使用“金棕櫚”旅行社管理軟件,配合《旅行社經營管理》課程,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本課程的授課教師是有10余年旅行社管理從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導游服務技能通過《現場導游》課程,對學生進行現場導游的模擬及訓練,還原真實的導游場景,使學生能夠熟練并有個人風格地講解哈市的各主要景點,了解實際帶團過程中的各個環節。
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穩定的專業思想、養成教育、職業禮儀、個人修養等多個方面。我們通過入學教育、“著裝月”、優秀畢業生與在校生座談、企業家講壇、導游之星大賽、讀書計劃等一系列活動,以及開設禮儀培訓、旅游美學、演講與口才、攝影、音樂賞析等一系列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
4 不等、不靠、不要,積極主動突破校企合作瓶頸
在總結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親自布置教務和學務兩方面的力量,挖掘一切社會關系和可以利用的資源,經過兩年艱苦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績。
旅游管理專業采用“3+1”人才培養模式,即三年在校學習,一年到旅游企業實習。我們已經與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提前實現了專業實習與就業的無縫連接的目標。尤其是,我們與國內最大民營企業――萬達集團旗下三家企業實現了緊密型合作。聯系兩年相當一部分學生專業實習后直接就業,并已經進入到管理崗位,或成為后備干部,就業層次空前提高。此外,我們與世界500強“萬豪國際集團”簽約合作(該集團在大陸現有64家五星級酒店,2016年將達到125家),合作主要內容包括:
a.成立我校第一個真正的訂單班――“萬豪班”,每年接受35名學生,并免費為學生提供制服;
b.獲得“萬禮豪程”基金支持,免費提供國外先進的酒店管理和酒店英語等教材;免費提供部分專業課程;免費提供教師掛職培訓等。
目前,已經簽約有“萬豪班”、“萬達班”、以及將要簽約的“嘉華班”,可以安排120~160名學生實習就業。明年可以真正實現定向招生。這標志著我校“開放式”辦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歐美標準的應用技術大學的雛形已經出現。
5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和海外實習項目
師:當第一片樹葉落下的時候,秋天悄然而至。在攝影愛好者眼里,秋天是一張張美麗的照片;在畫家筆下,秋天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在詩人眼里,秋天是優美的文字串成的美好圖畫。這節課,我們將跟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爺爺,走進他筆下的――秋天。
(生開火車讀課文,教師隨機正音)
二、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師: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看看詩里的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從哪里看出來的?(句式說話:“秋天是一個 的季節。)
生:秋天是一個芳香的季節,我從“野香了田間羊腸小路”“秋風抓一把桂子的香氣”看出來的。
生:秋天是一個五彩的季節,果園里有紅通通的蘋果、紫瑩瑩的葡萄,田野里有金黃的向日葵……這么多顏色,所以秋天是五彩的。
生: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天的果園碩果累累,秋天的田野莊稼都成熟了,一派豐收的景象。
師:王宜振爺爺把這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用文字串成秋天的長卷。
三、 走進文本,領略秋天
師:剛才,我們初讀了課文,遠遠地凝望了秋天,對秋天有了一點點粗淺的印象。下面,我們再次走進詩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詩句,邊讀邊想,把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
(生自由讀詩,教師巡視,隨機點撥指導)
四、 集體交流,品味秋天
師:誰來說說看,你最喜歡的是哪一節詩句?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順序,順勢而導。
1. 學習第1小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生:我喜歡第一小節詩句,喜歡秋天紅紅的太陽。
師:秋天到了,秋高氣爽,太陽顯得更紅更遠也更美了!你能美美地讀一讀嗎?(生有感情讀第一節)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那一輪紅紅的秋陽。
生:我也喜歡第1小節,這一小節一共四行,兩句重復,中間用分號隔開,讀起來很有節奏感。
師:請你讀一讀,讀出詩歌的節奏感。(生朗讀)
師:詩歌不僅有節奏感,請大家觀察一下讀音,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嬌”和“好”押韻。
師:詩歌不僅有節奏感,還押韻,這就是詩歌的“音韻美”。請你讀一讀。(生朗讀)
師: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太陽像一個荷包蛋,平靜地掛在天上;我仿佛聞到了桂花的香味。
生:我仿佛走進了果園,看到一個個紅蘋果,像一個個小太陽一樣掛在枝上;我仿佛聞到了蘋果的香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桂花開了,一朵朵桂花就像一顆顆黃色的小米粒;我仿佛聞到了濃濃的桂花香。
師: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這節詩句。
生:(讀)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
2. 學習第2小節,感受詩歌的形象美
生:我喜歡頑皮的秋風,它會在田野里打滾,在小路上奔跑,還會抓桂花的香氣,我覺得很好玩。
師:哪些詞讓你感受到它的頑皮?
生:打滾、奔跑、抓、輕輕涂掉。
師:我們看這幾個詞,都是描寫人動作的詞語,這里卻用來寫秋風,把秋風當成了活潑可愛的娃娃。看,這是王宜振爺爺的另一首兒童詩《秋風娃娃》(出示),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請男女各一位代表合作朗讀《秋風娃娃》)
師:多有趣啊,秋風在我們眼里就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你看,這寫得多形象啊!讓我們再來讀一讀第2小節,感受它的頑皮可愛。(生讀)
3. 學習第3小節,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生:我覺得田間小路上還開著野菊,特別美。
師:那你美美地讀一讀。(生朗讀第3小節)
師:走在這樣的小路上,聞著野菊的清香,你是什么心情?
生:愉快,舒暢。
師:秋天到了,稻穗都成熟了,向日葵也成熟了,成熟的稻穗和向日葵沉甸甸的。在田間的羊腸小路邊,野像星星一樣散落在草叢里。肥壯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草。(出示相應圖片)美美的文字、美美的音樂,為我們營造出了美美的意境。(生讀第3小節)
4. 學習第4小節,體味詩歌的色彩美
師:水果們真的冷嗎?
生:不,他們想早早成熟,穿上更漂亮的衣服。
師:果園里可不止這兩種水果,走,我們一起到果園看看,認識它們嗎?跟它們打個招呼。
生:你好,橘子,你橘黃的外套可真美!
生:你好,梨子,你金黃的披風真是威風啊!
生:哎呀,柿子,你紅紅的戰袍別提多帥氣啦!
師:走進豐收的果園,你們聽見歡笑了嗎?所有的果子都成熟了,紅的、紫的、綠的、黃的;胖的、圓的、扁的,大的、小的,甜的、酸的……它們在枝頭笑著,搖著,調皮地在農人的指間滑來滑去,嘻嘻哈哈地滾進果筐里……
師:嘻嘻哈哈的真的只是這些果子嗎?
生:嘻嘻哈哈的還有開心的果農們。
師:看到碩果累累的枝頭,能不令人喜悅嗎?(生朗讀第4小節)
5. 學習第5小節,領悟詩歌蘊含的童趣
師:考考你們,看誰的課外知識最豐富。哪個是玉米?哪個是高粱?紅纓在哪里?(生上黑板指認)
師:老師現在就來到了秋天的山坡上,看到成片成片的玉米。(教師指著學生)這是一株玉米,這也是一株玉米,那還是一株玉米。這邊是成片成片的玉米,那邊是成片成片的高粱。這株玉米,你樂什么呀?
生:我終于要成熟了,很開心。
生:秋天很涼快,終于不像夏天那樣熱了,不被蚊蟲叮咬了,很高興。
生: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植我們,終于可以有飽滿的玉米可以回報給農民伯伯了。
師:瞧,你們一個個樂的,難怪人家說“樂而忘憂”呢!你們把夏天的煩惱忘掉了吧。那株高粱,你在笑什么?
生:我可以釀出美酒給農民伯伯們喝啦!
生:終于可以釀出甘甜的美酒給農民伯伯慶祝豐收了。
師:我們一起快樂著玉米的快樂,幸福著高粱的幸福。這些高粱、玉米酒像我們這些孩童一樣有趣!(生讀第5小節)
6. 學習第6小節,領會文字背后的詩情
師:秋天的田野,高低錯落,色彩分明,讓人賞心悅目,顯得井井有條。真的是秋風的功勞嗎?
生:是農民伯伯辛勤耕耘的結果。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從“秋光如同發亮的汗珠”這句里看出來的,這里的“汗珠”其實就是農民伯伯在田間勞作灑下的汗水。
師:你真了不起,從文字中領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意。你來讀讀這節詩句。(生讀第6小節)
師:正因為農民伯伯的辛勞,田野才耕耘得井井有條,莊稼才長得蓬蓬勃勃。詩、歌本是一家,有一首歌唱的就是我們的田野。(生齊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師:詩讓我們感受到了田野的蓬蓬勃勃,歌讓我們感受到農民豐收的喜悅,我們的心也跟著澎湃起來。
五、回溯全文,走出秋天
師:王宜振爺爺的《秋天》不僅描寫了秋天迷人的景色,還描繪出秋天一派豐收的景象。這樣美好的文字值得我們永遠珍藏,我們配著音樂完整地把整首詩讀一讀。(生配樂誦讀全文)
師:今天,我們讀了《秋天》的詩句,感受到了詩歌的音韻美,想象了《秋天》的畫面,這一幅幅流動的畫面就構成了美妙的意境;我們還從文字中感悟了詩情,體會了詩歌中蘊含的童趣。相信這美好的一切會永遠珍藏在同學們的心底。
【評析】2007年,我在“南京市現代詩主題教學研討會”上進行過《秋天》的主題教學,今天再聽熊梅老師執教的《秋天》,頗感欣喜。這節課很好地呈現了執教者對詩歌教學的理想追求:
1. 基于“兒童立場”。兒童詩,是現代詩的一個分支。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是寫給兒童看和讀給兒童聽的,歌詠兒童的立場,書寫兒童的心靈,表現兒童的生活,具有童真、童趣和童味。在教學中,熊梅老師以“情”為經,基于“兒童立場”,通過生動的語言、動聽的音樂、美麗的畫面,把學生帶入秋天的童話世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以學定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活潑的角色轉換促進移情體驗,從而努力讓課堂呈現出生機和活力。
2. 堅持“言意兼得”。關于詩歌的教育意義,丘科夫斯基說:“教育者應該利用年幼的孩子們在生活中的這一‘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詩歌作用于兒童的思考和感情,成為強有力的一種教育的手段。詩歌能幫助兒童感知周圍世界,有效地促進語言的形成。”整節課,熊梅老師通過“讀”“想”“悟”,讓學生誦讀出詩歌的音韻之美,想象出詩歌的意境之美,體悟出詩歌的意趣之美。在此過程中,不僅領略了秋天美麗的景色和豐收景象,還悄然無痕地進行了觀察、思維、表達等方面的言語訓練。
【關鍵詞】興趣 積累 方法 高效
中學生要在語文考試的單位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美文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沒有平時的積累又談何容易。如果世上真有什么靈丹妙藥的話,除了培養興趣,學會積累,掌握技巧,也只是異想天開。
寫好作文首先要對作文感興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平時基礎較差,詞匯貧乏的學生談到寫作就頭疼,恰如“做無米之炊”,實屬難為他們了。那么如何提高他們的寫作積極性呢?答案是變被動為主動,注重積累。如素材的積累,資料的收集,博覽群書,經常練筆,痛苦思索,學會描寫,懂得謀篇布局,提煉中心,作文本來就是直抒胸臆娓娓道來一吐為快的事。如果斷章摘句,支離破碎,作文過程是快樂不起來的。但是積累的過程也是很辛苦的,正如“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所以沒有辛勤的勞動就不會到達千里的成功,沒有積累就不會有江海的博大豪邁。寫文章也是一樣,先要有詞匯的積累,語言的積累,生活素材的結累。閱讀大量的好文章,悟出文章的真諦,開拓視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打通,文史地哲、數理化生融會爛熟于心,百股精通,何患作文無話可話。名言佳句詩詞歌賦隨口吟誦,成語典故引用,信手拈來,作文何患無辭。
積累除了來自讀書,還來自豐富的生活實踐。眾所周知愛迪生一生勤奮并不斷積累,隨身還攜帶一個小本子,一有什么新的靈感,就馬上拿出本子記下來。這給他的實驗幫了許多忙。愛迪生都做到了勤奮的生活積累,那我們學生就更應該“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交萬人友。”我指導學生寫一次社會實踐活動。課內命題,很多人寫得平淡無味。恰逢周末,帶學生去公園和太湖領略下自然風光,便有了素材,顧立的《郊游》,余天倫的《竹海的春天》,何騫的《春天的太湖》,丁怡的《懷念我的童年》,周超的《那一次,我真高興》等都是一揮而就之作,分別刊登在校畫溪文學社的社刊和宜興報的學生習作“繽紛校園’欄內。學生有了生活的積累,剩下的就是語言文字的組織。有了生活敘事便有了源頭,景物描寫就真實生動起來,學過的詞匯、背過的詩詞,積累的名言佳句都活起來了,推敲動詞用法只要想想當時當境,選用景物描寫,只要有一個立足點,選擇好角度、直抒胸臆時語不驚人死不休,這樣才有一吐為快的感覺。所以這樣的寫作高效高質并快樂著。
除此以外,寫好作文還要掌握有效的方法。處于成長階段的中學生,自我意識強,思維活躍,觀念新。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多一些點撥,來喚醒和激發他們的寫作潛能,正如一位成功的教育者所言:“教師的高明在于隱身在學生的背后,悄悄地為學生設下一個個路標,使學生既沿著教師設下的軌道前進,又感到主動探索、主動發現的樂趣”。所以讓學生學會高效快樂地寫作,教師的指導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寫作指導具體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材方面。寫文章應先確立文章的中心,然后找相關的素材,與中心有關的重點的就詳寫,起到輔助作用的就略寫,做到圍繞中心,有詳有略,有了去舍,有的地方惜墨如金,點到為止,有的地方鋪敘風情,一吐為快,要放得開收得攏。正如西施之所以美就在于她身材的婀娜多姿,細腰、瘦腿,臉蛋的漂亮嫵媚,脖子的細長,打扮得體極有韻致;東施之所以丑就在于她的上下齊粗,在瘦處過肥,在細處過粗,鼻子陷在臉頰里,很不得體。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章的詳略要得體。詳的重點寫,次的點到為止,都在于有個度。同時還要注意真實和新穎等。
二、開篇和結尾方面。平白如話的文章,固然樸素自然。要努力使寫出來的文章出彩便有了講究。除了觀點新,角度奇,素材新鮮以外開篇和結尾不妨做點修飾裝點。如運用引用、仿寫、修辭手法等。自己的語言貧乏,引用別人的可以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名家名篇,千古奇文,歷史遺留下的歌詞詩賦不少,我們背誦它,不只是記住它,還要能在寫作中運用,用得好你會有淋漓盡致,一吐為快的感覺。其次現代流行歌的歌詞如怨如訴,就是現代詩,經典故事、科學小故事都含有哲理,富有表現力的方言、俗語、笑話都可以引來或仿寫之用。
第一種:開門見山。如“那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故事”。直接點明題目,讓人一目了然。
第二種:運用倒敘。如《回憶我的老師》的開頭是這么寫的:“最使我難忘的就是我小學時候的蔡云芝先生”,這樣就引出下文關于蔡老師的七件事的回憶,既點題又條理清晰地記敘。
第三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如老舍《濟南的冬天》的開頭“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于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么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運用了排比和反復,突出強調了濟南天氣的溫晴,是塊寶地。起到了總領全文的作用,接下來的山和水都是圍繞這一特點而寫。又如朱自清的《春》的開篇“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運用排比、反復和擬人,讓人清新愉悅之感。結尾是“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既用比喻又用排比,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又首尾呼應,而且語言優美,節奏和諧,不失為吟詠借鑒的佳作。
第四種:景物描寫的運用。如“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嘯著,……”環境描寫可以起到渲染環境,襯托心情的效果,有助于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文章的主題。
第五種:引古詩、俗語、歌詞等。如:“俗話說: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不會忘記他們的”,“刀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知識的充實,我怎能有今天的成功呢?”,又如“陽光總在風雨后,我相信經過努力我的明天會更美”等,形式新穎,又點明中心,
第六種:仿寫。如巴金《繁星》中“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如果題材是寫父母的題材我們可以仿寫成“我愛母親,但我也愛父親”。又如朱自清《春》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在寫夏的題材中我們不妨可以這樣寫“盼望著,盼望著,六月來了,夏天的腳步近了”,雖然內容不一樣,但能起到異曲同工之效。
在我的指導下,那年參加市作文競賽的七個同學五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并且多位同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如錢譜的《心的聆聽》等,整體上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提高。所以作文要寫得巧就要巧設懸念,巧用修辭,巧引例句……這樣的文章才有靈氣,才簡單又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