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動物尾巴的作用

      動物尾巴的作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動物尾巴的作用

      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第1篇

      形形的“尾巴”

      人們一般把生在身體后端的器官都稱為尾,所以很多小動物,如蠕蟲、蚯蚓等,似乎都有一條細長的“尾巴”,而尾端有毒刺的蝎子,更有“蝎子尾巴毒(獨)一份”的說法。與蝎子同屬節肢動物的對蝦,尾節的末端很尖,還有一對寬大的尾肢,同尾節合成扇形,稱為尾扇。而龍蝦的尾部寬大,形成更為發達的尾扇。多棘蜈蚣更是獨特,其最末一對是向后延伸,看上去就好像是具有兩條“尾巴”。

      有些動物甚至需要利用它們的“尾巴”來辨別雌雄,例如人體內最常見的寄生蟲――蛔蟲和蟯蟲。蛔蟲的身體細長,呈圓柱形,雄性尾部向腹面彎曲,雌性尾部呈圓錐形,不彎曲。蟯蟲身體細小,呈乳白色,像白棉線頭一樣,雄性尾端向腹側卷曲,呈“6”字形,雌性尾部長而尖細。

      但事實上,上述的這些無脊椎動物的“尾”,并不是真正的尾巴,而是體腔(消化道等)的一部分,它們的開口在尾的末端,這與真正的尾巴――脊椎動物的肛后尾完全不同。

      脊椎動物的尾巴是脊椎的延伸部分,即尾椎,緊接在軀干部之后。尾椎數目變化很大,一般來說,尾椎的數目和尾的長度成正比。由于軀干與尾巴的分界處就是,因此脊椎動物的尾巴被稱為肛后尾,是其外形的主要特征之一。

      某些脊椎動物的尾巴,在外部形態上還有一些特殊的形式,例如魚類的尾鰭和鳥類的尾羽。

      魚類的尾鰭由刺狀的硬骨或軟骨支撐薄膜構成。就形態而論,尾鰭大體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第一種稱為原尾,脊柱的末端平直,將尾鰭分為完全對稱的上下兩葉,見于魚類的胚胎期及剛孵出不久的仔魚。原尾內外均對稱。第二種稱為歪尾,脊柱的末端折向上翹,伸入尾鰭上葉,將尾鰭分成上下不對稱的兩半,一般上半較大,見于鯊、鱘等魚類。歪尾內外均不對稱。第三種稱為正尾,脊柱的末端仍向上翹,但僅達尾鰭基部,尾鰭的外形是對稱的,內部則不對稱,見于大多數硬骨魚類。

      就魚尾巴的外部形態而言,又可分為六類:金槍魚類為半月形或新月形;鯡、鯖魚類為叉形;鱒、鯉、鱸等魚類為凹形;嘏虎魚為尖形;菱鲆、舌鰨魚類為圓形;鰈魚為截直形。

      鳥類的祖先――始祖鳥的尾椎數目多達18-20塊,而且皆未愈合。但現代鳥類不僅尾椎的數目大為減少,而且后面的4-10塊尾椎愈合成一塊尾綜骨,用以支持扇形的尾羽。

      鳥類的尾羽十分強大,左右對稱,一般為10或12枚,多者可達24枚,見于野生雞類。尾羽的背面、腹面都生有覆羽。由于生活習性的不同,尾羽的形態也多種多樣。尾羽的長短相等,而末端成一直線者,稱為平尾;如果外側尾羽較中央尾羽為短,依長短相差程度的不同,形成圓尾、凸尾、楔尾和尖尾;反之,如果中央尾羽較外側尾羽為短,依凹入的深淺不同而形成凹尾、叉尾和鋏尾。

      除了尾鰭、尾羽等特殊的變化形式外,動物的尾巴還有大小、肥瘦、粗細、長短、被毛多少等很多方面的不同,不僅形狀萬千,而且妙用無窮,因而成為它們身體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重要的運動器官

      肛后尾在水生的脊椎動物別發達,如圓口類、魚類、兩棲動物的蝌蚪和有尾類及無足類的成體、水生的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等。對于它們來說,尾巴主要是一個重要的運動器官,其功能是保持身體平衡,推動身體前進,并在前進中起舵的作用。對于魚類中的跳高“冠軍”――裸鰹來說,那條彎彎地呈月牙形的尾巴更是作用非凡。由于其尾易于彎曲,而又堅硬如鐵,所以只要輕輕一甩,它的身體就會像發射的火箭一樣,一下子便竄出數十米。

      通常,從魚尾的形狀就能看出它游泳的速率和活動能力。一般來說,具有半月形尾或深叉形尾的魚,能維持長時間的快速游動,有方形尾或圓形尾的魚,雖然可作短距離的快速游動,但以游泳的全過程來看是比較慢的。

      鯨類的尾巴也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和背鰭一樣,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干部逐漸變細,最后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的內部也沒有肌肉,而是由結締組織構成,整個尾鰭像一塊大硬板,所以也有人稱它尾片。鯨類的尾鰭可作上下擺動,就像船櫓一樣,用于撥水,借水的反作用力而推動身體前進。

      為什么魚的尾鰭是垂直的,而鯨類的尾鰭卻是水平的呢?原來,魚類雖然可以在水中呼吸,但為了追逐食物或逃避敵害,常需要急速左右拐彎,這種運動以垂直尾鰭為最有利。鯨類卻必須到水面換氣,再潛水覓食,水平尾鰭對這種快速上下運動最有利。當尾鰭上下等量擺動,身體就可以直線地前進,若往下的擺動大于往上,它們就上升,反之就下沉。

      陸生脊椎動物主要的運動器官是四肢,尾巴一般已不執行運動的功能,所以一般在形態上就顯得細弱,但也有很多種類的尾巴非常發達。蜥蜴類的尾巴都比較長,通常等于或長于頭與軀干長度之和。鱷類更是具有粗壯如鋼鞭的長尾,以及露在口外的兩排鋒利的牙齒,所以看上去常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蛇類是從蜥蜴類中分化出來的,當它們的四肢退化后,其尾巴便替代了部分四肢的功能。蛇的尾巴有長有短,有粗有細。生活在叢林中的蛇尾巴又細又長,生活在丘陵山區的蛇尾巴相對粗短,生活在荒漠中的蛇尾巴短而鈍,穴居的蛇尾巴大都已退化,生活在海洋中的蛇尾巴均呈側扁狀。

      蛇在運動時。尾巴起平衡身體、協調運動和改變運動方向的作用。纖細的蛇尾巴就像人的手指一樣,非常靈活,特別是銀環蛇、眼鏡蛇、灰鼠蛇等。灰鼠蛇還由于能用尾巴纏住樹枝,再將身體竄到另一棵樹上,因而得到了“過樹龍”的美名。樹棲的綠瘦蛇,尾巴的長度幾乎相當于頭和軀干的一半,它經常在樹冠中穿行,當它起跳時尾巴可以起到彈簧的作用,著陸時又可以起到抓握的作用。

      很多蛇,如金花蛇等,在攀爬陡峭的巖壁時,身體不時呈“倒立”姿態,用尾巴向上摸索,只要抓住微小的突起就可以引體向上,反復運動,步步為營,攀援直上。

      沙蟒的尾巴短而粗,尾椎骨結構呈棒狀。在疏松的沙漠中運動時,它可以用身體的前端和尾部支撐地面使身體向前側向移動。五步蛇尾巴終端的鱗片變成了一個尖尖的大刺,俗稱“佛指甲”,在爬行中戳在土里,也主要是起推動身體前行的作用。

      袋鼠的尾巴粗而長,末端沒有長毛,看上去好像棍棒似的。這是一種多功能器官:休息時,尾巴

      與后肢一起支持著身體,成了一只“三腳香爐”,顯得十分穩定;奔跑時,尾巴翹起,就像“秤桿”一樣,能保持身體平衡,起舵的作用。

      樹棲的樹袋鼠的尾巴雖然也像地棲袋鼠一樣又粗又長,但整條尾巴從前到后的粗細大體一致,而不似地棲袋鼠那樣前粗后細。另外,尾巴下面的毛甚少,甚至完全,從而有利于緊緊盤握樹枝,并且當其在樹上攀援時起一定的支撐作用。

      許多樹棲哺乳動物的尾巴都能不同程度地卷曲,其中生活于南美洲的蜘蛛猴的卷尾最為完善,將諸多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是熱帶樹棲動物對雨林里茂密的藤本植物的一種適應,因為在相對開闊的森林中,樹棲動物容易在樹林間進行跳躍,平直的尾巴具有維持身體平衡的功能;而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樹棲動物的跳躍受到限制,卷曲的尾巴則可以協助動物進行移動和采食。

      蜘蛛猴的尾巴長達63-92厘米,不僅比身體和四肢都長得多,而且末端腹面有20厘米是光禿無毛的,上面有一道道皺褶,似膠鞋底上的花紋那樣的指紋狀皺紋,能夠增加摩擦力,而且感覺非常靈敏,很管用,實際上起了“手”的作用。當蜘蛛猴在林間向前攀行時,它的這條尾巴總是跟著一只前肢先抓住一個樹枝或一根藤蔓,飄蕩過去,躥到另一棵樹上,從不會失手。蜘蛛猴的尾巴時而盤卷尾尖,時而又散開,像手一樣靈巧自如,當前肢攀援不及時,它就迅速伸出尾巴去采摘或拾取食物。它們的尾巴十分靈敏,甚至能夠撿起一粒花生米大小的東西。蜘蛛猴在休閑的時間,常常把長尾巴的前端纏繞在樹枝上,將身體穩穩地懸掛著,手腳并用地進餐。休息時,它們也往往倒掛著身體,即使睡著了,尾巴也不會脫落。蜘蛛猴在熱帶雨林中跳躍游蕩的時候,它的尾巴總是朝后翹起,起著舵的作用。依靠長而有力的尾巴,它還能夠站著緊緊抱住樹干,因為它前肢上的拇指已退化,缺乏抓握能力。通常雌獸把幼仔背在身上,東跳西躍。幼仔為了安全,常將自己的尾巴纏繞在雌獸的尾巴根上。有時候,雌獸用尾巴當作手臂,懷抱著自己的幼仔。此外,蜘蛛猴的尾巴還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天氣炎熱時,尾巴成了散熱器,仿佛大象利用耳朵、家狗利用舌頭散熱一樣,天氣轉涼時,它的尾部動脈血可以不流過小血管直接回到體內,使它們免受風寒。

      在能夠飛行或滑翔的動物中,尾巴也能起到輔助的作用。鳥類的尾羽在飛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翼手類是唯一一類真正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其獨特的飛行器官――皮膜,也需要由尾巴來支撐。飛魚能“飛”,雖然主要憑著一對長大的胸鰭在空中滑翔,但如果沒有尾巴的幫助,也是“飛”不起來的。飛魚具有寬大而強硬的尾巴。靠它左右急劇擺動,產生一種后助力,使身體迅速前進,直至沖出水面,“飛”向天空,并且用尾巴控制飛行的方向。就連在樹上活動的松鼠,也能利用那條蓬松的尾巴,像降落傘一樣,從樹上跳下來。

      盾尾蛇是穴居生活的,它們的尾巴末端變形呈“盾”狀,以適用“沖刺爬行”的需要。爬行時先使尾部“盾尖”插入土中,然后全身彎曲用力,伸開時猛地一沖將身體向前推進。穿山甲在挖洞時則用它那粗大的尾巴釘住后方的地面,用前肢上的利爪挖土并推向后方,再由后肢把刨出的土向后推出。它還會用后肢和尾巴支撐地面,直立起來一邊行走,一邊四處觀望。上樹時用四肢上那些尖銳的爪子鉤住樹干,并用強大的尾巴作支撐物,較為靈便。啄木鳥的尾羽也呈楔尾狀,羽軸粗硬堅挺,外側一對甚小,中央1-3對尾羽羽端呈叉形,啄木時有支撐身體的作用。

      固著是動物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海馬魚游泳的姿勢很奇特,是一種“站”著游的魚,也能依靠尾部的屈伸呈彈跳狀前進,但很容易疲勞。而它的尾巴像一條鞭子,能伸能屈,異常靈活。如果碰到海藻的莖枝、珊瑚枝等海中固定的東西,它都能用尾巴卷住進行休息。因此,海馬魚的尾巴又是一個“攫握器”。有趣的是,如果遇到海中的飄浮物,它就用尾巴鉤住,倒掛在上面,搭乘免費“公車”在大海中漫游。

      避役也叫“變色龍”,尾巴很長,能像發條一樣蜷曲或將尾端纏繞在樹枝上使身體穩定,起到“第五只手”的作用。蝮蛇常將尾巴緊緊地纏在樹枝上,捕食小鳥時身體后半段如同彈簧的一個支點,蛇頭與前半段彈射出去后,尾巴牢牢地固著在樹干上,使自己不至于掉下樹來。如果獵物距蛇較遠,它的尾巴則變成了力的支撐點,使整個身體都彈射出去。

      攻擊與攝食的工具

      除了運動功能之外,動物的尾巴還具有攻擊、攝食、驅敵的功能以及其他特殊的功能。

      長尾鯊是一種海中的“強盜”,其尾鰭的上葉特別長,約為身體全長的一半,成為它最得力的捕食工具。當它遇到別的魚群時,便用長尾狠命擊水,發出一種可怕的聲響,迫使魚兒聚在一起,然后它再沖過去,用尾巴準確地將魚一條條撥到自己口中從容吞食。

      營底棲生活的赤虹等魚類,身體又扁又寬,近似圓形,但細長的尾部成鞭狀,末端尖,整個尾巴像一根細長的鐵針――一根帶毒的尖棘。這根棘非常硬,能像箭一樣穿透鎧甲。每當魚工與其他動物搏斗時,它就用這根鐵針左右橫掃,使對方無法招架,輕者受傷,重者喪命,得勝后它還能把俘虜卷纏起來,成為自己的果腹之物。

      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森林里,生活著一種夜行性毒蛇。由于它的角質皮膚酷似熟透的菠蘿蜜皮,因此被叫做“菠蘿蜜皮蛇”。它有一手用尾巴獵殺動物的絕技,當發現獵物時,立刻將其緊緊箍住,并將生在尾部的一對大毒螯深深地刺進獵物的腹部,注入致命的毒液,待動物中毒死后再將其吃掉。

      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第2篇

      這次比賽競爭更激烈了,小動物們都想取代孔雀成為新一屆冠軍。森林里唯一一家美容店被圍了個水泄不通,狐貍老板娘忙得不可開交,小動物們正在忙著裝扮自己漂亮的尾巴。瞧,松鼠在自己毛茸茸的尾巴上戴了一串漂亮的花環,看上去非常醒目;小白兔的尾巴雖然短,不顯眼,但她也戴了一個美麗的夾子;孔雀在自己的尾巴上點綴了幾顆亮晶晶的水鉆,這下,開起屏來,五顏六色中夾著一閃一閃的光,更加迷人了……

      比賽地點定在森林學校操場上,擔任裁判的是山大王老虎,它莊嚴地宣布比賽正式開始。

      第一個上臺的是松鼠,他從高高的松樹上跳下來,尾巴像一支船舵把握著方向,幫助他準確輕盈地落在臺上。這個漂亮的登場引來了一片叫好聲。

      松鼠把自己的尾巴高高地豎起,大聲地說:“我的尾巴又大又漂亮,毛質好,不光美麗,還有很多功能:可以當降落傘,從樹上跳下來,不會受傷;還可以當棉襖,有保暖作用,冬天不會受凍。誰能跟我的尾巴比?”

      第二個上臺的是響尾蛇,他從離擂臺老遠的地方“嗖”一下就射上了臺,把觀眾們嚇了一大跳。他昂著頭驕傲地說:“我的尾巴功勞可大了,可以引誘獵物,我靠著尾巴捉到了好多食物,每次都吃得飽飽的;還可以嚇唬敵人;而且我的尾巴還會唱歌,更是獨一無二呢。”

      孔雀高傲地登場了,他展開漂亮的尾屏,搖搖擺擺,像紳士一樣走到臺上,不可一世地說:“我的尾巴是最美麗的,一旦開屏,誰能跟我比?”只見他那尾巴五彩繽紛,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中間鑲嵌的水鉆閃閃發亮,真是無與倫比的美。小動物們都看呆了,難道孔雀要蟬聯本屆冠軍了嗎?

      這時蜥蜴和小白兔匆匆地趕到了,只見他倆神情疲憊,毛發凌亂,小白兔尾巴上的夾子不知去哪了。蜥蜴更慘,身上有不少傷口,連尾巴也沒有了,渾身是血,好像剛剛進行了一場戰斗。

      動物們都驚訝地問蜥蜴:“你的尾巴呢?你跟誰打架了?”蜥蜴喘著氣說:“剛剛我和小白兔在來的路上碰見了一只大灰狼,兇惡的大灰狼捉住了小白兔,我趕緊幫忙,去打大灰狼。大灰狼放下小白兔,抓住了我的尾巴。我的身子用力一脫,掙斷尾巴,和小白兔乘機逃了出來,可是我的尾巴卻……唉!”蜥蜴嘆了口氣,小白兔流著淚說:“謝謝你,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會報答你的。”

      小動物們議論紛紛,有的贊揚蜥蜴大無畏的救人精神,也有的嘆惜它失去了尾巴,以后的生活怎么辦?

      這時只見老虎大吼一聲,臺下頓時一片安靜。老虎高聲地說:“現在我宣布本屆尾巴秀的冠軍是蜥蜴,它犧牲自己的尾巴救了小白兔的性命。蜥蜴見義勇為,精神可嘉,本屆尾巴秀得主當之無愧!”

      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第3篇

      老鼠的尾巴被稀疏的毛和鱗片所履蓋,鱗片是由表皮的角質層變化而成。老鼠的尾巴平時起平衡作用,必要時能纏繞在繩索或物體上。在攀登或跳躍時,鱗片撐開向后使力,尾巴就起到了“撐桿”作用。尾巴也能在垂直的墻壁上支撐老鼠的體重,使之可以緊貼墻壁向上爬。

      宛如“手掌”

      生活在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卷尾猴的尾巴長達50厘米,功能極強,被稱為“第五肢”。 卷尾猴的尾巴可以使之懸在樹上,身軀凌空,騰出前肢抓取野果、鳥蛋等食物,而且還能捕捉昆蟲,與同伴“握手言歡”。卷尾猴外出時,母猴與幼猴的尾巴緊緊相連,宛如手牽手一般。同時,卷尾猴的尾巴還能調節體溫,天熱時把尾巴伸長散熱,天冷時把尾巴卷成一團保溫。

      “自衛”逃生

      非洲有一種叫山鼠的嚙齒動物,它有舍棄尾巴自衛逃生的本領。山鼠的尾巴上有許多“節”,每兩節之間相距8毫米左右,一旦被猛獸抓住尾巴,它尾巴上的肌肉會迅速收縮,節的地方就斷開了,山鼠便借此逃生保住性命;又如草叢里的蜥蜴,如果不留神被老鷹抓住了尾巴,蜥蜴便猛力一掙,使尾巴撕開一節,慌忙逃脫,老鷹最終只抓住了一節蠕動的尾巴;大森林中有一種叫林鼠的小動物更是“聰明”,如果天敵抓住了它的尾巴,它會立即來個“金蟬脫殼”,將自己的尾巴尖從皮中褪出來,接著便飛也似地溜走,只留給天敵尾巴尖上的一層皮。

      方便“被褥”

      食蟻獸長著一條大尾巴,猶如一床方便、暖和的“被褥”,當它要睡覺時,將大尾巴往地上一鋪,就睡在上面;小松鼠也是如此,要睡覺時,把身體蜷縮成一團,然后再把毛茸茸的大尾巴在自己周圍鋪將開來,隨即進入香甜的夢鄉。還有很多動物也和小松鼠一樣,睡覺時用毛茸茸的大尾巴把自己圍起來,以抵御風寒。

      度荒“糧倉”

      在馬達加斯加,有一種如松鼠般大小的狐猴,在雨季,它們特別活躍,盡力多捕食,并在尾巴里貯存脂肪,積累養分。到了旱季,捕捉不到食物時,小狐猴便在樹洞或野草叢里做個窩,然后把身子蜷縮成一團,睡起覺來,靠尾巴中積累的養分“度荒”。

      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第4篇

      師: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

      生:在墻角。

      師:誰咬斷了它的尾巴?

      生:一條蛇。

      師:小壁虎沒有了尾巴,心情怎么樣?

      生:難過。

      師:它會想什么辦法呢?

      生:問別人借。

      師:對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條尾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兒?(師一邊問一邊點擊課件)

      生:小河。

      師:對了,它看見——?

      (小魚出現在小河的背景圖上)

      生:小魚!

      師:壁虎會怎么跟小魚說呢?

      生: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

      師:我們一起把小壁虎與小魚的話來學一學,演一演,看誰學得最像。

      (師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魚,邊做動作邊講述故事中的對話)

      二、案例分析

      實踐教學中,此類“活躍”的課堂為數不少。真的是活躍嗎?是學生的興趣高嗎?是老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嗎?都不是!這樣的“活躍”是一種沒有經過深層思維和想象的活躍,充其量只能算是熱鬧。這樣的課堂只見熱鬧,不見思想。究其原因,這與教師對文本解讀的不到位有關。不少教師把文本解讀等同于翻閱教參,抄寫教案,對語文價值的挖掘沒有經過認真細致的思考,教學設計時只憑感覺浮光掠影地羅列幾條,然后照本宣科。結果是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框架如出一轍:遇到對話就提問,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遇上對話就表演,這樣就“發展了學生大膽表現的能力”。殊不知,這樣的課堂只是老師的“演藝劇場”,與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多半無緣。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則經典的知識性童話,文章通過小壁虎向小魚、老黃牛、燕子借尾巴這一故事主線,巧妙地向學生介紹文中三種小動物尾巴的用處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讀這一類型的童話,目標有兩個:其一,認識童話所滲透的科學知識;其二,感悟文章如何以生動有趣的情節、活潑形象的語言來展現科學知識。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對于此類知識性童話,在科普價值的顯現上,教師應凸顯文本所蘊涵的語文價值,重點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為科學和語文之間搭起一座橋,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三、對策建議

      1.“面對面”初讀文本,獲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首先要通覽整體,以獲得“第一印象”。當前,教師對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來自教參和網絡,教什么,怎么教,如“龍門陣”現成擺在那兒。離開這些,教師幾乎不會“赤手空拳”地解讀文本,更談不上對文本“語文價值”的挖掘。事實上,教師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極為重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應直面教材,理解編者的編排意圖,挖掘文本內涵,然后才能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師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先認真閱讀一遍文本,整體通覽,然后合上教材,回顧哪些內容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細細回味文本,這些留下“第一印象”的內容就是作者寫作出彩之處,也是編者編排意圖體現之處,更是學習語言表達的落腳點。通過思考,把握整體,抓住重點,方能駕馭文本。教材中反復出現“向誰去借?怎么借?對方怎么回答?”其實這就是故事發展的主線,教師要引導學生手捧教材,親歷文本,通讀全文,在與文本面對面接觸的過程中理清故事情節,了解文本所傳遞的科學知識。

      2.“細嚼慢咽”再讀文本,把握文本重點。

      知識性童話以生動活潑、鮮活有趣的內容吸引兒童,文本以童話的形式傳遞滲透抽象、枯燥的科學知識,語言形式、表達方式有其獨特之處。因此,在細讀文本時,除了要看文本所傳遞的科學知識外,還要看作者用了什么樣的語言,鋪設了什么樣的細節,用了什么描述方法,怎樣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從中深層次把握文本的語文價值。例如,案例中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為借尾巴,它分別向小魚、老黃牛、小燕子求助。文中反復出現“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一則是通過對話,向學生介紹文中三種小動物尾巴的用處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這一特點,二則隱含著小壁虎因借尾巴而產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與情感體驗,由難過、焦慮、矛盾、失望轉而欣喜,具有濃郁的感彩。教師要抓住具體的情景,摸清小壁虎擁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長尾巴的情感變化,誘發孩子自主表達的意愿,盡可能根據不同動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讀出不同語氣、語調,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的單一復述和機械表演上。

      3.“旁征博引”豐富外延,凝練文本內涵。

      經典的故事作品總是蘊涵著豐富的信息內容。因此,教師需借助各種工具和途徑進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豐富文本外延。例如,老師對文中提及的和教材以外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積累。文中明確提到壁虎的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還有三個特點:一是能自切,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時間,三是平衡、吸附功能。如此就不難理解,故事中反復出現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一是因為小壁虎掙斷了尾巴而使身體失去平衡,影響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過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長出尾巴,所以爬的時間比較長。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多年前,斯霞老師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師:我提個問題,請你們想想,為什么寫“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邊”,連用幾個“爬”字,而不是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

      生:說明小壁虎爬了較長的時間,尾巴不是斷了立即就長出來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說明爬的路很遠。

      生:小壁虎爬的時間很長。

      師:對了,所以課文上寫了“爬啊爬”,而不是寫“爬到……”。你們可以去調查調查,還有什么動物的尾巴、腿、腳,弄斷了又會慢慢長出來。過去學過哪些類似的句子?

      生:《燕子飛回來了》一課,燕子飛呀,飛呀。

      動物尾巴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一、借助多種媒體手段,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大量的、可操作性的、有趣的活動材料,把幼兒帶進了如醉如癡的探索軌道。幼兒年齡小,具有直觀形象思維,應盡可能利用實物和多種科技媒體綜合呈現出來,刺激幼兒感官,如鮮艷的色彩、美麗的造型和悅耳的聲音等都會給幼兒的感官帶來直接而強烈的刺激,使幼兒一下子被吸引,從而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如在《有趣的動物尾巴》教學時,幼兒都非常喜歡動物,但對動物的某一部位,比如說,“尾巴”的了解就非常少,為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活動前請幼兒和家長一起搜集關于動物尾巴的圖片、錄像、圖書等各種資料,鼓勵幼兒去觀察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動物尾巴的作用,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支持。其次我為幼兒精心設計了可互動的游戲課件,讓幼兒親自扮演動物做游戲,請幼兒看動物尾巴作用的錄像,講述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最后請幼兒自選動物尾巴和相應頭飾扮演小動物,玩“找朋友”的游戲,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使幼兒們輕松愉悅地在玩玩、做做、說說、講講中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從而激發幼兒感官,在操作及游戲中保持濃厚的探索興趣,激發強烈的求知欲。

      二、借助多種媒體手段,激發引導幼兒的好奇心

      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愛提問,是其強烈好奇心的表現。幼兒常常會問“天為什么會下雨”“我為什么沒有翅膀”等類似的問題。有的容易說,有的則難以解答,有的則顯得幼稚可笑。作為幼兒教師要尊重和耐心地對待幼兒的發問,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激發和引導幼兒的好奇心。我們經常更換活動室的材料,不斷豐富幼兒環境中的科學信息、如自然科學用的奇形怪石、聲控感應玩具、地球儀、電腦室、發現室、科學實驗室、植物角、動物飼養、金魚缸等激起幼兒的好奇心,幼兒由此不斷提出疑問,報告新的發現,鼓勵幼兒自己去讀書、觀察、實驗、思考,嘗試自己尋找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滿足。

      三、借助多種媒體手段,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運用,使幼兒樂于參與固然是良好的開端,但教師指導幼兒學會正確的操作方法也極為重要,它關系著結果與結論的正確與否。在樂此不疲的實踐中,幼兒的動手能力也應有相應的提高。如在《沉與浮》的教學過程中,幼兒猜想什么東西在水中浮起來,什么沉下去,并作出標記;之后幼兒在親自玩水游戲中尋找答案,驗證自己的猜想。當對每一個物體做過一次實驗時,幼兒便及時地做一次記錄,在浮的物體圖像旁打對號,在沉的物體圖像旁打錯號,幼兒還可以自己制作物體圖像的標志,當發生誤差時反復試驗,更改標記,探索最終結果。那么如何將沉的物體浮上來,如何將浮的物體沉下去,這就要求幼兒思維活躍外,還要動手添加或刪除物體的零件,從而在水中反復驗證,最后上升為感性經驗。在計算機教學中,通過點擊鼠標和鍵盤而進行的教學操作活動,也會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思維能力。

      四、借助多種媒體手段,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獲取知識,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現代教學中不容忽視的。自然角、飼養角、種植園、科學角都是幼兒良好的學習場所,讓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形式,從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花生從哪里來》教學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題網絡活動,收集、猜想、種花生,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了種子發芽的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種子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是一個較長的系統的觀察過程,難免有個別幼兒堅持不下去,所以多媒體課件就解決了以上弊病,可以讓幼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例如,在《挖紅薯》活動中,我沒有先投放挖紅薯的工具,而是讓幼兒先空手嘗試,引出幼兒自己尋找適宜的多樣工具來,紅薯秧在挖之前還長在地上,也是幼兒發現有障礙時自己拽掉的。在挖紅薯活動中,幼兒又發明了多種挖法,比如,用小棍轉圈撬又快又省力,用小鏟更快,露出大半截紅薯時用手左右搖,看到須兒時順藤摸瓜,個人挖費勁時尋找伙伴幾人合作解決等。

      亚洲精品韩国美女在线|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久久亚洲中文无码咪咪爱|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 |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色少妇熟女11p|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va亚洲va日韩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先锋|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