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二黑結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二黑結婚》講述了主人公小二黑與小芹爭取婚戀自由的故事,二諸葛與三仙姑滑稽而生動的行為話語,在那個時代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繼而被以各種文藝方式搬演、傳播,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與輻射力。《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代表性作品,在情節的敘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語言藝術的特色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性元素。
一、民俗性的載體:富有民俗色彩的敘述和情節
作家深深扎根于農村,飽嘗大地的乳汁,流淌著農民的血液,一言一行無不表現出鄉村民俗對他的影響。趙樹理寫三仙姑時,他說:“劉家有兩個神仙,一個是后莊上的三仙姑。三仙姑是后莊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頂著紅布搖搖擺擺裝扮天神。如今,三仙姑卻和大家不同,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小說敘述中提到的求仙、扮神、鞋子繡花、褲子鑲邊這些迷信色彩和她衣飾的特征,實際上就是普通老百姓當中的習俗。
在布局謀篇和組織情節方面,民俗性描寫幾乎成了小說情節的骨干。在《小二黑結婚》中,小說開頭即推出二諸葛、三仙姑這兩個落后于新時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個體,更是蘊含幾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節內容。故事的發展更是圍繞舊的民俗展開。小說中新舊思想交鋒,作家辛辣的諷刺,詼諧的笑罵,幽默的文采都借相關民俗得以發生發展。
二、民俗性的表現:小說中帶有民俗印記的人物形象
具有整體統一特征的民俗性,同樣充分體現在趙樹理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上。在《小二黑結婚》中,趙樹理借用封建迷信和民俗心理塑造了兩個惟妙惟肖的經典人物形象:二諸葛和三仙姑。趙樹理是這樣描寫二諸葛的:“二諸葛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一句話就把一個前怕狼后怕虎的老實農民形象刻畫出來。作者還給他添加了與當地民俗風情恰好能融為一體的特色。春一下了雨,人們都搶著下種,他卻掐指算出“不宜下種”,結果不僅誤了最佳的播種時機,還憑空給自己添加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外號。三仙姑之所以稱為三仙姑,是因為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設香案并頂著紅布搖搖擺擺裝扮天神。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一項迷信活動,如果分析仙姑的由來,就會看出三仙姑的跳大神其實并不只是搞迷信,而是一種在困厄的環境下,不得已舒展個體生命的手段。在剛嫁給于福時,她是前后莊第一個俊俏媳婦。由于生性活潑,常常引發一群小伙子來家里紅火。這樣快樂的日子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限制,于是,這個女子不得已變換了一種方式,以另一種被普遍接受的民俗方式――跳大神達到自己的目的。三仙姑跳大神的活動不僅展示了民俗的權威性,而且展示了迷信與娛樂活動的微妙轉換關系,而一種民俗的保留傳承與其自身的娛樂色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民俗性的外顯:幽默詼諧的民間語言特色
《小二黑結婚》彰顯了趙樹理樸實簡潔、機智風趣、詼諧幽默的個性化、生活化、民俗化的語言功力。三仙姑是作者著重刻畫的老一代農民形象,她好逸惡勞,愛享受。作者通過生動幽默的語言,讓這個老舊時代的農村婦女形象躍然紙上:“說有個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著粉,穿著花鞋。鄰近的女人們都跑來看,擠了半院,唧唧噥噥說:‘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褲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輩沒有臉紅過,偏這會兒撐不住氣了,一道道熱汗在臉上流。交通員領著小芹來了,故意說,‘看什么?人家也是個人吧,沒有見過?閃開路!’一伙女人們哈哈大笑。”這里的記敘生動形象,沒有作家的議論,而是對一個平易真實的故事的講述,語言樸實無華,有音響、有色彩、有情狀,三仙姑的尷尬狼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三仙姑都和大家不同,雖然已經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繡花,褲腿上仍要鑲邊,頂門上的頭發了,用黑手帕蓋起來,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臉上的皺紋,看起來好像驢糞蛋上下上了霜”。這段話中“雖然”、“卻”、“仍”、“蓋”、“只可惜”這幾個詞,既真實地刻畫三仙姑的“老來俏”,又辛辣而諷刺,非常巧妙地表現了她的畸形性格。“好像驢糞蛋上下上了霜”,這句話極為口語化,風趣幽默,使三仙姑的形象豐滿生動,呼之欲出。
趙樹理的小說描繪的環境帶著泥土氣息,能夠恰當準確地使用民間俗語,可以說是成功地攝取俗語的典范。如《小二黑結婚》里三仙姑威脅小芹與別人訂婚時說:“前世姻緣由天定,不順天意活不成。”這句話是由“前世姻緣一線牽”衍化來的,是一句充滿了宿命思想的俗語,過去在民間十分流行的這句話,對三仙姑對這樣的人而言應該是不陌生的,但由于她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所以在說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些改動,這樣聽起來更貼切,更符合一個裝神弄鬼的人的身份。
四、民俗性的傳承:借鑒和創造性地運用民間文藝表現手法
趙樹理向來都注意從傳統藝術中吸取營養增強自己作品的民族特色,他的小說既注意情節的迂回曲折,又做到上下連貫、有頭有尾,他往往把許多小故事連接在一起,或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設計出波瀾起伏的情節。
可是,我該做點什么才好呢?一連幾天,我都在想這個問題,最后還是媽媽的點子好:“你可以做你最喜歡的胡蘿卜丁、黃瓜丁炒火腿腸啊!”對啊,我怎么沒想到!這個菜顏色漂亮,營養豐富,更重要的是味道不錯,就做它啦!可是,取個什么名字呢?胡蘿卜紅紅的、黃瓜青青的、火腿是淡粉色,真是五彩繽紛呢,就叫“五彩繽紛”吧!
周一一早,我便喜滋滋地帶著我的“五彩繽紛”上學了。一進教室,便被同學們圍住了:“喂,你做的什么?看一下吧!”“我都聞到香味啦,別那么小氣,看一下吧!”我可是牢牢記著老師的話,不理他們:“保密!”再看看其他同學,一個個把自己的寶貝菜肴捂得牢牢的,一副神秘兮(xī)兮的樣子,就等“品嘗大會”正式開始呢!
終于,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了教室:“很高興,今天我們一起舉行‘品嘗大會’。此次大會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報菜名,我們將投票評選出最有特色之‘最佳菜名’獎。第二個部分是品嘗,由全體同學當評委品嘗每位同學的菜肴,品嘗結束后將投票選出本次大會的‘最佳菜肴’獎”。
品嘗大會第一部分活動:報菜名開始啦!我們依次報出菜名:玉珍珠、棒打豬八戒、黑臉牛魔王、小二黑結婚……哇,同學們報出的菜名真是千奇百怪,讓人浮想聯翩(piān)。我最感興趣的是“小二黑結婚”,這會是什么呢?一定是黑色的,黑木耳?那結婚又代表什么?唉,好難猜呀!最后,經過同學們的投票:小二黑結婚、綠扣子和我的“五彩繽紛”獲得了“最佳菜名”獎。
接著激動人心的品嘗環節就要開始了,同學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拿著筷子、牙簽,等著老師一聲令下。“開始!”我馬上跑到了“小二黑結婚”的桌子邊,想一看究竟:哈哈,原來是皮蛋啊!兩個皮蛋擺在一塊,上面澆上了香油、蔥花,倒有點意思呢!嘗了一塊,味道不錯!同學們一邊吃,一邊說,嘗了這個嘗那個,教室里熱鬧非凡,連其他班的老師都被吸引過來了呢!
最令我難忘的是“黑臉牛魔王”這道菜了,牛肉切得細細的,鹵(lǔ)得夠味,有嚼頭,獲得了大部分同學的認可,你看這桌子前面圍滿了人就知道了。
要投票了,我把票慎重地投給我了最喜歡的菜,哈,我的“五彩繽紛”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真令人意外!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品嘗大會結束了。放學時,我們還在回味這有趣又令人難忘的“品嘗大會”呢!
點評:
一、兩位作家都有意識地描寫了大量的落后農民形象
魯迅作品中的落后農民有《阿Q正傳》中的阿Q,《故鄉》中的閏土,《祝福》中的祥林嫂,《藥》中的華老栓,《風波》中的七斤、七斤嫂子,《離婚》中的愛姑等。趙樹理作品中的落后農民有《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和二諸葛,《李有才板話》中的老秦,《登記》中的小飛蛾的婆婆,《三里灣》中的糊涂涂、常有理,《福貴》中的福
貴等。
兩位作家筆下的落后人物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迷信、守舊、麻木。《祝福》中的祥林嫂凄慘一生,但為了“贖罪”還要去土地廟里捐門檻。魯迅對他筆下的國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一點在落后農民身上更是讓人深有體會。《李有才板話》中的老秦,受了一輩子窮,但他非但沒有反抗的要求,反而還自輕自賤看不起貧苦農民。落后農民遭遇悲慘,本來值得同情,可是他們迷信、麻木,讓人又不自覺地痛恨起來。
兩位作家雖然都重在描寫落后農民形象,可他們筆下的人物還是有很多區別的。魯迅筆下的農民不僅落后,還不覺悟;而趙樹理筆下的農民雖然落后,但他們最終在政府的幫助下覺悟了。阿Q、祥林嫂、單四嫂子等人物至死都沒有覺悟,他們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太深,因此,魯迅的小說多是悲劇。三仙姑、二諸葛、福貴等人物在政府的幫助下都覺悟了,因此趙樹理的作品多是喜劇。
魯迅筆下多是落后農民形象,但趙樹理筆下還產生了許多新農民形象,多了些翻身農民。趙樹理塑造出了血肉豐滿的翻身農民形象,并注意描寫他們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翻身的艱難曲折。《小經理》中的三喜就是農民新人。新人形象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成熟發展,形象真實而又生動。
二、兩位作家對女性形象的描寫都很成功在他們的作品中有許多被刻畫得很形象的女性
《明天》中的單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們都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中國勞動婦女,她們勤勞、善良,但是她們卻受到封建婚姻和專制制度的壓迫,最終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魯迅描寫了這些女性身上的優秀品質,但他又理性地揭示了她們悲劇的根源并對這一根源進行抨擊。
趙樹理筆下同樣有刻畫得很成功的女性形象。《小二黑結婚中》的三仙姑和《登記》中的小飛蛾,與祥林嫂、愛姑等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她們生長在舊社會,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她們都是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嫁了人,她們并沒有真正地體會到愛情。她們雖然都對婚姻不滿,卻并未能改變命運,只能是消極盲目地反抗。
三、兩位作家筆下的農民形象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刻畫人物的方法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1.兩位作家對人物采用的肖像描寫都很成功
《故鄉》中一開始是這樣描寫閏土的:“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我”后來見到閏土時是這樣寫的:“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潤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這個描寫很好地把閏土的變化刻畫出來了。趙樹理在《李有才板話》中是這樣刻畫干部老楊的:“他頭上箍著塊白手巾,白小布衫深藍褲,腳上穿著半舊的硬鞋至少有二斤重。”就這么一小段描寫,把老楊這一典型農民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
2.兩位作家都善于給作品中的人物起綽號,而且這些綽號很形象
魯迅在大量作品中都給人起了綽號,如“紅眼睛阿義”“花白胡子”“藍皮阿五”“王癩胡”“假洋鬼子”“趙白眼”等等,這些綽號都起得很有藝術,并且很多是帶諷刺意味的。趙樹理在起綽號這個問題上也十分注意“寫意傳神”,突出人物的個性特點。《三里灣》中“翻得高”這個綽號很形象地表現了村長范登高,他借當干部之機,強占革命果實并發財,因此擺出一副趾高氣揚的得意神態。
3.作家在描寫人物時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祝福》最后一個情節中寫到祥林嫂是在節日的鞭炮聲中死去的,這樣一個喜氣的氛圍更是從側面烘托出了祥林嫂悲慘的命運。《小二黑結婚》中對小芹并未做直接的肖像描寫,而且通過許多男青年總是圍著小芹這一細節來側面烘托出小芹的漂亮。
體態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通過運用一定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或合適的動作來傳遞教學信息的一種藝術。只有恰當、正確地運用好體態語言,才能給課堂教學帶來無窮的樂趣,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從以下幾點來談談體態語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一、創設課文情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語文課是否精彩,要看課題導入是否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這一環節進行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創設課文情境,有效地導入呢?對教師而言,能在課堂導入中生動、有趣地把體態語言融入其中,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跟著教師的步伐不斷地向前探索。例如在講授《小二黑結婚登記》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課堂導入情境:當上課鈴聲響后,教師不是像往常那樣準時走向講臺,而是站在教室門口。等學生全都安靜地看著自己的時候,故意把上衣再整理一下,并查看每一粒紐扣,不慌不忙地從口袋里拿出一朵大紅花戴在胸前,最好還拿小梳子把頭發梳一梳,并十分夸張地用力甩甩頭。看到這些奇怪的體態語言,同學們就會迷惑不解、竊竊私語起來。這時,教師面帶笑容大步走到講臺前,注視著全班同學大聲喊道:小二黑和小芹的結婚典禮正式開始!這時,同學們很快就會明白教師這么做的原因,一下子,教室里就會沸騰開來。這時,讓學生打開今天所學的課文《小二黑結婚登記》,通過剛才的情境導入,同學們很快就身臨其境,對課文的理解就輕而易舉了。
二、利用形象生動的體態語言, 促進對詞義的理解
教師在用體態語言教學時,要通過運用實際的肢體動作,很自然、形象地表現,這樣使得講授的內容更加形象,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生在教師體態語言的引導下,思維變得更加活躍、集中。例如,教師在講解“飽滿”一詞的含義時,結合課文中豆子之類的實物,讓學生明白它的實際含義是指豆粒飽;接著,教師再問學生能否明白它的另一層含義呢?就一邊整理自己的衣服,一邊面帶笑容,昂首挺胸地登上講臺問學生:同學們,大家覺得老師的精神怎么樣?這時,學生們就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的精神好飽滿!這樣,通過教師的體態語言,讓學生很輕易地理解了“飽滿”的引申義,擴大了詞匯量。
三、通過體態語言, 讓學生產生心靈共鳴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體態語言伴隨著教學的整個過程。體態語言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體態語言使師生得到情感交流,來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課文中對韓麥爾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語課即將結束前的體態語言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強烈地震撼了小弗朗士的心靈:由最初的厭學、逃學到最后一課的后悔、難過;由對課本、語法的討厭,到“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似的難以割舍。而正是韓麥爾先生這一些毫無保留的體態語言,使小弗朗士的心靈受到震撼,突然之間好像長大了、懂事了。當教師把韓麥爾先生的這些體態語言重現一遍時,會使所有的學生心靈受到強烈的撞擊,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四、通過體態語言,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一)趙樹理及其作品簡介
趙樹理,原名趙樹扎,山西省沁水縣人,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少年時代受盡地主的盤削和壓榨,飽受生活的辛酸。在父親的教導和民間文藝的熏陶下,從小就接受并通曉民間藝術,活躍于各種文藝場合。1952年考入山西省立長治第四師范學校,在校期間,深受新文化的影響。在1943年他發表了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及短篇小說《地板》和特寫《孟祥英翻身》等,這些作品緊跟時代潮流,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當代作家必讀的典范之作。
趙樹理是“山藥蛋派”最具影響的作家之一,其語言以通俗、樸實而為大眾所喜愛。趙樹理從小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是一個地地道道、土生土長的農家娃。從小就與農村結緣的他,對農民的日常口語和地方俗語了如指掌,這些為他創作大量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奠定了基礎。
(二)俗語的性質和范圍
如同詞有雅(文言詞)俗(口語詞)之分一樣,語也有雅俗之分。從文獻記載來看,先秦時代的“語”大都是俗語。不過,當時還沒有出現過“俗語”這個名稱,多叫做“諺”“鄙語”“野語”“民語”“鄙諺”等。俗語作為語言類別的名稱,始于漢代。漢代劉向《說苑?貴德》:“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無極,偷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
“俗語”除了語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為人民群眾所創造,具有群眾性;二是流傳在群眾的口頭中,具有鮮明的口語性和通俗性。基于上述認識,溫端正先生在《漢語語匯學》把俗語從廣義上定義為: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
根據溫端正先生對俗語的定義,俗語包括諺語、歇后語、慣用語、俗成語。
二、趙樹理作品中慣用語的運用
慣用語是非四字成語的描述語。
(1)發貴雖只是“瞎話簍”,而喜順卻是最靠得住的孩子。(《盤龍峪》)
(2)咱和他保官無仇無冤,他為什么使黑心眼。(《打倒漢奸》)
(3)跟著些閑人到三仙姑那里湊熱鬧,后來跟小芹熟了,好像一天不見面也不能行。(《小二黑結婚》)
(4)得水老婆道:“你們沒有吃過豬肉,難道也沒有見過豬跑?”(《盤龍峪》)
以上例子中的慣用語為“三字格”,例(1)中“瞎話簍”運用夸張、形象的手法,寫出了發貴愛說假話,不老實的特點,與后一句“靠得住”形成鮮明的對比。例(2)“黑心眼”中用“黑”字來修飾“心眼”,說明了保官心狠手辣的漢奸形象,表達了村民對保官的痛恨。例(3)“湊熱鬧”,加入進去以增添熱鬧氣氛,形象描寫出三仙姑那里熱鬧的場面。例(4)“沒有吃過豬肉”,“沒有見過豬跑”反映了得水老婆爽朗、開放、思維敏捷的性格。
三、趙樹理作品中諺語的運用
諺語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的俗語,是非四字成語的表述語。
(5)俗語說“筋骨疼痛一百天”,傷了骨頭不是短時期能完全好了的。(《靈泉洞》)
(6)俗語說:“心病還須心藥醫。”(《李家莊的變遷》)
例(5)是百姓醫學知識經驗的總結。例(6)是百姓生活經驗的總結。
四、趙樹理作品中歇后語的運用
歇后語多為群眾熟悉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后文,以前文示義。
(7)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她那勞動啊,叫我看來是狗捉老鼠,多管閑事。(《傳家寶》)
(8)按舊習慣,婆婆找媳婦的事,好像碾道上尋驢蹄印,步步不缺。(《孟祥英翻身》)
例(7)運用歇后語“狗捉老鼠,多管閑事”,反映了李成娘的狹隘思想。例(8)運用歇后語“碾道上尋驢蹄印,步步不缺”,說明了孟祥英婆婆時時處處找她的差錯,表現了婆婆濃厚的封建意識。
五、趙樹理作品運用俗語的主要特色
(一)深刻的思想性
俗語在人民群眾口頭中長期流行,經過反復提煉,飽含了人民的智慧,它含義深刻,富于哲理。也許趙樹理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他在作品中使用的俗語往往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因而含義豐富,思想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