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音樂的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 音樂文化是本質,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
其一,音樂教育是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文化人類學者把音樂文化看做是一個整體,他們認為:雖然任何一種特殊的音樂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背景中的人的音樂活動決定的,但人的音樂實踐存在著功能的統一性的,雖然作為成果的音樂形態千差萬別,但它作為人的文化方式的產物在共性上是統一的。
在將音樂教育作為音樂文化一部分的同時,我們將音樂教育和音樂文化兩者的關系置于音樂文化的精神層面來研究,但必須強調的是,音樂文化中的音樂教育活動與音樂理論研究又分別隸屬音樂文化的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因為音樂教育活動必然與學校教育緊密聯系,而學校音樂教育又一定是制度化了的音樂教育。對于隸屬于音樂文化精神層面的音樂理論研究來說,它肩負著通過音樂教育使研究成果得以傳播,為整個音樂文化領域,音樂學術領域乃至整個社會提供效益和創造價值。音樂理論研究所產生的新思想,新觀念,將成為寶貴的人類文化財富,音樂理論研究對于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是不容忽視的。
其二、音樂文化傳統制約著音樂教育的過程,不同的音樂教育反映著不同的音樂文化背景,呈現不同的音樂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風貌。
音樂文化傳統是體現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觀念形態、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的總體特征。其中:1、價值體系2、知識經驗3、思維方式4、音樂符號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音樂文化傳統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時刻貫穿于音樂教育的整個過程,制約和影響教育觀念的形成,教育內容的更新與教學方法的革新。首先,價值判斷體系的形成是在音樂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形成默契的,與音樂文化傳統相契合的價值判斷體系始終對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調控、制約的作用。音樂文化史一種“民族現象”,是一個民族存在的基礎之一,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音樂文化,并由這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構成了全人類所共有的世界音樂文化。由于音樂直接產生于語音音調,因此,決定了代表民族文化的音樂在不斷追求音高、音色、音強、音長的新穎中,必須統一在一個風格中的音樂思維方式,正是受不同民族的音樂價值觀制約的,而不同民族的知識經驗與思維方式受不同音樂價值觀的支配,使音樂教育由于不同地域和語言行為的差異,呈現“多元化”特征。音樂符號(樂譜)與音樂文化的關系如同文字與語言的關系一樣,音樂語言符號是音樂文化的載體,音樂符號作為人類創造的一種文化符號的真正內涵,應當是人的音樂審美價值觀的充分體現,是音樂文化主體的歷史、民族、風格、心力等因素的約定俗成。
其三、音樂文化的流變制約著音樂教育的發展進程。音樂文化并非靜態地固守傳統,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屢有變遷的同時,其音樂教育思想觀念體系也隨之嬗變,這是各民族音樂文化融匯變流的必然結果。
世紀之交的今天,現代化不但在發達國家已經付諸實踐,發展中國家亦加快了實現現代化的步伐。當代中國音樂文化也朝著現代化揚起了風帆,然而對于音樂文化現代化的本意,音樂文化現代化模式,如何實現音樂文化的現代化等相關問題,成為當今音樂學術界討論正酣的問題。顯然,音樂文化現代化的討論對于音樂教育現代化的思想觀念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制約著音樂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二、作為音樂文化形式的音樂教育將反作用于音樂文化整體而呈現自身的價值意義
其一、音樂教育的基本職能是保存音樂文化與維持音樂文化之生存提供傳承與發展的途徑。
也許有人認為,保存音樂可有多種方式而不僅僅由教育承擔傳承與發展的使命。理由是音樂文化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在民間民俗活動中,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勞動人民通過音樂自娛自樂,音樂文化無時不滲透于人們的生活中,無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同樣使音樂文化得以代代相傳。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有意識、有目的的音樂教育活動傳授的是音樂文化中最重要的傳統經驗、技能,它使受教育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獲得系統知識。音樂教育對音樂文化的保存和維持又是通過選擇、整理和傳遞音樂文化來實現的。比如,在我國音樂文化史上,曾采用公尺譜、減字譜、簡譜、五線譜等幾種音樂符號作為記錄音樂的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簡譜和五線譜比較適應社會音樂文化活動發展的需要,因而成為音樂教育中學習記譜法主要的教學內容,而其余則逐漸不用了。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所選擇和整理的音樂文化要素亦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的風格,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精粹。
其二、音樂教育能有效借鑒、傳播外來音樂文化,使音樂文化發生變遷,從而促進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一、高校音樂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推廣,音樂在學校教育教學安排中占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從目前我國實際執行情況來看,音樂教學仍然與期望達到的標準相差甚遠。這些問題在高中就開始體現出來,在高中階段,學校一般重視文化課教學,一味注重提升文化課成績,導致音樂教學落后,音樂教學流于形式。由于音樂教學的落后,導致民族音樂教學及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更為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一般只有音樂專業的學生才會接觸專業的音樂教學,學習民族音樂文化。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高校一般不會開設專門的音樂課程,高校學生和音樂的距離越來越遠,更無所謂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經濟全球化的同時文化也開始向全球化方向發展,音樂也不例外,這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國民族音樂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吸收世界各地的優秀因素,實現新的突破,創造出更好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文化全球化給高校音樂教育帶來的壞處,教師開始普遍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得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受創,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受阻。
音樂是一個民族特殊而美好的一種文化,能夠反映民族從古至今的一些變化和發展進程,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因此,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并沒有對民族音樂有足夠的重視,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歷史上存在時間較為短暫的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并不可怕,但是如果中國這樣具有5000多年優秀文化歷史的國家丟失了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將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國要加強高校的音樂教育,強化民族音樂文化學習和研究,傳承屬于自己民族的音樂文化。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關系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是高校音樂教育的基礎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素質教育過程中各高校音樂教育的一個依托和基礎。從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來看,施行素質教育的高校,音樂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在音樂教學中用來作為教學案例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的經過挑選的優秀音樂作品,它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結果。另外,現代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在世界的舞臺上要有自己的位置,就需要自己的特色,所以一個國家的自我文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它代表著國家的資源以及發展生存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是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作為基礎。所以,高校音樂教育中要十分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
(二)高校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有效方式
在意識到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后,我國音樂界十分重視這個問題,如何將民族音樂文化有效的傳承下去成為研究的中心問題。從我國目前民族音樂發展來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主要靠民間人民自發組織的音樂團體和組織,這些團體和組織代表著某種特殊的音樂文化,但是一旦這個團體或者組織解散或者消失,那么某種民族音樂文化可能也就因此消失。高校音樂教育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和分析,教授給學生正確的音樂文化,代代傳承,所以高校音樂教育是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有著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種方式。
三、高校音樂教育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策略
(一)加強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音樂教育水平
高校音樂教師作為是主要的音樂教育者,其個人素質和能力高低將直接影響音樂教學和文化傳承質量。從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師隊伍來看,其素質和能力與要求的相差深遠,所以為了實現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目標,就要加強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個人音樂能力和素養,只有教師隊伍的水平提高了,其教育才會有積極成果,才能起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
(二)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文化觀念
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并不是因循守舊,而是選擇性的揚棄,保留好的,丟棄壞的。文化的開放也不是完全的拋棄舊的接受新的,而是有選擇性的吸收。所以,在高校音樂教育和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樹立正確觀念,民族文化的傳承是要學習其優秀的成果和因素,同時選擇學習其他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文化傳承和開放相輔相成,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吸收其他先進文化,并且結合民族音樂文化加以創新,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推進高校音樂教育課程改革
高校音樂教學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基礎和方式,只有音樂教育的方式正確,才能有效促進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從目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來看,其遠遠不能適合我國音樂發展的需要,需要對高校音樂教育施行持續的、長期的課程改革,而不是像現在一樣的表面功夫,只有這樣,高校音樂教育才會有實質性改進,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才能起到促進作用。
初級的音樂理論課對于一個人音樂情操的熏陶可謂十分關鍵。如果想要進入音樂的大門,就不能忽略它。一方面,它可以讓學生積累充足的知識,另一方面,它是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但是,隨著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音樂教學的一些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例如,學生用書的版本不能及時更新,影響教學;沒有將音樂知識同其他科目結合,導致音樂教學比較孤立,沒有一種貫通感,導致知識不夠深入。
一、中職音樂課樂理教學的重要意義
音樂理論課程是為學生打下良好基礎的課程。它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運用音樂學習的各項必須能力,從而能夠更好地借助外部方法不斷提高自己,從而達到心中的目標,同時為學習其它音樂理論課程打好牢固的基礎,所以在中職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1.為未來的教育而蓄積能力
中職音樂教育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老師和音樂人,而基礎音樂理論是一科必須的指導性課程,它將有益于他們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做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或者是音樂從業者,不僅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要過硬,還要學會怎樣把自己的所學能系統、科學的傳授給學生,因此,中職音樂專業的學生擁有良好的基本樂理知識不但能促進自身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此后能否勝任音樂教學工作的重大問題。
2.加強中職生的邏輯能力培養,發掘學生音樂天賦
音樂理論的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個人學習素質,還能為更好吸收相關知識提供動力。它是一門初級必須課?;緲防碚n的最終教學目標是提高中職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音樂才能,培養音樂審美。對于中職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一方面需要掌握樂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其具備良好地音樂素質養,為以后的和聲、趨勢分析等課程打下堅實的理礎。
二、中職音樂樂理教學的創新策略
大部分中職的專業器材都配備齊全,但音樂教育很大程度上由樂理知識傳授組成,傳統的樂理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其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對音樂專業學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對其進行創新,以此改善中職音樂樂理教學的現狀。
1.從外而內地使知識內化于學生
如今,中職音樂教育發展不太理想,這里面有學生的問題,但是這個現象還主要是教師水平有限和傳統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引起的,只會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或者只對樂理方面有所研究,而不了解其他音樂方面的知識,能力單一,這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不會采取滲透式的方式,進行學科的轉移的教學,過于死板,這對現代音樂專業的中職生來說,顯然滿足不了其發展要求,因此中職在音樂樂理教學方面,應該投入大量的資金,培養復合型教師人才采取滲透式教學的方式。所謂滲透式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音樂樂理教學過程中,可以滲入視唱練耳的技巧,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同時更好,還能夠提高學生聽覺審美能力;第二,在音樂樂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鋼琴演奏,以此來提高學生鋼筋演奏以及和聲的水平配;最后,在樂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留出一部分課堂時間,來讓學生演唱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以此來提高學生立體音樂的感知。
2.調動各感官,默契配合訓練
目前我國各大中職在音樂樂理教學中,并沒有將其與視唱練耳向結合,這是樂理教學效果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夠將兩者有效的結合,并且采取交叉教學的方式,教師在講解樂理時會更有針對性,學生通過教師形象化的講解,對學習的樂理知識印象會更加深刻。比如教師在講解某種唱法時,如果只是單純的進行書面講解,學生無法對其進行感知,而如果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采取邊講解邊試唱的方式,學生們借此會更深入的了解該唱法。以視唱為例,教師理論知識講解結束之后,可以對其旋律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此讓學生們了解音樂中塑造的形象,并且讓學生們掌握其表現手段,進而使得學生對音樂作品有更深入的感知,這樣既能夠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感知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3.多維度教學的嘗試
音樂立體化教學方法是指老師在教授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以發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學習興趣。比如說可以多嘗試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既能聽又能看,音樂形象更加直觀的表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當然,每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方法,但是不管是什么方法,都應該對癥下藥,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將樂理知識與視唱練耳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能夠感受和運用樂理知識。
4.增強優秀教師群體力量
按照我國中職音樂樂理教學現狀來看,從事音樂理論研究的人員并不多,無論是院系,還是學校對音樂理論研究的投入都不高,但是實際上,我國中職設置的音樂專業,其主要的培養方向是音樂教師,大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都會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因此該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需要掌握大量的樂理知識,與此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否則在日后的教學工作中難以立足。基于此,中職應該加大音樂樂理師資的投入,培養或者引進大量的音樂樂理優秀教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教育出優秀的音樂人才。
簡析西方音樂的內在精神 來源
對于西方音樂文化的寫作,無論運用怎樣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開對西方音樂史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重點介紹,因為西方音樂在這兩個時期已經高度發展與繁榮,不僅樂譜資料和樂器種類極為豐富,各種音樂形式亦發展到一個高峰,目前我們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絕大多數來自于這兩個時期,因此,對于這些書籍關于這兩個時期的論述進行對比,也變得十分必要。
首先來看葉松榮的《論稿》,作者對于每一時期的音樂文化所啟用的標題都呈現出承上啟下的邏輯性。而章節下面的小標題體現了該書主觀性的特點,如描述古典主義時期的“莫扎特的美學思想與音樂創作”、“貝多芬音樂創作的獨特性及評價”,浪漫主義時期的“舒伯特音樂創作的獨創性”、“肖邦音樂創作中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論述方法上,作者敘述的方式卻突破了傳統的史書,較為自由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且評述性很強。對于作曲家、流派的評價分析也十分注意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比如在談到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情感內容獨特性時,作者將該曲與席勒的《歡樂頌》一詩各自產生的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進行審視,使這一段的論述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深刻文化內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樂文化》關于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篇幅占據了此書的絕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沒有把貝多芬歸到任何一個時代,而是將其單獨作為一個章節來談,這是對于貝多芬作為這兩個時期承上啟下者這樣一個特殊身份的重視。在所呈現的史料上,尤其在論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許多在普及書目中少見的新材料,使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論述方面,作者盡管仍是以客觀敘述為主,但仍不乏其主觀評述性。作者在后記中提到“年輕的音樂家都不應該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寫作時更加注重文化歷史背景和音樂觀念的發展變化的論述。
民族音樂學自學科創立以來,一直處于不斷發展、勇于探索之中,這使得民族音樂學在其歷史進程中的每一個時期都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有了新的理論,舊的理論將會被代替,在社會科學中,舊有的理論依然會映射某些現存的現象,正如美國民族音樂學,“從博阿茲到胡德,到梅里亞姆,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即人類學―音樂學―人類學?!被氐竭^去,或者說借鑒過去不代表事物發展的衰落,相反,恰恰說明事物發展的規律軌跡――螺旋式上升。因此,了解、研究歷史的進程將會對現實的存在有指導意義;同時,比較階段性的差異也是探索學科發展規律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民族音樂學在其螺旋式上升的發展軌跡中時時閃現著時代的光輝。內特爾(Bruno Nettl,1930―)在其論著《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Theory and Method in Ethnomusicology,1964)中將民族音樂學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的研究對象總結為:無文字社會的音樂;亞洲及非洲北部高文化中的種種音樂;民俗(間)音樂。后來,內特爾在《民族音樂學新方向》(New Direction of Ethnomusicology,1992)中將民族音樂學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間的“最新”方向總結為:民族音樂學的新定義:對世界音樂的比較研究、要求用研究非西方體系的方法來研究西方音樂;民族音樂學的興趣集中在流行、城市、少數族裔等音樂以及異地居民別的群體(如婦女的音樂);與以往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對過程的研究;歷時觀已經主宰了民族音樂學研究;研究西方影響;研究大眾媒體;研究城市――城市民族音樂學的興起;研究文化殘余――(地理分布方面的)邊緣殘余;新的人類學方法:民族志的方法(田野工作)、統計學的關聯、符號學,另外還有思想的方法、重新研究的方法;新的學術傾向:拋棄教條。
跨入21世紀,民族音樂學的發展又有什么新動向呢?美國前任全美民族音樂學會主席、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音樂學系名譽主席、藝術與人文學術研究院副院長蒂莫西?萊斯(Timothy Rice)教授2006秋季的“中國之行”①的講座給了我們一個滿意的回答。
萊斯把最近二十年的民族音樂學新趨向分為9類:
1.對全球化、跨國主義、海外移民、旅游的以及認知現象的興趣和高漲。對于這一新傾向,萊斯列舉了最近已出版的代表性書目:
音樂、貨幣與全球想象:南非與西方(Erlmann,Veit.1999);
籠子的歌,自由的歌:音樂與越南難民的體驗(Reyes,Adelaide.1999);
津巴布韋的國家主義者、世界主義者與流行音樂(Turino,Thomas,2000);
抨擊過去:安第斯山脈的音樂、記憶與認同(Romero,Raul R.2001);
班達(Banda):跨越邊界的墨西哥人的音樂生活(Simonett,Helena.2001);
伊爾瑪達爾(Ilmatar)的靈感:芬蘭民間音樂的國家主義、全球化與變化的音樂景觀(Ramnarine,Tina,2003);
與歌:南美日本人的音樂、記憶與認同(Olsen,Dale A.2004);
在波蘭塔特拉斯山(Tatras)創造音樂:旅行者、民族音樂志學者與山區音樂家(Cooley Timothy J.2005)。
2.第一部世界音樂百科辭典的出版。
《加蘭(Garland)世界音樂百科全書》是最新出版的首部由民族音樂學家撰寫的英文百科全書(萊斯本人也是這部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于1998年至2002年間出版。全書共有10卷,包括了世界的9個主要地區,另外還有一個增補卷。這是民族音樂學作為一個學科領域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3.世界音樂課程教材的出版。
最近出版了很多有關世界音樂大學水平的教科書。出版商一直要求要民族音樂學家寫關于概論式的給大學本科用的有關世界音樂的教程(萊斯就寫了這樣一本關于保加利亞音樂的小教科書),這種出版上的需要、熱情是民族音樂學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表現,也說明了大學音樂系從過去只教歐洲藝術音樂到現在注重民族音樂學的轉變。
4.新版權法的需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頒布版權法、民間音樂的錄音在各國以及全球市場中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商業利潤,這使得民族音樂學家們關心關于知識產權和文化版權的問題成為必然。版權法的實施,意味著現在在沒有經得有關表演者的同意錄制、翻譯或者散布表演者的錄音都是不合法的,也暗示現在的民族音樂學家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出版他們田野工作的錄音了。像萊斯他們這一代的民族音樂學家,他們的田野錄音主要是為了學術研究,不會想到這些錄音還會有什么商業價值,因此不會刻意去取得什么許可。但是,現在他們的田野資料在被許多人運用到一些商業項目中,諸如錄制CD、拍攝電影、印制教科書等。這就使得很多謹慎的協商成為必需。新一代民族音樂學的學生在這一方面必須要訓練有素。
5.對大眾傳播(mass-mediated)流行音樂之研究的重視。
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研究大眾傳播的流行音樂,研究這種大眾傳播音樂,本身并不是一個新的潮流,新的情況是學生幾乎只對這種情況感興趣。萊斯舉例說,在最近一個田野工作方法課上,學生對基本的錄音等技巧沒有興趣。他們說,他們要研究的那些音樂已經錄好了,他們在做田野工作時不必再錄了。這對老一代民族音樂學家來說是一個很驚人的變化。
在有關“大眾傳播流行音樂”的著作中至今還有一個沒深入研究的課題是有關技術本身的問題,如技術是如何操作來產生它的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的?
在近15年中只有很少的關于這方面的專著:
磁帶文化:北印第安的流行音樂與技術(Manuel,Peter.1993);
南非的聲音:在南非的一個工作室創作祖魯(Zulu)音樂(Meintjes,Louise.2003)。
6.有關暴力、戰爭與流行疾病的音樂研究。
這是一個很新的主題,涉及到音樂與暴力、戰爭以及流行疾病的關系?,F在,我們賴以生存與創造音樂的世界似乎變成一個越來越暴力化、越來越難以容身的地方。以前的民族音樂學重視研究那些靜止的、和平的社會、社區中的音樂,這種“穩定”創造了我們所謂的傳統的音樂生活。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忽略了那些不太安靜的、有麻煩的地方,忽略了這些地方的音樂的命運。現在這個空白逐漸被一些博士論文開始填補。最近至少有兩篇博士論文涉及到音樂對非洲艾滋病流行之回應的一個課題。明年會有兩本論文集涉及到我們所稱的“一個真實的世界”,其中一本將在音樂上反映2001年“9?11”紐約世貿大廈被襲擊的情況。第二本叫“沖突中的音樂”。
盡管這些工作都是一個開端,但它將會在以后的幾年里變得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樣的研究對我們的領域也是很重要的貢獻。
7.關于“愛好群體”(affinity group)音樂的研究。
“愛好群體”,最初由民族音樂學家Mark Slobin提出,是指圍繞一種特別的音樂愛好而形成的一個社會群體,比如說對日本音樂的特別愛好。這樣的群體不因種族、民族而聯系、聯結在一起。在這個特別愛好的群體中,他們創造了小范圍的村落式的社會。在這個多元的、復雜的、都市的社會里,我們今天大多數人都生活在這樣的“愛好群體”中。
有些人認為這樣的一些群體為治愈我們在大范圍的社會中所產生的孤立感提供了一劑良藥。
有一本研究南斯拉夫人移民到美國的情況的書涉及到這個主題:巴爾干的魅力:在美國創造一種另類的音樂文化。(Lausevic, Mirjana.2006)。作者驚訝地發現在美國有很多人竟然喜歡他家鄉的音樂以及巴爾干等其它國家的音樂!這些人跟巴爾干沒有民族的關系,但他們卻去設法找到這種音樂,去學習表演它,并且愛上它。
在未來的15年中,我們會看到更多的關于這種愛好群體以及他們運用音樂在這個彼此疏遠的現代世界中來制造一個小規模的社區感的研究。
8.關于中產階級、日常音樂的研究。
對沒有特別名稱的音樂現在越來越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萊斯把這種音樂叫做“中產階級音樂(middle-class music)”或“郊區音樂(suburban music)”,或者稱之為“非常普通的、每天熟悉的、每個人都沒有興趣參與的音樂”。
過去民族音樂學家經常研究那些“文化之都”(cultural capital)類型的音樂,這是被認為有價值、有興趣的音樂。民族音樂學家選擇這些音樂來研究是因為這是古老的、有深厚傳統的音樂,或者因為它跟貴族階層有關系,由此認為是藝術價值;或者因為它有異國風情,所以很有興趣、有意思;或者因為這音樂很流行,是大眾的價值表現……由此,我們忽略了每天都聽到的音樂。
現在這種音樂也走進了研究者的視野,比如國歌,它的研究是為能告訴我們當前的政治進程。萊斯列舉了他的一個學生研究俄國國歌的論文:俄羅斯的國歌與國家認同的協商(Daughtry,J.Martin.2003.《民族音樂學》47(1):42―67)。
對于這類音樂的更多研究:
四聲部,不用等待:美國理發店和聲的社會歷史(Averill,Gage.2003),是一個關于理發店四重唱的研究。這是一個由美國中產階級男士創作的集體性音樂的典型例子,他們把演奏當成一種愛好,他們不在乎他們的音樂是否是流行的、有深厚傳統的、民族的、少數民族的、異國情調的或有藝術價值的。
在2005年英國舉行的由國際傳統音樂協會主辦的“世界大會”上,關于業余銅管樂隊以及風笛樂隊的類似研究也正在進行中。
奇妙的噪音:巴西東南的魔幻之旅(Reliy,Suzel.2002)――研究居住在巴西圣保羅郊區的工人,他們演唱圣歌行進時的音樂。
關于猶太中產階級以及關于基督教等宗教音樂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有個研究生的碩士論文是關于香港的手機鈴聲的研究。
所有這些研究都是新開辟的領域,他們履行了很多年以前內特爾的一個承諾――民族音樂學家要研究社會當中所有的音樂。相對于這些研究,萊斯又補充了一條:還應包括那些最普通的、最熟悉的、最乏味的音樂。
9.關于因特網上的音樂生活的研究。
因特網是很多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作為研究人們音樂行為的一個場所,應該對其產生興趣,這是毫無質疑的,但目前還沒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1995年,有一個學生萊斯認為是第一個發表了互聯網上音樂生活的擴展田野工作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叫《“虛擬音樂共同體”:作為文化體系的民間音樂互聯網討論群體》。2005年,另外一個學生在一次會議上宣讀他的論文《虛擬的田野工作》,他的很多項目包括俄國音樂的采訪都是通過因特網制作、實現的。萊斯預言,在因特網上的研究將會變成一種時尚、潮流。
由此看來,從70年代內特爾的《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90年代的《民族音樂學新方向》,再到21世紀蒂莫西?萊斯的“21世紀民族音樂學的新趨勢”,西方民族音樂學的視野從最初的關注音樂種類飛躍到對研究方法的重視,直至現在對特殊視角的探索,形成了當今西方民族音樂學以“差異”為基礎的理論框架?!安町悺笔侵钢T如一群人在性別、年齡、種族、階層等方面存在著有形、無形的劣勢,即一些重大的差異的方面。這些方面顯然超越了民族的界限。這些個體與亞群體的特性被看作是由矛盾、差異和對立造成的,由此,共識的研究幾乎完全消失,個體和亞群體現象變得更重要了。這使得西方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視野“超越了所謂的‘其他’民族,而轉向了差異所造成的女性、兒童、移民、社會下層等亞群體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歷史的軌跡》[J],《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2期第44-62頁。
2.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近十年研究傾向――系統分類與定量分析》[C],《世界音樂文叢》1992年1期,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