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借問梅花何處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通感;詩歌結構;發展;環節
通感作為一種描法在我國詩文中的運用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對通感研究貢獻最大的錢鐘書先生亦在其著名論文《通感》中,從現代心理學、語言學里將“通感”這一術語引入文藝學,用來指稱文學創作中的一種獨特的描法。隨著通感研究的不斷深入,大家認識到通感不僅僅是一種描法,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貫穿于文學創作的全過程。本文僅探討通感在創作構思階段的運用。創作構思是文學創作過程中極富創造力的一系列藝術思維活動,是文學創作的中心環節。作家在創作動機的催動下,急于釋放胸中積蓄已久的心理能量,將奔騰于內心的無形的情感體驗借助適當的感性形式表現、抒發出來。這時,作家就進入了艱苦的構思階段,也就是積極構建新的審美意象的階段。
在構思階段,通感表現為一種獨特的構思方式。它在進行小說、戲劇等體制宏大的作品的整體構思時顯得無能為力,表現出很大局限性,但在短小詩歌的整體構思中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整體構思即創作主體在總體上所進行的把握與思考,它包括文學作品的主題確立、情節提煉、結構安排等一系列環節。結構,簡言之,就是詩歌的內部構造,是詩歌構思的重要的一環。只有通過結構把美妙新穎的立意、精細的感覺、飽滿的情緒、奇妙的想象有機地組織起來,一首詩才能站立起來。結構象一座骨架支撐著全詩,又象一座橋梁連結著詩人的心靈與詩作。正是通過結構,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得以凝固和外化。只有當結構完整地在頭腦中浮現,詩人才有可能順利地遣詞造句,奮筆疾書。
那么得體、新穎的結構從何而來?這與詩人選取的結構的發展環節密切相關。常見的結構發展環節有:時間的推移、空間的展開、情感的貫通、角度的轉換和對立物的并列等。將通感作為詩歌結構的發展環節,雖不多見,但于構思結構中一經使用,馬上使詩歌結構靈蘊生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人皆可誦的詠柳詩,歌詠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在構思過程中,詩人先寫他遠遠望見一棵顏色青翠的柳樹,如玉石一般溫潤翠嫩,走近一看,細密的柳枝像千萬條綠色的絲帶一般柔軟、翠綠。從柳樹的整體形態到柳條的數量、顏色、情態,根據安排材料的一般順序,接下來該寫柳葉了。如按一般結構平實地描寫下來,則此詩平淡無華,落于俗套。但此詩于結構構思時運用了通感,將通感作為詩歌結構發展的環節,使它在結構安排上勝人一籌,成為千古佳作。
詩人于春風中觀賞著柳葉,柳葉細細的長長的,整齊劃一地隨風擺動著,像是專門裁剪過的似的。由春風與柳葉的相伴出現,詩人借助聯想,將無形的春風比做視覺可見的明利的剪刀,它輕柔地嚓嚓響著,裁出了這無數片的細葉,這由觸覺到視覺的感官挪移,使春風、剪刀、柳葉剎那間有機聯系貫通起來。詩人將此通感抓住,并把它做為詩歌結構發展的環節,以一句設問“不知細葉誰裁出?”自然巧妙地轉入對柳葉的描寫,使平實的結構陡然靈動起來,不僅顯示了春與柳葉的內在聯系,而且從此結構中,我們也體味到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贊美之情。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戌樓間。
風吹一夜滿關山。
雪野茫茫,無邊無際,似乎把塞外的天也映照得格外潔凈明朗。在這一片雄美、蒼涼的氛圍中,戍邊的將士牧馬歸來,在明月朗照的戍樓里吹奏羌笛。他所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在前兩句中并未寫明,但從后兩句來看,其所奏之曲應為《梅花落》。此曲為塞外胡人抒發思鄉情感所作,用羌笛吹奏,音聲哀婉惆悵,如泣如訴,令人有斷腸之感。不少研究此詩的文章不能合理解釋從羌笛到梅花的突兀轉換,與不知有《梅花落》一曲,及通感在結構轉換中的運用有直接關系。在結構構思過程中,詩人由《梅花落》的曲名聯想到片片梅花隨風飄落的情景,而《梅花落》曲抒發的思鄉之情隨蒼涼的羌笛聲傳播到塞外的每一個角落,刺痛著每一個戍邊人的心,就好像點點梅花在塞外勁風的吹送下,一夜之間便撒滿整個邊關。這種以《梅花落》的曲名為誘因,將無形的笛聲想象為視覺可見的梅花的現象即為通感。詩人將此通感作為詩歌結構的發展環節,后兩句不再綴寫笛聲,而以“借問梅花何處落?”一句將筆觸從聽覺空間移入視覺空間,以梅花飄落,一夜之間溢滿關山的視覺形象,表達戍邊人的思鄉之情。 參考文獻
[1]彭立勛.美感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錢鐘書.管錐編(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魯樞元.創作心理研究[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97.
[4]黃鋼.詩與通感[J].新疆大學學報,2000,(3).
吹笛子的是村中一位姓張的青年,他在那艱苦的農村歲月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吹笛子是他的唯一愛好。當時由于農村生活貧困,買不起笛子的他便就地取材,砍掉自家屋后的竹子,自制了一支笛子,夜里常在屋前橫笛自吹,悠然自得,獨享其樂。我不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名,但每每傳來他的笛聲,我便靜靜地傾聽,心里便有了一份寧靜和慰藉。
當時,我所在的大隊(現村委會)實現村村通有線廣播,我父親在大隊里當干部,優先在自家房屋外墻上裝了一個簡易喇叭,我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愛聽一聽廣播。有一天晚上,我聽著聽著,便倒頭睡去了。第二天一早起來,父親對我說:“昨晚廣播里播了一首笛子曲,很動聽!”我為錯過這首笛子曲而懊惱不已。
幾天后的傍晚,廣播里播了一首笛子曲,激昂歡快的音符隨之飄散開來。伴著笛聲,我仿佛聽到了馬蹄“嗒嗒”的聲響、絡繹不絕的馬隊和歡天喜地的人們……父親說上次聽的就是這首曲子,但我不知道是什么曲名。后來,我上高中,偶然收聽廣播電臺時才知道這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名曲《揚鞭催馬送糧忙》,描寫豐收以后的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情景。熱情歡快的音樂,讓人振奮不已。
我高中畢業后,回鄉度過了一段耕讀的日子。漫漫長夜里,青燈一盞,伴我夜讀。記得一個風清月白之夜,我讀到高適七言絕句《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我為笛聲帶來這美妙闊遠的意境而叫好。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時分,戰士們趕著馬群回來,明月灑下一片清輝。在如此蒼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從戍樓中傳來熟悉的《梅花落》曲調。風傳笛曲,一夜之間傳滿了關山。此時此景,讓將士們情難自抑。我隨著那穿越悠悠歷史而來的笛聲,放飛繽紛的思緒。
正是因為喜歡笛子,我心生學習笛子吹奏的念頭。后來離鄉到城市求學時,班中有一位同學擅長吹奏笛子,傍晚散步時,他手執短笛,坐在校園里的綠草地上,吹著一支又一支曲子,讓我好生羨慕。由于學校在市郊,星期天我坐車到了市區中心,逛了好幾家商場才買到了笛子,回來后一有空便向他請教。可惜的是,沒多久,我放在宿舍的笛子就被人竊去。又由于當時學習緊張,我學習笛子吹奏之事就這樣化為泡影。
關鍵詞:笛;唐詩;意象;美學意義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除了和樂演唱的傳統外,還不乏專門寫樂器的詩文。傳聞宋玉曾作《笛賦》,賦中寫道:“宋意將送荊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於是乃使王爾、公輸之徒,合妙意,角較手,遂以為笛。……廷長頸,奮玉手,摛朱唇,曜皓齒,赪顏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激叫入青云,慷慨切窮士。”用笛子吹奏《詩經》中反剝削反壓迫最有代表性的詩篇,強烈傳達出一種怨恨之情,聲之慷慨悲愴,令人愴然涕下。透過宋玉描寫的笛聲,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這種樂器應該是現在所說的“簫”。在唐代以前,詩歌中出現的樂器以琴瑟為主,如《詩經·關雎》中即為“窈窕淑女,琴瑟有之”,《詩·小雅·常棣》中寫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嵇康的《琴賦》,通篇細致生動地描述了古琴,使人贊嘆。相比于琴瑟這一類傳統的中國樂器,笛作為意象出現在詩文中則相對罕見。當然,這與笛子自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從原始時期的舞陽賈湖骨笛到浙江河姆渡的骨哨、從戰國時期的“篪”到漢魏時期的“橫吹”,中國笛子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演變,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劉長卿的《聽彈琴》這樣寫道:“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這首詩的背景正是唐朝當時發生的音樂變革。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燕樂”成為一代新聲。白居易《廢琴》:“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也說明了這一點。除了琵琶外,笛子也在社會中廣為流傳。中國笛子的形制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其音色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笛子演奏已經遍及社會上各個階層。“虢國潛行韓國隨,宜春深院映花枝。金輿遠幸無人見,偷把邠王小管吹。” 張祜的這首《邠王小管》寫的就是他曾目睹的一段逸事: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由于偷吹邠王玉笛而被逐出宮,可見笛子在唐朝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現在看來,笛子一般是橫吹的,且聲音清脆響亮。其實不然。“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過三種不同的含義。我國還沒有橫笛的時候, 簫的前身名笛、篴。直到簫的名字確定后, 笛才成為橫笛的專名,其實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張騫通西域后傳入橫笛,亦稱“橫吹”。從唐代起,笛子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別。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簫,橫吹則稱之為笛。在橫吹之笛中,又可以分為是否貼了笛膜。豎吹之笛聲音低沉,其悲惻程度最甚。橫吹之笛又可以根據是否加了笛膜進行區別,加了笛膜的橫吹之笛一般聲音高亢響亮,樂調也顯得較高。 故笛子的形制直接影響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的詩歌中,最常見的笛應該就是羌笛了。它常常吟響在在塞北邊疆,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戰士在傍晚趕著牧馬而回,開篇即渲染了一種和平寧謐的氛圍。蒼茫又澄凈的夜色里,不知是哪座城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啊。類似的風傳笛曲,也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出現過,“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境界非常動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相通的是那一份故園情,然而這種思鄉的情緒并不低沉,透過那嘹亮的笛聲,傳來的是信心與希冀。羌笛在這里成為了戰角,鼓舞著健兒們勇奪功名。雖然唐代已經將橫吹之笛和豎吹之簫分開,但是在文人圈中的情形大不一樣,在文學著作中,他們常常喜歡用羌笛一詞,以表示他們對充滿異國情調的這一外來樂器的認可 。還有一些直接提到橫吹之笛的詩句,如李白在《司馬將軍歌》中寫道:“羌笛橫吹阿亸回,向月樓中吹落梅。” 自“羌笛橫吹”以下六句為第三段,寫勝利歸來,歌舞慶賀,天子表彰,名垂后世。王昌齡《江上聞笛》“橫笛怨江月,扁舟何處尋。聲長楚山外,曲繞明關深。” 一個“怨”字包含了無盡的蒼涼,游子思鄉之情趁著笛聲躍然紙上。唐朝中期, 詩歌中對“笛” 已開始注意區別,方法之一是運用限制詞。橫吹的笛也常用“橫笛” 來表示。張巡在詩中寫的橫笛音,寄托著對家鄉的思念,但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他在悲嘆的同時又要鼓足自己的勇氣,橫笛蒼涼悲壯的聲音恰好可以作為他的寄托。
其實一些唐代文人筆下的笛,有時指的就是簫。杜甫的《秋笛》:“清商欲盡奏,奏苦血沾衣。” 詩中典故出于宋玉的《笛賦》:“吹清商,追流徵。” 清徵和清商都是中國古代悲凄的調子,非常低沉,這樣的效果只有豎吹之笛才能奏出。孟郊的《楚竹吟酬盧虔端公見和湘弦怨》寫道:“握中有新聲,楚竹人未聞。識音者謂誰,清夜吹贈君。……一掬靈均淚,千年湘水文。”詩人對未聞的楚聲作出了淋漓盡致的描繪,在詩的最后,他不禁留下了眼淚。明代的朱載堉經過仔細考察,斷言這就是古笛的遺存。簫笛被詩人利用,寄寓一些思歸的情感,在夜晚聽到悠悠的笛聲,或者晚上獨自一人前往江邊吹笛的詩境常常出現,毫無疑問,這樣的感覺是凄清落寞的。杜牧在《寄揚州韓綽判官》對洞簫有深刻地描述: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遷客騷人,無不聽簫笛聲而落淚失眠。借笛子那清脆嘹亮的聲音表現輕松歡快的情緒在唐詩中也出現較多,例如牧童在山野之中吹奏的牧笛,“臥牛吹短笛, 耕卻傍溪田”,小牧童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碰到生人顯得神氣傲慢。放牧時躺在牛背吹短笛,耕地時他等在水田旁邊。簡單而且快樂,詩境較為清新。
有些詩歌雖然不直接出現笛、簫這些字眼,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知道詩中出現了笛的意象,那就是用一些有名的笛曲來指代。許渾在《聽吹鷓鴣》中說:“金谷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云愁。夜來省得曾聞處,萬里月明湘水流。”用簫吹奏的《鷓鴣飛》,回環曲折,幽深低沉,襯托了詩人在月明之夜惆悵傷感的意境。“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梅花落》是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它和《折楊柳》一起成為笛曲的代表。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笛曲寄托的情感也有變化。但多數情況下,笛曲抒發的是征戍之人、游子的思鄉情感。“它非特是一個新形式, 新事物, 而且正是一個新感情。它出現的時候, 往往也便是詩意出現的時候, 它與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它所以正是詩的一個原質。笛成為了‘詩的一個原質’。”從林庚先生的論述來看,笛在唐詩中已經根本上拓展了唐詩的表現能力, 并帶給唐詩以嶄新的活力。這種新的活力因素對后世的詩歌有較大的影響,在宋元時期的詩歌中出現了簫笛這個意象。如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者,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此外,范仲淹、柳永等人也曾在詩中描寫過簫笛,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由此可見,笛這件樂器在唐詩中確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并成為一個特定的意象發揮著重要作用,使其具有特殊的文學意味。笛子獨特的形制、音色、曲調等被利用,拓寬了唐代詩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也為后世詩文的發展增添了一份新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高文.全唐詩簡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蕭滌非.唐詩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林克仁. 中國簫笛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一、群文閱讀是充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
1.在群文閱讀教學中達成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素養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思維品質與審美品質的發展,都是以之為基礎的。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文本集群的教學,它利用文本集群間的內在有機聯系,來指導學生展開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促進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這要比單篇教學具有更大的優勢。例如教讀《阿房宮賦》,為了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賦體文“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特點,教師增選王粲《登樓賦》、蘇轍《墨竹賦》、歐陽修《秋聲賦》等與之構成文本集群,通過“精讀+略讀”的導讀模式,圍繞賦體文體式章法、語言修辭等層面來指導學生閱讀、欣賞,并開展名句活用、好句賞析、佳句改寫、辭格運用仿寫等多樣化的讀寫結合訓練,以實現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目的。
2.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實現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基于單元結構的教學,文本集群教學要比單一文本的零敲碎打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群文閱讀教學更強調文本的“互文”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廣度的拓展,思維深度的提升。
教讀《跑警報》時,教師選編了一個文本集群——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其中包含有《五味》《手把肉》《故鄉的食物》《昆明食菌》《四方食事》等,組織學生閱讀,圍繞“汪曾祺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是什么”來展開研讀探究。通過群文閱讀,學生獲得如下認知:汪氏美食散文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風俗人情、知識考據、人生哲理三方面,而汪氏美食散文的人生哲理又表現為對和諧、寬容、寧靜的詩意生活的崇尚。在群文比較閱讀中求得共性,即規律性知識的認知,這是訓練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的可行途徑。
3.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相較于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托文本集群的內在有機關聯,更集中地落實審美鑒賞的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例如教讀高適《塞上聽吹笛》一詩,教師針對該詩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選擇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杜甫《吹笛》等詩歌構建文本集群。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杜甫的“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高適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這些都運用了通感手法,化實為虛,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形象。詩人把笛曲名(如《關山月》《梅花落》等)拆分,提取曲題中的名詞,諸如“關山”“月”“梅花”等,將之轉化為意象,與其它實在意象相融,構成虛擬的場景,生動地傳達了聽曲的體會。這三首詩都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而側重點各有不同:李詩表達的是去國懷鄉的悲愁;杜詩傳達的是羈旅漂泊、感時傷世、懷念故園之愁;高詩抒發的是戰士的戍邊之志與思鄉之情。
4.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群文閱讀教學可以依據其高度聚合力的單元結構優勢,在圍繞某一共同點的基礎上,經由文本縱橫比較閱讀與探究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例如教讀李密的《陳情表》,圍繞如何正確認識晉武帝的“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主張,展開探究。將其與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以及《晉書·孝友傳·李密傳》構成文本集群展開比較閱讀,探討兩文忠孝思想的內涵。通過開展課堂即興辯論、課后隨筆寫作等方式來理解《陳情表》的陳情藝術,認識《出師表》中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二、讀寫共生是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
只讀不寫,只寫不讀,都無法真正夯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實施群文閱讀教學,必然要貫穿讀寫共生的實踐過程。讀與寫是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雙翼。“讀寫共生”實踐,意味著寫作話題源自閱讀活動,因讀而生寫,因寫而促讀。讀一個文本集群,寫作對象可以是針對多個文本之間相互聯系而衍生的規律性知識,也可以是針對某一文本區別于其它文本的特色。
“讀寫共生”實踐活動中的“寫”,要寫些什么?可以是篇章寫作,如基于文本內容的擴寫、縮寫、改寫、續寫、讀后感、文學短評、專題研究論文等;也可以是片段寫作,如基于語言積累的句段仿寫、賞析、評點等。
“讀寫共生”,強調讀與寫的相輔相成,若就活動側重點而言,又可細分為讀而寫之寫作,和為寫而讀之寫作。前者指向深化和細化閱讀的寫作,后者是指向寫作技能的閱讀能力訓練。教讀《阿房宮賦》,為解決知人論世的問題,教師引入互文本《唐才子傳·杜牧傳》供學生閱讀,設計一道讀寫結合的訓練題,閱讀《唐才子傳·杜牧傳》后,試用80 字左右,以“杜牧是一個怎樣的人”試簡要概括;再引入兩首詠史懷古詩——唐代胡曾的《阿房宮》、清代丁堯臣的《詠阿房宮》,讓學生以書面文字簡要評析兩詩主旨的異同;又讓學生擴展閱讀《上知己文章啟》,讓學生以“簡要分析本文主旨”的論述題來寫一段閱讀體會,進一步明確杜牧寫作《阿房宮賦》的意圖。這樣的群文閱讀,于讀中寫,以寫促讀,其交互并進的活動過程涵蓋了信息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與評價性閱讀等實踐活動,這一系列的“讀中寫”,是偏向于對主文本《阿房宮賦》的深度理解的。而若基于《阿房宮賦》的“借古諷今”的史論筆法,讓學生學習借鑒這種諷喻性構思來寫作議論文,則是主要指向寫作技能的寫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