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九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題記
音樂詮釋人生的酸甜苦辣,表達生活的喜怒哀樂。有時,身體是沉重的,歌聲卻長著翅膀,帶你飛翔。
在音樂中我感到了語文的美,那意境優美的詩句,那催人淚下的情懷,在悠揚的旋律中得到最完全的詮釋。
聽音樂,感覺自己就像一只溫順小綿羊,躲在草地上享受著陽光的撫摩,是那么的輕松;聽民族音樂,感覺自己好像置身于黃土高坡,迎著呼吸的西北風,是那般的豪放;聽搖滾音樂,感覺自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大草原上馳騁,是那般狹意;聽著耳機里傳來《流星雨》,我的心也隨之蕩漾開來,就像花兒在瞬間開放。天上下著流星雨,從郁紫的璀璨星空中忽忽劃過,在紫藍色的夜空中留下一道道明晰清亮的笑容。每一道痕跡,都是我的心,在與天空做著零距離的接觸,一發神奇的幻想在此刻實現。
NO.1周杰倫
鴨舌帽,牛仔褲,籃球鞋是他給人家的第一眼感覺,喜歡R£B曲風的音樂,現年27歲的他來自單親家庭,并且是家獨子的一人世界,使得他從小與孤獨為鄰,他很多想法與體會只有音樂能了解。直到現在面對陌生人的人事與環境他還在努力的適應。他的音樂成熟有重量并且耐聽,他對音樂品質要求純粹的干凈。
NO.2吉祥三寶
它像一縷春風,一掃歌壇俗氣,以民歌新唱的原生態,給廣大觀眾奉獻一道溫馨美味的文化小吃,悅耳的天籟,著實讓聽眾耳目一新,心曠神怡。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西方搖滾滾振得人心煩,西洋美聲吼得人意亂,霏霏之音哼得人乏力的當兒,一曲清新的蒙語“吉祥”,真讓人“如聞仙樂耳暫明”。
NO.3韓紅
國內流行樂壇不可多得的創作型唱將,她憑借宛若天籟的聲線和獨具風格的詞曲創作贏得了眾多歌迷的請瞇。進入2003年之后,韓紅無疑是中國最紅火的女歌手。在若干大型音樂頒獎典禮中,韓紅都獲得“年度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和“最佳女歌手獎”這兩個含金量極高的獎項,從1988年進入歌壇到1998年推出第一張專輯,再到2003年,韓紅終于確定了內地歌壇天后地位。
NO.4外婆的澎湖灣
腦海中依舊記得那幅如詩如夢般的畫面,白發鬢鬢的外婆拱著背,左手拄著拐杖,右手牽著小孫女在夕陽中柔軟的沙灘上散步,沙灘上留下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聽著大澎湃的激蕩聲,外婆述說媚媚動聽的故事,小女孩啊銀鈴般的笑聲響徹云霄……這是《外婆的澎湖灣》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這首歌講述了一段歡樂溫馨的童年生活,歌詞婉約優美且唱起來朗朗上口。“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煩惱的傾斜,大洋只一片海藍藍,駐在門外的矮墻上一遍遍幻想,那是外婆柱的拐杖,有只腳丫兩對半……陽光,沙灘,海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如夢鏡般的場景,童話般的美好,句句都傳送了外婆與孫女之間淳淳的柔情。
月心潔雅,從不趨炎避俗,亦不分時域,或盈或缺中是給眾生的福利。錯園深巷,曠郊陌外,不費絲毫氣力,舉頭處便是一輪皎潔無暇的玉露銀盤。消瘦的詞人目遇到了,自肺腑間兀自發出“轉朱閣,低琦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像別時圓”的悠嘆。遠鄉游子則把對故鄉人事的牽掛連同月色一起放進行囊,默默抖掉身上的風塵,繼續步向被月光填亮的前方。
我則更青睞那一輪半含半露的下弦月,常在月尾時升起,輕饒素雅,不嬌不艷。如一闋短小精致的小詞,觀之醒智,附之沁脾。而在半輪月色下漫步,那最是愜意的事情。這時大可先擱下那些平日里的擾人傷神的事情。讓身心暫不負重,單衣薄履最好。溫軟明麗的月光像檸檬一樣在一旁緩緩流淌,血脈間仿佛也摻進了一縷若有若無的柔思。細碎的腳步踏著淡淡的月痕,從深深的庭院到狹窄無人的井巷。戳破了一層薄如禪翼的輕隔,便步入一個時空止滯,光影迷離的妙華世界。一佛剎,一芳殊,世事的演算,造化的幀序,在月華的普照下坦露無一。如此的近在咫尺,若可撇棄俗軀,化生為一粒浮塵,不知是否也能乘風歸去。
與月相識甚久,難得一份色清質淡的情誼,無茍無求,不舍不棄,如水般的君子之交。所以常在月夜里,與月相酌,與月置腹。仿佛隔座的便是一位相識已久的老友。不用片言碎語,只用一道柔和月華相慰,便彼此相視莫逆,心照不宣。猶能促膝半宿。而這半生浮華,想來大半人事已面目早非,也只有這輪不動聲色的明月從開始就像粘在了心地般,未曾改變過了。
歷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研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只有精心準備,才能成就完美課堂。
在講課之前,對本課內容、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行仔細的探討,對教材出現的每一道題都進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出題的意義,思考每一道題要考察學生什么能力,欲使學生達到什么目標,如何深層次地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了對教材的深刻認識,在安排教法及學法時,就有了明確的目標,有了這樣精心的準備,課堂上自然水到渠成,突破了一個個難點,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在一次一年級數學《得數是9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的示范課中,我找準兩個切入點進行了精心準備,以“找準起點,整合教材為切入點”作為其中一個點,如課本第62頁“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哪兩張卡片上的數相加等于9?”及第63頁的第三題、第四題,我在對其出題意義進行了仔細分析和探究后,對這三道題進行了有效的整合。設計了兩個既符合低年級學生特點,又能達到想讓孩子熟練口算“得數是9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同時還能灌輸孩子有序性的練習――“聽老師說算式,找到規律,接著說算式”和“對口令,說算式”的游戲,再加上示范一遍后讓孩子互相提問,學生在這兩個環節里熱情度很高,學習效率也很高?!拔疫x中的另一個切入點是“以作業設計為切入點,讓學生自己出題,進一步深化理解教材?!蔽液茏⒅睾⒆舆@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做,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伴隨著豐富的思維活動,這樣能很好地培養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非常有助于今后的數學學習和生活。因此,在后面的練習檢測環節時,我讓孩子當起了“小老師”,結合前面的練習,讓他在講臺上給大家出題,沒想到學生的表現欲強,思維活躍,大家爭著上臺,熱情極高,問的問題也很棒,有的學生還故意增加難度,讓同學們思考,因為是大家喜歡的,所以不用費力組織教學,學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事實證明,只要精心準備,深度解讀教材,相信學生的能力,每一節課都可以成就精品課堂。
二年級上期的數學內容包括“表內乘除法”“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厘米和米”“觀察物體”這幾大塊知識。該選哪一課作為本學年的示范課呢?我感覺很頭疼,選“表內乘除法”吧,因學期已過半,學生已經上過,感覺不到新鮮感;選“觀察物體”吧,總感覺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害怕課堂紀律不好掌握。經過百般糾結,最后,我決定按部就班,選學生即將學到的“九的乘法口訣”一課。
九的乘法口訣一課的主要學習目標是“熟記9的乘法口訣,并能運用口訣熟練計算”。要想“熟記”,方法很重要。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記憶9的乘法口訣的方法上。學生在將近一個學期的學習中已經對乘法口訣的來歷及編制有了一定的基礎,首先我設計了在前一天的晚上讓學生自己預習課本80頁例5的內容,把九的乘法口訣編制出來,這樣既節約了課堂時間,還能培養學生的預習意識,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上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找方法記憶九的乘法口訣”上,設計了:“你覺得哪句口訣很好記?”“在《西游記》里你聽到過哪句口訣?”、“觀察九的乘法算式的得數,你發現了什么?”“找九的乘法口訣的得數與整十數之間的聯系”“手勢記憶九的乘法口訣”等環節,讓學生發現規律,從而利用自己喜歡的規律來記憶九的乘法口訣。
這一系列的環節設計不僅讓學生熟記了“九的乘法口訣”,同時,還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了基礎。
關鍵詞:成本會計;核算;難點突破
本文系省級質量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4jyxm604)和院級項目(項目編號:2014JYJG02)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4月22日
一、研究背景
要想學好成本會計這門功課,就必須掌握成本核算的理論知識,了解不同企業生產工藝及企業管理特點,把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相對于本科相同專業的生源來說,由于高職院校的生源的學業素質差,他們在學習成本會計這門課時,往往有較大的畏難情緒。通常分不清楚哪些方法是材料費核算時采用,哪些方法是輔助生產費用核算時采用,哪些方法又是制造費用核算所采用。出現課堂上聽講基本能領會,下課后做實務練習就錯的現象。為此,作為高職院校從事成本會計教學的教師,筆者認為除了在平時的教學中向學生講解如何充分了解成本核算體系,強調將要素費用的歸集和分配方法同成本核算的業務流程緊密結合外,更要從學習方法上和途徑中尋找簡單有趣且快捷的方法。這里,就以輔助生產費用方法之一交叉相互分配法和生產費用在在產品和完工產品之間的分配方法之一大約相當完工產量比例法來進行研究。
二、重點和難點之一:交互分配法
按照現行的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要求,交互分配法是輔助費用的分配方法中的重要知識點,同時也是較難掌握的知識點。高職學生很少有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一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方法,大部分同學一知半解,有的同學干脆放棄這一方法的學習。下面用七言律詩的形式進行了如下總結:
交互分配法(七律)
交互“比率”求輔費
增減輔費待外分
待外分配“再比率”
有了“再比”各自乘
舉例:某制造類公司有輔助一車間和輔助二車間共兩個輔助車間,本月輔助一車間和輔助二車間分別發生費用540,000元和360,000元。其勞務提供情況如表一。該公司設置“生產和一般耗用”成本項目,生產M、N兩種產品,M產品定額工時為240,000小時,N產品定額工時為1,300,000小時,輔助生產車間的工作量按工時比例分配。(表1)
根據上面的七言律詩進行這樣的計算步驟:
(一)交互“比率”求輔費
交互分配的輔助一車間費用分配率=540000/2700000=0.2 (元/度)
輔助二車間應分配輔助一車間的電費=700000*0.2=140000(元)
交互分配的輔助二車間費用分配率=360000/120000=3 (元/度)
輔助一車間應分配輔助二車間的費用=20000×3=60000(元)
(二)增減輔費待外分
輔助一車間對外待分配費用=540000+60000-140000=460000(元)
輔助二車間對外待分配費用=360000+140000-60000=440000(元)
(三)待外分配“再比率”
輔助一車間對外分配費用比率=460000/(1200000+650000+120000+30000)=0.23(元/度)
輔助二車間對外分配費用比率=440000/(60000+40000)=4.4(元/度)
(四)有了“再比”各自乘
M產品應分配輔助一車間電費=1200000×0.23=276000(元)
N產品應分配輔助一車間電費=650000×0.23=149500(元)
基本生產車間應分配輔助一車間費用=120000×0.23=27600(元)
基本生產車間應分配輔助二車間費用=60000×4.4=264000(元)
企業管理部門應分配輔助一車間費用=30000×0.23=6900(元)
企業管理部門應分配輔助二車間費用=40000×4.4=176000 (元)
據此可以得出如表2情況的分配結果。(表2)
三、重點和難點之二:約當量比例法
約當量比例法是應用廣泛且計算步驟多且計算復雜的方法。然而高職學生對這種方法的運用上不知道如何計算完工程度。在此,也可以用七言律詩的形式進行了如下總結:
約當行(七律)
約當比例三約當
材料約當看投料
人工約當在工時
制費約當同工效
有了三約得三率
費用分配乘三率
一率相乘材料費
二率相乘薪酬費
三率相乘制造費
三費相加算完工
有了完工得在產
完工、在產并列出
舉例:某制造類生產企業生產Y產品,分別經過一、二、三道工序加工制成,原材料于每個工序開始投入,各工序在產品在本產品的完工程序平均值50%計算。月末在產品數量400件,本月完工產品數量為1,000件。月末制造費用累計36,450元,直接材料費用累計70,800元,直接工資費用累計30,375元。月末每道工序在產品狀態情況和定額資料如表3所示。(表3)
根據上述資料,結合上文的《約當行》(七律)作如下計算:
(一)約當比例三約當。這里的“三約當”是指產品成本要素費用構成中的材料費約當量、人工費約當量和制造費用約當量。
(二)材料約當看投料。是指產品成本中的材料費約當產量要以每道工序的投放材料情況。
第一道工序:50×50%/160×100%=15.625%
第二道工序:(50+50×50%)/160×100%=46.875%
第三道工序:(50+50+60×50%)/160×100%=81.25%
第一道工序:100×15.625%=15.625(件)
第二道工序:200×46.875%=93.75(件)
第三道工序:100×81.25%=81.25(件)
月末在產品約當產量=15.625+93.75+81.25=191件
(三)人工約當在工時。是指產品成本中的人工費約當產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時投入情況。
第一道工序:40×50%/100×100%=20%
第二道工序:(40+30×50%)/100×100%=55%
第三道工序:(40+30+30×50%)/100×100%=85%
第一道工序:100×20%=20(件)
第二道工序:200×55%=110(件)
第三道工序:100×85%=85(件)
在產品月末約當產量=20+110+85=215件
(四)制費約當同工效。是指產品成本中的制造費用約當產量要以每道工序的人工工時投入情況。
(五)有了三約得三率。是指材料費項目的分配率、人工費項目的分配率和制造費用項目的分配率。
一率,材料項目分配率=70800/(1000+191)=59.7(元/件)
二率,人工費項目分配率=30375/(1000+215)=30(元/件)
三率,制造費項目分配率=36450/(1000+215)=115(元/件)
(六)費用分配乘三率,一率相乘材料費,二率相乘薪酬費,三率相乘制造費
完工產品本月材料費=1000×59.7=59700元
完工產品本月人工費=1000×25=25000元
完工產品本月制造費=1000×30=30000元
(七)三費相加算完工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1000×115=115000元
(八)有了完工得在產
本月在產品成本=59.7×191+25×215+30×215=23227.7元
(九)完工、在產并列出
本月在產品成本和完工產品品并列情況如表4。(表4)
四、結束語
由此可見,復雜冗長的計算規則,可以通過把其計算過程改編成古詩詞的形式,方便了學生記憶,減輕記憶負擔。同時,還增加了學習成本會計的趣味性和文學性,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成本會計的興趣。
主要參考文獻:
[1]宋勝菊等.新編成本會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