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意漸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清詞瘦佳人·醉花陰
秋風乍起,簾卷西風。“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夜的秋風秋雨,仿佛吹來了南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清婉詞韻。“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秋天總是讓人想起離人的歌,落葉飄飛的思絮也總是伴隨著秋的景致。“葉子的飄離,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風再起時,葉子離開了樹,那片葉子,就那么悠柔地飄著,飄著,飄著……帶著樹的風采與成熟,應著風邀約的方向,飄啊飄著……在風的懷抱里,落葉如飛花般,紛呈著這季這樹最美最痛的飛翔……
沒有春天的綠意盎然枝頭鬧,沒有夏日蟲鳴蛙叫的唱和,它只以飄零作歸宿,它是秋的韻,冬的情。
葉子,那片葉子,紅紅黃黃的美麗的葉子,在秋姑娘那,收藏了大地的金色,見證并分享了豐收的喜悅,于是,風吹過,飄飄然奔向了冬雪人,以金色的秋韻,點綴著晶瑩的白雪,縱然飄落,也是身陷潔白,無怨無悔。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詞道盡了女詞人清寂的心緒啊,怎會有這許多的愁緒在心頭?遙想當年,易安與夫君趙明誠情投意合,繾綣人間的愜意,無不令人艷羨。可嘆人間美景短暫,花無百日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李詞人清照自從夫君病逝后,那種孤苦的心境在這首《聲聲慢》里悲咽:“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水一方,月灑清輝。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移步出長廊,見月上中天。盈盈水中月,蕩漾心中意。何處話相思?默默不得語。在這一池水塘,清清地開著花兒,紅塵中的心事也如蓮,池中的花瓣兒沾著秋雨,秋風過處,清涼風干了這千年的心事。只是有一種情,在這阡陌紅塵中,在唐風宋雨里,婉約成了千年的繾綣風流。“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莫道離情正苦,人依依,月悄悄,此情最難將息。但愿所有的離愁,都隨這秋風遠走。大地一片金黃,有飄落的秋葉,也有麥田的金穗。霜葉紅于二月花,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秋的愁緒,更應感知秋的收獲,秋的頌歌。人生之秋,在女詞人李清照那已掛滿了離愁,到我們這,都別太感傷了吧,淡淡清愁淡淡訴,喜歡她的才情,更喜歡秋的意境,因為它是生命四季中最豐滿的季節。
一葉知秋涼,相思風雨緊。一地詩留香,清詞婉約中。在這個簾卷西風的秋日里,耳旁又響起了那首《綠葉對根的情意》:“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著你,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牽著你,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里明天那里……”寫一首葉子的情歌,秋天的意境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
葉子的飄離,
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飄離,對于葉子,
只是生命的另一種歸宿,
是季節的呼喚,是風的渴求。
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誰說秋葉無情?
離開,
卻奔向了心儀已久的冬,
在那冰雪的國度里,
輾冰為泥,雪作裳,
做一個冬之舞者,
飄舞如輕靈的雪花。
然后,
化身來年春的使者,
呈現,
別樣的追求與境界。
葉子,美麗的葉子,
身雖離心卻依然相依,
然,
落葉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樹。
月滿西樓處,佳人悵望天涯路。
西風調碧樹,不見錦書云中遞。
更聽梧桐雨,離情聲聲愁慢訴。
莫道離情苦,月色朗朗灑清輝。
一、提高認識,落實責任
秋冬季是確保今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的關鍵季節。發展秋冬種農業生產是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民增產增收、實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秋冬季農業生產在我區農業生產的產量和產值份額比例越來越大,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我區的冬種生產已有良好的基礎,蔬菜生產的產量、產值已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成為我區農民收入的重要經濟來源。我區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冬季農業生產作為當前農業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做到早發動、早安排,扎扎實實地抓好冬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
二、突出重點,抓出成效
1、盡快分解落實新的生產計劃。根據全市年秋冬種農作物面積指導性計劃分解表的要求(農林[]202號),今年我區要完成秋冬種總面積6.82萬畝(其中蔬菜5.00萬畝,馬鈴薯1.40萬畝)的工作任務。根據我區實際,計劃下達種植面積6.82萬畝,其中:蔬菜5.00萬畝、馬鈴薯1.40萬畝、其他作物0.42萬畝。各鎮(街、場)要進一步細化秋冬季農業生產工作方案,確保秋冬種面積的落實,千方百計完成市里下達給我區冬種的工作計劃。
2、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結合我區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和新一輪菜籃子基地項目建設、農業部蔬菜高標準園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我區農田灌溉水源、排澇系統、田間水利、道路、大棚、噴灌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加強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努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特別是要充分發揮我區冬季“天然大溫室”的有利條件,提高秋冬種生產的單產與效益。一是加強農作物的田間管理。冬種蔬菜必須注意做好苗期管理、嫁接和定植保活等田間管理工作。對采后的龍眼、荔枝園果園要及時加強管理,注意做好冬季的肥水管理、采后修剪、控梢促花、清理果園和病蟲綜合防治等技術工作。加強晚稻和晚甘薯的田間管理工作,特別要做好病蟲害和農田害鼠的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治工作,注意適時收獲。二是繼續引進、示范、推廣各種農作物優新品種,大力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精細播種、穴盤育苗、嫁接育苗、地膜覆蓋、大棚栽培、節水噴灌、反季節栽培等實用技術,提高生產效益。三是繼續抓好12316“三農”服務熱線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鎮、村農業技術員隊伍作用,組織廣大農技人員深入秋冬種生產第一線,及時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技術問題,指導農民搞好作物布局和高產高效栽培,提高科學種田水平,為明年農業生產打下基礎。
4、積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努力提高農民收入。一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力爭今年訂單農業面積達4萬畝。二是精心組織開好“第四屆特色農產品暨農業龍頭企業產品展銷會”,引導農業企業和營銷大戶到各建立農產品銷售網絡,進一步拓寬我區農產品銷售渠道。
5、毫不松懈地抓好防災救災工作。冬季是寒凍、干旱等災害的多發時節,要樹立立足防災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及時落實各項防災救災措施。一是做好防災準備。要切實關注天氣變化,在災害性天氣來臨之前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田間,發動農戶搶收成熟的農作物;綜合應用田間熏煙、灌水保溫、田間農作物噴施葉面肥及增施熱性肥、搭建簡易大棚、果園建設噴灌設施等措施,有效防御低溫凍害;采取在易受旱地塊選擇抗旱能力強的作物品種、大力推廣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組織開挖大井和深水機井等辦法,抓好防旱抗旱工作。二是抓好救災工作。做好農作物受災情況的調查匯總,指導農戶防治病蟲害、搶時補種或改種、搶修各種生產設施受毀地塊,以盡快恢復耕種。
三、加強領導,落實保障
各鎮(街、場)要高度重視,明確任務,細化措施,確保秋冬季農業生產各項工作順利開展。要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引導、協調和服務上來,積極為農民做好政策指導、科技服務、推廣培訓、信息引導、典范示范及農產品促銷等各種服務工作。要主動會同各涉農部門,抓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
為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經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就切實做好2011年農業秋播秋調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方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為重要切入點,綜合運用政策扶持、項目聚集等手段,堅持“四早”(早策劃、早安排、早準備、早動手),立足“雙抗”(抗自然災害、抗病蟲害),著眼“三高”(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大力擴展“一薯(馬鈴薯)”、“兩菜”(優質油菜、無公害蔬菜)、“三菇”(雙孢菇、白靈菇、杏孢菇)生產;穩夏糧、穩綠肥;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依托科技支撐,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著力實施農業品牌創建工作,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推進秋冬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種植業。全區秋播總面積力爭達到68萬畝,覆蓋率達到98%以上。優質油菜40萬畝,總產5萬噸,其中“一菜兩用”優質油菜面積12萬畝,新增2萬畝;蔬菜19.7萬畝(含水生菜),新增2.2萬畝,其中:雙柳街0.45萬畝(含水生菜0.15萬畝),漲渡湖街0.4萬畝,汪集街0.25萬畝,李集街0.5萬畝(含水生菜0.35萬畝),邾城街0.2萬畝,三店街0.3萬畝,舊街街0.1萬畝水生菜,總產160萬噸;雙孢菇600萬平方米,鮮菇總產5.4萬噸,杏孢菇5000萬袋,總產0.125萬噸,白靈菇300萬袋,總產0.12萬噸,金針菇500萬袋,總產0.1萬噸,香菇80萬袋,總產0.12萬噸;馬鈴薯5萬畝,新增1萬畝;豆類、綠肥及其他作物2萬畝。
(二)畜牧業。新建3個畜禽養殖小區,主要畜產品產量增長6%,生豬出欄23萬頭、家禽2400萬只,肉類總產4.2萬噸,蛋類產量10萬噸;完成5個畜禽養殖小區沼污工程,實現9個在建畜禽養殖小區環保治污達標。
(三)水產業。黃顙魚池塘主養0.1萬畝,野生小龍蝦寄養4萬畝,鱖魚池塘主養0.05萬畝,河蟹湖泊放流增殖7萬畝;水產苗種繁殖場親本更新換代率達30%以上;標準化改造精養魚池1.2萬畝;創建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5個,國家級標準化水產養殖示范區1個。
(四)茶產業。新建有機茶基地0.3萬畝,油茶基地0.4萬畝,干鮮果基地0.3萬畝,花卉苗木基地0.4萬畝,繁育良種白茶苗、油菜苗40萬株以上。
三、工作重點
(一)種植業:以消滅冬閑田為突破口,強力推進“穩糧、擴菜(油菜、蔬菜)、強菇、興雜糧、攻鮮嫩”的調整戰略,重點推進“菜、菌、油、薯”等農產品基地建設,深入推進秋冬農業結構調整。蔬菜主攻基地建設,全區蔬菜(含水生菜)基地達到17萬畝。其中:雙柳街5.5萬畝,漲渡湖街2.7萬畝、李集街2.4萬畝、邾城街2萬畝、三店街1萬畝、陽邏街0.9萬畝、倉埠街0.9萬畝、舊街街0.9萬畝、汪集街0.7萬畝。食用菌重點推廣周年生產20萬平方米,重點興建一個100萬袋白靈菇生產園區。優質油菜突出“一菜兩用”,重點打造2個萬畝示范片,即陳李公路沿線以直播油菜為主的“一菜兩用”萬畝油菜示范片,沙河沿線以育苗移栽為主的“一菜兩用”油菜示范片,以及舊街街七里崗村0.05萬畝“一菜兩用”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點。馬鈴薯重點在汪集街、漲渡湖街分別建設一個0.1萬畝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示范基地。
(二)畜牧業:一是推廣循環飼養模式。示范推廣發酵床生豬養殖、小區沼氣除污技術。二是改善品種結構。依托畜禽種苗龍頭企業,做好秋繁秋配,擴大雜交豬、良種雞養殖規模。三是做好秋冬疫病防控。完成豬瘟、禽流感及新城疫、口蹄疫、豬藍耳病、羊疫免疫普防工作。四是確保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做好畜禽養殖產地、流通環節、屠宰環節的檢疫、檢測工作。
(三)水產業:一是加快調整養殖品種結構。主推黃顙魚、小龍蝦、鱖魚、河蟹等名優水產品養殖。二是加快推進水產基地建設。建成汪集彭城工副、雙柳宏新漁業等健康養殖示范場,完成高龍小龍蝦繁殖基地項目建設,啟動魚糜生產線、漁用飼料生產線。三是實施湖泊生態修復工程。結合苗種場親本換代工作,抓緊修復漲渡湖湖泊生態環境,為全區黃顙魚產業提供質優量足種苗。
(四)茶產業:結合打造東北部紅色旅游線路,大力發展清茶、油茶產業帶,重點建設李集、鳳凰等街鎮低山地區油茶基地,陽福線花卉苗木基地,倉陽花卉苗木走廊,以及新道線、長嶺崗干鮮果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繼續整合資源,捆綁資金,突出主導產業,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集中,做大做強農業優勢板塊。蔬菜:重點推進“一軸兩翼四大片區”建設,即推進以鳳大路為主軸,以三店街、李集街為兩翼的蔬菜正規化基地建設,水生菜重點建設漲渡湖街濱湖地區以蓮藕、芡實為主的3萬畝生產基地,武湖、西湖地區以蓮籽、蓮藕為主的3萬畝水生菜生產基地,沙河沿線辛沖鎮以荸薺、蓮藕為主的1萬畝生產基地,沙河沿線舊街街以籽蓮為主的1萬畝生產基地;進一步擴大優質油菜、馬鈴薯、綠肥等作物種植規模;發展規模生產,引導有限的資源向種植能人集中、向種植大戶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多種多收。食用菌:重點在鞏固雙孢菇等常規品種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智能化、工廠化、專業化生產,批量生產杏孢菇、金針菇等品種,積極示范周年生產模式和菌糠再利用模式,開發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畜禽:發揮靈星、升陽、大興、精明等企業的帶動作用,完善項目立項、實施、檢測、驗收機制,扎實做好在建項目實施和擬建項目準備工作。水產:突出高龍水產品加工和水產苗種繁殖場建設,帶動改造精養魚池、魚種親本換代、漲渡湖湖泊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茶: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鼓勵油茶、白茶等新品種推廣應用,推行科技承包,建立科技示范點,結對共建“兩茶”專業合作社,做好人才培訓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茶產業示范基地。
(二)拓展農業投資渠道。圍繞農業主導產業,著力構建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一要積極爭取上級投入。加強與國家和省、市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聯系,精心策劃申報一批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市投資計劃。二要廣泛吸納社會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貸款貼息等手段措施,吸引各類社會資本積極投資現代農業。三要著手推進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工作。集中力量,重點投向優勢產業,扶持標準化基地建設。四要加強政府投融資平臺建設。積極與金融機構銜接,爭取更多貸款資金投入農業基地建設。
(三)推廣農業增效技術。堅持把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放在突出位置,多途徑、多層次地培訓開展農民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廣大農民務農技能。積極推進“兩型農業”建設,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重點推廣蔬菜“三高三省”、設施化栽培、薯-稻、食用菌周年生產、油菜全程機械化、優質油菜“一菜兩用”、測土配方施肥、蛋雞高產高效、名特優新水產品多品種套養以及機耕機整、機播機收、機械拌料、機械喂養、機械排灌等先進的實用農業技術;加快轉化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抗旱作物節水、高效生態養殖、沼氣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生物庫養殖、輕簡栽培、套養混養等節約型技術,加快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綜合運用政策、資金、技術等手段,著力培育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廣大農民應用科技,確保農業科技入戶率、到田率達到80%以上。
(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內扶外引并舉,運用貼息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政策,以廣地、玉如意、超大、長華、申綠、靈星、升陽、高龍、騰云山、城樓寨、中糧集團等為重點,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深度開發利用的蔬菜、蘑菇、水產、畜禽、糧食、茶、油脂加工,著力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加工龍頭企業對接,爭創國家級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化核心龍頭企業。鼓勵扶持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等牽頭組建專業合作社。同時,加強現有農民專業合作和監管,培育一批服務功能齊全、帶動范圍廣、運作機制規范的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訂單農業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關系,帶動產業發展。進一步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同時,以“徐古蘑菇”、“雙柳無公害蔬菜”、“漲渡湖黃顙魚”等知名品牌為基礎,推動同類農產品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影響大、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精品名牌。
(五)積極拓寬流通渠道。加快推進農產品現代營銷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超市、連鎖、冷鏈、配送等現代流通業態,促進農產品銷售與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采取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資經營區域性批發市場,形成以產地批發市場為基礎,集貿市場、區域化批發市場為龍頭,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范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完善區級農業信息平臺建設,進一步將網絡終端延伸到街鎮、村、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生產基地、種養大戶、產地批發市場,進一步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加大農產品促銷推介力度,以參展農博會、舉辦蘑菇節等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名、特、優、新”農產品進超市、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活動,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發揮好農業經紀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六)加強農業生產管理。種植業要突出“兩菜”,著重抓好以“水、肥、病、蟲”為中心的田間管理,加強分類指導,強化中耕除草、肥促化控、清溝排漬等常規技術的落實,并結合氣候特點,做好保溫保墑、促肥保水等工作,及時防好“兩遷”害蟲。畜牧業要落實防疫工作責任制,保證防疫資金、物質、人員、措施、效果“五到位”,做到“區不漏街(鎮)、街(鎮)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針”,確保秋冬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密度達100%。按照“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做好水產品病害預測和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啟動水生動物疫病防治,強化漁用藥品管理,防止大面積魚病發生和流行。及時提供技術指導,引導整枝、修剪、施肥等工作,確保“兩茶”安全越冬。
農業綜合開發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措施。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2009年有關農業農村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州委、州政府關于抓好2009年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的意見,促進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又好又快地發展,現就2009年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提出如下意見:一、圍繞農民增收,抓好秋冬播生產,確保明年農業豐產豐收全縣圍繞夏糧種植面積達到34.2萬畝、總產6萬噸的目標,積極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一是著力發展馬鈴薯產業。認真落實省、州提出的把馬鈴薯作為特色產業、支柱產業來抓的戰略決策,把馬鈴薯產業培育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全縣種植面積要確保22.5萬畝以上,產量4.6萬噸以上。大力推廣鄂馬鈴薯3號和5號品種。特別要重視鄂馬鈴薯5號原種的擴繁基地建設,今年完成50萬粒以上,由農業局牽頭在海拔高的地區集中建立300畝良種繁殖基地。同時要大力推廣切塊育芽移栽、地膜覆蓋、精細管理、防蟲治病等技術,努力擴大繁殖系數,為來年擴繁打下基礎。二是大力發展油菜生產。各鄉鎮要努力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全縣確保種植面積9萬畝,產量0.9萬噸。加大雙低油菜的推廣力度,大力推廣中油雜8號、9號、11號和華油雜12號、重油雜2號、油研10號等高產優質油菜品種。抓好育苗移栽、免耕稀植和秋發栽培等實用技術的推廣,提高油菜單產水平。三是鞏固“兩豆”生產,全縣種植3.7萬畝,產量0.4萬噸。重點推廣中豌4號、中豌6號等品種,“兩豆”實行打窩播種,重施磷肥,提高單產和品質。四是大力發展優質小雜糧和城效特色蔬菜。要把補栽補種作為重要的抗災措施來抓,大秋作物因災絕收的田塊,低山地區要及時補種秋紅薯、秋馬鈴薯、蔬菜等作物,二高山以上地區要及時補種秋蕎、蔬菜等作物,實現多種多收。五是加大冬閑田的開發利用,科學利用耕地,加大耕作制度的改革,合理安排作物種植,努力減少“三冬田”,切實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六是抓好煙葉生產。重視煙葉后期的田間管理和烤晾工作,做好煙葉收購工作。落實煙葉收購政策,切實維護煙農利益。安排好煙葉茬口,落實好7萬畝“兩煙”基地;切實抓好16個煙葉生產新村建設,強化規范化種植,提高煙葉生產水平。二、抓好特色
農產品基地建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圍繞魔芋、蔬菜、鮮干果、中藥材、茶葉、桑蠶等特色產業,按照“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要求和“六個一”的工作模式,加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力度。一是抓好以柑桔為主的鮮干果產業基地建設。由農業局牽頭,今年要突出柑桔基地的管理,確保已建基地早日發揮效益。全縣在平陽壩實施1000畝以上高標準柑桔培管基地樣板,以此帶動整個基地的管理。新建柑桔基地1萬畝,使全縣柑桔總面積達到10萬畝,同時由農業局牽頭,在江北地區再建500畝高標準柑桔示范園。板粟、銀杏的高接換種分別達到0.8萬畝和0.2萬畝。加大品牌的整合力度和標準化綠色果園建設。二是抓好以高山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基地建設,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高山蔬菜4萬畝,特色蔬菜2萬畝,山野菜1萬畝,城郊蔬菜3萬畝。重點抓好優良蔬菜品種的推廣,狠抓規范化種植,努力提高蔬菜的質量和市場知名度。重點推廣好天鴻春白蘿卜、高冷地大白菜、中椒6號、湘研3號辣椒、合作903蕃茄等優良品種。繼續建設好綠蔥坡白蘿卜標準化示范區。三是壯大藥材產業的種植基地,新發展地道藥材3萬畝,其中草本藥材2.2萬畝、木本藥材0.8萬畝,積極培植專業鄉鎮、專業村和種藥大戶,抓好玄參gap規范化基地種植,啟動巴東獨活gap試驗示范工作。四是穩定魔芋產業基地面積,新增面積0.5萬畝,全縣魔芋基地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把好病害防治、土地輪作和標準化種植“三大關”,大力推廣新品種“清江花魔芋”,實行規模種植、精細種植。加大芋鞭良種繁育力度,加快魔芋產業發展步伐。各鄉鎮在年前要認真做好規劃,加強與加工企業和營銷大戶的銜接,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五是加快桑蠶產業基地建設步伐,新增桑蠶基地面積1萬畝,使基地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六是鞏固茶葉基地,提高茶葉品質。完成5000畝老茶園改造任務,積極整合茶葉資源,加大無性系良種茶基地建設,新建母本園30畝。三、以重大疫病防治為重點,切實抓好畜牧業生產以畜牧生產發展為核心,以重大動物疫病防治為重點,突破性發展畜牧產業。一是積極有效地抓好疫情過后生產恢復,引導扶持廣大養殖戶消毒補欄,抓好科技培訓,推廣生豬“1121”和山羊“1251”養殖模式,“豬+沼+x”生態養殖模式,扶持培植萬頭生豬養殖小區
(場)1個,3000頭養殖規模小區8個,4000頭養殖規模小區3個,千頭養殖大戶10戶,百頭養殖大戶100戶,50頭養殖大戶1000戶,“1121”模式養殖戶10000個,新增能繁母豬1萬頭,出欄生豬30萬頭;培植山羊“1251”模式養殖戶150個。組織實施三峽庫區生豬品種改良項目,完成各鄉鎮“三群一站”(核心群、繁殖群、生產群、品改站)的規劃及建設工作,新建整頓規范人工授精站135個;積極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大力推廣種草養畜,發展草食畜牧生產,實現山羊年出欄5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150戶。二是切實抓好秋季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嚴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防疫工作機制,認真組織好秋季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雞新城疫、羊痘等各種動物病的強制免疫,確保達到“三位一體”、“四個百分之百”、“五個不漏”防疫目標。四、抓好生態家園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一是以沼氣池建設為紐帶,以“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為主要內容,9-12月建沼氣池3387口,全年完成1*口的任務。加快“三改”配套,充分發揮沼氣池的綜合效益,加強沼氣池的后續服務與管理工作,建管并重,盡快建成“縣有服務站、鄉有服務部、村有服務網點”的體系,提高后續管理服務水平。二是全力辦好全縣1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各幫扶單位要按照分工,切實深入到各試點村,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幫扶。今年要在第一批重點投入的6個試點村有所突破,取得實質性效果,并以此積累經驗,穩步推進我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各旅游景區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要積極協調配合全縣的“旅游強縣”工程,打造神農溪國家5a級旅游區和清江水布埡國家4a級旅游區,提升巴東對外開放的形象,努力把沿渡河高巖、東壤口雷家坪、溪丘灣白灣、水布埡三友坪等一批試點村建成生態家園精品旅游點。三是狠抓生態家園示范鄉鎮、“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示范村、“鄉村清潔工程”示范點建設,加大政策、資金、技術投入力度,確保實現預期目標。五、抓好農田水利、鄉村公路、煙水配套工程建設,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重點抓好溪丘灣鄉白灣村優質稻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由財政局牽頭,農業局、水利局等單位配合,結合
新農村建設,打造優質高效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區。認真組織完成總投資1000萬元、惠及25758人的安全飲水工程,切實改善農村的安全飲水問題。實施好東壤口鎮上垢坪村水庫渠道整修項目(小農水公益項目),整修渠道4200米,總投資200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平方公里。重點抓好已建鄉村公路的改造、升級和養護,由交通局牽頭,會同各鄉鎮人民政府完成今年75公里的通達工程和2009年180公里通暢工程的路基整修任務,不斷提升村級公路的質量和等級。認真抓好庫區二期移土培肥工程,提高移民安置質量。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完成封山育林建設任務2.8萬畝,強化森林管護,對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進行補植與撫育,確保天保工程的建設成效。抓好煙水配套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進行區域規劃布局,并明確對已建工程的責任管理,確保長期發揮效益。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品牌開發,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農產品食品安全在建好綠蔥坡白蘿卜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和玄參gap規范化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啟動魔芋標準化示范區和柑桔標準化示范區工作。選用安全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綜合防治病蟲害,確保農產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盡快普及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所有板塊基地和龍頭企業的產品都要實行無公害化,力爭今年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0個。要積極培植品牌、整合品牌,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加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啟動農產品檢測中心建設。七、大力培植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培植一批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有市場競爭力、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每個農業產業重點扶持1—2家企業培植成為骨干企業,促進產業鏈的延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業在加工流通中增值。按照“建設大基地、培植大龍頭、創造大品牌”的思路,實行“一個基地、一個龍頭企業、一個特色品牌”產業化經營模式。推進企業管理標準化認證,重點抓好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qs認證。加強政策扶持,指導企業加強管理,為企業提供政策法規、科技、市場信息咨詢;財政產業化專項資金、三峽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等傾斜于重點龍頭企業;采取措施,擴大農業產業化信用擔保股份有限公司資本金規模。
第一,政府要強化統籌,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其一,相關部門必須要大力關注留守學生,將這個問題歸并到“三農”問題中。整體規劃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加強調研與研究留守學生上學的問題,出臺留守學生義務教育權利,減低外來人員孩子到城市上學的各種約束與借讀費。大力改善留守學生就學條件,采取具體措施讓留守學生和父母共同生活,和城市學生共同享受城市文明。其二,要大力推進經濟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讓農民在本地就能夠賺錢,留守在本地降低留守學生的數量。其三,增強對農村學校的經濟投入,改善農村學校硬件設施,讓學生在舒適的環境中讀書。
第二,積極發揮學校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學校作為留守學生的主要教育陣地,必須要加強相關教育與管理,這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其一,學校要成立相關管理領導小組,加強各個部門、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責任心,做好全面管理工作機制。對性格孤僻的留守學生,教師要多花時間和他們溝通。其二,要制定出健全的《家訪制度》《師生談心制度》等規章制度,完善留守學生的檔案,多和留守學生在外的父母電話聯系,多和學生交流,學校要多開展與人文關懷相關的集體活動,做好教育管理的奠基工作。其三,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咨詢及矯正心理等相關教育,加強疏導效果。其四,班主任與教師要多關愛留守學生,多在班上有針對性地召開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愛上這個集體。
第三,發揮各個村的功能,構建出監護留守學生體系。教育留守學生是學校、家庭以及當地村委會三者共同的責任,當地村委會應該建立一些家教服務站、留守學生服務中心等,通過相關活動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大家共同關愛留守學生,相關人員還要走進留守學生家中展開幫扶,讓留守學生體會到有人愛、有人幫的家的溫暖。如果當地村委會有條件還應該開展娛樂與教育一體化的活動,讓留守學生不感到生活的單調,只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進來,才能共同構建出關愛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監護體系。
第四,對社會資源進行整合,關愛留守學生。要實現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目標,不僅要依靠某個單位某個人,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關注與齊抓共管,不同的部門、不同的人就需要發揮自身優勢關愛留守學生。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