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銷子的種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我們會遇到很多挫折與失敗,面對挫折與失敗,有的逃避,有的流淚,有的選擇了堅強。
那時我家里很窮,只能在村里讀小學,教我們的是一位剛初中畢業的小老師,我們的成績很差,每次考試都不及格,這很讓媽媽傷心,經常動不動就打罵我,我一想到考試就害怕,每當考試后,我就躲到學校后面的山上去,一直到天黑才不得不磨磨蹭蹭的摸回家,去迎接那總也逃不掉的暴風雨。
很快又是期末考試了,當老師念到我的名字時,我感到時間都好象停止了一樣,我屏住呼吸像做賊似的從老師手中接過成績單,偷偷地看了一眼,又是不及格!我的心里像有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著一樣,喘不過氣來。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呀!難道我這輩子就注定不及格?難道我這輩子就注定只有失敗?難道我這輩子就不能有一次拿到好成績讓媽媽開心嗎?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媽媽憂傷而嚴厲的眼神,不行,這次我不能讓媽媽再失望!突然,我的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改分數。我一下子興奮起來,不禁為自己的這一高明做法笑了起來,我以前怎么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呢?可是當我拿起紅鋼筆時,卻覺得手中像拿的一座山一樣,不住的發抖。“改,還是不改?”我猶豫著,這時媽媽那憂郁而嚴厲的眼神又浮現在眼前,“改吧,不能再讓媽媽傷心了。為了我們,媽媽操了太多的心,才三十多歲頭發就白了……”我迅速拿起紅鋼筆,一口氣把成績全改了,當改完最后一個分數,“啪”的一聲,紅鋼筆掉在了地上,我的手像是凍僵了一樣,呆在原地一動不動。當我醒過來時,同學們都走光了,教室里靜得出奇。我抓起書包,逃也似的跑出了教室。天快黑了,突然一陣冷風吹來,我不禁打了一個寒噤,冷冷的月光照在身上好涼,我不由得加快了腳步飛快向家跑去。當我走回家把成績單遞給媽媽,媽媽看看我,看看成績單,臉上慢慢露出了笑容,笑得那么地燦爛。我終于舒了一口氣。
但好事不久,媽媽不知怎么知道了這件事。一天晚上,把我叫到了她的房間,滿臉怒氣的對我吼道:“為什么改分數?我辛辛苦苦掙錢供你讀書,卻換來這些假分數,你這樣做對得起我嗎?”我終于忍不住了,大聲吼道:“你以為我想改嗎?你以為我想欺騙你嗎?不想,不想,不想!我只是想讓你高興,不想讓你為我的成績擔憂……”這時,屋里一片寂靜,我以為母親她又要打我了,卻想不到媽媽一下子把我緊緊抱在了懷里,對我說:“對不起,我不該逼你。”我抬頭看著媽媽,突然發現淚光中的媽媽是那么慈祥、溫柔,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拿好成績來報答媽媽!
現在回憶起那件事,我仍然很后悔,媽媽流淚的眼光一直激勵著不斷刻苦努力,在淚光中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立承諾,大聲發出“武大宣言”
與同齡人對專業、大學的猶豫和反復相比,我很早就確定了自己的方向。
初三,一本魯豫的《心相約》讓我初次了解了鳳凰衛視,隨后,曾子墨的《墨跡》、胡一虎的《我是誰》、許戈輝的《要成功,更要成長》等一系列鳳凰衛視主持人的書,令我對這群號稱“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驢子使”的媒體人萬分崇拜。我由喜歡鳳凰衛視的工作氛圍,逐漸轉變為渴望成為一位理性與感性都能恰當表達的媒體人。高二,我給自己定下了“加入鳳凰”的目標,理所當然,新聞學就成了我最向往的專業。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媒體人,需要具備的素質太多:敏銳的新聞嗅覺、洗練的文筆、細致的觀察力……這些我都還不具備,有的只是一份清晰的夢想。通往夢想的路很長,要一步步走。在現階段,什么才是最現實和最重要的?一份足夠優異的成績。如果說成為一名優秀的傳媒人是我的遠景目標,那么考取一所重點大學,則是實現我傳媒理想的第一塊跳板。
傾情武大,不僅在于它的新聞學專業實力極強,也在于它厚重的歷史,博大的胸襟。記得我第一次肯定地跟人說“武大,我要去武大”是在2008年11月10日,剛上高三3個月。依我個人經驗,當你第一次向世人宣布自己的理想后,你對未來會更有底氣與自信。
如果你是個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的人,你就會逼著自己去做規劃,給自己動力去發奮,一步步接近目標。“承諾”也是努力的源泉之一。
掌握主動權,從“有差距”到“夠得著”
從發出“武大宣言”到高考,我還有7個月時間,這段時間就是最好的自我蛻變。我在武大的招生網站查到,過去3年武大在廣東文史類招生的平均分穩定在620~630分,這意味著我要在一年內提高數十分。
既然目標很明確,我要做的無非就是利用各種辦法令自己的分數提上去。小到每個科目,大到整個學年的復習進度,我都努力掌握主動權。譬如在第一輪復習階段,最大的任務是什么?夯實基礎。作為文科生,數學是最令我頭疼的科目,我分析過,數學無非是函數、三角、數列、不等式以及解析幾何、立體幾何幾大分支,其中函數(含不等式)、數列、解析幾何是重中之重。在第一輪復習,對綜合程度高的難題,我選擇暫時回避,先把基礎夯實。然后每天必須拿出2小時來做題,風雨無阻。一開始會很苦,許多知識看著挺面熟,就是不會用。因為在高中前兩年一直處于“趕路”的狀態,學了A忘了B,一直沒有放慢腳步鞏固,知識結構已經千瘡百孔。但只要能熬過這段時間就豁然開朗了。此外,我每天至少請教老師一道題,不管是不是真有疑問。此舉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跟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會消除對這門科目的恐懼,而且很多情況下,如果培養了對老師的好感,這門課的成績也會慢慢提升。我還制訂了“1247”學習計劃,即跟著老師復習了某知識點后,在第一、二、四、七天后再對其進行回憶。
那時,我喜歡用泰戈爾“上帝的清晨,對他自己來說也是新奇美好的”這句話來勉勵自己;我習慣在課桌上“涂涂畫畫”,把自習時間規劃表貼在左上角,把每日備忘貼在正中間,每完成一項就用自己喜歡的彩色筆在上面打鉤或寫“good”。我也會疲憊不堪,可只要一想到我的精神圖騰――武大,我就又有堅持的動力。
在高三,有的人突飛猛進,屬于“爆炸型”,這是最浪漫,也最激勵人心的。而我屬于潤物細無聲的“蝸牛型”,雖然緩慢,但一直堅定。成績距離武大的門檻,從一開始的有差距,到后期已經夠得著,恰歷時7個月。有時,看到身邊的同學心情凌亂得像風中的野草,我總會想,是不是因為他們并沒有很好地考慮過,在高三這個特殊時期,到底想達成什么目標,又該如何付出,只是像一葉浮萍,被老師牽著走,被試卷牽著走,被時間牽著走,永遠在趕路。其實,如果你真心想得到某種東西,整個宇宙都會協力幫助你實現夢想。
再見,武大;你好,傳媒!
知曉高考分數那一刻,我抱著媽媽喜極而泣。一個穩穩當當上武大的高分,連同學都笑我“今晚肯定高興得連做夢都夢到自己在武大宿舍睡覺了”。但在和爸爸討論志愿的時候,他卻希望我留在廣東,就讀中山大學。
“我已經在廣東呆了那么多年!我不想再困在這里,我要出去!”
爸爸耐心告訴我,如果我立志干新聞傳媒這一行,留在廣州讀大學、實習,是比去武大更英明的決定。廣州的傳媒業很發達,媒體氛圍在中國內地數一數二;而且留在廣東,極易積累人脈以及建立在本地就業的優勢。這些優勢是武漢這座中部城市所沒有的。爸爸說:“如果你的最終目標是做一名傳媒人,那就要找一個媒介環境合適的地方慢慢修煉。這么一分析,發現武大并非最適合你。”
誠然,我的大目標是“做傳媒人,做新聞人”,相比之下,考上武大是小目標。當距離武大仍有距離的時候,成績是首要問題,我自然可以以武大為標桿,激勵自己;當我有實力選擇武大的時候,我靜下心想想:它是不是我的最佳選擇?它真的是我通往終極目標的最短路徑?抑或只是一個激勵我的精神圖騰?
經過數日的分析論證,我妥協了,放棄追逐了大半年的武大。舍棄,絕不是容易的事。那個暑假,在報紙不小心看到“武大”兩個字,眼淚都會不自覺地流下來。不管是曾子墨從摩根斯坦利到鳳凰的華麗轉身,還是胡一虎帶著父親的期許跨越海峽落地鳳凰,促成他們職業生涯的改變,也許就像我放棄武大一樣,根本不曾出現在他們預設的軌道里。
后來,我看到蔡康永的一條微博,大有感觸:“大人常教我們要‘懂得妥協’,這我同意。但我們用到‘妥協’二字時,最好能記得,‘妥協’二字的珍貴之處,不在于我們讓步了什么,而在于我們堅持了什么,哪怕只是堅持一點點。如果什么都不堅持,怎么會叫‘妥協’?那是放棄。”妥協,是為了更好地堅持。
我只不過是一個小配角。沒有人會過分關心小角色的傷悲,我只能躲在幕簾后,偷偷地撩開猩紅的幕帳,看著主角肆意的在觀眾面前哭,笑,他們的無關痛癢的難過,他們的無病,都可以任性的去索取別人的眼淚,任何的關心,任何的同情,在他們看來,都是理所應當。而配角,所能做的,就是掩飾內心的彷徨,悲傷,麻木的附和,不管那些犧牲會在過往劃下多少傷口,配角永遠會默默的忍受,因為,無論是什么樣的痛苦,都無人關注。希冀著會有人去關心,但是,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句不耐煩的,別鬧了。
人最在意的,永遠是得不到的。無論身邊有多少溫暖的事物,最無法離開的,往往是那個冰冷的存在。而當身邊唯一的關心也絕望的遠去時,才會開始又一個輪回的緬懷。
替身的悲哀,在于他們無法演出真正的自己。只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沒有具體的名字,沒有真正的認同。只是頂著別人虛偽的外衣,違心的幫助他們去完成他們不想做的事情。當被利用完竭,便會被扔在外面,無人理睬。戲依舊上演,只不過,替身只是一個串場,在演員表中不會留下痕跡。偏偏有一些人,入戲太深,把謊言當成了諾言,一再的詢問主角,曾經的誓言呢?曾經的許諾呢?那都是假的嗎?可惜,沒有人會回應。那些誓言當然不是假的,只不過,發誓的對象不是替身,而是那個他替代的人。沒錯,主角總是會許諾很多,但是,很抱歉,不是對你。作為一個替身,你沒有要求被愛的權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主角以為你是那個他愛的人,戲演完了,你也該離場了。
沒有人會愿意披著別人的外殼,可是事實,卻不容你去選擇。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素養 語言文字 積累
隨著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越來越受到重視。家長對于孩子的培養更是無微不至,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所以,家長會給孩子買許多課外書,如童話、寓言、兒歌、故事等,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也增強了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量,當積累量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會使小學生的綜合實力大大提高。根據筆者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談談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效率的策略。
一、課堂教學注重課文朗讀,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
語文課文朗讀是進行語言文字積累的重要方法,朗讀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小學生積累量的多少,但是目前許多小學生不會朗讀,朗讀課文時沒有方法,使朗讀的效率極大的削減。朗讀是一種思維和語言綜合運用的活動,它能夠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能夠增強小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夠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我在教學中會提高學生對朗讀的重視,課堂上留出時間給小學生朗讀,并且教給他們正確朗讀的方法,讓他們有更多接觸語言文字的機會,能夠在朗讀中悟出一些道理。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小學生找到不認識的漢字,做出標記,然后通過查字典找到漢字的正確發音和意思。在精度課文的時候,我讓小學生畫出課文中比較優美的句子或者段落,并且記錄下來。記錄的過程,其實就是積累的過程,當記錄的多了,小學生的語感和語言文字利用率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凡事都貴在堅持,要有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夠在學習語文上有更長遠的發展。
二、加強課文背誦,重視語言文字的轉化和積累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把教學的細節都做好了,小學生就會得到更多的收獲。首先,語文教師要適當的對小學生進行說話的指導,有意識的進行語言造句訓練,強化學生對文字的使用技巧,要由淺入深,當造句訓練掌握熟練了以后就可以對小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在這個逐步成長的過程中,語言文字就會轉化成為學生的財富,在以后的深入學習中對小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其次,語文教師要經常監督檢查課文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因為背誦才會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牢固,在使用時才會得心應手。不得不說,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的黃金階段,教師要充分挖掘小學生的潛力,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語言文字。在教學時,需要語文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舉一反三,寓教于樂,指導學生背誦的技巧,教師要與學生積極互動,一起背誦,一起進步。
三、有效促進課外閱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小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積累語言文字。但還要鼓勵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斷拓展知識面,在班級里創造一個積累文字的大環境。現在市面上的小學生讀物有很多,在挑選的時候語文教師應該給出意見,避免學生選擇不適合自己的課外書,而耽誤閱讀的效率。對于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要讀多少書,重要的是讓小學生喜歡上讀書,培養小學生讀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就會更加主動的加入到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字積累量。課外閱讀是有效輔助課內閱讀的策略,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課內和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符合現代化教學的特點,有利于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我通常會到書店或者圖書館去對小學生課外讀物進行調查,找到真正適合小學生的課外書,然后會把這些課外書推薦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有方向性的進行閱讀。
四、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授課,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語文學科是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語文有關,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小學生雖然接觸社會的時間較短,但是他們的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教師可以遵循這個規律,想方設法的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片積累語言文字。語文教師可以讓小學生把在家看到的動畫片內容在課堂上講給同學聽,在講動畫片的過程中其實也是鍛煉學生的過程,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利用寒暑假帶領孩子去旅游,很多紅色旅游地都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讓小學生在旅游中加強與古詩聯系,從而加強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另外,語文教師要教小學生積累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小學生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改變學生錯誤的學習習慣,實現開放式的語文學習。
五、教師與家長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積累空間
課堂教學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忽視家庭的作用。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地位。語文教師要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與家長一起為小學生提供自由成長的空間。在放學回家以后,家長要引導孩子按時完成作業,并且進行還要陪孩子進行語文造句訓練,在家里孩子一般比較放松,所以思維也會更加開闊。同時,家長還要讓孩子自主的去進行語言文字積累,并且與孩子多溝通,只有在溝通之中才會找到更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策略。為了讓小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有用武之地,教師和家長要鼓勵小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在日記里記錄自己的感想或者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等,這樣做既能檢驗小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情況,也會為語言文字的積累添磚加瓦。總之,小學生發展的空間是無限的,要善于引導他們不斷創新和探索,發揮優勢,學好小學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嫂子;傳統婚姻觀念;婦女地位;女性意識
阿蕾在小說《嫂子》中思考了彝族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生命意義,對彝族包辦婚姻等舊習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嫂子”是彝族傳統舊習惡俗壓迫下千千萬萬個悲劇女性的縮影。小說中的“嫂子”有著彝族婦女典型的落后思想,以及阿蕾作為彝族女性代表,所提倡的先進性思想,揭示彝族女性的社會地位和人生悲劇命運。而這些悲劇是彝族社會男尊女卑思想、強迫包辦和買賣婚姻制度以及轉房、換親和表姑通婚等陳規陋習造成的。阿蕾以作者的良知,寫出對備受折磨的婦女,對身陷民俗困境的婦女的同情和憐恤,實質上是對舊惡俗的控訴。
一、“嫂子”婚姻的悲劇
(一)傳統婚姻制度——“家支外婚、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
涼山彝族到民主改革前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奴隸制,被外界稱為“獨立裸裸”。在這個獨特的奴隸制社會形態里,以嚴格的家支外婚、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為傳統的婚姻制度,婚姻觀特別講究門當戶對,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違反。
彝族傳統婚姻形式注重“親上加親”,即已聯姻之姻親再連姻。彝族傳統觀念認為不注重“親上加親”,血緣關系就會削弱,親戚之間的關系也就會逐漸疏遠。由于“親上加親”,就結成了一個個極為復雜的婚姻關系網。在彝族社會里,姑舅表兄妹有優先婚配的權利。小說《嫂子》中“我”的奶奶娘家姓沙瑪,母親是奶奶大哥家的女兒,“我”的姐夫是母親二哥家的老二——沙瑪姆嘎拉惹,柯惹的妻子即“嫂子”是柯惹大舅家的女兒。涼山彝族諺語有:“姑家的女兒,舅家的媳婦”之說。姑母的女兒,先要征求舅家納聘,舅家同意可以另嫁后,姑家才能自行為子女擇婚,否則會被舅家興師問罪。因此,“嫂子”和柯惹的婚姻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他們尚在腹中,雙方父母都有可能為他們“指腹為婚”。“嫂子”在三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與奶奶相依為命,在童年時代就嘗盡了孤苦與辛酸。面對長輩強加給她的這段婚事,“嫂子”心里即便萬般不愿屈從這段婚姻,但“父母之命不可違”,家族中那些頑固之輩為了顧及家族的顏面,維護“親上加親”,絕不會了“嫂子”的心愿。如女方無故悔婚,須加倍賠償男方的聘禮或舉行婚禮時的一切開銷。重重無形的枷鎖牢牢地束縛著“嫂子”的心靈,讓她無可奈何,不得不屈從。
彝族傳統婚姻制度所折射出來的便是婚姻的強制性與不自由,也是社會的落后與滯后發展。《嫂子》揭示了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和習俗是彝族女性在追求愛情的道路上的不可跨越的障礙,“嫂子”與沙瑪拉惹最后只能選擇古老的殉情方式,來尋求愛情的最后歸宿。
(二)父權、族權的枷鎖
彝族諺語云:“什么玩笑都可以開,只有婚姻的玩笑不能開”,說明在彝族傳統觀念中,婚姻具有非常神圣的意義,是件嚴肅的事情。涼山彝族兩個家族互通婚姻,婚姻的主體不僅受婚姻倫理的束縛,還會受家支勢力的制約,一旦定親,確立了婚姻關系便不容反悔。要求雙方必須從一而終,如一方無緣無故悔婚,輕則須加倍賠償費用,重則會引起家族間的械斗。可以說“家支”也是傳統婚姻的干涉者和倫理規范強有力的維護者。在涼山無論是在解放前還是在解放后,許多家支沖突都與婚姻問題有關。家族為先,什么事情都要經過家族的商議。從阿蕾作品可以看出:首先,嫂子不守婦道與沙瑪拉惹發生私情,已讓他們蒙羞,是不可饒恕的,一般會按習慣法與吉姆、沙瑪兩個家族交涉。彝族傳統習慣法規定,只要妻子與其他男人通奸,丈夫可休妻。其次,“嫂子”蹬了柯惹,搶了沙瑪拉惹妻子的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必須進行嚴懲。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族的事。同樣,離婚也由不得兩個人,在兩個人的背后,背負著的是兩個家族的命運。
“嫂子”和沙瑪拉惹懸梁自盡后,“我”的父親是這樣說的:“哭什么哭?!豬嫂子狗嫂子,豬二哥狗二哥!別再叫嫂子二哥,那不是人,那是一對豬男狗女!……天哪,這對天殺雷劈的狗男女!”很顯然,“父親”的話代表了彝族傳統的倫理觀念。在他的意識里,“嫂子”和沙瑪拉惹讓阿蕾家族顏面無存,他們的行為該受天打雷劈,就連吉姆家也為嫂子不光彩的死而感到難堪。沙瑪拉惹的哥哥沙瑪姆果發現“嫂子”和沙瑪拉惹的合影時,也恨恨地罵道:“這對不知羞恥的狗男女!”,然后一把將照片撕了丟進火塘里……
父權、族權的枷鎖深深上在彝族人民的頭上,讓我們恨之入骨,卻又動彈不得。如果說“家支”的話是天,而“父親”則就是家支的維護者。
(三)幾千年來女性地位低下、逆來順受的固定模式
在彝族的家庭生活中,丈夫支配一切,起主導地位,妻子從屬于丈夫,無權干預一切事務。由于人們認為妻子是花錢買來的,丈夫對其有支配權,便加深了彝族人男尊女卑的觀念,進而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
彝族諺語“奴上主,雞上冠,妻上夫”。丈夫掌握子女的婚配權,妻子的任務是為丈夫家族生兒育女,特別是多生兒子,因此還有“人興由女人,人敗由女人”的諺語。
在議婚、訂婚、結婚等一系列婚禮過程中,當事人特別是女兒,自己是作不了主的,一切都是父兄說了算,體現了涼山彝族的家長制。女兒無法主宰自己的婚姻,只有在出嫁前夕的哭嫁歌中才敢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女兒的命運正如哭嫁歌中所唱的“養女由媽媽,嫁女由爸爸,彩禮兄長定……媽媽的女兒喲,憶從前,駒子犢子同圈養,駒子是恒產,犢子成了零花錢。憶從前,綿羊羔、山羊羔同山放,綿羊羔是恒產,山羊羔成了零花錢。憶從前,女與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種衣,同吃一樣飯,以為兄弟姐妹都一般;哪知在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兒不過是外姓,父母輕女只重男……女兒的血液換作酒飲了,女兒的脂膏換作肉吃了,女兒的骨頭換作銀用了。家族眾父兄,心腸真有這般硬,只想吃女賣身錢,不想給女辦門好親事,賣女銀錢吃下肚,女死女活全不管。狠心父兄該知曉:嘴饞吃狗肉,吃了狗肉不解饞;饑餓貸耕牛,貸糧只能飽幾餐;人窮賣女兒,得錢攢不成家產……”。從這哭嫁歌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彝族婦女對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的強烈不滿和無奈。
面對這一切,有的彝族女性只是無奈,因知識的缺乏和傳統思想的束縛,她們對發生的一切確無能為力,不敢反抗,只能逆來順受,過著悲慘、平淡的一生。
二、“嫂子”盲從、愚昧、落后、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
(一)對于自己的婚姻,順從長輩之命
“嫂子”是一位容貌俊俏的女人。“嫂子”結婚那天,二舅母對其容貌贊美溢于言表。她對“嫂子”說:“爾果呀,你奶奶給你些啥吃的,十二歲的孩子長得這么高,這么漂亮。瞧,什么衣服穿在你身上都那么好看,恐怕給你披件蓑衣也好看呢。”可是,她的丈夫柯惹卻瘦骨嶙峋,像只永遠長不大的“狗兒”,極其自卑的他,從未直直和嫂子對視過一眼。他每天上山放羊,晚上吃完飯便和那些單身漢擠在羊圈樓上睡覺,以說葷話聊解的單身漢們常愛拿他取樂,每次哄笑聲都以都以柯惹的哭聲作結尾。顯然,“嫂子”的婚姻是苦澀的,也是無法甜美的。“嫂子”默默地接受了長輩之命,無可奈何地屈從了一樁畸形的婚姻,麻木地恪守著所謂的的“婦道”。“嫂子”是善良的,卻死于極不相稱的婚姻習俗,順從了長輩之“命”卻給了“命”。
(二)面對沙馬拉惹的施暴,選擇隱忍和順從
“嫂子”在森林里遭阿蕾家的女婿沙瑪拉惹,“嫂子”對沙馬拉惹的痛斥絲毫沒有讓沙馬拉惹畏懼,面對沙瑪拉惹的威逼利誘,無助的她只能偷偷地和沙瑪拉惹好上。“從那天以后,沙瑪拉惹又接連撬了三四晚嫂子家的門。再后來不知是嫂子先就留門了,還是聽到沙瑪拉惹來了才開的門,反正沙瑪拉惹進出嫂子家就像進出自己家那么方便了”,“嫂子”和沙瑪拉惹好上了,“嫂子”還是選擇了隱忍和順從,這也是她悲慘命運的開始。
“嫂子”從一開始的“被”、“無奈順從”、“懷孕”到最后的“殉情”,都顯示著“嫂子”的懦弱與愚昧,沙馬拉惹慫恿著便跟隨著去了。“嫂子”是封建社會倫理道德壓迫的典型,她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沙馬拉惹說什么她就做什么,也是在當時的社會里“嫂子”沒有了主見。
三、“沙馬拉惹”這一角色,隱射出作者的觀點
阿蕾通過沙瑪拉惹這一角色,表面給我們的傳遞的信息是沙瑪拉惹是施暴者,是沙瑪拉惹的蠻橫與野蠻、不顧廉恥造成了“嫂子”的悲劇。其實不盡然,“嫂子”悲劇的發生帶有深刻的必然性。沙瑪拉惹同樣是傳統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他悲劇的真正根源在于追求婚姻自由的欲望與傳統婚姻觀念和傳統倫理規范的沖突。沙瑪拉惹不顧世俗眼光,堅持要與自己心愛的“嫂子”在一起,他和“嫂子”一同懸梁自盡……沙瑪拉惹害死了“嫂子”,但是也害死了自己。誰何嘗不想與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呢?作者借沙瑪拉惹這一形象,提倡婚姻自由,對彝族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陋俗陋習進行了批判,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婚姻、自由的婚姻。道出了:沙瑪拉惹和“嫂子”用自己的死捍衛了自己的理想。
沙瑪拉惹的婚姻和“嫂子”的婚姻都是姑舅表優先婚。雖為男兒,他還是無法逃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只有當他真正處在不幸的婚姻境地時,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幸。他偷偷地愛了“嫂子”三年。有一天,他的情感如噴發的火山巖漿,一發而不可收。他對“嫂子”說:“我跟你說了,我要娶你做老婆!我沙瑪拉惹是一條漢子,說話是算數的。我想你想了三年,今天才開口對你說……別說不要臉,我命也可以不要!……”他想掙脫婚姻枷鎖,義無返顧地與傳統婚姻制度和傳統倫理制度進行抗爭。他按自己的意志付諸行動,并表現出了一種無怨無悔的悲劇精神。
沙瑪拉惹破壞現實的平靜,公開拋棄其妻——阿蕾柯惹的堂姐,拐走阿蕾柯忍之妻,勢必會遭致現實各種力量的限制和反對,掀起軒然大波。首先,沙瑪拉惹的行為會受習慣法的嚴厲懲罰。彝族的傳統婚姻受習慣法的嚴格維護,一旦沙瑪拉惹背叛婚姻、違背倫理秩序,將會受到嚴厲懲罰。其次,沙瑪拉惹的行為會激起阿蕾家族的憤怒,也會遭致社會輿論的譴責,甚至會引起沙瑪家族和阿蕾家族的矛盾。但是沙瑪拉惹僅僅只是想要對合情合理的生活愿望和美好愛情的追求,卻也不能如愿。的確,在當時那樣的社會是不允許的,人們不會拍手稱贊他們,只會用唾液和謾罵將他們壓在倫理社會道德規范下面,并讓他們永不翻身。
四、作者通過小說所要提倡的思想
(一)對封建、腐朽思想的批判
沙瑪拉惹是彝族傳統婚姻道德規范和傳統倫理秩序的叛逆者,是超越中的毀滅者。生命對愛、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本身無可厚非,但倫理秩序是理性文明的產物,不會輕易改變。阿蕾要讓沙瑪拉惹來警醒世人,不能再愚昧無知下去,遵守傳統婚姻固然是正確的,但是不能違背自己心中所想,不能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沙瑪拉惹和“嫂子”正是封建婚姻制度包辦婚姻的受害者,面對家里給他們的婚姻,受到彝族傳統倫理規范的制約,不得不吞下苦果。他們悲慘的故事后面,是社會倫理急劇變遷時期個人與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嚴酷的倫理道德規范的沖突。他們用他們的死拷問了這個不合情理的舊俗舊習制度,抨擊了封建社會思想,警醒人們反思,我們不能再成為封建舊思想的幫兇,不能再成為舊思想、舊道德的犧牲品。
(二)提倡平等、自由
彝族舊的婚姻制度,是維護夫權制度、等級制和家長制的;維護男尊女卑和傳統倫理道德關系,以鞏固彝族舊社會的倫理秩序的。這種婚姻道德規范嚴重束縛了個體的自由,壓抑了人性,婚姻僅僅成了一種延續宗族的手段。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體,不應受任何人或事物支配,阿蕾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她提倡女性獨立,提倡個體自由。女性不應被依附,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個體自由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嫂子”和沙瑪拉惹死后,“嫂子”的亡靈和一條公狗尾巴配對兒超度,再在上面壓上一塊石板,讓她永世不得翻身,甚至連她火葬坑中的骨灰木炭也被清除倒進了洛罕拉達河;錯不在“嫂子”,但是她卻被千斤石般的倫理道德桎梏著,這一切都源自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觀念,在人們看來“嫂子”是不配上天國的,只能下地獄。
(三)提倡女性獨立、自主
所謂女性獨立意識是指女性意識不建立在男性意識的對立面,也不以男性意識作為參照,而是依據女性的獨特體驗、以女性的獨特視角、直白地表達女性的獨特心理感受。作為新一代的彝族女作家,阿蕾是如此年輕、個性、朝氣,在自己精神的空間中確立著彝族女性獨立意識的個性覺醒與獨立之姿。阿蕾提倡女性的獨立、自主,實際上也是在為受壓迫的彝族女性指明道路,只有不斷吸收知識才能提高彝族女性自身的地位。科技文化知識將引導彝族女性超越傳統,消除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識。提高彝族女性地位有利于徹底改變閉目塞聽、保守被動、易于滿足的現狀,可以徹底打破幾千年來“女主內,男主外”的傳統模式,成為推動彝族婚姻家庭進步的內在動力。要彝族女性正確認識自身的能力,需要充分認識自己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認識自己的性格、情感、能力,追求在社會生活中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和獨立的人格,培養自強意識。
所以,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的彝族女性,必須用科學來武裝自己,將提升全民素質作為己任,只有有了先進的知識和高尚的素質,彝族女性才能慢慢地改變這種現象,做到人人地位平等、家庭和睦、民族和諧、社會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阿蕾.嫂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