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年級下冊語文復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以下是我為大家制定的寒假學習計劃:
一、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輔導班來提高自己的弱勢學科,鞏固自己的優勢學科。上高中后,英語的學習需要更多的詞匯量等,所以建議同學們抓住機會,利用這個寒假好好為自己充充電。
二、期終考試,大多數同學的成績都不盡人意,希望同學們能仔細分析試卷,查漏補缺,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每天堅持進行1小時的體育鍛煉,不僅是為了4月底占70分的體育中考,更是為了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
四、每日具體的作業安排,雖然安排有些緊張,繁雜但相信在家長的配合、監督下,同學們一定都能夠按時按量完成。
語文
第一階段:
1月22日
完成七年級上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3日
完成七年級下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4日
完成八年級上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5日
完成八年級下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6日
完成九年級上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7日
完成九年級下冊復習的全部內容。(課內外古詩及生字詞)
1月28日
完成《西游記》的一部分讀書筆記。
1月29——30日
完成《魯濱孫漂流記》的兩部分讀書筆記。
2月1日
完成以《記住這一天》為題的記敘文。
2月2日——2月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階段:
2月6——7日
完成《水滸》的兩部分讀書筆記。
2月8日
完成以《成長無捷徑》為題的議論文
2月9日
完成《繁星春水》的一部分讀書筆記。
2月10——11日
完成《駱駝祥子》的兩部分讀書筆記。
2月12日
完成《海底兩萬里》的一部分讀書筆記。
2月13——14日
完成《童年》的兩部分讀書筆記。
2月15日
完成《名人傳》的一部分讀書筆記。
2月16日
完成以《屬于自己的天空》為題的文章。
第三階段:
2月17日
復習七,八年級的所有內容。
2月18日
家長抽查七、八年紀的復習內容。
2月19日
復習讀書筆記。
2月20日
對寒假所有復習內容進行梳理。檢查作業。
數學
第一階段:
1月22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一章的1.1
1月23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一章的1.2
1月24日
對第一章進行梳理。
1月25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二章的2.1
1月26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二章的2.2
1月27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二章的2.3
1月28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二章的2.4
1月29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二章的2.5
1月30日
對第二章進行梳理。
2月1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三章的3.1
2月2——5日
自由安排。
第二階段:
2月6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三章的3.2
2月7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三章的3.3
2月8日
對第三章進行梳理。
2月9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四章的4.1
2月10日
完成《全程導航》第四章的4.2
2月11日
對第四章進行梳理。
2月12——13日
復習解直角三角形。
第三階段:
2月14——16日
復次函數。
2月17——19日
復習圓。
一、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原因
我認為,造成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淡化了漢語語法知識教學的要求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P17“教學建議”提出:“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P20“評價建議”提出:“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二)教材中語法知識內容簡略、單一,且不在顯著位置編排,這些內容在教學中容易被忽略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7-9年級《語文》涉及的漢語語法知識較少,只是在課本附錄中出現,其布局是:
七年級下冊:P270-P271附錄《漢語詞類表(實詞)》
八年級上冊:P266附錄《漢語詞類表(虛詞)》
八年級下冊:P248-P249附錄《短語結構類型表》、《句子成分簡表》
九年級上冊:P264附錄《復句常用關聯詞語一覽表》
(三)各地中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命題導向的反作用
因《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有“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的要求,各地中考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也相應提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試題中對漢語知識的考查也只能是隱性的,如辨析病句等。
(四)農村地區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考試命題是指揮棒。師生在教學中的功利性顯而易見,漢語語法知識的教學在初中階段隨意性大。
二、農村高中新生漢語語法知識缺失的補救辦法
(一)時間安排:高一上學期。
(二)教學目標:通過一個學期的復習和補充,讓學生系統掌握語法知識、學會運用語法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和素養。
(三)補救辦法
1.印發資料,開設專題講座,系統復習語法知識。
2.用歷年高考真題考查方式引領復習語法知識。
(1)詞類應用。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側重考實詞,虛詞考查相對較少,虛詞有時與實詞結合來考。以客觀題為主,也有主觀題。題型有“依次填入最恰當的一組詞語”、“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等。
(2)短語的結構。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的考查方式有:判斷辨析型、填充辨析型、替換辨析型的選擇題,填充式的主觀題。替換辨析型的選擇題中,替換或比較的對象可以是成語,也可以是俗語、諺語、歇后語。
(3)句子成分的劃分。從近幾年高考命題來看,本考點的考查方式有:辨析并修改語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等。
3.隨文而教,系統復習語法知識。
(1)利用現代文閱讀教學,隨文而教,強化詞類、短語、句子等語法知識。如教學《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引領探究關鍵語句的含義,對復習語法知識就很有效。這些關鍵語句是:作者為什么一再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慘象……流言……滅亡”“真的猛士……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庸人”、“中國人”、“有惡意的閑人”、“無惡意的閑人”、“茍活者”分別指什么人?第6部分首句“時間……太平”中“太平”如何理解?文中的“偉績”“武功”等詞是什么意思?
一.情境創設導入法。英語教學強調情境的創設,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交際中學會語言的應用。真實生動的情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成功。所以結合我們要上新課內容,創造性地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上冊Unit2:This is my sister.這一課,我事先準備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時要求學生準備她們的家庭照,基本上把這一單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員都囊括,然后我拿著照片介紹,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復幾遍,學生自然心領意會,借這一情境我把這一單元的重點、難點詞匯,句式自然引入,學生紛紛仿效,新課教學水到渠成。
二.游戲導入法。做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又是開發兒童智力的一項重要活動。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游戲具有有趣、活躍、高效、快捷等特點,用游戲做教學引子能使學生在高度興奮,高度集中的情況下,自覺不自覺的掌握所玩的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身體部位這些詞時,我先與學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認教室物體及學習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話鋒一轉說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給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如此重復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體部位,自然過渡到新課。再如,同樣教授這一課,我還采用另一種游戲即畫圖競猜法引入新課。我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身體的某個部位,但不畫完整,然后讓學生根據殘缺圖畫猜測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學內容。
三.圖片導入法。圖片即可指教學掛圖,用白紙畫好的圖片,黑板上的即興簡筆畫,也可指多媒體上下載的圖片,圖像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即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簡練概括,有強烈的視覺刺激,能表達豐富的語言信息和概念,同時直觀可感的圖像能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四.復習導入法。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法。即一般都是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或者是復習與要上新課內容相關的知識,然后進入所學內容。一般來說課本的編排都是循序漸進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是息息相關有聯系的。每一單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單元所學的知識點。而每一個知識點又會在教材里反復出現,如人教版新課標中,語法知識一般過去式,在七年級下冊學過,八年級上冊又出現,九年級繼續學習,只是內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變化。復習導入也可有以下兩種方法。
1. 對話復習導入法。即教師和學生根據近期所學內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語知識積累進行編排、重組,以兩人對話、小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劇等形式加以呈現,既是對舊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又是對新知識的鋪墊。對話復習導入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這些對話多半都是學生自編自導,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極高,課堂教學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習題復習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第九單元時,所學話題是討論過去發生的事,語法點是一般過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級我們已經學過一般過去式的簡單表達,為了新課的順利進行,我便出了幾道習題復習了個別動詞的過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進入新課。
五.故事導入法。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時,我播放了一組我們任課教師及班級同學的交流圖片和視屏。圖中配有文字介紹如你“你在語文學習上很仔細”。 “你的數學還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語指著圖片給同學們簡單介紹: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學生聽后立即仿說,新課由此拉開序幕。
六.聯想猜測法。我們的學生正是處于一個敏感的、愛幻想、愛猜測的美好階段,教師可以巧妙的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根據即將上的新課標題,或相關圖片,結合自己平時的語言積累和知識經驗,對所要上的新課進行大膽遐想,大膽猜測,從而為教學服務。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我要求學生根據書中圖片,再結合課題,暢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說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說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學們說的句子板書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學生聽錄音,把自己的猜測內容與錄音材料作比較看看他們是否猜對,學生聽完錄用后一看他們的許多猜測居然有課文內容一致,受到極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過此法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七.問題引入法。問題是最能激起學生思維火花的有力武器。通過問題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索,這樣既能讓學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時我用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并仿照句式互問互答,接觸到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又就課文內容提出相關問題: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課教學內容一目了然。
矛盾性語句的預設是隱性的,雖然如此,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筆者就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文本中出現的矛盾性語句為例,作一個淺析。
1 預設情境,展現矛盾的心情
情境是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情境是由歷史遺留以及對未來的預期而決定的、表現形式多樣的、現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環境因素。劉勰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雖說是文論觀點,但可以說明一點:外物環境影響情感。所謂“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都是情為物擾。那么,我們可以說,矛盾心情的產生是與外界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的,換言之,矛盾心情的出現背后有其預設的情境。
如: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張曉風《行道樹》)“憂愁”源于城市的污濁,寂靜孤獨的黑夜。“快樂”源于夏日的濃陰,清晨的新鮮空氣,黎明的朝陽。一“憂”一“樂”的矛盾對比,突出了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又如:“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魯迅《故鄉》)這里的“歡喜”是因為二十多年未見的老朋友相逢。而“凄涼”則是因為社會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窘迫。
綜上所述,反映矛盾心情的矛盾性語句,在預設的情境中能夠得到合理的解釋,其語義達到了和諧統一。
2 預設條件,求得矛盾的共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因為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矛盾雙方才能依存,才能轉化。[2]因此,矛盾性語句之所以能為人們認同,是因為它存在著隱含的預設條件。如: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 魯迅《故鄉》)希望的“有”和“無”是以人們的追求和奮斗與否為前提條件的,這正如地上的“路”是靠“走”來實現的一樣。預設條件的隱含帶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又如: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 魯迅《孔乙己》)孔乙己的確死了,其判定的條件是:孔乙己是一個好喝懶做之人,盡管被打拆了腿,只要一氣尚存,就是爬也會出席咸亨酒店的,然而從初冬到年關,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至年關,始終不見孔乙己來酒店,從推理上,“的確”死了。大約孔乙己死了,其判定的條件是:孔乙己無姓無名,在眾人眼中只是一個笑料罷了,是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他的死活無人關心,因此,也就無人能夠確認他的死活,只能說“大約”。“大約”、“的確”借助預設條件組合在一起,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現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
3 預設角度,實現矛盾的均衡
在意義上處于對立的兩極的詞匯可以表示其意義跨度之間某一點的意義。如互相排斥的“明”和“暗”就可統一于一種若明若暗的客觀狀態之下。這種矛盾雙方相向運動到某一點而處于平衡的狀態時,矛盾雙方在語義上分別指向了不同的角度。如:是的,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小”是指年齡和身材,“大”是指思想認識和意志品質。英子年齡雖小、個子不高,但她遇事堅強獨立、鎮定安靜,所以,英子是既小又大的人。又如:歷史,現實,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麗、真實而荒謬的畫面。(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聶華芩《親愛的爸爸媽媽》)一個人雖然同不可戰勝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茨威格《偉大的悲劇》)這此矛盾性語句都是從預設角度來實現矛盾的均衡,達到言盡而意無究的效果。
總之,矛盾性語句的預設規律或許不僅限于上述這些,有待于大家繼續探尋。掌握矛盾性語句的預設規律,這有利于我們指導學生理解其深刻的含義,讓學生掌握文學語言的審美價值,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貴陽 中考語文 試題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6
“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詞之一。“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獨特的課程素養,也是其它素養的基礎。任何學科都可以培養思維能力,健全思維品格,但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實現,因此語文是其它學科的基礎。那么2016年貴陽市的中考語文試題是如何滲透學科素養的呢?筆者將選取其中三道試題做一微探:
題目一
下列關于漢語知識的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青巖古鎮入選‘中國古鎮’特種郵票。”句中“入選”和“郵票”依次是動詞、名詞。
B.“貴州人文精神”“百鳥朝鳳”“粽香情濃”依次是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
C.“2016年5月25日至29日,‘數博會’在貴陽舉辦。”句中“在貴陽”是狀語。
D.“盲人女教師劉芳就像一朵開在大山深處的百合花。”這句話的修辭手法是比喻。
參考答案:B
課標要求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第四學段(7~9年級)學生有如下要求:
(1)閱讀第6點: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
(2)寫作第7點: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與內容
本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涉及到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文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在教學中應根據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進行指導和點撥。
課程標準的相關內容表明: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離不開漢語知識,漢語知識是有關語言的組織結構的基本規律的知識。學好這些規律性知識,能夠為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掌握相關的語法知識,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水平都是大有裨益的,是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奠基工程。強化對必要漢語知識的考查,旨在引起考生對必要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視,并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高度重視實用語文知識的開發與建構。
教材聯系
這道試題與教科書的聯系很緊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附錄《漢語詞類表(實詞)》、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附錄《漢語詞類表(虛詞) 》、八年級下冊附錄《短語結構類型表》、《句子成分簡表》、九年級上冊《復句常用關聯詞語一覽表》、《常用修辭格簡表》,對初中階段學生應該掌握運用的漢語知識進行了專門的梳理,傳達了編者通過教科書落實課標要求的意圖。
命題意圖
貴陽市中考語文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重在考查學生對漢語知識積累、理解、辨析、運用的能力,強化對初中階段應掌握的必要語法知識的考查,利用中考進行引導,以考促教,以考促學。
貴陽市試題分析
貴陽市中考語文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近兩年漢語基礎知識由八個知識點兩個選擇題減少到只考一個選擇題四個知識點。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更加嚴密、具體、生動的考查方式呈現。與全國其他省市的漢語知識題相比,貴陽市漢語知識題有自己的特點:
(1)材料的選擇與時俱進,關注生活,關注本土文化。
四個選項材料均能體現貴陽本土特色,并且富有時代感。分別提到了F陽著名的青巖古鎮、貴州人文精神、2016年5月在貴陽舉辦的“數博會”、雙目失明,仍堅守講臺的貴陽最美女教師劉芳。試題設置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贊美歌頌本地的風土人情,彰顯了試題的人文性。
(2)命題緊扣課標教材,滲透學科素養,語法知識點覆蓋面廣。
2016年貴陽市中考漢語知識命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滲透學科素養,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四個選項分別考查了“實詞”、“短語結構類型”、“句子成分”、“常用修辭格”四個知識點,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漢語知識點盡可能覆蓋。
(3)突出積累,強調語境,著眼運用。
2016年貴陽市中考漢語知識命題沒有簡單地考查學生對語法現象的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辨析,突出思維能力。變語文知識的孤立、靜態的考查為結合語境考查,考查學生準確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科素養。
答題思路
貴陽市語文中考漢語知識考查形式為選擇題,因此答題的基本思路可以是:找題眼――細比較――排除法。
(1)注意題干要求,看清選擇的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
(2)判斷每個選項涉及到的漢語知識點分別是什么,腦海中要有系統的知識鏈條,快速、準確地提取有效的知識。
(3)善用排除法。
教學思考
(1)系統學習奠基
從七年級開始教師就應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教材附錄中關于漢語知識的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對語法知識認真分析,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掌握語法基礎知識,培養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
(2)隨文而教強化
“隨文而教”,使漢語知識置于一定的語言背景之中,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在語言中學語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經歷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這樣兩個往返回復的過程,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漢語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綜合運用漢語知識的能力。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隨文而教一定要抓住重點,把握時機。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為例,“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肥胖的黃蜂”、“輕捷的叫天子”是偏正短語;“拍雪人”、“塑雪羅漢”、“折臘梅花”、“尋蟬蛻”是動賓短語;“何首烏藤和木蓮藤”、“又酸又甜”、“方正、質樸、博學”是并列短語等等。
這樣進行辨別短語類型訓練,既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讓學生在理性分析中掌握詞匯,積累語言,最終積淀成學生的語法基礎,成為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遇到復雜的單句可隨文而教,遇到典型的復句也可隨文而教,遇到關鍵詞語如動詞、形容詞、副詞的運用都可以隨文而教,遇到精彩的修辭手法也可以隨文而教。總之,教師在平時教學和復習中要結合教材內容適度地進行必要語文知識的教學與積累。這不僅有利于中考成績的提高,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作文評講培養
課程標準在寫作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提出“根據表達的需要,借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評講或者是學生進行作文互評時,都可引導學生運用漢語知識正確審題,運用漢語知識修改文章,運用漢語知識增添文章文采,增強文章表達效果。
(4)語文活動拓展
漢語知識教學可以在語文活動中拓展。 如我們可以開展“搜集對聯”、“街頭巷尾找病句”、“分類摘抄報刊上的精彩短語”等多種活動,學生的語法水平在語文活動中得于拓展,在日常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5)考試中運用
教師要善于總結,點撥學生考查漢語知識的答題思路與方法。
題目二
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
“它已老了,過去的幾周,它總是趴在房子前,很久都不動一下。吃飯的時候我必須哄上幾分鐘,它才勉強張開嘴巴。”
參考答案
此句描寫了夏洛伊此時年老體弱的身體狀況。這為后文它去世埋下伏筆;同時與后文它恢復自己進食、照顧“土豆”的情形構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夏洛伊作為工作犬的責任心,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支點能讓生命更加頑強。
語文核心素養中強調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品質。此閱讀試題強調能力立意,滲透語文核心素養。
試題解析
此題考查文章伏筆照應的理解運用。內容上作上下文的聯系,理解夏洛特的老態為死亡埋下伏筆或鋪墊,前文的老態與后文照顧土豆的狀態形成對比,并結合文章主旨認識到這一對比的作用,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結構與內容的理解,具有思維含量。
教學思考
(1)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閱讀、解題表述(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交流、討論、總結(學生展示思考過程),訓練學生簡潔的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答題思路,分析句子作用,應結合文本,調動積累,采用內容+結構的形式進行分析。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那么在教學中讓學生思考什么? 首先教師要思考:該教學內容體現哪些思想方法;有關的思想方法在知識、技能中是如何呈現的;應如何進行辯證思考等。
在試卷分析時可引導學生理清知識的邏輯脈絡,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從知識的理解中傳遞比較、分析、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想方法;從解題的反思中,探究辯證的思想方法。
題目三
現在,讀圖成為一種風尚。有人認為,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讀圖好處多多;有人認為,中學生應該以讀文為主,因為讀圖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得不償失。請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對此的看法和理由。(5分)
我不否認……但……先不說……僅是……就……
試題解析
此題考查的能力比較綜合,是一個比較好的限制話題的微型寫作。它緣于仿寫,又巧妙考查了表達方式、關聯詞語(較復雜的多重復句),并且關注到熱點話題。
學生答案示例
學生一:我不否認讀圖方式是一種風尚,但我也不認為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好處多。先不說讀圖這種方式一旦蔓延開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可能被取代,僅是讀圖就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讓人很難想象出文字勾勒出的精彩畫面,像古代詩歌詞句就是用漢字記敘,能夠生動的展現出激烈或者美好的景象,這些就近乎肯定了讀圖方式的得不償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的傳承不應被取代,不要追求風尚而湮滅了漢字!
學生二:我不否認讀圖的閱讀方式,會造成閱讀水平低下,但我也不認為中學生就應該以讀文為主。先不說圖的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讀圖好處多多,僅是考試題目以讀圖寫感,網絡上無數讓人深有所感的圖片就不能視而不見。讀圖,讀文各有所長,兩者結合加以利用,提高閱讀水平。
學生答題出現的問題
(1)文質兼美,非常優秀的答案少。
(2)邏輯思維不強,一二句無法構成轉折,甚至自相矛盾。
(3)審題有誤,話題偏移。
教學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如何培養學生思維,突顯學習體驗呢?筆者嘗試做了如下措施:
(1)平時加強相關微型寫作訓練如:限定話題仿寫,限定句式,關聯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仿寫。再如:續寫、改寫等等。
(2)學科教學重在“三教”: 教思考、 教體驗、 教表達。讓學生展示、交流微型寫作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