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臭氧層空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臭氧層空洞是大氣平流層中臭氧濃度最小處,是臭氧層缺失處。而臭氧層是大氣平流層中臭氧濃度最大處,是地球的一個保護層,太陽紫外線輻射大部被其吸收。有臭氧層空洞的地區會對生物產生重大的影響。
2、臭氧層是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高的層次。濃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處。若把臭氧層的臭氧校訂到標準情況,則其厚度平均僅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隨緯度、季節和天氣等變化而不同。紫外輻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對大氣有增溫作用,同時保護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遠紫外輻射的傷害,透過的少量紫外輻射,有殺菌作用,對生物大有裨益。
(來源:文章屋網 )
我:“太陽公公,你上線啦!”
太陽:“你好啊,可愛的地球小姑娘!”
我;“我不好著呢!”
太陽;“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能跟我說說嗎?”
我:“哼!還說呢,不都是因為你?!”
太陽:“我怎么了?”
我:“你把地球烤的那么熱!我都快郁悶死了!現在處處都離不開空調!好多地方鬧旱災!這樣一來,那些缺水地方的人民該怎么辦呀?你可得幫幫我們呀!”
太陽公公委屈的說:“這忙叫我怎么幫啊?人家月球,火星都沒來向我反映!怎么你們就氣溫那么高呀?”
我;“那我們地球怎么那么反常呢?”
太陽:“還不是因為你們自己?你們只注重工業發展!忘了保護環境!溫度當然高了!還有!你們地球人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臭氧層破壞,形成了一個一個的臭氧層空洞!”
我:“什么是臭氧層空洞?”
太陽:“臭氧層減少我對地球的輻射,他破了洞,氣溫能不升高嗎?”
我“那應該怎么去做呢?”
太陽:“要做的可多了,最基本的是把空調夏天開在26度以上,冬天開在28度左右!”
我紅著臉把空調開到了26度.
這個世界會有世界末日嗎?我想會有但是不是2012!今天我就此問題來談談我的想法!
我們的世界已遭到人類的破壞!來自美國宇航局新聞公報的消息說,2000年10月,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積達到2900萬平方公里,這是迄今為止觀測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那么南極臭氧洞是怎么回事?大氣中的臭氧空洞還會持續多久?
南極上空臭氧層的嚴重耗損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科學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南極臭氧洞的形成?究竟誰是破壞大氣臭氧層的元兇?自1985年首次關于南極臭氧洞的報道以來,科學家們圍繞南極臭氧洞的形成原因開展了大量地實地考察和理論研究工作,在一段時間內曾爭論不休,眾說紛紜,先后提出了多種假說。到目前為止,基于大量研究結果,科學家們已基本上取得了共識,即認識到南極臭氧洞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是由于人類的濫用資源和濫放化學污染物造成的!我們人類的資源正在大量的建少多少年后地球會毀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人類在不重視的話那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也會沒有的!
希望此篇作文的人對自然的重視!
陜西咸陽涇陽縣涇干鎮中學初一:王展鵬
2011年11月21日《廣州日報》據新華社電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世界上最輕的固體金屬材料,稱即便壓在蒲公英上面,也不會損壞蒲公英的絨毛。這一材料由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休斯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聯合開發。
研究人員用微型空心金屬管,以十字交叉方式編成“微框格”多孔結構。研究人員之一托比亞斯·舍德勒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制成這種材料的關鍵在于所用的空心金屬管,它的直徑是頭發絲的千分之一。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的報告中寫道,新材料99.99%為空氣,0.01%為固體物質,因此密度僅每立方厘米0.9毫克,大約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百分之一,也低于目前世界上最輕固體材料硅氣凝膠,硅氣凝膠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毫克。
這種微框格多孔結構決定新材料強度較高。相比之下,硅氣凝膠、泡沫金屬等超輕材料結構無序,這意味著這些材料在硬度、強度、能量吸收和傳導方面不如制造它們的原材料。
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在擴大
2011年11月3日《科技日報》據新華社東京11月2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氣象廳1日的消息說,該機構今年以來測到的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面積的最大值超過2010年,已相當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
日本氣象廳利用美國航天局的衛星觀測數據,發現2011年9月2日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面積達到今年截至目前的最大值2550萬平方公里,約是南極洲面積的1.8倍。
雖然這個數值低于2000年2960萬平方公里的歷史最高紀錄,卻大幅超過去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面積2190萬平方公里,去年的這一數值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觀測值中位列倒數第三。
過去10年,由于國際社會逐步停止生產、消費消耗臭氧層的物質,阻止了南極上空臭氧層遭受更大破壞,在一些年份該臭氧層空洞還有所縮小。目前,尚不知今年這一臭氧層空洞擴大的原因。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空洞最早也要到2060年才能完全修復。
劍橋大學研究稱黃鐵礦或將成為新一代催化劑
《中國科學報》2012年4月5日訊,在過去,硫被認為是對表面化學反應最為有害的元素之一,通過占據催化劑的活性中心使之中毒,急劇降低其催化活性。然而近來的一些研究發現硫材料(如硫化鉬)卻呈現出有趣的催化性質。
劍橋大學Stephen Tenkins率領的研究團隊通過電子結構計算,探究了黃鐵礦(鐵的二硫化物,因其淺黃銅的顏色和明亮的金屬光澤,常被誤認為是黃金,故又稱為“愚人金”:Fool’s Gold)的催化活性。研究人員重點關注了黃鐵礦與空氣污染物之一的氮氧化物(NOx)之間的反應。
隨著歐洲立法對NOx提出越來越嚴格的濃度限制,尋找新型、可有效捕獲、分解NOx的催化劑就顯得相對迫切。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將黃鐵礦應用于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反應過程,如生產肥料用的氨、從可再生生物質中合成碳氫化合物燃料、提取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用的氫等等。
人工光合作用終可媲美自然界
新型分子催化劑讓每秒300次光合作用成為現實
中國科技網訊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012年4月16日報道,瑞典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化學》雜志上指出,他們研發出了一種光合作用分子催化劑,其能快速使水轉化成氧氣和氫氣,該催化劑有望降低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化學系的孫立成(音譯)領導的研究團隊研制出了該分子催化劑,其每秒能進行300次光合作用,而天然光合作用每秒能進行100到400次光合作用別。孫立成表示“其催化速度創造了世界紀錄,首次能與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光合作用相媲美。”
30多年來,歐洲、日本和美國科學家一直在想方設法讓人造的光合作用系統變得更精煉、更迅速,但迄今還沒有科研團隊研制出一種能快速讓水氧化的太陽能催化劑。孫立成解釋道:“在制造出完美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的道路上,催化速度一直是主要的‘攔路虎’。”
孫立成表示:“最新分子催化劑取得的速度讓我們能在未來制造出大規模的制氫設備,應用于光照豐富的撒哈拉沙漠里。我們也可以將這種技術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結合在一起,獲得更高的光電轉化效率。”
科學家們聲稱,在油價不斷飆升的今天,最新技術確實非常重要。高效的分子催化劑將為很多即將到來的變化鋪平道路。它們不僅能使科學家利用陽光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不同的燃料(比如甲醇等),也能用來將太陽能直接轉化為氫氣。
科學家們接下來打算進行更細致的研究,以進一步降低最新技術的研發成本。孫立成說:“我確信,未來10年內,我們會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研發出足以與現在以碳為基礎的化石燃料相匹敵的可再生能源,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此類研究領域砸下數十億美元重金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家好!
“地球是我家,保護靠大家”。這句話可謂眾所周知,但有多少人真的能夠付諸行動呢?如果不付諸行動,這豈不是紙上談兵嗎?
昔日的天空不再蔚藍,往日的森林一點點的變成荒漠,昨日的河流如今已不再清澈,美麗的鳥兒也許再也不會光臨……無知的人類不斷破壞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覺醒吧!人類!愛護我們的地球,保護我們的大自然,也保護我們自己……
“我們的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你一定聽說過女媧補天的故事,這不過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今天的科學家告訴我們,天空的確被捅了個洞,這就是臭氧層空洞。臭氧層能吸收紫外線,保護人和動植物免受傷害。氟里昂中的氯原子對臭氧層有極大的破壞作用,它能分解吸收紫外線的臭氧,使臭氧層變薄。強烈的紫外線照射會損害人和動物的免疫功能,誘發皮膚癌和白內障,會破壞地球上的生態系統。而我們平常使用的冰箱、空調等用品中的氟里昂正是兇手之一。
臭氧層被破壞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到地球,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專家們研究測算表明,大氣中臭氧每減少2.5%,就會給世界帶來47萬個皮膚癌患者,其發生率增長近20%,將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命。臭氧層被破壞,會改變農作物生長的地球環境,而造成農作物的大幅度減少。臭氧含量減少會給整個地球氣候帶來變化,可使氣候變暖,雨量增多,加速極地冰塊的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大片海濱地區有被淹沒的危險。
面對臭氧層變化的趨勢及其造成的危害,科學家們發出呼吁:世界各國必須攜手加強合作,刻不容緩采取措施,最大,刻不容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臭氧層免遭進一步破壞,以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