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凄凄不似向前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琵琶行;三次彈奏;白居易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長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在詩歌中,詩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命運有相似之處,一個是京城官,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一個是京城女,是名滿京都的藝人,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琵琶女的琵琶聲使兩人相逢相識,詩中,琵琶女一共彈奏了三次琵琶。
第一次彈奏在第一部分:“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第一部分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時間,秋風蕭瑟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潯陽江頭,交代了背景,送別朋友,自古多情傷離別,再加上無管弦,更加寂寞蕭瑟。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一個“慘”字點出了離別的無限凄涼,而景色的寂寞惆悵和主人的感傷融為一體。最后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郁悶和凄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暗寫琵琶聲的藝術魅力。
第二次彈奏在第二部分,又細分為:琵琶女出場、序曲、第一曲、第二曲、第三曲、曲終、余音繞梁七個部分。
琵琶女出場:“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尋聲暗問”寫出了詩人當時好奇而又急切的心理,“琵琶聲停”表明琵琶女已經聽到了來人的詢問,“欲語遲”和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說明琵琶女內心猶豫的復雜心理:身世浮沉,淪落天涯,往事如煙,這一切使她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但是詩人“移船相近邀相見”,詩人盛情難卻,琵琶女最終還是決定出場了。此處對琵琶女的描寫,為后面的故事發展帶來許多懸念。
序曲:“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轉軸撥弦”是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還沒正式演奏,感情已經先有了。“弦弦掩抑聲聲思”,曲調十分悲愴,“低眉信手續續彈”,曲調又變得舒緩。曲調的反復變化正對應了琵琶女心中的“無限事”。
第一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曲調急切愉快。
第二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于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曲調幽愁暗恨。
第三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曲調激越雄壯。
曲終:“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如帛裂一般的曲調也是心碎的聲音,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這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余音繞梁:“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詩人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余音繞梁,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癡如醉的神情,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第三次彈奏在第五部分:“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人的訴說,又反過來撥動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憐的她又一次撥動琵琶的時候,情感更加濃郁,“凄凄不似向前聲”,琵琶聲更加凄苦感人,這也使詩人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淚橫流,青衫濕透。
白居易通過對三次琵琶彈奏的細膩描寫,將難以言傳的情感形容得一波三折、淋漓盡致,將琵琶曲、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感慨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一、作者善于運用環境氣氛和人物感受從側面烘托音樂演奏效果
詩的開頭,秋風蕭蕭,蘆荻瑟瑟,主客“醉不成歡慘將別”,忽然聽到江中傳來的琵琶聲,因而“主人忘歸客不發”。這里,作者先寫特定環境及主客的心情,以主客無意中被樂聲吸引來側面烘托演奏效果驚人。接下來,當琵琶女被邀出場演奏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通過寫周圍人們沉湎神往、寂靜的環境來襯托演奏效果迷人。當第三次演奏時,作者把復雜的環境氣氛和人物情態壓縮在四句詩中:“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里由樂聲寫到聽眾,由滿座聽眾寫到特殊聽眾,由特殊聽眾的外表寫到其內心――淚濕青衫,表明作者及滿座聽眾都被樂聲感動了。三次聽樂,用以上三種不同的方法寫出了演奏的驚人、迷人和感人的效果。
二、作者通過演奏者的動作情態,交代層次,引導聽眾去領會音樂
“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準備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演奏時的情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中和結束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這些動作和態度,不僅表現了演奏者的高超技藝和層次分明的演奏過程,還表現了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正由于作者精于此道,才能深刻地去領會音樂的豐富內涵,從而做到“樂者本于聲,聲者發于情”引起讀者的共鳴。
三、作者運用對比來反襯琵琶演奏的音樂效果
作者用“山歌與村笛”的“嘔啞嘲哳難為聽”與“琵琶語”進行對比,從而表現了琵琶音樂“如聽仙樂耳暫明”的優美動人。
白居易 唐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2、譯文
【關鍵詞】 《琵琶行》;入聲韻;景物;音樂;感情
【中圖分類號】1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2-0026-5
《琵琶行》是一首傳誦千古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借助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飄零身世,抒發了對琵琶女的同情及對自己遭讒被貶的憤懣不平,寫出了“長安故倡”和“江州司馬”的天涯淪落之恨,悲憤之情貫于全篇。歷來的文人學者對《琵琶行》的主題、琵琶女形象、情景交融、精妙的音樂描寫方面多有論述,對精妙的比喻、頂針、雙聲疊韻、疊字、疊詞等語言特色也多有涉獵,但從古漢語讀音、尤其是從漢語音韻角度剖析,則是現有研究者常常忽略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押入聲韻這一角度,探討《琵琶行》中入聲韻的表情達意作用。人聲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方言中重要的語言現象之一,唐朝漢語韻母的韻尾有陰、陽、人三種韻類,聲調的特點是有平上去人四聲。由于語言的變遷,人聲韻類和人聲調在普通話中都已經消失,但它在古詩詞中大量運用,形成平仄節奏,人聲韻腳,使得詩詞具有抑揚頓挫、聲韻回環的音樂美,為古詩詞增色添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多押入聲韻,筆者認為作者是有意選擇這些入聲入韻,并作了精心安排,使得這些人聲韻的凄切慘急不僅有效地表現了琵琶女和詩人共同的悲憤之情,而且對情景交融、人物心理和音樂形象的轉換都無不起著重要作用。我們緣聲入景、源聲人樂、緣聲人隋,從人聲韻去領略《琵琶行》的藝術魅力。
一、入聲的語音本質和聲情效果
人聲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方言的重要語言現象。古代音韻學家把漢字讀音按其韻尾的不同分為陰聲、陽聲和人聲三類韻。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無韻尾,陽聲韻以鼻音收尾。陰聲陽聲的共同特點是發音可以延長,又叫舒聲。人聲的韻尾則以塞音[p]、[t]、[k]收尾,短促、不能延長,人聲叫促聲。入聲的聲調是同平上去三種聲調形成區別的一種調。古漢語的平上去人四聲中,又分平聲、仄聲,上去入聲歸為仄聲,平聲平直高昂,聲調變化不大,仄聲短促低沉,聲調高低變化較大。其實,人聲調和入聲韻是一回事,一個人聲字從韻母看,有塞音韻尾,特點是氣流突然被截斷堵死,形成一種戛然而止、壓迫急促的感覺。從聲調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聲的特性,特點是短促、低沉。
不同的韻調、具有不同的音響,會引起人聽覺上不同的的感覺,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聯想,進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不同的韻調就具有不同的情感意義和審美效果。周嘯天在《詩詞精品鑒賞》中談到音情的配合時說:“古代詩人在創作中往往根據內容情緒的要求,選擇相宜的的聲音,不僅僅限于字義的斟酌。其高妙者,不啻能以語言聲響傳達生活的音響,最常見的是在選韻上,韻按洪亮、細微分若干級,表示歡快的每用‘江’陽’,抒寫怨愁的每用‘蕭’‘尤一’,慷慨激昂多用‘東’‘冬’,感嘆惋傷多用‘支’‘微’,當然,也有不盡然者,有不只此者。”袁枚《隨園詩話》說:“欲作佳詩,先選好韻。”所謂“好韻”,即選擇與詩情詩境相切的音韻,也就是根據詩詞作品表情達意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韻腳,做到以聲傳情、聲情相諧。人聲有它自身的音響效果和情感表達特色,聲調的調值、調型直、短,念起來急促低沉,塞音韻尾[p]、[t]、[k]是輔音,帶噪音成分,它們的阻礙使韻母的發音因受阻速告結束,念起來短促急收,也就使連續的語流顯示出強有力的頓挫,清晰響亮的主要元音不能延續,也就沒辦法造成明亮、高亢的音響效果,自然使語句顯得沉悶、壓抑。所以用人聲字來押韻,反復回環,句與句之間有明顯的頓挫梗塞感,句末的語氣凸顯沉悶、壓抑、悲切,有令人不快的感覺,也就適合表達孤寂、抑郁、激憤、悲壯的思想感情。
1. 激揚文字 古義:文章;今義:漢字。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義:那個人;今義:一個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3. 行李之往來 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4.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5.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6. 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7.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袒露一只肩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8.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義:原諒;今義:不是自己的,借用別人的。
9. 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指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地區;今義:山東省。
10.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指意外的變故;今義:程度副詞,十分、特別。
11.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多 為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
12. 怨靈修之浩蕩兮 古義:荒唐,沒有準則;今義:水勢大。
13. 寧溘死以流亡兮 古義:隨水流而消逝;今義:因災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 祖國。
14. 規矩而改錯 古義:改變措施;今義:改正錯誤。
15. 長余佩之陸離 古義:修長的樣子;今義:形容色彩繁雜。
16. 葉葉相交通 古義:互相通連;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17. 可憐體無比 古義:可愛;今義:值得憐憫。
18. 躡履相逢迎 古義:迎接;今義:奉承、拍馬。
19. 生人作死別 古義:活的人;今義:陌生的人。
20. 舉手長勞勞 古義:告別時的動作;今義:表贊成或要求發言時的動作。
21. 奄奄黃昏后 古義:暗沉沉的;今義:氣息將絕。
22. 不就當歸還 古義:回家;今義:把借的錢物還給原主。
23. 本自無教訓 古義:教養;今義:從失敗、錯誤中取得知識。
24. 處分適兄意 古義:處理安排;今義:對犯罪或犯錯誤的人按情節輕重做出處罰決定。
25. 便利此月內 古義:吉利;今義:方便。
26. 便可斷來信 古義:來送信的使者,這里指媒人;今義:寄來的書信。
27. 依依墟里煙 古義:輕柔而緩慢地飄升;今義:形容留戀,不忍分離。
28. 或取諸懷抱 古義:胸懷抱負;今義:抱在懷里。
29. 凌萬頃之茫然 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0.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1. 地崩山摧壯士死 古義:年輕強壯的力士;今義:豪壯而勇敢的人。
32. 百年多病獨登臺 古義:借指晚年;今義:很多年,一輩子,終身。
33. 因為長句 古義:因此創作;今義:表原因的連詞。
34. 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以前;今義: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35. 鐵騎突出刀槍鳴 古義:突然出擊;今義:超出一般。
36. 整頓衣裳起斂容 古義:整理;今義:進行治理,使嚴整、健全、有序。
37.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指容身、存身;今義:付托、寄寓。
38.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博地學習;今義:知識、學識的淵博。
39. 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或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幫兇。
40. 才能不及中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為雙方介紹買賣、調解糾紛等并做見證的人。
41.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不需要。
43. 璧有瑕,請指示王 古義:指給……看;今義: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處理問題的
原則和方法。
44. 于是相如前進缶 古義:走上前進獻;今義:向前行走。
45.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義:指侍從;今義:左邊、右邊,方位名詞。
46.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 古義:名詞,約定、契約;今義:限制使不超出范圍。
47.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古義:指門客;今義:客人。
48. 我丈人行也 古義:對老人或長輩的尊稱;今義:對岳父的別稱。
49. 以貨物與常 古義:指一般財物;今義:供出售的商品。
50.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齡;今義: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歷史時期。
51. 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栽培;今義:事業上的成績。
52. 不好交接俗人 古義:追求功名和富貴的人;今義:庸俗的人。
53. 振聲激揚 古義:清脆響亮;今義:激勵使振作起來。
54. 尋其方面 古義:方向;今義:就相對的或并列的幾個人或幾個事物之一說,叫方面。
55. 衡下車 古義:官吏初到任;今義:走下車子。
56. 舉孝廉不行 古義:不去;今義:不可以。
57. 公車特征拜郎中 古義:特地征召;今義:事物的特點、征象、標志等。
58. 幼稚盈室 古義:小孩;今義:年紀小,形容頭腦簡單或缺乏經驗。
59. 問征夫以前路 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人。
60. 悅親戚之情話 古義:知心話;今義:男女之間表示愛情的話。
61. 于時風波未靜 古義:指戰亂;今義:用來比喻糾紛。
62. 孟學士之詞宗 古義:掌管文學撰述的官;今義:指學位。
63. 雖然,猶有未數也 古義:雖然這樣,是兩個詞;今義:連詞,是一個詞,用于上半句,
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
64. 眾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今義:多數人,大家。
65. 腹猶果然 古義:很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66. 小年不及大年 古義:壽命短;今義:農歷臘月二十三。
67.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義:天空漂浮的生物或云氣、塵埃等物體;今義:動植物等生物。
68.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古義:流星的光,比喻急迫;今義:微小的光。
69. 臣欲奉詔奔馳 古義:急速就職;今義:(車、馬等)很快地跑。
70. 則告訴不許 古義:申訴;今義: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71. 臣之辛苦 古義:辛酸悲苦;今義:身心勞苦。
72. 至于成立 古義:成人自立;今義:(組織機構等)籌備成功,開始存在。
73.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古義:現在年齡;今義:說話時的這一年。
74. 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75. 儼驂■于上路 古義:高高的路;今義:走上路程,動身。
76. 嘗從人事 古義:做官;今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事理人情。
77. 一時收禽 古義:同時;今義:一個時期,短時間。
78. 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古義:到那里,指地點;今義:從前,過去,表時間。
79. 不如因而厚遇之 古義:介詞“因”和連詞“而”的連用,趁此就;今義: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80.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古義:包括父母兄弟在內的內外親屬;今義:跟自己有婚姻
關系或血緣關系的成員。
【牛刀小試】
1.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B.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C.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D.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2.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秦自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約束:盟約。
B. 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舉手:告別時的動作。
C.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風流:杰出、英俊。
D.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今人:兩個詞,今,現在,人,別人。
3.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一致的一項是( )
A. 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B.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C. 本自無教訓
D.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常從容淡靜 從容:言語舉止適度得體
B.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用委婉曲折的言語勸諫
C. 去國懷鄉 國:國都
D. 引趙使者藺相如 引:延請
5. 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 則告訴不許
C. 小年不及大年
D. 北海雖賒
6.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三峽星河影動搖
B. 李憑中國彈箜篌
C. 往事知多少
D. 眾人匹之
【參考答案】
1. A(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語的辨識。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語居多,而現代漢語雙音節詞語居多,鑒于這一點,同學們往往把古漢語中的兩個詞混同為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或把古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混同為現代漢語的兩個詞語,由此這也便成命題人命題的重點。A項,與現代漢語相同,都是“江河”意;B項,古:走投無路/今:貧窮;C項,古:智謀與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D項,古:七言詩/今:比較長的句子)
2. C(本題考查實詞的古今異義現象。約束,今天是“束縛”意;舉手,今天是指“回答問題時的請求方式”;風流:今天指不正當的行為,古代則為“杰出、英俊”意、“繁華的景象,流風余韻”意,結合語境應取后一種;從容,今天指不慌不忙)
3. D(A項,眼淚/鼻涕;B項,魚和肉/魚身上的肉;C項,教養/訓斥)
4. A(A項,今天指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