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張衡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牡丹江市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測中心,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電子汽車衡在企業生產貿易結算等領域廣泛應用,由于操作人員使用不規范以及其他因素導致電子汽車衡會出現各種故障。本文運用專家訪談、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電子汽車衡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故障檢修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廣大電子汽車衡用戶提供借鑒。
關鍵詞 電子汽車衡;故障;檢修方法
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電子汽車衡是利用應變電測原理稱重大宗貨物的儀器,它在企業、礦山、港口、倉儲等用于重量較大貨物稱量的地方逐漸替代了機械式地磅;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子汽車衡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普遍運用,它具有操作簡單、測量時間短、數據傳輸快、測量準確性高等優點。在實際使用中,由于使用頻次高、操作不當等原因經常會出現各種故障;筆者長期從事電子汽車衡的檢定與維修工作,在工作實踐中總結出電子汽車衡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故障檢修方法,為廣大電子汽車衡用戶提供參考。
1 結構組成和工作原理
電子汽車衡主要由承載器、稱重顯示儀表、稱重傳感器、連接件、限位裝置及接線盒等零部件組成。工作時把需要稱重的貨物放到承載器上,在貨物重力的作用下承載器把重力傳給稱重傳感器,稱重傳感器的彈性體隨之變形,使彈性體上的應變計組成的電橋失去平衡,輸出與荷載成相應比例的應變信號,經過一系列的轉換,最終顯示貨物重量。
2 正確使用方法
(1)電子汽車衡是國家法定計量器具,安裝后必須經過當地質量技術局或政府授權的計量部門檢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2)操作者必須嚴格遵守電子汽車衡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并進行例行維護,使電子汽車衡的組件性能處于最佳性能,實現準確、可靠的稱重值。
(3)稱重前要檢查秤體是否靈活,對秤臺面進行清理,保持干凈;同時檢查秤臺間隙有無異物,并檢查纖維間隙是否合理,各配套部件的性能是否良好。
(4)操作者要對電子汽車衡的各種器件進行檢查保養,定期檢查接線盒內的干燥劑是否干燥,要及時進行更換。
(5)儀器開機后,一定在零點穩定后投入使用。
(6)電子汽車衡要在平穩、干燥的環境中使用,不易在振動劇烈、粉塵多的地方使用,影響稱重的準確性;不易在潮濕的環境中使用,線路長時間在潮濕環境中,容易引起線路短路。
(7)要保持電子汽車衡周圍排水通道的通暢,尤其是雨季要及時清理,防止積水侵泡秤體。
(8)車輛駛入秤臺時(或放置重物盡量輕拿輕放)車速應小于5km/h,然后緩緩剎車,車停穩后計量,同時,應該讓車輛或貨物放置在秤體的中心位置。
(9)電子汽車衡的稱重數值必須在儀表“穩定”指示燈點亮時,才能讀取正確重量的數值。
(10)在使用過程中,操作人員要注意不能將液體或者帶有導電性質的物品落入儀表內,以免引起線路的短路等故障。
3 故障及檢修方法
3.1 查找故障原則
電子汽車衡發生故障,可根據以下原則——先機械后電氣,先儀表,后其他,先接線盒,后傳感器,一步步分析,查找故障原因;也可根據經驗判斷故障位置,采用分段排除法直接查找故障原因。其具體方法是:先拔下稱重顯示儀表的傳感器輸入端插頭,將模擬傳感器的插頭接入稱重顯示儀表傳感器接口,觀察儀表的顯示情況,判斷其是否有故障,如果儀表顯示正常,說明故障在儀表以外部分,如果儀表顯示不正常,則說明故障在儀表部分, 該方法可較快地對儀表進行故障排查。
3.2 常見故障和檢修方法
3.2.1 開機后無任何動作
電子汽車衡開機后沒有任何動作,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檢查電源是否連接好;如電源已通電,則檢查保險絲是否損壞;如損壞及時更換保險絲即可排除故障;再檢查插件是否松動,如插件都已插勞則可能是器件損壞,注意排查將損壞器件更換。
3.2.2 儀表顯示數值故障
這類故障多表現為數值不正常或稱重后數值不歸零,有可能是連接線虛接、接線板受潮、傳感器損壞等原因造成的;如連接線虛接松動可更換或擰緊,如接線板受潮可用吹風機吹干并保障通風和更換干燥劑,如傳感器損壞應及時更換。
3.2.3 負荷稱重不準
當電子汽車衡稱重負荷小時數值準確,稱重負荷大時不準,檢查傳感器、秤體、限位裝置之間的間隙是否在4-6mm之間;檢查秤體底部有無異物,在稱重時將秤體頂住,使稱量數值不準,及時將異物清除即可。
3.2.4 線路故障
傳感器線路有壓損或被老鼠要壞等情況發生,導致儀表顯示數值不穩定,應及時排查更換電纜線。
4 維護保養
(1)為了電子汽車衡不受雨雪侵蝕,保證稱量數值的準確性,便于實際操作,應該為電子汽車衡建立工棚銀和單獨的計量房間。
(2)秤臺和引坡的交界處應有10-15mm間隙,不得發生碰撞和摩擦。
(3)電子汽車衡稱重時,載物的貨車不應超過系統的額定稱量值。
(4)為保證電子汽車衡稱量的準確性,操作人員應定期對電子汽車衡進行定期檢修檢定。
(5)每次稱重時,操作人員都應清理秤臺面,檢查秤臺下部有無異物。
(6)操作人員必須通過培訓才能進行操作,在未掌握必要的知識前,不得隨意拆卸任何部件,以免影響計量精度或使系統損壞。
(7)儀表的使用操作者,必須對儀表的說明書進行詳細消化吸收,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儀表維護方法之后才能正式操作使用。
5 結語
在商品快速流通的現代社會,電子汽車衡作為貨物計量稱重的重要器具,在貿易結算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因此正確的使用和維護電子汽車衡是廣大用戶的利益所在,同時,操作人員在遇到常見的故障時,也要及時的進行檢修判,通過本文的探討為電子汽車衡的操作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張輝.電子汽車衡的發展、選型及維護[J].衡器,2011,11.
[2]侯德森.淺談電子汽車衡原理及維護[J].水泥工程,2008,2.
[3]毛義民.電子汽車衡維護的方法及其具體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4,19.
張衡(78-139),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后世稱張衡為木圣(科圣)。
張衡出身于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圣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后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后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后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于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并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征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后曾調任他職,但5年后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后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后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后,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張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東漢時代的大畫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三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這幅《地形圖》中是否還有地理科學上的意義,現已無可考了。當時還流傳有他用腳畫一只神獸的故事。故事雖然神化了,但也反映出張衡有很高的畫技。
他當過太史令,因而對史學也有許多研究。他曾對《史記》、《漢書》提出過批評,并上書朝廷,請求修訂。他又對東漢皇朝的歷史檔案作過研究,曾上表請求專門從事檔案整理工作,補綴漢皇朝的史書。這些上書均無下文。
張衡雖然淡于名利,卻不是一味清高,不問政治,不講原則的人。恰恰相反,他一生中有許多事跡表明了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更堅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鮮明品格的實事求是原則。
張衡的政治抱負也很簡單,就是8個字:佐國理民,立德立功。而佐國理民的具體目標和方法則是改革時弊,加強禮制,剔除奸佞,鞏固中央。
在張衡的時代正是政治日漸腐敗,宦官逐漸在和外戚的斗爭中權力越來越大,而地方豪強也趁中央衰落之際猖獗起來,他們一起對人民的剝削壓榨越加殘酷。對這些腐敗黑暗現象張衡都有過抗爭。他曾向順帝上書,諷示近世宦官為禍,要皇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要求皇帝“恩從上下,事依禮制”。對選拔人才的方法他也提出建議加以改革。在河間相任期時他還積極進行了抑制豪強的斗爭。當時朝廷腐敗,像張衡那樣個人的斗爭已無濟于事。就在他上書要皇帝警惕宦官為禍不久,順帝卻又下詔特許受封為列侯的宦官可以收養義子,繼承爵位,使宦官獲得了和貴族世家同樣的世襲特權!張衡明白了,他的反宦官斗爭已沒有意義。所以,后來順帝問他:當今天下所憎恨的是什么人?這時,在宦官們環視之下,他已無話可說,只好“詭對而出”。由此,他思想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他晚年的詩賦里大量反映了這種情緒。后人把他的《四愁詩》和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相比,這并不是沒有理由的。
回憶起我的童年,無數美好的記憶瞬間聚集到了我的大腦。我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它充滿了酸甜苦辣,也充滿了喜怒哀樂。小時候,每當到了夏天,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空地上乘涼。每到這個時候,媽媽就會給我講故事。那時的我,最喜歡的就是媽媽講的故事了。
記得有一個夏天,我們一家人又和往常一樣,在空地上乘涼,數星星。那一天的星星特別亮。年幼的我舉著手指,在天空中一顆一顆地數著。這時,媽媽突然問我:“寶貝,你在干什么啊?”我稚氣地回答:“我在數星星呢!我要數完天上的星星。”媽媽笑著說:“寶貝,星星你是永遠也數不完的。不過,媽媽給你講一個數星星的孩子的故事。”“好啊好啊。”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媽媽津津有味地給我講起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的故事。我聽著聽著,聽得入迷了。媽媽講完后,問我:“你長大后要當什么呢?”我大聲地叫了起來:“我長大以后也要像張衡一樣,做一個偉大的天文學家。”“好,有志氣。”爸爸叫了起來。媽媽摸著我的頭,和藹地對著我說:“那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哦!”我甜蜜地笑了。
到現在為止,這本書我已經基本讀完。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十分的生動有趣,他們都克服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最終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們的那種精神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激勵著我們這一代的人們。
當我讀到“鐵杵磨針的少年李白”的時候,我知道了學習應該要有“鐵杵磨針”的韌勁,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李白從老婆婆那里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日后成為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并為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當我讀到“愛數星星的孩子張衡”的時候,我知道了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光要學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經常主動觀察周圍的其他事物,并要對不明白的要細心的進行研究。張衡就是經常細心觀察天象,才能夠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在那之后,他又發明了世界上最早觀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當我讀到“立志氣象科學的沈括”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人們經常說能夠提出問題才說明把書本讀的相對透徹,也就是這個道理。沈括就是從小就愛在學習中思考,并且下工夫去鉆研,才寫出了我國氣象方面的巨著《夢溪筆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留下來的名言。意思是說只有書讀的多,那么在寫文章的時候才能夠做到“文如泉涌”;只有把書讀的很精,那么才能夠在作文章的時候寫出“點睛之筆”;只有把書讀的很透,那么在敘述的時候做到“信手拈來”。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