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上林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身份證號碼:
聯系電話:
承租方(以下稱乙方):
身份證號碼:
聯系電話:
甲方同意將自己的產權商鋪出租給乙方,雙方在法律的基礎上,經友好協商,制定如下協議:
一、 房屋地址
甲方出租的商鋪坐落于____街____號,建筑面積______平方米。
二、 租賃期限
雙方商定房屋租期為_____年,自_____年_ _月_ _日起至______年_ _月_ _日止。
三、承租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方可以中止合同,收回房屋:
1、承租方擅自將房屋轉租、轉讓或轉借的;
2、承租方利用承租房屋進行違法經營及犯罪活動的;
3、承租方拖欠租金累計達____天的,并賠償違約金____元。
合同期滿后,如出租方仍繼續出租房屋,承租方享有優先權。但租金按當時的物價及周圍門市租金漲幅,由雙方協商后作適當調整。
四、 租金及交納方式
1、每年租金為人民幣________,大寫:萬仟元整。
2、承租方以現金形式向出租方支付租金,租金暫定為每年支付一次,并必須提前一個月時間,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前交至出租方。
3、 承租方必須按照約定時間向甲方繳納租金,如無故拖欠,甲方將有權向乙方每天按實欠租金的____%加收滯納金。
五、 租賃期間房屋修繕
出租方將房屋交給承租方后,承租方的裝修及修繕,出租方概不負責,其經營情況也與出租方無關;租期結束或中途雙方協商解除合同,承租方不得破壞已裝修部分及房屋架構。
六、 各項費用的繳納
1、 物業管理費:乙方自行向物業管理公司交納;
2、 水電費:由乙方自行繳納;(水表底數為_________度,電表底數為_______度,此度數以后的費用由乙方承擔,直至合同期滿)。
3、維修費:租賃期間,由于乙方導致租賃房屋的質量或房屋的內部設施損毀,包括門窗、水電等,維修費由乙方負責。
4、使用該房屋進行商業活動產生的其它各項費用均由乙方繳納,(其中包括乙方自已申請安裝電話、寬帶、有線電視等設備的費用)。
七、 出租方與承租方的變更
1、如果出租方將房產所有權轉移給第三方時,合同對新的房產所有者繼續有效。承租方出賣房屋,須提前3個月通知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承租人有優先購買權。
2、租賃期間,乙方如因轉讓或其他原因將房屋轉租給第三方使用,必須事先書面向甲方申請,由第三方書面確認,征得甲方的書面同意。取得使用權的第三方即成為本合同的當事乙方,享有原乙方的權利,承擔原乙方的義務。
八、 違約金和違約責任
1、若出租方在承租方沒有違反本合同的情況下提前解除合同或租給他人,視為甲方違約,負責賠償違約金____元。
2、若乙方在甲方沒有違反本合同的情況下提前解除合同,視為乙方違約,乙方負責賠償違約金____元。
3、承租方違反合同,擅自將承租房屋轉給他人使用的視為違約,應支付違約金____元。如因此造成承租房屋損壞的,還應負責修復或賠償。
九、 免責條件
若租賃房屋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導致損毀或造成承租人損失的,雙方互不承擔責任。租賃期間,若乙方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導致不能使用租賃房屋,乙方需立即書面通知甲方。
十、 爭議的解決方式
本合同如出現爭議,雙方應友好協商解決,協商不成時,任何一方均可以向人民法院。
十一、 本合同如有未盡事宜,甲、乙雙方應在法律的基礎上共同協商,作出補充規定,補充規定與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十二、 本合同雙方簽字蓋章后生效, 本合同1式2份,甲、乙雙方各執1份。
出租方(蓋章): ______
承租方(蓋章): ______
【摘要】: 根據病情,重點心理指導、功能鍛煉及預防并發癥,做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可以減少頸髓損傷并發癥的發生,防止病情惡化,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頸髓損傷;護理
頸髓損傷是頸椎骨折、脫位的嚴重并發癥,導致脊髓結構功能的損害,造成損傷水平以下運動、感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其并發癥較多,死亡率高,往往對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創傷甚至終身殘疾。因此良好的護理顯得更為重要,可減少并發癥,提高生存率,對于患者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1、急救護理:由于部分患者呼吸肌麻痹,呼吸減弱,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異物阻塞,首先搶救患者生命,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盡可能減少神經功能喪失。其次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備足氧氣,及時發現因脊髓水腫、呼吸中樞或脊髓功能受損而致呼吸麻痹,呼吸困難,心率不齊,血壓不穩,應備好吸痰器,氣管切開包等急救器材和藥品。
2、呼吸的管理:頸髓損傷不僅容易導致四肢癱瘓,更嚴重的是導致呼吸功能障礙。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呼吸的管理尤為重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呼吸節律、幅度、型態、血氧飽和度,必要時監測血氣分析。若發生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需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呼吸道護理的重點是排痰,預防氣管堵塞及肺部感染。
①患者。椎體損傷得到初步穩定后,患者應平臥位、半臥位或將床頭抬高。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度、濕度適宜,定時通風,室內地面和生活物品定時清洗、消毒,減少探視人員和探視頻率。
②呼吸鍛煉指導。鼓勵患者自主呼吸,指導深吸氣、縮唇呼氣,延長呼氣時間,增加呼氣末壓,以增加氣體交換時間,防止肺萎縮。上肢能自由活動者,指導患者多做擴胸運動,增加肺活量。深呼吸訓練:有吹氣球和吹氣泡訓練,吹氣泡訓練方法是:用一輸液空瓶,內盛半瓶清水,囑病人用塑料吸管向瓶內水中吹氣泡,以增大肺活量,減少呼吸道阻力和無效氣死腔。
③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痰,痰液粘稠者予α-糜蛋白酶加生理鹽水霧化吸入。應用人工呼吸機時更應重視氣道濕化的重要性,可在每次吸痰前5min注入1~5ml生理鹽水,以刺激咳嗽反射,稀釋痰液,有利于排痰。氣管外套管應備氣囊,防止機械呼吸機漏氣,每4h放松氣囊1次,避免對氣管黏膜壓迫。護理氣管切開病人必須強調無菌操作,以防止增加感染。
3、心理護理: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患者由健康變為危重病人并有可能危及生命,心理接受不了,悲觀情緒明顯,喪失生活信心,拒絕治療,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恢復。其心理狀態演變一般為:震驚否定抑郁對抗獨立承認適應,常表現為焦慮抑郁、孤獨恐懼、沉悶不語、煩躁固執、悲觀絕望、性格改變、情緒不穩定。所以首先要穩定病人的情緒,幫助正確對待傷殘,安慰并講解疾病的有關知識、治療方案、護理措施及預后等,通過熱情耐心、細致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患者的信任,用鼓勵、激勵性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讓患者感到在危險時遇到了救命親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另外要鼓勵其家屬多關心愛護患者,要做好對患者家屬的安慰和溝通,保證患者家屬以足夠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全力配合醫護工作,在患者面前表現出良好的心理氛圍,增強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使患者覺得自己沒有被遺棄,從而使其從消極等待的態度改變為主動接受治療和進行功能鍛煉,促使康復。
4、皮膚護理:由于患者運動、感覺、排汗功能障礙,加之采用頸托、枕頜帶牽引或顱骨牽引固定頭頸部而采取去枕平臥,應給予臥氣墊床,保持頸部中立位,并保持有效的牽引,應避免因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缺血缺氧而發生褥瘡,加強翻身,每2小時 1次。具體要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換、勤整理)。側臥時注意在肩部墊軟枕,保持頸部固定,背部靠軟枕。特別注意患者足跟用軟枕墊起,防止褥瘡。為患者使用便盆時,一定要將患者軀體抬起,避免拖、拉、拽而損傷皮膚。對已出現褥瘡的患者,骨隆突處可用50%酒精棉球涂擦、按摩,避免組織受壓;骶尾部給予清創,局部涂濕潤燒傷膏2次/d,包扎,并用TDP烤燈照射2次/d,30min/次。避免尿液、大便刺激。
5、高熱護理:頸髓損傷由于交感神經受損,軀體對環境喪失調節和適應能力,且排汗功能消失,常導致持續性高熱。對于高熱病人使用物理或藥物降溫,對中樞性高熱可使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酒精擦浴、冰枕、冰袋冷敷大動脈處、冰鹽水灌腸、同時調節室內溫度,夏季可采用通風或空調室,減少衣服或蓋被。配合醫師胸部聽診、床邊拍片確定肺部感染,及時查尿常規以確診泌尿系感染。
6、預防泌尿系感染:適當泌尿系的護理,不但可以制止感染和結石還可以促進膀胱功能恢復。鼓勵患者大量飲水每日不少于3000ml。為防止上行感染,可將床頭抬高20~30cm,必要時每周2次膀胱沖洗,用0.5%碘伏擦洗會,每日2次。對留置尿管患者應進行夾管訓練,日間2~4h1次,夜間4~6h1次。并按壓膀胱,排出余尿,每周更換尿管1次,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預防泌尿系感染的發生。
7、功能鍛煉:讓患者四肢盡量處于功能位,每日進行肌肉按摩和關節活動,揉捏或熱敷痙攣的肌肉,同時結合針灸理療等治療,改善受累肌肉的血供,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臥床患者可用軟質墊墊起下肢,保持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可穿軟鞋保護,如果上肢功能部分存在,鼓勵病人進行上肢外展、上舉運動擴胸運動,還要鍛煉捏與握的功能。下肢被動活動,每日2次,每次不少于30下,主要為肌肉按摩與各類關節的屈伸活動。鼓勵病人做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開始下床時帶圍領保護頸部,做到起床“三部曲”—即醒后30s坐起,起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
頸髓損傷病人護理極其繁重,且病人恢復與護理密切相關。只要我們盡責盡心,加強臨床護理,強化功能鍛煉,就能使患者順利渡過急性損傷期,取得較好的治療和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憶得日家鄰虎阜,縈迂林木帶山塘?!鄙弦痪涫牵褐翊拔⒂晖碜饹觯|幾無魚帙有香。
原文:
《題畫次周履道韻》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竹窗微雨晚尊涼,蕓幾無魚帙有香。
憶得日家鄰虎阜,縈迂林木帶山塘。
【關鍵詞】 臨床護士;醫療銳器傷;調查;防護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ood the situation of sharp instrument wound to clinical nurse and discuss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Methods We provid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m to five hospitals' part clinical nurses in our city and carried on the review investigation next by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167 nurses in 1 year had the varying degree sharp instrument wound and the formation rate reached 100%. The needle stabbed altogether 516 times and year puncture wound rate was average per person 3.1 times. The ampoule glass damaged 176 times and year puncture wound rate was average per person 1.1 times. Others such as knife cuts damaged 66 times and year average per person was 0.4 time.Conclusion As the nursing staffs face with sharp instrument damage in various aspects, we should take the countermeasure, strengthen guard consciousness of the nursing staffs,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measure and guarantee nursing staff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Key words] clinical nurse; medical sharp instrument wound;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醫療銳器傷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職業危害, 醫院內污染危險最高的是護士,占52%;最危險的體液是血液及血液制品,占66%;而身體中手是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1%[1]。臨床護士直接接觸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體液等,銳器損傷是一突出問題,護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發生率國外為52%~89.4%,國內為80.6%~93.3%[2]。有資料顯示臨床護士針刺傷發生率高達89.89%[3]。護士銳器損傷明顯高于醫生,這與護士操作較多有密切關系[4]。銳器傷后血源性傳染病的危險遠遠大于其他途徑,達80%[5]。臨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傳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發病率較非臨床高5~12倍[6]。一次污染銳器損傷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為0.3%~0.5%及4%~10%,有些疾病 一次銳器損傷就可以傳播[7]。為了進一步了解臨床 護士銳器傷的發生情況,并探討相應的防護對策,對我市五所醫院的167名護士,在2007年1月—2008年1月內發生銳器傷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市五所醫院內、外、婦、兒、急診、手術室的部分在崗護士作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以方便抽樣的方式發放調查表,一人一卷。發放調查表188份,回收179份,回收率95.2%,其中有12份因缺漏項視為無效表,有效表167份,有效率93.2%。調查內容包括:個人一般情況,醫療銳器傷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導致傷害的銳器種類,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傷及傷口處置方式。
2 結果
2.1 醫療銳器傷種類 被調查的167名護士1年內均發生過不同程度的銳器傷,發生率達100%;發生針刺傷共516次,年刺傷率人均3.1次;安瓿玻璃損傷176次,年刺傷率人均1.1次;其他如刀、剪等損傷66次,年人均0.4 次。
2.2 516例次針刺傷發生的最高時機 見表1。表1 516例次針刺傷發生的最高時機
2.3 167名臨床護士銳器傷的時間、地點分布 見表2。表2 銳器傷發生的時間、地點分布狀況
2.4 167名護士銳器傷后傷口的處理方式 見表3。表3 護士銳器傷后傷口的處理方式
3 討論
3.1 臨床護士銳器傷發生的時間、地點 主要分布在白班和治療室,治療室是銳器傷發生最多的地點,其原因有兩點:一是配液加藥均在治療室完成,護理人力不足,增加護士銳器傷的幾率;二是國內規定針頭使用后消毒毀形預處理的地點多在治療室。提示護理人員的缺編和缺乏標準的銳器收集箱,是導致護士銳器傷的發生率高于國外的原因。
3.2 銳器傷中最常見的職業損害因素 已使用過的針刺傷是護士發生醫療銳器傷中最常見的職業損害因素, 發生時機最高的是拔針時(18.6%)、針頭毀形時(15.3%)、抽吸藥液時(11.6%)、分離針頭與注射器時(11.2%)。
3.3 銳器刺傷后的應急處理 (1)如不慎被銳器刺傷時,應立即采取相應保護措施,清創,對創面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并進行血源性傳播疾病的檢查和隨訪。(2)傷后48h內報告上級并填寫報表,72h內作HIV、HBV等的基礎水平檢查;可疑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器刺傷時,應在24h內注射抗乙肝病毒高價抗體和乙肝疫苗,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μg、5μg、5μg(按0月、1個月、6個月間隔);可疑被HCV感染血液、體液污染時,盡快做HCV抗體檢查;可疑被HIV感染血液、體液污染時,短時間內口服大劑量AZT(疊氮脫氧核苷),盡快檢測HIV抗體,然后周期性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8] 。
3.4 防護對策 我們要加強職業安全教育,讓每一位護士了解掌握銳器傷流行病學知識,合理使用銳器產品,提高預防銳器傷的經驗,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強化標準預防的理念,改變護士不良行為,從而提高標準預防的依從性;醫院應建立醫務人員銳器傷監測報告體系,并健全制度,確保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護理管理者在強化教育的同時要體現人文關懷,合理安排人員上班,減少護士疲勞工作,同時改善防護設備,應大力推廣無針密閉輸液接頭和安全注射器的臨床使用;在醫務人員中推廣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保護易感人群,降低職業感染風險。改善醫療操作環境,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地減少醫護人員被銳器刺傷的次數,如戴手套,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等。醫院應提供便于丟棄污染針頭等銳利廢物的容器以減少醫療銳器刺傷的發生。規范醫療廢品的處理,醫療垃圾應在衛生主管部門統一規定下在固定場所焚毀[9]。
參考文獻
1 李瓊芬(譯).避免受血液和體液污染.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3):144.
2 吳立軍,何仲.護士血原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風險與預防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6.
3 毛寵珍,邵翠穎,翁國勤.急診科護士職業性損傷危險因素的分析及其防護.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11):35.
4 鄭曉瀾,邸英如,郭 蕾.醫護人員醫療銳器損傷情況調查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5):501.
5 李玉環.護士行為與職業有害因素的調查研究.現代護理雜志,2003,9(2):114.
6 Horford W E,王俊生.臨床麻醉手冊.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83.
7 李映蘭.高??剖易o士職業安全防護存在問題及對策.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3,13(2):198.
關鍵詞: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稱"感冒",屬于臨床的常見病,主要由病毒或細菌引起,是一種急性炎癥[1]。程度較輕者,主要以呼吸道癥狀為臨床表現,嚴重者則會出現發熱、高熱的情況,若未能及時處理,極有可能引起高熱驚厥或其他并發癥,甚至會威脅到生命安全[2]。為了尋找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護理方法,我院對40例患兒給予了不同的護理方法,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作如下具體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進行治療的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各20例。40例患兒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2個月~5歲,平均年齡(2.4±1.1)歲;病程2~7d。全部患兒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打噴嚏、流涕、發熱等臨床癥狀。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兒均對其行病情觀察、高熱護理、給藥護理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試驗組給予心理、飲食等全面護理。評價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0.0軟件包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用 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兒的退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兒的入住至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參照組,兩組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
2.2兩組的護理效果比較 試驗組全部康復,康復率為100%;無人出現后遺癥。參照組康復人數為17例,康復率為85.00%;1例出現后遺癥,約占5.00%。試驗組的康復率明顯高于參照組,后遺癥發生率則顯著低于參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常規護理
3.1.1對病情與生命體征的觀察 患兒自我感覺不強,無法及時感受病情,許多患兒發病時精神狀態仍較好。為此,護理人應使用科學的測量方法判斷病情,比如應多部位測量體溫,因為有些患兒額頭或腋窩體溫較高,手足體溫則較低,且該類患兒容易出現高溫驚厥的情況。治療時,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兒的血壓、心跳、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征。
3.1.2高熱護理 如果患兒已經發生高熱,體溫超過39℃,可先進行局部降溫,比如用毛巾冷敷額頭、酒精擦拭頸部或大腿根部等部位;若患兒體溫>39.5℃,可給予全身降溫處理。值得提醒的是,降溫時,應注意保暖足部、胸部、腹部,避免這些部位受涼引起不良反應。
3.1.3給藥護理 如果給予了物理降溫后仍無效,則應及時進行化學降溫,即遵醫給予藥物降溫。臨床大多采用含量為25%的安乃近溶液進行降溫,同時進行滴鼻給藥的降溫處理;還可給予口服百服寧的降溫措施。臨床還常用廣譜抗生素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患兒。
3.2護理干預
3.2.1心理干預 上呼吸道感染患兒容易出現喉部腫痛瘙癢等癥狀,或因為高熱引起全身疼痛,進而出現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與患兒家屬共同分散其注意力,并對其進行安慰與鼓勵,消除患兒負面情緒,從而積配合治療。
3.2.2飲食干預 護理人員應指導患兒合理飲食?;純猴嬍硲郧宓瓰橹鳎嗪人?;多進食一些高蛋白、維生素豐富的食物;禁止進食辛辣刺激性性食物,預防便秘。
3.3結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給予了常規護理與全面護理,參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通過觀察結果2.1可發現,試驗組的入院至退熱時間、住院時間均遠遠短于參照組,說明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加快降溫,且有利于患兒早日康復;觀察結果2.2則可看出,試驗組的康復率可高達100%,后遺癥發生率則為0%。說明全面的護理干預,能夠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曾有文獻指出,對上呼吸道感染患兒進行全面的護理干預,康復率可達99.2%,后遺癥發生率低至0.2%[4]。本次結果與文獻觀點基本一致,甚至略優于文獻結果,這可能與本次選取病例較少有關,今后還需增加病例進行研究驗證[5]。
綜上訴述,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小兒是高發人群。對患兒進行病情觀察、給藥護理等常規護理,并加用心理、飲食等全面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病情,療效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玲.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380-381.
[2]趙雅杰.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2(34):54.
[3]羅克芳.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護理[J].大家健康,2013(12):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