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節記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大清早,就有人開始放鞭炮,熱熱鬧鬧的。晚上,太陽向大地看了最后一眼,然后閉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后。我們可忙了,奶奶把屋子打掃干凈,爺爺在門口貼對聯,媽媽幫擺碗筷,爸爸在和別人下棋,我在旁邊當觀眾,每個人都忙著。我們吃了一頓團圓飯,遠在他鄉的親人也要趕回來吃這頓飯。吃完團圓飯后,我們就開始守歲了,我們一家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在做這些事情時,還是不時傳來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在準備到新年時,我和爸爸、哥哥、姐姐一起拿了許多煙花,然后一口氣沖到樓頂。爸爸拿著打火機,一個個把煙花點著了,遠處也放著五光十色的煙花。這些煙花,各種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成一朵鮮花,夜空頓時變得光彩奪目。正在看電視的人都出來了,連在被窩里的人們也被爆竹聲、煙花聲、歡笑聲驚醒了,都紛紛穿上衣服出來觀賞,這時,每個人的心里都無比的激動與興奮。
“當、當、當……”新年的是鐘敲響了,煙花和報主便齊鳴起來,這時,整個大地都洋溢著喜慶的氣氛。過了許久,煙花終于停了下來,我們一家也依依不舍的從樓頂回到了樓下。
我想:新年的第一天這么熱鬧,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1、2017年春節是1月28日,星期六。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2、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來源:文章屋網 )
1、不要貪吃野味。春節期間總有些人想買些平時吃不到的野味,換換口味,如吃一些貓肉、鼠肉、蛇肉等等,但是這些肉類的安全隱患確也很大。
2、合理膳食搭配。春節期間飲食不要只顧著餐餐吃大魚大肉,我們要選擇食用多樣化的食物,肉類、蛋類、蔬菜、水果、五谷等,使所含營養素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
3、多留意老人、孩子的飲食。老人的咀嚼消化能力比較弱,春節期間子女孝敬,往往勸老人多吃,其實如果老人吃得多、吃的急都可能引起腸胃不舒服,可能引發其他患病;孩子們飲食會無節制,影響正常發育。
4、少飲酒。春節期間親人朋友團聚,難免要喝酒助興,但是飲酒要根據自己的酒量適可而止,過量喝酒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的危害。
(來源:文章屋網 )
在我國春分是屬于春天當中的節氣,春分的時候是平分了整個春天,并且在春天的時候天氣也有了變化,那么2021年哪天是春分節氣幾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2021年春分節氣是幾月幾號_2021年春分節氣的傳統習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1年哪天是春分節氣幾號:2021年03月20日,星期六,二月初八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2019年3月21日,春分到來。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俗話講:“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一場春雨一場暖,春雨過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節就要開始了,春管、春耕、春種即將進入繁忙階段。春分過后,越冬作物進入生長階段,要加強田間管理。由于氣溫回升快,需水量相對較大,農民朋友要加強蓄水保墑。
2021年春分節氣民間習俗1、豎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在春分的那一天,人們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根據有關資料表述,春分這一天雞蛋之所有容易豎起來,除了技巧問題外,其中有很多科學道理在里面。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于豎蛋。
2、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被人們稱為是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后,然后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后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3、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
4、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5、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瞇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分之后是哪個季節:春季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歷大約為3月20日左右,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太陽位于黃經0°(春分點)時。在春分這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春分是仲春的代表,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因此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之后,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有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春分貼心的祝福語春光燦爛迎春分,風和日麗花香聞。蟲鳴聲聲報喜訊,萬物復蘇慶新生。萬紫千紅將綻放,大地人間喜盈盈。愿你春分播夢想,萬事順利都成真!
鳥語花香春風拂面,心中喜悅笑聲不斷。身體健康全家心愿,早睡早起莫要熬夜。精神振作事業向前,幸福生活就在身邊。春分到了,祝你健健康康,直到永遠!
一年最美在春天,桃李芬芳齊爭艷;晝夜同長在春分,福壽相約齊臨門;一年好運從春分,真誠祝福送友人;祝開心幸福!
關鍵詞 香椿;系統培育;階段式采椿
中圖分類號 S644.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126-02
香椿是多年生落葉喬木,樹木高逾10 m。葉互生,為偶數羽狀復葉,幼葉一般為紫紅色,成年葉綠色,葉背紅棕色,輕披蠟質,略有澀味,葉柄紅色。圓錐花序頂生,下垂,兩性花,白色,有香味,花小,鐘狀,子房圓錐形,5室,每室有胚珠3枚,花柱比子房短,朔果,狹橢圓形或近卵形,長2 cm左右,成熟后呈紅褐色,果皮革質,開裂成鐘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6月中旬開花,10—11月果實成熟。種子橢圓形,上有木質長翅,種粒小,發芽率較低,含油量高,油可食用。香椿喜溫,適宜在南陵縣大面積發展,其抗寒能力隨苗樹齡的增加而提高。用種子直播的一年生幼苗在-10 ℃左右可能受凍。其喜光,較耐濕,適宜生長于河邊、宅院周圍肥沃濕潤的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為好。適宜的土壤酸堿度為pH值5.5~8.0。
香椿是我國特有的木本蔬菜,嫩芽芳香濃郁,營養豐富,在沿江地區分布廣泛,適應性強,用途多,收益早,投入低,產出高,很受群眾青睞。香椿芽作為蔬菜供給人食用,采收的季節性很強,供鮮食的時間也很短,傳統的以菜材兼用的栽培方式,其嫩芽只能在春季采收供給食用[1]。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掀起大力發展香椿、生產椿芽的熱潮。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香椿的栽培方式得到不斷改進,栽培技術也在不斷創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日漸提高[2]。筆者通過近年來在香椿基地進行生產試驗和相關研究,總結出一套實用的高效生產模式,在推廣應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3年指導種植香椿5.33 hm2,其中大棚0.37 hm2,主要是二年生苗,只有30%的三年生苗,大田平均產鮮椿芽4 149 kg/hm2,均價36元/kg;大棚采取捆苗假植的方式,高密度栽培,共產椿芽12 635 kg,產值57萬元,相比其他種植業增效顯著。現在周邊農戶紛紛仿效,已經成立了香椿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底種植面積將超過9.33 hm2,成為當地的“香椿專業村”。
1 香椿的系統培育法
香椿的食用部分是幼嫩的芽和葉,傳統的方法是在春節清明后,分批對椿樹進行采收。一般采收時間只有短短的15 d左右。由于不采取打頂控高、修枝整形等技術手段,導致樹體旺長后采椿困難,直接影響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香椿育苗開始,針對香椿樹體的每一個階段,量身打造一套規范的操作規程,進而達到長時間、多茬次、反季節采收鮮芽嫩葉的效果。
1.1 輕基質育苗
經過長期的試驗和比較,采取復合基質(草炭土60%+泥沙40%),結合自動噴灌技術,運用規范的苗床繁育幼苗,新種子的成苗率可達90%以上;在幼苗期新葉展開后,噴施0.05%磷酸二氫鉀,有利于快速生長和莖部木質化的形成;在5—9月間,苗床必須加蓋遮陽網;冬季溫室育苗,要防止濕度過大,引起腐爛和病菌感染[3]。
1.2 矮化處理
矮化處理是培育香椿壯苗的一項關鍵措施。經過矮化處理的苗木,增高生長受到抑制,加粗生長得以加強,容易培養出枝干緊湊、矮壯的植株,有利于提高椿芽產量和質量。矮化處理的方法很多,如打頂芽、環剝、短截、噴施矮化素等。最常用的是打頂芽、噴施矮化素[4]。具體方法如下:在苗子發出新枝、株高50 cm左右,進行打頂摘心。實踐證明,用多效唑處理效果較好,方法是多年生苗從6月底開始,當年生苗從7月中下旬開始噴施多效唑,用15%多效唑200~400倍液噴灑頂端心葉,每隔10~15 d噴1次,連噴2~3次。8月中旬最后噴葉1次,噴液量以剛要滴水為準,使生長點封頂。
1.3 分級假植
每年秋冬季節,在初霜來臨后,將需要移栽入棚的香椿苗,根據樹齡和莖干粗細程度進行分級,分級時要及時剔除老化苗和病苗。移栽前把根放在有生根粉的溶液里蘸一下,可以扎把條溝假植,增加種植的密度。
1.4 促芽壯苗
移栽入棚后的香椿苗,需要人為地加大溫差,白天溫度保持20~25 ℃,夜間溫度保持12 ℃左右,中午適當噴水增加樹體表面濕度,有利于蓄積營養,使養分盡快回流到芽眼處,促進芽眼飽滿。
1.5 苗木更新
香椿二年生以上的苗,都可以利用大棚來錯季生產椿芽,提高種植的效益;一般可以連續使用3~4年。為提高綜合效益,可以將苗截干平茬,輪換交替入棚、露地培育;也可以將移出棚的幼苗修剪后培育成林材。
1.6 套袋技術
4月底氣溫上升以后,椿芽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為防止采摘不及時導致的老化,使用黑紅2層塑料袋在芽長3~5 cm時套袋,袋子可以重復多次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1.7 病蟲害綜合防治
3年以上的香椿樹,露地栽培時很少有病蟲害,一般不需要防治;但采取種子育苗、溫室大棚規模化栽培時,就會有一些病蟲害,特別是水稻田的蝗蟲、薊馬等,其非常喜歡啃食香椿的葉片和幼莖。生產上建議采取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如糖醋液誘殺、燈光誘蛾等,減輕危害,同時維護椿芽的食用安全[5]。
2 階段式采椿技術
2.1 春季“促芽”
在春季第1次采收時芽基部要留2片復葉,留一小部分側芽不采,讓其長成營養枝,以利樹勢恢復。在每次大量采收后,要對假植溝灌施農家糞肥(可以加尿素、碳銨等速效氮肥),促進后續的嫩芽萌發。一般每15~20 d可以采收1批。
2.2 夏季“控長”
夏季要從重采摘,并結合樹勢連續摘心和修剪,以利于秋芽的形成。隨著氣溫的升高,為了防止瘋長,可以使用多效唑等藥劑進行矮化處理;對于幼苗而言,要特別注意雜草的危害,若不及時拔除,將會大大影響后期產量,也會影響樹體生長速度。此期應增加采芽的次數,防止嫩芽老化[6]。椿芽采收后及時入冷庫整理包裝銷售。
2.3 秋冬“蓄能”
秋季要早采,隨著香椿養分的逐步耗盡,采收的間隔越來越長,到10月初基本就沒有嫩芽萌發。對于露地椿樹,正是適當的修剪時間,旺盛的還要截干;準備入棚的椿樹可以噴施碩豐481(天然蕓苔素內酯)100~150 mg/L 1次;在10月中旬重施農家肥1次,并追施速效肥2次,以促進樹苗生長,為來年高產打好基礎。
3 江南地區推廣建議
3.1 選用優良品種
我國香椿品種很多,基本上可分為紫香椿和綠香椿兩大類。屬紫香椿的有黑油椿、紅油椿、焦作紅香椿、西牟紫椿等品種;屬綠香椿的有青油椿、黃羅傘等品種。紫香椿一般樹冠都比較開闊,樹皮灰褐色,芽孢紫褐色,初出幼芽紫紅色,有光澤,香味濃,纖維少,含油脂較多;綠香椿樹冠直立,樹皮青色或綠褐色,香味稍淡,含油脂較少。在當地建議使用綠香椿品種,其在2013年炎熱的夏季連續高溫階段仍有一定的產量,值得推廣。
3.2 把握關鍵環節
以香椿嫩芽采收為主的栽培方式,育苗階段要使用新種子播種;幼苗期要注意防凍,小苗階段要及時除草;夏季要控制樹勢;秋、冬季要修剪樹體,順利進入休眠期;棚內要控制好溫、濕度,促進嫩芽萌發。
3.3 長短結合,“養、采”統籌
幼苗不能采摘過度。對于暫時不能出椿芽的樹要精心護理,增施肥料,以促進幼樹有效養分的積累,為下一年高產打下基礎。
3.4 產業化配套
香椿作為蔬菜大面積開發還比較遲,因其采收和包裝具有特殊要求,今后將加強農產品物流、新菜品開發、低溫冷藏技術等研發和推廣,以為香椿生產提供配套服務。
4 參考文獻
[1] 李文榮.香椿栽培新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2] 張振彥.大棚香椿高產栽培技術[J].農家參謀,2012(2):9.
[3] 趙書奎,何鳳珍,節昌宇.香椿栽培技術要點[J].現代園藝,2011(4):34-35.
[4] 姜國立.香椿矮化密植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1(1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