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娃娃寫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秋去冬來季節變化特點,知道自然界動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
3、進行語言內化訓練,拓展思維,注意表達能力的培養。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教給學生一種最基本的閱讀方法,即反復誦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關愛自然、關愛伙伴,培養相互關心的人文品格。
2、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的語感。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秋去冬來的季節變化特點,知道自然界動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
教學難點
進行語言內化訓練,拓展思維,注意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掛圖、學生課前準備的頭飾、若干楓葉及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群可愛的詞娃娃,它們今天又來看我們了,你們還認識它們嗎?快和它們打個招呼吧!
出示詞語:師:誰愿意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一讀?
強調:“摘下” 、“裹上”,要讀出輕聲。
2、秋姑娘摘下片片楓葉干什么呀?
3、出示詞語:好朋友
讀詞,說說誰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出示句子填空: 、 、 、 是秋姑娘的好朋友。
4、談話:小朋友,秋姑娘在臨走之前,非常擔心她的好朋友們能不能平安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她想讓小朋友替她送信呢!你們愿意嗎?
二、朗讀感悟(第二至第五自然段)
1、輕聲自由讀課文兩遍
要求:把句子讀通順后,說一說,你想替秋姑娘把信送給誰?
過渡:只有把要送的那封信讀好了,秋姑娘才會讓你替她送信。
2、自由選擇讀自己喜歡的那封信。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信,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3、相機出示:
(1)大雁。課件出示: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讓它們路上多加小心。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封信,把秋姑娘的信說給大雁聽聽?個別讀。
師:“路這樣遠,天氣又變化無常,秋姑娘讓大雁一定要多加小心!”球姑娘對大雁多關心啊!她就像一個大姐姐一樣親切,誰來學著秋姑娘對大雁說一說!
學生練讀,指名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對大雁說一說。(齊讀)我相信,有了秋姑娘的提醒,大雁一定會平安到達南方的。
(2)青蛙。課件出示:一封寫給要冬眠的青蛙,蓋好被子別著涼生病。
師:青蛙就這個樣子要睡上整整一個寒冷的冬天,如果媽媽見了你這個樣子會說些什么呢?
師:秋姑娘可真擔心,趕快來替秋姑娘來提醒它們呀!
指名讀,齊讀。
(3)松鼠。課件出示:一封寫給貪玩的松鼠,快準備好充足的食物。
師:現在老師就是一只貪玩的小松鼠,你能替秋姑娘把信里的話告訴我嗎?
個別讀。引述:冬天還早呢,再玩一會吧!
口語訓練:如果你是秋姑娘,你會怎么說?“再不快一點兒”
師:是啊!松鼠很可愛但是也很貪玩,連過冬的食品都忘記準備了。幸虧有秋姑娘的提醒,秋姑娘想得可真周到,對朋友可真了解。快替秋姑娘提醒小松鼠吧!
指名讀,齊讀。
師:自從小松鼠收到秋姑娘的信后,小松鼠變得懂事了,看,現在它在松樹上干什么?(課件出示)
(4)山村孩子。課件出示:再寫一封給山村孩子,別忘了給小樹裹上“冬衣”。
誰來把信送給山村孩子?
師:你看,秋姑娘多細心啊!趕快替秋姑娘把信送給山村孩子吧!
4、學生交流;(老師略加點撥)
5、看!這就是秋姑娘寫給大雁的信。出示:
多么善良熱情(溫柔體貼、細心周到)的秋姑娘!你們喜歡她嗎?假如現在你就是秋姑娘,你能通過朗讀把秋姑娘對朋友的這份關心讀出來嗎?
三、學習第三段(第六至第七自然段)
1、秋姑娘只寫了四封信嗎?
2、秋姑娘還寫了許多信,哪句話告訴我們的?
3、大聲讀最后一段,讀好語氣詞“咦”“哈”。
4、指名兩位學生分別讀一段,一問一答。
要求:“咦”讀出奇怪的語氣;“哈”讀出舒暢的語氣。
5、同桌一問一答,各練習一次。
6、老師問,學生答。
要求:讀出對秋姑娘的贊美之情。
過渡:秋姑娘又給誰寫了信,說了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說話,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
四、拓展想象
1、想象訓練,好朋友隨機組合討論寫信對象及信件內容。
2、我們帶著一顆像秋姑娘那樣善良的心回去給你的親人、朋友、老師寫上一封信,送去你對他們的關心,好嗎?
3、秋姑娘對朋友的關心、體貼,值得我們每個小朋友學習,我們以后對待朋友也要關心、體貼,能做到嗎?讓我們拿起書本,齊讀課文,再次來感受秋姑娘對朋友的關心、愛護之情。
五、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六、課外延伸
秋姑娘寫完了信,冬姑娘就來了。小朋友,你們想想冬姑娘會用什么寫信?會給誰寫?又會寫些什么呢?
聰明的朋友,發揮你們的想象,可以把你想到的與你的同學交流,也可以說給爸爸媽媽聽。
自1983年創立青蛙漫畫組,“陳與李”如同孵育蝌蚪一般培育了數千名漫畫人才。近期,因創作大量反腐漫畫,青蛙漫畫組乃至整個邱縣的農民漫畫家群體在全國掀起。漫畫帶來的改變促使多數人重新審視今天的農民形象。
與此同時,突如其來的眾多關注讓李青艾既驚喜,又疲憊。“我很不安,就像一根勒在脖子上的繩索,越掙扎,繩結越緊,下不來臺。”作為青蛙漫畫組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青艾擔憂的是,下一步,青蛙漫畫組該怎么走?
畫門簾的鄉村青年
在成語之鄉邯鄲,邱縣不乏“破釜沉舟”“許由洗耳”“干木富義”等典故,但這遠不如今天的農民漫畫帶來的名聲多。在這個主產棉花的小縣城,農民漫畫正成為一張新名片讓邱縣聲譽鵲起。邱縣文聯的邵福亮打趣說:“開遍全縣的是白棉花;紅透全國的是漫畫。”
近幾年,邱縣多了一個“漫畫之鄉”的稱號;沒有一個邱縣人會否認,這個稱號與青蛙漫畫組有著直接聯系——這個成立30年之久的團隊培養了上千名漫畫愛好者,其中,胡延亭、任廣強、張愛學、郝茂增、王愛卿等人,已經成為其骨干成員,被當地人稱為“八員虎將”。
2013年“第三屆中國·桐鄉廉政漫畫大賽”上,任廣強的漫畫作品《敗家子》成功入圍成人組優秀作品。因為漫畫,任廣強的人生發生了太多變化。
1959年,任廣強出生在邱縣霍趙屯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邱縣的諸多鄉村,家家戶戶都有掛門簾、畫影壁的習慣,任廣強的父親就是一名鄉間畫師。“農村常用一種粗白布作為門面,通常,需要畫上黑色的邊。”任廣強說:“我父親還會臨摹一些花樣,比如繡花鞋的花樣,以及影墻上的花紋。”
受父親影響,任廣強自小也愛畫畫。彼時,常在報刊上發表漫畫的陳玉理已是邱縣的知名人物。任廣強念初中時,就聽父親提到陳玉理為了畫好一頭牛,如何在地里觀察牛拉犁的故事。“聽說陳老師拿著筆和紙,來回跟著牛在地里跑,觀察牛拉犁時的勁頭,怎么使力,看趕牛人的鞭子怎么揚。”
1974年夏天,在讀高一的任廣強和表哥,一起來到縣美術社,見到了正在玻璃匾上刷漆的陳玉理。“當時陳老師穿著工作服,系著圍裙,在車間(指畫畫間)刷漆。”任廣強笑著說:“第一次見畫家,當時我有點怵;要不是表哥陪著,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任廣強至今記得,“這天中午,老師管飯,包了餃子。”
在陳玉理的指導下,任廣強慢慢接觸素描、速寫。回到家里,任廣強在父親的監督下,定下每三個晚上完成一幅畫作的任務。當時可以臨摹的圖樣很少,任廣強從一本《革命文藝》刊物上選擇了沙家浜、白毛女的插畫。即便到了冬天,這樣的學習也并不中斷,“就著一個煤油燈,不停地畫。”回憶起這段時間,任廣強說:“從小學到高中,因為沒有專業的老師教,我學畫畫的時間看似不短,進步很慢。遇到陳老師后,就不一樣了。”
這段或許稱不上扎實的繪畫學習,為任廣強打開了一道門。1977年,已經在大隊勞動了一年的任廣強,居然考上了邯鄲師范美術班。這一年,他完成的考題是一幅人物頭像。“多數人還沒有美術基礎,我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已經了解黑白面、灰面等明暗關系,有優勢。”這一年,任廣強的多數高中同學在家務農。在邯鄲師范的兩年,任廣強接受了系統的美術學習;畢業后,他來到邱城北街小學任教。
1980年代的農民漫畫
1980年初的一天,陳玉理騎著自行車到邱城北街小學,一來想了解任廣強怎么教美術,其次想動員他學漫畫。當時,陳玉理已經在邱縣文化館工作,且經常發表漫畫作品。之所以選擇漫畫,陳玉理有所考慮,“當時拿著水粉、國畫到縣外一比,發現山外有山;但漫畫不一樣,重在創意,容易有突破。”
對于一直學習“正統”繪畫技巧的任廣強來說,漫畫幾乎就是一種轉型。“陳老師啟發說,要有超常構思,人想東,你想西;狗咬人不是漫畫,人咬狗才是漫畫。”自此,在陳玉理的帶動下,任廣強開始琢磨起漫畫。
1981年,在“陳與李”的共同介紹下,任廣強成為邱縣一中的美術老師。從小學到中學,任廣強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邱縣一中有八個班,一周共8節美術課。”期間,他和兩位老師的交流日益增多。
1983年初,青蛙漫畫組正式成立,任廣強很快成為第一批學員。“當時有不少愛好畫畫的人加入團隊,其中,以農村的孩子居多。”任廣強解釋,每周教學一次,“最初是每周日下午,后來考慮到農村的孩子家里較遠,改到每周日中午。”
對任廣強來說,漫畫讓其受益不小,其中最重要的或許是解決了妻女的戶口。1985年,任廣強畫漫畫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獲得河北省首屆文藝振興獎,在農村的愛人、閨女一下轉了城市戶口,一家人異常興奮。
在青蛙漫畫組,王愛卿也是骨干成員。1964年出生的王愛卿來自邱縣新碼頭鎮聶樓村,兄弟姊妹5個,他排行老三。王愛卿家里有十幾畝地,常年種棉花、小麥。王愛卿自小愛畫畫,當時畫畫的圖樣少,還在小學時,他就經常臨摹課本上的插畫。
在聶樓村,74歲的村民王書德“書法很好”,因為看中王愛卿的悟性,便經常帶他畫畫寫寫。“每年春節,我也跟著學習寫對聯。”與任廣強父親的工作相似,王書德也算是一名“風簾”畫師。慢慢地,王愛卿也接觸畫門簾、影壁乃至墻壁畫的工作,“不僅不收錢,還賠墨”。
高中畢業后,王愛卿在邯鄲峰峰礦區成了一名礦工,“一個月掙60多塊錢”。幾年后,他從鄰居口中聽說了青蛙漫畫組。這個鄰居是邱縣一中教師李桂生的學生,通過李桂生,王愛卿認識了任廣強。1984年1月,王愛卿正式加入青蛙漫畫組。這大約是一個誤打誤撞的選擇,王愛卿低頭笑笑,說:“當時看老師畫得形象,以為好畫;后面越畫越難,才發現構思很不容易。”
在青蛙漫畫組諸多成員的回憶中,這一段免費教學漫畫的生活不斷得到還原。冬季農閑時,王愛卿、璩詩嶺等住得遠的成員干脆在青蛙漫畫組的館舍內打起地鋪。“第一步,我們先學做飯。”說起這一段歷史,李青艾仰頭哈哈一笑,說:“來館舍住的人,自帶干草打地鋪,還得自備米、面等干糧,我給大家腌了一缸咸菜,再買一口大鍋,生個火。”王愛卿記得,曾有一次,李青艾在鍋子里煮了吃的,之后給大家上課時,忘了這一茬,最后“鍋子都炸了”。
新“男耕女織”
通常,大家一住就是整個冬季,直到臨近過年才散。“陳與李”發表漫畫作品得了稿費,“就買一大塊肉,改善伙食。”他們偶爾也會給學員發一些紙和筆,及美術書籍等。據李青艾說,在青蛙漫畫組,學員的畫冊還有一個額外的功能,那就是當名家蒞臨時,“看誰本事大,能讓名家作畫。”
在青蛙漫畫組,李青艾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陳玉理沉醉于創作世界時,李青艾承擔的更像一個經紀人的角色,不斷向外推廣青蛙漫畫組,同時不斷邀請華君武、方成等名家來漫畫組給予指導。李青艾說:“西安、北京、上海、重慶等全國各地,只要是知名的漫畫家,我就打電話或寫信,邀請他們來青蛙博物館;給他們報銷火車費,返程時甚至送上火車。”
“三個人都抵不過一個李老師。”在青蛙漫畫博物館,任廣強、王愛卿、寅峰等人一致認為。在團隊中,每逢名家來訪,接待安排,“里里外外都是李青艾一人打點。”
1983年秋,漫畫家畢克官寫信給李青艾,問 :“你倆有沒有青花瓷?”原來,詹天佑的第五個孫子詹同,愛好青花瓷,他了解到邯鄲有個磁州窯,便通過畢克官詢問。詹同是上海的知名漫畫家,很快,李青艾發出邀請,希望詹同到邱縣轉轉。沒多久,在畢克官的聯絡下,詹同來到邱縣青蛙博物館。
這是一次愉快的相見,此后,從1984年到1990年間,詹同幾乎每年都來青蛙漫畫組。李青艾說:“他也不愛去招待所,就喜歡住在我們青蛙漫畫館的館舍,最長住過一個月;后來還帶著兒子、兒媳婦來過。”當時的館舍,還是個四合院。簡陋的住宿環境,讓彼時的縣委書記惴惴不安,并且“很不高興”。
直到今天,75歲的李青艾依然對著電話不斷搜羅信息,寫信、打電話等。她笑著比喻說:“以前隱居的人說男耕女織,我看,我們倆也是男耕女織,老陳畫畫,是筆耕;我在織網,只不過在電腦上織網。”對于李青艾在團隊中的作用,了解青蛙漫畫組發展的邱縣人評價說:“青蛙漫畫組的發展,離不開兩個人——外有華君武,內有李青艾。”漫畫大師華君武生前曾多次幫助邱縣農民漫畫組。他曾兩次來邱縣義務講學,為漫畫組創作漫畫50多幅,寄來親筆信80多封,他還直接從出版社買書寄來,“究竟寄來多少本,已經很難列數。”
華君武給青蛙漫畫組指出了發展方向,即“畫農民、畫農村、唱新風、砭時弊”,青蛙漫畫始終沿著這個方向在走,最終陳玉理被授予中國漫畫界最高獎——金猴獎,邱縣也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漫畫)”。華君武生前曾預言:“青蛙漫畫組二十年出作品、出人才”,并且驕傲地宣稱:“世界上還有哪一個國有這樣的農民漫畫團體的,如果有,請出來比一比”。
2011年12月13日,華君武兒媳露陽的姐姐王海琦為青蛙漫畫組帶來10萬元捐款,幫助青蛙漫畫的宣傳和刊物制作,給那些正在學習漫畫的貧困家庭的孩子給予支持。在青蛙漫畫博物館,專門有一個“華君武紀念室”。說到華君武,“陳與李”頗為動容:“涌泉之恩,我們只能滴水相報。”
今天,青蛙漫畫組培養的很多“蝌蚪”都已離開“池塘”。李青艾說:“目前還堅持創作漫畫的人也就10來人,包括我們夫妻倆。”
對王愛卿而言,漫畫曾經讓自己無限風光。“可能干農活和畫畫一年的所得差不多,但我喜歡畫畫,而且還有機會獲獎。”今年,王愛卿種地的收入大約一萬多,但漫畫的稿費算起來有三萬多。除了創作,大家偶爾也畫墻壁漫畫。“一幅100元,一天畫兩三個。”寅峰說:“可能郝茂增畫得更多,有時一天畫16幅;他偶爾還畫電視廣告。”
聽到電視廣告,王愛卿笑笑,提高了聲音說:“過去我也做過,幾塊錢一平米;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后,就不好意思畫了,大家都說我‘丟美協的人’;現在,餓死我也不畫電視廣告了!”
“農村很少有人能登報紙,一發表作品,大家都羨慕。”但是現在,王愛卿很少在家提畫畫的事。“我們每個人的獎狀可能有一大摞,但獲獎的喜悅沒法分享,人家一聽獲獎了,第一句話就問:獎金多少?”
在青蛙漫畫組,張愛學是為數不多的、真正能靠稿費生活的農民漫畫家。在邱縣,很多人說張愛學“畫了個車子,又畫了個房子;畫了個妻子,又畫了個孩子”。在張愛學的個人簡介上,有一個“新華社簽約漫畫師”的身份。1985年,12歲的張愛學加入青蛙漫畫組時,“雖不起眼,但很用心”。大概因為喜歡民間的布娃娃,張愛學的漫畫有濃郁的民間味道。很多人贊譽他頭腦快,這在他創作的第一幅漫畫作品《數學謎》中可見一斑。
李青艾評價說:“張愛學很勤奮,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他為了畫好漫畫,把農村的地都賣了,硬是斷了自己的后路。”如今,張愛學建有“黎人小吧鄉土詩畫作坊”網站,在《中國漫畫》等國家級漫畫報刊上建立專欄,成為多家報刊的特邀漫畫撰稿人。
如今,隨著反腐漫畫走紅,青蛙漫畫組開始頻頻亮相;對于這種走紅,也有好事者評價說:“就像風中的蘆葦,來回擺蕩,有點飄!”事實上,李青艾一直在惆悵,團隊面臨的后繼乏人的難題;正如她的惴惴不安,她也在考慮下一步怎么發展。
那些跟隨“陳與李”創作漫畫的農民,如今的境遇也大不相同。有人憑借漫畫吃到財政飯,也有人靠漫畫進城買了車和房,大部分人留在農村邊種地邊創作。多數人能感受到,“漫畫的陣地正變得越來越少”。其間,也有不少優秀的漫畫人才轉型,比如經營根雕生意。
一、崇尚自然的教育環境
在日本的幼兒園里找不到現代化的設備和琳瑯滿目的高檔玩具,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殊不知,這正是日本教育者的英明: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要發揮自己的潛能,不能變為成品的奴隸,科技的進步,使人們形成更大的生存壓力,營造適者生存的氛圍,合理的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通過環境進行教育,從而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讓孩子受益終生。這樣使用沙、土、自然植物、各種廢舊材料布置的自然環境在很多家長們看來是落后的和不先進的,把孩子們送進這樣的幼兒園真是讓孩子們受苦了,殊不知親近自然的教育才是適應孩子們作為自然人類的最好教育,與大自然共鳴,喚起他們對于自然生命的尊重,這一點及其符合我們當今倡導的生命、生活和生態三大教育。
1.沙、土和水的廣泛使用
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將幼兒園建的樸實無華,即是是在繁華的大都市,幼兒園庭院的地面絕大部分是泥土地、沙土地組成,很多幼兒園還特意在庭院中設置土坡任幼兒攀爬,積極鼓勵兒童和泥土、沙土接觸,同時,還設有沙池,沙池附近通常設有水池,便于孩子們自由取水灌注到沙池中造型。
這種專門鋪設的沙土地不僅安全,而且便于幼兒開展各種游戲:取沙土辦家家,把沙土地當作天然畫板,光著腳追逐奔跑,邊走邊用水壺里的水澆灑畫線等。從這一簡單的、低成本、低碳的設施中可以看到學校極其尊重兒童的天性,發展兒童的創造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等,這是我們當今的幼兒園所普遍缺乏的。
2.庭院中的動植物
日本幼兒園在庭院中有目的地栽種著各種樹木,幼兒不僅能隨著季節變化感受自然的氣息,而且能滿足自發展開游戲的需要:粗大的樹干是孩子們玩捉鬼游戲的基地;孩子們也可以爬樹,或是撿拾和采摘樹葉、花朵、果實當作游戲道具。同樣,種植的花卉除了用于觀賞外,幼兒也可采摘用于辦家家或彩色水游戲(直接把花瓣撒進水里,或者把從花瓣中搗出的汁液摻進水里等)。幼兒園建設時期在庭院意留下些長滿雜草的場所,為孩子們玩傳統的花草游戲、娃娃家游戲等提供了極好的材料和場所,而搜尋草叢中躲藏著的各種昆蟲也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種植園地活動和動物飼養活動是戶外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不在于讓幼兒熟練掌握栽培與飼養技巧,而在于使幼兒感受動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產生對生命的感動和心靈感悟等。
3.對自然材料的使用
與我國幼兒園的戶外游戲設施以塑料為主不同,木質材料,特別是本色原木在日本幼兒園的戶外游戲設施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日本人認為與木質材料接觸有助于幼兒獲得人與樹木、人與自然交往的體驗,所以木質材料特別是本色的木質材料是不少戶外組合游戲設施的主要構成材料。除了提供小車、皮球、塑料鏟子、繩子等游戲器材外,日本幼兒園還有意識地提供汽車輪胎、長條木板、塑料箱、紙板箱等各種廢舊材料,滿足幼兒自主開展戶外游戲的需要。
二、用包包鍛煉條理性
對于細節部分的關注,是日本幼兒園的一大特色,對于各種包包的使用、分類,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條理性及獨立性。在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要媽媽們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等等,而且對于包的大小也有規定,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地縫制出來。孩子們要把自己的個人用品分門別類地整理好并放在統一的地方,常此以往從小開始鍛煉做事的條理性與獨立性。日本人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其實與這樣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三、小孩拿包,大人空手
日本家長在接孩子下幼兒園的時候,手里一律空著,各種包都是由小孩子拿著,這在中國家長眼里簡直難以接受,如果孩子累壞了怎么辦?拿不動怎么辦?由家長代勞拿東西是普遍現象。而日本家長認為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獨立能力,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而鍛煉孩子的責任感和吃苦能力。
四、脫穿衣服鍛煉獨立生活能力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每天早上,都要重復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從2、3歲開始,通過每天到校后,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帖當日的sticker,等訓練,可以使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五、重視孩子們的身體素質
在中國,你絕對看不到,也根本不會相信,在嚴寒的冬天里,家長或學校會讓孩子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在操場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幼兒園,每天都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鍛煉身體。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無論冬夏體育課,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 恤和短褲。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鍛練洗冷水浴,以此來鍛煉孩子的體質和意志。其實,三到六歲的孩子,出于新陳代謝較快,特別需要新鮮空氣,應盡可能在戶外活動。可是,有很多家庭及幼兒園,常擔心孩子們受風或者出事故而不讓他們在戶外活動,這是不利于幼兒的成長的。?
六、了解生命的由來
孩子生日前,老師預先與他的父母聯系,詢問名字的由來,還借來孩子自出生以來的照片在班上展覽,并請孩子的母親寫信談談孩子出生時的情況,并在班里讀給孩子們聽。這一系列生日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懂得誕生與成長的艱辛,喜悅和感恩。日本人堅信,孩子從小知道尊重生命,長大后就很少會做出越軌的行為。而在幼兒期,通過為孩子們過生日、教他們培育動植物等活動,都可以讓他們在樸素的驚奇和感動中了解生命,是培養生命尊重的絕佳機會。我們倡導生命教育,可是現實社會里的種種現象都折射出當今人們對生命的漠視,比如小月月事件。我們的幼兒園應該從小給孩子們這樣的體驗,幫助他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這會成為未來生命教育的堅實基礎。
七、從幼兒開始的禮儀教育
孩子在幼兒園畢業時也會經歷一次像大學畢業一樣莊重的儀式,園長、老師、家長以及孩子們都會穿戴正式且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儀式,而且各種儀式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相伴到終生。可見從小開始對孩子進行禮儀的灌輸,對孩子的修養的打造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禮儀之邦的確名副其實。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可是現實卻是禮儀的流逝,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遠而冷漠,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只有從孩子們開始,給他們愛的教育,禮儀自然就會在他們的行為中體現出來。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