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春雨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____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____崔護《題都城南莊》
4、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____志南《絕句》
5、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____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1、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
2、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來源:文章屋網 )
摘要: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熱播,然而,其題材的局限性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這對代表著時代特征的青少年是否會產生相應的不良影響。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調研進而得出結論并重新審視青春題材影視劇發展概貌。本文以主要受影響群體青少年為例,分析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對其的影響,希望青春題材影視劇在良性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關鍵詞:偽青春題材影視劇;青少年;影響
青春題材影視劇是指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其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而青少年正處于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膨脹出現也讓人擔心其質量是否經得起觀眾推敲,是否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的影響。
我們通過網上問卷平臺問卷星得到有效問卷206份。在被調查者中,按年齡分,20歲以下120人,占58.25%,20―30歲80人,占38.83%,30―40歲4人,占1.94%,40歲以上2人,占0.97%;按性別分,男性69人,占33.50%,女性137人,占66.50%。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調研,更加準確、完整地了解青春題材影視劇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適的建議去盡力解決它們,為青少年心智發展創造出好的環境。
1 青少年關于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現狀的認知
1.1青少年對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評價
對于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評價,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20.8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喜歡,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非常不喜歡,有22.81%的被調查者表示喜歡,其中只有1.94%的人表示非常喜歡。可見當下的偽青春題材影視劇并不滿足大部分青少年的喜好。喜歡的人數和不喜歡的人數相近,可見對于當下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評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分歧。
1.2青少年對當下青春題材影視劇大多“偽青春”的認可程度
對于是否認同當下青春題材影視劇大多是“偽青春”,11.65%的被調查者完全同意,有56.80%的被調查者部分同意,26.7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一般,3.40%的被調查者不同意,1.46%的被調查者完全不同意。可見,對于在青春題材影視劇中出現的“偽青春”情節,大部分青少年都已經意識到了,然而仍有一部分的青少年沒有意識到。與現實稍有脫離的“偽青春”情節可能會對這些青少年的價值觀造成影響。
2當下中國式偽青春題材影視劇對青少年的影響
2.1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的正能量對青少年的影響
只有4.85%的被調查者認為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的正能量對其有很大影響,16.99%的被調查者認為對其有較大的影響,共計21.84%。因此不能完全否認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積極作用。但是仍有51.46%的人認為它的正能量影響只有一般水平,可見劇中的劇情并沒有深入人心,甚至有高達26.70%的人認為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正能量只有較小甚至很小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當下中國式青春題材影視劇并沒有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顯著的激勵作用,由此看來劇情的編排仍然是青春題材影視劇的重點發展與改進的方向。
2.2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的陰暗面對青少年的影響
與上一題做對比可以看出有14.08%的被調查者認為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的陰暗面對其有很大影響,35.44%的被調查者認為對其有較大影響,共計49.52%的被調查者認為劇中的陰暗面對其有大的影響。把這組數據與上一題的作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當下中國式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的陰暗面對青少年的影響要遠大于劇中正能量部分對青少年的影響。有38.35%的被調查者認為影響一般,總計12.13%的人認為影響較小或很小。結合當下中國式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主要的陰暗劇情,可以看出它對青少年產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3關于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青春題材影視劇的建議和策略
3.1青少年對當下青春題材影視劇發展的看法
對于當下青春題材影視劇發展的看法,16.50%的被調查者選擇了“發展落后,無法與國外相比”這個選項,多數的選擇集中在“發展一般,基本沒什么問題”和“發展勉強,存在一些問題”這兩個選項上,分別占37.86%和40.78%,只有4.85%的被調查者認為當下中國式青春題材影視劇“發展良好,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占據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當下青春題材影視劇或多或少存在問題,說明大眾普遍意識到了偽青春題材影視劇中存在的缺陷。這同時也要求了相關的部門人員有必要解決主要存在的問題。
3.2青少年對有關青春題材影視劇實行的政策條例的態度
最近網絡上流傳了很多廣電局對青春題材影視劇的限制如“允許早戀不許成功”等。那么,被調查者對青春題材影視劇政策條例的了解程度如何?大部分被調查者所持的態度是“不關心”,這一部分占到了66.56%。其次是反對,20.39%,支持者占13.11%。從這個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廣電局的做法似乎并沒有深入人心,效果和力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許多反對者更是普遍認為廣電局的做法過于專斷霸道,對青春題材影視劇的發展沒有起到導向作用。
3.3針對當下中國式偽青春題材影視劇影響的建議和對策
對當下中國式偽青春題材影視劇影響的建議和對策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最受被調查者青睞的選項是“提高青春題材影視劇的質量”,占77.67%,其次是“分享真實的青春故事”,占65.53%,另外,18.93%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條例限制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內容和傳播范圍,28.16%的被調查者建議強調青春題材影視劇的娛樂性和虛假性以減少青少年對青春的不正確的理解。最不被被調查者所認可的是“限制青少年觀看青春}材影視劇”這一選項,僅僅占到了4.85%。從中可以得出,民眾對于偽青春題材影視劇的看法可以歸結為四個字:堵不如疏。與其限制還不如加快改革,為大眾創造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化,一味的封禁和限制反而可能會事不如人愿。
一、摘 錄 春 景
閱讀是鑒賞的基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首先一定要先讓學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詩的王國之中,翻閱大自然這部詞典,憑他們敏銳細膩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詩句來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學們交上的摘錄本,聽聽他們的交流,就是撲面而來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學:“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隨朱熹大人踏青,隨處都可以感受到溫柔的春風,目睹百花爭妍的風光;
乙同學:“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了春天的小雨珍貴得像奶油一樣,春天的小草還剛剛探出頭來呢;
丙同學:“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冬去春來,似乎聽到謝靈運大詩人家的園林在不覺之間傳來的春鳥招人喜愛的歌聲;
丁同學:“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今晚不是螢火蟲提一盞燈來,卻是不知趣的小飛蟲來探頭探腦;
戊同學:“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先生認為春天到了,江水變暖了,這是小鴨子們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試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間萬物鮮”,春花春鳥,春草春蟲,春風春雨,春日春夜,無處不是春,無時不是春。讓學生在詩海時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聞聞春的芬芳,吟誦有關春的詩句,人似微醉。
二、體 會 春 情
欣賞了春景,還要善于探究和體會詩人們的種種情懷。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春景是客觀存在的,但詩人們寫詩講究通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來表達自己主觀的情。帶著小小的課題,不妨讓同學們自個兒輕叩一位位詩人的心扉,聽聽春天帶給詩人們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學從兩首同是春雨的題材入手,他比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兩首詩,他說:前一首詩通過寫春夜的雨來透露無限喜悅的心情,因為詩人聽到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潤著萬物,不由滿心歡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后一首詩呢——清明本是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趕路,而且紛紛的雨在淅淅瀝瀝地下,春衫盡濕,還要冒雨趲行,心情就顯得凄迷紛亂極了,簡直像斷了魂一樣。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為老師,可以追問一下,那是什么緣故呢?可借此點出:即使同處春天,由于詩人的處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樣;它可以給人喜悅,也可增添愁懷,用來襯托生離死別之苦、羈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學也紛紛列舉春天帶來的不同思緒,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由春望所見,看到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濺淚,鳥亦驚心,表達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憂國思家的感傷情懷。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進士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詩人一朝金榜題名,心中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其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句由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隱隱表達了惜春之情。金昌緒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黃鶯來了,因為小黃鶯吱吱喳喳的叫聲把她和在遼西的那位相會的好夢給攪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錦官城寄托對三國時蜀相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傷春愛春,惜春怨春,春情綿綿。通過舉例,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與眾不同的春天。
三、鑒 賞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濃。“君子之學,不僅要入乎耳,還要著(明曉)乎心。”如同品茗,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嘗不可。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意境,因而在寫詩時特別講究“言有盡意無窮”的空白藝術。準備一堂課,挑選一些以春天為背景的古詩,就煉字、語言、想象、意象等不同側面作一番導游,指導學生進行古詩意境鑒賞,展開充分討論:
1、古人作詩就有詩眼之說,“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詩歌的語言,講究一個“煉”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鑒賞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細推敲一番不可。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讓學生品評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個“綠”字的運用可見作者煉字所費的心血。據說他的草稿在這個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過”、“入“、“滿”,最后才定為了一個“綠”字。試問:這個“綠”字妙在何處呢?通過師生交流,大家認為這個“綠”字有動態美、色彩美,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醒目的視覺形象,充滿春意,寫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時都包含了“到”、“過”、“入”、“滿”等字的意思;還可再讓他們評評韋應物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讓學生想想這個“橫”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不多,此刻更是無人。因此連船夫都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無人問津。
2、要悟透詩的意境,那還必須把握意象,因為它是寄托詩人情感和表達主旨的客觀物象。如王維的《鳥鳴澗》一首:“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鳥鳴的意象,構成了美麗靜謐的意境。老師應帶著學生想象一番,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寧靜色調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都驚覺起來,無怪乎蘇軾高度評價王維的詩,說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了。
3、閱讀鑒賞時,還要通過詩人留下的空白來馳騁想象,豐富形象,使之成為更完整更生動的意境。試看2001年上海高考題——王駕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這首詩就提供了讀者想象的余地。詩人雨后漫步小園,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給一場苦雨給鬧殺了,多么掃興啊!望著“紛紛過墻去”的蜂蝶,滿懷著惜春之情的詩人,剎那間產生出一種奇妙的聯想,似乎春天有腳,她不住自家小園,偏偏跑到一墻之隔的鄰家小園里了。古人所謂“神來之筆”就是指這種最能表達詩人獨特感受的新鮮生動的詩句吧!那就可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來寫一段素描或寫意文字。
[關鍵詞] 唐詩;初春;盛春;暮春;風光無限
在脫下厚厚的冬裝之后,一身輕松的人們總是發自內心地鐘愛著春天。喜歡著東風暖日,喜歡著嫩草嬌花,喜歡著潤山碧水,喜歡著紫燕穿柳,花鴨戲水……自古而今,人同此情。因此,歷代詩人留下了無數贊美春天的詩篇。特別是在群星璀璨的唐朝,關于“春天”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
一、詠初春的詩
詠初春的詩歌中所體現的情感狀態,可用“驚喜”兩個字來概括。初春之際,詩人們驚喜地發現大自然中最新引起變化的是楊柳:李白詩曰:“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宮中行樂詞八首》)杜甫詩亦曰:“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臘日》)
當然,歌頌初春的詩歌當中最有名的還要數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寫得非常精彩!柳干像碧玉妝成,柳條像絲絳垂下,而那一排排整齊、鮮嫩、透亮的綠葉是誰剪裁出來的呢?是二月春風像一把剪刀一樣裁出來的。這一比擬,可謂是獨出心裁。
這首詩好在兩點:一是層次非常清楚,從柳干寫到柳條,再寫到柳葉。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歌詠的是綠柳,但實際上歌頌的是春風,這一切的美好,都是春風帶來的。而這種創作現象并不僅此一例。如果說賀知章的《詠柳》是一詩雙詠,借歌詠綠柳以歌頌春風的話,那么韓愈的《早春》其一也是一詩雙詠,借歌詠綠草以歌頌春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一句用酥油來形容初春細雨對大地的滋潤,取喻實在是平常不過,可偏偏收到了奇妙之效。一觀此語,自如品味到酥油入喉,百般妙用,心中頓生,實在是絕妙至極;但偏偏下一句更加難得。第二句寫經細雨滋潤的剛剛萌芽的春草,遠望有淡淡的綠色,近看則草色又消失得難以尋覓。這一句體物甚微,一般人不易覺察,更不易道出。狀難摹之景,傳難表之情。初春的濛濛細雨,初生的茸茸春草,被詩人描繪得生機盎然。
描寫初春的詩句,唐朝還有很多都寫得非常好,在此就不一一列述了。這些詩的特色是重情趣,唐代詩人多用一種熱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給人以感染。
二、詠盛春的詩
詠盛春的詩歌在情感色彩方面可以用“興奮”兩個字來概括。盛春時節,浩浩春風,蒙蒙春雨,融融春水,一起掀開了春天的帷幕,無限春色一起涌向大地。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詩人們馳騁才思情致的最好時機。詩人韓翃寫道:“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飛花”前加上“無處”來修飾,真正是“亂花迷人眼”的感覺了。白居易寫江南春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紅勝火”雖典出“山青花欲燃”,但似乎已經略勝一籌了。
在盛春里最惹人動情的節日就是清明,古往今來描寫清明的詩歌數不勝數,但最膾炙人口的還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歌寫得非常好。第一句中的“紛紛”寫的才是春雨,正像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像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這個雨細到人的眼睛都看不見,不知不覺中卻把衣服濕潤了,體現了春雨和春風的特色。
第二句中的“斷魂”,所指感傷特別強烈。行人在外適逢清明,加之紛紛春雨,綿綿無盡,思鄉之情無疑更使人凄涼孤寂。想避雨、亦想消愁,于是便想找一個小酒館小飲幾杯。
第三、四句寫詩人“借問”,牧童不用言語,只用一個手勢作答,更富有形象性。全詩就像一幅《清明春雨圖》,素樸淡雅,字里行間飽含著濃濃的春意。
全詩中點睛傳神之筆,應在于“牧童”這個意象選取得好。這個意象跟整個畫面和整個情韻和諧一致,水融。“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天真無邪的牧童,與純樸無華的大自然渾然一體,確乎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美好的童心和美好的的春光交融在一起,這真是“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一幅非常美好的畫面。今人有心者,甚至將此詩只以改動標點的形式就點化成一個劇本,這應是小杜當初未曾料到的。
三、詠暮春的詩
詠暮春的詩歌中的感彩可用“惋惜”兩字來概括。春天很美好,但任何美好的事物總是要過去的,這是永遠也無法改變的。暮春三月,春將歸去,引起人了們無限的惋惜和依戀之情,一種淡淡的感傷之情,彌漫在整個暮春詩中。人們不愿意春歸,春天也不愿意歸去。正如唐代詩人韓愈的《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本詩將草樹人格化,前兩句說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回去了,所以“百般紅紫斗芳菲”,抓住春天剩余的時光更好地開放,想最后展示一下自身的美。寫的是花草,表達的卻是人不愿意春歸去的心情。
但是,春天畢竟要歸去,春花畢竟還是要凋謝,令人無可奈何,所以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曰: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于東風不用媒。
詩人描寫像美女腮頰一樣美麗嬌艷的紅紅白白的花朵,終于嫣香零落。一般詩詞都是以花來形容美女,像“如花似玉”之類,詩人在這里反其用之,用美女來比喻花,把花落比做是女子出嫁,嫁的對象是東風,而且是自由戀愛,不用媒妁。真是出奇制勝,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