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聶政刺韓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
2、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
3、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4、荊軻:
來山西游覽者,很少有人不去晉祠。晉祠是個古老的充滿歷史的地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晉祠附近還有這樣一座橋,它不僅同樣古老,而且同樣藏著令人喟嘆的故事。
晉祠北一里有個赤橋村,村以橋得名,赤橋又被稱為豫讓橋。
古中國歷史上有五大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豫讓并不是其中最出名的,但是他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卻被人們傳誦千古。
五位刺客中,豫讓是其中唯一一位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報答知遇之恩是他歷盡艱辛,自殘身體,以命相搏的唯一理由。他的目的是最純粹的;他的故事也是最富理想色彩和國士精神的。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候晉國人,當時晉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智伯是其中最有力量的一支。智伯滅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后,又要求趙魏韓三家割讓土地。趙襄子以唇亡齒寒的故事說服韓魏,三家聯手滅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殺掉智伯之后,趙襄子還把智伯的頭骨做成了酒器以羞辱他。
豫讓是智伯非常重用的家臣,因此智伯死后他決心為智伯復仇。
為了完成自己的刺殺行動,他先是改名換姓,冒充服侍趙襄子如廁的仆人,結果被趙襄子發現。趙襄子感嘆他是個義士,命下人放過豫讓。
第二次,豫讓為了不讓人認出自己,剃光了自己的胡須和眉毛,漆身使自己身上長滿癩瘡,又吞下火炭,讓自己聲音變啞。
傳說中還有這樣一個情節:豫讓在晉陽的街道上行乞,迎面碰到了自己的妻子,妻子早已不認識他了。但他走過后,身后卻傳來了妻子的哭聲,豫讓忍不住返回來詢問,妻子說:“看到你的牙齒,我想起了我的丈夫。”于是豫讓當夜用石塊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齒。
這一次,豫讓躲在了趙襄子騎馬必經的這座橋下準備行刺,然而也許是命運的安排,這次馬突然受驚,豫讓又被發現了。
趙襄子問他,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刺殺他。豫讓說“你殺了我主人全家,我要替他報仇。”趙襄子不明白,說:“你從前不也侍奉過范氏和中行氏嗎?你現在的主人智伯殺了他們,沒見你替他們報仇,這會兒怎么單單為智伯報仇?”
豫讓說:“我在他兩人手下的時候,那兩人根本不重視我,到了智伯那里,智伯卻很看重我,把我當國士看待,他是我的知己,士為知己者死,這就是我要替他報仇的原因。”
趙襄子不勝感慨,豫讓知道再無法殺死趙襄子報仇了,于是請求趙襄子把外衣脫下,連刺外衣三劍后,自刎于赤橋之畔。
豫讓死的那一天,趙國之士無不滄然涕下。
從結果上來看,豫讓是個失敗的刺客,但他卻值得舉國為他哭泣。這個過程是失敗的,但是失敗的過程成就了他的人格。司馬遷說“豫讓義,不為二心,作《刺客列傳》。”與其說他是盡臣子之忠,不如說是全知己之義。就像一本書上說過的:智伯給了豫讓尊嚴,所以,豫讓要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
試問今天的世上,有幾個人會為知己備嘗艱辛,有幾個人會為知遇之恩舍命相報。在自我的享受、個人的利益被無限推崇的時候,有幾個人能夠擲地有聲地說出這一句:“士為知己者死。”
這樣的慘烈決絕,讓我們今天的人感到驚嘆、動容,甚至是難以置信。然而翻開春秋戰國的史冊,卻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有著現代人難以想象的血性,輕生死,重俠義。這樣的人,也許除了心中的道義,沒有什么可以撼動他的決心,也沒有什么艱難可以擋住他的路。難怪韓非子要感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重俠義的人不畏懼犧牲,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也許正是統治者所畏懼的吧。
豫讓刺殺趙襄子的地方,就在今天太原西南晉祠附近的豫讓橋。豫讓橋原名赤橋,跨在智伯渠上。智伯渠本是智伯引水灌晉陽城用的,戰后用于農田灌溉。赤橋由趙襄子修建。歷史上的豫讓橋由砂石砌筑,橋上勾欄圍護,橋西有觀音廟,供奉著豫讓塑像。如今參天古槐仍在,豫讓橋卻毀于1958年,如今只留下遺址。
但是,在晉祠仍然可以看到修建于春秋戰國時代的智伯渠。正是有難老泉水從智伯渠緩緩流出,澆灌了周邊的千里沃野,才會在黃土高原上有一片難得的水稻田,才會有“晉祠大米”這一特產。如今來到晉祠,可以聽到許多關于智伯渠的傳說,除了“豫讓擊衣”的故事外,“剪桐封弟”、水母娘娘的傳說、張郎的故事等,都從未曾偏離過“忠信義”的主題。難怪有人說,水文化與人的精神道德是緊密聯系在一體的。
忠心不二的臣子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人性張揚的時代。除了有豫讓這樣輕死重義的刺客,還有許多忠心不二的臣子。
在太原以北的代縣縣城東南23公里,有一座古老的寺廟――趙杲觀,里面紀念的趙杲,就是一位忠臣。
代縣在春秋末期屬于代國的領地,代國國王的夫人是趙國國王的姐姐。因為有這樣的姻親關系,趙王到今山西代縣東北的夏屋山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即來赴會。不想在酒宴上趙王早已安排下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用斟酒的銅勺乘機擊殺代王及其從官。然后趙王興兵伐代,一舉占領了代國,將其領土并入趙氏版圖。代國夫人悲憤交加,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其余家人姬妾由丞相趙杲引護外逃,居住在天臺山石洞中。后人感其忠義,修廟建觀為趙杲觀。這個故事里的趙王,就是趙襄子。
今天的趙杲觀是明萬歷年間重修,供奉趙杲塑像。如今這里郁郁蔥蔥,成為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景。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忠臣護孤的事情同樣發生在山西陽泉盂縣境內的藏山。晉國大將軍屠岸賈陷害忠臣趙盾,慫恿晉國國君下令抄斬趙氏滿門。一夜之間,趙氏三百余口化為冤鬼。只有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因是國君的胞妹幸免于難,此時她已懷有身孕。
幾個月后莊姬公主產下一個男嬰。趙氏的門客公孫杵臼和好友程嬰想把孩子偷偷帶走。守將韓厥見程嬰一腔正義,十分感佩,放走程嬰和趙武,自己拔劍自刎。屠岸賈追查不到趙氏孤兒的下落,便宣布把全國半歲以內的嬰兒全部殺光。于是程嬰用自己的兒子冒充趙氏孤兒,假裝出賣了公孫杵臼。公孫和程嬰的兒子慘遭毒手,而程嬰身負著“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惡名,帶著趙氏孤兒隱居在山高谷深的盂山,一住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后,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在程嬰的協助下滅掉了權臣屠岸賈。趙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嬰忠義大白于天下,程嬰卻自刎而死,趙武為此服孝三年,盂山更名為藏山。這就是“趙氏孤兒”的故事。趙氏孤兒趙武不是別人,正是趙襄子的曾祖父。如果沒有義薄云天的公孫和程嬰,也就不會有后來的這些故事了。
一、音樂的優美
優美在音樂美諸范疇中最具有普遍性。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從大自然中感受到種種美好的事物,獲得種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生出種種富于詩情畫意的遐想,這些在音樂中就表現為優美。優美具有更加溫柔、平和、純凈與細膩的特點。舒展流暢的旋律,平穩有序的節奏,適中的速度與力度,以及均衡的結構形式等,構成優美的基本表現特征。舒曼在把一段的時尚音樂和他所追求的美的音樂作對比時曾這樣說過:“那一種不妨說是一朵花,這一種卻是思想上豐富得多的詩――那一種是粗糙的自然的萌動,這一種卻是詩人意識的勞作。”柏遼茲在論及音樂的藝術表現時也特別提出“詩意的美”是音樂所特別要追求的境界。
賀綠汀的鋼琴小品《牧童短笛》可以說是一首杰出的優美之作。由五聲音階構成的悠揚旋律,配之以清新柔美的復調,猶如一幅淡淡的鄉間水墨畫,又如一首田園小詩。快速活潑的中間段與首尾形成鮮明的對照。瞿希賢根據內蒙民歌《牧歌》改編的合唱則是一首具有優美品位的聲樂曲。舒展、悠長的歌調,配之以連綿起伏的復調式的合唱,加之無伴奏的純凈的人聲效果,充滿了詩情畫意。在中國音樂作品中我們還可以舉出《南泥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吐魯蕃的葡萄熟了》等歌曲以及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良宵》、古箏曲《漁舟唱晚》、江南絲竹《中花六板》等。在外國音樂作品中,著名的如貝多芬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門德爾松的《無言歌》、肖邦的《夜曲》以及許多大型器樂作品中的抒情樂章,大量的抒情歌曲等等。此外,還有一部分優秀的輕音樂曲也屬優美的范疇。
二、音樂的雄壯美
中國傳統美學中所講的陰柔美與陽剛美與我們這時所講的優美與壯美是一致的。如前所述,優美以溫柔、平和、純凈、細膩為特征,而雄壯美則以剛勁、果敢、勇武、粗獷為特征。人類自有史以來,就在為追求自身、群體與社會的解放與發展不斷地進行斗爭,并在斗爭中磨煉自己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在諸種藝術中,音樂擁有特別有力的手段:昂揚激越的音調、鏗鏘有力的節奏、整齊有序的形式來表現這種意志和精神。
軍歌和進行曲可以說是雄壯美的典型表現。馳名中外的《馬賽曲》、《國際歌》和義勇軍進行曲》,雖然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抒情的意味,然而,從它們所表現的感情性質和音樂特征來看,最基本的美學范疇卻是雄壯美。現實中的雄壯美往往是在群眾性的集體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反映到音樂中也更多地表現在群眾性的集體歌唱和各種形式的樂隊合奏中,中國的鑼鼓樂也特別具有一種雄壯美的意味。當然,音樂的雄壯美也并不僅僅表現在群眾性的歌唱與演奏中,決定性的因素還在于音樂本身的所具有的雄壯美的品位。例如:由民族英雄岳飛填詞的古曲《滿江紅》,雖是個人抒懷并多以獨唱形式表演,但是這首歌曲壯懷激烈的豪邁氣概,以及與之相配合的由大跳音程和寬廣的節奏所構成的動人旋律,即充分表現出一種壯美的品位。還有許多壯美的音樂節奏活潑、旋律跳蕩、速度偏快、帶有明朗樂觀的情調。如中國的《騎兵進行曲》、美國的《星條旗永遠飄揚》等。
三、音樂的崇高美
崇高是音樂美的另一種重要范疇。它與優美、雄壯美雖有相通之處,但它比優美更壯麗,比壯美更偉岸,并且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人類最初的崇高體驗來自與大自然的斗爭,那時人們把自己的力量作為崇高的象征。后來的宗教,則把上帝與神作為偶象,這時的崇高往往帶有超凡、神秘的氣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在追求自身解放的斗爭中產生的崇高感,則具有更為親切由衷的性質。
音樂是最適于表現崇高美的藝術形態之一。歌德曾說:“音樂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來。” 音樂的崇高美總是和贊美、歌頌、敬仰、崇拜、愛慕等精神內涵密切相關,并且常常和祖國、英雄、正義、理想、信仰等不平凡的對象和理想相聯系。
音樂表現崇高美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最常見的是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格調高昂的頌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是一部充分體現崇高美的典型之作。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這位音樂巨匠運用了他當時一切可能的手段: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隊、極富表現力的混聲大合唱、還有重唱與獨唱,以恢宏的氣勢熱情謳歌了他終生不渝的共和理想。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劉熾的《祖國頌》等作品,也都以磅礴宏偉的氣勢、奔騰洶涌的激情、高昂激越的格調,出色地表現出音樂的崇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