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鑒別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頸部的檢查
望診 仔細檢查患者的頸部,查看喉體大小是否正常、對稱。喉體膨大說明甲狀軟骨已被位于其后的新生物推開。一側隆起則常由于癌腫侵蝕甲狀軟骨翼板,向頸前軟組織侵犯所致。此外,還應注意頸側有無腫大的淋巴結,有無呼吸困難和三凹征表現。
聽診 主要是聽患者的發聲。早期,聲嘶常輕微,可以時輕時重,后來逐漸嚴重起來,很難好轉。
觸診 先摸清舌骨和甲狀軟骨上緣連接處,如有飽滿現象,則癌腫可能已侵及會厭前間隙。捏住喉頭向左右推動,正常時可以感到軟骨的摩擦音,這是由于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后部和頸椎相互摩擦所致;若摩擦音消失,說明癌腫向后侵犯,也顯示癌腫到晚期。對頸部淋巴結的檢查非常重要,先沿胸鎖乳突肌的前緣,自乳突向下摸到鎖骨上緣,檢查沿頸內靜脈淋巴結的變化,檢查淋巴結的大小、軟硬、數目及活動度。
喉鏡檢查
間接喉鏡檢查 醫師將其置于病人咽喉部利用光反射看清楚咽喉部情況,檢查無痛苦,但要求病人伸出舌頭,按要求發出“依”音。利用間接喉鏡檢查,臨床醫師可以了解絕大多數病人的喉部情況,可以觀察到會厭、杓會皺襞、室帶、聲帶、喉室、聲門下區。小部分患者不合作,咽反射敏感,會厭上抬不良,則很難在間接喉鏡下觀察清楚喉部情況。
直接喉鏡檢查 應用于間接喉鏡檢查不滿意或不易取得病理標本時,但因接受檢查的患者較痛苦,現已被纖維喉鏡檢查所代替。
纖維喉鏡檢查 纖維喉鏡檢查優點明顯,可確切了解病變外觀、部位、范圍及器官的活動情況;可看清間接喉鏡難以看清楚的部位,如前聯合、聲門下、喉室、會厭喉面等處;可鉗取活檢、涂片進行細胞學檢查;可減輕病人痛苦;可保存資料。
基于上述情況,間接喉鏡檢查不滿意、擬進行活檢、放射治療前、手術前、放射治療過程中了解療效者,均可進行纖維喉鏡檢查。
X線檢查 X線用于直接檢查喉部病變已成為過去,現在主要用于檢查肺部及氣管情況,排除肺部病變及手術禁忌證。
CT檢查或MRI檢查能較好地提示腫瘤的存在、腫塊的邊緣、部位擴展范圍、軟組織或軟骨及淋巴結受侵犯等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指導采取正確的治療策略。
病理學檢查 是確診喉癌的惟一途徑,放射治療、手術治療前都必須有明確的病理診斷,部分病例術前多次活檢無法確診有探查指征者也可進行喉裂開術,術中快速冰凍切片病理檢查,明確病理性質后確定手術范圍及方式。
喉結核 主要癥狀為喉痛和聲嘶。喉鏡檢查見喉黏膜蒼白水腫,伴多個淺表潰瘍,病變多位于喉的后部。也可表現為會厭、杓會厭襞廣泛性水腫和淺表潰瘍。胸部X線檢查,部分有進行性肺結核。痰的結核桿菌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但近年臨床上發現不少喉結核者肺部檢查為陰性,因此確診仍依賴于活檢。
喉角化癥及喉白斑 其表現為聲嘶喉內不適,中年以上男性多發,喉鏡見聲帶增厚,呈粉紅色或白色斑塊,周圍組織常有炎性反應,多為單側,亦可累及雙側聲帶,容易復發,有惡變傾向。病理活檢可確診。
喉狀瘤 此病幼兒多發,成人可見,目前,認為系病毒感染所致,常并發皮膚疣,男女無差別。主要表現為聲嘶,喉鏡見幼兒多在喉內各部發病,帶蒂,基底比較廣,呈現菜花狀。成人以單個帶蒂,常在聲帶發病,活動不受限,以男性為多,病變局限,病理檢查示重度不典型增生時,應徹底切除,以防惡變。
喉淀粉樣變 系由于慢性炎癥、血液和淋巴循環障礙、新陳代謝紊亂而引起的喉組織的淀粉樣變。主要表現為聲嘶,有時為喘鳴樣呼吸不暢,病變好發于聲門下喉前部,亦可在室帶、聲帶發病,呈單發或多發性結節,或黏膜彌漫增厚,聲帶甚少固定,病程較長,病檢淀粉樣蛋白剛果紅染色陽性。
喉梅毒 有聲嘶,喉痛輕。喉鏡檢查病變多見于喉前部,黏膜紅腫,常有隆起之梅毒結節和深潰瘍,愈合后瘢痕收縮粘連,致喉畸形。血清學檢查及喉部活檢可確診。
聲帶小結 其表現為輕度間隙性聲嘶,晚間加重,晨間較輕快,喉部干燥感、微痛及喉分泌物增多,好發于聲帶前中1/3交界處,游離緣對稱性黏膜小結,水腫狀,表面光滑,大小如米粒狀,基底較寬充血。休息,減少發聲,霧化吸入,超短波理療,適量抗生素治療等有效。較大者須在喉鏡下摘除。
喉息肉典型喉息肉易與喉癌鑒別,但因出血肉失去腫塊所引起的半透明特點,有時易于誤診,應將可疑的息肉送病理檢查,以免誤診。
喉室脫出或喉氣囊腫有時可以和喉室癌相混淆,喉室脫出和喉氣囊腫表面均光滑,并無潰瘍,X線片可見含氣空腔,診斷多無困難。
喉軟骨瘤此病極少見,常發生與環狀軟骨內面,發生于甲狀軟骨者少見,杓狀軟骨則極少發生這種腫瘤,其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表面黏膜光滑,活檢時質地較硬,不似癌腫容易切取。
聲帶癱瘓對不明原因的聲帶癱瘓,應考慮聲門下癌的可能,必須檢查排除。
接觸性潰瘍有時易將此病誤診為潰瘍性癌腫,接觸性潰瘍多發生于聲帶后部的聲帶突處,雖然病程頑固,但常局限于一處而不擴大,且時好時壞。活檢為壞死性組織,故不難鑒別。
Wegener氏肉芽腫此病臨床表現不聲嘶,喉部潰瘍,繼發感染,常伴發呼吸困難,病理組織為壞死性肉芽,脈管炎及散在巨細胞和炎性細胞浸潤。常并有肺、腎病變。需病理檢查確診。
喉良性混合瘤此病少見,來自小涎腺,在杓會厭襞或聲門上區發病。表面黏膜光滑,邊界清楚,瘤呈實性,頸部側位X線片見邊界光滑的腫塊陰影,病理檢查確診意義大。
喉氣管內甲狀腺少見,為胚胎期甲狀腺經軟骨長于氣管內,好發于聲門下區氣管外后壁處,腫物部分在氣管外,多發于地方性甲狀腺腫的中年婦女,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月經期加重,發聲正常,X線攝片見軟組織陰影突入氣管腔。131I掃描可見腫物區吸碘。
手足口病(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子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
診斷
臨床診斷病例根據病例臨床特征,結合流行病學史,對手足口病病例進行臨床診斷。①了解流行病學接觸史,包括:當地幼托機構或學校是否有類似疫情,或病例與類似患者有無接觸史等。②全年均可發病,好發于夏秋季節,發病對象以學齡前兒童為主。③臨床特征:潛伏期一般2~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病例急性起病,發熱,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于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由于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需全部出現。皮疹主要表現為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后不留痕跡。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癥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后良好,不留后遺癥。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
重癥病例 臨床表現:①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實驗室診斷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
病毒分離: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出腸道病毒。
血清學檢驗:病人血清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核酸檢驗: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皰疹掖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
此外,有文獻報道,同時采集咽拭子及其他部位標本進行PCR檢測病原核酸,如果患者有皰疹,則至少取2個皰疹的拭子,如果沒有皰疹,則取肛拭子,這樣可以提高病毒的檢出率,對于實驗室診斷更有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8)05-0952-02
婦科急腹癥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因而對其及時確診,及時治療相當重要。本科自2006年 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婦科急腹癥216例,經治療后均痊愈出院。現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婦科急腹癥216例,發病年齡19~46歲,平均34歲。其 中宮外孕197例(輸卵管妊娠破裂147例,輸卵管妊娠流產50例),巧克力囊腫破裂8例,輸 卵管卵巢膿腫4例,卵巢腫瘤蒂扭轉7例。216例均接受手術治療,并將切除標本全部送病理 檢查。
1.2 診斷及鑒別診斷
1.2.1 癥狀 216例均有腹痛,以下腹痛為甚,疼痛的程度以輸卵管妊娠破 裂最重,為撕 裂樣疼痛。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疼痛也較重,腹膜刺激癥狀明顯,但休克表現輕,可能有痛 經或不孕病史。輸卵管卵巢膿腫引起急性腹痛伴高熱。卵巢腫瘤蒂扭轉為突發一側下腹劇 痛。
1.2.2 體征 宮外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貌,其中125例( 63.45%)入院時處于休克 狀態。巧克力囊腫破裂急腹癥體征明顯,但內出血癥狀表現較輕,卵巢腫瘤蒂扭轉及輸卵管 卵巢膿腫無內出血表現,無1例出現休克表現。
1.2.3 婦科檢查 宮外孕患者子宮略大于正常,90%以上患者附件區可觸及 不具體包塊,壓痛明顯,后穹窿飽滿、觸痛。內出血多者有漂浮感。本組 5例巧克力囊腫破 裂附件區可見不具體包塊,3例子宮直腸凹陷觸及結節。輸卵管卵巢膿腫附件區觸及包塊, 觸 痛明顯,與子宮分界不清,卵巢腫瘤蒂扭轉子宮大小正常,附件區觸及包塊邊界清、觸痛 、包塊活動。
1.2.4 輔助檢查 197例宮外孕患者中行B超檢查170例,主要表現為子宮 大小正常或 稍大,宮腔內不見孕囊,附件區見邊界不清、回聲不均混合性包塊,有少數病例可見到類似 孕囊樣回聲,囊內見胚及胎心搏動,直腸子宮凹陷處有積液。卵巢腫瘤蒂扭轉B超常表現為 附件區包塊,囊壁常增厚,欠光滑,囊內透聲差,扭轉的蒂部回聲不均,盆腔內可見液性暗 區。輸卵管卵巢膿腫見有包塊,壁不規則厚,內回聲雜亂,見有反光增強不規則光點。巧 克力囊腫破裂B超見卵巢增大、囊壁厚、內有液性暗區、有反光增強的細點或見有分隔狀, 腹腔內有移動性濁音和內出血體征,后穹窿穿刺抽出咖啡色樣混濁液。急診入院做尿HCG定 性檢查,宮外孕患者全呈陽性,其余陰性。
2 結果
216例均采用手術治療(腹腔鏡微創手術或傳統開腹手術),并病理診斷確診,均全部治愈 出院。
2.1 宮外孕
經手術發現147例為輸卵管妊娠破裂,均采用患側輸卵管切除術。50例為輸卵 管妊娠流產,其中30例仍有活動出血,采取輸卵管切除;有20例采用開窗清除妊娠病灶,保 留輸卵管。
2.2 巧克力囊腫破裂
5例行囊壁剝除術,3例行附件切除術。
2.3 卵巢腫瘤蒂扭轉
7例均行患側附件切除術。
2.4 輸卵管卵巢膿腫
3例行全宮雙側附件切除術,1例行患側附件切除術。
3 討論
3.1 宮外孕是婦科的常見病,發生率為妊娠的2.7%,其中輸卵管妊娠最常見,占90%~95% [1]。宮外孕診斷較容易,根據患者有停經史、腹痛及不規則陰道流血、血尿HCG檢 查陽性、B超子 宮內未見孕囊而附件區可見不均質包塊,特別是行腹穿或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血,基本上 可診斷為宮外孕。本組197例宮外孕在術前均作出了正確診斷。
3.2 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病史上多有痛經或不孕史。破裂時囊液刺激腹膜可引起腹痛, 按囊液流出多少腹痛的輕重程度也不一,如裂孔大內容物流出多,則發生劇烈的腹 痛。若破裂時累及囊壁血管,還可合并內出血,此也是形成急腹癥的原因之一[2] 。 根據有 痛經、盆腔腫塊史,結合癥狀體征一般可考慮本病,行后穹窿穿刺可抽出淡咖啡樣混濁 液,不難確診。
3.3 卵巢腫瘤蒂扭轉多數診斷不困難。根據有盆腔包塊史,急驟發生腹痛,盆腔檢查發現 子宮與腫塊交界處觸痛明顯。若在改變后發生下腹部劇痛或原有附件包塊在改變 后發生劇烈腹痛,更應考慮扭轉的可能[2]。檢查時下腹一側可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反跳痛 或肌緊張,但不一定在腹部觸及腫塊。超聲常表現為一側卵巢增大或一側附件包塊(囊性 、實性或混合性),張力大,囊壁水腫增厚,內見出血灶,外周皮質部見多個大小不一的 卵泡,診斷關鍵是扭轉血管蒂的識別,常表現為漩渦狀低回聲包塊,內部有或沒有血流信號 [3,4]。
3.4 輸卵管卵巢膿腫常見于育齡婦女,以急性腹痛、高熱(多為弛張熱)、寒戰,有下腹 壓痛、反跳痛伴腹肌緊張,婦檢陰道有膿性分泌物,宮頸舉痛,觸痛陽性,附件觸及囊實 性腫物,壓痛。未破裂的膿腫先予保守治療,采用廣譜抗生素,若有效常規治療3~5d即 可改善癥狀,表現為疼痛、發熱好轉,白細胞下降,腹膜刺激癥狀緩解,否則應迅速手術治 療。本組4例輸卵管卵巢膿腫入院予積極抗炎治療后無好轉,均手術治療,術后恢復好。
參考文獻:
[1] 豐有吉,沈鏗. 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7.
[2] 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下冊)[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460,1461.
[3] HELVIE M A,SILVER T M. Ovarian torsion: sonographic eva luation[J]. J Clin Ultrasound,1989,17:327-332.
將文中的計數資料(%)錄入軟件SPSS16.0中,采用卡方檢驗兩種檢查方法對于病理確診的良惡性乳腺腫瘤患者的診斷準確率,P<0.05為差異顯著。
2結果
2.1病理確診結果術后病理檢查結果中,確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患者分別有23例和17例,良性腫瘤中,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瘤和乳腺脂肪瘤分別有10例、8例和5例,惡性腫瘤中,乳腺纖維肉瘤、乳腺分葉狀囊肉瘤及乳腺惡性淋巴瘤分別有9例、6例和2例。
2.2CT診斷的準確性評價表1中,CT對于良性乳腺腫瘤、惡性乳腺腫瘤分別為82.6%、88.2%,而鉬靶攝片的良性、惡性診斷準確率則分別為47.8%、41.2%,經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而CT、鉬靶攝片的總體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5.0%(34/40)、45.0%(18/40),CT的總體診斷準確率顯著更高(χ2=14.066,P=0.000)。
3討論
乳腺腫瘤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腫塊是其較為突出的臨床特征,家族性遺傳、放射性刺激、原有乳腺疾病、腺體致密等均為乳腺腫瘤的高危誘發因素[1]。乳腺腫瘤可分為良性、惡性兩種,及時準確的診斷可有效確定病灶位置、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鑒別腫瘤良惡性,對于控制乳腺腫瘤病情發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關鍵意義。在乳腺腫瘤的術前診斷方法中,鉬靶攝片超由于輻射量低、安全性高、價格低廉而成為了應用較多的輔助診斷手段,但鉬靶攝片的分辨率較低,攝片過程中又往往會出現干擾陰影(偽影),從而導致其不能有效識別所有腫塊,造成漏診情況,另一方面鉬靶掃描層面較為單一,對病灶的位置、范圍、大小缺乏直觀、定性的分析,不利于隱性病變的發現及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與鉬靶攝片相比,多層螺旋CT掃描的層次多、清晰度高、立體感強、覆蓋范圍廣,同時CT也可準確定位病灶、測量病灶大小,而良惡性腫瘤又具有較為顯著的CT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這也更利于醫師對于腫瘤的良惡性進行鑒別[3]。
【關鍵詞】肺栓塞 診斷 鑒別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以各種栓子阻塞肺動脈系統為其發病原因的一組疾病或臨床綜合征的總稱,包括肺血栓栓塞征、脂肪栓塞綜合征、羊水栓塞,空氣栓塞等。
肺血栓栓塞癥(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為來自靜脈系統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環和呼吸功能障礙為其主要臨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PTE為PE的最常見類型,占PE中的絕大多數,通常所稱PE即指P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來源于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PTE常為DVT的并發癥。
1 病因及危險因素
年齡與性別:肺栓塞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以50~60歲年齡段最多見,20~39歲年齡組女性深靜脈血栓病的發病比同齡男性高10倍。
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51%~71%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并發肺栓塞。
心肺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是肺血栓栓塞的主要危險因素。
創傷、手術:肺栓塞并發于外科或外傷者約占43%。
腫瘤:癌癥能增加肺栓塞發生的危險。
制動:下肢骨折、偏癱、手術后、重癥心肺疾病及健康人不適當的長期臥床或長途乘車(或飛機),肢體活動減少,降低靜脈血流的驅動力,易形成深靜脈血栓。
妊娠和避孕藥:孕婦血栓栓塞的發病率比同齡未孕婦女多7倍,服避孕藥的婦女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比不服藥者高4~7倍。
其他:肥胖,超過標準體重20%者栓塞病的發生率增加。脫水、某些血液病、代謝性疾病及靜脈內插管也易發生血栓病。
2 臨床表現
2.1癥狀與體征
2.1.1癥狀
呼吸困難及氣促(80%~90%),尤以活動后明顯。胸痛包括胸膜炎性胸痛(40%~70%)或心絞痛樣疼痛(4%~12%)。暈厥(11%~20%) 可為PTE的唯一或首發癥狀。煩躁不安、驚恐甚至瀕死感(55%)。咯血(11%~30%)常為小量咯血,大咯血少見。咳嗽(20%~37%)。心悸(10%~18%)。
臨床上出現“肺梗死三聯征”(呼吸困難、胸痛、咯血)者不足30%。
2.1.2體征
呼吸急促(70%),呼吸頻率>20次/分,是最常見體征。心動過速(30%~40%)。血壓變化,嚴重時可出現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發紺(1l%~16%)。發熱(43%)多為低熱,少數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發熱(7%)。頸靜脈充盈或搏動(12%)。肺部可聞及哮鳴音(5%)和(或)細濕啰音(18%~5l%),偶可聞及血管雜音。胸腔積液的相應體征(24%~30%)。肺動脈區第二音亢進或分裂(23%),P2>A2,三尖瓣區收縮期雜音。
2.2深靜脈血栓的癥狀與體征
下肢DVT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周徑增粗、疼痛或壓痛、淺靜脈擴張、皮膚色素沉著、行走后患肢易疲勞或腫脹加重。約半數或以上的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無自覺臨床癥狀和明顯體征。
2.3輔助檢查
2.3.1動脈血氣分析常表現為低氧血癥,低碳酸血癥,肺泡,動脈血氧分壓差增大。部分患者的結果可以正常。
2.3.2心電圖 大多數表現非特異性的心電圖異常。
2.3.3胸部X線平片 多有異常表現,但缺乏特異性。可表現為區域性肺血管紋理變細、稀疏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浸潤性陰影;尖端指向肺門的楔形陰影;患側橫膈抬高;少中量胸腔積液等。
2.3.4超聲心動圖間接征象:右室擴張,右肺動脈內徑增加,左室徑變小,室間隔左移及矛盾運動,肺動脈壓增高。直接征象:右心血栓有兩個類型:活動、蛇樣運動的組織和不活動、無蒂及致密的組織。
2.3.5血漿D-二聚體它是特異性的纖溶過程標記物。對急性PTE診斷的敏感性達92%~100%,但特異性低,僅為40%~43%。
2.3.6核素肺通氣/灌注掃描是PTE重要的診斷方法。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損,與通氣顯像不匹配。
2.3.7螺旋CT和電子束CT造影能夠發現段以上的肺動脈內的栓子,是PTE的確診手段之一。直接征象:肺動脈內低密度充盈缺損。間接征象:肺野楔形密度增高影,條帶狀的高密度區或盤狀肺不張等。
2.3.8磁共振成像對段以上的肺動脈內的栓子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
2.3.9肺動脈造影為PTE診斷的經典與參比方法。
2.3.10深靜脈血栓的輔助檢查
(1)超聲技術:可發現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靜脈內的血栓。
(2)MRI對有癥狀的急性DVT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達90%~100%。
(3)放射性核素靜脈造影:為無創性DVT檢測方法。
(4)靜脈造影:是診斷DVT的“金標準”。
3 診斷與鑒別診斷
3.1診斷標準
對于下列情況之一的人群,要警惕肺栓塞的可能:
3.1.1下肢無力、靜脈曲張、不對稱性下肢水腫和血栓性靜脈炎。
3.1.2原有疾病發生突然變化,呼吸困難加重或創傷后呼吸困難、胸痛、咯血。
3.1.3暈厥發作。
3.1.4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難。
3.1.5不能解釋的休克。
3.1.6低熱、血沉增快、黃疸、發紺等。
3.1.7心力衰竭對洋地黃制劑反應不好。
3.1.8X線胸片肺野有圓形或楔形陰影。
3.1.9肺掃描有血流灌注缺損。
3.1.10“原因不明的肺動脈高壓”及右室肥大等。
3.2鑒別診斷
3.2.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肺栓塞可出現劇烈胸痛伴心電圖酷似心肌梗死的圖形,需與急性心肌梗死相鑒別。急性心肌梗死好發年齡中年以上,既往有冠心病病史,胸痛劇烈、持久,伴休克征象,無呼吸困難、咳嗽癥狀,血壓下降較輕、緩慢,心電圖有特征性改變及演變過程,通過心電圖、血清酶學改變,肌鈣蛋白可確診。肺栓塞好發青年到老年,既往有心肺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性靜脈炎,胸痛劇烈,持續時間不定,伴休克征象,常有明顯呼吸困難、咳嗽、咯血,血壓下降急劇,心電圖無特征,選擇性肺動脈造影、肺掃描等檢查可確診。
3.2.2肺炎
發熱、胸痛、咳嗽、白細胞增多、X線胸片示浸潤陰影等易與肺栓塞相混淆。一般肺栓塞有較明顯的呼吸困難、頸靜脈充盈、下肢靜脈炎、X線胸片反復浸潤陰影和區域性肺血管紋理減少以及血氣異常等,應疑有肺栓塞,再進一步行CT和MRI等檢查可明確。
3.2.3肺不張
術后肺不張可能與肺栓塞相混淆,動脈血氣通常也不正常。周圍靜脈正常有助于區別,必要時行CT、MRI或肺動脈造影以鑒別。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