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苑漫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我是一個亡國之君,我對不起大唐!”李煜這樣想著,自己罪孽的歷史又涌上心頭。由于自己的昏庸無道,使有著幾百年輝煌歷史的唐朝盛世斷送在自己手里。由于貪生怕死,自己投降了宋朝,成為世人的笑柄。而今,雖然能夠茍活于世,但自己的良心卻受到了極大的譴責。此時,李煜心底泛起了一種莫名的哀傷。
遠處,一聲凄厲的鴉鳴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李煜邁著沉重的步伐,踏上每一層臺階,來到了西樓。此時已經是秋天,而李煜仍然穿著一件薄薄的衣衫。他的目光里,充滿著向往與悔恨——望向長安。頭上的月亮像一把鐮刀,又細又長,發出清冷的光,照的人不覺寒氣透骨。李煜不由得打了個冷顫,一回頭,看到院子中一棵梧桐樹,樹葉已經泛黃,有的正隨風飄落,在空中飛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麗極了,但是卻被鎖在這深墻大院之中,忍受著孤獨的折磨,對自己的美麗,也只能孤芳自賞,何其悲哉?回頭想想,自己的處境不也是這樣的嗎?被鎖在宋朝這個“金籠子”里,欲出不得,是怎樣的一種苦,怎樣的一種痛啊?!
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貫徹義務教育理念,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 具體工作
以閱讀教學為主,共完成六個單元共三十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每個單元一個主題,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1. 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2. 加強了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
3. 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起環保意識。
4. 學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間文化。不僅感覺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無窮樂趣,還體會到了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
5. 在優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積累了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了語感。
6. 在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品味了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結合親身體驗加深了理解。
(一) 完成了六次綜合性學習,繼續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 獻給母親的歌
(1) 通過活動,讓學生多側面地認識了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2) 讓學生學會了用適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情,學會理性地思考母愛以及“愛”的內涵;
(3) 培養學生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2. 尋覓春天的蹤跡
(1) 通過尋覓、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點生命在春天里成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
(2) 在觀賞春天、贊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3) 培養學生在觀察中勤于記錄的習慣,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3. 科海泛舟
(1) 通過活動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 引導并幫助了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 培養了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4. 到民間采風去 共2頁,當前第1頁1
(1) 借“采風”引導了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2) 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5. 古詩苑漫步
(1) 通過此次活動,引導了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古代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 通過分門別類輯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聲情并茂誦古詩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欣賞、吟誦、演唱古詩詞以及圍繞一個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積累名言警句,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3) 通過此次活動,激發學生用多種藝術形式解讀古詩詞的熱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漫步古詩苑的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指導學生完成了八篇習作,完成情況良好。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1. 媽媽,您聽我說
2. 二十年后
3. 春天的贊歌
4. 有家真好
5. 朋友
6. 快樂的春之旅
7. 五一節最開心的一件事
8. 理解
(三) 堅持上好閱讀課。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由原來的不想看書發展到閱讀興趣漸濃,每周一節的閱讀課堅持不懈,學生主動提出要看書,并且堅持做好讀書筆記。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閱讀面得到了大大的拓展,課外知識幾乎由原來的一無所知到略知其二,文學素養得到了提升,同時也對學生學會做人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比喻門
下面每句詩中都缺少一個比喻字,只有填對了,歡樂谷的大門才能敞開,讓你進去游玩。
1.洞庭春盡水如( ) 柳宗元
2.清歌一曲月如( ) 高 適
3.子規聲里雨如( ) 翁 卷
4.燕山雪花大如( ) 李 白
5.天街小雨潤如( ) 韓 愈
6.自在飛花輕似( ) 秦 觀
7.中原北望氣如( ) 陸 游
8.二月春風似( ) 賀知章
9.明月如霜,好風如( ) 蘇 軾
10.春來江水綠如( ) 白居易
二、名人亭
進了大門,我們來到“名人亭”,只見亭內貼著這樣一則趣題:下面五組成語中各藏著一位詩人的名字,請你找出來寫在括號內。
1.瓜田李下 顛倒黑白 ( )
2.朝秦暮楚 觀言觀色 ( )
3.光怪陸離 游手好閑 ( )
4.白璧無瑕 居高臨下 移風易俗 ( )
5.稱王稱霸 安然無恙 石破天驚 ( )
三、鳥影廊
走出“名人亭”,我們又漫步在“鳥影廊”,只見走廊的左側貼著許多描寫“鳥”的詩句,別具風格。請你填一填。
1.月落( )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唐〕張繼《楓橋夜泊》
2.千里( )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唐〕杜牧《江南春》
3.兩個( )鳴翠柳,一行( )上青天。
〔唐〕杜甫《絕句》
4.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 )雪紛紛。
〔唐〕高適《別董大》
5.黃( )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唐〕崔顥《黃鶴樓》
6.關關( ),在河之洲。
《詩經?周南?關雎》
7.泥融飛( ),沙暖睡( )。
〔唐〕杜甫《絕句二首》
8.草枯( )眼疾,雪盡馬蹄輕。
〔唐〕王維《觀獵》
四、“菜詩”食堂
走出“鳥影廊”,我們感覺肚子有點餓了,便走進“菜詩”食堂。不過,只有猜對了廚師做的這四道菜所表示的四句詩,才可以用餐噢!
有位廚師精通詩詞,每做一道菜,都能對出一句優美的詩來。一位秀才故意出難題,給廚師兩個雞蛋,要他做幾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詩。廚師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兩個純蛋黃,幾根青菜絲;第二道菜,把熟雞蛋白切成小塊,排成一字形,下面鋪了一張青菜葉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湯,上面漂著兩個蛋殼。秀才見了,深表佩服。
這四道菜所表示的四句詩是:
五、怪詩廳
在“菜詩”食堂用餐后,我們又來到“怪詩廳”休息,廳內張貼著許多怪詩句。其中有這樣一題,請你觀察這首詩的特別之處,然后根據這首怪詩,猜出一副對聯來。
龍 湖湖湖湖湖
虎虎 海海海海
望 會
山山山 仙仙仙仙仙仙仙
一副對聯:
六、疊字道
游玩了歡樂谷,我們準備回去,只見出口貼著一首疊字詩,別具風格。詩中的疊字空了出來,只有填對了答案,工作人員才能打開通道,讓你回去哦。加油!
選擇欄:
A.白白紅紅 B.來來往往 C.行行坐坐
D.世世生生 E.整整齊齊 F.飄飄拂拂
G.蒼蒼翠翠 H.渺渺茫茫
疊字詩:
墨潑天,雨如煙。
山遮寺,花滿川。
一、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貫徹義務教育理念,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面向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讓學生認識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生學習情況。
(一)以閱讀教學為主,共完成六個單元共三十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每個單元一個主題,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
(1)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而了解社會人生;繼續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2)加強了朗讀,注意課文中的聯想與想像,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
(3)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起環保意識。
(4)學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間文化。不僅感覺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蘊含的無窮樂趣,還體會到了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產生的藝術效果。
(5)在優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積累了常見的文言詞語,增強了語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品味了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結合親身體驗加深了理解。
(二) 完成了六次綜合性學習,繼續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1.獻給母親的歌
(1)通過活動,讓學生多側面地認識了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
(2) 讓學生學會了用適當的方式向母親表達感情,學會理性地思考母愛以及“愛”的內涵;
(3)培養學生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2. 尋覓春天的蹤跡
(1) 通過尋覓、觀察春天的蹤跡,讓學生深入認識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點生命在春天里成長變化的過程及特點,培養熱愛春天的情感;
(2)在觀賞春天、贊美春天的活動過程中,加深對春天的體驗和感悟,培養初步的自然觀賞和藝術欣賞的能力;
(3)培養學生在觀察中勤于記錄的習慣,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養能將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語言表達能力。
3.科海泛舟
(1)通過活動激發了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并幫助了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了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4.古詩苑漫步
(1)通過此次活動,引導了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燦爛輝煌,感受古代詩詞作品的豐富多彩,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過分門別類輯古詩、別出心裁品古詩、聲情并茂誦古詩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欣賞、吟誦、演唱古詩詞以及圍繞一個主題查找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積累名言警句,發展語言能力,培養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3)通過此次活動,激發學生用多種藝術形式解讀古詩詞的熱情,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漫步古詩苑的活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三)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指導學生完成了八篇習作,完成情況良好。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主要教學經驗與體會。
1、建設教學方式,建構課堂活力
教學課堂始終應當重視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激活對前人所積累之經驗的生活體驗,激發求知欲望。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驅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本人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各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始終采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范聽眾。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小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間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煉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著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2、引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以實施課程改革的高標準為出發點,反復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討,研究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于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及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閱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 ——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運作方法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作為探究的心得,本人也撰寫了教學論文(札記)。
3、優化教學手段,強化學習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
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為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教學中,我一改過去課堂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內容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結構上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狀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學生從原有的課堂圈子中“解放”出來,調動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他們能夠在自主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擴展創造性思維。
4、扎實多樣訓練,務實語文技能
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由知識的占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 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由是,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于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板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循環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 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放飛思想,大膽發揮……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么,學生對于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初中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復的訓練過程。
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版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循環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大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
四、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關鍵詞:詩詞;陶冶;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005
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幾千年燦爛文明的象征,他就像一朵永遠綻放在中國人心中的花朵。然而,最吸引人的卻是古詩詞的靈魂,他陶冶了一顆顆幼小的心靈;放飛了一個個年輕人的夢想;沉醉著一個個成年人的心智。作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走進了詩詞的靈魂,引導學生從詩詞中去放飛自己的人生之歌,引導學生學習去揣摩古詩詞的絕美意境,則成了我們語文課中的重要任務。那如何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的靈魂呢?
一、讓學生走進詩詞中作者寫作的生活背景
理解古詩詞,必須將古詩詞放回作者原本的生活背景中,才能從作者生活的點點滴滴去感受作者所吐的心聲,學生才能快速地理解古詩詞。詩詞是詩人生活的高度縮影,人們常說:詩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理解古詩詞必須從詩詞的寫作背景出發,才能將詩詞中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地領悟出來。
如要理解千古詞帝李煜的《虞美人》,我們則要讓學生了解李后主晚年那段悲慘的生活:國家破滅,妻離子散,自己淪為階下囚,每天都要看別人的臉色生活,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然后再帶領學生追溯他前半生風花雪月、錦衣玉食、成天與自己的妻子周后一起填詞、作詩、繪畫的悠閑生活,學生通過對比就能將這首詞“問人、問天、問自己”的無限憂愁和孤獨傷感領悟出來,而且對本首詩詞的關鍵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理解更加深刻。
再如理解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如果不了解這首詩的具體背景,就會捕捉不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情感。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春。唐玄宗大寶十四年冬天,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杜甫自鹿州羌村只身北上,前往投奔,但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虜,押回淪陷的長安。公元757年三月,大自然的美好春光又降臨到這座歷經洗劫、繁華消盡的都城,杜甫憂傷地徘徊于曲江一帶,感時念亂,睹物神傷,吟成了這首名作。了解了作者的遭遇,文章的寫作大背景,學生理解時就能很明白地將作者的憂國思鄉之情揣摩出來,對于這首詩的名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賞析也迎刃而解。
二、讓學生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
古詩詞的語言之美,體現在古詩詞的遣詞、造句、聲律、音韻上。往往可以通過唱歌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深知,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韻律、節奏,又講究平仄對應、韻腳合轍,以及字數、句式的整齊,因此,古詩詞誦讀起來往往瑯瑯上口,使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在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好好吟誦,感受古詩詞語言的韻味之美。
1. 巧用現代媒體,直觀形象吟誦古詩詞
葉圣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美讀”,就是有表情地朗讀詩詞,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對象的美。媒體則能將古詩詞通過直觀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將古詩詞形象直觀地再現出來,而且有利于學生去抓住作者的心靈。
千古名篇《雨霖鈴》,就可以先讓學生在畫面配朗讀的多媒體課件中進行,從而感受這首詞的無限魅力;之后還可以讓學生在歌唱家童麗優美的歌聲中聆聽《雨霖鈴》的語言美和音韻美。
大文豪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可以用朗誦家鮑國安的朗誦去讓學生感受坡語言的豪情美,也可以歌唱家王菲的歌聲去感受這歌詞的魅力。這樣,學生不但提高了對詩詞的領悟能力,而且教會了如何吟誦古詩詞,增加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2. 品讀,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
愛迪生說過:“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初中生,也有一定的文化根基,感受語言美,可以在品讀上下苦工夫。
品讀,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目的、帶著情趣去感受語言的美。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就有一句千古名言――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品讀過程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知道里面所用的修辭手法、描寫方法,是否對仗工整,音韻是否和諧,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再如《虞美人》,這首詞就引導學生在從長短不同的句式,優美的韻律,感傷的字詞上去感受這首詞的美。
三、讓學生欣賞古詩詞獨特的畫面美
坡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 ,不僅如此,在從古至今的古詩詞中,大多數詩詞都具有這樣一個特點。一首詩是一首歌,一首詩是一個經典的故事,一首詩更是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相宜的圖畫。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古典詩詞的畫面美。
如教學杜牧《泊秦淮》詩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時,就要引領學生感受月色朦朧的秦淮河夜景;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教學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夕陽西下,楊花漫漫,笛聲悠遠,離人憂愁的畫面。除此之外,還可以運用今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直接將詩詞的畫面再現出來,學生則更能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畫面美,從而走進詩詞的靈魂。
四、讓學生領悟古詩詞深邃的意境美
意境是非常微妙的,看不見摸不著,全靠教師來領學生去感受、領悟。古詩詞中的佳作無一不具有意境美。因此,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感悟詩詞中所創造的意境美,才算完成了古詩詞的教學任務。
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美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情和景是構成詩詞意境的兩個主要因素。“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中景物都打上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烙印。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感悟詩中所表達的情思,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
如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一看到這首曲子,學生都知道這首曲中羅列了十種景物,構成一副荒涼寂寞的風景畫。那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思?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外在景物是詩人主觀情思的投射這一點出發,使學生明白這首曲表達了詩人的漂泊流落之感、思念家鄉之情和孤獨寂寞之心。這首曲中,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是為“斷腸人”的心情而設,所有的景物都是“斷腸人”的主觀感情的外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構成了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