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國桂花之鄉

      中國桂花之鄉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第1篇

      【關鍵詞】周禮;城鄉規劃;土地管理;禮制特征

      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周禮》作為“三禮”的經典著作之一,對我國上古時期的禮法、禮義作了權威性的記載和解釋,對后世歷代的禮制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也是是中國早期城市規劃思想的淵源。本文試圖對《周禮》中有關土地的劃分、城市規劃、營建制度方面所反映的禮制文化內涵進行初步探討,期望對早期城市規劃思想中禮制特征的研究有幫助。

      1 《周禮》中國土規劃的總原則

      《周禮》開篇即開門見山地闡明了周王朝國土規劃的總原則:“為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也就是說天子建都,就要首先分析周圍的關系,擺正應處的位置,并安排城廓的檔次和大小,同時開發處理好城鄉關系,設置官吏分配職責,用以為其子民樹立標準。由此確立了天子隆重的威儀,以及“王權至上”、“唯我獨尊”的奴隸制社會禮儀和制度。

      圍繞著如何突出天子中心地位的禮制思想,《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詳細描述了辨別土地等級的具體操作方法,并按照宗法分封的禮制制度對土地級別、規模、人口數量及野外道路的等級進行了詳細劃分。

      2 土地規劃的禮制特征

      2.1 農田規劃的禮制體系

      周代城邑規劃思想由古老的井田制概念轉化而來,其對“野”即農田的規劃布局進行了細密而整齊的等級分配。《地官?小司徒》記載的“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描述了“夫-井-邑-丘-甸-縣-都”的“井邑制度”,即七級社會組織機構和與之相應的土地管理制度,對農田地塊的規模組織形式作明確的數量等級劃分。同時,《地官?遂人》中的“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則述及“遂-溝-洫-澮-川”的“溝洫制度”。農田以“夫”為基本單位,一夫受田百畝。“井邑”和“溝洫”兩個系統形成了田間有溝洫、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這些縱橫交錯的小路最后匯集到通往王畿的“路”通達于王畿。

      2.2 國土規劃的層次

      《詩經》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前天下的土地是歸屬周王的。從國土規劃的層次來看,周代的國土疆域內以周天子的王城為核心,并以“土圭”這種測日影的工具找到王城平面的中心點“地中”,天子直接管轄的疆土則是方千里的王畿。王畿內皆為“王田”,并在地界之處挖溝、筑堤和栽樹來標識其邊界范圍。

      同時再以方千里的王畿為中心,依次分別為諸公之地五百里,諸侯之地四百里,諸伯之地三百里,諸子之地二百里,諸男之地一百里,呈“井”字形并由里向外層層分封,形成奴隸制社會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意在于以強調天子的中心政治地位。在《周禮》中,各類土地的“封界”無不如此,并以此為制度。

      2.3 土地等級的辨別方法

      國家中最好的土地當然是要規劃給周王的,然后再將其他各等次的土地分封給諸侯。那么,周代是采用了怎樣的方法辨別土地的等級呢?《地官?大司徒》中給出了答案,土地的辨別采用的是“土會之法”、“土宜之法”和“土均之法”。

      “土會之法”和“土宜之法”是用來辨別規劃土地的土質質量和所適合種植的物種,為將來劃分土地做現狀基礎情況的分析。同時,結合宗法分封的禮制,再采用“土均之法”劃分土地的規模和區分地理位置的優越。這三種方法是一個嚴密、完整、系統的土地劃分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當時的土地劃分制度并不是簡單地只以等級高低進行機械的劃分土地,同時也兼顧“均平”的原則,突出體現小土地平均分配的思想。實際操作中以家或夫為受田單位,強調不以平均的土地單位面積為基礎,而是以平均的土地生產能力――土地的肥瘠為授田的依據。

      3 城市規劃的禮制特征

      3.1 城市規模等級

      《周禮?考工記》記載了詳細的匠人營國制度,按照城邑的等級,制定各項具體營建措施,并用量的概念來表述城邑建設中禮制的等級差別,借以控制各級城邑的建設規模。這套制度由城邑建設體制、禮制營建制度及城邑規劃制度組成,其中禮制營建制度是實施城邑建設體制的特定手段。

      《周禮》的禮制思想在城市建設方面要求皇宮以及天子朝事的宮殿位于中央部位,必須能夠體現出至高無上、尊統于一的地位。因此天子所屬的一切建筑均要高于都城的其他建筑,高于全國其他一切城市。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各級王公貴族,要按禮制各行其位;各級地方統治機構均按其位、其所在城市,其官衙規模大小、房屋用的材料顏色、大門間數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3.2 城市規劃布局

      《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詳細勾畫出古代都城的理想規劃布局形式,對于都城中的建筑布局形式和規模都制定了嚴格的等級禮制劃分制度。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王城規劃的主要制度,不僅確立了以王宮為主體中心,而且奠定了整個規劃結構的框架,充分體現了王權至上的規劃思想。它主要是指要將王宮布置在王城的中心,左右應基本對稱,有強烈的中軸線,象征政權的三朝則應依次布置在這條中軸線上。王宮外,對稱放置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臣民以地位尊卑分層次拱衛周圍,聚集為一個有機的總體。

      3.3 城邑營建等級

      《考工記?匠人營國》中,采用量化的方法來表達建筑的禮制等級差別。如結合主人身份的尊卑,制定其房屋的具體尺寸和規模:“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城邑營建制度上的等級差別表現得更為明顯。以王城為基準,“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依此按一定的差額遞減來劃定出王城、諸侯城、卿大夫采邑等三個等級。其次,在城內道路的寬窄中也應用了明確的禮制劃分制度,王城的道路規定是“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這說明王城的經緯涂寬為九軌(七丈二尺);諸侯城的經緯涂寬度不能大于王城的環涂寬度即寬度不大于七軌(五丈六尺);諸侯國都城、卿大夫采邑的經緯涂寬度不能大于王城的野涂寬度,即寬度不大于五軌(四丈)。

      4 結語

      《周禮》的禮制思想根據宗法血緣和政治要求,實行宗法分區,不僅在等級分區、規模大小的劃分方面有著嚴謹的禮制制度,還用明確的尺度和操作方法來加以實施,用宗法與政治相結合的方法強化王權的尊嚴。這種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強烈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及其思想理論。

      【參考文獻】

      [1]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論叢[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第2篇

      【關鍵詞】控制性詳細規劃;前期研究;層次與深度;可操作性

      0.引言

      在我國的規劃體系中,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核心價值在于“承上啟下”,它以量化指標將總體規劃的原則、意圖和宏觀的控制,轉化為對城市土地乃至三維空間的定量、微觀的控制,從而具有宏觀與微觀、整體與局部的雙重屬性。《城鄉規劃法》明確提出將依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提出的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同時嚴格了控規等規劃的修改程序。本文結合作者近幾年來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實踐,就前期研究、指標體系、編制深度和層次控制方面等出現的問題做了進一步思考,希望能尋求合理的控規編制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務于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

      1現行控規編制中存在的問題

      在城市發展快速推進的今天,城市建設用地在全市范圍內快速蔓延,而控制性詳規編制相對滯后以及編制過程中科學性的不足等原因使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顯現出來。結合作者這些年來對控規的編制和實施情況來看,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控規的制定缺乏足夠的前期研究

      由于規劃前期研究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導致控規編制的依據不足,編制成果不合理。目前的很多情況是城市建設處于開發的熱潮,規劃成果往往作為“政治任務”要求在較短的設計周期內完成。一方面,由于上位規劃的指導意見不明確,完成控規所需的前期研究內容存在很大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控規編制的表達形式簡單規范,很多內容即使沒有深入的前期研究也可以完成,而且在審批過程中難以發現其科學性和依據不充分的缺點,因此在城市控規的編制過程中,較多設計編制單位不會進行深入和多方面的前期研究工作,對城市建設現狀資料未進行充分仔細的研究以獲取充分且具有科學性的設計依據,自然出來的編制成果就帶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付諸于規劃管理的實際操作中很容易出現問題。

      1.2產權地塊的問題沒有得到重視

      某市現行的行政體制中規劃部門和國土部門是分開設置的,地籍資料由國土部門單獨掌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沒有進行資源共享;規劃設計單位在控規編制階段很少結合土地部門的土地權屬資料進行設計,新區建設問題不明顯,但是在舊城改造規劃時同樣對待,問題就顯現出來了。當我們把看上去制圖規范、內容齊全、設施布局合理的規劃方案對照國土部門的地籍圖紙后,常常會發現規劃的綠地、公共配套設施橫跨幾個產權地塊,給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路網的設計線型合理、間距密度符合規范但卻將很大量難拆遷的現狀建筑劃到道路中央而導致道路設計脫離現實無法付諸實施等等。沒有充分重視產權地塊是導致控規成果難以順利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1.3控制指標體系與市場操作的不適應性

      以控制性詳規中重要指標容積率的調整為例,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城區建設,有的是一再調整,而且每一次的調整都有充足的理由。指標的調整與突破固然是開發主體追求經濟效益和自身社會效益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控規自身技術體系不嚴謹,指標的選取缺乏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不能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在編制規劃時,設計單位并未就規劃地塊作充分的相關經濟分析和論證,出來的成果要求是改造后的容積率應控制在1.8,或者更低,這和新區建設容積率控制在1.6左右并沒有多大的本質區別。試想,在容積率本來就是接近1.8的舊城區地塊,這樣的控制指標如何能使一個開發商做到在考慮拆遷成本和建設成本的前提下獲取合適的建設回報?接下來的發展情況很自然的是開發商先拿下地塊,然后申請較大幅度的調整容積率等相關利益指標。容積率的指標調整,又直接受影響的環境容量、配套設施等指標卻沒有跟上同步調整,這種連環影響變動就導致出現了上面所說的控規控不住的情況。

      2.對當下控規編制問題的解決思路

      2.1做好控規的前期研究工作

      控規編制的前期研究,不僅包括梳理上一層次規劃即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對控規的要求,還包括各類專項研究如城市設計研究、土地經濟研究、交通影響研究、市政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文物古跡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控規的編制受時間和資金安排的影響很大,等控規任務下達再開始按工作計劃進行具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前期研究工作存在相當的難度,多數是設計者匆匆忙忙收集分析資料,審批者走馬觀花草草了事。如何才能落實控規的前期研究工作,讓控規編制能夠在前期研究充分、規劃依據明確的條件下,專注于技術的理性過程呢?具體來說,就是結合近期建設計劃,提前對要進行編制的控規列入年度計劃,有針對性地明確需要完成的相關研究內容,并安排專項資金和時間進行方向性研究,將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結論納入控規的編制成果。這樣一來,在審查控規編制成果時就可以將前期研究的成果和結論一并評估,既節約了研究時間也保證了研究質量,同時也方便為控規調整和修編時提供充足的基礎資料和背景情況查詢。

      2.2建立科學的控制指標體系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控制指標體系的確定,指標體系是控規的靈魂所在,控制指標的選取,以及強制性指標和引導性指標有針對性的區分選擇,成為控規編制成功的關鍵所在。建立科學的控規指標體系,應該結合城市性質及其不同的建設發展階段,做有針對性的指標研究,以避免出現過多的主觀臆斷。針對不同地段、不同類型的建筑、不同規模的開發等提出了相應的一些建設控制指標,并確定了規定性指標和引導性指標的區分,體現了不同的賦值標準,為我們建立科學的控規指標體系提供了一條思路。但要使控規指標體系體現控規編制的科學性、公平性及地域特色,尚需要投入大量的相關研究工作。

      2.3重視現狀處理,提高控規的可操作性

      控規的編制和切入的這一階段,所面對的建設情況較復雜,有已形成的建設現狀、正在建設的項目、已經獲得建設許可但還沒有展開建設的項目以及擬建的項目等,這些都是影響控規編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關鍵性因素。重視現狀處理,對已形成的建設現狀如何與控規良好銜接過渡,將這些地段逐步納入正常合法的建設軌道是控規編制所應解決的重要問題。

      2.4區分控制、分步展開進行控規的編制

      我們要結合城市的發展節奏,根據城市近期建設規劃,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分步、有序地推進城市控制性規劃的編制,來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符合科學的規劃發展觀要求。按區分控制、分步編制來進行控規的編制應該是當下比較積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區分控制,是指針對城市建設區域劃分為一般控制區域和特殊控制區域。對于諸如新住宅區建設、遠期開發區等建設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制定一般深度的控制性規劃,而對于舊城區、近期開發區、小規模開發地段以及其他重要地段則應進行特殊控制,在一般性控制的基礎上加深一層控制內容。根據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建設情況制定深度的控規,使控規具有一定的彈性,同時也使規劃具備更強的適應性。

      3.結語

      本文結合實際規劃編制工作中所面對的具體問題做了一些思考,試圖找出一些更切合實際的辦法。但由于城市規劃復雜性的存在,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勞永逸的問題解決辦法,這需要我們轉變規劃編制和管理理念,更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努力學習和探索,以尋求一條既能適應城市快速發展需要,又能保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之路。

      參考文獻:

      [1]控制性詳細規劃.夏南凱.田寶江.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8.

      [2]某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06.10.

      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第3篇

      國際上,對地理標志與原產地的命名制度起源于法國,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1]。地理標志主要是針對傳統名優特產(一般為廣義的特產,如酒類、工藝品、食品、紡織品、農產品等)進行知識產權的保護[1-8]。桂花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是兼備觀賞、實用功能的名貴園林樹種[10-11]。咸寧市是桂花之鄉,桂花資源優勢較為明顯。我國現僅有2種桂花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因此,對咸寧市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地理標志保護進行探討。

      1我國地理標志保護概況

      1.1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00年1月31日,紹興酒成為我國第1種國家原產地域產品,即地理標志產品。此后,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簡稱國家質檢總局)依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進行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國內先后實施保護的產品達957種,涉及15個大類,包括酒類、水產品、工藝品、食用油、飲料、蔬菜、調味品、牲畜、果品、中藥材、家禽、糧食、茶類、紡織品、花卉等,其保護范圍分布于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四川、廣東、湖北等3個省份地理標志產品種數分列前3名。

      湖北有73種特產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咸寧市僅2種:羊樓洞磚茶(洞茶)、赤壁獼猴桃。羊樓洞磚茶(洞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是咸寧市的赤壁市趙李橋鎮、新店鎮、茶庵嶺鎮、神山鎮、余家橋鄉5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赤壁獼猴桃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咸寧市的赤壁市現轄行政區域。此外,我國批準對產自法國、西班牙、英國的9種歐洲特產(干邑、孔泰奶酪、洛克福奶酪、阿讓李子干、馬吉那山脈橄欖油、布列高科爾多瓦橄欖油、蘇格蘭威士忌、西鄉農場切德奶酪、蘇格蘭養殖三文魚)進行了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工作。

      1.2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注冊

      1995年國家工商總局開始了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工作。迄今為止,該總局注冊了32個省、市、自治區地理標志商標1 004件(含臺灣省的1件),其中浙江、山東、福建等3個省地理標志商標件數,分列前3名。這些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的商品涉及16個大類分別為茶類、紡織品、果品、酒類、牲畜、飲料、蔬菜、糧食、調味品、水產品、工藝品、家禽、花卉、食用油、中藥材、煙草等。湖北省現有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達42件,咸寧市目前還沒有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此外,國家工商總局還注冊了來自其他8個國家的36件地理標志商標,包括泰國、墨西哥、牙買加、意大利、英國、美國、德國、韓國等。

      1.3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

      2008年,農業部才開始農產品的地理標志登記工作。迄今為止,農業部依據《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程序》《農產品地理標志使用規范》,先后登記了各地的特產農產品地理標志966種。這些標志分布于29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四川、山東、黑龍江等3個省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種數位于全國的前3名,而海南與天津等省、市,迄今尚未有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這些產品種類僅為14個大類,包括糧食、花卉、煙草、食用油、蔬菜、紡織原料、牲畜、家禽、果品、中藥材、水產品、茶類、飲料、調味品等,其中以蔬菜、中藥材、果品、糧食、水產品、牲畜、茶類為主。湖北省現有35種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其中咸寧市僅有1種:通城豬。通城豬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是咸寧市的通城縣雋水鎮、石南鎮、北港鎮、五里鎮、馬港鎮、沙堆鎮、關刀鎮、麥市鎮、塘湖鎮、大坪鄉、四莊鄉等11個鄉鎮,167個行政村,4個國營林場。

      2我國桂花資源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概況

      我國對桂花資源實施地理標志保護較晚。國家質檢總局于2010批準對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因此,浦城桂花、潢川金桂分別成了全國第697種、第778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浦城桂花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福建省浦城縣現轄行政區域;潢川金桂的地理標志保護范圍為河南省潢川縣卜塔集鎮、春申街道辦事處、白店鄉、傳流店鄉、仁和鎮、弋陽街道辦事處、魏崗鄉、老城街道辦事處、隆古鄉、付店鎮、雙柳樹鎮、江家集鎮、踅孜鎮、來龍鄉、上油崗鄉、談店鄉、定城街道辦事處、張集鄉、桃林鋪鎮、黃寺崗鎮、傘陂寺鎮、黃湖農場等2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農場現轄行政區域。然而,我國桂花資源均尚未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也還未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3咸寧市桂花資源優勢

      咸寧市栽培桂花的歷史比較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2300多年前戰國時期詩人屈原途經咸寧市寫下了贊美桂花的美妙詩句。500年前民間就有釀制桂花美酒的傳統。目前,咸安市還存有少量的千年古桂。咸寧市于1963年、1983年先后分別被國家命名為“桂花之鄉”;2000年,國家再次將咸寧市咸安區命名為唯一的“中國桂花之鄉”。咸寧市的桂花資源位于全國第1位,“桂鄉”美名享譽全國。該市桂花品種的數量、基地面積、鮮桂花的產量、桂花品質等資源指標始終在全國保持領先。全市6個縣市區45個鄉鎮有近30個桂花品種,銀桂、金桂、丹桂、四季桂四大品種群資源非常豐富。

      4咸寧市桂花資源的地理標志保護發展對策

      4.1申請對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地理標志保護

      眾所周知,地理標志保護對傳統特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對桂花之鄉咸寧市的桂花資源實施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咸寧市桂花及其相關特產(咸寧桂花茶、咸寧桂花蜂蜜、咸寧桂花酒、咸寧桂花蜜酒、咸寧桂花糕、咸寧桂花糖等)的國家地理標志商標,并同時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對這些特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還可向農業部登記咸寧市桂花、咸寧桂花茶、咸寧桂花蜂蜜等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4.2深入研究桂花資源的地理標志特征

      地理標志(地理標志商標、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特產,產自特定的地域,所具有的聲譽、質量或其他特性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產地的2種因素,即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因此,應加強對咸寧市桂花及其相關資源的2種因素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為其地理標志特征的揭示、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管理與保護等提供參考。

      4.3挖掘與整理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拉開了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序幕[12-13]。2005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在中國蓬勃開展,已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12-16],并逐步建立國家和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登錄制度[13]。目前我國有34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應該挖掘與整理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剛傳說、咸寧桂花茶制作技藝、咸寧桂花糕制作技藝、咸寧桂花酒釀制技藝等),并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以此豐富傳統桂花特產的文化內涵、傳承該類傳統特產相關的文化遺產。

      4.4實施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地理標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保護

      地理標志(地理標志產品、地理標志商標、農產品地理標志)特產,產于特定區域地區,且其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本質上取決于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和)人為因素[17-18]。可見,有些傳統特產,具有地理標志特性,并包含有文化遺產,為文化遺產和地理標志的共同載體。如:羊樓洞磚茶(洞茶)是國家地理標志特產,其制作工藝是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名稱”羊樓洞磚茶(洞茶)”本身就是工農業品牌類非物質遺產。因此,對咸寧市桂花及其相關特產資源,應該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理標志知識產權雙重保護。

      5結語

      我國對桂花資源實施地理標志保護較晚,現僅有2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浦城桂花、潢川金桂,然而桂花及其相關特產尚未注冊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也還未登記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應深入研究桂花資源的地理標志特征;申請對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地理標志保護;挖掘與整理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桂花及其相關特產的地理標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保護。

      6參考文獻

      [1] 王笑冰.論地理標志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260.

      [2] 馮壽波.地理標志的國際法律保護―以TRIPS協議為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61.

      [3] 田芙蓉.地理標志法律保護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385.

      [4] 宋敏.農業知識產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341.

      [5] 孫志國,王樹婷,鐘學斌,等.歷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0-22.

      [6] 孫志國,王樹婷,鐘學斌,等.伍家臺貢茶地理標志知識產權的保護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1(6):117-121.

      [7] 孫志國,王樹婷,鐘學斌.廣東茶葉的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對策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1,38(8):202-204.

      [8] 孫志國,熊晚珍,王樹婷,等.浙江茶類地理標志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浙江農業科學,2011(3):467-471.

      [9] 肖小河,陳士林,黃璐琦,等.中國道地藥材研究20年概論[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5):519-523.

      [10] 黃瑩,鄧榮艷.中國桂花栽培與鑒賞[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186.

      [11] 陳俊愉.中國花卉品種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407.

      [12] 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1):25-34.

      [1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438.

      [14] 孫志國,王樹婷, 鐘學斌,等.歷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161-163,174.

      [15] 孫志國,黃莉敏,熊晚珍,等.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討[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0-13.

      [16] 孫志國,鐘學斌,王樹婷,等.地理標志茶葉的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現代農業科技,2011(1):36-38.

      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第4篇

      [關鍵詞]溫泉旅游;特色資源;文化內涵;主題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3)01—0098-03

      我國溫泉旅游發展在經歷了以療養為目的、以保養為目的、以休閑為目的的三個階段之后,已經進入第四個階段——以體驗文化為目的。以體驗文化為目的的溫泉旅游是隨著21世紀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在我國出現的更高層次的溫泉旅游。它以溫泉為載體,將各種時尚休閑的理念融入旅游中,通過對溫泉旅游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賦予溫泉旅游產品、服務更多的內涵和價值,使游客在享受服務的同時,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悅和文化的熏陶。

      咸寧地處鄂南,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生態環境獨特,旅游資源豐富。“縣縣有溫泉,處處涌沸波”,成寧早在1400年前就以“沸潭”而聞名,是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的全國六個“中國溫泉之鄉”中唯一的地級市。連續三屆的“中國·咸寧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的召開,成功地塑造了咸寧“中國溫泉之都”的旅游城市形象。溫泉旅游不但豐富了旅游產業內涵,而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成為咸寧新的經濟增長極。可以預見,成寧溫泉旅游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粗放型同質化開發的初級階段,進入到溫泉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與文化品牌推介的深度開發階段。

      一、溫泉旅游資源分布特點

      咸寧旅游資源種類繁多,按照《咸寧市旅游規劃》編制組的調查,在全國六大類的86個旅游資源類型中,咸寧就有46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三者并存,這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一)自然資源豐富

      咸寧的特色之一在于綠色生態,森林覆蓋率達54.2%,造就成寧這個“天然氧吧”。清新的空氣,青翠的竹林,天然的地下洞穴;盛開的鮮花點綴青山,清清的泉水從天而降,九宮山縷縷白霧,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成就了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的美譽,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溫、洞奇”的旅游風光享譽盛名。咸寧被植物學界譽為“中國亞熱帶森林自然生態平衡之典型代表”,是全國最適宜人居的200個城市之一。

      (二)人文資源富集

      咸寧文化底蘊深厚,九宮一山藏兩教,三苗故園置幕阜,商代銅鼓今猶在,茶馬古道起盛唐,溫泉旅游文化、赤壁三國文化、桂花嫦娥文化、九宮山道佛文化、闖王陵警示文化、湘鄂贛邊區紅色文化、向陽湖名人文化、瑤族發祥探源文化、古民居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輝映。另外,采茶戲、提琴戲、花鼓戲、巴陵戲、高腔戲等地方戲曲精彩紛呈。

      二、溫泉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發展的基礎,咸寧旅游特色資源是其旅游發展的源泉,為旅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但作為旅游資源大市的咸寧在溫泉旅游發展中卻處于尷尬之境——“抱著金娃娃守窮”。

      (一)溫泉特色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使以沐浴養生為主題的傳統溫泉旅游轉變成為集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美容美體、旅游于一體的現代休閑方式,項目單一的溫泉旅游已不能適應時展。

      目前,大部分游客來咸寧主要是“泡溫泉”,游客重游率比較低。除了溫泉資源,咸寧其他特色旅游資源利用率不高,并且這些資源之間缺乏有效整合,溫泉旅游產品單調。

      (二)溫泉旅游文化內涵挖掘不深

      南京大學張兆干教授在進行SWOT分析后指出,溫泉產品開發中要牢記“文化是品牌,是特色”的理念,文化決定溫泉產品的生存,應該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經典,做足文化挖掘與建設工作。以文化靈魂賦予旅游產品不同的個體性、差異性,才能創造出別人無法復制的產品價值和吸引力。除了記住成寧是“中國溫泉之鄉”,游客對咸寧其他文化沒有更深體驗。因此,咸寧溫泉特色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使得溫泉旅游產品文化內涵不夠濃郁,缺乏靈性,無法形成自身特色。

      三、咸寧溫泉旅游文化內涵挖掘

      新一代溫泉旅游是指旅游者以體驗溫泉文化、感悟溫泉精神,以享受溫泉保健養生、休閑、度假為目的的旅游。它將休閑度假旅游與溫泉養生功能完美融合,被譽為“朝陽產業中的朝陽”。

      體驗,是指游客親身參與,并在參與中思索和體會,得到旅游的樂趣。溫泉旅游的魅力不僅僅是溫泉沐浴,更重要的是通過營造一種休閑、健康的外部環境,使游客身心融入其中,感悟溫泉旅游所蘊涵的多種多樣的文化。

      溫泉文化涉及溫泉內涵、精神及在漫長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積累與沉淀。挖掘溫泉旅游文化內涵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的過程,把泡溫泉這一看似簡單的旅游活動賦予文化的內涵。

      (一)溫泉旅游文化內涵

      溫泉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個分支,是溫泉旅游與文化的深層次結合的產物。它是指人們在認識、利用、開發和保護溫泉資源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文化的綜合體,是以溫泉為物質載體或依托形成的各種文化形態與文化現象及其“物化”體現。它包括溫泉景觀文化、溫泉健康養生文化、溫泉休閑文化、溫泉沐浴文化、溫泉地宗教與民俗、溫泉文學與藝術等諸多內容。

      1.溫泉景觀文化。溫泉地營造自然、輕松、自在的休閑氛圍,讓旅游者盡情享受遠離躁動、親近自然的舒適,是溫泉旅游地開發必然追求的目標。從人的感知出發,景觀元素作用不容小覷。世界著名的溫泉地的自然環境一般都幽靜、秀美,植被覆蓋率高,營造自然之境,達到“天人合一”。從眾多的景觀元素中可以選擇水體、山體、植被及風格一致的建筑作為要素進行布局設計,從整體上追求哲學中散發出的虛與靜,使得游客得以回歸自然。

      2.溫泉健康養生文化。自古以來,溫泉是作為一種對人體健康具有特殊療效的神奇之水而備受青睞的,許多醫學古籍和文學作品中對此多有記載和贊美。健康養生文化是中國溫泉旅游文化的核心。雖然溫泉旅游已經跨過了傳統溫泉療養的階段,其內涵日漸豐富,但在中國悠久的溫泉歷史中,溫泉養生這一文化核心是絕對不能拋棄的。目前,溫泉旅游項目的主要產品仍然要抓住健康養生,在此基礎上將健康養生文化融入溫泉旅游產品和服務中,力求帶給旅游者獨特的以溫泉為載體的養生文化感悟。

      3.溫泉休閑文化。想讓旅游者在溫泉地逗留較長時間,必須考慮旅游者浸泡溫泉以外的需求,體育健身、文化娛樂等設施建設及其他活動設計應與泡溫泉齊頭并進。國外在溫泉休閑文化方面的建設經驗有:西歐的溫泉地往往設有賽馬場、體育場、劇院和大型音樂廳等;日本的溫泉地周圍常建有美術館、動植物園、博物館、高爾夫球場和滑雪場等。咸寧也可以結合各溫泉地的特點和相關旅游資源,突出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此外,旅游者在浸泡溫泉后,往往體力消耗較大,可以在用餐方式、休閑服務上進一步體現人性化。

      4.溫泉沐浴文化。在不同的溫泉地,不同的洗浴形式、洗浴內容本身反映不同的洗浴文化。開發者根據不同溫泉地所負載的地域文化,可以著力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洗浴文化氛圍。我們可以設計出不同的沐浴方式和具有文化意味的各類沐浴程式。如廣東省的御溫泉獨創了一種溫泉沐浴的藝術及文化“御泉道”,即將傳統的溫泉沐浴程序加以科學化、豐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溫泉特點的御文化而形成的尊貴獨有溫泉沐浴儀式,賦予了溫泉沐浴文化新的內涵,讓旅游感受到沐浴也是有講究的。

      5.溫泉地宗教與民俗。古代很多寺廟建在有溫泉的地方,尤以佛教湯院為多。如黃山天都峰下的大中祥符禪院,在唐天佑九年刺史陶雅建寺,號“湯院”,南唐保大二年改“靈泉院”。溫泉與寺院的結合,使我國不少溫泉地,有著濃郁的宗教氛圍,對此可以進一步發掘。另外,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有不一樣的民俗風情,溫泉被自然的野趣和周圍濃郁的民俗文化包圍,受其熏陶與浸染可以形成別具一格的溫泉風情文化。

      6.溫泉文學與藝術。溫泉地山水之美、溫泉之奇、泡泉之妙,常常激發文人騷客的創作靈感。不少著名溫泉地,如北京小湯山、南京湯山、西安華清池、鞍山湯岡子等,因有不少文人墨客的沐浴觀覽而留下名篇佳作。這些都應成為溫泉地值得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如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描寫楊貴妃在華清池浴溫泉的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在溫泉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尋找各溫泉地文學與藝術文化資源,可提升溫泉旅游者的審美情趣。

      (二)溫泉旅游文化深度開發策略

      現代旅游活動,“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旅游經濟是特色經濟,特色是靈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文化決定溫泉產品的生存,關系到溫泉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咸寧溫泉旅游應該以文化為靈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溫泉旅游文化,實現從物化到文化化、精神化的轉變。

      1.以文化為主題,加大溫泉旅游關聯度。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說使得驪山華清池聲名遠播,華清池利用傳說極力渲染,緊扣“唐韻”,通過各式建筑使溫泉的神和形完美結合,從而成為傳承盛唐文化的溫泉典范。華清池以大唐文化為主題,分為九龍湖、唐御湯遺址、五間廳、梨園等多個景區,從不同側面再現了盛極一時的大唐雄風。咸寧被譽為“中國溫泉之都”,僅在主城區及周邊就集中了碧桂園鳳凰溫泉、溫泉谷、三江溫泉、太乙溫泉、楚天瑤池溫泉、溫泉國際、漢商溫泉、長印溫泉、疊水灣溫泉、嘉魚山湖溫泉、赤壁龍佑溫泉和崇陽浪口溫泉等12眼溫泉,“一城十二泉”在全國實為罕見。咸寧應該整合自身溫泉特色旅游資源,提煉本市溫泉特色文化主題,使“十二泉”各具特色而又相互關聯,形成合力。溫泉旅游開發不只是“挖坑、放水、蓋房”那樣簡單,溫泉資源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之中的,要更多地與周邊的環境相協調、相呼應,還要滿足游客追求獨特的身心綜合感受的需求。同時,溫泉旅游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也需要具體的符號來表達和體現,溫泉旅游產品也要依托相應的設備設施才能完整地展現其獨特性。因此,有個性并且切合溫泉主題的用地和景觀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區域的標志和圖案等元素都是表達文化的重要形式。總而言之,主題文化提煉后,在此基礎上要整合項目、內容,加大溫泉旅游資源的關聯度,使溫泉旅游產品自然融合,渾然一體。

      2.以文化為線索,加大溫泉旅游廣度。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可以增加溫泉旅游項目,其旅游內容可根據溫泉地相關旅游資源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咸寧旅游資源豐富,應該整合其地方文化特色,讓每一位游客感受山水咸寧的特色,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咸寧是一個有特色民俗文化、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人文旅游勝地。依托本地旅游資源,以文化為線索,成寧溫泉旅游可以開發溫泉+農家樂項目、溫泉+觀光項目、溫泉+民俗體驗項目、溫泉+冬季滑雪項目、溫泉+養生項目以及溫泉+運動休閑項目等等,以此加大旅游產品廣度,告別旅游產品的單一化,開發優化旅游產品組合。形成復合型旅游項目:如溫泉+農家樂項目,在泡湯養生的基礎上,讓游客沉浸于美麗的田園風光,品味可口的成寧的獨有的農家菜肴,感受鮮明的鄉土氣息;同時,還可融入成寧采茶戲、提琴戲、花鼓戲、巴陵戲、高腔戲等地方戲種的介紹和表演;溫泉+觀光項目,在泡湯養生的基礎上,可利用九宮山、赤壁古戰場等景區景點,領略佛道教文化、三國文化等。另外,九宮山還可深度挖掘闖王文化,結合大楚文化來進行宣傳包裝,讓旅游者在泡溫泉的同時感受成寧獨有的宗教文化。

      3.以文化為內涵,加強溫泉旅游深度。在具體項目設計中,提倡形式多樣化和產品專門化,加強內涵建設。例如,溫泉+休閑項目,大多包括水療、按摩、草藥蒸汽、腳部護理、美容美體等步驟,旅游者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放松身心且強身美體。但是,這些步驟僅僅是對旅游項目的簡單疊加,形式的改變并不意味著內涵深度的提高。要將文化與溫泉結合,就必須在開發的過程中充分挖掘當地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積淀,將特色文化融入溫泉旅游產品中。咸寧是著名的桂花之鄉、楠竹之鄉和茶葉之鄉。應當讓游客在溫泉養生的過程中,對此有強烈的認知和感受。首先,可以在景觀設計中加入桂花、楠竹等植物,形成視覺和嗅覺上沖擊;同時,利用假山石體等刻制有關特色植物的介紹,讓旅游在泡溫泉的過程中了解咸寧的特產、了解咸寧。其次,溫泉+養生項目中,可以將“品茗咸寧茶”融入其中,游客在休閑放松的氛圍中領略咸寧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品茶有一套程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游客在品茗的過程中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中國桂花之鄉范文第5篇

      一、借“落花”寫友愛之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借漂泊無定的楊花,抒發因朋友左遷而生離別之愁的感慨,融情入景,感人心魄。“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故友重逢,但飄零的落花象征美好的東西一去不復返,又象征著多年的流離輾轉,友誼更應珍惜。與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像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有情人無奈告別,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二、借“落花”寫閑愁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剪梅》)這道詞展示了花落水流之無限美景,其所喻的美好人生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詞人面對落花唏噓感嘆,嘆的是年華易逝,容顏不再。構思別出心裁,以無窮的相思之苦,無盡的閑愁之深,推己及人,以見兩心之相印,另一方面訴說郁悶之情,相思之苦,閑愁難以排遣,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就像水自長流、花自飄落,春天自要歸去,人生的春天亦如此花此水,多少留戀、惋惜、哀痛和滄桑蘊含其中。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詩詞的表意容量,昔日君王今日階下囚,恰如一個天上一個人間般遙不可及。傷春、惜春的情緒尤為沉重,使得詩詞蘊味深厚,情思邈遠。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詩人傷心帶淚地向花兒問詢,但花兒卻默默無語,亂紛紛飛掠秋千而去。詩人很傷心,也無可奈何。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深,渾然天成。花兒滿天飛過,紛紛揚揚,更顯示出一種略帶悲涼的閑愁。愁至深處,以落花之悲亦不能解。風卷殘紅飛過秋千的場景背后襯托出的是一種更為濃郁的悲涼。

      三、借“落花”抒寫生活的美好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春暖花開,江暖鴨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早春江景如詩如畫的美麗境界。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詩人將鴨子人格化,像人一樣知寒知暖,喜愛春天,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美妙傳神!讓人感嘆生活多么美好,語言平淡而意境醇美。一片祥和安寧,且意趣盎然的面畫,流露出詩人熱愛生活的情懷。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漁歌子》)恰如一幅山水畫,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魚米之鄉顯得生趣洋溢。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幾場春雨,河水上漲,魚群肥美,勾起讀者的想象,似乎看見兩岸盛開的桃花,陡漲的河水,躍出水面的鱖魚。讀者可以感受到漁夫在春汛中捕魚時的愉快心情。全詩寄托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懷。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落花、鳥鳴、春山、幽澗等意象構成恬淡寧靜的景致。詩人大概也將落花賦以生命,因此寫出了富有生機的落花情境。

      四、借“落花”表現高潔的情操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春天百花怒放,爭麗斗妍,而梅花卻“無意苦爭春”,凌寒先發,一片迎春赤誠。草木無情,花開花落,是自然現象。但讀者通過這首詞能感受到詞人陸游性格孤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高潔的情操。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 91亚洲性爱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苍井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 亚洲 中文在线 字幕|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精品一卡2卡3卡四卡乱码|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人妻av伦理|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好看的亚洲黄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