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七夕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情人節資料
本文主要收集了一些情人節祝福語、情人節經典語錄、情人節經典語句、情人節祝福短信、情人節愛情語錄、情人節個性簽名等專題文章,方便網友查詢!
情人節資料情人節浪漫詩句情人節的詩句描寫情人節的詩句七夕情人節傷感簽名情人節傷感語句情人節祝福話語情人節最感人的句子情人節搞笑語句情人節的語句情人節單身經典句子情人節愛情語句七夕情人節浪漫語句2015情人節最傷感的句子情人節對愛人說的話情人節祝福的話情人節表白的話情人節浪漫語句情人節的優美句子關于情人節的句子2015年情人節浪漫語句描寫情人節的句子情人節資料情人節搞笑短信情人節祝詞情人節浪漫短信七夕情人節祝福語情人節祝福短語情人節寄語情人節英文祝福語情人節告白關于情人節的個性簽名情人節花語情人節情話情人節短語情人節簽名情人節說說關于情人節的說說情人節賀卡祝福語情人節表白情人節祝福情人節浪漫語錄情人節祝福語大全情人節祝福短信情人節搞笑語錄情人節經典短信情人節語錄情人節短信情人節祝福語情人節愛情語錄情人節經典語句情人節幽默短信關于情人節的句子情人節個性簽名情人節卡片祝福語情人節表白的話情人節搞笑祝福語關于情人節的短信情人節表白短信
關鍵詞:李商隱;《馬嵬》(其二);詠史詩;敘述策略
詠史詩是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類別,它是詩人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對史實和歷史人物給予詩化處理的藝術形式。優秀的詠史詩講究“史”與“詩”、“古”與“今”的有機融合。高明的詩人往往會在敘述的基礎上別出己意,詠史抒懷,將詩歌創作的筆鋒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指向當今之現實政治。李商隱的詠史詩歷來獲評甚高,這些詩歌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題托諷,從本質上說,都是非常成功的政治抒情詩,具有強烈的諷時性、高度的典型性和濃郁的抒情性。[1]其《馬嵬》(其二)便是一首以詠史形式出現的“以古鑒今”的政治諷刺詩。為了獲得此詩的諷喻鑒戒效果,詩人調用了一系列的敘述策略,在看似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巧妙地透露自己的情感傾向,從而使詩歌獲得了深微綿邈的情韻。本文試就《馬嵬》(其二)的“敘述策略”進行探討性的解讀,以揭示其微諷揶揄之藝術功效產生的原因。
一、模擬楊、李聲吻,并置平行鏡頭
李商隱的這首《馬嵬》(其二)活像一出諷刺話劇,其中有歷史人物楊玉環、李隆基二人聲吻畢肖的對話臺詞,且每聯詩句皆有平行并置的鏡頭。當然,這些現代話劇和電影的元素,是詩人無意間植入詩歌的,只是讀者的一種“現代化”的理解,但是模擬楊、李聲吻,以詩化形式出現,讓突破時空的鏡頭或場景本身說話,這或許是李商隱的創作自覺,是其匠心所在。一旦詩人有意識地借助歷史人物的聲吻來敘述事件,使鏡頭開口,那么詩人的情感態度便有效地隱藏在事件之中,獲得情藏事中、“秘響旁通,伏采潛發”(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的含蓄魅力。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此詩一開篇,就讓讀者聽到了楊妃血淚奔涌的傾訴:說什么海外九州、蓬萊仙境,那都是方士謊言,一派胡謅!我沒有托人帶給你什么金釵鈿盒,更沒有再提什么“愿生生世世為夫婦”的海誓山盟,一切都飄瞥難留不可求,連此生幸福都保不住,還奢談什么來生的情深意篤為夫婦。這里,一者是虛情假意忙招魂,一者是鬼魂含冤悲且憤,一者是他生夫婦實難卜,一者是此生姻緣全已休。盡管詩人的議論已被屏蔽,但實際效果是比照鮮明,褒貶自分。詩人故意讓楊妃親手摘下唐玄宗的面具,這種敘述策略的確高妙。“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頷聯二句可視作唐玄宗夜宿馬嵬時倉皇中的喟然長嘆:唉,怎么只聽到令我魂飛魄散的擊柝之聲?曾經任我調遣的禁軍是在護衛我呢,還是在暗中要挾我?往日宮中雞人報曉的優游平靜,如今竟成了奢侈的回憶!曩昔之高枕無憂與此夕之風聲鶴唳,兩個迥然不同的鏡頭直接剪輯,落差之大,令人唏噓,更令人想到唐玄宗狼狽不堪的情狀,這判若霄壤的變化折射出的難道僅僅是詩人的諷刺?此處應該有類似于“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歐陽修《伶官傳序》)的鑒戒之旨,寓含對當代封建統治者的諷慨。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鏡頭復又轉至楊妃。她故意將唐玄宗五年前七夕之“密相誓心”“執手各嗚咽”的多愁善感與今之六軍駐馬不前,要求賜死自己的場景平行并置,強化了控訴意味――想當初,七夕溫馨夜,你仰天感懷,欣羨牛女愛情的天長地久,我們也應“生生世世為夫婦”;現如今,馬嵬兵變你被逼無奈,默認賜死,讓我“血污游魂歸不得”(杜甫《哀江頭》),你貴為天子,卻背信棄義,草菅人命,踐踏愛情!如果說這還是滿含怨懟之情的熱諷,那么,及至此詩尾聯則只剩下楊妃的冷嘲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為什么你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還保不住我的性命,使我不及普通百姓家的莫愁女平靜幸福?在這兩句詩里,地位之“高貴”與“卑賤”,情感之“長恨”與“莫愁”,態度之“背叛”與“忠誠”,皆成對比之勢,它可以引發人們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詩人借楊妃冷冷的一問,問出了本詩寄寓的無窮感慨,這樣,詩歌諷鑒的范圍就更加寬泛,具有了更強的諷時性,審美空間亦隨之大大拓寬。
二、添加虛字斡旋,干預情感傾向
《馬嵬》(其二)運用的“徒聞”“未卜”“空聞”“無復”“此日”“當時”“如何”“不及”等虛字,斡旋于事件的敘述中,把一系列矛盾對立的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了有機統一的詩歌整體。添加虛字的敘述策略是本詩的顯著特色。譬如“徒聞”“未卜”這組虛字,就連接了真實與虛幻,現在與未來,矯情與含冤等對立因素。否定了蓬萊仙山,也否定了他生姻緣,只有現在的楊妃縊死才是鐵的事實。再如,“空聞”“無復”連接的則是現在與過去,馬嵬與宮廷。這些時空的對立鏡頭連綴起來,自然便有了盛衰興亡的感慨,隱含了詩人對唐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殷憂。又如,如果沒有“此日”“當時”這組虛字在敘述中的今昔之對照、轉折,就很難激發讀者對唐玄宗何以會皇權旁落,自取其辱,尊嚴不保,以致無力顧及楊妃性命,愛情誓言終成謊言的冷峻思考,自然也難以達到“鑒今”的目的。尤其是此詩尾聯的“如何……不及……”依靠虛字形成的反問語氣成功地干預了敘述的情感傾向,如果沒有這兩個虛詞的擲入,本詩的情感層面將難以泛起層層思索的漣漪,難以形成韻味悠長的詠嘆情調。詩中無論離亂,還是承平,無論時間,還是空間,無論歡愉,還是痛苦,無論信誓旦旦,還是虛情假意,其轉換皆有賴于虛字的巧妙介入。從這個意義上說,虛字不“虛”。
三、逆挽倒敘錯綜,奇警發人深思
普通語言的句子組接一般要遵循時間的先后順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進等方面的邏輯規律。在古典詩歌中,為了突出引人入勝的情景,渲染突兀奇警的氣勢,詩人常常會突破此慣常規律,讓句子反常組合。譬如,《馬嵬》(其二)的“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保磿r間順序,應先寫“當時”,再寫“此日”,事實上,馬嵬兵變也是發生在七夕密誓之后。然而李商隱卻顛倒句序,強化了唐玄宗“此日”與楊妃的生離死別,乃是由于“當時”之沉溺聲色,也巧妙地諷刺了他的虛偽矯情。古詩詞中的這種句子顛倒現象,詩評家稱之為“逆挽法”。此詩首聯“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相對于全篇來看,也是倒敘逆挽。首先“敘現在事”,寫唐玄宗遣方士為楊妃招魂之舉,再“轉溯從前”,追敘馬嵬事件?!恶R嵬》(其二)以唐玄宗滑稽可笑的舉動,楊貴妃的凄婉口吻開篇,一下子就撕下了唐玄宗溫情脈脈的面紗,極富諷刺力度,發人深思。詩人描寫唐玄宗的荒和執迷不悟,批判的鋒芒直指本朝前代君主,其政治頭腦的清醒,識見的超邁,批判的勇氣,使李商隱的詠史詩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因這種強烈的批判、諷時性不是憑借大刀闊斧、聲嘶力竭的議論,也不是憑借對史實的平鋪直敘,而是憑借改變敘述順序的策略,所以這首詠史詩又具有了令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和審美價值。
上述敘述策略中的模擬聲吻、鏡頭并置、添加虛字、逆挽錯綜都是對情感實施有效干預的因素,涉及依據一定史實的場景畫面的想象,詞語的錘煉,句式、語氣的選擇等技巧。這些技巧多從細微處著手,對史實沒有作傷筋動骨的改造,顯示出手法的輕巧、靈動,在平靜的敘述中寓含詩人的是非判斷和抑揚褒貶,體現了四兩撥千斤的創作智慧。
注釋:
眾所周知,詩歌鑒賞是歷屆高考的必考題。而2005年高考命題人將比較閱讀引進到詩歌鑒賞中,這一變化成了詩歌鑒賞主觀題命題的新亮點。從此,詩歌鑒賞題的命題形式走向多樣化。比較閱讀意在考查考生的閱讀、分析、比較、綜合和評判能力,因此,與傳統試題相比,解題難度也隨之增加。自比較閱讀首次亮相高考試卷以來,此類試題出現的頻率逐年增高,考查的內容也日趨廣泛,在高考試題越來越重視能力考查的今天,比較閱讀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特別是2017年高考考綱的修訂,更加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詩歌鑒賞評價能力等,比較閱讀自然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F僅以近三年高考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為例,歸納總結這一命題的考查類型,預測發展趨勢,為備戰、決勝2017高考做好充分準備。
從近三年來詩歌鑒賞比較閱讀題的考查情況來看,大致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比較閱讀題考察的數量急劇增多。2014年高考共18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約占28%;2015年高考共17套試題,比較閱讀共4道,約占24%;2016年高考共9套試題,比較閱讀共5道,所占比例猛增至約56%??梢灶A見,比較閱讀的高頻態勢在最近若干年內仍會基本保持不變。其二,考查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的比較,同時逐步延伸到詩歌內容、煉詞煉字等各個考點??梢灶A見,隨著比較閱讀的持續升溫、考試大綱的修訂變化和命題角度的不斷創新,考查的內容一定會繼續橫向擴展,諸如形象分析、意境鑒賞、情感變化過程等都可能現身高考試題,以增添試題內容的豐富性和考查的全面性。其三,選用的詩歌題料由單純的課外比較有意識地引向課內外綜合比較。如2015高考北京卷詩歌鑒賞所選的題料是蘇軾的《醉翁操》,第19題的設題是:“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2015高考湖南卷詩歌鑒賞所選的兩首詩分別出自《全唐詩》中張說的《都引》和高中語文教材中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2015高考課標Ⅰ卷所選詩歌是岑參的《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第8題的設題是:“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016高考北京卷所選詩歌是陸游的《西村》,考題要求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陸游的另一首詩《游山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2016高考全國課標Ⅲ卷所選詩歌是曹翰的《內宴奉詔作》,試題第9題是這樣設題的:“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闭n內外綜合比較鑒賞,試題導向有意識回歸教材,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符合新形勢下高考命題的基本原則和要求,這種“內外”結合的試題充滿旺盛的生命力,必將成為高考的重頭戲。其四,所選用以鑒賞的詩歌一般都是唐宋兩位不同詩詞作家的作品,鑒賞的角度絕大多數是辨析二者的“不同點”,如2014年至2016年共14道比較閱讀試題中,要求鑒賞“不同點”的就有13道題,所占比例高達93%。
【應對策略】
做好古詩詞鑒賞比較閱讀題,從宏觀上講,首要問題是弄清詩意。可以按“四步法”進行:一看標題。因為標題是詩歌的眼睛,由標題入手,明事,曉理,知人,不失為一條捷徑。二看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性格情趣,行事風格,從而知人論世,是解讀人物的重要手段。三看注釋。如果詩歌后面有注釋,特別是關于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人生變故、宦海浮沉、榮辱得失的介紹,這就是一個重要的已知條件,是了解人物的一把金鑰匙,務必用足用好。四看內容。準確解讀每句詩甚至每個字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思想內容,是比較閱讀鑒賞的根本途徑。從微觀上講,要把握以下方法和步驟:
一、基礎知識儲備
解題之前,應具備有關詩歌鑒賞比較閱讀方面的一些基礎知識:第一,了解詩歌鑒賞比閱讀的選材特點。題目材料一般選用不同作者所寫的題材相同或相似的詩詞,有時也選用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詞,這些作品或思想感情不同,或表達技巧不同,或語言風格不同。第二,了解命題角度。從往屆高考試題來看,命題角度主要包括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同一詩人抒寫相似內容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描寫相同對象所用表現手法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選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較、不同詩歌的語言風格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比較等。第三,了解題型設置。從近年來高考題型設計上看,既有單一比較,也有綜合比較,而尤以后者居多。從大的方面看,比較閱讀題一般從“求同”、“求異”兩個方面來設計問題,可以分為“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其中較多的是“同中求異”這一類型。從小的方面看,可以從詩歌的題材、語言、手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設題。
二、具體解題思路與方法
1.內容、情感比較。內容和情感水融,很難截然分開。理解內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讀懂詩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其一,讀懂詩歌的題目。標題往往點明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對題目中的時間、地點、節令、事件等都要細心揣摩。其二,了解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即“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境遇、心情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其三,注意詩歌中的意象,因為詩人一般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就成為一種重要手段。其四,注意詩歌的結句。古人寫詩常常卒章顯志,點明主旨。
例:(2014高考全國課標2卷)閱讀下面兩首詞,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 [唐]韋莊[1]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 [宋]郭震[2]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1]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2]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
第9題: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技法解析】比較二者不同的情感,《含山店夢覺作》主要應抓住注釋中韋莊“曾流離遷徙于汴洛、吳越等地”的背景介紹,結合神態描寫及意象“月斜”,就可以概括出“孤獨”“無奈”等關鍵詞。《宿漁家》則主要通過人物的動作、神態及意象“蘆花”“明月”描寫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雖然兩首詩都寫到“燈前”,但是,這兩處“燈前”所表達的詩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韋詩的“燈前”透露出詩人的孤獨與無奈。郭詩的“燈前笑說”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從而引出了下文漁人笑說的內容,用平易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艱辛人生中的詩意美。
2.意象、意境比較。一般來說,意象(景象)與詞句相關,意境與全篇對應。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離開意象,無以談意境。古代詩詞中,起點是意象,終點是意境。不同的意象交織融合成不同的意境。比較閱讀時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進而領會詩詞的意蘊。
例:(2014高考山東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回答問題。
尋詩兩絕句 陳與義
楚酒困人三日醉,園花經雨百般紅。
無人畫出陳居士[1],亭角尋詩滿袖風。
愛把山瓢②莫笑儂,愁時引睡有奇功。
醒來推戶尋詩去,喬木崢嶸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第14(1)題:“園花經雨百般紅”與“喬木崢嶸明月中“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特點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辨析景色特點,要緊緊圍繞詩歌所描寫的意象,不同的意象融匯成不同的意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如由第一首中的“園花”“細雨”及花的顏色“紅”等,可以輕松概括出“清新”“艷麗”的特點。第二首中的“喬木”“明月”表現出“清幽”的特點。
【參考答案】①艷麗;②清幽。①“園花經雨百般紅”描寫的是雨后園林的美景,一場雨后,園中姹紫嫣紅,色彩艷麗。②“喬木崢嶸明月中”描寫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樹木高聳峭拔,意境清幽。
3.語言賞析比較。鑒賞詩歌的語言要主要抓兩個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關鍵字詞,首先抓動詞,其次抓形容詞,再抓數詞、副詞和其他虛詞。二是在了解不同詩人性格愛好、表達習慣等基礎上,分門別類理清語言風格,或樸素自然,或婉約細膩,或清新明麗,或幽默諷刺,或沉郁頓挫,或悲壯慷慨,或豪放灑脫等。答題時要使用專業術語,不可隨心所欲。
例:(2016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臺 [唐]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第14(1)題:“滿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認為這兩個字用哪個更好?請說明理由。
【技法解析】本題辨析用詞技巧,比較不同語言的表達效果。用于比較的是動詞“望”和形容詞“空”。要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運用這兩個詞所顯示的不同表達效果及其蘊含的不同情感。
【參考答案】用“望”字更好。“望”照應題目中的“登臺”,引出后面描寫的景物。或:用“空”字好。“空”字營造了一種空曠的意境,同時流露出超然的心態。
4.手法、技巧比較。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比較,一要熟知基本知識,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其中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表現手法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聯想、想象、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結構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渲染、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鋪墊、過渡、伏筆。此外還有各種修辭方法。二要了解各種表現手法、藝術技巧的作用和表達效果。
例:(2015高考課標1卷)閱讀下列這首唐詩,完成8~9題。
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1] 岑 參
聞說輪臺路[2],連年見雪飛。
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注】[1]臨洮:在今甘肅臨潭西。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2]輪臺: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
第8題: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技法解析】本題屬于表現手法的辨析,兼顧課內課外。首先要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快速默誦一遍,準確找出兩首詩寫景的詩句分別是哪些,然后對比分析兩首詩寫景時使用的不同手法。辨析時要全面,把不同點都挖掘出來,不能有遺漏。最后用術語分條作答。
【參考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直接描寫,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直接描寫了“胡天八月即飛雪”的壯美;《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則是間接描寫,如“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稀”通過春風不到、漢使稀少描寫了邊塞的惡劣環境?!栋住吩娨砸惶煅┚暗淖兓癁榫€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所寫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見實景,屬于實寫;而本詩所寫塞外景物則是想象之景,屬于虛寫。
5.形象賞析比較。詩歌形象的比較,從大處著眼,要結合人物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去考慮;從小處著眼,要兼顧人物的人生經歷、外貌特點、衣著服飾、語言風格、動作行為、心理活動、興趣愛好、細節描寫等,通過全方位深入細致地“求異”比較,人物的不同形象也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例:(2008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1]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1]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第10(2)題: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技法解析】《木芙蓉》從木芙蓉所處的環境“小池南畔”、外形“著意紅”及其品性“任東風”等諸方面,可以感受到木芙蓉逍遙、豪邁、倔強的性格;《窗前木芙蓉》從形態“孤花”、神態“破小寒”、心理“心酸”“未作愁紅怨綠”刻畫了一個孤苦、心酸卻堅韌的樂觀者形象。
【參考答案】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是孤苦、心酸,處境凄涼卻坦然面對的形象。前者塑造的是豪邁與大度的閑適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堅韌的形象。
【典題擷英】
1.(2014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休暇日訪王侍御不遇 韋應物
九日驅馳一日閑,尋君不遇又空還。
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訪隱者不遇成二絕(其二) 李商隱
城郭休過識者稀,哀猿啼處有柴扉。
滄江白石漁樵路,日暮歸來雨滿衣。
第10(3)題:請分別賞析兩首詩結句的表達效果。
2.(2014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眾山昏,蕭蕭暮雨繁。
那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
三峽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1]。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1]上有青楓林:《楚辭?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
第22題:簡要分析這兩首詩抒情手法的差異。
3.(2014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暮春 [宋]黃庚
芳事闌珊三月時,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綿飄白東風老,一樹斜陽叫子規。
暮春山間 [宋]黃公度
緩步春山春日長,流鶯不語燕飛忙。
桃花落處無人見,濯手惟聞澗水香。
第14(3)題:兩首詩都寫了暮春之景,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4.(2015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6―19題。
醉翁操[1] 蘇軾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2]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3],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4]外三兩弦。
注釋:[1]據本詞序,歐陽修喜愛瑯琊幽谷的山川奇麗、泉鳴空澗,常把酒臨聽,欣然忘歸。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閑記譜,請蘇軾填詞。[2]蕢:草筐。《論語?憲問》:“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3]童巔:山頂光禿,山無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繩。此處代指琴。
第19題: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瑯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
5.(2015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為墟[1]人改代,但有西園明月在。傍高冢多貴臣,蛾眉曼F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張說《都引》,選自《全唐詩》)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選自普通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注】[1]虛:廢墟。
第10(2)題:請賞析兩詩中劃橫線詩句所抒發的人生感悟的差異。
6.(2016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 15―18題。
西 村 陸游
亂山深處小桃源,往歲求漿憶叩門。
高柳簇橋初轉馬,數家臨水自成村。
茂林風送幽禽語,壞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詩記今夕,細云新月耿[1]黃昏。
【注】[1]耿:微明的樣子。
第17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边@是陸游的另一首紀游詩《游山西村》。結合具體詩句,比較這首詩和《西村》在內容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7.(2016高考全國Ⅲ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8―9題。
內宴奉詔作 曹翰[1]
三十年前學六韜[2],英名常得預時髦[3]。
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為家貧賣寶刀。
臂健尚嫌弓力軟,眼明猶識陣云高[4]。
庭前昨夜秋風起,羞見盤花舊戰袍。
【注】[1]曹翰(923~992),宋初名將。[2]六韜:古代兵書。[3]時髦:指當代俊杰。[4]陣云:戰爭中的云氣,這里有站陣之意。
第8題:詩的頸聯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軟,眼昏猶識陣云高”,你認為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請簡要分析。
第9題:這首詩與辛棄疾的《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題材相似,但情感基調卻有所不同,請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
8.(2016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21~22題。
北來人二首 [宋]劉克莊
試說東都[1]事,添人白發多。
寢園殘石馬,廢殿泣銅駝。
胡運占難久,邊情聽易訛。
凄涼舊京女,妝髻尚宣和[2]。
十口同離仳,今成獨雁飛。
饑鋤荒寺菜,貧著陷蕃衣。
甲第歌鐘沸,沙場探騎稀。
老身閩地死,不見翠鑾歸。
【注】[1]東都:指北宋都成汴梁。[2]宣和:宋徽宗年號。
第22題:這兩首詩在敘事上有何特色?試作簡要分析。
【金題精練】
1.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鵲橋仙?七夕 朱淑真
巧云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椗畮捉浨铮卸嗌佟㈦x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1]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I[2]女。風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3]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注】[1]緱gōu山:指修道成仙之處。[2]I:ái,癡,呆。[3]槎:chá,竹筏。
對于七夕鵲橋會,秦觀認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而朱淑真和蘇軾的見解卻不相同。請簡要分析他們所表達的感情側重點有何不同。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減字木蘭花 盧炳
莎[1]杉筠笠。正是村村農務急。
綠水千畦。慚愧[2]秧針出得齊。
風斜雨細。麥欲黃時寒又至。
@[3]婦耕夫。畫作今年稔歲[4]圖。
【注】[1]莎:蓑,草衣。[2]慚愧:幸虧,難得。[3]@(yè)給在田間耕作的人送飯。[4]稔歲:豐年。
與杜甫《春夜喜雨》相比,本詞在寫法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兩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樓前繡幕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霽夜 孔平仲
寂歷簾櫳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云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這兩首詩都是即景抒情,它們各自抒寫了怎樣的心境?請簡要分析。
4.閱讀下面兩首詞,回答問題。
謁金門?戲贈知命[1] 黃庭堅
山又水,行盡吳頭楚尾[2]。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3] 黃庭堅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4]。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注】[1]本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貶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蕪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黃庭堅。[2]吳頭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時為吳國之西界,楚國之東界。[3]《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貶所宜州。[4]典出《太平御覽》: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兩首詞作中的詞人形象有何不同?試作分析。
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琴調相思引?送范殿監赴黃崗 賀鑄
終日懷歸翻送客,春風祖席南城陌。便莫惜離觴頻卷白。動管色,催行色;動管色,催行色。
何處投鞍風雨夕?臨水驛,空山驛;臨水驛,空山驛??v明月相思千里隔。夢咫尺,勤書尺;夢咫尺,勤書尺。
詞中“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句,在內容和寫法上與柳永的《雨霖鈴》中的哪些詞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6.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詞,回答問題。
阮郎歸 晏幾道
天邊金掌[注]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兩首詞的最后兩句刻畫的詞人形象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典題擷英】
1.第一首詩的結句,友人的家門前寒風陣陣,正對家門的山滿覆白雪,從觸覺、視覺的角度寫出了友人住處清冷的環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詩風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潔的品性;第二首詩的結句,傍晚回來,山雨打濕了所有的衣衫,想像友人整天與山為伍、與自然相融的隱逸情趣,表達作者對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之情。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點明了愁;第二首景不顯愁,借典故寫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嘆抒情,第二首以理寫愁,辨析猿聲“不自愁”,愁在人心難以排遣。
3.《暮春》通過寫落花、柳綿、斜陽、子規等暮春意象,表達了傷春之愁、流年之嘆;《暮春山間》寫作者緩步春山所見,描繪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現了作者的閑適之情。
4.蘇軾的《醉翁操》上闋主要是通過描寫流泉的自然聲響帶來的美妙效果,來贊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對歐陽修追求絕妙意境做法得以流傳的欣慰。下片寫鳴泉雖不復存,醉翁也已化為飛仙,但鳴泉之美妙樂曲,醉翁所追求之絕妙意境,卻仍然留人間?!蹲砦掏び洝穭t是通過描寫瑯琊山的四時景色抒發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5.第一首詩敘述魏武身后的歷史變遷,流露出詩人哀嘆時光易逝、英雄業績無繼的感慨。第二首詩寫的是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頹廢絕望,而是抒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6.相同點:①兩首詩都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柳暗花明的美好自然環境,表達了作者對村莊自然環境的喜愛和贊美。②兩首詩都寫到了村中居民的生活畫面,從不同程度上表現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情態。不同點:《西村》除了描寫了村莊清幽寂靜、山清水秀的特點以外,還表達了對往昔“叩門求漿”這一美好經歷的回憶,表現出對過往經歷的無限回味;《游山西村》在描寫村莊柳暗花明的自然環境以外,還著重描述了農家淳樸自然、熱情好客的人文特點,表達了對農家樸素熱情的生活的喜愛與向往。
7.第8題:觀點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認自己已年老體衰的客觀現實,但強調即便如此,也還是能夠沖鋒陷陣;②更強烈地表現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殺敵報國的剛毅精神。
觀點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認為雖然歲月流逝,但身體依然強健,當然還可以沖鋒陷陣,為國驅馳;②表現作者心存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堅定信念,而忘記自己老之將至。
第9題:①曹詩寫自己雖已年老,但報國之心猶存,重在表達“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詞通過追懷金戈鐵馬的往事,表達英雄白首、功業未成的悲慨。
8.①以對比加強敘事的抒情效果。用權貴歌舞宴飲、不問軍情與百姓心系故國作對比,表達憂國憂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國前后境況的對比,表現百姓流離之苦。②以“北來人”的口吻敘事,表達情感顯得更真實、自然。③敘事中流露出個人的情感。如“今成獨雁飛”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涼與孤獨。
【金題精練】
1.①秦詞強調愛情只需感情堅貞長久:雖然相逢短暫,但只要感情真摯,不在乎朝暮廝守。②朱淑真強調愛情需要廝守:既然是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什么不每一天都廝守,每一天都幸福?③蘇軾則強調友情超塵拔俗:聚散皆是緣,不必為柔情羈縻,要淡定曠放。
2.本詞描寫細膩,語言自然簡練,風格樸實清新,感情含蓄曲致,所寫景致,如一幅幅水墨圖畫,清新寧靜,富有生活氣息。而杜甫的《春夜喜雨》則將直抒胸臆與借景抒情融為一體,運用擬人修辭和想象手法生動地描繪了春雨的可愛形象。
3.范詩抒寫凄婉、憂慮之情。寫碧瓦樓、繡幕、赤欄橋,暗指南宋小朝廷歌舞西湖,沉醉臨安,忘卻國恥;再寫柳絮飄零,棠梨滿地,透過一派暮春景象傳達作者的情感??自姳憩F了清爽、暢快的心境。全詩寫秋夜雨霽的清凈景色,一個“清”字統攝全詩,寫秋月、秋聲和秋螢,寫出了雨霽的清寂和靜謐。
4.《謁金門?戲贈知命》中的詞人是一個重天倫情誼的貶官形象。自己身在貶所,弟弟前來看望,連夜挑燈話家常,恍如夢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稱贊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質樸渾厚。
《虞美人?宜州見梅作》中的詞人是一個難忘少年心的貶官形象。身在天涯,見梅猶喜,夜間聞香,早起觀賞,浮想聯翩。全詞在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的對比中,刻畫了一個喜愛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猶在的貶官形象。
5.“動管色,催行色”和“何處投鞍風雨夕”與《雨霖鈴》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和“今宵酒醒何處”有異曲同工之妙?!皠庸苌?,催行色”描寫管弦的聲音催促著行人,表現了此時此刻作者心頭茫然若失、傷感惆悵、不忍分別的情感。“何處”句是作者為范殿監設身處地地思慮,體現了作者對朋友何處安歇的深深擔憂。而“留戀”句寫船兒開啟,聲聲催促,欲留不得,欲飲無緒,表達了詩人與戀人難分難舍的心情?!敖裣本淞髀冻鲈~人不知何處安身的無比惆悵。
一、 忽視學段目標,隨意拔高學習要求
2011版課標指出,第一學段古詩文教學目標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并非一定要學生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學生能朦朦朧朧地感覺到也是可以的,體驗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A老師執教《靜夜思》(人教版一年級上冊),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生字,教讀古詩,逐句講解詩句意思后,拋出一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面面相覷,教師連問三遍,學生依然一臉茫然。教師情急之下,直接告訴學生: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倘若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回答此問,自然是輕而易舉。但是,對于剛入學不久的一年級小朋友而言,有點強人所難。
事實上,一年級學生自身知識和閱歷都頗為欠缺,不能理解李白這種游子思鄉之情,實屬情理之中。教師讓學生說出讀懂什么,抑或是說出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顯然忽視了學段要求,有隨意拔高學習要求之嫌。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重在吟誦,在吟誦中自悟感受詩歌描繪的美好意境和情感,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此當是低年級古詩文教學的著力點。教師要認識到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接觸學習是處在啟蒙開始階段,其知識面很窄,理解能力低,學習古詩必然存在很大的困難,不能拔高學習要求,否則,學生對古詩心存畏難情緒,失去學習古詩的興趣。
其實,學習古詩需要“不求甚解”,學生當前或許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蘊和情感,但并不妨礙其朗讀背誦,只要學生能自然流利地背誦,將其銘刻于心,日后的某一天,某一時,自會頓悟出詩歌所傳遞的一切內涵。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段目標,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督處熃虒W用書》對此課的教學建議是: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朗讀和背誦古詩,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師走進課堂之前,要鉆研課標中的學段目標,準確把握本學段本組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才不至于偏離正軌。
二、 忽視學生個體感受,硬把學生引向“標準答案”
《乞巧》(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此詩想象豐富,淺顯易懂。B教師執教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意思后,要求學生談一談自己從詩句中體會到什么?盡管教師千呼萬喚,煞費苦心地引導,學生依然回答:我體會到牛郎織女很傷心;王母娘娘太狠心;牛郎織女相會很高興……答案五花八門。按理說,學生說得也沒錯,因為他們的回答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言的。但是,教師并不滿意,干脆告訴學生,這首詩體現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然后,教師大講特講,古人追求幸福生活,七夕節進行乞巧活動的熱鬧場面,繼而轉到“同學們在心里乞什么”的話題,學生一臉茫然,教師隨之拋出自己“乞”的內容:乞父母健康長壽;乞家人平平安安。學生們聽得一頭霧水。
評課時,有教師認為教者在詩歌主旨上的挖掘很到位,也有教師認為教者在思想情感上教得過深。筆者以為,教學時讓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后,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初步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達到背誦即可。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可能對蘊含在詩中的牛郎織女故事更感興趣,以其認知水平和閱歷,能感受到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開時的傷心,而鵲橋相會時的高興,已屬難能可貴,何必硬要把學生引向教師心中的“標準答案”呢?詩歌本來就是一種較之其他文體更凝煉、更含蓄的文學樣式,小學生重在積累感悟優美語言,熟讀成誦。就算要學生體會古詩情感,也不宜由教師過多地講授,這樣會破壞古詩美感,而應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多元化的誦讀中自悟自得,慢慢品味。教師糾纏于詩歌情感上的深度,有把古詩課上成思想品德課之嫌,甚至有可能讓學生覺得古詩艱深晦澀,產生厭倦。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三、 忽視兒童主體,教師過度講解代替學生自悟
長期以來,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始終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按照“讀準字音、理解意思、體會情感、熟讀背誦”的“十六字方針”按部就班教學。C老師執教《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學生熟讀后,教師逐句講解意思,教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唯唯諾諾,教師講一句,學生小心地讀一句。整個教學過程沒有學生的自悟,完全看不見學生的思維增長點和生發點,教師操控了整個教學,學生只能亦步亦趨,課堂氣氛沉悶。我們可以理解教師的心情,怕放手了而收不攏,這樣會讓教學失控,陷入尷尬境地。然而,這樣的教學,使得古詩詞的優美蕩然無存,只剩下被割裂了的毫無生趣的符號,學生所得僅是一堆枯燥無味的知識,拉大了古詩詞與學生的情感距離。
毫無疑問,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煉、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領悟是有限的,需要教師講解,但是要把握一個“度”。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后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我們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何況此詞意思淺顯易懂,學生理解并非難事。古詩詞教學應體現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準確把握講的尺度。學習古詩詞最為常見有效的手段就是誦讀,“誦讀為本”當是糾正過度講解的良策。教師可創設情境,采取多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讓學生初步掌握停頓、重音、延長等規律,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走進作者內心世界,獲得理性的審美體驗。如此,學生所得就是自己的感受,遠比教師硬塞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當然,詩句中的典故學生不易理解,教師要適時適當地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絡。
四、 忽視根植文本,過度拓展延伸,喧賓奪主
D老師執教《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時,為幫助學生了解送別詩的特點,學習新課前鏈接了高適的《別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間在對《送元二使安西》一番浮光掠影式的文本解讀后,便拓展了劉禹錫的《楊柳枝詞》(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等詩句,還配上了古曲《陽關三疊》。乍看,這樣的鏈接頗具創意,然而就課程目標而言,要求太高,不切學情;就教學內容而言,過多過雜,有喧賓奪主之嫌;就文本與拓展的關系而言,越位錯位,本末倒置;就教學效度而言,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亂花漸欲迷人眼,拓展內容超出學生感知認識的水平和誦讀解構古詩詞的能力,學生所得甚少,失去了拓展的應有之義。
任何事都有個“度”,拓展也是如此。上述教學,教者之所以熱衷于拓展,在于錯誤地認為拓展得越多對學生理解越有幫助。殊不知,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其閱讀背景和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過度的拓展必將導致學生走馬觀花,看不懂,讀不進,想不通,反而削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涵詠、品味,自然無法達到教學的“有效度”。因此,教師要精選拓展材料,去粗取精,披沙揀金,突出教學重點。上述環節,教者若能抓住“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字做文章,鏈接兩三句帶“柳”字的詩句,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教師再適時點撥,學生初知借“柳”這一意象去表達離情別緒是古詩詞的一大特征。這種拓展適度適量,學生能夠理解接受,對學習起到了促進和幫助的應有作用。
總之,古詩詞教學應努力避免上述四種忽視,從學段目標出發,結合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誦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
一、彰顯高格
北宋陳翥在其所著《桐譜》中稱:“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細膩而脆,枝桿扶疏而軟?!鼻宕鷪@藝著作《花鏡》也記載:“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凈?!笨梢姡嗤┦恰板湃A凈”的柔木、美木。這恐怕是其能夠作為高潔人格象征的基礎。
正是由于梧桐以上的特性,才有了“鳳棲梧桐”的傳說?!对娊?大雅?卷阿》曰:“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痹搩删浠ノ囊娏x,是說梧桐生長于朝陽的高岡之上,而鳳凰棲止于梧桐上鳴叫。類似的記述還見于《莊子?秋水》:“夫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正是鳳凰一類的鳥。鳳凰是祥瑞的象征,而梧桐是唯一配得上鳳凰的樹木,品格高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此外,梧桐還是制作琴瑟等樂器的良材。相傳神農“削桐為琴,絲繩為弦”,因此古琴又被稱作“絲桐”?!对娊?風?定之方中》即言:“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意為種植榛樹、栗樹、梧桐等樹木,成材之后用來制作琴瑟。而琴瑟常見于古代宗廟祭祀等重大場合,也是文人雅士怡情養性的必備樂器。白居易詩歌《好聽琴》就有“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句。作為其主要原材料的梧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又高了一截。
所以,古代文人常愛在庭院中種植梧桐,以彰高格。文學作品中提及種植梧桐的詩句也很多。如詩人張說《答李伯魚桐竹》:“結廬桐竹下,室邇人相深。……竹有龍鳴管,桐留鳳舞琴。奇聲與高節,非吾誰賞心?!庇秩缋畎住顿洿耷锲帧罚骸拔釔鄞耷锲郑鹑惶樟铒L。門前五楊柳,井上二梧桐。”文人們眼中,梧桐已非普通樹木,而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己。他們認為,自己的格調情操和道德追求只有梧桐才能詮釋。
二、言說愛情
梧桐象征愛情,其淵源并不十分明了。相傳梧桐雌雄異株,梧是雄,桐是雌,相依相伴,同生共死。而古典文學作品中以梧桐象征愛情,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雙桐”與“半死桐”,一是“桐葉題詩”。
“雙桐”的淵源可追溯至樂府詩《孔雀東南飛》:“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痹娭杏盟砂匚嗤┲θ~相交象征焦仲卿和劉蘭芝纏綿而堅貞的愛情。其后,雙桐意象在描寫愛情的詩中屢見不鮮。如魏明帝曹?!睹突⑿小贰半p桐生空井,枝葉自相加”、李白的《效古二首》“入門紫鴛鴦,金井雙梧桐”、孟郊《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等,皆用以表達愛情的美好與忠貞。然而,雙宿雙飛的愛情固然美好,生死之別終究不可避免,這正如雙桐中一株的枯亡。所以,古典文學中逐漸以“半死桐”象征夫婦一方去世,如李嬌《天官崔侍郎夫人吳氏挽歌》“彈窗孤生竹,琴哀半死桐”、白居易《為薛臺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傷神”。從白居易始,“半死桐”成為悼亡詩詞的專用意象,文人借其抒發對亡妻的眷戀和相思,如中唐鮑溶《悲湘靈》“哀響云合來,清余桐半死”、北宋賀鑄《鷓鴣天》“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由于梧桐是很好的傳情意象,且其葉闊大、方便書寫,所以自唐代起,桐葉便成為抒發相思愛慕之情的載體,“桐葉題詩’’也便成為文學意象。唐記小說《本事詩》有如下記載:“顧況在洛,乘間與一、二好友游于洛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題詩曰: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而《全唐詩》收錄的任氏的《書桐葉》更為凄惻:“拭翠斂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書成相思字。此字不書石,此字不書紙。書在桐葉上,愿逐秋風起。天下有心人,盡解相思死。天下負心人,不識相思字。有心與負心,不知落何地。”此外,《廣群芳譜》轉引《己虐編》言:“張士杰客壽陽,被酒歷淮陽濱入龍祠,見后帳中龍女塑像甚美,乃取桐葉題詩投帳中?!边@些雖是小說家之言,卻可以從中看到,桐葉題詩已經作為一種文學意象被接受。
三、悲秋感懷
梧桐在古代除了彰顯高格,抒發愛情的功用,還可以提示節令?!稄V群芳譜?木譜六桐》記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蔽嗤┞淙~較早,且桐葉碩大醒目,所以古人常將梧桐視為秋天的信使。而自古文人多悲秋,所以古代文人筆下常以梧桐作為悲秋意象(尤見于宋詞),來抒發心中的悲情愁緒。梧桐作為悲秋意象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形式也有兩種,一是“梧桐葉落”,一是“雨滴梧桐”。
蘇軾《卜算子》云:“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比~落則疏,所以有“疏桐”一說。缺月、疏桐、孤鴻這三個不完滿的意象在情感上非常契合,共同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圍。柳永也曾在《玉蝴蝶》寫道:“水風輕,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痹吕渎逗?,桐葉蕭蕭,身處其中的浪子,自然神凄骨寒。此外,還有歐陽修《千秋歲》“高梧冷落西風切”、晏殊《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李清照《憶秦娥》“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等等。這些詞句中,不見人格之特立,也無愛情之言表,卻帶著鮮明的憂傷色彩,詞人們感秋傷懷,觸景生愁的形象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