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陰陽五行學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建筑;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我們中華民族祖先在陰陽五行學說中采用的邏輯物化思維藝術,不僅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空前絕后,具有無可復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水準,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當貼切,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之所以如此,對數千年來人們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代關于方位的說法有著多重含義:東、南、西、北、中,既表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寓意季節。東為春、南為夏、西為秋、北為冬;還表示屬性,東屬龍、西屬虎、南屬鳳、北屬龜。在我國古典小說和戲曲中,也常可以見到或聽到這樣的口頭禪: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朱雀即孔雀,至于玄武有各種說法,有的地方認為玄武即龜,寓意長壽。
封建時代流傳了許多五行相克的禁忌,其中有些還是有實用價值的。例如向陽、背風、地勢高朗及遠避不潔的空氣和水源等,但是大多被巫師們迷信化了。
我國古代關于“數”的概念是源于陰陽學說的。奇表陽、偶表陰。人們喜陽惡陰,故房屋的開間常為一、三、五、七、九間,極少用偶數。修造閣樓或佛塔,層數也以單數居多,以寓屬陽。到明清時代,數宇又與吉兇禍福相聯。流傳于民間建筑工匠中的《魯班經》云“臺階的步數宜單不宜雙.帷一步、三步、五步、七步、十一步吉,余兇。”所以我國古代建筑中的宮殿、廟宇的室內外踏步多為單數
據《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這是依據《尚書》“一年有四時(季),每時分三月”之意而定的。旁三門就是方城的每邊設三道門,寓一季有三月。方城的四面即表春、夏、秋、冬四季,四面共十二道門,即是一年有十二個月之意。明清時建筑的北京天壇祈年殿,四周墻垣為方形,祈年殿本身的平面為圓形。有“天圓地方”的意味。屋頂為藍色琉璃,表示此殿接近湛藍的天空,皇帝祈求“風調雨順、國奉民安”的祈文,上天容易聽到。殿內柱子的排列和數目,都和天象發生聯系:中間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第二圈十二根金柱,表示一年有十二個月;外圈十二根檐柱,代表一天有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金柱檐柱共廿四根,象征一年有廿四個節氣;3圈柱子共28根,代表周天廿八星宿;整幢祈年殿共36根柱子(加頂部8根皇柱),象征三十六天罷;寶頂下一根堅實的雷公柱寓意皇帝“一統天下”。
紫禁城中的建筑,是“象天法地”的代表,是古建筑中的典范,綜合陰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等含義的總示意圖,堪稱蘊含風水理論之大成。宮殿布局:外朝為陽,內廷為陰。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氣勢雄偉,體現陽剛之美;內廷建筑布局嚴謹,內檐裝修纖巧精美,體現陰柔之美。為突出外朝的陽剛之氣,午門前的中軸線上依次布置了大明門、承天門、端門,又在奉天門東西配置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左輔右弼,使外朝氣勢恢弘、雄偉壯麗。數目奇偶:奇數為陽,外朝反復運用三、五、九等奇數。縱軸線上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坐落于“三臺”上;橫軸線上為文華、奉天、武英三殿;奉天殿以南安排有五門;大殿面闊9間、進深5間,暗示天子“九五之尊”。此外,外朝的踏垛級數、臺基和坎墻的磚皮層數也多用奇數。與之相對應的,內廷中多用偶數。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寧兩宮,兩側分布十二宮、十所,以象征星辰拱衛。建筑的坎墻、臺明、山墻、檐墻和宮墻下肩的磚皮層數以及踏垛級數多為偶數。紫禁城中有許多“禮象五行”之處,則是五行說在宮殿中的鮮明體現。東方屬木,為青色,主生長,故明代“太子視事之所”文華殿和清代皇子居住的擷芳殿(南三所)安排在東華門內,建筑屋面用綠色琉璃瓦。
西方屬金,生化過程為“收”,為“白色”,四象為“白虎”。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金生水”,相克規則中“金克木”。西六宮的西側為外西路,有慈寧宮、壽康宮、英華殿等建筑,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繽們居住的地方(又稱寡婦路)。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們已經到了“收”的階段,故將其宮殿建于西方。我國自漢代起多將太后的宮室建在西側,以后歷代宮殿建筑均沿襲這樣的布局。
南方屬火,為赤色,所以午門采用獨特的紅色彩畫。
北方屬水,中軸線盡端的欽安殿北面正中石欄板則用水紋雕飾(其它欄板為穿花龍雕飾)。中央屬土,為黃色,設計者巧妙地將三臺平面做成“土”字形狀,并大面積使用黃琉璃瓦,以此象征王者居中統攝天下。凡此種種,以靈活多樣的手法,充分展示了五行方位、色彩、生化過程相互間的關系。
另外,紫禁城內的金水河,從內廷宮墻的西側由北向南再向東而行,至內城西邊的熙和門,引入內城,出至東邊的協和門,因五行中的西方為金,河又位于紫禁城內,故該河被稱為“內金水河”
紫禁城中三殿、兩宮及御街之中均無花草樹木。太和殿廣場上不種花草樹木的真實原因我們應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和廣場實用的角度去考慮。第一,從大朝使用的角度分析,廣場不宜種樹。明、清兩代各種宮中盛典、重大活動均在太和殿舉行。活動中要大擺儀仗,有旗、幢、傘及各種長柄武器,一舉起來如林一般,遮天蔽日;除此之外,盛典中為了增加莊嚴的氣勢,還有由象、馬駕轅的輅車,人力推挽的輿輦等,加上浩蕩的衛隊,龐大的樂隊。如果廣場上廣植樹木,必定會妨礙儀仗,影響皇家威儀。另外,從視覺的角度看,進入午門、太和門,面前展現的是寬闊的庭院、高大的宮殿建筑、深邃的通道,再襯以紅墻黃瓦、潔白的須彌座,給人以莊嚴、威武的氣氛。但如果種植花草樹木,人們的視線就會被遮擋,不能顯示皇家建筑輝煌的氣勢。第二,從五行生克的角度分析,不植樹是為了避免出現“木克土”的大忌。自古以來,皇帝擇中而居。而象征皇權的太和殿更是處于五行中央大“土”的位置,如果在太和殿廣場上廣植樹木,就會犯“木克土”的大忌,對中央政權顯然不利,因此,太和殿廣場不種樹。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紫禁城的建筑以氣勢雄偉的外朝和嚴謹纖巧的內廷的對比,用物化的形式體現了陰陽學說的內容;并且通過宮殿布局和名稱的巧妙結合,對陰陽學說中“從陰中求陽,從陽中求陰”的哲理進行了闡釋。紫禁城的建筑在布局、數目、色彩等方面的變化,則體現了古人對于物質相生相克關系的認識,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在紫禁城的建筑中體現了天子至尊、國泰民安等思想以及趨吉避兇的象征意義。
結語
陰陽五行系統的整體性思維造就了中國特有的建筑布局,幾千年來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和深刻的,音樂、建筑、書法、美術、人事制度、處世方式乃至日常語言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橫百千占,歌舞詩文、典章辭賦無不漫透著中華民族對宇宙的深邃析思。近代,一些進步思想家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將其摒棄。時至今日,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之度,肯定和利用它的科學成分.批判和攤棄它的迷信糟粕。我們相信陰陽五行學說一定會如它的歷史一樣,生生不息,長久的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M],2003
摘 要: 中國古代的音樂養生理論是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本文在人體、人性、音樂與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統之中闡明其內在的關聯,音房梢栽謐勻皇糶圓忝嫻骼砣頌寤能,也可以在價值屬性層面為人情、人性扶正祛邪。
關鍵詞: 音樂 養生 陰陽五行
音樂是一種豐富而有序的聽覺感性樣式,其悅情悅性、悅志悅神的審美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在中國古代音樂哲學那里,音樂具有獨特的養生功能。不同于西方音樂養生學主客二分地從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探討音樂的養生作用,中國古代音樂哲學在“天人合一”的理論框架中,以陰陽五行說為基礎,將音樂與人體器官、道德倫理、宇宙自然融為一體,建構出一套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體現出獨特的音樂養生智慧。
一、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特征,除了“天人玄同”、“天人相通”、“天人相交”、“天人同體”、“天人一氣”、“天人一理”等理論表述之外,在漢代以前,“天人合一”更多地表現為“陰陽五行”學說。中國古代哲學家用“陰陽”描述相互對立的自然狀態,進而將之抽象為自然和社會現象中兩種對立力量之間變化消長的規律。“五行”剛開始指構造自然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金、木、水、火、土,后來演變為從革、曲直、潤下、炎上、稼穡等五種功能屬性。戰國后期,“陰陽”和“五行”說逐漸融合,《管子?四時》指出:“是故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將一年四季劃分為陰陽四時,四時又帶動了“五行”的生發和運行,例如:“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可見,管子初步構建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宇宙論圖式。而真正將此模式推向成熟的則是《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后被編入《禮記?月令》)。《十二月紀》認為,五行(木、火、土、金、水)與自然界中的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長夏、秋、冬)、五音(角、徵、宮、商、羽)、五色(青、赤、黃、白、黑),并且與人的五臟(肝、心、脾、肺、腎)、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德(仁、禮、信、義、智)構成了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運動的有機系統,從而將人的生理機體、社會屬性與宇宙自然對應起來,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由此成型。
天人感應模式音樂理論的總體思路是:“用‘陰陽’和‘五行’統一地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也用‘陰陽’和‘五行’解釋音樂現象。”[1]48具體學理正如李澤厚所說:“如果去掉古代不可避免的神秘解釋,關鍵就在:要把(一)音樂(及舞蹈、詩歌)的節律與(二)自然界事物的運動和(三)人的身心情感和節奏韻律相對照呼應,以組織、構造一個相互感應的同構系統。”[2]235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名醫醫和就將陰陽、五行、音樂、人體聯系起來,“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生六疾”。(《左傳?昭公元年》)戰國時期,《管子》指出:“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五聲既調,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呂氏春秋》更是將五音與五時、十二律與十二月詳細地對應起來,并指出:“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到了漢代,溝通天人的音樂理論更加明確地發展為兩條支脈:一是人體、音樂與自然關系的系統化,如《淮南子?天文訓》提出了“律歷之數,天地之道也”的命題。二是人性、音樂與道德關系的系統化,如《禮記?樂記》提出了“樂者,通倫理者也”的命題。正是這兩大命題構成了中國古代音樂養生理論的兩條基本原則。
二、人體、音樂與自然
成書于戰國,豐富于漢代的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充分吸收了陰陽五行學說,將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理論應用于醫療和養生,體現出高超的音樂養生智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可見,《內經》將陰陽平衡、陰陽辯證統一定為防病和治病的根本原則。《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依據人體的形體、體質、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將人劃分為陰陽二十五種類型。《靈樞?五音五味》則將五音的二十五個變音與陰陽二十五種人體類型聯系起來,嘗試用音樂的陰陽屬性調理和補救人體機能的陰陽失衡。
《素問》中的《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等篇進一步將五行、五方、五時、五氣、五音與人體的五臟、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竅(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皮、肉、骨)、五聲(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憂、恐)、五神(魂、神、意、魄、志)等人體器官和生理功能匹配起來,提出了著名的“五臟相音”和“五音療疾”學說。所謂“五臟相音”,即角聲入肝,徵聲入心,宮聲入脾,商音入肺,羽聲入腎。所謂“五音療疾”,即說五音各有特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王冰注曰:角謂木音,調而直也;徵謂火音,和而美也;宮謂土音,大而和也;商為金音,輕而勁也;羽為水音,沉而深也。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角、徵、宮、商、羽這五種音律也可以組合為角生徵、徵生宮、宮生商、商生羽和商克角、角克宮、宮克羽、羽克徵這兩個相生相克的關系系統。隨著五時的流轉,肝、心、脾、肺、腎會受到怒、喜、思、憂、恐這五種情緒的困擾,五音根據各自特性及相生相克原理,就能夠調節怒、喜、思、憂、恐這五種情緒,護理肝、心、脾、肺、腎這五大器官,從而起到陰平陽秘、調血理氣、平衡機能、促進健康之療效。
道教經典《太平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將人體、音樂與自然建構成一幅天人和諧的宇宙論圖式。“樂聲,正天地陰陽五行之語言也。聽其音,知天地情,四時五行之氣和,以不知盡矣”。(卷一三七至一五三)顯然,音樂來自陰陽五行和天地之道,音樂可以溝通天人之際,音樂的諧和可以給人體、政治乃至天地萬物帶來和樂:“樂,小具小得其意者,以樂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樂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樂天地。”(卷一一三)在道教看來,只要五行、五時、五方、五音、五臟諧和一致,便可以免災祛病、政治清明。例如,當樂得角之音,則物樂生,肝氣無病,其惡悉除。“故得黃氣宮音之和,亦宮音之善者亦悉來也,惡者悉消去。得商音之和,亦商音善者悉來也,惡者悉消去。得羽音之和,羽音善者悉來也,惡者悉去”。(卷一一三)總之,只要音樂符合陰陽五行的宇宙運行模式,就可以獲取天、地、人三方面的和樂,萬物免除疾病,君臣也為之高興。
三、人性、音樂與道德
如果說將人體、音樂與自然關系加以系統化的音樂養生理論主要受到道家哲學的影響的話,那么,將人性、音樂與道德關系加以系統化的音樂養生理論則主要受到儒家哲學的影響。雖然兩者都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但是,前者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之天”,“人”側重于人的自然屬性;后者理解的“天”主要是“義理之天”,“人”側重于人的價值屬性。也就是說,中國古代音樂養生理論從宏觀上大致分為兩條路徑:一是調養“人體”,二是培育“人性”。
有學者指出,《樂記》區別于《呂氏春秋》、《太平經》、《淮南子》等著作的獨到貢獻在于,它更加明確地“以禮樂配天地,將禮樂與陰陽思想聯系起來”[3]353,從而將人性、音樂、道德與宇宙自然的關系加以系統化。“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德之華也”。(《禮記?樂記》)《漢書?禮樂志》則更加深入地闡明了人情、人性與天地陰陽之道的關聯:“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所以,聲音之道,不僅在于與政通,還在于調節人性、人情:“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禮記?樂記》)司馬遷在《史記?樂書》指出,五音與人的品性修養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漢書?律歷志》從五音、五行與五德的關系立論,對此做了學理上的闡釋:“夫聲者,中于宮,觸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聲為宮紀也。協之五行,則角為木,五常為仁,五事為貌。商為金,為義,為言;徵為火,為禮,為視;羽為水,為智,為聽;宮為土,為信,為思。”正因為如此,音樂才會起到扶正人心、完善人性之功用:“聲者,宮、商、角、徵、羽也。所以作樂者,諧八音,蕩滌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風易俗也。”
建基于儒家倫理學說的禮樂理論非常崇尚“中和之美”,其原因在于天地陰陽五行之道本然自在、和樂有序,人性、人情、政治、倫理都應當以此為準則,音樂如果能夠順應天地陰陽五行之道,自然就會有助于養心、養性,此所謂“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禮記?樂記》)鄭國子大叔等人早就認為:“哀樂不失,乃能協于天地之性,是以長久。”“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則昏亂,民失其性”。(《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秦國醫和指出:“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彈矣。于是有煩聲,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他們要強調的就是人性人情應當順應天地之性,c其和諧一致,保持中和之樂,方可延年益壽、品行端正。此說對后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樂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觀點:“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司馬遷認為:“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圣,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史記?樂書》)
總之,中國古代的音樂養生理論是以天人合一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在人體、人性、音樂與宇宙自然的宏大系統之中闡明其內在的關聯,音樂可以在自然屬性層面調理人體機能,也可以在價值屬性層面給人情、人性扶正祛邪。當然,這種天人感應模式的音樂養生理論有時被過度發揮,淪為讖緯迷信。而且過多地從哲學、政治、倫理、生理等角度論述音樂,導致偏離音樂本體研究,進而缺乏科學性的弊端。
參考文獻:
[1]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關鍵詞】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陰陽五行;飲食養生觀
【中圖分類號】TS97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民族文化積淀的成果,其中蘊含大量的哲學思想,尤其是中醫理論中的哲學思想,如“五行學說”中,“五味”對“五谷”膳食結構起決定性作用,成為人們的擇食關鍵。“醫食同源”巧妙地將飲食與用藥結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飽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稱中國一絕。中醫哲學思想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就像一個挖不完的金庫,值得我們深究。
1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體現的中醫哲學思想
1.1 陰陽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而調之,以平為期”。可見調理陰陽是飲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醫認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機能都可以分為陰、陽兩種屬性, 陰是指具有滋養,濡潤、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陽是指具有溫煦、興奮、推動、氣化等作用的物質及其機能屬性。[1]在中醫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因人、因時、因地擇食的飲食觀。
1.1.1因人擇食
陰陽學說將人的體質分為偏陽質、偏陰質、陰陽平和質三種類型;將食物劃分為溫熱、寒涼和平性三種類型。“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 (《靈樞·經水》)告訴我們:飲食因先辨其體質再決定吃什么食物調理。偏陽者應少食溫熱性食物,而宜食寒涼和平性食物,否則將會導致陽亢及傷陰;偏陰者應少食寒涼食物,而食平性和溫熱性食物,否則就會導致陰盛陽衰。陽虛者宜多食溫補之品;陰虛者宜多食甘潤生津的食物。
1.1.2因時擇食
“朝食三片姜,勝過人參湯”、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體現了陰陽學說中“因時制宜”的觀點。日出、春夏屬陽,日落、秋冬屬陰,人體飲食需與外界環境相適應,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溫熱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涼、滋潤食物,如蘿卜。
1.1.3因地擇食
自然環境的不同使我國傳統飲食文化呈現出復雜的地域差異,陰陽學說中“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我國南方屬陽,北方屬陰,南北的氣候差異決定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結構,各地人們的口味也因氣候差異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帶濕氣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氣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潤燥食物。由此說明,飲食與地理位置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1.2 五行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的事物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方面,從而構成不同級別的系統結構。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自然就被納入到這一結構模式中,如把食物分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麥、菽、稷、麻、黍),五畜(羊、雞、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棗、李、杏、栗、桃)等。五行學說中,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在五味中分別是酸、苦、甘、辛、咸;在人體五臟中是肝、心、脾、肺、腎;在季節中則是春、夏、長夏、秋、冬。各五行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食物五味與人體五臟來說,“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腎。”(《靈柩·五味》)同樣,五臟與五季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春季屬木屬肝,夏季屬火屬心,秋季屬金屬肺,冬季屬水屬腎。由五臟與五味,五臟與五季的關系可以得出五季與五味也有著密切聯系,這些關系對飲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響,飲食只有在不違背陰陽五行生克規律的前提下,才能維持著機體的動態平衡,從而維持身體健康。
1.3 病因學說
晉·傅玄《口銘》:“病從口入”。“飲食病因”在中醫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為飲食失宜(飲食不潔、飲食不節、飲食偏嗜),飲食失宜直接影響脾胃消化、運輸功能,導致營養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飲食不衛生造成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意在告訴人們不宜食變質、腐敗、不潔的食物,注意飲食衛生。
《靈樞·小針解》:“飲食不節,而疾生于腸胃”,飲食不節包括“食量無節”和“飲食無時”。飲食過少或過多均不利于身體健康,過少使人饑餓,水谷精微不足而營養不良;過多則使飲食積滯于胃腸,引起消化不良。飲食無時是指沒有按時規律的飲食,飲食應按四季,早中晚規律進食。
飲食偏嗜即為嗜食偏寒、偏熱、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長期飲食偏嗜會導致機體臟腑陰陽失調。
2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飲食養生
2.1未病先防:調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過飲食養生來維持機體平衡,而飲食養生的關鍵在于調理脾胃,“人以水谷為生,故脾胃為養生之本”(清·徐文弼《壽世傳真》),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納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納腐熟水谷”, 食物中的精微物質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氣血輸至全身,營養臟腑經絡及維持其活動。脾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損,人體臟腑機能將會隨之受損。因此,飲食養生的關鍵在于調理脾胃。傳統中醫飲食養生觀強調必須以脾胃為本,[2]重視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
東垣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并認為:“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中醫認為養脾胃的關鍵在于飲食,五味偏嗜、過硬、過燙、過多或不規律飲食均會影響脾胃健康。因此,飲食只有以溫、軟、素、淡、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飲食衛生,不偏嗜,寒溫適宜,陰陽五味調和,方能達到飲食養生的目的。
2.2 調理陰陽 寒溫適宜
飲食養生應以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為依據來調理人體陰陽,使人體維持和恢復陰陽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狀態。調理陰陽包括補益陰陽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氣,即損其有余、補其不足。[3]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按照陰陽學說劃分屬性:如食物、人類、四季、地勢的陰陽屬性。因此飲食宜三因制宜、寒溫適宜。《飲膳正要》:“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正是體現“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以調理陰陽的目的。總之,調理陰陽、寒溫適宜是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重要飲食養生方法。
2.3謹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屬性在人體五臟中分別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五臟之間相互資生又制約著,因此,五味對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有著重要的影響。《黃帝內經》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五味調和,臟腑得益,人體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將導致臟腑陰陽失衡,臟氣功能紊亂,進而生成疾病。例如:過食酸,會使肝氣偏盛,從而傷害脾臟,使脾氣衰竭;過食咸,則使骨質受到損傷,引起心氣抑郁或者肌肉萎縮;過食甜,可引起心煩胸悶,面色發黑,或使腎氣失衡;過食苦,可使脾氣受損而不濡潤,胃氣損傷而脹滿;過食辛,會使筋脈損傷而松弛無力,精神消沉。因此,飲食應“謹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真正達到養生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知,傳統飲食在中醫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整體觀和辨證進食方法,堅持“審因施食”,“三因制宜”,“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遵循“陰平陽秘”的健康觀,“健脾調胃,去除誘因,藥食同源,寓醫于食”的養生觀;使機體維持動態平衡,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在中醫哲學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傳統飲食方法是最科學的飲食方法。
參考文獻:
中醫理論是聚集了哲學、佛學、道學等知識的一套整體系統學說[1],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陰陽兩面,通過陰陽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使自然界和人達到平衡狀態[2]。中醫理論中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觀念用于指導園林景觀的設計,是園林景觀創新的重大突破點。研究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類型除了中醫理論外,生態學、景觀美學、環境心理學等也是本文的理論依據。中醫理論的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的規律性對園林景觀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3],同時生態學、景觀美學、環境心理學是研究園林景觀相關問題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本文在理解中醫理論的前提下,以生態學理論、景觀美學理論和環境心理學理論為理論依據探討了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類型,分析了常見的應用方式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2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
以中醫理論為理論前提,以生態學、景觀美學、環境心理學為理論依據的園林景觀是應對“亞健康”人群的重要舉措。
2.1應用類型
2.1.1藥用植物園
藥用植物園是以中草藥文化為基礎,以植物為主要造園要素并以恢復和保護人們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一類園林。大多數藥用植物園設計都是利用植物的藥效特性進行景觀功能分區,起到展覽、科普教育等作用,少數藥用植物園除了藥用植物的景觀營造外,還融入陰陽五行理論安排整體布局,如廣西藥用植物園。廣西藥用植物園景觀規劃立意選取“易經八卦”作為結合點[4],以“天人合一”思想貫通中國文化的主題,展現傳統醫藥文化的內涵。如景區中的“中和餐廳”以祖國中醫學中的“平衡論、協調論和衡動觀”的中和思想命名,奇恒堂以中醫學的“奇恒之腑”為理論基礎而建,觀象臺的地面鋪裝圖案分別為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和中央金鳳,達到了“在地為形,在人為情,在天為象”的五行境界。此外,園區內的“藏象山莊”運用“藏象”的外在中醫內涵(指內在臟腑的生理活動及病理變化反映于人體外部的象征,反之,人體外部的外部象征又客觀地反映了內在臟腑的機能變化)與其內在寓意(反映隱士賢人順應社會發展,淡泊名利的處事情懷)更是此園林景觀的獨到之處。
2.1.2園藝療法
園藝療法是通過植物自帶的理療作用和人們參與相關園藝勞動調整人體內分泌系統正常運轉的一種治療方式。將我國中醫藥文化與園藝療法結合是我國發展特色園藝療法的突破口[5],目前我國特色園藝療法主要是通過植物理療來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如芳香浴、森林浴,聲音理療等,植物顏色、味道、大小、聲音、藥效等是主要應用方式。此外,部分園藝療法利用中醫陰陽平衡理論來指導景觀空間營造和景觀元素的動靜結合,如南京鎖石生態旅游觀光農莊。南京鎖石生態旅游觀光農莊利用中醫的陰陽平衡理論和五行相生理論進行景觀營造[6]。園區景觀設計從植物的形態、色彩、姿態、香味、習性等方面出發,利用了五感(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上美的層次[7],結合傳統中醫學形成“天人合一”、“身心一體”的整體布局形式,使游客不知不覺中得到精神和身體兩個層次的療養,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
2.1.3保健型園林
程緒坷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生態園林》中提出的運用陰陽五行建設生態保健型園林[8]給保健型園林景觀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我國保健型園林景觀整體布局以種植大量保健樹種為設計要點,局部景觀將陰陽五行理論應用于自然、景觀、人三者的協調統一,強調園林景觀元素、特性等與陰陽五行相互對應,并與人體五臟六腑聯系起來,旨在利用具有陰陽五行理論的景觀調整人的身心健康,如劉濱誼先生在國外營造的五行花園[9]。該花園基于使用者的身體健康狀態(男,肝氣郁接),故以“陰”景觀設計為主,在植物種類、植物藥效、植物色彩、空間大小、樹下陰影等方面考慮陰陽平衡搭配,并輔以五行五臟對應去調整人體機制正常運轉,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該花園景觀設計將人的活動和周圍環境結合考慮,主張“人是花園的一部分,花園和人處于陰陽和諧狀態”,人體變化與季節的變化,時辰的變化相互影響相互協調,使其所有都處于同一節律中。
2.2藥用植物園、園藝療法花園和保健型園林的差異
藥用植物園、園藝療法和保健型園林都是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應用的表現,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是也有各自特點。
2.3應用方式
2.3.1植物的應用
植物色彩:暖色屬陽,暗色屬陰,根據植物色彩選擇合理的五行方位、季節表現;光照與陰影:有光照的地方是陽,有陰影的地方是陰;方位:東、西、中、南、北分別對應不同的色彩、季節,達到五行相生;藥用性狀:根據使用人群問題癥狀來選擇具有某類藥效的植物;群落的搭配:落葉樹、闊葉樹、陽性樹、喬木等屬陽;反之屬陰;生態習性:耐熱、喜光、耐干旱瘠薄等樹種屬陽,反之屬陰;雌雄性質:雄性樹種屬陽,雌性樹種屬陰。
2.3.2水體的應用
動靜狀態:動態水體屬陽,靜態水體屬陰;水池形狀:圓形、橢圓形屬陽,方形、規則形屬陰;上升、下降:上升的水體(如噴泉、涌泉等)屬陽,下降的水體(如瀑布、疊泉等)屬陰;有無人類活動:可供娛樂的水體屬陽,僅供欣賞的水體屬陰。
2.3.3建筑小品的應用
顏色:暖色屬陽,暗色屬陰;體量:體積大的屬陽,相對體積小的屬陰;方位:安放的位置有東、西、中、南、北之分,對應五行木、金、土、火、水。
2.3.4場所(空間)的應用
開敞、封閉:開敞空間為陽,封閉空間為陰;人類活動:有人類參與的空間為陽,無人類活動的空間為陰;明暗:有光照的空間為陽,無光照的空間為陰;園路鋪裝:五行中金、木、水、火、土與鋪裝材質、色彩等的對應。
3中醫理論在園林設計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3.1中醫理論應用領域窄
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多是附屬綠地,如醫院、療養院、生態農莊等,沒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綠地,應用范圍小。
3.2植物選擇匱乏
植物作為園林景觀中最主要的元素,其選擇和配置時舉足輕重的。現階段應用的園林植物種類匱乏,我國園林常見植物不少于300種,而目前結合中醫理論應用的藥用植物、保健型植物卻僅有幾十種。
3.3相關人才匱乏
由于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應用的特殊性,一般園林景觀設計者不能通透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缺少中醫藥學家、植物學家、心理學家等相關專業人才的指導和合作,這對中醫理論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4景觀元素營造比例不平衡
我國目前具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側重于陰陽五行理論與植物景觀結合,忽視了中醫理論在其他景觀元素的表現和應用,如水體設計、空間營造、建筑小品布局等。
4結語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時尚潮流日新月異,繽紛的色彩讓你挑花了眼,大到公司裝潢設計、家居布置、車輛色彩的選擇,小到手機顏色、辦公位的布置、個性的服裝等等,統統離不開色彩的搭配與選擇。你可知道,在色彩的選擇、運用上講究頗多,如果用得好,用得巧,還能旺運、助運呢?
這還要從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起。“陰陽”觀念最早出現在古老的《易經》一書中。戰國末期,陰陽家鄒衍將“五行”與“陰陽”觀念溶合為一,以“陰陽五行”之說顯名于當世。五行學說即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中。更成為我國古代哲學的基礎,在政治、哲學、醫學等領域無不具有深遠影響。時至今日,連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天下萬物俱在“金木水火土”的“麾下”。
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要素構成的,隨著這五要素的盛衰轉換,而使大自然產生變化,不僅會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息。
古代封建統治者,倡導陰陽五行學說,用來解釋朝代更替的原因。自古“易醫”同源,兩者均以陰陽平衡為本,以五行對應五臟,十二經絡對應十二地支。五行相生克的關系如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古人以陰陽配合四時節令,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呂氏春秋》論天人四時感應。《漢書·律歷志》云:“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古人以五行配四時,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見《禮記·月令》)。又將五方、五色及人體各部分與五行相配:
木——東方、春季、青色、肝、膽、眼睛。
火——南方、夏季、赤色、心、小腸、舌頭。
土——中央、季夏、黃色、脾、胃、口。
金——西方、秋季、白色、肺部、大腸、皮膚、鼻孔。
水——北方、冬季、黑色、腎臟、膀胱、骨、耳朵。
如何選擇好色彩才能助運旺運呢?
可以從四季轉換看:
春天(自立春始,至立夏止)
春季萬物復蘇,處處生機勃勃。五行屬木,此時適合用青色或與之相生的黑色,切不可用與之相克的白色。
夏季(自立夏始,至立秋止)
炎炎夏日,五行屬火。適合用青色和赤色,忌黑色。
秋季(自立秋始,至立冬止)
秋季肅殺,于時用金,此時適宜用白色、黃色,忌用與之相克的赤色。
冬季(自立冬始,至立春止)
嚴冬之際,五行屬水,適用黑、白色,忌黃色。
上述色彩的運用,適用在衣著顏色的選擇和搭配上。在四季輪轉中,用對色彩,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助運效果。否則不僅于時于運不利,對個人的身體健康也有妨礙。
可以從自身的生肖屬相看:
生肖鼠:有利的色彩:紅色、粉色、黃色、米色
最忌的色彩:黑色、藍色、白色
生肖牛:有利的色彩:黃色、米色、紅色
最忌的色彩:黑色、藍色、青色、綠色
生肖虎:有利的色彩:紅色、綠色、黑色、藍色
最忌的色彩:白色、黃色、金色、銀色
生肖兔:有利的色彩:紅色、粉色、綠色
最忌的色彩:黑色、藍色、黃色
生肖龍:有利的色彩:黑色、藍色、紅色、綠色、青色
最忌的色彩:白色、黃色、米色
生肖蛇:有利的色彩:紅色、綠色、青色
最忌的色彩:藍色、黑色
生肖馬:有利的色彩:紅色、綠色、青色、白色
最忌的色彩:藍色、黑色
生肖羊:有利的色彩:黃色、紫色、白色、黑色
最忌的色彩:紅色、綠色、青色
生肖猴:有利的色彩:黃色、白色、綠色、青色
最忌的色彩:紅色、粉色、紫色、黑色
生肖雞:有利的色彩:黃色、白色、綠色、青色
最忌的色彩:紅色、粉色、紫色、黑色
生肖狗:有利的色彩:紅色、黃色
最忌的色彩:白色、黑色、藍色、綠色
生肖豬:有利的色彩:白色、黑色、藍色
最忌的色彩:黃色、紅色、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