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公路設計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highway design idea of highway design personnel thinking consciousness, highway construction inevitably to alo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some of the effects, such a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vegetation, soil and water loss, the division of the lan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 particularly acute. How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faced an important issue.
Keywords: highway design idea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公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對聲音環境的影響和對自然景觀的影響。目前在我國, 公路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公路建設造成的環境問題有:選線不當會破壞沿線生態環境, 防護不當會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蝕與泥沙沉淀等, 公路帶狀延伸會破壞路域自然風貌、 造成環境損失, 公路施工可造成環境污染, 公路通車營運期間車輛對沿線造成污染等。 另外, 公路運輸線路長,其間會穿越各種生態系統,如: 各類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 森林公園,成片林地與草原, 水源區, 濕地等。 公路在穿越或接近這些地區時,有可能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生態平衡, 破壞自然資源。
二、 公路設計的新理念
近年來公路設計的新理念主要包括靈活設計理念、 創作設計理念、生態公路設計理念等。靈活設計理念指公路景觀設計中要因地制宜地運用指標, 而不能千方百計讓地形、 地質等自然環境適合標準。目前, 公路美學設計已經逐步得到應用和重視, 公路美學與景觀設計是相輔相成的, 兩者缺一不可。要巧妙的將美學與景觀設計與公路設計有機的結合是公路美學設計的基礎和關鍵,在設計中應注意: 平面線形設計是美學設計的基礎; 縱斷面線形設計是美學設計的補充和完善; 景觀設計是美學設計的關鍵; 公路綠化是景觀路、生態路、 環保路的具體體現。景觀選線時合理組合線形要素, 做到連續、 均勻、 協調、 舒暢, 使其具有良好的視覺誘導和優美的流暢線形,與自然環境協調一致, 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線形走向與山川、 河流、大地之勢相吻合。車輛在路上行駛, 人的視線隨沿途景觀連續運動。選擇、 利用和保護沿途現有景觀, 創造再生人文景觀, 并通過形態、 質地、 色彩的漸進來達到景觀的連續運動。創作設計理念指充分發揮公路設計者的想象力、 獨創性及靈活性, 在運用技術標準時充分融入自己的考慮。公路穿過數個風格各異、 特點鮮明的生態區域地貌單元, 連接著數個具有不同人文背景的行政地域, 在某些有觀賞價值的路段設計成具有鮮明當地特色的公路景觀特色帶。在設計時確定公路景觀設計的節點和序列形式, 根據節點劃分出景觀單元, 次級景觀單元, 路標, 風景點和景觀分水嶺等特征點;然后在景觀設計中結合各個層級景觀單元的特點, 考慮相鄰景觀單元之間差異的大小,對其進行組合、 歸并,劃分出風格各異、 協調統一的景觀特色帶、 景觀特色點和景觀過渡帶,營造出形態、 色彩和質地不斷變幻的公路動感行駛環境。
生態公路設計理念指公路設計要尊重自然、 正視自然, 充分肯定自然的價值。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破壞, 同時展現自然之美。公路建設不應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應最大限度地保護、 最小限度地破壞自然環境, 體現 “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 的原則, 努力維持生態環境平衡, 降低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干擾和破壞。生態公路提倡能源與物質的充分利用,不過分增加資源環境的壓力,讓有限的資源循環、 再生、 物盡其用。 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可用資源, 盡量少占土地, 特別是耕地、 農田、 林地等有價值的土地資源。 對不同品質、不同價格的材料在比較、 衡量的基礎上合理選用, 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發揮公路建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三、 新理念在公路設計的應用
第一, 公路項目的環境保護設計貫穿于主體工程設計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公路工程路線設計中,應結合項目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遵守以維護生態平衡、 盡量降低環境污染為宗旨,以敏感點為主, 點線結合保護沿線環境為對象, 確定總體設計方案。 全面的調查沿線的土地利用情況, 盡量利用荒地、 產量低的地段, 遵照節約用地的原則, 少占優良耕地、 果園, 盡量減小對農田水利排灌系統的影響, 繞離水環境敏感點避免將來路面徑流對水體的破壞。在山嶺重丘區高填、 深挖對自然景觀、 植被的影響很嚴重, 環境的破壞程度很高的路段就需要公路的綠化美化工作,以恢復原有的自然環境,對破壞環境的修復設計單位可根據公路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 設計公路綠化美化方案, 在公路的挖方邊坡上,如果邊坡高時一般情況下在接近公路邊坡上種植草本植物,以防止喬、 灌木枝葉對行車的影響, 在草本植物之上的邊坡上栽種灌木,可以減少綠化植物的管養工作, 節約投資。對于坡面高、 坡度陡的坡面工程常采用工程防護和植物防護相結合并達到綠化環境, 保
持生態平衡的目的,如噴附綠化、 袋筋綠化、 巖盤綠化及防災綠化等坡面綠化工程技術。
第二, 公路路基加強防護工程的設計。對低填方路段、 互通區、 服務區匝道, 結合廢棄方, 在有條件路段和不占用農田的前提下, 盡可能放緩邊坡,既安全又美觀。對挖方邊坡, 結合路塹地質資料, 改變 " 一坡一式 " 的設計方法,對邊坡逐段進行細化設計,合理確定邊坡坡率,確保安全。對路基高度, 按照洪水頻率計算水位、 河流通航要求、 主要交叉道路和沿線結構物功能及地基穩定性要求等進行確定。對路基橫斷面可結合地形, 采用拋物線形路基邊坡設計, 將綠化植樹防護和防排水相結合。對路基防護工程按照“安全、 耐久、 美觀、 多變、經濟” 的原則, 針對當地氣候、 水文、地形、 地質條件和筑路材料的分布情況, 從安全角度出發確定路基防護方案。在巖土結構穩定、 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提倡" 不見土少見石, 適應地形、 保持原樣, 披上綠衣 " 的防護設計理念,堅持剛性結構與柔性結構相結合、 多層防護與生態植被防護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邊坡治理。填方段路基排水設施以排水溝為主, 將水引至附近自然水道或橋涵, 從而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邊坡平臺排水溝適宜采用砼預制的碟形排水溝。
第三, 積極推廣有益于環境保護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包括設置公路防噪聲屏障、對路面水進行處理、 推廣土工織物類材料的應用等。 防噪聲屏障采用的材料有金屬、 輕型復合材料、 混凝土或多種材料組合在一起, 先沿道路方向按一定間距栽兩排(間距約60cm)鋼立柱, 立柱間加橫撐形成金屬網絡, 然后在兩排金屬網絡間襯上土工布, 在土工布間填土至頂部形成墻體, 然后在墻壁上插入攀緣類灌木苗, 在填土頂面設一道水管以保障填土有足夠水份, 過一段時間后, 一道 "綠色" 防噪聲墻就形成了。還有的用混凝土預制的大花盆砌成墻體, 底寬頂窄, 花盆內填土并種植灌木形成 “綠色”防噪聲墻。由于磨損、 車輛漏油或運輸貨物中的微粒物質, 車輛排放廢氣中的顆粒物質, 都會積聚在道路表面, 當其與降水混合在一起形成徑流后, 會對沿線的水源、 土壤形成污染。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路面水與農業排灌系統分開, 并在沿線設置一些集水池, 把路面水導入集水池后進行凈化處理。經處理達標后排入污水受納系統。 推廣土工織物類材料的應用可以大量減少圬工砌體, 在坡度較緩時, 可采用土工格室、 三維植被固土網墊等代替六棱花飾或圬工砌體護坡, 成本低、 利于綠化。
第四, 將橋涵、 擋墻結構物的設計融入周圍的自然環境中。 公路建設占用大片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土地, 破壞或干擾了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造成動物生活能力下降和物種減少。生物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公路設計充分體現對沿線生物的重視, 通過公路整體線形的合理選擇以及人工輔助措施, 努力維持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在發達國家, 修建高等級的公路中, 已經采用了設置 “綠色走廊” 的做法, 專為野生動物通過公路提供通道。 有的公路在設計橋涵、 擋墻等結構物時, 盡量將人為的痕跡隱藏起來。如在設計涵臺(或橋臺)時盡量將臺身埋在土中;在選擇臺身材料時多考慮漿砌塊石、 片石等, 或對混凝土、 臺身表面做些修飾, 使其接近自然; 在做防沖刷處理時, 多采用拋石、 鉛絲石籠等做法, 少用沉排、 海墁的做法;在做錐坡或護坡時, 多采用土工橋室、 三維植被固土網墊等材料,少用砌石或砌混凝土預制塊護坡。
關鍵詞:生態公路;設計理念;生態建設;實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公路的內涵
(一)生態公路理念
生態學最早來源于希臘語,是指研究生物棲息環境的科學。生態公路是將公路建設與生態學相結合,它是將公路整體置于整個生態環境的大背景下,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來進行設計、施工、管理和使用。生態公路并不僅僅代表著公路的一個種類,更多的代表了公路的建設思想和建設方向、目標,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基礎上的,應對公路環境及公路周邊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思想。生態公路的核心理念包括綠色、低碳的設計、施工理念;資源效用最大化理念;因地制宜理念等。
(二)生態公路建設的特點
自然是所有文明發展的基礎與支撐,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建立的現代文明,其發展前景堪憂。公路建設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及代表,粗獷式的公路建設及發展模式顯然已經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因此,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是與生態協調、統一、共存的發展。生態公路建設的最大特點在于,公路建設前后的環境對比,即建設之前拍一張基準照片,建設之后再拍一張對比照片,兩張照片進行比較,照片中除了多出一條公路以外,其他周邊環境依然保持原樣。這就是生態公路建設的核心要求,看似很容易實現,然而,就我國目前公路建設的實際情況而言,要達到以上的對比效果,非常不容易。我國常規的公路建設過程中,施工痕跡比比皆是,生態不僅在施工過程中飽受摧殘,公路通車后噪音、光線等多種因素對周邊環境一定范圍內都會造成影響。此外,濕地保護是生態公路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公路穿越濕地的情況極為常見,絕大多數情況下濕地都被完全破壞,不復存在。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肺,在生態公路建設中,將會對濕地實行必要的保護,盡量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運用設計手段采用橋梁、涵洞等方式對濕地進行繞行回避,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濕地生態圈的完整。
二、生態公路的作用
生態公路理念作為在公路建設與環境沖突日益加劇的情
況下的產物,它所提倡的是實現公路建設與環境協調統一的
目標。我們現在居住的環境,整體而言生態系統都造成了極大
的破壞,保持及恢復生態系統是我們現在的重要任務,生態公
路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現代公路建設的
重要形式,它的作用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自然環境的保護
生態公路的建設充分的尊重自然、正視自然,實現自然價值的最大化,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展現原始生態之美。它在建設中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而是盡最大力量去保護或最小限度破壞,努力保持生態自然的平衡,降低原始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干擾和破壞,因此有利于自然環境的保護。
(二)有利于自然資源的節約
生態公路以能源與物質的充分利用為倡導標準,在建設中盡量減少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做到物盡其用。同時生態公路會因地制宜,利用已有的資源或當地的資源進行建設,減少對土地的占用,尤其是耕地、農林用地等有價值的土地,充分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發揮公路建設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最終達到節約資源的有效目的。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
原始公路建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及林地,影響了大片動植物的生存空間,破壞了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最終造成動植物的生存能力下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生物種類銳減。生態公路的設計與建造,以維護自然為宗旨,保持生物繁衍生存的空間,重視生物的生活環境,保證整體生態系統健康高效的運轉,從而達到了保持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四)有利于整體景觀的美化
我國公路的建設主要注重的是工程的設計是長久以來的主要問題,在過去的公路建設中,我們過分的強調安全,沒有把整體的景觀概念滲透到總體設計之中,造成現在的公路形式單一,缺乏變化性。在生態公路的建設中,設計充分考慮用路者的視覺感官和當地大的生態環境,保持公路建設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積極營造優美的景觀,充分體現原始生態之美,為路人提供良好的視覺享受。
三、生態公路的實現方式
在我們充分的認識到生態公路的好處之后,我們就要在以后的公路設計中廣泛的去應用。為實現生態公路的最終目標,我們就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一)做好生態公路前期設計規劃
前期的規劃設計是實現生態公路的關鍵步驟,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最終公路所能達到的效果和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程度。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設計規劃在總體過程中是最重要的環節。因此,在生態公路的設計中,每一項內容都要聯系周邊的環境進行考量,把“生態”概念滲透到所有環節之中,保護好沿途的動植物,滿足其生存發展的需要,維護好整體的生態環境。
(二)做好施工進程中的生態保護
1、施工的設計要基于環境保護的目的,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與進度,最大可能的減少對臨時用地的占用面積和占用時間,并要做到在工程結束之后恢復其原貌和地表植被。
2、具有環保意識,做到文明生產,減少施工中的環境污染。在工程之中,要高效的利用各種原材料,完工后要及時整理廢舊材料,不亂扔亂放占用空間;對于容易產生灰塵或粉塵的原料,要及時遮蓋或灑水,減少粉塵污染;同時還要保證盡量減少噪音污染,禁止夜間作業,避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
3、建立嚴格的驗收制度,對不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工程,要絕不姑息,一定要使其進行返工。
(三)做好運營中的生態保護
1、前期的工程之中雖然已經嚴格遵守生態環境,但是由于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后期的營運之中有可能會使原來的措施失去作用,像綠化帶就可能因氣候后期生長不良,對此就應該進行后期的整改。
2、在公路營運中汽車尾氣、汽車噪音是主要的污染物。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降低此種污染比例。如:修建效果較高的隔音墻,禁止在像醫院、學校等這樣的地方鳴笛;制定嚴格的尾氣排放標準,定期對路上車輛進行尾氣排放檢查,對不符合標準的車輛要嚴格進行處罰,責令進行整改。
3、建立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對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充分進行考慮,做好預備方案,從而把突發事件造成的環境破壞降到最小。
(四)采用先進現代技術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路建設的方法和手段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傳統的公路設計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人們對環境保護的目的,甚至是嚴重破壞我們的生態環境,制約我國公路的發展。因此,為了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我們必須采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像航空攝影測量、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等現代技術為公路建設提供很好的技術平臺,加強這些技術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有利的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五)加強環境管理與環境監測
環境管理必須貫徹與規劃設計、建造及運營的全過程,我們要建立健全環境管理制度,對每一環節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為保護環境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時我們還需要通過環境監測,隨時的掌握環境的變化,應對突發的環境問題,制定有效的應對機制。環境監測也應該貫徹于全過程,為公路的選線設計提供可行性依據,評價工程施工進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和環境破壞程度,及時發現營運中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改善。
結束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對生活的質量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生態環境的完善就是人們現在對生活環境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生態公路是現代公路的主要建造形式,它把“生態環?!崩砟钬瀼赜谠O計、施工及營運的全過程,符合我們現在環保的總體要求。本文主要通過介紹生態公路的概念,讓人們從思想上充分認識生態公路,然后再從生態公路的作用中充分肯定生態公路的價值,這樣我們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去運用生態公路,使生態公路成為我國今后公路建設的主要模式,從而保護好公路區域的生態環境,符合我們現代社會倡導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
參考文獻
[1]謝方成.生態公路設計理念與建設分析[J].路基工程,2009(04).
[2]李榮.基于環保理念的生態公路設計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8(07).
主題詞:公路質量第一設計理念
Abstract: the important project quality is the first, quality is the eternal theme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concept of highway quality first, safety needs of quality first, important project need quality first, public satisfaction need quality first, aims to cause highway desig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of all parties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operated-builing paid enough attention.
Keywords: highway quality first design concept
中圖分類號: 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科學發展觀內容包括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協調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對于公路勘察設計質量也需要注入新的內容、新的要求,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必須轉變傳統的勘察設計質量觀念。
一、工程實體安全需要質量
公路工程質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例如施工單位施工不合理或傳統的習慣于不合理的工藝,為了趕進度等,監理人員素質低或檢點不到位,都將造成工程質量下降或留有隱患,設計人員不認真或不用心、考慮的不精細,設計審核不夠嚴格,同樣會給工程質量留下隱患,過去傳統的概念上大家都把工程質量理解為施工質量,而忽視設計質量。實質上把好工程質量應該從設計初就開始抓起,從加強設計質量的管理上來提高公路設計質量,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工程質量。
公路實體質量是指工程實體具有安全、耐久的性能,把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嚴格控制在達標范圍內,合格率應在95%以上,功能質量綜合應用工程技術,通過物質要素、文化要素和生態環境的有效整合,實現內在質量與外在質量的統一,全面貫徹“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方針,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工程。
質量責任,重如泰山。確保工程質量,必須建立層層負責的工程質量責任制。這是工程質量質的組織保證。實踐經驗證明,提高工程質量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做到“未雨綢”,凡屬一切應做而又能做好的工作,均應扎扎實實認真地去做好,盡量少做“亡羊補牢”的事。
二、百年大計需要質量第一
公路是永久性的公共實施,必須經久耐用,而且應該有可觀賞性。工程質量代表技術水平、代表誠信,百年大計離不開工程質量。公路工程勘察設計質量的優劣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環節。只有以優質的勘察設計質量,才能產生既有合理工程造價又有一流施工質量的建設工程。
1、質量第一必須嚴格執行公路基本建設程序。要把握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開工報告和竣工驗收等審查環節,項目可行性研究必須經過有資質、有權威的機構和專家咨詢評估,重大工程還要聘請國外專家。專業機構參與評估。要按合理工期組織施工,不能違背科學盲目趕工期,要建立健全招投標制度,這是應用市場競爭機制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措施,建設項目要認真選擇施工單位、材料供應單位、要進行公開招標選擇勘察、設計單位。通過競爭擇優錄用。
2、質量第一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隊伍。要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及時修改質量標準和設計規范。要認真研究公路工程勘察設計檢查,驗收和評定規程,積極貫徹公路工程施工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的執行。
3、質量第一,必須加強公路勘察設計過程控制。傳統把關設計質量的做法是當設計文件全部完成后再進行審查,最終評價設計文件的優劣,這樣的結果管理模式,局限于設計文件本身的質量檢查,而忽視了對設計成果形成過程管理,由于審查時間段,技術審查一般難以深入,修改發現的質量問題工作量比較大。加強勘察設計過程控制,必須實行公路勘察設計質量監理。做好總體設計,關鍵還是在于設計和監理兩個方面的負責人。因為公路建設是為社會服務的,他們必須懂得工程經濟,有助于在悠閑地資金條件下獲得最佳效果;要懂得管理,把各個專業融會起來,有效推進項目進程;要懂得社會學和了解歷史,以求知道社會需求,防止重犯類似的錯誤;還要必須具備較強的協調能力,修改和調整不夠完善的布局和方案。
4、質量第一,必須重視公路線形等設計。優良的線形設計是保證行車安全的根本,可直接消除事故誘因,改善長陡縱坡設計是改善線形的有效方法。做好公路與環境的配合,展現公路景觀美,線形美,是提高公路外觀質量的基礎,。深入設計,和諧工程各細部銜接,是提高公路外觀質量的重要途徑。
5、質量第一,必須強化公路設計服務意識。強化個階段的校審管理和具體工作,以減少“錯、漏、碰”等非技術性問題,在各環節控制上認真做好事先指導和中間檢查,以減少成果評審時發現問題引起的返工。認真做好各專業間、主體單位與外協單位的技術接口管理,嚴格執行互提資料的傳遞確認,避免設計文件中由于協調溝通不夠而產生的錯漏或自相矛盾等現象。樹立進度服從質量的思想,進一步加強質量意識、服務意識,要求各級技術人員樹立嚴格認真的工作作風,加強工作責任心。認真對待設計交底和圖紙檢查,加強設計文件管理并做好及時標識,、歸檔工作;設計代表在現場應積極收集與設計有關的設計質量、工程技術信息,認真填寫各種質量記錄,定時向主管部門匯報。
三、公眾滿意需要質量第一
公路外觀質量是指工程外部屬性的光潔度、造型、色澤等。社會質量是在于社會文化的狀況如何,最終體現社會質量文化水平。
1、滿意程度
全面質量管理的象征意義是質量文化,從公路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來看,強調的是全員參加、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從使用過程來看,強調的是使用者的全面滿意(包括政府和整個社會)。使用者滿意的工程質量不僅是技術合格、經濟合算,而是在此基礎上還要使用者感到滿意,質量涉及的范圍更廣,內容更深。
這種社會質量文化一方面要求公路建設工程跟得上時展的步伐,加強企業內部質量文化建設;另一方面整個社會應作出質量要求,在質量法制建設、質量觀念改變、質量道德提升等諸多問題上不斷進步??梢哉f,這樣的質量文化適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值得全社會共同努力建設。視覺傳遞美,和諧表達美。
2、資金投入
公路建設工程的質量不是免費的,社會質量文化的性質如何,往往反映在對工程優質優價原則的承認程度上,所謂優質優價,就是社會對優質產品的承認和投入。人們愿意為優質工程支付建設資金,實際上就是對建設優質工程的企業進行資金投入,從而鼓勵和支持企業保持建設工程質量水平,使其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當然建設優質工程的企業也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管理、創造技術等手段來降低優質工程的成本。
3、質量工作投入
關鍵詞:生態公路;公路設計;環保理念
1. 生態公路設計理念
1.1 生態恢復設計
生態恢復設計是會對整個公路的設計都有影響的。在進行邊坡的防護設計時,要選擇適合的植物、坡度和類型,有利于生態的恢復;在進行路域生態設計時,要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特點來進行植被的選擇;在建設公路時臨時征用的土地可以將其變為農田,這樣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
1.2 保護環境、融入環境
要將自然式的設計理念融入到傳統式的設計理念中,這樣能夠做到對公路沿線的自然環境的最小破壞;改變原有的設計方法,利用原有的景觀植被來進行公路設計,盡量減少人工對環境的影響;另外還要盡量多引進不同種類的物種,對沿線的文物也要進行保護,讓公路真正成為環境的一部分。
1.3 采用鄉土化技術
鄉土化技術指的是將鄉土材料、植被、文化等引進到公路設計中,使公路設計具有個性化特點。在建設生態公路時,要盡量選用本土的植物物種,這樣能夠避免外來品種對本土環境的影響,也利于植被的成長。
1.4 科學的生態綠化設計
建設生態公路,還需要對本地區的氣候和土壤的特點進行分析,選用與本區域自然環境相融合的植被;在進行邊坡綠化時,則要考慮土壤的結構特點。同時在選擇植被時,要盡量做到多種類型相結合,避免物種單一,也可以采用散叢結合的方法,實現綠化的科學性。
1.5 公路工程和生態工程結合
環境的一體性,還能夠全面考慮公路工程中各種生態環境的關系,減少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有利于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及優化。生態公路的設計是基于環境保護來進行的設計,它不僅能夠體現出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自然和諧,而且會將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緊密聯系起來,減少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有利于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
1.6 靈活創新設計理念
靈活性設計理念是指在不違背國內外現有標準的前提下,在不影響使用安全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創新的技術來對公路設計進行改造,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公路生態設計則需要相關人員靈活運用相關理念,對區域環境進行全面考察,利用現有生態工程、恢復技術等來進行公路生態設計。
2. 環保理念指導生態公路的設計與施工
2.1 公路景觀設計施工
公路景觀是由公路和公路周圍的景物組成的綜合體。它不僅包括公路設計完成后形成的景觀,也包含有沿線的自然、人文景觀。因此人們對公路景觀的印象就是公路及其周圍景觀的綜合體。
(1)公路自身景觀設計。公路的自身景觀,我們常??梢越佑|到,那就是人們出行的道路;公路周邊的護欄、排水溝、隧道、橋梁等;公路邊上的服務區、加油站、觀景臺、收費站、標志牌等一系列輔助設施;還有公路邊上的綠化帶等。公路是人工修建完成的,因此公路的自身景觀是公路路權的一部分,他為整個公路景觀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公路的自身景觀,如服務區,是可以通過人們的設計而達到觀賞目標的,因此它是可以由人為控制的。
(2)沿線自然景觀設計。公路自然景觀則是指公路所經路段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它是整個公路景觀的主要部分,人們在行車過程中主要觀賞的就是這些景觀。自然景觀就是由平原、丘陵、大海、森林、植物、動物、河流湖泊、氣象變化等一系列自然現象組成的景觀。它是大自然自身作用的結果,不受人為控制,因此需要通過根據不同地區特點來進行設計,表達主題,用當地的獨特材質和設計過程來進行自然景觀的凸顯,這樣就組成了不同特色的自然景觀,為駕駛人員和乘車人員帶去了獨特的風景,驅除疲勞。
(3)沿線人文景觀。公路的人文景觀主要是指所經地區的文化、歷史特征。由于公路行進區域和視野的限制,駕駛人員和乘客只能領略到所經區域人文景觀的一部分,而且由于不同的排序,不同階段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人文景觀的具體體現主要是村落、城鎮、民寨等人類聚集空間,它們因城市化程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形態,也有一些是散布在不同地區。某些人文景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例如具有傳統特色的寺廟等,它們互相融合形成了景觀的宏觀特色,這些能為路人帶來不同的愉悅感。而一些人文景觀可能會造成公路整體景觀的不和諧,因此在對人文景觀的改造方面需要了解和分析各地人文景觀的本質內涵。與公路本身景觀相比,自然和人文景觀往往不屬于路權范圍,因此需要與當地政府進行協調溝通,對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達到優化整體景觀的目的。
2.2 路側生態設計施工
路側設計采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容錯設計,它正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安全理念。首先,要在保證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針對當地地形特點,綜合考慮工程造價,將路側的寬度加大,將坡度放緩;其次,對于有擋土墻的,可以將其取消,并建設兩米以上的平臺,平臺上的植被要注意保護;再次,為了方便排水,路側凈區應該采取與路面一樣的坡度,這樣也能夠保證車輛的安全和環境的和諧;最后,對路側邊溝的設計也要按照以上原理來進行,采用隱形的邊溝來設計,這樣既能夠增強路面的承載力,也能夠將路側的凈區拓寬,這樣可以保證路側的安全,也可以種植植被,形成一條生態邊溝。生態邊溝的設計形式是指將開放式變為隱藏式,這樣路面的集水可以通過邊溝流入地下,在地下水滲透階段設置排排的碎石墊層,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地上、地下、和基層的排水問題,也能夠將路側凈區拓寬,這樣就保證了道路的安全。
2.3 邊坡防護與綠化設計施工
(1)工程防護。在工程中常用的防護措施主要有護坡、護面墻等。在選擇防護措施時,要充分考慮工程的比例、尺度以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根據當地環境特點、施工狀況等,來選擇恰當的防護措施,這樣可以減小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能夠保證道路與生態環境的和諧。
(2)植被防護。除了工程的防護措施,還可以采用植被來進行道路防護,這主要有挖溝綠化防護、噴播綠化防護、噴溝綠化防護等等一系列技術可以使用。生態公路的設計,則主要采用植被防護的技術。對于不同狀況的路段,要采用不同的綠化技術來實施植被防護,如在坡度較緩的路段,則可以采用噴溝技術和挖溝技術;而對于高要求的地段,則需要采用噴播的技術來進行綠化,同時也要注意噴播的厚度和質量。
3. 結語
生態公路建設發展時間不長,還比較新,但它代表這未來公路建設的主流走向,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比較發達的城市這方面的研究則比較多。我們可以向發達國家借鑒經驗,例如瀝青路面、水泥路面的降噪工程,混凝土路面的尾氣吸收等,都可以學習。另外還應該對先進地區的生態公路進行考察,學習先進技術,為生態公路的建設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石京.生態高速公路的概念與功能定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 2006(7):148-151.
【關鍵詞】人性化設計理念;避險車道;降溫池;震動帶;路側設計
【中圖分類號】TU147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1674-3954(2011)03-0216-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公路交通的迅猛發展,交通事故已經成為除疾病以外人類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公路安全問題深受社會及公眾的關注,人性化設計以安全為出發點,通過優化設計為出行車輛提供安全保障,其作用在高速公路建設中日益凸顯,為有效減少交通事故發生、降低交通事故損失、避免人員傷害,有必要在公路設計中融入人性化設計理念。
二、交通事故發生原因
交通事故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與駕駛員操作有關,還與車輛的行駛性能及車輛行駛環境有關,英國、日本、德國等國通過對交通事故進行調查分析,幾乎所有國家交通事故的官方統計都表明,引起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機動車駕駛人失誤,其在各種事故中的原因中所占比例高達80%~90%,在我國所占比例達到95%以上,而以道路、車輛、環境等因素為主要原因引發的交通事故不足10%,說明了駕駛人的行為過錯、行為不當是造成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三、人性化設計理念
1、人性化設計理念
人性化設計要求我們在設計中樹立“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要把滿足人的出行需要作為根本出發點,在工程本身的細微之處,體現對人的關愛,體現人性化的服務,注重公路安全性,舒適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為人們出行提供最大限度的出行便利。安全是人性化設計的根本出發點,細節設計是人性化設計的手段,降低事故發生率及事故損失是人性化設計的目的,只有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過程及結果有總體的認識,才能在設計中靈活掌握并應用該理念。通過第二部分分析可知,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比較多,人為因素占很大比重,其中以疲勞駕駛、車輛失控及超速行駛為主,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交通事故都不能以生命作為代價。
2、人性化設計理念的應用
(1)避險車道的設置
近年來,隨著公路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建設逐漸進入山嶺重丘區,山區高速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質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工程造價的制約,常常出現長大縱坡的情況。當車輛在長大縱坡上行駛,由于汽車重力作用,車輛將會加速行駛,所以駕駛員必須采取持續、頻繁的剎車操作來保證車速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在此情況下,必然導致制動器升溫,破壞汽車的制動性能,甚至導致制動失效、釀成事故,實踐證明,在高速公路的長下坡路段設置避險車道能夠有效避免或減少失控車輛的事故損失及人員傷亡。避險車道一般由避險車道引道、標志標線、制動路床、服務道路、路側護欄、端部抗撞設施及施救設施七部分組成,其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失控車輛從主線車流中順利分流,避免對主線行駛車輛造成干擾,危及第三方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失控車輛平穩停車,最大限度保障駕駛員安全,減輕失控車輛的損失。避險車道一般設置在長、陡下坡路段中下部右側視距良好地段或車輛不能安全轉彎的主線平曲線之前,以小偏角從主線分離。避險車道設置如圖3-1所示,其制動長度按公式3-1計算,避險車道寬度應足以容納一輛以上失控車輛和一輛服務車輛,制動路床和服務車道總寬度不宜小于8m。
圖3-1 避險車道設置示意圖
(公式3-1)
式中:L―制動路床長度
V1―車輛駛入制動坡床的速度(Km/h),一般按110Km/h計;
V2―車輛通過制動坡床后由強制減弱裝置消止的速度(Km/h);
R―滾動阻力系數,以材料的當量坡度百分數表示,可參照表3-1取值;
G―坡床縱坡,以代數值表示。
表3-1滾動阻力系數R
材料 滾動阻力系數
碎石 0.10
沙 0.15
豆礫石 0.25
(2)降溫池的設置
由于車輛依靠車輪與路面之間的摩擦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必然會使車輛輪胎發熱,如果車輛長時間行駛,輪胎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降溫處理,極易導致制動轂發熱、制動失效或輪胎過熱進而發生爆胎或自燃的現象,危及車輛及駕駛員的安全,此種現象在載重車及貨車上比較常見,為有效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越來越多的高速公路通過采用在停車區、服務區設置降溫池的措施為行駛車輛提供降溫的服務。降溫池一般由加、減速車道及降溫池組成,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輪胎發熱的車輛提供降溫服務,由于規范及標準對降溫池的設計沒有具體的規定,故其設計不一,為有效達到降溫的目的,建議降溫池的設計標準采用長40米、高0.7米,前后過渡段各為20米,其寬度以容納一輛載重車為宜,一般不應小于4.5米,如圖3-2所示。
圖3-2 降溫池設置示意圖
(3)震動帶的應用
調查研究表明,駕駛員疲勞駕駛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使駕駛員能夠提高注意力,減少因疲勞駕駛造成車禍,可通過在高速公路上設置震動帶提醒駕駛員謹慎駕駛。震動帶的作用原理為通過設置震動帶,使路面凹凸不平,當車輛通過震動帶時產生顛簸,進而達到警示駕駛員的目的。震動帶根據其功能主要分為減速震動帶及警示震動帶兩種,減速震動帶通常設置在下坡路段小半徑平曲線前部或連續下坡路段,沿道路橫向布置,俗稱減速路面,通過設置震動帶使車輛產生顛簸,強制駕駛員減速,其目的在于告誡駕駛員前方屬于特殊路段,需采取減速措施,該震動帶的設置需與配套的預告標志配合使用;警示震動帶主要設置在行車道兩側及中分帶的兩側,沿道路縱向布設,當駕駛員因疲勞駕駛偏離行車道時,車輪越線產生震動,使越線車輛駕駛人能及時得到提醒,及時修正方向,恢復正常行駛路線。
(4)寬容路側設計的優化
寬容路側設計是以路側凈區(通常指行車道外邊線以外相車輛可能到達范圍,如圖3-3所示)設計為基礎對公路設計進行優化,路側凈區設計包括路側凈區內的邊坡坡度、凈區內排水設施和交通工程設施設計等方面內容,其目的在于容許過錯車輛一定程度上駛離路面,并為駛離車輛提供一個安全返回的空間。路側凈區寬度在有條件的地方盡量提供足夠的橫向寬度,為駛離車輛返回路面提供足夠的時間和距離,當車輛駛離路面時,邊坡坡度、邊溝形式及路側安全設施都會對過錯車輛產生潛在的危險。為此,需對路側凈區內的相關組成部分予以人性化設計,比如:邊溝采用蓋板邊溝或淺蝶形邊溝、填方路基采用緩坡設計(邊坡緩于1:3或1:4)、土路肩采用圓弧形設計等等,這些細節的設計,都能夠有效減少或避免過錯車輛的翻車,避免更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圖3-3路側凈區示意圖
四、總結
寬容理念是公路設計的一種指導思想,是人性化設計的一部分,避險車道、降溫池、震動帶及寬容路側的應用僅僅是該理念設計的一部分,在實際應用中還有很多類似的細節設計,比如緊急停車帶的設置、可變情報板的設置等等,它要求我們靈活掌握規范及標準,從細節出發,對潛在的危險提前給予預防,將事故發生消滅在萌芽狀態,以人為本進行公路設計。
參考文獻:
[1]《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2005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06)[S],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2006.7
[3]避險車道設置的研究[J],孫傳夏,交通標準化,第6期,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