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諸葛亮的評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吾輩愚鈍,當時不明白“杰出”與“著名”有何區別。現在想起來,“杰出”是蓋棺論定,而“著名”算老幾?臭名昭著、徒有虛名、名過其實的都可能是著名!這種誤人子弟的教學內容在中學課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個“久經考驗,卓越,優秀,偉大”之稱號,何吝不以一詞賜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孫后代也!
諸葛亮的隆中對堪稱古今中外戰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荊州、關公敗亡,諸葛亮差一點就成功了!但時勢變易,戰略思想也應該調整。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最大的敗筆一不是街亭之戰,二不是后繼無人,而是他在劉備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復漢室的夢想,甚至脫離了隆中對的思想,變得一意孤行,窮兵黷武,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這一點上,他無法象魯肅和司馬懿那樣以平常心對待改朝換代。
諸葛亮的評價2
魯肅曾對孫權說:“昔高帝(劉邦)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齊桓公、晉文公輔周)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司馬懿與諸葛亮在祁山對陣時曰:“汝乃南陽一耕夫,不識天數,強要相侵,理宜殄滅!如省心改過,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勢,免致生靈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這番話,其實乃肺腑之言,于蜀國大有益者。可惜諸葛亮已經聽不進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意圖,地擁荊、益二州,天下有變,則荊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諸葛亮的評價3
但荊州已失,況天下并無大變,若強行北伐,不得其時矣。司馬懿務求自保,也是這個道理,只要邊界相安無事,又沒有什么重大變故,就不要想著把對方滅掉,大家都省心點,其實這正是孫子兵法所說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范蠡曰:“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這些都說明了諸葛亮北伐不得其時。但諸葛亮還有一條憂慮,他怕自己沒世之后,蜀國沒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壓力有多大,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諸葛亮的評價4
我覺得自從劉備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處在高壓、憂悶、繁忙和孤獨之中,容易變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寬心,養身體,多活個十幾年,耐心等待機會,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開拓疆界。諸葛亮的功績其實有被夸大的成分。諸葛亮被劉備請出山的時候只有20歲左右。劉備怎么可能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諸葛亮剛來到劉備軍中,并沒有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立馬就帶兵打仗,而是作為一個稅務局局長。劉備也是看中了他是一個戰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小說都有為了它過高的藝術追求而對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夾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戰。根本就沒有書中所寫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帶兵打的仗。嗯,諸葛亮借東風更是無稽之談,不過舌戰群儒確實是他的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他,是“我”心悅之人,他是,諸葛孔明。
看多了《三國演義》的電視劇版本,我們不妨打開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欣賞一下《三國演義》的京劇片段。《三國演義》中的“智絕”諸葛亮,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派馬謖去鎮守街亭,結果呢?
在京劇《揮淚斬馬謖》這出京劇中,有一段“西皮快板”:“一見馬謖跪帳下,不由山人咬鋼牙。先前吩咐你的話,不該山頂把營扎!失落街亭倒也罷,有何臉面對漢家?”這里的諸葛亮身穿黑色道衣,頜上三綹長須,以白臉老生的形象出現。孔明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諸葛亮絕對是一個人才。劉備曾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一起開創江山。出山后,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竭盡忠心,幫助劉備創建了蜀國大業。
作為智慧忠誠的化身,在諸葛亮身上,演繹出了無數值得傳揚的神奇故事: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歷史上也有很多詩人用詩句贊美過孔明軍師——杜甫評價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李白稱贊他“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白居易稱頌他“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也有失算的時候。在確定鎮守街亭的人選時,諸葛亮明知馬謖剛愎自用,過于狂妄,還是任用馬謖為前鋒。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街亭失守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而成為歷史的必然。
我不會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而對這位歷史人物失去好感,有血有淚真英雄,這才是真實的諸葛孔明啊!看著舞臺上諸葛亮一聲一聲悲戚地喊著“參謀”,我似乎看到了他對馬謖的不舍;聽著臺上的諸葛亮唱著“我哭一聲馬參謀,叫一聲馬幼常”,我覺得這就是有情有意的諸葛亮!
孔明,你是歷史天空中閃爍的一顆星,我心悅你!
教師點評
【關鍵詞】諸葛亮;足智多謀;智慧化身
在現實生活中,《三國演義》是著名的歷史小說,也是三國時期的開明丞相,在公元221—263年,在我們高中歷史教科書上,對諸葛亮也有獨到的介紹,我們學歷史和讀該書一樣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享受,感到歷史書中的諸葛亮不但是古代歷史時期的戰略家、軍事家、外交家,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
一、諸葛亮在歷史用人上也有獨到之處
在中國的歷史上用人,如他在用人中從七個方面去考察人、選拔人、使用人、推薦人,值得我們在學習歷史時借鑒。一是問之以是非觀其志,看一個人的志向如何?世界觀怎么樣。二是窮之以辭觀其變,看反應快慢,是否思維敏捷。三是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看一個人是否有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是否有膽有識,善于決策,當好參謀。四是告知以困難,而觀其勇。這就看一個人遇上急、難、危的事情,能不能挺身而出,敢于向困難挑戰。五是將之以利觀其廉,看一個人在金錢物質面前是不是拜金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者,見利忘義,飽起私囊,還是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在某種程度上,看是否孝順和尊敬父母,連自己的親生父母都不孝順,就別談工作和別人了,對這樣的人就要提防。六是醉之以酒而觀其性,看酒后是否失態,而傷其大雅。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看一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諸葛亮不但在用人上有獨到之處,在其他方面在歷史上也是影響很深遠的。
二、諸葛亮足智多謀,有經天緯地之才
中學歷史教科書向我們介紹了諸葛亮的為人和建樹,諸葛亮忠于君主,輔佐先帝和后生。這些在高中歷史也做以深刻的介紹,對全國人民的文化生活都有深遠的影響,諸葛亮在歷史的知名度是歷史人物中首屈一指的。全國人民都熟悉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藝術形象和歷史人物形象,對歷史人物諸葛亮,高中歷史課本介紹以外,現在了解的并不是十分很多,但是經典的歷史人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面對歷史人物,正如高中教科書上說的那樣,對以歷史人物要有正確的評價。在就是歷史上《出師表》,把治國治家描繪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惟妙惟肖。
三、諸葛亮的形象不朽
我們在學習高中歷史時,書中已經對歷史人物做了簡單明了的介紹,諸葛亮既是歷史人物,也是不朽的歷史藝術典型,諸葛亮的歷史形象是經過漫長的社會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的描述可以說是最接近歷史事實的,是具有歷史性和權威性的代表作。《三國志》,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志向、高瞻遠矚、世事洞明、品德優秀,高中歷史對諸葛亮的治國成就的實事求是的介紹,“千古一相”的歷史形象就非常高大。
而高中課本對諸葛亮的介紹不是很多,雖然也提及諸葛亮在陣法和戰法上很有出其不意造詣,“推演兵戰法,作戰八陣圖,咸得其要云。”并且善于思索,有“木牛流馬”、“損益連弩”等發明,但是高中課作了介紹比較實在可信:“然亮才,於治戎為長,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四、諸葛亮盡心盡力,死而后己
高中教科書上,我們知曉諸葛亮的盡心盡力,也就是終于職守,進入角色。《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人物諸葛亮主要是一個杰出忠臣良相,更是神奇軍師、智慧的化身的藝術形象。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教科書已經向我們介紹,歷史上歷代文人墨客都比較看重歷史人物諸葛亮,他對劉氏君主的忠貞,他依法治國,諸葛亮清廉、淡泊名利,“鞠躬盡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全社會人們的廣泛稱道,這些都是歷代所仰慕的。歷史上的文人墨客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來抒發對諸葛亮的懷念和仰慕崇敬之情。尤其是“鞠躬盡粹”的精神,成為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的信條核心追求。我們還時常聽見一些流傳的關于諸葛亮的神奇傳說,如《三國演義》中就有著名的“空城計”故事等,形成了智慧的化身。諸葛亮的形象開始被罩上神秘色彩。
五、諸葛亮成為社會智慧的化身
歷史反映向我們介紹了諸葛亮作為一個賢相,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國家和社稷,高中歷史介紹了三國時期由于充滿了各種政治、軍事的矛盾與沖突,歷史素材豐富,所以三國故事被社會廣泛地傳說。在唐代歷史引述了“死諸葛怖生仲達”的歷史故事以說明“劉氏重孔明”,其內容比魏晉南北朝時更加離奇,喜歡更加濃厚,帶有明顯的民間傳說喜愛的色彩。社會的流傳發展到至真成熟,廣泛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要民間藝術形式,形成了人民大眾傳承的經典。隨著“三國平話”的普及,就出現了《三國演義》的故事梗概,歷史內容生動,不妨視之《三國演義》的藍本。通過歷史介紹三國中的人物,人們將諸葛亮轉身成為社會智慧的化身,特別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塑造了諸葛亮政治、軍事、外交三方面集中的人才,作戰冷靜、自信瀟灑、神機妙算、用兵如神是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完人。
《三國演義》和高中課文向我們介紹的諸葛亮形象是歷史上人民大眾的智慧結晶,是歷代人民理想、愿望、希望的凝聚,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歷史觀、道德觀與審美情趣和社會的發展,所以為全社會所推崇。
參考文獻
[1]陳林芳.由諸葛亮想到用人制度[N].人民法院報,2000.
強烈的責任與深沉的愛國之情
《出師表》寫成于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當時形勢對蜀漢政權十分不利,223年蜀國戰敗,劉備兵敗憂憤而辭世于白帝城。天下形勢已三分鼎立,因連年戰爭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對這種形勢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責任重大,他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正確執行聯東吳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國事,勵精圖治,國力恢復《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三軍,北定中原”。伐魏時機臻于成熟,為了爭取時機,在《表》中分析形勢時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從當時形勢看,曹魏兵多將廣,其勢甚盛,孫吳富庶險峻,而蜀漢最弱,此種局面下,諸葛亮應穩定中求發展,但他采用尋求機會的辦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漢的安危,是對“托孤”責任,“興漢”使命的思考,可謂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這就明確表露了他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此他犯言直諫劉禪,提出廣開言路、公正執法、正確用人三項建議。其懇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誠之心感慨后世,從歷史看“從諫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納諫者不多,而諫者留下忠誠之名,生前卻悲劇慘痛,故歷來大臣明哲保身。諸葛亮作為百官的典范,他不記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讒言,從政權興衰,國家興盛的高度嚴肅闡理告誡劉禪,其言表對癥下藥,即啟發后主,又批評后主。其語嚴正,其辭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細切動人,恒、靈二帝之過失,“未嘗不嘆息痛恨”。這是對歷史成敗的透視,一片嘆息方顯思考,一片痛心方顯責任,其語感劉禪,其情悲后世。忠貞之臣堅信,“忠貞無好死,好死不忠誠”。諸葛亮《表》中寫到“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托臣以討賊興漢之效,不效則治臣之最”。其忠貞讓百官慨嘆。
深情的忠君之情
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劉備三顧茅廬而請出山之后以身許國,決心“北定中原”,“還與舊都”以興隆漢室為己任,表其忠心,《出師表》中凡十三次言稱“先帝”,表達對劉備無比懷念之情,他欲報答知遇之恩,而劉備早逝,只能“報之于陛下”。公元223年劉備兵敗猇亭,歸回白帝城,在憂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時托孤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君可自取。”托孤使他大受感動,君王的無比信任,使他深感責任重大,為此可見托孤激勵了他的責任,同時也喚起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更深思考。歷史評論家指出“諸葛亮在失去時機后逆天時”而動。“這就注定消去國力、人力,滅己而亡”。最終諸葛亮積勞成疾,蜀漢消耗殆盡,無人可用,在燈枯油盡的情況下凄然而悲壯辭世,他的一生,他的辭世,向后人正確詮釋了忠君的真正內涵,從當時形勢客觀分析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實不合時宜,但從諸葛亮自身出發分析,他不能等待機會,通過戰爭尋求機會,他要忠誠劉備就不能忘卻“托孤”之責,時間和生命對他來說是極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違天時而奮斗,只有這樣表現他對劉備的忠誠,才能表現他忠君愛國的深情。其愛國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與愛國完美統一。《表》中諸葛亮寫道:“故臨崩臣以大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日渡瀘,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其言表達了諸葛亮的決心和職責,多純潔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國之愛,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層火山震撼后人。
諸葛亮在《表》中敘述身世,三顧茅廬之事深切動人,表明以身許國的經過,二十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不遺余力,其表的深忠曲意,勤于國事之心表露無遺,《表》中寫到:“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他只想盡“庶竭努鈍,鑲除奸雄”鞠躬盡瘁的忠心,而不聞達于諸侯,以其忠誠的志慮,獻智于君王,以其真情去感動后主,使他認識到創業的艱難,激勵其發奮圖強,確立君王威信,樹立帝王威儀,其情在《表》中感慨深沉,動人心魄,對劉備有著無限的懷念,對劉禪有著無比的依戀,忠君深情,諸葛亮對這個昏庸之徒以“不亦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循循善誘,以愛子之情打動劉禪在“危急存亡之秋”認識到亡國之險,又以“先帝創業未半,中道崩殂”鼓勵告誡后主,并給其深情淳淳教誨,其情聲聲熱淚,感人至深。
悲劇的人性真情之美
關鍵詞: 小說《三國演義》謀士 智謀 品析
一部《三國演義》,幾百年來之所以歷久不衰,為大眾津津樂道,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成功描寫了眾多智謀過人的謀士,他們各為其主,奇計迭出,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文學歷史歷來就有臧否人物、品秩高下的傳統。小說雖然沒有明確把眾多謀士,特別是幾位主要謀士貼上1、2、3的標簽予以軒輊,但根據各自所占的篇幅,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以及作者的評價,仍可以看出他們的智謀是有高下的,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等。
一、超一流的謀士:諸葛亮
說諸葛亮為超一流的謀士,恐怕任何人都不會反對。小說《三國演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司馬徽說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徐庶說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計,真當世之奇才”,都做出了極高的評價。單從小說中的描寫來看,諸葛亮名實相符,完全配得上這一贊譽。
諸葛亮的智謀首先體現在他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眼光上。未出茅廬,天下大勢,已然了然于胸,于劉備三顧茅廬之際獻上著名的《隆中對》。借用書中一句贊語: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諸葛亮的智謀在軍事指揮上表現最為出色,也是其最為人津津樂道之處。在任軍師期間,他指揮或參與了大大小小數十場戰斗,如博望坡之戰,火燒新野,烏林之戰,智取南郡、荊州、襄陽,等等,皆是料敵如神,戰無不勝,兵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令人拍案叫絕。
作為謀士,諸葛亮不僅謀事、謀人,同時還謀天。“草船借箭”后,諸葛亮對魯肅說:“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這樣一來,“草船借箭”和后來的“借東風”,便少了許多神秘和玄妙色彩,而多出幾分科學成分。
諸葛亮的命運可以說就是劉備陣營的命運。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被人打得東奔西竄,到處寄人籬下。自得到諸葛亮做軍師后,言聽計從,戰無不勝。僅有一次一意孤行,沒聽諸葛亮的苦諫,執意伐吳,替關羽報仇,結果就被東吳打敗,導致白帝托孤,一命嗚呼。諸葛亮之于劉備,誠如劉備所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真是水與魚兒的關系。他是劉備陣營的靈魂,他一死,蜀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在藝術的世界中,諸葛亮絕對是一個超一流的人物、出類拔萃的謀士。其風度翩翩,加上其智慧,其對劉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幾乎就是一個完美型的人物。實際上諸葛亮是不可能有書中寫得那么神奇的。魯迅先生批《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似妖”,正是批評小說把諸葛亮的智謀描寫得過于夸張。這個人物形象,應該是所謂“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創作結果。
二、一流謀士
1.郭嘉
能夠緊隨諸葛亮,可稱得上是一流謀士的要首推郭嘉。郭嘉三十八歲病死后,曹操“大哭曰:奉孝死,乃天喪吾也!……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腸崩裂矣!”(38回)赤壁慘敗后,在酒席上,“操忽仰天大慟”,說:“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50回)
為死去的一介謀士兩次大哭,這在曹操是絕無僅有的。郭嘉之所以在曹操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其“從征十有一年,多立奇勛”(33回)。
郭嘉的過人才華在第18回初次展現。郭嘉為曹操獻上了精辟的“十勝十敗”之說,使曹操堅定了與袁紹決一雌雄的決心。建議先除去呂布,去掉心腹大患,被曹操采納。獻計決河水淹下邳,最終除掉了呂布。之后又是郭嘉的話,堅定了曹操先打劉備的決心(24回)。郭嘉的建言,為曹操與袁紹決戰掃清了障礙,從而為最終戰勝袁紹創造了條件。
郭嘉在曹操肅清袁紹兒子等殘余勢力上,建議緩急兼用,顯示出過人的才智:“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而定也。”為曹操贊賞,后果如其言。
郭嘉最令人叫絕、擊節贊賞之處是在曹操西擊烏桓之役中,臨死前留給曹操的書信,寥寥數語,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借公孫康的刀殺掉了袁熙、袁尚,從而圓滿完成此次出兵遼東的任務,最終統一了北方。
綜上所述,郭嘉在曹操除呂布、驅劉備、滅袁紹、定遼東的幾大戰役中,屢獻奇謀,功勛卓著,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第一功臣。
作者雖然站在擁劉反曹的立場來寫這部小說,但對郭嘉卻不吝贊美之詞:“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對曹營中的一介謀士如此加以褒揚,這在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可見郭嘉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說郭嘉是僅次于諸葛亮的第二號謀士。
2.荀
荀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他勸曹操趁天子蒙塵,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為曹操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14回),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荀立下了首功。荀的建議,真稱得上是“不世之略”。
荀在曹操與袁紹逐鹿中原的大戰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對袁紹尤其是其手下謀士和武將的分析精辟,博得曹操大笑曰:“皆不出旬文若之料。”使曹操堅定了與袁紹決戰的信心(22回)。
官渡之戰初始,曹操形勢不利,“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未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荀回信,分析形勢,勸曹操堅持。“曹操得書大喜,令將士效力死守”。事情果如荀所料,許攸投曹操,獻計劫烏巢燒糧,一舉敗了袁紹(30回)。可以說,曹操官渡之戰能取得勝利,荀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荀不僅具有戰略眼光,在具體的戰斗上,也能料敵而勝。荀從風向和吹折旗的顏色正確判斷出劉備晚上要來劫寨,使曹操做好了埋伏,大敗劉備(24回);諫曹操不可輕敵劉備,曹操不聽,果然失敗(39回)。小說中有詩贊道:“文若才華天下聞。”充分肯定了荀的才華。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應是僅次于郭嘉的第二謀士。
3.賈詡
賈詡的人生經歷比較復雜。一開始在陣營上屬于董卓手下將領李唷K的才華在第9回初次展現:董卓被殺后,李喙汜等四將聽其言,不僅保住了性命,還進入長安,控制住了朝廷,又聽其言,大敗西涼軍;為李嗌杓疲毫不費力,除掉了樊稠(10回)。
賈詡做張繡的謀士時,為張繡獻計,大敗曹操(16回)。南陽城之戰和安眾之戰,充分展示了賈詡料敵如神的本領。特別是安眾之戰后賈詡對劉表說的一番話,頗具曹劌論戰的神韻。
面對曹操和袁紹的同時招安,賈詡當面扯碎袁紹書信,斥退來使,勸張繡投降了曹操。當時袁強而曹弱,賈詡能不被表象迷惑,幫張繡做出正確的抉擇,顯示出敏銳的洞察力(23回)。
成為曹操的謀士后,賈詡的杰作是第59回獻反間計,抹書間韓遂,使馬超和韓遂互相懷疑,結果被曹操大敗,奇之又奇,“使得曹操撫掌大喜”,堪稱經典。
賈詡先事李啵后從張繡,終依曹操,出謀劃策,料敵制勝,展示了高超的智謀,是三國時不可多得的人才。
4.徐庶
關于徐庶的才能,程昱對曹操說:“十倍于昱。”評價頗高。徐庶被劉備拜為軍師后,連敗曹操大將曹仁三次,設計取了樊城。但徐庶在書中屬于曇花一現式人物,由于他早早地離開了劉備,并且立誓“終身不(為曹營)設一謀”,因此其才華得以展現的機會不多。但赤壁之戰中,他一眼就識破了黃蓋的苦肉計,闞澤的詐降書,龐統的連環計,若非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話,恐怕小說就得重寫了。徐庶在書中露臉雖不多,但僅憑此一件就足可位列一流謀士之首。
三、二流謀士
1.程昱
程昱的才能在第19回得以初次展現。程昱獻計,把呂布困死在下邳,為曹操除掉呂布立下大功。他在曹操滅袁紹的戰爭中也立有大功。第31回,獻上“十面埋伏”之計,大敗袁紹,繼官渡之戰后,再次重創了袁紹。
曹操能夠暫時得到關羽,也是靠了程昱的計謀。第25回,程昱的計策使關羽進退無路,最終不得不暫歸附曹操。又舉薦關羽斬顏良,一箭雙雕,差點使劉備被袁紹殺掉。
賺徐庶到曹營,也是程昱的計謀,使劉備頓時“如失左右手”(36回)。雖說是小聰明,卻也令人嘆服。
赤壁之戰,程昱曾先后兩次提醒曹操提防火攻,可惜都被自以為是的曹操忽視。曹操華容道能夠脫險,全賴程昱一番話提醒。危急關頭,程昱抓住關羽性格為人的特點,幫曹操脫此大難,立下大功。
程昱獻計,使孫權和劉備火并,結果加速了周瑜向劉備討要荊州的進程,從而導致三氣周瑜,東吳損失了大將,孫劉兩家的關系嚴重受損(56回)。
綜上所述,程昱足可位列二流謀士之首。
2.龐統
龐統給曹操獻上的連環計,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戰勝曹操的關鍵一計。魯肅說其連環策“成第一功”(57回)。小說為此專有一詩稱贊:“若非龐統連環計,公瑾安能立大功。”對龐統在赤壁之戰中的所起的巨大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龐統的結局是悲慘的,在落鳳坡中埋伏,死于亂箭之下。取西川的重任,最終還得靠諸葛亮來完成。書中雖有“伏龍、鳳雛,兩人得一人,可安天下”之語,但從書中兩人的實際表現來看,龐統是不能與諸葛亮相提并論的,不僅如此,他與郭嘉、賈詡等人相比,也遜色許多。除了獻上的連環計外,幾乎再無所作為。
究其原因,一是可能與他的長相有關,其貌丑,加上又不謙虛,結果是孫權不用,劉備一開始亦不予重用。第二個原因可歸結為唯心的“命”。歷史上不乏這種現象,有的人時人公認才華很高,但由于種種原因就是不能成就一番事業,龐統應就屬于這種情況。時也,命也。
3.李儒
李儒在陣營上屬于董卓一方,是小說中冠以“謀士”之名提到的第一個人(3回:“卓婿謀士李儒”)。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同時也是董卓的高級謀士和幫兇。和前述幾位謀士相比,李儒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負面形象,可謂是壞事做絕,但作者也并未因此否認他的才智。董卓得詔提兵向洛陽進發,聽了李儒的建議,差人上表,名正言順,果然圖成大事(3回);董卓棄洛陽去長安途中,聽了李儒計策,大敗曹操的追兵,使曹操險些喪命(6回);董卓聽從李儒建議,假天子之詔,和解了袁紹和公孫瓚(7回)。
董卓事業上的成功,主要靠的就是李儒的出謀劃策。董卓對李儒,可謂言聽計從。僅有一次例外,沒有聽從李儒讓他把貂蟬賜給呂布的建議,以致觸怒呂布,中了連環計,落得個暴尸街頭的下場,可見李儒對董卓的不可或缺性。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上兵伐謀。”即用兵的最高境界使用謀略勝敵。《三國演義》上述幾位主要謀士把這一軍事思想發揮到近乎極致,而這也是該書最引人入勝之處。
以上分三等簡要介紹了不同陣營的幾位主要謀士,至于這些陣營中的其他謀士,以及其他陣營的謀士,比如袁紹陣營的田豐、沮授等,東吳陣營的張昭、魯肅等,劉表陣營的韓嵩等,由于在重要事件中沒有什么突出表現,故在此不予一一評述。另需說明的是,本文入選謀士的標準,皆是為各自的主人出謀劃策,而非統帥三軍、獨當一面型的人物,像司馬懿,智謀頗高,但與蜀漢對壘時,他是統帥,故不把其位列謀士行中加以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