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第1篇

      大唐。吐蕃。

      回溯時光已在千年前,歷經幾多甲子與饒炯的輪回,歷史化為青冊待人翻閱。一條古道,連接長安和邏些(今拉薩),雖有上千使者東來西往,卻因一女千古流芳。

      梳妝明月下,絲柳輕搖月影。那一刻,不管文成公主編織著怎樣的春思與愛情夢想,都淹沒在一場名曰政治聯姻的和親中。“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赴雪域邊陲,華蓋之下,眾人簇擁中,一個女子的悲歡、離合、憂慮與遐思,又有誰顧及些許?

      和親之路漫漫其修遠,長安、赤嶺、柏海、合川驛、邏些,身為帝王女,這一次注定而又偶然的婚姻遠行,讓她身兼新娘、大唐使者、文化傳播者等數職,對愛情與婚姻的憧憬間雜在和親這一歷史大事件中,讓唐蕃古道有了新的傳奇與定義。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成為傳奇。

      祿東贊輕輕一拽,文成公主羞答答地登場了

      著宮女裝扮百人齊列宮廷之外,來自天竺、仲格薩爾、大食和吐蕃等地的求婚使者們一一詳看。這是最后一試——辨認公主。

      其他使者拽貌美、衣著高貴者出,皆喜為辨得公主。唯吐蕃使者祿東贊不急不躁,于旁靜觀,待他人選畢,用箭稍卷住公主衣領引之,此時公主轉過身來,于是溢出了青蓮花之香氣。

      在歷史記載中,文成公主被吐蕃大臣一拽而羞答答地登場了,也給這個“點秋香”式求婚畫上了一個小結。

      六難使者的各種難題把其他使者難為得如火上的螞蟻,把吐蕃使者的聰明與智慧展露得淋漓盡致,求婚的過程一波三折,波波出奇,當被祿東贊一一化解于無形,戲劇沖突和的迭起就如此這般堂而皇之地被歷史書寫演繹著。

      至于文成公主的這一轉身是喜是泣,《賢者喜宴》言之為“喜”,《王統記》記載為“泣”,不管為何,可以肯定那一刻文成公主的內心一定非常復雜。

      翻越漢文史籍,詳看閻立本《步輦圖》,感覺歷史書寫的惜墨如金早把文成公主讓位于王朝的政治。來自各個地方的這么多的使者,都是一方諸侯自然不用管門當戶對,但郎才女貌的要求應該是有的。可文成公主帝女初長成,早已被植入王朝政治,想挑一挑就難了。

      文成公主的最大資本此時不是美貌、智慧、才學或者修養,而是大唐。中原大國的地位與尊嚴凌駕于一切,初來求婚者只求公主,不求文成。大唐嫁女,落于文成之上,歷史的注定與巧合給后人留下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也為后世留下一段傳奇。

      每一個女孩在豆蔻年華,情竇初開的年紀都對愛情充滿美好的想象,文成公主也是其中的一個。幸虧是文成公主,她把對愛情的追求與大的歷史進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當弱小的女子身旁伴著文人墨客、樂師隊伍、農技人員和攜帶豐盛嫁妝、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的駝隊走出長安的那一刻,在傷心離別、前路不知何為而踏上那條叫唐蕃之路的艱難行程時,屬于文成公主的人生之旅才真正展開。

      日月山前,回望長安不見

      作為大唐的使者,文成公主的胸前當別滿勛章,她的臂彎當擁滿鮮花,但是作為女人,她的愛情呢?——張愛玲

      路漫漫,風雪隆冬季節。唐貞觀十五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的隊伍西出長安了。

      一路向西,向西,再向西,家鄉的阡陌良田逐漸變為草原遼闊、牛羊成群的塞外景色。這是唐人最喜歡的邊塞詩題材了。奇怪的是留存今世的全唐詩卻不見對文成公主的詩意送別。

      儀仗山川闊,琵琶道路長。不知經過多少邊關,不知各地方言幾經流轉,聽向導一路介紹著所經之地的風土人情,不知文成公主的豆蔻之心激蕩著怎樣的芳菲。一邊是故國難離,一邊是未見之夫婿,昨還是宮中不知愁滋味的公主,今已成邊塞贊普之新娘,行路中又有幾多思念與遐想,幾多糾葛與輾轉。出公差的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那口中陣陣有詞的國之大道,又怎能觸及文成公主細膩的內心。

      這一日,隊伍行到了赤嶺,即將要離別大唐管轄的土地,文成公主心中一片愴楚。向西遠望吐蕃,天高云低,草原蒼茫;回頭東望長安,更加留戀故土。

      長安何所在?當向東方遙望去,發現視線已被群山阻隔,文成公主禁不住流下悲傷的淚水,這一思鄉的淚水不得了,淚水幻化成了一條小泉,名日公主泉。

      遙望長安不見,遂拿出皇后賜予的“日月寶鏡”,從中照看長安的景色和親人,遙思故里又不禁傷心落淚,淚水匯集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

      但當她想到身負唐蕃聯姻通好的重任時,便果斷地摔碎了“日月寶鏡”,斬斷了對故鄉親人的眷戀情絲,下定了毅然前行的決心,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寶鏡扔了出去,摔成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著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一個傳說接著一個傳說,看看日月山的風景,聽著當地的故事,可以就著飲茶,或小酌。

      如今古道旁,文成公主紀念館、日月山的神牛塑像和回望石仍一如既往地延續著民間歷史的書寫習慣,讓人無限遐想和思念。這就是文成公主站在呼呼的山風中最后一次流淚回望故鄉的地方?

      是的!就是這里。在日月山懷古,古今何事入胸懷,是文成公主身系大唐安寧凄苦遠嫁?是古道往來的歷史足音?是唐蕃友好的大國友誼?是一個女子于歷史風云中的命運流轉?抑或是穿越時空的曠世愛戀?就站在這里,幻望公主遠去的背影,我們對她肅然起敬。因何而敬,敬其何為?游者自知。

      行路追思大唐公主,拾掇著今日的故事流傳,猛然發現:一旦文成公主走進了吐蕃的地界,歷史書寫也就從正兒八經的記述變為美妙的民間記憶。大唐的官方歷史書寫轉向吐蕃的民間記述,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記載出現了一個書寫樣式的轉向,這仿佛告訴我們:文成公主是嫁出去的姑娘,她的愛戀屬于雪域高原。

      柏海迎親,文成公主的轉變

      “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新唐書·吐蕃傳》記載這歷史場面僅一句話。但就是這一句話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如今迎親的地方是否還勝景如常?當地政府在扎陵湖與鄂陵湖之間的一片草灘上立起“迎親灘”大石。那大石頭在平坦而遼闊的草原上孤單單地立著,像是一個追尋者的背姿。

      如今的迎親灘,景色本身并沒有太大的特別。游者心中或許有疑慮,這么一個重要的地方怎么就沒有特別的景觀和遺跡呢?千年真是太久了,在記憶的深處,這些早已化為傳說。

      但傳說也不是隨便說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夫婿松贊干布迎親的營地就在前面,可眼前的黃河泥沙縱橫無法行船,急切的腳步突然被阻擋住了。

      次日,當文成公主來到黃河邊,看到河上架起了一座漂亮的彩橋。當她走上橋細看,才發現橋面是由牧民背著的木板組成,彩色欄桿是穿著鮮艷服裝的兒童手拉著的哈達。文成公主被善良的群眾感動得落淚,她排除了自離開長安以來的憂傷,高高興興前往柏海。

      當身著華美盛服的文成公主出現在松贊干布的面前時,馳騁高原的吐蕃王驚為天人,立即傾心不已。文成公主見到松贊干布,發現他英俊瀟灑,文武雙全,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相逢的瞬間,絲絲喜悅也迅速地飄過了文成公主略帶憂郁的雙眼,淡淡的紅霞更悄然照亮了她矜持的神態。

      歷史書籍沒有用細膩的書寫描繪這一千古相遇的愛戀。也許史書不記正因為那一刻是屬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兩人的,那一刻沒有王朝、沒有政治,只有男女相悅。

      迎親灘有過無聲的寂靜,有過賽馬的喧囂,見證過歷史的大場面,此時的草原顯得波瀾不驚,平坦、遼闊。

      那一夜,草原的夜晚燈火通明,歌聲飛揚,舞影婆娑,接親的場面十分隆重而熱烈,干戈狼煙的殺伐爭戰化為春宵一夜。

      迎親灘真的是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不要忘了柏海迎親后,雪域對文成公主的民間記憶又出現了新的轉變。她的內心不再忐忑,她的思想不再徘徊。逶迤千里的唐蕃古道,至此開始流傳一段千古愛情佳話,也從此留下了文成公主造福雪域的種種傳說。

      度過幾個美好的夜晚,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辭別了李道宗,一路結伴而行,不知不覺來到了玉樹。

      追隨文成公主一路進藏的腳步,也來到位于青海玉樹縣結古鎮東南25公里的貝納峽谷,

      山上松柏如畫,文成公主廟山下小河如詩。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經文,被陽光與風,被雨雪與露珠,更被人們的口口相傳所吟誦。

      我在這里,故事在這里,文成公主也在這里。只不過時間把這里標上了刻度,歷史在那頭,我在這頭,文成公主在往昔,我在今日。

      千百年來人們在這里的巖崖上鑿刻佛像和經文,久而久之,貝納峽谷的大部分巖石和石頭都被人們刻滿了,經文和佛像已成為百丈懸崖新的機理和膚紋。貝納峽谷仿佛是歷史的橫斷面,置身其中仰望,我也只不過是歷史一瞬。

      文成公主在貝納峽谷住下以后,親率工匠在溝內的懸崖峭壁上浮雕鑿刻了各種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經文等,還親筆用漢字楷寫了16行頌詞,古藏文的發明者吞米桑布扎寫了18行說明,可惜這些珍貴的手跡難耐風雨剝蝕,已然殘缺不全,難以辨認了。

      這個傳說就在這個歷史的橫斷面上,雖然也是歷史一瞬,卻是伊始。當初的一個真實歷史人物如今已被塑為雕像莊嚴地立于廟宇中,慈善依舊,但早已找不到公主豆蔻年華時的俏皮、清麗與賢淑。

      在貝納峽谷,文成公主通過自己的身傳言教,幫助當地藏族人民學會駕牛開荒,耕耘播種,學會了壘石砌墻,伐木蓋房,學會了紡紗織毯,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貝納溝對面的山坡上還有公主當年教人們開荒種地的田埂。因此,在當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薩娘娘。

      經過較長時間的休整,文成公主的隊伍又出發了,當地的人們就以這樣的紀念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挽留。我也想留住什么,望向公主一去不返的腳步,還是繼續前行吧。

      在怒江兩畔

      過了唐古拉山,就進入今天的境內了。文成公主已經走遠,翻過唐古拉山的哪個山口,走向哪條路?行路的滾滾煙塵已經消散,歷史記載中不明,只好于傳說中慢慢尋覓。

      沒有越野車,更沒有橋梁,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據說就有這樣一條無名大河,阻擋行程。

      洶涌的河水驚濤拍岸,不時無情地吞噬著無辜的生命,文成公主看這一幕幕,內心無比疼痛,淚水和汗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匯入河中,形成了滾滾怒江水。怒江的藏語名叫“佳姆俄曲”,意思就是“文成公主的汗水”。她祈求神靈保佑當地百姓能夠平安幸福地生活,并從身上取下一條彩帶拋向江岸,彩帶立即化為一座橋——嘉玉橋。從此嘉玉橋連接了內地與,成為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道。

      嘉玉橋古橋畔仿佛依稀可辨馬幫的馱鈴聲。或許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嘉玉橋的顏色會慢慢消退,但消不去的是對文成公主魂縈與情繞、敬重與熱愛。

      溯怒江水而上,一路草原峽谷風光。想必文成公主到達這里時已是夏天了吧。雪山之下是滿眼的青翠,不知名的鳥飛舞雀躍,一路雖然少有人煙,但異域的風光絕對入眼入心。

      怒江在腳下奔流,比如縣茶曲鄉望江而坐,于良田美景守望歲月。我沿著一條小徑走向達木寺,相傳為文成公主入藏經過此地時修建的達木寺,早已沒有了最初模樣,但文成公主的足跡和故事依然清晰。休息的大石頭、洗澡的溫泉水都在附近,在這里,文成公主享受著愜意的旅行。

      獨樹一格的達木寺天葬臺保留下人的頭骨,砌在墻上,也有說是文成公主囑咐如此做的。300多具人頭骨墻壁是那般神秘,也是那般神秘地給人以超脫死亡的勇氣。歷史遠去、人生遠去,留下的卻讓人有無限的思索。

      離達木寺不遠的公路旁的一個斷壁上擺放著一塊石頭。上面書寫著歪歪扭扭的六字真言,據說那就是文成公主剛學會藏語時寫下的。是啊,日日夜夜的相望,看到松贊干布那堅毅的胸膛,心中不時泛起愛的漣漪。她多想表白自己的心意啊。

      古道只是一條路,在怒江畔蜿蜒,但它卻在歷史中延展。今人不見吉時道,今道曾經伴古人。遠了,茶曲鄉在怒江谷地的金黃畫幅中成了一個小點:久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事件成為一段段美麗的傳說。記憶中,有一串深刻的足跡,闊步走來。

      一座新生的千年之城與公主到來

      “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應來。蓮花大壩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高山連綿不用怕,有百頭力大牦牛來接你。大河條條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來接你。來到拉薩的拉通渡口時,有百條馬頭木舟來接你。來到拉薩的吾吉灘時,有百輛雙輪馬車來接你。來到拉薩的東孜蘇時,有百名英俊青年來接你。來到卡阿東的山角時,有百名美麗姑娘來接你。來到紅山腳下時,有百名親信大臣來接你。今天公主來到,好像獅子進入大森林,好像孔雀飛落大平原,好像不落的太陽升起……”

      一首流傳的歌謠依稀可想當初拉薩和親的盛大場面。追隨文成公主的腳步,已然站在布達拉宮腳下的廣場上,往來不息的轉經身影儼然成為拉薩的一道街景。那一天,光禿禿的紅山腳下,人一定更多,為了一睹大唐公主的芳容,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

      “文成公主各種錦繡之衣,佩戴金玉珠寶之飾,率其侍婢二十五美女,亦各以繽羅為衣,佩珠玉為飾,攜琵琶樂器,往扎拉乃烏塘游賞。斯時吐蕃臣民,皆來會聚,瞻視盛況,歌舞戲樂,一片歡騰。”《王臣記》的記載可以讓我們回想當時的盛大場面。

      1300多年前的拉薩芳草萋萋,沼澤沙灘,一片荒涼。但當文成公主看著為了自己而專門換上漢族袍帶的松贊干布深情的目光時,對親人與故鄉的思念,對異域荒涼的感觸也同時轉化作了與雪山共存、與江河齊舞的愛。青春年少的懵懂早已拋在千里的進藏路上,此時她已是雪域吐蕃的王妃,沒有誰比她更深切地知道這一點。

      藏語里,拉薩意思是天神之地。陽光明亮得沒有一點雜質,但有重量,照在身上讓人有一種飄起來的錯覺,走起來,像走在一個遙遠的夢里。在夢里追溯拉薩1300余載的文明歷史,我們會發現,它與文成公主息息相關。

      “雪域藏土為女魔仰臥之相,臥塘湖即魔女心血,三山為其心竅之脈絡,為鎮伏女魔,需建寺鎮之。”在文成公主的建議之下,藏王松贊干布根據女魔的仰臥之形,在不同的位置上共建了廟宇108座。當時大昭寺所在地周圍是一片沼澤,沼澤中心有一湖泊——臥塘湖,即女魔的心臟,赤尊公主依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駝土,填平了臥塘湖,在其上建大昭寺,供奉佛像,鎮了女魔的心骨。藏語稱山羊為“惹”,稱土為“薩”,為紀念建寺,佛殿初名“惹薩”,后來城市的名字也演化為“拉薩”。經過一番綜合治理,拉薩終于具足了八吉祥之相。

      如今走在拉薩街頭,許多人都會講起文成公主的故事,說她如何厲害,鎮住了魔女,說她帶來了各種工藝和文化……的歷史留下太多文成公主的遺跡和傳說,這些美麗的故事中文成公主的面容如同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向我們昭示著時光的迢遙和往事的浩淼。

      大昭寺內供奉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喚作漢虎神變寺的小昭寺,大昭寺內的文成公主像,布達拉宮的文成公主壁畫、公主柳等等,當我們穿過幽暗的過道朝這些探望時,文成公主的微笑正穿越隧道,洋溢在我們身上。

      江山留勝跡,往事越千年。今天,拉薩的誘惑就像那夜來的微風,輕輕吹動著月色中的經幡,直到那些經幡都成為遠道而來者眼中最神奇的幻象。而有誰知道,在拉薩的浮華與燦爛中,是文成公主幫助我們握住了的第一陣心跳。

      在瓊結縣境內,有著規模最大的王陵,它是藏王墓。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就埋在那里。旁邊還建有一座小廟,廟里有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一個風華絕代的公主百年之后雖回鄉未了,但這一生離不開這一行,這一行注定了一生,再回想一路的追尋與遐思,內心再無惆悵。

      TIPS

      1 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等技術。文成公主離開這里進入拉薩后,這里的藏族同胞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懷念,遂又建廟。從此貝納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一大圣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眾把這里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

      2 文成公主廟別名“沙加公主廟”、“大日如來佛堂”,海拔3700多米,是青海最早的佛殿,有1300多年歷史。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峽谷、山間縱橫掛滿了五色經幡,甚為壯觀!在佛堂右側20米處巖崖下,有一泓清澈如明鏡般的泉眼,名叫公主泉。相傳文成公主在此駐蹕期間,曾在泉邊梳洗。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第2篇

      1. 長平公主幻人間

      長平公主,令人哀憐;身世悲涼,幻影人間。或許史書記載常有難言之隱;或許民間傳聞多寓美好希冀;或許文學作品關注亂世情緣;或許國破家亡之美麗公主,英年早逝靈魂不散。

      史書記載,故事簡練。《明史》列傳第九曰:“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長平主復蘇。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R高天,愿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民間傳聞,軼事纏綿。傳說李自成義軍打開彰義門,崇禎皇帝朱由檢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徹天,徘徊良久乃歸乾清宮。凌晨五鼓,催皇后、貴妃自盡,于壽寧宮斬殺愛女長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斷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悶絕于地。后為尚衣監何新入宮所見,負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蹤。再后,或說與狀元郎周世顯諦結美好姻緣;或說皈依佛門永伴青燈尼姑庵。

      戲曲小說,演繹紛繁。《倚睛樓七種曲》之《帝女花》,一對金童玉女欲結連理,下凡人間。于亂世驚濤之中,尋尋覓覓,至死不渝。玉女幻影為長平公主,金童投生為狀元郎周世顯。明朝亡國,崇禎劍刃帝女。公主未死,輾轉至庵堂避難,巧遇郎君世顯,二人重續前緣,然后雙雙殉愛而去,飛往天界之飄渺云煙。金庸小說之《碧血劍》,演繹長平公主村姑裝扮,行走江湖,相貌極美,氣質高貴,描寫公主國恨愛情錯綜復雜之少女情懷;《鹿鼎記》再度描繪長平公主為獨臂神尼,白衣俠女纖塵不染,神功蓋世浪跡江湖。

      可憐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國破家亡烽煙起,飄零淪落夢天涯。

      2.永泰公主死因謎

      永泰公主,香魂依依;眾說紛紜,撲朔迷離。生于帝王之家,唐中宗李顯之女,武則天之孫女;喜榮華正好,年僅妙齡十之有七;恨無常早降,禍起蕭墻一命歸西。生之尊貴,葬之顯赫,死因神秘。

      一說永泰公主被武則天處死。《新唐書·則天順圣武皇后紀》中說:大足元年“九月壬申,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資治通鑒·則天順圣皇后》中說:“太后春秋高,政事多委張易之兄弟,邵王重潤與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竊議其事,易之訴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逼令自殺。”史書記載,均為懿德太子李重潤與永泰公主,因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而被其賜死。

      一說永泰公主死于難產。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掘永泰公主之墓,墓室得《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碑。有人根據永泰公主墓出土十一塊骨盆碎片,復原了永泰公主之骨盆,經科學測量與鑒定,認為“永泰公主骨盆各部位較之同齡女性骨盆都顯得狹小,并結合墓志銘“珠胎毀月”句,斷定“永泰公主死于難產”,而非其祖母武則天所殺害。

      皇親國戚金波粒,冷酷無常索香魂。

      尋常百姓粗茶淡,摯愛親情享天倫。

      3.文成公主進吐蕃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雪域高原,佳話千古。西藏之歷史熠熠生輝,拉薩之古跡脈脈傾訴。美麗公主深情邊陲,冰山雪蓮綻放幽香;黃河文明涓涓流向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水交映黃河長江。

      文成公主,和平使者。公元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完成吐蕃部族統一大業,仰慕唐朝文化,派使者長途跋涉,到長安訪問。并向唐朝求親,唐太宗不允。吐蕃使者恐無功謊稱:唐天子將允公主嫁,吐谷渾王求親而不決。松贊干布因怨吐谷渾,發兵二十萬驅之。侵唐松州,以武求親。太宗譴侯君集將兵反擊,松贊干布乃求和。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派使者,備黃金珍寶厚禮,到長安去求親。太宗應允。翌年,文成公主動身前往吐蕃。華夏邊疆平和寧靜,炎黃兒女幸福安康。

      文成公主,身世不詳。唐高祖李淵有女兒19,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除早夭者,均嫁有名本朝之臣。文獻記載,文成公主為“唐宗室女”,當為李姓。按慣例。親王之女亦會有史籍注明,若以宗室女身份出嫁,或許與宗親關系較遠,其父爵位不會太高。或許“和親”事關重大,破格封之為公主。盡管如此,文成公主出嫁規格較高,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贊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松贊干布不疑有他,“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文成公主,美名邊疆。傳說公主進藏后,建議用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廟,命名為“惹薩”,即現今之大昭寺。“惹薩”藏語意為“山羊背上”。最來,“惹薩”被譯為“邏些”,又演變成為“拉薩”,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與“神圣之地”。 相傳布達拉宮乃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布達拉”是普陀羅之譯音,意為菩薩居住之宮殿。如今,西藏大昭寺與布達拉宮,仍供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之塑像。

      文成公主離故鄉,中原文明融邊疆。

      古往吐蕃唐溝通,今來追憶弱女芳。

      4.平陽公主揚威名

      平陽公主,女中豪杰;威武將兵,旌旗獵獵。天下紛爭中原逐鹿,馳騁疆場父兄齊名。不讓須眉,獨樹一幟招兵馬;數萬紅顏,娘子軍威天下聞。君不見,娘子雄關今尤在,千年猶憶女將軍。

      平陽公主,豪氣干云。唐高祖李淵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李淵父子決策起兵,公主見解非凡,讓丈夫柴紹速往太原參與,自己則獨立于關中組織武裝策應。《舊唐書·平陽公主傳》記載:“義兵將起,公主與紹交在長安,遣使密召之。紹謂公主曰:‘尊公將掃清多難,紹欲迎接義旗,同去則不可,獨行恐懼后患,為計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婦人,臨時易可藏隱,當別自為計矣。’”紅顏女子豪氣干云,胸中自有十萬兵。

      平陽公主,巾幗將軍。隋末天下大亂,義軍蜂起。李淵起兵反隋后,公主乃歸縣莊所,遂散家資,招引山中亡命,得數百人,起兵以應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將領何潘仁上萬名隊伍,攻占戶縣、周至、武功、始平四縣,隊伍擴大到7萬余人。李淵渡黃河推進長安時,公主隊伍與父回合圍攻京城。后,公主與兄李世民一起蕩平西北之隋王朝殘余勢力,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勛,其軍隊女子英豪,紀律嚴明,被稱為“娘子軍”。

      平陽公主,紅顏精英。唐軍所向披靡,平定關中;高祖因公主獨有軍功,晉封“平陽公主”,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平陽公主薨。李淵打破舊制,以正式軍樂軍禮為其送葬。按照謚法“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以彰其“偉烈”。相傳,山西陽泉娘子關故名“葦澤關”,因公主于此駐兵而今名。娘子關南門之“宿將樓”,桃河彼岸之“點將臺”,綿山之“避暑樓”均為平陽公主所建。避暑樓東山坳之小水潭,乃當年公主之洗臉盆。

      巾幗英雄膽氣豪,腰橫秋水艷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兒紅裝換戰袍。

      5.大義公主屏風恨

      大義公主,身世浮萍;生于皇家,飄流虜廷。榮華富貴實難守,池臺亭榭終自平。遭逢偏傷遠嫁無奈事,經歷國破家亡凄涼情,目睹盛衰成敗如朝露,感懷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大義公主,愛情不幸。本為北周趙王宇文招之女,號為千金公主。趙王喜愛文學,與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詩才。周大象二年,身不由己,出嫁突厥沙缽略可漢,以其青春年華,充當維持兩國友好之工具。才貌雙全之公主,豈無愛情。生于皇家,惟有犧牲,聽天由命。

      大義公主,家庭不幸。出嫁不久,皇室傾崩。時周靜帝年幼,執掌朝政之大臣楊堅,趁機篡權,以“禪讓”形式,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家國覆滅之時,宗族被殺戮殆盡。搖望故國,懷念親人,悲痛欲絕,孤苦伶仃。仰望蒼天,哀嘆遭此又一重不幸。 大義公主,情感不幸。突厥軍事力量強大,隋文帝楊堅出于政治利益之需要,對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籠絡,因賜姓為楊,編入楊家宗譜,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望其深明“大義”,維護突厥與隋之友好關系。面對民族大義,面對國恨家仇,痛心欲絕,和睦仇敵。情感折磨,何其不幸。

      大義公主,死亦不幸。大業九年隋滅陳,隋文帝楊堅將陳后主宮中一架屏風賜與大義公主。陳之屏風,陳之覆亡,由此聯想北周王朝與個人之命運,大義公主寫下無限傷感之詩篇:“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詎有聲!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隋文帝得知后,大為惱怒。迫使突厥可汗,殺死大義公主。飄泊胡地多不幸,一縷香魂返故鄉。

      皇家公主榮華世,命運噓嗟不幸生。

      盛衰朝暮浮萍搖,怨詩香魂恨屏風。

      6.解憂公主歷滄桑

      解憂公主,歷經滄桑;和親邊陲,名振四方。西行萬里飽艱辛,下嫁三代烏孫王。伊犁河畔,五十余載之風風雨雨;莎車古城,異國他鄉之恩恩怨怨。英雄之鮮血,美人之青淚,匯成千古青史悠遠綿長。

      解憂公主,慷慨邊疆。烏孫公主憂郁而死,烏孫王岑陬再向漢廷求婚。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戊之女兒解憂,仍以公主身份嫁與岑陬。解憂公主豐腴健美,生性爽朗,以英姿氣慨,若出征疆場。參與軍國大事,堪稱運籌帷幄,于烏孫國之政治產生深遠之影響。

      解憂公主,隨俗他鄉。岑輒為國王,解憂為右夫人;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又嫁,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王,解憂公主再嫁泥靡,生一男鴟靡。烏就屠襲殺泥靡,經過一番較量,烏孫國一分為二:解憂公主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解憂公主共生有四男二女。他們長大成人后分別做了烏孫昆莫、莎車國王、烏孫大將軍、龜茲王之妻子等;孫輩與重孫輩也相繼為烏孫大昆莫。解憂公主兒孫顯貴,被譽為烏孫國母,威震邊疆。

      解憂公主,經歷滄桑。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踏上征途;漢宣帝甘露初年,昔日之及笄少女,已是黃發垂髫。感時傷逝,蕭索蒼茫,思念親人,思念故鄉。乃上書請求回國:“年老土思,愿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漢宣帝為之動容,乃派人迎歸。解憂公主于漢宣帝甘露51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紅顏出國,白發歸來,于西域生活半個世紀,經歷四朝三嫁,受盡委屈,可謂歷盡滄桑。

      太平若為將軍定,何許紅顏苦邊疆。

      天若有情天亦老,解憂無奈歷滄桑。

      7.烏孫公主悲秋歌

      烏孫公主,身世凄涼;漢家和親,遠離家鄉。千山萬水,伶仃孤苦,漢代遠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聲聲,悲歌一曲,異國凄涼之女子憶故鄉。感天動地之愁緒,秋聲起,心感傷。

      烏孫公主,漢室宗親。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本名細君。元鼎二年,漢武帝為A擊匈奴,派q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愿與漢通婚。原為閑臣之女,忽為榮耀公主身。武帝欽命細君和親烏孫,并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為嫁女郎。

      烏孫公主,孤苦伶仃。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細君乃漢宗室之女,來自“禮儀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烏孫乃相應落后,穹廬為室氈為墻,以肉為食酪為漿。風俗勉相就,灑淚守空房。

      烏孫公主,痛心哀傷。昆莫獵驕靡后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得到親人之支持。漢天子回曰:“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漢帝征服匈奴之大業,再次成為岑陬之妻。祖孫共妻俗,細君心哀傷;5年后去世,終生不曾歸漢。

      烏孫公主,悲秋歌蕩。“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血淚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許文姬為之灑淚,或許昭君為之感傷。白居易為之詠嘆:“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將軍入潞州。……畫角三聲刁斗曉,清商一部管弦秋。” 黃庭堅為之感傷:“……萬里嫁、烏孫公主。對易水、明妃不渡。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公主坎坷路,天涯凄涼人。

      秋風瑟瑟秋悲涼,愁云蕩蕩愁斷腸。

      路遠迢迢路望盡,山高重重山凄涼。

      8.高陽公主情迷茫

      高陽公主,癡情悲涼;婚戀經歷,毀譽滄桑。美麗任性之公主,或曰驕奢逸,放蕩不羈;或曰執著情愛,蔑視綱常;一代爭訟紛紜之傳奇女子,一曲哀怨凄婉之情感哀傷。

      高陽公主,帝王血統。高陽公主乃唐太宗李世民之十八女,美麗溫柔之玳姬所生,素為太宗所鍾愛。帝王深宮之威嚴華貴,使其養成民間女子絕無僅有之傲慢驕橫;大唐盛世之生活熏陶,使其具有無可比擬之雍容才情。高傲之公主,叛逆之性格,或許奠基其艷麗哀婉之悲劇,或許埋下其無法擺脫之禍根。

      高陽公主,無緣美夢。位尊高貴之窈窕少女,風流倜儻之翩翩郎君幻夢。郎才女貌之希冀,實乃人之渴望;然則絕望之抗爭,卻非比尋常。父皇降旨,嫁與名臣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房遺愛乃紈绔子弟,不學無術。公主抗爭:寧嫁田舍翁,不嫁宰相府。父皇不許公主無奈,新婚之夜,將駙馬阻擋于洞房門外,語之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高陽公主,愛河禪房。或許婚姻不如意之郁悶,或許郊外游獵之機緣,或許冥冥命運之安排,公主巧遇年輕有為才華橫溢之辯機和尚。辯機15歲出家,懷著高操之志節,專心佛學,以淵博學識,優雅流利之文采而知名。荒野草庵突現麗如牡丹之佳人,大膽熱情之公主,使辯機落入情網,巫山云雨愛河鴻蒙。

      高陽公主,情愛憂傷。公主青春之戀情火熾烈,幾番幽會辯機深感彷徨,事情敗露學術抱負無成,美麗公主之熱情,令其心醉難斷衷腸。被選為《大唐西域記》之撰寫人,使辯機擺脫煩惱。公主為情人之光榮使命,含淚應允暫不分心情郎,臨別贈與玉枕,豈料或從天降。盜賊贓物源于僧房,和尚玉枕華貴閨香,“”之憑證,令太宗怒發沖冠,判辯機腰斬極刑血染刑場。《瑜伽師地論》之五十一卷至八十卷譯文成為辯機絕筆。公主揪發捶胸,咬破衣裳,飲食懼廢,如瘋若狂。公主之魂魄,已伴隨辯機消逝遠方。

      巫山云雨入禪房,藩籬情深臥鴛鴦。

      辯機腰斬刑場日,長歌當哭美嬌娘。

      9.寧國公主恨無奈

      寧國公主,富貴榮華;禍起蕭墻,難以為家。骨肉相殘之情感折磨,忠義顛倒之風云變換;顛沛流離之烽火煙塵,夫君罹難之無奈淚花。一代顯赫之公主,父兄侄兒均為帝王,卻難圓平安溫馨之榮華。

      寧國公主,于歸孔佳。明太祖朱元璋之女,父皇寵愛,精選駙馬。下嫁汝南侯梅思祖從子梅殷。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善騎射,當世皆榮之。太祖臨崩,嘗有遺囑,委托梅殷力扶幼主太祖崩,其長孫建文帝即位,遂召入朝,商決軍事,委以大任。寧國公主貴為皇姑,夫君文韜武略,夫妻何等富貴榮華。

      寧國公主,無奈國家。其兄燕王舉兵,奪侄天下。國亂家亂,一方為皇帝親侄與夫君,一方為同胞兄長,刀兵相見,公主心亂如麻。建文帝命其夫將兵四十萬,駐守淮上,防扼燕軍;命公主致書燕王,責以君臣大義,燕王不答。燕王至淮北,貽公主書,命遷居太平門外,勿罹兵禍。公主亦不答。國亂討賊,賊為兄長,骨肉相殘;家亂爭斗,血染山河,尸橫遍野。公主惶惑,何以為國,何以為家?

      寧國公主,魂思駙馬。燕王破南京,奪帝位,是為永樂帝。其時駙馬梅殷,尚駐兵淮上。遂迫令寧國公主,嚙指流血,作書招殷。殷得書慟哭,并問建文帝下落。來使答言出亡。殷喟然道:“君存與存,我且忍死少待。”乃偕來使還京,永樂帝聞殷至,下殿迎勞道:“駙馬勞苦。”殷答道:“勞而無功,徒自汗顏。” 永樂帝默然,心中不樂。后稱殷畜養亡命,與朋邪詛咒等情,別命錦衣衛執殷家人,充戍遼東。永樂三年,召殷入朝,暗命迎接殷駕,至笪橋將殷擠入水中溺死。公主聞噩耗,趨入殿中,牽衣大哭,美滿姻緣,何為蒼天所不容?

      尋常百姓粗茶淡,帝王富貴燃斗箕。

      公主深宮恨無奈,夜夜夢魂淚沾衣。

      10.金城公主多舛難

      金城公主,宗室名媛;金枝玉葉,遠嫁吐蕃。生于帝王之家,命運坎坷多舛;歷經坎坷之路,幾遭情感折磨。背井離鄉,飽經凄苦,一代公主富貴云煙迷幻,柔弱女子苦澀其心傷悲。

      金城公主,出身名門。文成公主乃唐朝最后以無名宗室之女和親,金城公主實為和親公主之真實“帝女”身份。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為雍王李守禮之女。李守禮其父為章懷太子李賢,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與睿宗之兄。《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唐中宗親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縣,“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里曰愴別。”再以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往吐蕃。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第3篇

      [摘 要]神話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散發著獨特魅力的奇葩。人教版大部分神話類文本集中在中段。中段神話類文本的教學要側重于引領學生走進神話故事中,品析人物形象,感悟神奇,激活想象,獲取神奇的體驗。這樣讓學生學會讀神話,領略我國的民族文化,積淀語文素養。

      [關鍵詞]神話故事 形象 神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31

      神話故事具有離奇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奇特大膽的想象和夸張的語言。人教版大部分神話類文本集中在中段。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段教學側重于引領學生走進神話故事中,品析人物形象,感悟神奇,激活想象,獲取神奇的體驗。現以人教版中段神話類文本為例,談談對神話類課文的教學策略。

      一、復述故事,感受離奇

      神話是以故事打動人的,具有離奇的故事情節,有的充滿著戲劇的曲折性。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復述的方法來把握神話文本的敘事結構。

      (一)三年級滲透復述方法

      三年級下冊教材所選編的神話故事大多一事一人,文后要求讓學生“講一講”“演一演”故事。那怎樣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內容,講得引人入勝呢?

      1.把長句子變短句。如教學《女媧補天》一文,指導復述女媧補天的起因時,可以抓住長句“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先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天塌地陷),然后學習運用“把長句子縮短或讀成一個詞語”的方法,簡潔明白地說說女媧為什么補天。

      2.抓重點詞詳述。要把故事講得詳細,就要抓住那些最能體現主人公形象的關鍵詞句適當想象。如教學《女媧補天》一文,要求學生:“自由讀讀描寫‘找石’部分,從中你感受到什么?哪些詞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引導學生抓住 “零零星星”“幾天幾夜”“終于”等關鍵詞,想象女媧走了多少地方,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做的等,最后用自己的話描述女媧找石的過程。

      (二)四年級訓練整體復述

      四年級的神話文本人物關系復雜了,線索多了,較之三年級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指導學生復述,既要把握整篇課文的主線,又要保留文本中體現課文思想的離奇情節。如,教學《文成公主進藏》一文,要引導學生抓住題眼“進藏”一詞,默讀思考文成公主進藏部分,并結合“學習園地”中“我的發現”,了解復述課文內容的方法,明確公主進藏發生的五件事,重點選擇一件,簡要講述文成公主遇到了什么困難,用什么方法解決的,結果怎樣;最后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整體內容,按照“求婚—進藏—貢獻”三個部分進行簡要復述。通過這樣有步驟地指導學生復述,加上教師的評價,將語言文字、感悟形象、感受神奇穿插其中,這樣使復述有方法、有層次,把故事復述得完整精彩。

      二、品讀語句,感知形象

      每個神話故事往往都有一個大義凜然的英雄。教學時,可抓住最能表現主人公形象的語句品讀,引導學生與神話主人公展開心靈的對話。

      (一)抓住言行,角色對話

      在教學《盤古開天地》一文時,如何讓盤古開天辟地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這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教學時,抓住描寫盤古開天地的動作的語句,引導學生角色體驗,逐步走進盤古的內心。特別是在創造天地的過程中,要著重抓住盤古的動作,創設情境,角色體驗,感受盤古經歷的艱難困苦,并進行移情對話,深化情感體驗,深層次地走進文本。

      (二)叩問原因,感悟形象

      教學四年級下冊的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一文,要想讓英雄形象樹立起來,就要深刻領會普羅米修斯為什么要盜取圣火。因此,可以抓住表現盜火原因的句子,對比閱讀想象“人們因為沒有火”與“人類有了火以后”的生活畫面;深入學習描寫普羅米修斯受難的句子,想象普羅米修斯如果放棄的情景。這樣讓學生反復誦讀想象,逐步體會他所承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都源于他為人類所付出的精神。

      三、激活想象,體驗神奇

      神話題材的課文充滿神奇的想象。正因為這些豐富的想象,神話才那么神奇,那么吸引人。因此,要在引導孩子想象上下工夫,和孩子一起感受神奇,體驗神奇,這是中段神話類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把故事讀成連環畫

      把故事讀成連環畫是引導學生進入神話,走進神奇的很好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想象故事畫面,使文字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立體的畫面,神話里的人、物、景等一切都仿佛在眼前,產生奇妙的體驗。如,教學《盤古開天地》,可以把故事分成三個畫面:開天辟地、頂天立地、化生萬物。首先通過默讀,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把文字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然后通過朗讀,啟發學生想象,調動學生情感,讀出故事的神奇,引導學生走進盤古神奇的故事中。

      (二)補白想象,完善情節

      神話故事的語言夸張,富有張力,往往會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如,《盤古開天地》中盤古化生萬物,盤古的身子、頭、腳、眉毛等又會化成什么。找準、用好這些文本的空白點,能讓學生深入體會故事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想象,在言語交流中充分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魅力,并對神話這一特殊文學樣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品味語言,領略魅力

      神話題材的課文充滿魅力,不僅僅是因為它奇特的想象,還有賴于它語言的“詩性”。有的神話口語化較強,有的書面化較強,有的地域特色較濃,有的則民族性較強……其語言形式都是很豐富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根據文本的語言特色,學習體會語言的表達形式。

      (一)感悟語言的節奏

      很多神話的語言充滿節奏感。如,《盤古開天地》采用了大量的對仗的句式:“左手持鑿,右手握斧。”“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頭頂天,腳踏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在品讀中,引導學生邊打節奏邊讀,說說讀起來有什么感覺,為什么這樣好聽。這樣讓學生體會這些語言不僅字數相等,詞語意思相對或相同;同時,在讀中感受“慢慢”“漸漸”“緩緩”等不同疊詞表達同一個意思的音律美。

      (二)領會語言的夸張

      神話是以夸張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為主要藝術手段的。這樣的語言教材中每個神話文本隨處可見。如,《盤古開天地》中盤古開天辟地和化生萬物的過程,《夸父追日》中夸父的奔跑、喝水的內容,《女媧補天》中女媧找石補天的內容……無一不采用夸張的手法。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語句,細細品讀,激活想象,體會人物形象,領會表達效果,并在實踐中學習積累運用。如《漁夫的故事》一文中魔鬼的外貌描寫極盡夸張:“魔鬼頭像堡壘,手像鐵叉,腿像桅桿,口像山洞,牙齒像白石塊,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燈籠,樣子非常兇惡。”教學時,讓學生找出這些句子,讀一讀,想象魔鬼的兇惡;并想象魔鬼身體的其他部分的樣子,進行仿寫。這樣的語言訓練,讓學生既感受神話語言的魅力,又獲得了實踐表達的機會。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第4篇

      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無限也無數,我們在這里著重給您提示沿線的幾個重點景區,供您選擇。

      青藏高原主要的五大景觀旅游帶:青海湖景觀帶;昆侖山景觀帶; 長江源景觀帶;羌塘草原景觀帶;那曲到拉薩景觀帶。

      青藏鐵路沿線分布著青海湖、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木錯湖、布達拉宮等9處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塔爾寺等23處國家級旅游資源、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193處普通級旅游資源。希望您不要錯過。

      西寧經典線路:

      昆侖文化游:扎麻隆鳳凰山―海晏縣―青海湖―剛察縣―天峻縣―格爾木。沿途有西王圣母、九天圣母的神話傳說故事和眾多遺跡。

      藏傳佛教探秘游:西寧―塔爾寺―青海湖―同仁

      宗教朝圣游:西寧―北山寺―塔爾寺―貴德古城―玉皇閣―清黃河―扎倉溫―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阿瓊南宗寺―南宗尼姑寺―藏傳佛教后弘期“三賢哲”修行處―李家峽水庫―夏瓊寺―十世班禪和喜饒嘉措大師的故居―紀念堂―街子清真寺―駱駝泉―隆務寺―隆務鎮上街―吾屯上―下寺―麻日寺―熱貢藝術―拉卜楞寺。

      青海民俗游:循化-塔爾寺-玉皇閣-李家峽-青海湖-東關清真大寺。

      昆侖山道教尋祖游:西寧―塔爾寺(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誕生地)―日月山―青海湖―茶卡鹽湖―昆侖山。

      經典線路:

      圣地拉薩:拉薩―卡子―(羊卓雍錯)―江孜(白居寺、家山古堡)―日喀則(禮什倫布寺)―薩迦(薩迦寺)―日(珠峰)。

      空寂阿里:拉薩―日喀則―拉孜―薩嗔―仲巴―帕羊―巴嘎(瑪旁雍措、岡仁波齊)―札達(古格王國遺址、土林)―獅泉河―日土(班公措)

      人文山南:拉薩―扎囊(桑耶寺、曹樸)―澤蘭(昌珠寺、雍布拉康)―瓊結(藏王墓)。

      絕地林芝:拉薩―林芝(巴公措)―墨脫(雅魯藏布大峽谷、門巴族風情)―然烏(然烏湖)―察隅。

      青藏經典路線

      六天之旅:

      第一天:到達西寧。

      第二天:到文成公主留下美麗傳說的日月山和倒淌河,游覽中國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高原明珠―青海湖。

      第三天:赴我國藏傳佛教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參觀;赴互助土族自治縣,參觀互助土族民俗村,體驗民風民俗,獻哈達、品青稞酒、品嘗風味小吃;乘火車赴拉薩。

      第四天:乘火車遠觀青海湖,穿越柴達木盆地,跨越萬丈鹽橋,經過青海西部重鎮――格爾木。

      第五天:跨越昆侖山,穿越可可西里無人區,經過長江第一橋――沱沱河大橋;穿越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隧道――風火山隧道,翻越唐古拉山,欣賞藏北羌塘草原美麗風光,欣賞拉薩河谷風光;抵拉薩。

      第六天:參觀布達拉宮,參觀藏傳佛教中心――大昭寺,游覽八角街。

      十天之旅:

      第一天:不管您從哪里,開始您的青藏之旅。

      第二天:上午到達天水市,參觀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東方最大的雕塑藝術博物館―麥積山石窟,觀古文化的結晶及秀美的自然風光,晚上乘火車赴西寧。

      第三天:早晨到達西寧市,乘車前往青海著名丹霞地貌――坎布拉丹霞地貌,可觀看到李家峽碧綠的黃河水庫庫區景色。

      第四天:抵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高原明珠―青海湖,觀雪山,草原、羊相輝映的美麗畫卷。晚乘全封閉式火車赴拉薩。

      第五天:沿途欣賞青藏高原美麗的風光.

      第六天:上午參觀布達拉宮,布達拉宮珍藏有數以萬計精美雕塑和獨特的唐卡畫;各類典籍和無數壁畫;難以記數的佛塔、法器、供品。下午參觀建于七世紀位于拉薩舊城中心的大昭寺,是的佛教中心和藏傳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文成公主進藏時一起運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也被供奉于此。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佛教徒從千里之外的家鄉三步一叩首地走到拉薩來朝拜釋迦牟尼,祈求降福。寺廟金頂處是觀賞布達拉宮遠景的最佳位置之一。八角街手工藝術市場購物。

      第七天:從拉薩啟程經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錯后繼續前往后藏重鎮日喀則,沿途欣賞高原雪域風光。

      第八天:參觀班禪大師的駐地、黃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扎什倫布寺參觀,班禪大師靈塔。扎什倫布寺是由一世達賴喇嘛――根頓朱巴主持修建于1447年。后改為歷代班禪喇嘛住賜地。寺內供奉的強巴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銅制佛像,高28米。瞻仰十世班禪大師靈塔。日喀則自由市場。午餐后由日喀則返回拉薩。

      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唐卡藝術的起源

      關于唐卡的起源,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意大利藏學家圖齊教授提出的,認為西藏唐卡起源于印度。其原形在印度叫做pata,是一種畫在棉布面上的宗教畫。這種繪畫常常用在宗教儀式中,并且信教者也可以通過繪制它作為善業功德的積累。這種布畫作為可以移動的神像被信徒供養著,因為當時佛教傳入西藏后,并沒有固定的寺院用以崇拜,所以這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就產生了。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西方藝術史界普遍認為的唐卡起源于尼泊爾的紐瓦爾繪畫,這種繪畫的梵語也叫pata。繪制pata時總是使用棉布,而且用做繪畫的棉布是根據畫面尺寸為每幅畫特別織造的。所有的紐瓦爾布畫都是用樹膠水彩畫法完成的。直到18世紀后半葉紐瓦爾繪畫才開始使用紙做依托材料。但是以上兩種說法都只能代表他們各自的見解,而實際上唐卡真正的淵源由于時間的久遠和歷史上西藏地區的滅佛運動,致使可以考證的文物幾乎不存在了。所以要確證西藏唐卡是起源于印度的或是起源于尼泊爾還是起源于其他地方,是非常困難了。據五世達賴所著的《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記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象,后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塑白拉姆像時,將其作為圣物裝藏在白拉姆像腹內。從這個史實可以看出,唐卡在公元7世紀時期就已隨著西藏佛教的興起而出現。

      一、唐卡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藝術特色

      (一)吐蕃時期

      公元七世紀由于藏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與尼泊爾赤尊公主成婚,大量的佛像、佛經也隨著兩位公主一起進入西藏。據記載,大昭寺和桑耶寺就是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而建造的。其中的壁畫、雕刻就是由尼泊爾和漢地畫工合作完成,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該寺中心佛殿門楣的木雕就具有典型的尼泊爾風格,二樓回廊的法王自修室壁畫,也被許多專家認定是吐蕃時期具有尼泊爾風格的壁畫。[1]盡管這些雕刻和壁畫與畫在布上的唐卡在材質上有所不同,但也可據此了解到當時的唐卡繪畫風格了。吐蕃時期的唐卡存世者極少,國內可見的唯有西藏薩迦寺保存的“桑結東廈”(SaGsrgyasltuGbCugs)唐卡,上面繪畫有35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但要想全面的了解這一時期唐卡藝術風格,單憑一幅作品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們只能依靠同時期的敦煌藝術來找尋其傳承關系和蹤跡。敦煌地處西陲,南與藏區毗鄰,唐代中期曾被吐蕃占領達半個多世紀之久,而且一度成為佛教中心。一些學者認為,榆林窟第25窟正壁《菩薩曼陀羅》為我們認識吐蕃王朝時期的唐卡藝術面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從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帶走的大量繪制于8-11世紀的帛畫中發現有數十幅屬于吐蕃時期繪畫風格的作品,其中如大英博物館所藏《觀音曼陀羅》、《如意輪觀音》、《虛空藏菩薩》、《觀音菩薩》等,這些作品應該屬于吐蕃時期的壁畫粉本。而收藏于法國羅浮宮的一幅繪于8世紀中葉的《蓮花部八尊曼陀羅》帛畫,從其對稱式的構圖、本尊的排列、人物的服飾、造型、法器的描繪等都與唐卡的畫法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斯坦因對這批具有克什米爾、印度風格的帛畫仔細研究后認為:“能清晰地看出不同風格對敦煌佛教繪畫的不同影響……很可能這一畫風是從南面經西藏直接傳入敦煌的”。同樣,敦煌藝術也影響著西藏佛教藝術,吐蕃時期的唐卡和敦煌所藏粉本都會隨著佛教和文化交流而被帶到對方地域,這種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流在石窟藝術和帛畫,以及之后的西藏佛寺壁畫中都能明顯反映出來。

      (二)宋元時期

      公元836年朗達瑪執政之后,反佛勢力抬頭,佛教在吐蕃全境受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滅佛運動使佛教在西藏銷聲匿跡達百年之久,直至公元10世紀東印度高僧阿底峽于1042年到阿里托林寺弘法傳教。具記載曾有32位克什米爾藝術家隨從大師來到阿里。無疑,這些藝術家對藏西的佛教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從傳世唐卡來看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數屬于印度波羅-斯那風格,主尊占據畫面中央很大位置,多呈正面,面相卵形或上寬下圓,鼻子修長,眼簾下垂,雙眉修長而中間緊連,嘴角上翹;圍繞主尊四周對稱羅列的其他尊像占據面積很小,棋格式排列齊整,不留空白;主尊兩側往往侍立著較小的菩薩,呈“s”形,稍半側身姿,半裸,身掛瓔珞,穿短小裙褲,露出優美的姿體。忿怒相護法神身材短粗,面相雖兇惡,但繪制效果如同戴了一幅假面具,髭發很短,更像一頂裝飾的冠。繪制技巧很嫻熟,整體效果細膩而不繁瑣,雖有線條勾勒,但線條并沒有特別的突出,更多的是以不同色調分清它的層次輪廓,繪制手法質樸、單純。設色種類較少,多以暖色的紅、黃為主調,藍、綠色配合點綴,畫面協調、沉穩、厚重,而且金色的應用極少。13世紀到15世紀薩迦派掌握西藏政教大權后,西藏的唐卡繪畫在原有尼泊爾風格的基礎上已趨于成熟,先后形成了夏魯、江孜、古格等樣式并隨著藏傳佛教向東發展,對西夏、蒙古甚至中原的佛教藝術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明清時期

      15世紀初格魯派興起后,開始以拉薩為中心向周邊及蒙古等地積極發展,壁畫、唐卡的需求也相應大量增長。到17世紀,五世達賴執掌了“甘丹頗章”政教大權后,佛教藝術達到了鼎盛。有的大寺院里,唐卡的數量可以達到成千上萬幅。布達拉宮、德格八邦寺等,均藏有較珍貴的各類唐卡萬余幅;大昭寺、扎什倫布寺、更慶寺等寺廟也藏有上千幅之多。這一時期不但有大量的民間畫工參與繪制寺廟壁畫、唐卡,而且很多僧人甚至高僧都參與繪制,以顯示自己為精通“五明”者。在東部的康巴、中部的安多和西部的衛藏三大繪畫區域及勉唐、欽則、噶瑪嘎赤等代表性藝術流派先后形成。這些流派在原有的印度波羅風格基礎上,主動向漢地明清時期的民間藝術以及重彩花鳥、青綠山水的成就學習,吸收了漢地繪畫作品中的審美追求,百花齊放,爭相斗艷,各具特色,促進了唐卡藝術的蓬勃發展。唐卡藝術開始由原先印度、尼泊爾樣式的古樸、莊重、色彩單純、構圖簡練逐步向畫面華麗、設色艷麗、對比強烈、構圖復雜轉變。

      三、唐卡的繪制及意義

      藏族是全民族信教的民族,為繪制一幅唐卡情愿傾其所有。因此,唐卡的繪制過程也就十分嚴肅和講究。一幅唐卡繪制前,首先要請活佛占卦,并根據生辰八字算出應供奉的佛、菩薩名號。畫師必須嚴格按照度量的要求嚴格規范準確進行繪制。除要求技藝嫻熟外,還要求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如頌經,獻供品,布施等。畫師在繪制唐卡期間嚴禁煙、酒、肉、蔥、蒜和女色,并要沐浴潔身。因為唐卡是信徒崇拜的圣物,繪制完成后需請高僧“裝藏”即在佛像的額、喉、胸的背面寫上“??”、“啊”、“?恕鋇牟匚幕蜩笪拿髦洌?再用彩緞裝裱,最后頌經開光,使本尊或佛、菩薩附于上面而產生“加持力”,至此,一幅唐卡才算完成。[2]另外,唐卡繪制用材也十分考究,所用的顏料均為礦物、植物顏料和純金純銀加工制成。礦物顏料有金、銀、瑪瑙、珊瑚、朱砂、珍珠等,植物顏料有藏紅花、茜草、大黃等。所有顏料都要經過多次研磨、調膠并加入適量牛膽汁以防腐。有些畫師還擅長用純金顏料勾畫,線條異常流暢美妙,并能使金色顯出多層的素描效果和色度不同的冷暖關系,使畫面金碧輝煌。

      總體而言,一幅唐卡的制作過程、形式構成、表現內容、色彩裝飾理念、審美內涵,都恰到好處的構建為一座宗教意義上的莊重神圣、輕便活動的崇拜載體,是可流動的、具有與寺院建筑同等意義和精神寄托的對境。它不但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法器,而且能將佛教經典中奧妙難解的哲理、教義、教軌,形象化、符號化、通俗化和世俗化。使信徒和非信徒都能夠通過直觀的視覺藝術形象接受和理解教義,以實現更完美,更直觀,也更為廣泛的弘法效果。

      四、唐卡的主要內容及文化傳播功能

      諸佛菩薩、教派祖師高僧、觀音度母、密宗本尊,明王護法,佛傳及佛本生故事及壇城圖等在唐卡中最常見。通常佛有“寂靜相”和“忿怒相”兩種變化。“寂靜相”表現慈祥平靜,姿態端莊,面如滿月,眉清目秀,身材勻稱,端坐蓮花臺上。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忿怒相”是表現佛在降伏惡魔時呈現出三頭六臂、青面獠牙、怒目賁張、血盆大口的恐怖形象。如大黑天、金剛手、大威德金剛,降閻魔尊等。藏傳佛教密宗神佛極多,據不完全統計,僅繪進唐卡中的各種密宗神佛就有六百多位。最常見的有勝樂金剛、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時輪金剛、大輪金剛、喜金剛等。[3]另外各寺廟都繪有本寺廟的密宗護法神唐卡,如薩迦寺的桑杰多吉唐卡,桑耶寺的普巴金剛唐卡,扎什倫布寺的團吉科洛唐卡等。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各種壇城唐卡。壇城是指諸佛的宮殿。由外到內以圖形或幾何體形層層相套構成。正中間為主尊或佛,外面圖形以水及火焰圖案裝飾。其繪制難度很大,只有具備高超技藝和豐富宗教知識的畫師才能完成。

      相關期刊更多

      作文成功之路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大慶教師發展學院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沖刺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黑龍江省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在丝袜线观看|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不卡|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爆乳AAA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亚洲免费电影网站|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亚洲爱情岛论坛永久| 亚洲国产成AV人天堂无码|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