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雨祭

      雨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雨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雨祭范文第1篇

      雨祭范文第2篇

      2、又到一年清明節。記憶中的清明每年都是下雨,這天卻是個大晴天,雖然溫度不太高。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已經延續了千年,在亙古不變時空里,緬懷已故的親人,表達咱們的思念。經歷人生的世俗,父母也在慢慢變老。而他們為了我,每一天還在日夜操勞。有時候會感慨,我的“寸草之心”何時才能報父母的“三春暉”?人生苦短,光陰易逝。因此,請珍惜你身邊愛你的人包括你愛的人!不好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去珍惜。

      3、清明的小草嬌翠欲滴,那是咱們獻給烈士的新衣;清明的白楊高大挺拔,那是咱們送給烈士的鋼槍;清明的白云飄向遠方,那是咱們對烈士的呼喚;清明的細雨飄飄灑灑,寄托著咱們對烈士的思念!

      4、又是一年清明時,青年在清明節就應做何感悟和思考?要學著感恩和明白——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世界,感恩這片土地,感恩咱們相遇的每一個人;明白這天還來得及懂得的人,明白咱們的心,明白未來。

      5、我多想您還在原地,不曾離去,不會讓咱們只孤獨地讀您的事跡,想象您的背影。您走了,留給咱們的是世世不朽的精神,留給咱們的是今時今日的燦爛禮貌。

      6、清明時節掃墓忙,焚香祭祖拜先人,紙錢紛揚訴哀思,默默無語淚兩行,故人已逝節哀思,一杯濁酒灑祝福,先人安息天堂上,佑我親朋皆安康!

      7、在春天的生機中緬懷生命的逝去,讓愛的追思代替死的悲傷;在芳草的清香雅致中,讓愛穿越陰陽兩界,成為逝者與生者的心靈交流之橋!身在異鄉的我,此時此刻不能親自回到已逝親人的墳前為其燒香獻花,深感遺憾,只能在此深表緬懷及寄托無限哀思,把悲痛化作自我繼續前行的無限動力與力量!

      8、工作辛苦,生活太累,清明放假,要多休息。聽聽音樂,玩玩游戲;放放風箏,野外踏青;要是無聊,發發消息,增進友情,表表心意。

      雨祭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先秦;酒文化;祭祀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0 ― 0058 ― 02

      商周禮制在考古學中反映最突出的就是祭祀之禮。《國語?魯語上》:“夫祀,國之大節也。而節,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由此可見,先秦時期祭祀是國家非常重大的活動。祭祀本就是通過一種儀式將規定的物品獻給相應的信仰崇拜的對象以祈求賜福和得到庇佑的,因祭祀的對象不同,祭祀蘊含著不同的內容,有著不同的祭祀方式。但是,無論是哪種祭祀方式,在祭壇上敬獻的物品中都缺不了酒。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與精神營養元素,承載著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先秦酒的起源與發展

      (一)酒作為一種飲品

      在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給人類文明進程帶來了許多或益或弊的影響。關于酒的起源,最早秦漢收集紀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世本》中就有:“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后世普遍認為禹時儀狄造酒,并且禹怕后代貪戀酒而是國家滅亡,史稱“絕旨酒”。后世發展也證實了禹的決斷是正確的,從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啟就嗜酒,夏末夏桀更是以酒池肉林誤國。到了商代依舊對酒非常喜愛,商對飲酒的規矩也頗多,但最后商還是沒有幸免于嗜酒的商紂王手里。直到武王滅商,建立周,周代開始借鑒前代滅亡的歷史教訓,除祭祀的場合之外開始了大規模的禁酒。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對酒的態度也隨之松懈下來,但是對酒的一些認同也或多或少的被繼承了下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對酒的態度也是各有千秋。酒就這樣作為一種特殊的飲品活躍在歷史舞臺上。

      (二)酒禮的起源與發展

      《管子?牧民》中有“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在吃飽穿暖過后,開始了精神生活的享受。隨著農作物產量增加,出現了少量剩余,吃飽之后的人們開始了對生活的享受。于是,酒作為一種特殊的飲品開始出現在了人們生活中。飲酒的禮儀也隨之而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之稱,不同關系不同場合各有不同的禮儀與之相對,其中的酒禮表現最為突出常見。

      最早酒禮的起源,要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到了周取代商時更是從酒入手,制定維護國家統治秩序的各項制度,之后逐漸形成“酒禮”、“酒德”、“酒文化”。隨著酒與社會生活的日益結合,酒文化開始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在堯舜時期風俗文化的“五禮”中就可尋其源頭,如農事節日、婚喪嫁娶、生期滿日、慶功祭奠、奉迎賓客等活動中,酒都是必備之物。酒給先秦人們帶來了矛盾的心理,人們想把酒納入一個規范禮儀中,于是,也寫下了《酒戒》《酒殤》《酒箴》《酒德》《酒政》等文字以告誡后世。

      古人在宴席酒桌上的禮儀是十分考究的,宴席有不同級別,如宮宴、官宴、鄉宴等,宴請賓客層次也各不相同有鬼神、帝王將相、平民百姓等,一定還要長幼有序。宴席之中屬敬酒之禮最為繁瑣復雜,敬酒的次數、快慢、先后都是有講究的。何人先敬酒,如何敬酒都有禮數,是出不得半點差錯的。可見,酒禮在酒席中的重要地位。

      二、先秦禮儀文化的發展演變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記述祭祀起于商朝,商人們篤信鬼神,不管大事小情,都會用龜甲、牛骨進行占卜,然后再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牛骨上,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尚書大傳》曰:“祭之為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古人通過祭祀這種形式來把人間的事和神明溝通,萬事祈求神明的庇佑,這也體現了古人與大自然溝通結合的心態。等到了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之后,周人幾乎全盤繼承了商人的祭祀對象和方式手段。但是,到西周開始轉變對鬼神的信仰崇拜,改為著重的尊奉祖先。周人的祭祀范圍頗廣、禮節也是十分的繁瑣復雜的,每一旬都有固定的祭祀對象,除祭祀祖先之后還有對春夏秋冬四季、天地鬼神、日月山川、風雨雷電等自然神的祭祀。其中,祭祀天地為大祭,祭祀宗廟為中祭,祭祀五祀為小祭,隨著祭祀內容不同,祭祀的規格、數量、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各個不同的級別所能祭祀的對象也各不相同,如:天子可以祭七神,諸侯可以祭五神,大夫可以祭三神,士可以祭二神,普通百姓也只能祭祀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神。

      西周之后,春秋戰國開始進入混戰局面,諸子百家對于祭祀的思想與主張也各不相同。孔夫子代表的儒家崇尚周禮,主張“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是又提倡要厚葬先人,厚祭祖先。墨家則相反主張信仰鬼神,為求福避禍,但反對厚葬厚祭。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人們心中地位根深蒂固,黃帝也成為道家祭祀中的一面旗幟。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導致對祭祀的態度也是各有千秋。

      三、先秦祭祀與酒

      周公曾頒布了《酒誥》,詳細的說明造酒不是為了人們享用,而是為祭祀天地神明和祖先的,嚴禁百姓隨意飲酒,違者要被判處死刑。這也就是古代統治者們普遍認為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只有這樣重大的場合,酒才可以拿出來享用。

      (一)酒作為一種祭祀必備品

      古人造酒之初只為助興的一種飲品,隨后逐漸人們也開始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酒的效用和一些其他知識,把酒用于醫療、烹飪和對祖先神明的祭祀當中,其中,祭祀用酒的歷史最為長遠意義最為重大。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古酒沒有出現之前,祭祀是用水,稱之為玄酒,酒真正被史書記載的最早的名稱便是“玄酒”,玄酒是中國古代第一祭祀酒,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源于周的“大羹玄酒”,被廣泛應用于祭祀等莊嚴神圣的場合。除此之外,還有祭祀用血的,以血滴在地上來祭祀山川五岳和社稷之神。直到古人學會釀酒之后,祭祀才開始用酒。由于人受到酒精刺激神經興奮,借助酒可以把人的情緒帶入迷幻的境界,因此,古人也便開始利用酒來通神,以祈求神明庇護,祭祀用酒也就由此而來。

      《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g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與鬼神”。這記載的就是最早的對神靈的祭祀活動,用燒燔黍米、挈析豬肉、捧起地坎的水來敬神明。西周金文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錄。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發明了另一種飲品酒,還有其他一些器皿,這樣祭祀也開始變得隆重起來,從收捧地坎水發展到了用簡單的酒器盛酒,敬獻給鬼神享用。祭祀場合上,大多要由年齡大且尊貴的人來主持奠酒酹酒的儀式,被稱作祭酒。

      (二)酒與祭祀儀式

      由于祭祀對象的不同,祭祀儀式也各有異同。祭祀天地最早開始于夏商,最初是對“帝”的崇拜,逐漸演變成祭天。統治者為了名正言順的進行統治,必須宣傳好他的權力是上天賜予的,所以,要對天地進行祭祀。當然,祭祀用酒也是有相當的講究的。《周禮?天官?酒正》中記載:“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也就說祭祀大多供五齊三酒(五齊指五種清濁厚薄不同的酒包括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沉齊五種酒;三酒指的是事酒、昔酒、清酒三種),五齊三酒都裝在八個樽里,天地大祭祀等可以添酒三次;宗廟等中祭,添兩次酒;其他一些小型祭祀,可以添一次酒,都有一定的數量要求。只有供祭祀的五齊是不可以添酒的,都用固定的器具倒一定數量的酒。

      祭祀鬼神也是祭祀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最早見于夏商周三代。人們期望處理好與鬼神的關系,建造專門祭祀鬼神的場所廟或祠堂,以祈求保佑地方的國泰民安,祭祀鬼神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不能用酒肉進行祭祀,而是用的玄酒素食,不能殺生祭祀鬼神。

      延續至今的習俗還有在一些重要的節日里,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飲前先祭,按禮,凡飲,必先祭。主客同桌同食,則必須主人先祭,其后客人才可以祭。

      四、結語

      古人們的祭祀活動也延續至今,在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重大節日都有一些祭祀活動。祭祀的對象逐漸演變為平常對祖先的祭祀,祭祀的禮節也由繁到簡,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以酒祭祀這一習俗從未改變過,酒文化發展至今也從未離開過祭祀活動,用酒祭祀的歷史悠久,意義深遠。

      〔參 考 文 獻〕

      〔1〕國語〔M〕.陳桐生,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戰國策〔M〕.文遠,偉,羅永蓮,注譯,北京:中華書局,2012.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尚書〔M〕.慕平,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雨祭范文第4篇

      1. 嚴禁在城區組織鼓樂隊送葬,亂撒冥紙。

      2. 提倡文明祭奠保護生態環境

      3. 關心生者,關愛逝者,關懷人生

      4. 推行文明殯葬,構建和諧社會。

      5. 告別陋習文明祭奠

      6. 禁止將骨灰埋在非公墓區。

      7. 告別喪葬陋習,崇尚文明治喪。

      8. 破祭奠陋習,樹文明新風

      9.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

      10. 禁止亂建墳墓,保護秀美山川。

      11. 文明祭掃鮮花祭祀

      12. 清明時節雨紛紛,一束鮮花祭故人

      13. 清明上墳莫燒紙,栽花種樹祭先人

      雨祭范文第5篇

      關鍵詞:祭“三腳”;儀式音樂;心理認同

      云南民族眾多,“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這塊紅土高原上,生息繁衍著26個自強不息的民族,各民族不同的人口結構和分布狀況,獨特的自然風物、社會結構、文化習俗以及歷史發展狀況,構成了多樣式、多層次的人文形態。每個族群都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儀式把本民族的文化形態銘刻于儀式的行為中,這些民族的民間信仰就是這些歷史印記的載體,而其民間信仰又因各種儀式行為得以傳承下來。屬于我國古代南遷的游牧民族氐羌后裔的普米族,其民間儀式行為就有著深刻的文化符號特征。其中最為典型的祭山神和祭“三腳”,作為普米族的一個最重要的儀式――祭祀性程式,每年都在同一神圣的日子喚醒和強化本民族的文化記憶。

      普米族在古代稱為“拍木”、“拍米”。晉代以后以他稱而寫作“西蕃”,清代以后稱之為“西番”。1960年10月,根據族內意見,改“西番”為“普米”,從此自稱與他稱歸為統一。在普米語中,“普”的意義為“白”,“米”即“人”,普米意即“白人”。①在普米族三萬多人口中,蘭坪縣普米族有一萬三千多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蘭坪成為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地。普米族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信仰“萬物有靈”,因而也相信鬼魂的力量。為了祈求祖先、山神、龍神和灶神庇佑生靈,降福于人,于是,旦逢農耕吉日他們都要祭天、祭山神、拜龍、祭財神廟、祭“三腳”(灶神所在地)。因而也產生了附著于祭祀活動中的音樂現象。

      祭山神,各個村寨的日期有差異,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三月三舉行,有的村寨在農歷二月份或八月份舉行。河西鄉一些村寨祭山神,一般在農歷二月份或八月份。普米族依山而居,山與他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也是他們調節天人關系的天然媒介。普米族認為,每座山都有一個山神,每個山神又分別分管不同的任務。山神的喜怒哀樂無時無刻不在牽動著普米族人們的心,于是,每年的二月或八月份,村里的人們都在一起測出屬馬、牛或羊的日子,各家捉一只公雞,帶上酒、茶、米、面和香條,集體到牧場上的牲畜旁,立白楊或麻栗樹枝作山神形象,找三個石頭做鍋莊,生火架鍋熱水,點香吹號叩頭,并殺雞敬酒食進行祭祀,把雞血、雞毛涂貼在樹枝上,然后“師畢”唱道:

      今天我們全村來到本主的地方/我們全村來拜山神/天上的日子好/日月和八星也好/今年的光景也很好/我們今天把酒、羊奶和茶帶到這里來/來祭拜你們山神/(喊一系列地名,什么山神具體負責什么內容)/我們敬獻給……(一系列山神名)/請山神管住豺狼/讓牲畜興旺/請賜給我們富裕的生活/保佑我們村風調雨順……

      通過對村寨的調查得知,年長的人對周圍大山的名字是什么、山上有什么山神、負責管理哪方面的“事務”,都記得清清楚楚,山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祭山神的過程中,據說要把全部的山神拜完,至少要唱八、九個小時。據村中的長者說,在頌唱的過程中,千萬不能出差錯,如果唱錯了,山神會對本人進行加害。所以,在祭祀過程中所唱的旋律和唱詞,都能較為完整地保留和延續。

      普米族作為一個崇尚火的民族,族人們面對他們心中的圣火就表現出了格外的敬重。出于對火的無限崇拜和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普米族就逐漸形成了諸多的禁忌,比如:火塘三腳架上不準用腳去踩踏和用手去捏,不然就要受到灶神的懲罰;不能在自家中的火塘里吐口談,如果吐了就代表對火神的不尊重;任何人都不能從火塘上方的三腳架上方跨過,不然也將會受到灶神的怪罪等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三腳”在普米族人們心目中的神圣、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普米族人看來,每個家中的灶神就是上天安排在自己家中的耳目,并通過灶神來了解人們對他的態度。人們因為不想受到傷害和讓灶神在天神的面前給自己以及家人多多美言而使全家好運不斷,所以會定時的進行祭拜活動。祭“三腳”儀式一般都是在過年或婚嫁時舉行。過春節是普米族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之一。當太陽快落山時,家中的長者就親手在火塘里燒一把松柏枝,并在桌上擺放上香、糖果、煙、酒、茶水、花生等物品,把做好的酒菜擺在火塘邊,接著就用松柏枝蘸碗中的酒,不斷地灑向火塘和鐵三腳,然后開始吟唱,歌詞大意為:

      戳、戳、戳,我誠心的敬意哦。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新月的第一天,一切都是新的了。在三腳邊,我們該準備的都準備好了。戳、戳、戳,首先要祭獻給龍家的歷代祖先(說一系列祖先的名字)。戳、戳、戳,然后要祭獻給附近周圍的大小山神(念唱各個山神的名字)。戳、戳、戳,還要祭獻給本家三腳,在新的一年里,在吉利的一月里,在吉利的一天里,我們現在精心準備的食物你們要來嘗一嘗,要用舌頭來添一添,要用嘴來咬一咬。在這里,我們所準備的全部東西都是你們的了,請你們一定要時刻給于我們庇護,讓我們全家人的身體健健康康,家中牲畜越來越興旺,莊稼年年豐收,希望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整個儀式過程約一個小時)。

      吟唱結束后,老人就將餐席中的肉食和飯菜以及少許酒、茶潑向火塘和鐵三腳,接著又將餐席端到祖先排位前去供奉幾分鐘,然后全家人才能開始用餐。據一家之主說,在吟唱的過程中,是千萬不能出差錯的,如果唱錯了,天神就會對本人以及家人進行危害。因此,在祭祀過程中,所唱的旋律和唱詞,幾乎都能較為完整的保留和延續著。神是人們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因此為其奏樂必定不能有絲毫差錯,族人認為,在祭祀時所吟唱的旋律和唱詞如果被改動過,就被視為是對神的不敬,也必然會受到神的指責和懲罰。所以,絕大部分人類的祭祀音樂因此而保留了下來,也因此傳承了祖先的記憶。

      普米族的祭祀音樂始終與祭祝禮儀共存。在祭山神和祭“三腳”的整個祭祀儀式過程中,吟唱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與神靈溝通的方式。在儀式的程式中,音樂起到一種通神的作用。儀式中的歌聲既像是在吟唱,又像是在訴說,富有神秘而莊重的色彩。因此音樂的音域大部分都只在一個八度以內,并且旋律多為級進,并出現調性逐次移高的現象,這是表現內容及演唱者情緒逐漸高漲時所需要的。曲調、聲音和節奏隨著內容的改變、儀式的進程而變化。同時,伴隨這些調子的各種附有寓意的手勢、舞蹈等符號化過程,使整個祭祀活動自始至終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在普米族祭山神和祭三腳等儀式行為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神靈在族人心目中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敬神、娛神都是很莊重和嚴肅的一件事情,人們都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在向神靈訴說自己的一切來換取神靈對自己的庇護。因此在儀式的每一個程序、每一個環節中的吟唱也一定要“嚴謹”,不能兒戲,否則這種儀式便失去了它所具有的意義。作為儀式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表現形式,人們在祭祀儀式中,都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在向神靈唱訴,族人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和神靈的溝通,或是求神給以幫助,或是求神給于饒恕,從而得到自己心理需求的某種滿足。在現實的生活中,族人對突然而來的自然災害的束手無策以及自身無法完成的心愿也只有寄托在儀式的樂音中。人們希望通過天神超自然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各種心愿,把平時的壓抑和不滿、焦慮與渴求、悲傷和痛苦都轉化為由衷的心理滿足。因此,在普米族祭山神和祭“三腳”的過程中,人們的每一個眼神、手勢和每一句唱詞,都具有了特別的意義。此時人們已經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或許,神靈是虛無的,但是,神靈對族人的影響力卻是真真實實存在的。人們通過儀式中的音樂和舞蹈與天神對話、表達對神的敬意,不斷感受天神的教誨和旨意,同時體驗著這些意義帶給他們的心靈慰藉和精神滿足。

      族人通過祭山神和祭“三腳”儀式來喚起本民族的集體記憶,也喚醒沉睡中的歷史,祭祀儀式中的音樂,就成了他們傳承記憶的重要手段。人們在儀式中的唱、跳不僅起到渲染神秘氣氛的作用,同時也承載著族人的古規古禮等。儀式中的樂舞既娛神,也娛人。此時的“師畢”和年長者既是技藝的承載者,又是與神靈的溝通者,也是傳統社會里傳統的真正守護者。他們以在祭祀儀式中親自“表演”來延續這種鮮活的民間音樂傳統,族人們也在此特殊的過程中對本族的歷史、習俗、古規古禮不斷也耳濡目染。善米族人就是通過這種特有的口傳方式,將古老的普米族文化演繹為在內容和形式上依附在祭祀儀式上的“樂”文化產物。

      注釋

      ①云南省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 .普米族文化大觀[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第1頁.

      參考文獻

      1.云南省縣民族事務委員會編 .《普米族文化大觀》[C].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9.

      相關期刊更多

      鐘山風雨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政協江蘇省委員會

      戰士文藝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州軍區政治部

      五臺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忻州市文聯;五臺山風景區政府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按摩|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 久久亚洲日韩看片无码|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2020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