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雪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酷暑,指夏季的天氣到了非常炎熱的盛暑階段。即極熱的天氣。關于詞語酷暑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詞語酷暑的反義詞,供大家參考。
一、酷暑解析極熱的夏天。 唐 李洞 《題竹溪禪院》詩:“鳥觸翠微濕,人居酷暑寒。”《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怪道他恁般嬌弱……酷暑中還穿著兩層衣服,原來卻學木蘭 所為。” 冰心 《山中雜記》:“酷暑的檐下,蒸爐一般熱的床上,聽著這單調而枯燥,振耳欲聾的鐵器聲,,連續不斷,腦筋完全跟著他顛簸了。”
二、酷暑反義詞酷寒 [ kù hán ]
窮冬 [ qióng dōng ]
嚴冬 [ yán dōng ]
三、酷暑造句1、無雨,無風。
炎炎烈日,酷暑難熬。座落在谷地中的五十五公里小楞場,更是奇熱炙人。
2、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烈日當空,赤日炎炎。
3、隨時之內善救時,若和風之消酷暑。
4、秋天終于按捺不住酷暑的熱,悄然而至了。
5、戰士們冒著嚴寒酷暑,堅持戰斗在崇山峻嶺間。
6、記住在我們的隊里面沒有嚴寒酷暑,更沒有寒冬臘月。
7、勘探工作者冒嚴寒,頂酷暑,櫛風沐雨,探尋出一個又一個寶藏。
8、酷暑季節令人好煩躁。
9、無論寒冬酷暑,他都堅持鍛煉。
10、酷暑,陰霾,酗酒,腐敗的強力交織。
11、嚴寒酷暑對我們來說算什么,我們都是大風大雨中走過來的。
12、我會永遠陪著他走過寒冬酷暑,走向春華秋實。
13、任憑它是寒冬還是酷暑,也不會改變我們的計劃。
14、從大雪紛飛到高溫酷暑,全劇拍攝跨越了冬春夏三個季節。
15、在酷暑下牛群行動緩慢,趕牲口的人得用刺棒把它們趕著走。
16、新西蘭地處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沒有嚴冬和酷暑。
17、酷暑天氣,他們的工裝上都是出汗以后泛堿的印記。
18、于是人們首先嘗到了酷暑嚴寒之苦,不得不找一個蔽身之所。
19、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來,黑人順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會過去。
20、人生,是在四季變化之中走過的,注定要經歷嚴冬酷暑,春露秋霜。
21、天氣進入末伏后,中午酷暑更是讓人難耐。
22、落鳳山終年酷暑,炎熱的讓人就算躲在樹蔭下也全身冒汗。
23、石工們冒著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細刻,終于完成了它。
24、雖然是七月酷暑,但山頂涼風勁烈,寒氣猶盛。
25、不管是雨打風吹,還是嚴寒酷暑,都能安之若素,至死不渝。
26、白天可以沒有太陽,夜晚可以沒有月光,嚴寒酷暑可以抵擋,艱難坎坷意志可抗,凄清寂寞令我心慌,唯恐你不在我身旁,愛你給我最大的力量。
27、夏日雷電把威揚,千萬別去樹下藏;
2、交流交流、比較比較、暖和暖和、收拾收拾、觀察觀察、教訓教訓、整頓整頓。
3、忽悠忽悠、熱鬧熱鬧、說道說道、打掃打掃、溜達溜達、打扮打扮、清醒清醒。
4、攪和攪和、撥拉撥拉、商量商量、研究研究、樂呵樂呵、鍛煉鍛煉、琢磨琢磨。
一、詞語中數字的含義及如何教學生品讀
1. 詞語中數字的含義
在詞語、成語及俗語中出現的數字,除了有些表示數量、順序之外,還有一些表示時間的長短、事物的大小等。下面是筆者參與唐漢的《唐漢解字》及查閱《新華詞典》摘出的幾個數字的含義。
“一”有以下幾種含義:①數量小,小許:如“一些、一撮”;②動作短暫,時間短:如“一下子,一會兒,歇一歇”;③專一不二;如“一心一意”;④滿全:如“一生”;⑤相同:如“一樣,大小不一”。
“二”表示:①次的、二等貨:比如“二手車”;②間接的:如“二手資料”;③不專一:如“一心二用”。另外,“兩”有時指“成雙配對的事物”,如“兩個黃鸝鳴翠柳”、“小兩口”。
“三”表示多次:如“三思而行、三番五次”。“八”表示各個方面:如“四面八方、四通八達”。“九”表示最大、最多,比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表示最大或事物的極至:如“九重天、九霄凌云”。“十”表示塞滿具足:如“十足、十分”。“百、千、萬”分別表示大、全部、極至等意識,如“百家爭鳴、一了百了、千言萬語、千瘡百孔、萬物、萬不得已”。
另外,有些數字組合表示特定的含義,如“萬一”表示極小、很意外,“略知一二”中的“一二”表示一點點。
2. 如何教學生品讀詞語中的數字
1) 據詞定義、避免拆詞
要結合整個詞語來理解數字的含義,不能把詞拆開來讀、理解。比如把“七嘴八舌”拆開來解釋,就成了“七張嘴、八條舌”。
2) 找出規律,適當概括
數字的含義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一”常含有“數量少,動作短暫”的意識,像“走一走、看一看”等,而“九、十”常含有“數量多、滿”的意識,如“九牛一毛、十全十美”。找出其中的規律,對數詞的含義進行概括,就比較容易掌握帶數學的詞語的正確含義。
3) 學會遷移,一通百通
在學會了一些數詞的含義后,下次出現類似的詞語時就應該會遷移。比如從“三番五次”中得知“三”表示多次后,下次再碰到“三”的詞語時,就應該想到它是否也含有多次的意思。
4) 合理聯想,推測意思
有些詞語我們可以進行合理想象推測含義。一般情況下,帶有小數字的詞常含有次數多、對象多、概念大的意思。又如“萬一”,可以這樣想“一萬次中只發生一次”,就是很意外的意思了。
二、詩句中數詞的含義及如何教學生品讀
1. 古詩中數詞的含義
古詩中常運用數詞來表達數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淺,時間的長短等含義。筆者對《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中幾首帶數詞的古詩略作分析,概括出古詩中的數詞大致有如下幾種含義:
第一種是實指,表示具體的時間或數量等。比如“畢竟西湖六月中”,“草長鶯飛二月天”,“鄉村四月閑人少”,“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的數字分別表示具體的時間和數量。
第二種是虛指,古詩中大部分數詞表示虛指,有的表示時間長、路程遠,比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有的表示數量多,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等等。
數詞的虛指還可以分兩種:a表示大概的程度,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指開出稀疏的桃花;b夸張的說法:如“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分別形容瀑布之長、潭水之深。
另外,有的是特指,表示特定的含義,如“九州生氣恃風雷”中“九州”指中國。
2. 如何教學生品讀古詩中的數詞
1) 分出虛實。首先引導學生分別出數詞的虛實,不要把虛的數詞看成實數而誤解詩句。
關鍵詞: 思辨能力 詞匯學教學 英語新詞
在當前的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中,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被很多學者視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已經成為外語界研究的焦點。大多數研究者一直認為,英語專業學生患有“思辨缺席癥”(黃源深,1998/2010;熊學亮,2007;孫有中,2011;阮全友,2012)。近年來,英語教育界專家群策群力,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評估手段、教材建設及教師培養等角度提出和付諸實施全方位的教學改革方案。本文擬從英語詞匯學這門課程的新詞教學實踐來探討這個問題。
1.研究背景
國外對于大學生思辨能力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思辨理論一是德爾菲項目組的雙維結構模型,即認知能力和情感特質。二是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建構的三元結構模型,即思維元素、標準和智力特征。他們認為一個訓練有素的思維者應該具備以下五種能力:(1)清晰準確地提出關鍵性問題。(2)收集和評價相關信息,并能用抽象概念進行有效闡釋。(3)通過對比相關標準,得出有理有據的結論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4)在不同思想體系間進行開放性思維,認識和評價它們的假說、含義和實際結果。(5)在解決復雜問題中與他人有效溝通。這五個標準具體、明確,更有操作性,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與英語專業其他課程教學與研究相比,英語詞匯學教學與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就英語詞匯學教學而言,在20世紀中晚期,只有本科院校的研究生和少部分院校的本科生開設了這門課程。汪榕培教授曾預測說21世紀的英語研究必然以廣義的英語詞匯學為新的增長點。研究新詞繁瑣但是很有意義,能讓人感覺到語言及語言背后的變化。然而,關于英語新詞的研究相對較少,鄧天中認為原因在于:(1)新詞定義模糊,范圍難以圈定;(2)新詞收集困難,難免掛一漏萬;(3)沒有權威標準,辭書較少收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它們還沒有進入詞典或者沒被標準英語接受就不予理會,避而不談是不可取的,新詞不會因此而走開,也不能因為它們又怪又多而望而生畏(汪榕培,2000)。詞匯學課程中的新詞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2.新詞的定義與特征
英語中對新詞(neologism)的定義是“a newly coined word,or a phase or familiar word used in a new sense”,指語言系統為適應新發明、新事物或新的社會現象的出現而創制的詞語。該定義表明新詞不只局限于一個詞,如cyberchat(網聊),也包括短語,如gay marriage(同性婚姻)。原有的詞語在新的文化環境下添加了新的涵義通常也被稱為新詞,如noodle作動詞表示“在電腦鍵盤上胡亂擊鍵”。
鄧天中總結新詞的出現具有社會偶然性,新詞產生于社會生活的某些變化或者人們的某種心理需要,雖然新但都源自基本詞匯。基本詞匯具有穩固性的特點,巨大的穩固性是基本詞匯成為構成新詞的基礎(王振坤,1998)。新詞的偶然性特點決定了新詞能否被人們接受也同樣偶然。其次,新詞的詞義具有關聯性和能產性,詞匯本身具有系統性,這種特性在新詞的產生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視。新詞在產生過程中與已有詞語的詞義關聯是這種系統性的集中體現。比如political animal(熱衷于政治的人) 是在已有詞匯party animal(熱衷于社交聚會的人)的基礎上產生的。再次,新詞的意義具有不確定性,新詞的開始是偶人的純個人行為,因而不具備“社會約定性”(王振坤,1988),新詞的詞義會因為使用者,因時因地而發生變化。最后,新詞具有民族性,由于新詞首先反映局部區域的某種突出變化,因此語言詞匯中的民族區域性校標不能推廣到其他地區、其他語言。比如最近的“土豪”、“大媽”等詞。了解新詞特征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辨能力。
3.以新詞教學為例探討思辨能力的培養
筆者在近幾年一直承擔詞匯學的教學任務,英語詞匯學教學內容涵蓋面廣,理論知識豐富,信息量大。英語詞匯學課程總共32課時,在有限的總課時內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與探究問題的積極性。
在講授新詞的時候,學生很期待老師告訴他們什么是新詞及給他們實際的例子進行說明。然而,這種直接講授的方式并不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講授這一部分的時候,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首先告訴他們英語新詞的定義,然后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收集英語新詞,這個時候教師并不對此定義有過多講解,也沒有提出任何限制條件。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收集了大量的詞匯,有一些是他們理解的新詞,有一些是當前網絡流行詞匯。經過收集匯總之后,讓學生分析比較他們收集的詞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地加以引導,比如分別從這些詞匯的拼寫、讀音、翻譯等方向進行比較。學生根據之前所學的知識很快分析出來有些新詞是屬于借入詞,比如latte(牛奶咖啡),Tsunami(龍卷風) fenshui (風水),qigong (氣功),chopsocky(武打片)。有些新詞的構成為混合法,如netizen(網民),populuxe(低級趣味的),hit-com(熱門情景喜劇),edutainment(寓教于樂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總結出新詞的構成有派生型、復合型、縮略詞及舊詞新意等幾種方式。
經過第一步粗略分析之后,學生將收集的詞匯翻譯成中文 。有了之前一步的分析,學生很快掌握了方法,很快總結出來有些詞是直接音譯,如coffee(咖啡),fans(粉絲),model(模特)等。有些是新詞意譯,如pyramid selling(傳銷),quiz kid(神童),mind relief(定心丸)等。 還有一些是音譯意譯兼而有之。在整個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會互相討論,互相質疑,然后給出自己的答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英語詞匯學教學中還要注意師生角色的定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鼓勵學生去探索、去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結語
思辨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隨著時代的改變,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也在發生改變。我們期望能在以思辨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學改革方向下通過特定課程的開設,比如將在高年級階段才開設的語言學,詞匯學在二年級開設,研究生階段開設的語義學,語用學在高年級開設。即使將來不從事語言研究工作,通過這些課程得到的邏輯思維訓練也是有幫助的,從而改變英語專業“思辨缺席癥”的現狀。
參考文獻:
[1]李莉莉.英語專業文學課程與思辨能力培養[C].英語知識課程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研究,2014.61-70.
[2]汪榕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英語詞匯學研究給漢語詞匯學研究的啟示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7-13,18.
[3]黃源深.思辨缺席癥[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7):16-19.
[4]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5]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中國外語,2011(3):49-58.
[6]汪榕培.英語新詞的來源及展望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7-11.
[7]劉丹.以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美國歷史文化課程教學研究 [J].雞西大學學報,2012(5):13-16.
[8]鄧天中.英語新詞的常見詞匯特征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2005(5):49-52.
[9]王振坤,謝文慶.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10]劉馨茜.英語專業“思辨缺席癥”療法初探――以英語詞匯學教學為例[J].海外英語,2015(8):82-83,86.
[提要]詞匯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之一,是表達思想的載體。英語詞匯中大量存在著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的現象,這些詞匯通常也是導致詞匯學習復雜化的原因之一。隱喻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進行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與詞匯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對多義詞的習得和教學作了初步的探討。認為在多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隱喻理論幫助學生理解詞匯,提高學生的詞匯習得能力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多義詞;隱喻;詞匯習得和教學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離不開詞匯的學習,英語學習自然也不例外。熟練掌握詞匯是理解語言和表達語言的基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詞匯,才能進行進行組詞造句,才能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基本技能訓練。然而,如何有效地掌握詞匯,提高整體的英語水平,從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卻一直是令廣大師生傷腦筋的問題。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習得一直都是學生難以突破的瓶頸。學生經常抱怨花了大量功夫去記單詞,到最后總是容易忘記。即便是不遺忘,在真正的交際中,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那些已經習得的詞匯,學習效果很不理想。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沒能掌握一些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只關注記憶單詞的數量,大多以機械記憶為主而忽略了詞匯本身的特點。任何一門語言都有一些基礎詞匯可以用來表達多種意義,這些可以表達多種意義的詞匯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多義詞。詞匯中大量存在的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的現象,使得學生的詞匯習得既費時又效果欠佳。因此,要幫助學生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多義詞學習方法,教師們就應該深入到這些詞匯的內部,發現其語言特征。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詞匯教學與語言學和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理論對詞匯教學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人們用同一個詞來表達多種意義,是因為這些意義之間是有聯系的。它們之間的聯系來自從具體到抽象認知域的隱喻映射。(梁曉波,2002)
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用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幫助學生理清多義詞各義項之間的隱喻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記憶并使用這些詞匯。本文將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分別闡述隱喻和一詞多義的相關概念。第三部分則是在前兩部分的理論和相關實例的鋪墊下,對當前英語多義詞的習得和教學作出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隱喻理論的闡述
隱喻(metaphor)一詞最早源于希臘語。meta的含義相當于across,即穿越、跨越的意思。phor相當于carry即攜帶的意思。所以metaphor就是指用一類事物來表征另一類事物。(胡華芳,2007)傳統觀點認為隱喻是偏離常規的語言使用,是一種修辭手段。隨著近代對隱喻的進一步深入研究,人們意識到隱喻在思維和認知世界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以歐美語言學家和哲學家為首的學術界開始重新看待隱喻。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創造性思維能力,是認知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能力。1980年,美國認知語言學家Lakoff和英國哲學家Johnson(1988)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明確提出了概念隱喻這一理論。他們認為,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總是以本體經驗為基礎的。人類在認知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及其與客觀世界的互動形成了作為基本概念結構或認知結構的各種意象圖式。在人類認知抽象事物時,這種概念結構又按照從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的域的內部結構和一定規律的映射,被用來進行對抽象領域的思維。(趙艷芳,2001)Lakoff運用這種源域和目的域之間的映射來解釋隱喻,認為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如:時間就是金錢:愛情就是旅途;爭論就是戰爭。在這些隱喻中,就是用金錢表述時間,用旅途表述愛情,用戰爭表述爭論。金錢、旅途和戰爭都是人們經歷的具體事物。時間、愛情和爭論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體驗的抽象事物。通過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用具體事物來表述抽象事物,這就是概念隱喻(conceptuM metaphor)。隱喻表達就是概念隱喻在語言中的具體化。隱喻的實質就是以事物的相似性為基礎,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另一類事物。(束定芳,2003)這一全新的理論是對傳統隱喻觀的突破,使人們對隱喻的理解從語言層面上升到了認知高度,為我們闡釋和理解語言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一詞多義
1.一詞多義現象
多義詞即多義聚合的詞,指的是包含幾個相互有聯系意義的詞。有的詞包含的義項較多,如get一詞在《牛津英語辭典》中的義項高達150多個:有的詞義項相對而言較少一些,如cut一詞在《新英漢詞典》中有32個義項。不管義項劃分是多是少,這些義項之間總保持著一定的聯系。一個多義詞有多種意義,由中心意義通過詞義的夸大、縮小、類比、轉義等方式引申出不少次要意義。(姜雪,2005)如heart一詞共有6個義項:
(1) the organ in your chest which pumps blood-through your body.
(2)emotions or love, especially literary the part ofyour body that feels strong emotions and feelings.
(3)the central or the middle of something.
(4)spirit,courage or passion
(5)a shape used to representa heart
(6)the part of your chest near your heart
在這6個義項中,義項(1)是heart的中心義項,其余都是次要意義。次要意義并不是孤立、憑空產生的,而是與中心意義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圍繞中心意義演變和發展過來的。
2.一詞多義產生的原因
一詞多義現象的產生是人們認識世界能力不斷增強的結果。一個詞剛出現的時候,是單義的。它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現象或行為的名稱。它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又不斷獲得新的意義,便形成了一詞多義。(段滿福,2004)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事物、思想和觀念不斷產生。人們無法總是用新的詞匯去表達這些新事物。任何語言都不可能完全是一個詞匯只代表一種事物或現象,否則這種語言的詞匯就多得驚人。所以人們往往會從已有的詞匯中借用描述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詞匯來表達一種新的事物。比如mouse原義指老鼠,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用來代指電腦用的鼠標。Vires原義是生物學中的病菌,現在用來代指電腦程序所中的病毒。每種語言都在造新詞、向其他語言借詞或向原有的詞義添加義項來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從某種意義上 來說,詞義變化的過程就是產生一詞多義的過程。因為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詞義逐漸退化消亡,新的詞義逐漸產生。然后,詞義并不是單純地增加,更多的情況是新出現的詞義和原來的詞義共同存在。(曾麗瓊,張智華,2008)只是有些詞義是中心含義,有些是邊緣含義。
三、隱喻理論指導下的多義詞的習得和教學
之前我們已經提到過隱喻的本質是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是利用對已有事物的認知來處理、對待、思考和表達新的概念。因此,隱喻是人們思維的一種必要方式。人類的思維是隱喻的,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也是隱喻的,自然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之一的詞匯必然與隱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李金秀,2006)
英語中大多數詞都是多義詞,因此多義詞的掌握對提高整體英語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數多義詞都有一個基本含義作為核心,其他詞義由此基本含義延伸開來。所以講解多義詞,就應該追本溯源,借助隱喻理論,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習得效果。利用隱喻講解多義詞,在詞義之間建立意象聯系,詞匯學習才不至于枯燥無味,反而會更生動形象。
1.理解詞語的隱喻意義
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得新事物不斷出現。人們使用已有的詞語來命名新事物,這是不但詞義的范疇擴大了,而且原形意義、范疇等級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王文斌,2007)比如foot一詞,最初是指人身體的一部分“腳”。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用來喻指桌子或椅子的腳步或底部或其他事物的底部。如:at the foot of the table,at the foot of a page,at the footof a mountain,etc.又如“bud”一詞,原義是植物的芽或蓓蕾。現在也經常用來代指那些未成熟的東西或人。如果教師能這樣講解,學生就不用純機械地、孤立地記憶一個詞的多項意義,而是從一詞的基本含義出發根據認知模式進行推導。這樣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詞的基本含義和隱喻含義,學生因此也能學會用詞語更生動地描繪事物,從而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
2.詞義的擴展
一個詞的詞義是可以無限發展和擴張的,我們可以看一下英語中的head一詞,其詞義的發展方式可以在隱喻認知的作用下利用以下一個樹形圖來解釋:
從圖中可以看出,head的基本意義是身體的頭部。借助隱喻演變出其他許多詞義,如從1演變出2:(東西的)頭,頂端。又從2引申出3首長,頭目,首腦。由此可以看出,其他各個義項都是從head的基本意義出發借助隱喻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在一詞多義的教學中,就應該注意從一個詞的中心意義出發,然后逐漸擴展,單詞的意義才會像參天大樹一樣枝繁葉茂。
3.如何確定詞義
在實際的詞匯學習中只認識到多義詞的多個義項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掌握如何確定哪一個義項是說話者要表達的確切含義。要確定一個詞的詞義,有很多因素制約。這里筆者將重點探討語境的作用。
單詞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語境對理解詞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語境就無法確定說話者所表達的確切含義。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語境是一個詞所在的那句話、那段話或那篇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下文,狹義語境又叫做語言語境。廣義的語境就是人類學家Malinowski所說的文化語境,包括人類共享的普遍知識、價值取向和民族、社區特有的文化價值觀。(鄭娟,2004)
多義詞fight在不同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我們可以推斷出不同的詞義。比如:“She has the right tomake that choice. No matter it is fight or not,she is thefight person to bear related duty. ”“He is fight in hishead. Don"t worry about him. ”“He is a right man. Henever cheats his wife.”在這三個句子當中,根據我們對right一詞多個義項的學習和不同語境的使用情況,我們知道在第一個句子中,第一個right是名詞,表示權利。第二個是形容詞,表示正確的。第三個是形容詞,表示恰當的。第二個句子中的right表示清醒的。第三個right表示正直的。
同樣人類的知識結構、文化差異也會影響對隱喻的理解。(鄧素芬,2008)同樣是“龍”做喻體,英語文化中的“龍”和漢語文化的“龍”表達的意思卻有差別。由此可見,語境對隱喻的判斷和理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師在利用隱喻理論指導多義詞教學時,一定不能忽視語境的作用。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