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一年級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駱賓王·詠鵝》唐代: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譯文:白天鵝啊白天鵝,脖頸彎彎,向天歡叫。潔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綠水面;紅紅的腳掌,撥動著清清水波。
2、《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朝: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艷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唐寅·畫雞》明代:唐寅。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譯文:頭上的紅色冠子不用特別剪裁,雄雞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糾糾地走來。它平生不敢輕易鳴叫,它叫的時候,千家萬戶的門都打開。
4、《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來源:文章屋網 )
2010年3月12日,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太極股份,股票代碼002368)在深圳證交所上市。2011年3月16日,太極股份上市后的首年年報,以全年營收近20億元,凈利潤達8714.47萬元,每股收益為0.94元的成績,交出了公司上市一年考的答卷。
雙一級資質 高端咨詢的突破
年報顯示,太極股份2010年實現凈利潤為8714.47萬元,同比增長41.7%;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為19.62億元,同比增長16.79%;每股收益0.94元,同比增長13.25%。太極股份的服務全年簽訂1000萬元以上項目合同47項,同比2009年度增加了13項;全年簽訂500萬~1000萬元項目合同58項,同比2009年度增加了13項。報告期內,太極股份承擔了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環境保護部、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石油、民航總局空管局、國家電網、北京市政府等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項目。太極股份總裁劉淮松告訴記者,這些數字的背后,是太極股份作為一體化IT服務提供商的核心服務能力,是太極人點點滴滴、堅持不懈的努力。
劉淮松介紹,去年一年公司的IT服務業務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完善:軟件開發業務部分,公司整體通過了CMML3認證,全年軟件服務合同額年增39%;系統集成部分,太極股份擁有系統集成的雙一級資質;業務部分,全資子公司太極信息系統獲“涉及國家秘密信息系統集成甲級資質”;而運維服務部分,公司通過ISO20000認證,構建了國際標準ITSM體系。劉淮松繼續介紹說,太極股份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的信息系統集成一級資質,而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北京太極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資質去年也是由二級升至一級,成為業內少有的雙一級集成資質的系統集成商。
特別值得驕傲的是,太極股份在2010年實現了本土廠商做高端咨詢的突破。中國現在很多高端的咨詢業務還是被IBM等國外的公司占領。而太極股份2010年的咨詢營收突破了1億元,其中中石油的應急指揮系統項目的咨詢訂單就達1500多萬元。單一咨詢合同破千萬,實現了本土IT服務企業做高端咨詢的突破。
圍繞3S布局產業 推進并購
成功上市后,太極股份的下一個目標是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要實現這一目標,戰略是關鍵。劉淮松透露,面向未來,圍繞“做中國最優秀的IT服務提供商”的戰略目標,太極股份將重點打造服務(Service)、解決方案(Solution)、軟件(Software)的3S產業布局,加強技術和業務創新力度,構建產業競爭力。
服務業務將重點發展咨詢服務、運維外包服務、投資運營服務以及軟件服務化業務。伴隨著各行各業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深入,IT 投資從重建設轉向建設和運維并重,而云計算趨勢推動了IT服務模式將發生重大變革,太極股份將隨需而動,大力發展運維外包服務業務,積極尋求與重要行業和省市區域開展投資運營服務業務模式。
解決方案業務將重點發展面向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區域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提供服務,解決方案業務仍然是所有業務的重心,也是服務和軟件業務發展的基礎。太極股份將進一步穩固其在政府行業的領先地位,大力拓展能源、金融、冶金、電信等重要行業,并積極拓展“數字城市”、“平安城市”等區域市場。圍繞解決方案提供,太極股份將圍繞戰略性行業和戰略性業務,推進組織架構重構,完善業務體系;著力提升解決方案研發、整合、復用與產品化、系統交付與服務能力;將結合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創新解決方案交付和服務的新模式。
軟件業務將重點發展基礎軟件、系統管理軟件、信息安全管理軟件、嵌入式應用等軟件。劉淮松表示,太極股份將積極把握好國家“核高基”等重大專項實施帶來的產業機會,將自主創新與并購整合相結合,軟件產品與行業應用相結合,占據國產軟件產業制高點。
任何城市,總在不斷變化發展。經歷的時間越長,變化也就越大,不僅城市的規模有變化,位置也有變化。有關重慶城的歷史記載很缺乏。宋元以前,雖然不時有一些記載,斷斷續續很為零星。三千年前的江州城究竟在哪里?張儀城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建成的?以后又經過些什么變化?都不可考。到現在所能確定的,重慶設市以前的城是明初修建的。五百多年以來沒有大的變化。而明初修建的城是在原基礎上進行的。而明初修建的基礎,大概與宋末彭大雅所修的城規模相距不遠,整個元代未聞有什么舉動。再往前推溯,就沒有能夠說明問題的材料了。
乾隆舊《志》敘述巴縣城:“明洪武初,指揮戴鼎因舊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環江為池,門十七,九開八閉,象九宮八卦。朝天、東水、太平、儲奇、金紫、南紀、通遠、臨江、前四、千斯九門開;翠微、金湯、人和、鳳凰、太安、定遠、洪崖、西水八門閉。”在二十年代所能看到的,除閉八門已看不到外,其余情況正是這樣,
戴鼎“因舊址砌石城,既然稱“因”,可見就原有基礎加以改建,規模并沒有擴大。明王朝是從明升手中接收重慶城的,“舊址”當指明升留下的基礎,元末明玉珍據蜀稱帝,以重慶為都,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其子升敗降于明。明玉珍父子據重慶凡十四年,既以為都,想來有所建置,規模或有所擴大。
由此回溯,蒙元入主中國以后,明玉珍攻據重慶以前,既然沒有發現有關重慶城筑的記載,即使明玉珍父子有所擴建,也不會很大,畢竟屬于割據,力量有限,與宋末的重慶城還是差不多。在宋末邵桂子《雪舟勝語》中,有彭大雅筑重慶城的記載。彭大雅是宋理宗嘉熙初(一二三七)年進士,后知重慶府,大興筑成,既成立四大石于四門之上,書曰:“某年某月彭大雅筑此,為西蜀且四十年。”按紹定也是理宗年號,共六年(一二二八年至一二三三年)。彭大雅是在蒙古人直接向重慶進攻,就原有基礎倉促而成,擴大規模的可能性也不大。
按《雪舟勝語》記載,所筑城似乎只有四門。但從史書零星記載看,當時重慶不只四門。《新元史?汪世顯傳》謂汪惟正于至元八(一二七一,即宋度宗咸淳七)年與兩川行樞密院合兵圍重慶,奪洪崖門,獲宋將何世賢。《新元史?石抹按只傳》謂至元十三(一二七六,宋端宗景炎元)年石抹不老攻重慶千斯門。十五年復攻太平門。《宋史?忠義傳》謂祥興元年四川制副使兼知重慶府張鈺率兵出熏風門,與元將也速答兒戰于扶桑壩。又謂其部將趙安夜開鎮西等五門;究竟是彭大雅所筑城不止四門,而記載中只提到其中四門,或是以后又有增辟,就不可考了。如果當時的洪崖,千斯二門,就是明以后的洪雅、千斯二門,當時的城已北抵嘉陵江。又根據《宋史》記載,扶桑壩在熏風門外。《四川通志》謂扶桑壩在縣東。可見當時城的東沿沒有,或沒有完全抵長江岸。如當時的太平門就是明以后的太平門,已抵長江岸。就是城東沿與長江之間還有一個三角或狹長地帶間。熏風門自然就在明以后的東水門之西,可能性不大。可能還是在這個山頂上,因為把城門退到山頂以內,便處于挨打地位,這種設計的可能性不大。可以肯定的是宋末重慶城,比明以后的重慶城小一點,但也不致小得很多。
一、采用故事教學的作用
(一)通過故事增強學生的代入感
事實上,語言的學習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首先要轉換自己的漢語思維習慣[1]。在英語教學中采用故事的授課形式,能有效幫助學生順利改變自己的思維,提高對英語學科的學習熱情,也能改變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氣氛,讓學生學英語更輕松。通過故事的方式進行教學,學會會在理解故事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相關知識。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發現,新起點的教材中包含許多人生哲理,在英語學習期間,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鍛煉,生活經驗也會得到相應的增加。
(二)通過故事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
英語是一種思維,是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思考方式,所以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英語的特點合理設計課堂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書中的知識點,隨著時間流逝,學生會忘記學過的知識,也就是常說的基礎不牢固[2]。通過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能夠讓學生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通過故事學習英語中句型、語法的使用方法,最重要的是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英語的思維,加深對英文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通過故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
語言學是一門以研究語言內在邏輯關系的學科,在學習英語時,教師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語的邏輯上,而不是向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材的內容為基礎,把英語知識進行劃分,導致學生的英語知識變成碎片[3]。通過故事開展教學,學生能通過自己對故事邏輯的歸納,探索發現英語知識之間存在的關系,進而主動思考并構建知識系統。同時,教師在授課期間通過故事的邏輯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學習知識,讓學生從整體的高度把握英語知識,提高英語水平。
(四)通過故事改進英語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和信息一樣有時效性,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環境下,小學英語的教學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通過教師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補充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故事教學的方式能為學生提供多種教學模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同的故事也展現不同的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過程中,也擴展了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為教師的教學方式提供有效的反饋,為英語教學方式的改進提供相應的依據。
二、英語故事教學的使用方法
(一)創造和教材內容相應的故事環境
學生愛看故事的原因是故事能把學生代入到故事中,加強學生的體驗感。教師應該利用學生的天性設立相應的情境,把英語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在設立情景的時候,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英語掌握水平進行調查,以此為主要依據,創建有趣味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在對學生教授《My Neighbourhood》一課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中的內容,為學生設立相應的情景。例如,在學生上學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從國外來的游客,上學路是學生經常走的路線,在設置相應場景時,會減少學生的陌生感,把自己代入到情景中,由教師扮演外國的游客,和學生展開對話。
此時,游客會問學生:“Excuse me.Where is the hospital?”此時,學生會回答說:“Go straight.It's on your right,it's next tothe bank.”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可以在相應的情景可以中模擬事情發生的過程,讓學生運用英語知識,幫助外國朋友找到他們要去的方向。在課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開聯想,讓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表演出故事后面的情景。在給外國朋友指路的時候,第一位小朋友的同學正巧走了過來,對第一位小朋友說:“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此時外國朋友會說:“Your classmate is a warmhearted children.”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把教材中的英語知識和學生的日常聯系起來,在學生參與活動時,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學生會寫不會說的情況。
(二)通過圖片和道具進行故事教學
在教學中使用的故事可以不受場景的束縛,教師在教學期間不一定非要選擇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故事,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教師一起編寫故事。教師也可以通過圖片和道具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景,提升學生的創作意識。通過學生創作故事,可以讓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課上的內容,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例如,在講《Hobbies》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道具對單詞進行展示。在上課期間教師可以把書上的 reading,making models 等圖片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出來,鼓勵學生發揮想象,采用這些單詞編出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并分享給班級里的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學生會設計小明和小天兩個小朋友在公園相遇的故事,小明對小天說:“Good morning,what areyour hobbies?”此時小天會說:“I like reading and dancing.Whatare your hobbies?”小明也會回答:“I like play foot ball.”通過學生自己編寫的故事,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帶到故事情節中,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英語課上的表達能力。
(三)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故事教學
英語是一項能力,在教學期間,教師應該把英語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教育時,英語課堂除了要讓學生收獲英語知識外,還要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增加英語知識儲備。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通過看動畫片的方式把學生代入到故事中。因為動畫片色彩豐富,變化較多,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能有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在故事中的感受,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霍頓到了呼呼的聲音》,故事以一只名為霍頓的大象為主人公,由于偶然間聽到了呼呼的聲音展開的冒險之旅。學生在觀看動畫片時會充分調動聽覺和視覺,提高學生的聽力和閱讀能力,也為學生打開英語童話的大門。
三、結束語
低年級數學教學 估算教學 估算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目前,加強估算教學和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是國際數學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估算的實用價值是很高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估算教學,培養小學生的估算能力,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判斷能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及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略地談一些個人的認識。
一、聯系生活,感受估算
新課程小學數學改革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強調了估算教學的“極端”重要性,但是在我們實際教學中估算教學并不樂觀。估算具有開放性,答案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估算還具有推理性,策略性,比單純的計算復雜。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感到比較困難,難免會發生“不想估算,算著估”的現象。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較筆算用得更為廣泛。要想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體的情景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地認識并體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才能變“不愿估算,算著估”為“喜歡估算”。實際上估算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也極為廣泛,關鍵是有沒有細心地發現。我們可讓學生運用估算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進行預先估計、策劃,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到估算的應用價值,并且又可從中提高估算水平。例如,如學習千克的認識以后,可讓學生嘗試估算日常生活中有關物品質量;學習米和厘米的認識以后,可讓學生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后可讓學生試著估算一把花生大約有多少個……另外,在解決應用問題中,我也適時地向學生滲透估算的思想。如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媽媽有100元錢,要買一套衣服,可以怎么買?應付多少錢?在計算之前,我先請學生估計一下可以怎樣買,40多元的上衣和50多元的褲子合在一起,有可能不超過100元,上衣和褲子都是50多元,必然超過100元,再進行實際計算,和事先的估計相比較,經常這樣做,不但使讓學生從貼近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并獲得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了估算的作用,進而體驗到了估算的優越性。
二、結合教學,滲透估算
估算雖然是一種大致的估計,但并不是憑空猜想的,那種沒有根據的臆想亂猜往往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那么如何進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準確性呢?小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教學關系十分密切,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并結合教學內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師的估算方法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估算題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計劃地滲透上,這種滲透則需要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這就需要教師加強估算教學對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數感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體就是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將一些估計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
1.采用抽樣法進行估算。如二年級下冊教材中的實踐活動《有多少片樹葉》,是一項估計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可以通過部分估計整體。組織這一活動時,我先引導學生估計50片或100片占多大的地方,再估計共有多少片樹葉。實際數法:在數一數時,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數得又對又快,設法表示出來。學生可以兩行兩行地數,即30片30片地數;也可以10片10片地數,每100片圈一圈,圈了兩個圈,還剩下20片及5片,一共225片。這就讓學生在實際數之前,運用估算對結果進行預測。
2.取整十數或整百數進行估算。在估算“112+87等于幾”時,方法多種多樣,就是將它們取整十數或整百數進行運算,如120+90=210、100+100=200……其原則是好算、誤差小,這樣既能方便地心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范圍,又能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3.聯系實際進行估算。進行估算時,要注意盡可能的貼近學生身邊生活實際。如二年級下冊教材總復習的“統計與可能性”,根據小明家部分月份的用水情況統計圖,預測小明家今年7月份大約用了多少噸水?就可以啟發學生聯系實際,7月份的氣溫和8月份的差不多,用水量也應差不多,從而估算出小明家7月份大約用了10噸水。
4.據零求整進行估算。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大數”時,為給學生建立10000的觀念,就準備了很多黃豆,想通過實物加深學生對萬的認識,那10000粒黃豆究竟有多少呢?學生在乍聽到要10000這個大數時都會被唬住,但如果這時滲透估算方法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先數出10袋100粒的黃豆放在一個合適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裝滿,這就是1000粒,那要10000粒黃豆這樣數下去該多慢啊,有什么辦法能很快看到10000粒黃豆呢?一個孩子回答到:“用這個杯子裝10次大約就是10000粒。”他的辦法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約10000粒黃豆……在這個實驗中那些黃豆并不是準確的10000粒,也是一種估計,根據單量估計出相應數量,“據零求整”整個實驗不僅讓學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滲透給學生一種量化估計的方法,便于他們以后進行較大數量的估測。
這樣反復訓練,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創設情景,加強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