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蒙藥學論文

      蒙藥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蒙藥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蒙藥學論文

      蒙藥學論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學方法

      1.學生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

      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需要一個衡量標準,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為主要學習方法,定期的教學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體現學生的知掌握情況,在有機化學的教學考核中應注意選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除一些有機結構性、常識性的題目外,其余的應該貼近現實學習過程進行擬題,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課堂中做習題、短時間的試卷測試、實驗操作等,鼓勵倡導學生對有機化學創新與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教學中,對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考核指標主要有出勤情況、課堂紀律、完成作業情況、實驗課中的操作能力及學習積極性等幾個方面。教師結合教學情況做好考核記錄,課程結束時進行各章內容總結及每章之間貫穿起來整體總結,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評定平時成績。同時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應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勵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蒙藥學專業的學生進大學前一直是蒙語授課,蒙語授課和漢語授課轉換需要一定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多媒體上多做一些學生容易接受的圖表,讓學生慢慢適應漢語授課。由于學生的基礎差,只有通過多媒體慢慢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學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學生學好本課程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加一些與蒙藥學專業相聯系的知識,在教學中,列舉一些與蒙藥學的藥物結構、藥物分析和用途、藥物合成等有關的實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將有機化學基礎知識聯系到蒙藥學中去,為將來從事蒙醫藥學研究的學生打基礎。

      3.合理使用雙語教育

      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機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不同,課時的多少也不一樣,專業側重點應當有所區別。雙語教育對蒙藥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特別重要的。雙語教育是指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我國目前開展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語(主要是英語)傳授非語言學科知識的教學。有機化學教學本身有很多特點,而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的有機化學教學又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對蒙藥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有特殊含義。漢語、蒙語,英語相結合的有機化學教學對蒙藥學專業的未來肯定會帶來突破性的進展。

      二、教學與蒙藥學科研相結合

      有機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教好有機化學這門課,一定要積極參與科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是有機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化學實驗可以說是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化學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學生在課堂中獲取的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機化學基礎理論學科教學改革及現代科研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既要發揚蒙藥學的專業優勢,也要應用現代教學與科研的先進方法和手段。一般來說學生通過化學實驗加深對有機化學理論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在有機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從這個過程中更準確更全面地掌握知識。只有將基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才能使學生全面掌握和應用知識。隨著我們國家教育系統的完善我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使學生在課題研究實踐中不斷思考問題、激發創新思維,鍛煉能力,培養科研實踐能力,這也是促進教學的有效途徑。

      三、結束語

      蒙藥學論文范文第2篇

      蒙醫藥是我國四大民族醫藥體系之一,是具有完整理論體系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傳統醫藥學,它是我國乃至世界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蒙醫藥作為民族特色醫藥,它還沒有進行過現代醫學的系統研究,所以其質量標準實際上還較為粗淺,藥材的基礎研究資料很少,有關每味藥材成分的研究更是稀少,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大量的蒙醫藥科研人員就成為蒙藥研發不可或缺的因素。內蒙古醫學院蒙醫藥研究院院長那生桑就是蒙醫藥研發大軍中的佼佼者。

      在近30年的蒙醫藥教學與科研實踐中,那生桑教授主編或參加高等統編教材4門,主編或參編專著近20部,承擔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獲得成果多項,發明專利4項。為此,獲中國圖書獎、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自治區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獎和“自治區科技標兵”稱號。他始終致力于蒙醫藥學教學、科研工作,在蒙醫藥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科技創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為國家“321人才工程”對象,那生桑教授被選定為醫藥衛生“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參加工作以來,那生桑教授擔任或參與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降血脂蒙藥的開發研究”,藥典委員會下達的“草烏葉等四種蒙藥材”藥典標準研究起草,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的“亞甲二氧基苯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降脂作用研究”等研究項目,以及“蒙藥本草《識藥學》整理研究”、“《內蒙古植物藥志》的編著”等文獻整理研究項目。其中,《識藥學》(NK-99168)―蒙藥本草研究成果,于2001年獲得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2005年以來,那生桑主持了政府(資助260萬)蒙藥現代化重大科技專項“蒙藥炮制規范化研究”。該課題第一批完成45種常用蒙藥材炮制規范的研究和質量標準的制訂,研究品種現已通過藥品檢驗所標準復核,首次制作了30余種蒙藥炮制品實物標本。該項目完成之后,將為首版《蒙藥材炮制規范》的出臺奠定基礎。那生桑教授在全國民族醫藥學會組織全國35個少數民族醫藥專家、用中文編撰出版的大型科技專著《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中擔任副主編,為國家民族醫藥的發展和民族大團結又獻了一份力量。

      蒙藥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民族藥; 藥性; 標準化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on medicinal nature of ethnomedicine

      LI Zhiyong1*, YANG Yongqiang2, LI Linsen1, LI Yanwen3, LIN Ling1, CHENG Yangyang1

      (1.China Minority Traditional Medical Center,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3.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rded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ethnomedicine(EM) The vocabulary of "medicinal nature" was suggested to indicate the properties of ethnomedicine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CM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on EM in China,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nature theory in EM was divided into 3 classes, and the standardizing principles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were propos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medicinal quality, flavor, tendency, tropism, degree and efficiency can be us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EM medicinal nature

      [Key words] ethnomedicine; medicinal nature; standardization

      doi:10.4268/cjcmm20161230

      民族藥是指我國少數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傳統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指導的植物、動物及礦物類藥材,也包括少數民族習慣使用的天然藥物,其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傳統,一般以文字記載、民間習用、口耳相傳的形式活躍于少數民族地區,并與我國少數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息息相關[1]。民族藥(以下簡稱“民藥”)是對我國55個少數民族使用藥物的統稱,其定義相對中藥而存在。中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具有與中醫理論體系基本內容相適應的特征,并結合藥材自身特點,形成了四氣五味、歸經、功能主治與配伍(君臣佐使) 等中醫屬性,講究道地性、采集與貯藏、炮制后應用等[2]。

      中藥和民藥都源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植物、動物、礦物或其加工品,它們的發現依賴人類先天本能和后天生產生活[3]。每一種藥物都體現了一種醫學標準,這些標準有可能在不同的傳統醫學中是不可比較的[4],然而,包括漢民族在內的我國各民族傳統醫藥發展史上的相互依存[5]、互融與互鑒,又促使傳統醫學之間形成了“理論互補、品種交叉、使用有別”的交互格局。據報道,藏漢共用的藥物有300多種,蒙漢共用的400多種,共用的150多種,訶子有7個民族使用,天冬有18個民族使用……[6]。傳統藥物依托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習俗,形成了不同的用藥理論與經驗特征,或因醫藥理論的成型而邁向成熟[3],或僅是承接了治療疾病原始信息的天然藥物。

      由中藥治病多樣性質和作用概括出來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性能被稱為中藥的藥性。據統計,藏、蒙、維、傣、土家、畬、基諾、回、朝、瑤、苗、黎等民族醫藥理論體系,也含有對藥物屬性的認識。基于不同傳統醫藥理論認知,即使是基源相同的藥物也可能有不同的藥性表征內容,然而藥物從來都是溝通不同醫學體系標準的橋梁。傳統醫學使用的藥物一直是新藥發現的主要來源[7],中藥藥性組合規律被認為是發現藥物物質基礎、闡明藥效特征和新藥創制的重要途徑之一[8],民藥藥性理論同樣也應具相似的作用和價值。因此,加強對民藥藥性理論的整理與規范就顯得十分迫切。

      1 藥性的概念與內涵

      中藥理論是指中藥由取至用過程中所有相關的理論,包括采制理論、藥性理論、制用理論、制劑理論及服用理論等五大基本范疇[9]。中醫學認為,藥性是藥物與療效有關的特征或屬性[10],其包括藥物發揮療效的物質基礎和治療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作用,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11];并概括中藥藥性是中藥秉承自然環境因素變化,用于調整機體狀態,便于臨床辯證使用,運用中國哲學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藥物屬性,其包括自然屬性和效應屬性2個方面[12]。中藥藥性理論的形成有2條重要途徑:一是實踐經驗的規律總結,一是傳統思維方式下的理論(氣、陰陽、五行學說等)推導[9];而對中藥藥性的認識源于對中藥自然屬性(如形狀、顏色、質地、氣味等)、作用于機體產生的效應(臨床元素)等的觀察與歸納。綜上可知,中藥藥性理論是中藥“辨采制用”的指導性理論[13],其相對中藥的其他理論獨立存在,有清晰的內涵界定。

      在有明確藥物屬性記載的民族醫藥中,由于語言翻譯、理論基礎等差異,對藥性概念及內涵的定義并不一致。本文擇其代表論述。藏醫典籍《月王藥診》首先提出藏藥六味、八性、十七效概念,《四部醫典》又進一步闡明和完善[14],《晶珠本草》則將藏藥的性味功效具體化,每味藏藥均論述其性、味、效、品質、毒性、加工方法等。《中華本草?藏藥卷》、《中國藏藥》沒有明確提出藏藥屬性概念,只以“藏藥學基礎理論”概之,《云南藏醫藥》將藥物的屬性命名為“藥物性能”。當代學者提出:基于藏醫五源學說的六味、八性、十七效理論,重點闡明了藏藥的性質、屬性及用藥規律等特點,與中藥藥性理論有很多類似之處,基于此將其歸為藏藥藥性理論的核心要素,并提用“藥性”概之[15]。土家、瑤、黎、回醫藥中,亦將藥物屬性稱為“藥物性能”,土家醫認為藥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因其偏性,這種偏性就是藥性[16];黎醫認為“藥物性能”與地理、氣候有密切關系,陽光強烈照射下的植物藥屬熱,生長在陰涼地方的植物藥屬寒性[17]。苗、基諾、壯醫將藥物的屬性稱為“性味”,基諾族的藥物性味來自“看、聞、嚼”的感官認識和經驗總結[18];壯藥的“性味”包括藥性和藥味,藥性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所反映出不同的性質,藥味是人直接品嘗出的藥物味道,也有據臨床經驗推測所得。壯醫在實踐中用感官識別植物、動物和礦物的形、色、氣味,從而形成對藥物的認識[19]。

      顯然,民族醫藥對藥物屬性的概念用詞并不統一,其內涵定義也比較模糊,中藥藥性概念的提出與明確也經歷類似過程[12]。筆者建議,為便于我國各傳統醫藥體系比較,并有中藥藥性概念與內涵研究“珠玉在前”,民族藥屬性的“性味”、“性能”、“偏性”、“氣質”、“稟性”等用詞應統一規范為“藥性”一詞,而內涵界定則須各民族醫藥在理論文獻整理挖掘時進一步明確;特別建議的是要明確“藥性”是對藥物屬性特征的高度概況,厘清民藥的自然屬性和效應屬性,并與藥物的采、制、用理論區分。

      2 民族藥藥性要素組成規范化

      組成中藥藥性的核心要素分別表征了藥物的作用基礎(四氣、五味、有毒無毒)、作用趨勢(升降浮沉)和作用部位(歸經),其由藥物的形、質(如厚薄、輕重、燥濕、滑膩)、氣(如膻、香、臊、臭、腥)、味、色(如青、赤、黃、白、黑、紫、蒼)等自然屬性漸進發揮,并與藥物的治病效應相呼應,構成了自然屬性與效應屬性融合,又高度概括的要素內容并固定下來。在對民族醫藥的藥性知識整理中,筆者通過與中藥藥性理論比較,以要素組成內容與數量為標準,將各民族醫藥中的藥性理論劃分為3個類層:第1類,借鑒中藥藥性理論并發揮,形成本民族的藥性理論體系,以藏、蒙、回、苗、維吾爾醫藥為代表;第2類,吸納并使用部分中藥藥性理論,將其納入本民族的理論體系內,如土家、朝、瑤、傣醫藥;第3類,吸納中藥藥性理論,用于解釋本民族的用藥經驗,如畬、基諾、黎醫藥等。

      在所有藥性要素中,以氣味藥性為各民族醫藥所常用,但要素組成數量、內容及與藥物功效的表征聯系(性效關系)略有差異。在本文統計的藏、蒙、維、傣等12個民族醫藥中,有土家、瑤、基諾、苗、黎、傣、蒙(稱為寒熱“藥力”)醫藥設有藥物的寒熱屬性,其或分寒(冷)、熱兩性,或分寒、熱、平三性,或為寒、熱、溫、涼、平;維藥與回藥藥性中的“四氣”除寒、熱外,另有干性、濕性,且部分維藥兼具干熱、濕熱、濕寒、干寒的混合屬性。藏藥藥性理論體系中無似中藥的“四氣”要素,但藏藥“十七效”中有寒熱、溫涼對立屬性。

      中藥“五味”藥性實為七味或多味,因受“五行學說”影響,將“澀”、“淡”味分劃歸“酸”和“咸”,統稱“五味”。不同的民族醫藥中,藥“味”要素在內容和“味”數上也不盡相同,回藥有“十二味”,藏、蒙、黎藥為“六味”,維藥為“九味”,土家、瑤、基諾、傣、苗藥為“八味”。苗藥和傣藥還將鼻嗅到的藥物氣味單列,苗藥“氣(嗅)”有香、臭、腥;傣藥“氣”有香、微臭、惡臭與腥。民藥與中藥的“五味”藥性及性效關系比較見表1。

      值得討論的是,導致民藥的“味”要素描述不同原因,筆者認為可歸咎于語義轉換及感官反應的差異,對“油”(維吾爾)、“錐”(瑤)、“烈”(維吾爾)等特殊“味”要素仍須更精準描述。在性效關系上,以藏、蒙、維吾爾藥的對應關系最為復雜,而土家、苗、瑤、黎、基諾醫藥都遵循了化簡策略;性效關系是溝通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紐帶[26],而以藥為線,尋找不同傳統醫藥體系之間的互融會是解開民藥藥性本質的可行途徑。

      現有文獻及學者已對各民族醫藥的藥性理論進行了梳理,如藏藥藥性理論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15],維吾爾藥藥性理論包括四性、四級、九味,傣藥藥性包括五性、四氣、八味等。筆者發現民藥藥性理論中存在要素內容涉面較多,要素機制寬雜的現象。如苗藥藥性理論包括三性、八味、入架、走關理論,又有五性、公母性、屬經、十七質征(黏、糯、沙、硬、松、散、滑、膩、綿、脆等)理論[23],審其“五性”實為對藥物來源(水、土、巖、礦、動)的分類,“公母性”反映了苗藥的陰陽屬性,“屬經”(熱、冷、快、慢、夜五經)是對苗藥適應癥的概括,“十七質征”是對苗藥材質屬性與服藥注意的歸納。再如蒙藥藥性的“六味”理論除有單味6種外,還涉復合味46 656種,“味源”由土、水、火、氣、空“五元素”二素合成一味;“味能”除了有對“三根”的“赫依”、“協日”、“巴達干”總能外,還有各味對應的細化效能;蒙藥“八性”在“六味”之中,且因生味元素不同而“八性”成分含量有別;“十七功效”與“六味”及“八性”也有量化的對應關系……[27]。

      從中藥藥性概念和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藥性要素組成的高度概括及關系簡化,更利于對藥學知識的掌握和實踐。民藥理論形成中對其他傳統醫學知識的吸納[2830],導致藥性理論的多元表達,如維吾爾藥理論的藥性分級、蒙藥藥性“分值”劃級等現象可能有受域外文化影響。當代的民族醫藥,不論是醫藥理論整理還是復建,筆者都提倡醫理的二次重構與提升,不以變更傳統知識所依托的哲學“內核”[31]或向中醫“歸一”化為目標,對傳統知識做必要的取舍。對民藥藥性理論的規范化,筆者提議可遵循以下原則:①“寒熱”和“味”藥性在傳統醫藥中具有通識性,應以中藥“四氣”、“五味”藥性為參照,統一其要素描述,據此可對無藥性理論的民藥進行“賦值”;②在各自傳統醫學理論或經驗框架下,按作用基礎、作用趨勢、作用部位和作用效力分類,科學劃裁要素內容;③對藥性理論中的性效關系和要素關系要降維化繁,提高實踐操作性,合理降低理論冗余。

      3 中藥與民族藥藥性要素分類

      當今科學技術正深度介入并變革著醫藥領域,“民族醫藥理論與經驗特征講清楚”應是民族醫藥研究的重要原則[32],而藥性理論因其是“藥”“理”結合、溝通醫理與用藥實踐的橋梁,有助于對傳統醫學理論本源的追溯,或通過比較和“求同解異”,有利于傳統藥物研究創新。國內已有學者根據民藥藥性特征進行用藥規律研究[33],并在積極搭建包括藥性、基源、功效、臨床應用等信息在內的民藥基礎數據庫[34],因此,有必要縱觀中藥、民藥藥性理論,統一藥性要素分類標準,為不同傳統醫學體系下的藥性特征研究奠定基礎。為此,筆者在分析與比較中藥和民藥藥性理論基礎上,提出以“藥質(氣)”(medicinal quality)、“藥味”(medicinal flavor)、“藥勢”(medicinal tendency)、 “藥屬”(medicinal tropism)、“藥力”(medicinal degree)、“藥能”(medicinal efficiency)為劃分依據,實現對中藥及藏、蒙、維、傣等12個民族醫藥的藥性要素分類,結果見表2,該分類標準及概念見表3。

      綜上,任何一種醫學形式都不可能孤立發展,正如倡導中西醫學結合一樣,我國各民族醫藥之間也需要合和與互通。對民族藥藥性理論的整理與規范化探討,旨在從宏觀層面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藥性要素及分類標準,或仍需深入討論;但“引玉”琢器,期冀由藥物所承載的藥性理論能成為溝通不同傳統醫學體系的銜接點。

      [參考文獻]

      [1] 李志勇,李彥文,龐宗然,等民族藥特色與研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5):17

      [2] 李志勇,李彥文,樸香蘭,等論中藥與民族藥的關系[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1):26

      [3] 駱和生 中藥起源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14(1):15

      [4] Ruiping Fan,Ian Holliday Which medicine? Whose standar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med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J] J Med Ethics,2007,33(8):454

      [5] 李志勇,李彥文,崔箭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發展簡史[J].醫學與哲學,2011,32(7):78

      [6] 韓立煒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談民族醫藥基礎研究的特色與創新[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7):3379

      [7] Hong Liya,Guo Zhiyong,Huang Kunhui,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 Ethnobiol Ethnomed,2015,11:32

      [8] 王耘,張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藥性組合的中藥性效規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14(4):1798

      [9] 張立平,湯爾群中藥藥性理論源流和內容范疇分析[J] 世界中醫藥,2014,9(8):998

      [10] 高曉山中藥藥性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6

      [11]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4

      [12] 唐仕歡,楊洪軍,黃璐琦論中藥藥性的概念、形成及其意義[J]中醫雜志,2010,51(4):293

      [13] 金銳,張冰復雜性科學視野下的中藥藥性理論――藥性形成的多源性[J]中西醫結合學報,2012,10(11):1198

      [14] 鄭進,祁繼光云南藏醫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20

      [15] 王學勇,吾布力?吐爾地,趙保勝,等藏藥藥性理論探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7):1199

      [16] 趙敬華土家族醫藥學概論[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57

      [17] 鐘捷東黎族醫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92

      [18] 楊世林,郭紹榮,鄭品昌 基諾族醫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18

      [19] 梁啟成,鐘鳴中國壯藥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16

      [20] 覃迅云,羅金裕,高志剛中國瑤藥學[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7

      [21] 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 中國藏藥[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

      [22] 佟海英,高學敏,王淳,等中藥與蒙藥藥性理論的比較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5):606

      [23] 李飛雁,顧浩,鄭虎占,等 苗藥與中藥藥性理論之比較[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14(4):1812

      [2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維吾爾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5

      [2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傣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26] 肖斌,王耘,喬延江 中藥藥性與功效的關系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1):31

      [2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蒙藥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6

      [28] Ma Zhiqiao, Hu Hao, He Tiantian,et al An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uighur medicine in current Xinjiang region(China) [J] Afr J Tradit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4,11(2):301

      [29] Paolo Roberti di sarsina, Luigi Ottaviani Joey Mella Tibetan medicine: a unique heritage of personcentered medicine[J] EPMA J,2011,2:385

      [30] Bernstein J A,Stibich M A,LeBaron S Us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Mongolia: a suvey[J]Complement Ther Med,2002,10(1):42

      [31] 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J]貴州社會科學,2006(1):29

      [32] 周文斌,林力,李志勇,等土家藥天珠散防治血管性癡呆的有效成分與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13):2668

      蒙藥學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體系是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的積累和創造,對少數民族的生存和繁衍發揮過并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中華傳統醫學的重要源泉。只有不斷壯大少數民族醫藥學的專業人才隊伍,加強少數民族醫藥科研創新及產業化,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才能不斷創新、突破、發展。

      一、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定義和地位

      1.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定義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醫藥經驗(或醫學)。在我國,具有獨特的學術地位和深遠影響的“中醫藥”是以漢文化為背景的,通常所稱的民族醫藥則是專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包括藏、蒙、維吾爾、傣、壯、苗、瑤、彝、侗、土家、回回、朝鮮族醫藥等等。這些以不同民族名稱命名的傳統醫藥學知識,或自成體系,或以專科特長而聞名,在現代西醫學傳人之前,為各民族應對地方性疾病和常見創傷等,發揮過重要的醫療保健作用。

      “民族醫”的概念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民族醫學”、“民族醫藥”則于20世紀80年代普遍見于專業的或政府的各種文件資料中。

      事實上,民族醫藥的概念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概念是指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猶如民族工業、民族企業、民族經濟的用詞一樣。這里的民族,是指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國的、本土的、非外來的意義。狹義的概念專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本文所述的民族醫藥為后者。我們不贊成以“中醫學”的概念總括56個民族的傳統醫學。就現代民族醫藥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積累和醫學創造的集合,顯然不能包括在以漢文化為背景的中醫學范疇之內。民族醫藥并非是中醫藥中的一個分支、一種附屬品,而是與中醫藥處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從學科角度而言,中醫學與少數民族醫學應當是姊妹學科的關系。然而,在現實中,民族醫藥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民族醫藥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列在中醫之下,這就造成中醫藥對民族醫藥的長兄代父現象。

      2.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附則”中申明:“民族醫藥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我們認為這一規定應當有如下含義:

      第一,民族醫藥享受與中醫藥同等的待遇。民族醫藥在理論體系、歷史傳統和診療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醫藥,但是民族醫藥和中醫藥同屬于中華醫藥的組成部分。

      第二,民族醫藥學有它獨立的醫學地位。民族醫藥并不從屬于中醫中藥,在民族醫藥條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況下,民族醫藥的管理是參照中醫藥管理條例執行的。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以漢族醫藥為主的中醫藥顯然不能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醫藥。

      二、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獨特性

      盡管民族醫學在概念上已體現了與中醫學的明顯區別,國家在政策上也賦予其與中醫學平行的地位,但現實中,由于少數民族醫學發展比較滯后,缺乏統一、平衡發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歸于中醫學的范疇。要發展民族醫藥,首先必須把政策落到實處,跳出思想的局限,獨立自主地進行發展。至于為何要把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從現在的中醫學范疇中提取出來獨立發展,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和中醫學的重大區別所決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醫是在中國古代漢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主流是儒、道兩家。中醫把“調節平衡”、“扶正祛邪”作為保持健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原則,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萬物負陰抱陽以為和”思想的體現。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的文化土壤則不同于中醫學,它是55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集合,因此呈現出多元性和復雜性。同漢民族一樣,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發展史和獨特的地域生存環境,在此基礎上孕育出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必然具有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背景。根據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學科可分為若干類系:(1)受佛教文化影響,特別是受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結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經驗和藥物資源,逐漸發展形成了藏醫學、蒙醫學。而傣醫學則具有南傳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響,特別是受阿維森納《醫典》的影響,并結合自身的醫學實踐而發展出了維吾爾醫藥、回回醫藥、哈薩克醫藥等。(3)受朝鮮古典醫學影響,并融合中朝古代醫學特點,發展出朝鮮族醫藥。(4)受漢文化影響,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從南方地區醫療實踐中發展出苗、壯、瑤、彝、侗、土家、黎等醫藥知識體系。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與中醫藥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關系,而是一個不同于中醫藥的多元的、復雜的、獨立的文化體系。

      2.理論體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學理念的不同,必然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和中醫藥理論體系的重大差異。中醫學以天人相應和陰陽學說為哲理觀,以臟腑、氣血、經絡為生理觀,以四氣五味為藥理觀,以四診八綱為診療觀,從而構成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它的理論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以“天人相應”為一般規律的整體衡動觀;(2)以臟腑、經絡、氣血為構架的功能生理學;(3)以陰陽為基礎的矛盾平衡說;(4)以四診、八綱為內容的診斷學;(5)以天然藥物和方劑為主的治療學。

      相對于中醫學,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在理論體系方面充分體現了它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為背景,以當地的自然藥物為資源,采用適合本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的行醫方式,以本民族為服務對象而發展起來的。例如,藏醫學的理論體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學說為核心,以五源學說為指導思想,以七物質、三穢物及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特點的獨特的理論體系;蒙醫學理論體系是吸收了藏醫學理論和印度醫學以陰陽五源說為基礎的赫依、西拉、巴干達的三根理論及七素理論,以及漢醫知識,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和民間療法,創造性地加以改造并發展起來的傳統醫學體系;維吾爾醫學以火、氣、水、土四大物質和氣質論為其理論基礎,是以維吾爾族人民自身的醫學經驗并吸收了阿拉伯醫學、中醫學等理論形成的民族醫學;傣醫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四塔”(風、火、水、土)和“五蘊”(色、識、受、想、行)學說;壯醫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陰陽為本、天地人散氣同步、臟腑、骨肉、氣血三道(氣道、谷道、水道)、兩路(龍路、水路)和巧塢主神理論;苗醫學的理論是綱、經、診、疾,即兩綱(冷病、熱病)、五經(冷經、熱經、半邊經、慢經、快經)、三十六診、七十二疾。

      3.醫療技法和用藥特色

      人們往往以神秘、獵奇的眼光探測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其實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無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的實踐過程中創造、積淀的。現實生活中,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對某些疑難病癥有著突出的療效。例如,藏醫學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醫治的病種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見病、多發病,用的藥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產的植物、動物等。由于各少數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異,使得他們對疾病的治療各有所長。如藏醫藥對高原病、腦血管病、風濕病,蒙醫藥對骨折、腦震蕩、再生障礙性貧血,維醫藥對哮喘、白癜風,瑤醫藥對腫瘤、紅斑狼瘡都有很好的療效。

      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在醫療技法上也獨具特色,如藏醫學的尿診、灌腸療法、艾灸療法,蒙醫學的拔罐穿刺法、外傷和正骨療法、震腦術,壯醫學的目診、耳診、藥線點灸療法、藥物竹罐療法等等。另外,各民族醫學在診療的同時,多注重藥物療法和精神療法的協同作用,在給予病人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導意向等心理治療方法來達到更好的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必要性

      1.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現代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的困境

      以來,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迅猛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的醫療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但長期以來,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各少數民族的醫療衛生狀況始終不及發達地區,甚至差距越來越大。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組織研究人員分赴各地進行民族醫學的相關調研,調查覆蓋了江蘇、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遼寧、吉林、內蒙古等地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醫藥衛生狀況及少數民族群眾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缺醫少藥、醫療設施簡陋、醫學人才隊伍規模過小等問題,嚴重阻礙少數民族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1)民族地區缺醫少藥、看病難、治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我國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遠山區和其他環境惡劣的地區,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社會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擺脫了缺醫少藥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較小。至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滯后、教育水平低、缺醫少藥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少數民族就醫難的主要原因有:醫療設施不健全;邊遠貧困山區缺乏高級專業人才;受經濟條件限制,負擔不起藥費及治療費。

      (2)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據美國商務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報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國,醫療資源卻僅占全球總數的約2%,或者說,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張病床。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衛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處于劣勢地位。我們知道,中國醫療資源缺乏是不爭的事實,但更為嚴重的是,醫療資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國的貧困地區,特別是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現象更為嚴重。

      (3)少數民族群眾對民族傳統醫藥的信賴和偏愛。一方面,現代醫藥服務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夠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價高昂而效果未必盡如人意,從而影響了少數民族群眾對現代醫學的認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受民族文化、習俗影響較大,少數民族群眾對民族傳統醫藥用藥簡單、看病便宜、對地區多發病和常見病有著較好的療效等事實耳聞目睹,因此倚重民族醫藥、偏愛民族傳統醫藥也就順乎情理了。

      2.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發展狀況令人擔憂。(1)民族醫藥在近代丟失太多,繼承不足,適應現代社會的科研起步較遲、起點低。(2)民族醫藥制藥企業起步晚,人才、技術落后,品種單一,其研發、生產、銷售能力在日益白熱化的市場競爭面前顯得十分薄弱。(3)民族醫藥原料質量不夠穩定,成藥產品質量控制不完善。(4)國外眾多的公司憑借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完善的專利申請策略,已開始仿制與精加工我國的民族傳統成藥,并進一步研發新藥,從而對我國民族醫藥構成了威脅。(5)民族醫藥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圍內使用和傳播,有的用藥經驗僅以口耳相傳,其發展和推廣受到制約。目前,兼通現代醫藥、民族醫藥和語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醫藥術語的規范譯釋工作進展緩慢。大多數民族特色藥物的有效物質基礎、作用機理及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的創新尚處于空白,現代藥品管理的各種規范很不完善,這些都與國際標準和市場要求相去甚遠。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健康發展是十分緊迫的現實要求。

      四、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基本對策

      1.高等教育要為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培養高級人才

      盡管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相繼成立了一些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成熟的、能夠適應21世紀發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教師多數為本科畢業生,缺乏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高級人才;學校與附屬醫院之間未形成人事管理一體化的機制,教師脫離臨床,除老教授外,多數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缺乏臨床鍛煉的機會和臨床實踐的經驗,醫、教分家現象突出;缺乏專門用于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教師培訓的教材;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基本沒有實驗課程;重專業教材而忽視其他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等內容的學習,導致學生知識面窄,學術思維局限,適應社會能力不強。此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還缺乏相應的行業協會,缺乏從業標準和業務規范;缺乏相關的職業考試制度;缺乏專業的繼續教育項目,社會認同程度不夠。這樣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復合型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人才。從某種程度上說,現行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已成為制約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發展的瓶頸,直接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的未來。

      21世紀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時代,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能否迎頭趕上,根本取決于高科技人才的補給,其中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適應中國國情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借鑒國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優點,開發國內傳統醫學教育的合理成分,構建適合2l世紀長久發展、合理完善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模式。(2)總結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經驗教訓,深刻把握少數民族傳統醫學高等教育的特點。(3)結合民族文化特點,構建系統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徑,不能走“中醫西化”導致資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基礎研究工作起步較晚,長期以來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員少、整體素質不高,對民族醫藥體系所包含的豐富科學內涵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撐。另外,由于歷史原因,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自古以來在個體經驗總結的基礎上自由發展,各立學說,沒有形成統一系統的理論體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邏輯性、科學性不強,難以適應當今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理論體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學地指導實踐,使得民族醫藥創新后勁不足。

      要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學,必須在保持其個性化的辨證論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則、人性化的治療方案、多樣化的干預手段、天然化的用藥取向等特色的同時,加強專業研發工作。加強專業研發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數民族傳統醫學保持特色、發揮優勢。保持特色,即堅信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學性,堅持用其特有的理論和技術從事醫療和科研;發揮優勢,即發揚其療效好、副作用小、費用低等特點,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現代醫學難以克服的疑難雜癥等方面發揮其獨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醫藥學發展是不平衡的,其積累和遺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繼承和發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異。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研問題不單純是傳統意義上的醫藥問題,而應當結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視角,綜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來進行考查。既要關注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醫療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瀕臨消亡的民族醫藥文化,又要重視醫藥的實際開發研制。民族醫藥科研的關鍵是“創新”,盡快開展尋找和使用珍稀瀕危藥材資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這將有利于緩解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資源匱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態勢,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應不斷開發民族醫藥的新藥產品,使民族醫藥的品種更多,檔次更高。另外,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科研應形成一個整體發展的格局,各科研機構既有合作又有明確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復性。

      3.應用及產業化

      以往的少數民族傳統藥品生產環節較薄弱,其產業處于自產自銷、自制自用的自然經濟狀態,基本沒有現代化生產過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認識的不斷深入、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療效的不斷肯定、對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需求量的不斷加大,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事業逐漸走向產業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和壯大。自1995年以來,研制開發的新藏藥就有80多種,其中12個品種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蒙藥現已開發利用120多種,年產1.5萬公斤,產值達575萬元。目前開發利用的維藥達140多種,自1993年以來,有17種維藥通過新藥評審,深得各界群眾的贊譽。西藏、青海、貴州、四川、甘肅、內蒙等地陸續出現了一批頗具規模的現代化民族藥生產企業,完全改變了小手工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生產能力和藥品質量大幅度提高。據有關資料顯示,至1998年,貴州省有民族藥品生產企業70多家,產值達到7.8億,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區至1999年,民族藥品生產企業已達22家,產值3億,現已有70%以上的縣建立了藏藥廠或藏藥制劑室,藏藥占全區醫療用藥的比例為70%以上。

      然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工業仍處于一種散、小、亂的局面,存在著參差不齊、挖潛力度不夠、地區差別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這些都將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的發展。總體而言,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產業所產藥品品種少、檔次不高、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欠缺。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民族醫藥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內蒙古醫科大學

      中國民族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色偷偷亚洲女人天堂观看欧|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a无码综合a国产av中文|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亚洲无码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AV鸥美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