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伯牙鼓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聽到古箏如高山流水的聲音,我的心情激蕩著,想起了那個眾所皆知的故事:《伯牙摔琴,子期知音》。古往今來,如伯牙那樣感慨世間險惡,知音稀少的人數不勝數。唐朝詩人孟浩然有過:”知音世所稀” 的感嘆;南宋抗金將領岳飛也寫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其他古人也留下:”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誠然,在爾虞我詐的舊社會,古人由于受到階級與歷史的局限性,尋覓真正的知音確實有些困難。
然而,知己變成了身邊不可缺少的靈魂。但是從“伯牙摔琴謝知音”,一方面我看出了朋友之間的真摯友誼,表明他忠于友情的可貴精神。但從另一個角度,我看出了伯牙不善于交往、視野狹窄,自以為清高的一面。他把知己與摯友看成極個別的人,把友誼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并認為,除了鐘子期就再無知音而言了嗎?難道舍此一人,就一生無友可交了嗎?其實生活或者網絡中,都有過這樣的感嘆,只因為他們不能廣泛地接觸社會,不懂得去與身邊的人交流,不懂得去感受生活。
生活中,我也深有感觸。一次,在學習這篇《伯牙絕弦》時,老師讓我們去討論“知音”這個話題。而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卻在教室里獨自地坐著,面對著四面空蕩的墻,而自己卻滲入了沉思……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當老師知道后,去了解了情況,才得知那位同學覺得身邊沒有一個能談得上知己和摯友的同學,而感到郁悶。因此,老師借此在課堂上為我們強調了:“其實人之間的交往范圍是廣闊了,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的同道之人并不為稀。不過這取決于人對知己良朋的理解與標準而已。而那位同學,你可能覺得身邊的同學對你冷漠,不會去理解你、體諒你,但你也要知道,知己要從身邊中挖掘,更要去觀察事物,要使自己的視野擴寬,不能限制到一個制度,這會壓抑你的……”那個同學臉紅了,慚愧地低下了頭,他好像也懂得了什么……
從那以后,我們也學會了在生活中尋找知己,在廣闊的視野中尋覓。而且也學會用深遠的目光去審視,用更明悟的思想去理解,才會發現,生活充滿陽光,志趣相投,品行相近的知己良朋并不缺乏。以更平和的心境來面對生活與網絡,對于知己朋友有了更深的理解,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137-02
摘要:“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見于《列子?湯問》。在人們的用典實踐中,這一典故逐漸發展出七十余個典形和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遇、痛失知音、閑適情趣等典義,還存在典故反用現象。進入新世紀,該典故也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找到自身新的價值。本文以文獻材料為依據,對“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及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山流水;典故;源流;知音
漢語典故來源復雜、內容豐富,全面反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對典故進行源流探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其文化底蘊,弘揚中華文明。“高山流水”作為中國古代的著名典故,自產生便為歷代文人不斷使用,本文就結合文獻對典故“高山流水”進行探源溯流。
一、“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梳理
1.“高山流水”典故的源頭考證。
為梳理“高山流水”典故的源流,筆者利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第三版)”對“高山流水”詞條進行檢索,結果顯示:“高山流水”作為一個整體使用,最早出現在唐代,但與“高山流水”典故相關的“伯牙”、“鐘子期”、“破琴”、“絕弦”等早在先秦時就有了;從先秦至近代,由“高山流水”生發出的各種典形都不乏典例,唐宋時期尤盛。
通過檢索可知,“高山流水”最早出現于《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然而,在中國工具書網絡出版總庫中對“高山流水”進行檢索,則得出兩種有分歧的結果。有辭書認為“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如范之麟主編的《全宋詞典故辭典》;也有辭書認為“高山流水”典源為《呂氏春秋?本味》,如陸尊梧等人主編的《古代詩詞典故辭典》。但《列子》是于公元前450年至前375年所撰,而《呂氏春秋》成書時間為公元前239年前后,《列子》成書顯然早于《呂氏春秋》。所以,我們認為“高山流水”典故的典源為《列子?湯問》。
《呂氏春秋?本味》這樣記載“高山流水”典故: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上述兩書的記載大體一致但側重不同。《列子?湯問》通過描寫俞鐘二人的音樂交流, 側重表現鐘二人音樂技藝和藝術鑒賞的高妙,而《呂氏春秋?本味》完整記述故事結局,意在呼喚知音、渴求知音見賞。按時間先后,《列子?湯問》是“高山流水”的典源,但我們可以把《呂氏春秋?本味》看作后起典形“伯牙絕弦”、“斷弦”等的最早出處。
2.“高山流水”典故的歷展。
用典實踐顯示,“高山流水”典故早在先秦時期出現在篇章中,無簡短凝固的形式。從產生到南北朝,文人們多通過概述典故或只提到部分典故要素來表情達意。意義多圍繞“知音”展開,且多抒發世無知己的孤獨或失去知音的痛苦。
唐宋時代是中國傳統文學大繁榮的時代,“高山流水”典故也在此時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首先,典形數量大大增加。粗略統計,自先秦至南北朝,“高山流水”的典形只有“伯牙”、“鐘子期”、“知音”和“絕弦”等幾個,均為典故的關鍵要素。但從唐代起,詩文中“高山流水”的典形就復雜起來。這些典形是以典故關鍵要素為基礎,附加一個表語義側重的要素而形成兩三字或四五字長短、獨立使用的穩固形式。其次,典義得到豐富和發展。“高山流水”最早有樂曲高妙和痛失知音兩層基礎典義,但自唐代起,其典義有了多維度的發散。如從相知可貴、知音難遇等方面擴展“知音”含義的范圍,甚至一些文人雅士還從中找到回歸山林田園的閑適情趣。
二、“高山流水”典故的典形分析
“高山流水”典故的典形共有七十余個,可分為以下幾類:
1.伯牙類:伯牙、伯牙不喧、伯牙操、伯牙高山、伯牙絕弦、伯牙流水心、伯牙破琴絕弦、伯牙琴、伯牙曲、伯牙彈琴、伯牙弦、伯牙弦絕、牙曠、牙琴摧、牙生摧弦、牙弦、牙鐘、俞琴禁鳴。
2.高山類:高山、高山調、高山流水、高山琴調、高山少知音、高山深水、高山一弄、高山韻。
3.流水類:流水、流水伯牙操、流水伯牙弦、流水高山、流水琴、流水曲、流水心、流水意、流水引、流水韻、流水知音、奏流水。
4.山水類:山高水深、山高水湯、山情水意、山水誰知、山水在琴、山虛水深、水山、水深山峨峨、在山峨峨、在水湯湯。
5.子期類:鐘歿、鐘期、鐘期耳、鐘期琴、鐘期聽、鐘期弦、鐘弦、鐘牙、鐘子期、子期、子期耳、子期彈、聽屬鐘期、一去鐘期。
6.琴弦類:罷琴、摧弦、斷弦琴、斷弦人、絕弦、琴曲隨流水、琴聲斷、琴亡伯牙、弦斷。
7.知音類:對“高山流水”的典形進行以上分類,是本著典形關鍵要素相關的歸為一類的原則。這些典形多為一個關鍵要素和一個其他要素的組合。關鍵要素指稱范圍,其他要素體現語義側重。比如以“伯牙”為關鍵要素的典形有“伯牙操”、“伯牙琴”、“伯牙曲”、“伯牙弦”等,而“操”、“琴”、“曲”、“弦”就是各典形不同的語義側重。除了“伯牙”以外,“高山流水”的典形中,關鍵要素還有“高山”、“流水”、“山水”、“子期”、“琴”、“弦”、“斷”等。典故關鍵要素常由人的名字、代稱、簡稱,有特征的事物和故事情節等充當,這些關鍵要素都有自身的排他性和獨特性,一出現就能迅速地指向其源頭的典故。
三、“高山流水”典故的典義分析
“高山流水”典故自先秦時期產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典義在用典實踐中不斷豐富擴充,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類:
1.樂曲高妙。據《列子?湯問》記載,伯牙為子期奏“高山流水”曲,曲中情感內容盡為鐘子期所領會,二人遂成知音,此曲也為后人稱頌。在《荀子?勸學篇》中也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描述,可見其琴藝之高超。所以,出自琴藝大師伯牙之手的“高山流水”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自然成了高妙樂曲的代稱。
明?崔時佩《西廂記?琴心寫恨》:高山流水千年調,白雪陽春萬古青:清?王鵬運《徵招》:
翻幸錦鯨游,胡笳怨,不入高山琴調。
2.相知可貴。 在“高山流水”典故中,伯牙子期心靈高度契合,伯牙曲中情感盡為子期精準捕捉,二人堪稱 “知音”典范,“高山流水”典故也因此被用來稱頌知己間可貴的相知之情。
唐?孟浩然《示孟郊》: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宋?張孝祥《浣溪沙》:
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3.知音難遇。“高山流水”催生了傳統文化心理中的知音情懷,人們都渴望知音,但知音畢竟難求。于是便有了文人借“高山流水”抒知音難遇、知音恨少之情,增人生凄涼悲愴之感。
宋?歐陽修《奉答厚甫見過寵示之作》:戲君此是伯牙曲,自古常嘆知音難:元?耶律楚材《和馮揚善韻》:
未逢知音人,伯牙故絕弦。
4.痛失知音。伯牙子期難得相遇相知,子期死后,伯牙碎琴終生不復鼓,只為再無賞音人。痛失知音,給“高山流水”的典義蒙上一層悲傷的色彩。
宋?歐陽修《夜坐彈琴有感二首呈圣俞》:鐘子忽已死,伯牙其已乎。絕弦謝世人,知音從此無:清?朱彝尊《哭王處士》:
書籍今何,人琴不可知。高山空有調,回首失鐘期。
5.閑適情趣。在由“高山流水”典故直接生發出來的與樂曲、知音相關典義外,后世的文人墨客們還從中尋出一絲淡泊閑適的田園山林情趣來。
唐?牟融《寫意》: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醉后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元?月魯不花《玉山佳處》:
倚樹或聽流水韻,看書時坐古松陰。玉山佳處因人勝,能賦揚雄為賞心。
6.反用新意。“高山流水”典故在古代的詩文中還存在反用情況,不蹈襲前人,往往能翻出新意。通過反用,“高山流水”典故又被巧妙地賦予了新的含義。如唐代白居易《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卻怪鐘期年,唯聽水與山。”反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說鐘子期只會賞聽高山流水的琴意,借以反襯自己能很好地體會李山人所彈“三樂”的內容。又如宋代黃機《浣溪沙?送杜仲高》:“我定憶君吟渭北,君須思我賦停云,未信高山流水,斷知音。”反用“高山流水”典故,說伯牙子期之后世上知音并未斷絕,意在托出自己與杜仲高之間的知音關系。
在用典過程中,人們并不會過多的糾結于典義的明確分類。以上對“高山流水”典義的分類主要是為了分析的條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免割裂了各個典義之間的聯系。詩文本就講究含蓄蘊藉,“高山流水”典故各典義間的交融,反而更能增加文學作品的意蘊。
四、“高山流水”典故的當代意義
發展至今時今日,“高山流水”典故除了其文學語言功用外,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也能找到自身價值,體現新的意義。
1.“高山流水”典故的經濟意義。
“高山流水”典故的經濟意義主要體現在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上。武漢是“高山流水”的故里,也是知音文化的發祥地,現存有古琴臺、鐘子期墓等遺跡。武漢可以大力打造知音文化的品牌,多種形式開發這些因“高山流水”而生的文化旅游資源,如建造以‘高山流水覓知音’為主題的文化公園和舉辦知音文化節等。以“高山流水”典故為依托的知音文化品牌若轉化為生產力,定能為武漢的經濟騰飛做出大貢獻。
2.“高山流水”典故的文化意義。
“高山流水”典故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主要體現在知音文化和音樂文化上。
“高山流水”在千百年的流傳中形成了知音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知音文化內涵也得到拓展。它在當代不再局限于友情方面,而向親情、愛情和知人用人之道等方面擴展,進一步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平發展、愛國愛家、知情重義、志同道合、誠實守信成為知音文化的重要內核。
在倡導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高山流水”仍是高雅藝術的代表,這有利于凈化人的內心世界,使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釋放自己、回歸自然,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伯牙子期的知音傳說從古至今一直都在被世人傳頌,相傳,伯牙琴藝高超,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一次伯牙鼓琴時偶遇到樵夫鐘子期,子期精通音律,當伯牙撫琴想表現高山的巍峨時,他就贊嘆道琴聲有高山般的氣魄,當伯牙想表現流水時,子期就能聽出琴聲中浩瀚的江河之勢。無論伯牙演奏什么,但凡心之所動,子期都能從琴聲中感受到伯牙所想傳達心聲,令伯牙感嘆萬分。故二人結為知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后鐘子期過世,伯牙傷心欲絕,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撫琴的人了,遂摔琴絕弦,終生不再操琴,以謝鐘子期的知音之情。
這段知音傳說歌頌了伯牙、鐘子期二人因為對音樂的妙悟而成為人生知音,相惺相惜的友誼之情,這份知音之情穿越兩千多年的歲月時空, 依然活在人們的心靈之上。
二、關于伯牙和子期的疑問
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佳話娓娓動人,令人感嘆,但筆者想問,這個傳說中所歌頌的知己、知音的真情真如典籍史話當中記載的那般如出一轍嗎?
1、伯牙子期互為知音否?
世人皆說伯牙子期二人是彼此知音,當真嗎?伯牙姓伯名牙,善鼓琴且技藝高超。《荀子勸學篇》中曾說: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伯牙又有琴仙的美譽。鐘子期,姓鐘名期,子表尊敬。典籍中對其記載甚少,只之其精通音律,善聽,他能聽懂伯牙鼓琴時所表達的高山流水之意,能聽得伯牙琴聲里暗藏的心聲。如是說,子期只是伯牙的音樂知音。但伯牙是子期的知音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何為知音?《現代漢語詞典》中以典故高山流水解釋并附加闡述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古代漢語詞典》中對知音這樣解釋:精通音律;:相知的朋友。誠然,伯牙子期皆是精通音律之人,并且有很高的音樂造詣,但說到相知,筆者認為差的還很多。對伯牙來說,子期只是一個傾聽者,懂自己琴聲,理解自己。伯牙不了解子期,更沒有試圖去了解。沒有人愿意一直做傾聽者,子期善聽,是因為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很高,如此,只要鼓琴者將自身心緒寄托于琴聲中,子期都能聽出來,不單單只能聽伯牙的。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卻不是子期的知音。
2、鐘子期樵夫乎?
作為知音傳說中的主人公之一,鐘子期的身份一直撲朔迷離,明代文學家所著《警世通言》之《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將鐘子期身份限定為山野樵夫。的確,精通音律的樵夫可以為小說增添幾分神秘色彩,但從史料中我們不難發現,鐘子期絕不可能是樵夫。著名史學家張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志》一書中結合史料文獻對伯牙、鐘子期的身份作出了推論與考證:文獻所記以鐘為氏的楚人共三位, 除鐘儀、鐘建之外, 還有一位鐘子期。鐘子期是否為樂尹史無明載,但從他精深的音樂素養來看, 或許是一位息影田園的樂尹。
且《呂氏春秋精通》中還記載:鐘子期夜聞擊磬聲悲,使人召而問之曰:子何擊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殺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為公家為酒。臣之身得生,而為公家擊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是故悲也。故事中可見,擊磬者為樂工,屬于奴隸階層。他與鐘子期對話稱臣,可見鐘子期的社會地位不低。由此史書記載可看出,鐘子期是一位樂官,且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后退出朝野,回歸故里,成為隱居賢者,絕非山野樵夫。
三、伯牙子期相遇的必然性
知音傳說源于當今武漢市蔡甸、漢陽區,伯牙子期皆為楚人, 而且是楚懷王、頃襄王時人,二人于漢陽江頭相遇,而這里正是楚文化的核心區域。有學者稱二人是偶然相遇,筆者認為二人相遇有一定的必然性。
1、社會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 楚地依然是巫風彌漫、巫祀盛行, 濃郁的巫祀傳統綿延不絕。這導致了音樂在國內掀起一陣波瀾, 人們對音樂技藝趨之若鶩。《對楚王問》有載:客有歌于郢中者, 其始曰《下里》、《巴人》, 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 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 國中屬而和者, 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 國中屬而和者, 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 其和彌寡。僅僅這一小段文字就充分顯示了楚國當時音樂生活的繁榮景象。在一個郢都,能夠跟唱相和《下里》、《巴人》的居然有數千人之多,可見楚國音樂的普及程度之高。試想一下, 在繁華喧鬧的都城, 少數人當街高歌, 很快發展成數百數千人的大合唱, 此起彼伏, 震徹云霄,這是何等熱烈壯觀的場面, 又是何等熱愛音樂、熱情飛揚的國度。在楚地這片歌舞盛行的熱土之上, 孕育出了伯牙、鐘子期這樣的曠世音樂奇才可謂理所當然,二人必然會相遇。
2、琴樂之使然
天地之和莫先于樂, 窮樂之趣莫過于琴。自古以來, 琴便是人們最為喜愛的表情達意的樂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 音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尚鐘、擅琴是楚人酷愛音樂的集中表現。琴是傳遞心曲的最好途徑。世間萬物, 如琴與樂, 如字與文, 如墨與畫, 如歌與舞, 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途徑,通過這些東西,能夠充分表達出人們能夠說出來或者說不出來的情感和思緒。俗話說曲高和寡,但是曲子中所包含的情感世界卻是容易被一雙悉心聆聽的耳朵所品味出來的,所以伯牙和鐘子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而音樂和古琴就是他們溝通的語言,在他們之間搭起一道橋梁,直達內心深處。
“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這首七言詩出自宋代大詩人王安石之手,講的是敬佩伯牙破琴謝知音的精神。的確,俞伯牙摔琴是為紀念知音鐘子期,行為確實比一般人要高尚的多,但伯牙處事過于偏激,不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這時,這種行為就顯得癡態多了。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這種默契,在當時確實是非常罕見的,非常珍貴的。但子期逝世后,伯牙卻斷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在當時被世人理解為高尚,但在我看來,這雖不是假借仁義去換得名聲,但也是一種消極、極端的處世態度。因為如果鐘子期泉下有知,也會感到內疚,并還會問伯牙:“琴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為什么在我死后,把琴摔破?難道這就是思念我嗎?你不該這樣,你應該更加努力地練琴,這樣,琴聲在哪兒,哪兒就有子期了!”“子期不在對誰彈”,在我看來,是一種魯莽,是一種無知。“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我認為是錯誤的,知己難覓,與知己相處,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君子交,淡如水”,淡就是一種過程,與知己相交,也同樣,不求結果轟烈,只求“淡’能長久回味,這樣已足矣。
馬克思與恩格斯是革命戰友,也是難尋的知己。所以,都很珍惜對方。但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不但沒有因此墮落,反而更加奮發圖強,把馬克思生前的文章收集起來,加以整編,這樣,著名的《資本論》才得以問世。
像這樣的例子,多得數不勝數,所以,伯牙絕弦的處世態度是不對的,他認為知己已死,自己的爐火純青的琴技也該放棄,這其實是懦夫的表現。他沒有明白中庸之道,處事過于偏激,這也正是有些中華文明燦爛藝術遺落的根源所在。說到底,伯牙的行為是令人敬佩的,但更多的是無限的惋惜……
葉圣陶曾說過“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教師要以教材為憑借,在課堂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最終讓學生擁有自學能力。我們都知道自學能力指的是學習者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由此,不難得出這樣結論:自學能力的實質是獨立思維,看一個學生有沒有自學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教師應把教會學生思考作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任務,讓學生在思考中增長才智。
一、抓住核心問題,激發學生思考
小學課文短小精悍、文質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兩句“核心”語句,濃縮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語句,把它當成教學的突破口。學生經過讀書、思考,理解了句子內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內容。
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我在學生初讀文本之后,提出問題:“文中哪句話能證明鐘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學生先是一愣,然后開始埋頭苦找,后來又竊竊私語。一生說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老師反詰:“或許鐘子期只聽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嗎?”一生補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老師又反詰:“或許鐘子期只聽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嗎?”這時學生開始新一輪的靜思默想。課堂上靜靜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終于有一群學生興奮地、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這一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下來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從文本拓展開,設計了兩個句子讓學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風。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風。”
②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
由于學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這時,他們的答案就精彩紛呈。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炊煙。鐘子期曰:‘善哉,裊裊兮若炊煙’”。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還有的說:“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鐘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楊柳”……
課后,我進行了反思:教師就是在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導學生思考再思考。從而落實了“理解文章內容”的教學重點,又促進了學生的表達,還為第二課時體會“絕弦”的悲愴奠定了情感基礎。整節課中,學生開動腦筋,找內容,表述內容,創造內容,思維品質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二、引導學生提問,進行深入思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常常只問一些有關生字讀音、字詞意思之類的膚淺問題,由其他學生匆匆回答后,接下來的整節課充滿了虛假的學生主體性。我認為要真正引領學生發問并思考,就應該在學生初讀文本提出困惑時,教師對學生的困惑進行點評梳理,然后以學定教,把課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啟發的探討交流課。
以下是我在校內公開課《鳥的天堂》教學的開頭片段——師:“誰來說說預習了《鳥的天堂》之后有什么問題?”生1:“老師,第二段的第三個字怎么念?”師:“小懶蟲,自己查字典。”(師生笑)生2:“文中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前一個‘鳥的天堂’為什么要加引號?”師:“誰還有類似的問題?”部分生:“我們也是想問這個。”師:“你們讀書真仔細,發現了標點符號的運用。好的,待會兒我們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師簡要板書學生的話)……生6:“老師,您不是叫我們寫文章要簡練嗎?作者第一次去鳥的天堂沒有什么收獲,為什么還要寫進去?這不是沒話找話嗎?”(生笑)師(激動):“你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你不但認真讀了課文,還對作者的表達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建議大家在學文后,都來思考這一點。”(擇要板書)……
接下來的課堂,教師把自己的教學設想和學生的課前發問相融合,讓學生靜靜地讀文、思考,教師在學生答案在心而難以表達的時候給予啟發點撥。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教師搭了表達的臺,讓學生唱表達的戲——生1:“我現在認為巴金爺爺不是沒話找話,第一次是總體印象,第二次寫局部特點,這樣大榕樹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點寫樹,第二次重點寫鳥。樹是靜的,鳥是動的。一靜一動,就顯得生機勃勃。”(掌聲)師小結:“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巴金云,樹欲靜而鳥不止。”(大笑)
……
從以上的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進行了三種方式的處理:對沒有很大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自行解決;對共性的問題,把它納入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充滿創造性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給予積極的評價,并把它作為教學難點之一,在學習文本內容之后突破。
三、培養追問意識,形成思考習慣
語文教學須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生大部分的語文素養是在課外閱讀中獲取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始終讓學生擁有問題意識和思考習慣。我在每周的讀書交流會上,經常讓學生來評一評:①讀一讀各組推薦的美文,評一評哪篇文章最感人;②看一看每位同學提出的問題,評一評誰的問題最有深度;③聽一聽學生代表說感受,評一評哪位代表說得最深刻。這樣的課堂,學生既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既有“眾里尋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