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長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爸爸說,他捉泥鰍時,喜歡找幾個好伙伴或好鄰居來,拿著網兜一起勾肩搭背地去小河邊。先用網兜測測水的深度,如果很深的話,爸爸為了安全起見,所以不常去。接著再觀察一下水面的波紋,看看泥鰍在哪,這可考驗爸爸的耐心了,必須死死地盯住,一刻也不能停。等發現目標時,再拿起兩個網兜一左一右地快速伸入水中,然后再快速準確地一抬,這時就可以保證泥鰍在網兜里了。雖然說泥鰍在網里了,但你也得小心點兒,因為泥鰍很機靈,也很滑,有可能你慢了一點兒,再看的時候,這個小家伙早已溜之大吉了。
這是遇到“笨泥鰍”時才那么幸運,若是碰上“聰明泥鰍”時,你再怎么誘惑他他也毫無動靜,水面依然是平靜的。嗯,說不定你夸他幾句,他就自然而然地讓你發現他了。
爸爸每次早上拎著空桶去,下午都能滿載而歸地回家。奶奶總會幫他把泥鰍變成美味的佳肴,大家圍在餐桌旁一起享受這“免費晚餐”。這正是我們佩服的。
講完后,你總會意猶未盡地咽咽口水,夸上幾句贊美爸爸的話。
我悄悄打開電腦,玩起了游戲,在槍聲、刀劈聲、爆炸聲中英勇地前進,在刀光劍影、硝煙彌漫的場景中感受著別樣的刺激。然而,真正的“刺激”就要來到。隨著門外的電梯聲響起,我下意識地感覺到“危險”真正來了,我決然關機,然后“騰”地站起身來。幾乎就在同一時刻,開門聲驟然響起,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
父親用一種探詢的眼光打量著我,“你在干嗎?”他的語氣雖平靜,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威嚴。
“我……我在上網查題目。”我支吾著回答,匆匆地回到我的房中去。
這個晚上,我作業也沒有認真寫,覺也沒有好好睡,心中滿是焦慮和煩躁,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后來我清楚地聽見了父親再次打開那個游戲界面的聲音,我明白事情暴露了,接下來只能等待父母的審判。
第一天,父母待我如往日;第二天,什么也沒發生;第三天,一切依然平靜如常……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我一直在提心吊膽中度過。可是等到最后,父母對這件事也只字未提!只是后來我發現電腦的登陸界面多了一道密碼,這真是一種別樣的阻止方式啊!
我的成長故事多又多,想聽聽的話,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四歲時,我們一家人到金鷹山莊游玩。到了金鷹山莊,我和姐姐想獨自去玩,于是我就去和媽媽說:“媽媽,我可以和姐姐一起去玩嗎?”媽媽說:“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哦!”聽了媽媽的話,我就和姐姐興高采烈地去玩了。
走著走著,我和姐姐來到一個魚塘旁邊,魚塘里有很多魚,有紅的、黑的,好看極了。魚塘的護欄很低,非常容易掉進水里。我飛快的跑過去,突然我沒站穩就‘噗通’一聲掉進了水里。我在水中拼命的掙扎,姐姐發現了我,一把抓住了我,把我從水里救了起來。我渾身濕漉漉的,像只落湯雞。我想:“我真該聽媽媽的話,注意安全!”
還有一次,我非常想買一個玩具,但是我的媽媽卻不給我買,媽媽說:“如果你很想買這個玩具的話,你就要靠自己的老大來獲得!”于是我開始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比如,洗碗一次一元,倒垃圾每次五毛……我天天這樣日積月累,終于有錢可以買到那個玩具了。我想:“媽媽一定想通過這件事情告訴我,老大就可以得到回報,同時掙錢是非常辛苦的,這兩個道理。”
我的成長故事還多的數不清,說也說不盡,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東營靈芝教育培訓學校四年級向彥君
指導教師:李家嶺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十歲了,打開我的成長檔案,有彈琴的艱澀、有學習的汗水、也有冒險的經歷……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難忘,那就是我第一次學習騎兩輪自行車。
記得五歲的那一天,我的輪滑老師突然要教我學兩輪自行車。我一開始以為騎車很簡單,,腳只要放在上面蹬就可以了,可我想錯了,我連自行車都上不去!老師告訴我把車子往邊上斜一下,就能上去。我一試,果然能行,但我沒蹬幾下,車子就倒了,我摔了個四腳朝天。
我說都不是!教師就是教師,是一個永遠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人。
我覺得,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伙伴。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同時還應該包括自己的充實與成長。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給自己和學生的雙重成長以堅實的保證。
今天站在這里,我不想用那些華麗的詞藻去描述讀書的美好和意義,只想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成長故事。
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學校為了讓我們盡快地熟悉業務、完成角色轉換,對我們青年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初出茅廬的我覺得這種培訓沒什么意義,尤其是沒有必要講那些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只要多提供幾堂精彩的示范課,讓我們模仿就可以了。因為初登講臺,不懂得什么教學方法,面對教材總是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課堂上該講什么、講多少,所以特別希望老教師給一個明確的、具(來源:體的、能“立竿見影”的做法或模式讓我們參照,甚至照搬,否則心里就沒有底。這樣做果然省勁,一切都不必費心,教材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后練習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師的去做,無從下手的困擾沒有了,每天上完課回到辦公室,感覺是那樣的輕松,那時的我以為教學就這樣簡單、容易呢。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課堂缺乏活力、了無趣味,除了少數幾個學生在比較認真地聽講之外,其他學生表現出很淡漠的樣子。每當我提問問題的時候,下面幾乎都是一片沉默。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不好,我十分沮喪卻束手無策。再去聽老教師的課,看到人家課堂上那熱烈的氣氛,活躍的場面,我感到不解:一樣的知識,一樣的講解,為什么效果卻差這么多?我曾經的一個導師對我說:教師和教師不同,學生和學生也不一樣,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再者,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變通和取舍。別人的教案和課例,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教學還是得有自己的東西啊。